為什麼南鑼鼓巷上的酒吧咖啡館少了許多,而多了很多小吃鋪?

好久沒去突然去一次,發現街面上的酒吧咖啡館少了很多,但是賣熱狗賣奶茶賣台灣小吃的小鋪卻幾乎挨在一起了。自己想了幾個可能的理由,但想獲得更多的分析和幫助。

1. 酒吧和咖啡館的房租等成本及運營費用高於小吃鋪,而利潤上並沒有同比例的可觀。咖啡館的消費人均40,但消耗的時間長,導致翻台的機會減少;酒吧的消費假定人均80,但白天很少有人去喝酒,所以存在大部分空檔時間收不回成本,而提高晚間收益的方法就是增加場地面積、裝修改良和引入好的演出歌手,但這些開銷不能確保短期內一定如期有回報。

2. 小吃鋪因為就只要街面那一橫排,無需縱深,所以房租省不少。而不管白天或者晚上,隨著遊客種類的變化(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外地旅客),消費習慣也發生變化,用人均消費20元的奶茶或者小吃,可以截住更多的遊客。他們的情景更是逛逛走一遍,對服務體驗要求低,對營銷噱頭更有消費衝動(你能看見很多小吃店的招牌和產品都包裝的很有趣),也許小吃店更應景受歡迎。

3. 可能的惡性循環?越來越多的酒吧和咖啡館支付不起上漲的房租,從而關閉,但更多掙一次性客人的小吃店開起來後,導致這條街原先的特色銳減,更像小吃一條街。這樣長久下去,還有人來這條街逛嗎?是否會加速這個頹勢的發展?

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原因(比如房租大幅提升)。請大家幫忙分析看看,有無更好的長線運營好這條街的方法呢?


那地方可好了,是皇城附近碩果僅存的繁盛場所,既古樸又現代,既熱烈又含蓄。入選過時代雜誌亞洲一百值得一去的景點,坐落著全國最好的演義學府,出過章子怡一干人等的中央戲劇學院,有讓孟京輝流連忘返的過客酒吧,有前清王府若干,比如被梁思成記錄過的可園。還有很多文化名人駐足的場景,比如茅盾故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從2003年開始,逐漸融入了酒吧,咖啡館,小吃,文化演義等諸多元素。

北京人傳統熱情好客。

答案一開始不是這樣,後來改成這樣的,改的原因看評論。

我還是那句話,能不來您就別來


短期大量普通遊客的利益戰勝了長期小眾小資白領的回頭消費 - -


【長線運營好這條街】這個想法太宏觀了,就像如何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是個難題;

每家店鋪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最開始的時候小吃店鋪比較少,人們走兩步走累了,自然就想吃點什麼東西,那麼當時數量較少的小吃店自然很賺錢,旁邊的店鋪看到他比自己賺錢了,自然也會改做小吃店,這個是市場自然調控的結果;等到小吃店多了,開小吃店的都不賺錢了,自然會有別的特色店鋪出來,這個也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

一條街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一樣的,各種經濟形體都會存在。南鑼鼓巷我覺得也沒什麼特別,就是房子古樸一點,巷子窄一點,走路被車撞的幾率低一點而已;有時候干預未必是好事,該淘汰掉的東西,挽留也是暫時的,不如就讓他淘汰。


從小眾休閑場所變成了大眾消費場所乃至旅遊景點的必然~

更加慘不忍睹的例子是我摯愛多年的三里屯南街……


各種毀!我都不去!髒亂差超噁心現在!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橙光遊戲的未來?
一點點奶茶的優勢在哪裡?
為什麼公司請明星做代言人會讓消費者買公司的產品?
互聯網裡中國有而外國沒有的產品?

TAG:市場營銷 | 咖啡館 | 南鑼鼓巷 | 城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