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的「偉大民族復興」是指復興到中國歷史上哪個年代?是宋代以前還是宋代以後?
我怎麼始終覺得這個話題有點虛!
在學界沒有明確定義,但各種觀點總結起來就是:中國在全方位成為世界第一。
說一點不成熟的個人看法。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從小受到的教育很容易讓我們形成這樣的一種觀念「中國天生就應該是一個強國」。即使是我成長起來的年代,中國才剛剛起步,四面受迫的八九十年代,我受到的教育都是這樣,中國人天生就應該習慣在各個領域都是領導者,如果在我生活的年代沒能做到這點,那麼我的使命就是努力奮鬥使中國成為領導者。
這也是我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者的情懷,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讓國家重新站立在世界頂端,這是一個真正大國及其國民天生的自覺。共產主義信仰幻滅以後,能團結大多數人的就是民族主義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對內多提國家,少提黨,多提釣魚島少提四人幫,對外多提境外反華勢力,而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這個華字,真是耐人尋味啊。
如果單單從字面解答,我看來是北宋王朝。
歡迎大家更正不足之處,本文結合蕭建生大神的《中國文明的反思》進行分析-------------------------------------------------我是分割線 ̄??--------------------------------------------------
輝煌的北宋王朝「宋朝是最適宜人類生活的朝代,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經濟:通商惠工,唯一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
北宋的1貫=1兩
先看看總體水平:【趙德磐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所提供的數據:在北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8年),全國貨幣總收入是2224萬貫,商稅是400萬貫,占貨幣總收入的18%,到了真宗天禧末年(1021年).國家貨幣總收入是2653萬貫,商稅則上升到1204萬貫,占貨幣總收入的45. 4%,到仁宗嘉祐年(1041-1048年),國家貨幣總收入是10300萬貫,商稅是1975萬貫,占貨幣總收入的20%,此後,北宋國家貨幣總收入基本維持在4000-5000萬貫左右,商稅收入維持在800萬貫左右。(所以當時為什麼會出現交子的紙質貨幣,明顯是經濟發展太快錢造的不夠快了嘛)
對於商稅與商品交易額的比例,這部《中國經濟通史)是這樣分析的:「大致而言,北宋政府的商稅收入占其貨幣總收入的1/5左右。按照宋代抽2%的過稅(流通稅)、3%的住稅(銷售稅)、總稅率為5%計算,則進人流通領域的商品總價格當為稅額的20倍。據此,北宋初年收取400萬貫商稅時的商品交易額即達8000萬貫。慶曆年間因宋夏戰爭爆發而大肆征商,所以1975萬貫之商稅不能視為常數。姑以英宗治平年間一年收取846萬貫計,則商品總價格即近l 7億貫銅錢。當時宋區人口1418萬戶,7090萬人,則平均一戶一年消費商品合銅錢12貫,一人合2.4貫。這在漢唐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事。由此可見宋代商業規模的巨大和城鄉居民捲入商品經濟旋渦之普遍。」】所以為什麼宋朝可以高薪養廉,而且可以出包拯這樣的大法官,當然是國家有錢唄,受賄明顯是不划算的!以米作為等價物,宋代一兩金約等於現在的3000元,一貫=一兩,一兩銀也就是300元,在當時一戶平均一年消費3600元!我想解決溫飽問題應該綽綽有餘了吧,可見北宋的生活水平可是相當的高。宋朝工商業的繁榮,得力於國家的推動。宋朝立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時,就公開號召石守信等擁兵諸將「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這一導向推動了宋朝商業大潮的興起。後來宋朝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如仁宗時制定的《天聖法》、商稅條例以及神宗時的「二八抽分制」等,都鼓勵民間「通工惠商」,支持和鼓勵各地開採礦山,組織茶鹽開發,發展冶煉、紡織、瓷器、造船、釀酒等手工業。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煤礦、鋼鐵冶煉廠、金銀銅器製造廠、紡織廠、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廠、陶瓷廠,等等。廠里的工人都是按時拿工資的。其中信州鉛山場(今江西上饒境內)的一個銅鉛礦,就常年僱傭工人十多萬人,日夜開採,是朱朝冶銅、鑄錢的重要基地。據洪邁記載,這裡「得銅鉛數千萬觔(斤),置四監鼓鑄,一歲得錢百餘萬貫」。這個產量相當於北朱晚期年鑄銅錢最高額500萬貫的I/5,規模之大可以想見。還有嶺南韶州(今廣東韶關)岑水場,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該場產銅128萬斤,占當年宋朝政府全部「銅課」的80%以上,工人也超過10萬人.規模驚人。 煤炭作為當時的新型能源,宋時被稱為「石炭」和「礦炭」(西方人稱之為會燃燒的石頭),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冶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據《宋會要》的記載,北宋仁宗時期,朝廷「許令民間任便收買販易」煤炭.使煤炭的市場交易和消費迅猛增加。開封是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不論是老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靠煤炭取火。南宋初年,庄季裕回憶北宋汴京盛況,說:「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這話也許有點絕對,但開封絕大多數家庭都以煤為燃料,應該符合實際。 在國際上,以廣州、泉州為中心的20多個沿海港口,與日本、高麗等60多個國家進行著頻繁的對外貿易,形成了繁盛一時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就是為什麼指南針能造出來,明顯是有這樣的航海需求!)。宋朝大力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不遺餘力地推進海外貿易。為此,宋朝在沿海港口設立市舶司或市舶務作為海外貿易的管理機構。從北宋初年開始,中央政府就不斷派遣使節遠赴海外招商,將大量的「空名詔書」,也就是空白通商准許證,散發于海外諸國,鼓勵外商前來中國貿易。外商來中國之後,宋朝政府在禮遇外商和保護外商合法權益方面,也做得十分周到。如市舶司設宴招待,在泉州等地舉行「祈風」、「祭海」等儀式,祝外商一路平安。宋朝政府嚴禁市舶司的官員刁難、滋擾甚至勒索外商,若有違反要受到「處名」、「決死」等嚴肅處分。政治:以文立國,以仁治國
中央集權加仁政的政治模式,也是按照儒家「仁政愛民」思想進行治國的政治實踐。北宋的開朝宰相趙普自己也說是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且看起來治理的相當不錯。宋朝實行人道的、文明的統治方式,官府對人民不是採取控制、壓迫和剝削的政策,相反,官府對人民採取了尊重、保護、幫助和開放的政策。在這個社會中,沒有愚民政策,沒有文字獄,沒有特務橫行,人民無憂無慮,具有安全感,所以充滿了寧靜、祥和、自然而又健康的氣氛。
宋朝的自由開放,首先是宗教信仰自由。大宋政權不是政教合一的政權,國家沒有強制推行一種單一的宗教信仰,沒有強制人民信奉哪一種宗教。沒有把任何一種宗教作為人民的行為準則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沒有強制推行的官方意識形態。人們的宗教信仰完全自由。在宋朝,人們可以信仰懦教,可以信仰道教,可以信仰佛教,也可以信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仰什麼宗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自由。在宋朝開國之初,求太祖就改變了後周皇帝柴榮禁止佛教的政策,招令300人前往天竺國求取經書與舍利。朱太宗曾親自接見古印度婆羅門惜人和伊斯蘭教徒。在北宋的首都汴梁和南宋的首都臨安以及中國的沿海城市,有大量基督教徒、猶太教徒、穆斯林等,他們擁有自己的房舍、教堂,至於佛教和道教,別在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建有許多寺廟和道觀,使得中國的宗教繁榮昌盛,由此成為多種宗教並存的開放的國度。不拒絕任何一種外來的文化,不禁止任何一種異端的思想,這就是大宋王朝的立國精神。
宋朝的自由開放,還體現在它是一個國際化的社會。有點像今天的美國社會一樣,宋朝是一個容多種民族、各種膚色人種的社會。(個人覺得不是像,而是完爆。當年美國沒出生,歐洲處於愚昧中世紀宗教統治,而我們的文明水平(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等等後文會說)至少領先他們100年。放到現在,美國的文明也沒有領先我們100年吧?)由於經濟迅速發展,商業空前繁榮,各種宗教的迅速傳播,前來中國的外國人日益增多,遠遠超過唐朝的水平。早在馬可波羅到達中國之前,義大利的商人兼學者雅各?德安科納就於1271年來到了中國的泉州,並記下了自己的見聞。當時的泉州就生活著幾十萬日本人、高麗人、威尼斯人、猶太人、英國人、法蘭克人、錫蘭人、印度人、小爪哇人、比薩人以及黑人,還有來自亞歷山大里亞等地的人。這些定居或者經商的歐洲人以及亞洲人,與中國人自由來往,甚至雜居在一起,相互通婚,所以當時就有很多的混血兒。這些外國人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穿著宋人的服飾,其生活方式、禮儀已經與宋人沒有多大的差別。除了泉州之外,還有臨安、廣州等城市也都居住著大量的外國移民。文化:中國的文藝復興(諸如宋詞,書法繪畫暫時不討論)
宋太祖制定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政治綱領,切實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權力,實行包容和鼓勵各種思想自由發表的政策,所以在宋朝,沒有思想的禁區,沒有新聞出版的檢查制度.任何書籍都可以自由出版銷售,普通的市民也可以對朝廷官員乃至於政府提出意見批評,甚至上訴至法院,這種政策使整個社會出現了思想空前解放的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當官的不僅僅對上頭負責,還得對百姓負責,可見北宋的廉潔不是偶然,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宋代是學者出版著作最多的朝代。例如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李燾著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沈括的《夢溪筆談)等,都是偉大的著作。宋朝的教育事業更足興旺發達。當時的中國,在京師設有國子學、太學,另外有專業性很強的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宋仁宗以後,鼓勵各州縣必辦學校,至宋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擔學費和生活費用的州縣學生人數達到15萬-16萬人,這種情況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宋朝除了官府興學之外,還導致了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學的產生,私人講學授徒亦蔚然成風。聞名全國的私立大學,有石鼓、嶽麓、白鹿洞、應天四大書院,此外在很多州都建有書院,如紹興、嵩陽、徽州、蘇州、桂州、合州等地的書院。這些私立大學與官辦的州縣學不同,通常是由士大夫所建,因而學校環境更加寬鬆,除了正統的儒家學說而外,其他各種學術均可以講授,不同的思想可以相互交流、切磋、辯難。如朱熹、陸九淵的「鵝湖之會」,朱熹、陳亮之間的「王霸義利之辯」等等,活躍了師生的思想,推動了學術的繁榮和進步。 教育的普及既是宋代文化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為了鼓勵人們自由發表對國家政治的看法,國家在科舉考試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考試策論,讓應試的舉子發表自己對政治、經濟等社會問題的看法,提出自己政治上的見解(北宋考的不是八股取士哦),這種由官方鼓勵的言論自由,直接導致了整個社會思想的空前開放。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宋朝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程朱理學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影響。這種違背人性的思想理論,在宋朝是沒有市場的。宋朝人生活自由,沒有誰把程朱理學當一回事。朱熹在當時也不過是一個在私立大學教書的先生,在當時信息傳播有限的時代,他的理論能夠有什麼影響力呢?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是自由、開放,人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所以朱熹在當時足不得志的。他對當時人們自由、開放的生活看不慣,發表批評意見.在當時言論自由的社會,設有人會阻攔他,也沒有人把他的理論當成什麼經典。朱熹在當時還被人們痛斥為偽君子,道學成為人們談話的笑料,被稱之為「偽道學」,之後才改稱為理學。軍事外交:和平發展(有木有覺得跟現在的我國的和平崛起很像!)
宋朝和平發展的基本國策的主要內容是,在國與國的關係方面,堅持和平外交,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競爭,而不訴諸武力。與遼國以及後來的西夏、金等國家的關係,是每年給予這些國家一定的經濟補償,維持和平局面。在與日本、中亞、南亞、西亞、南洋諸國以及歐洲、非洲各國之間,主要是以貿易為主。
在國內,宋朝堅持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和守內虛外的方針,對軍隊和地方控制很嚴,但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思想方面放得很開。文人的地位很高,而武人的地位很低。文官領導武官。在宋朝,從事政治、文化、教育、工商業等,都很有前途,當兵卻沒有前途。這個情況與當年英國差不多。英國由於英倫海峽的阻隔,沒有國外的軍事威脅,所以沒有常備軍,軍人沒有前途。而從事政治、文化、教育、工商業等都有前途。所以政治、文化,教育、工商業都很發達,而軍事不發達,軍事力量不強。 為了達到和平發展的目的,宋朝的統治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國內經濟、文化、教育之上,關注民生。翻開宋史,這方面的記載比比皆是。僅以宋朝經濟立法為例,宋朝的經濟法律已經非常完備。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其主要內容就是改變一些舊的法律『而立新法。如方田均稅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等。這些新法主要都是有關經濟方面的,涉及軍事的很少。科技:百花齊放
宋朝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中,最突出的是火藥、指南針和活寧印刷術的發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宋朝佔了三項。其中早在北宋時中國就建立了用火藥製造武器的兵工廠,宋朝是世界上最早製造熱兵器的國家,指南針在北宋時就開始裝備遠洋船舶。正是這三項偉大的發明後來傳到歐洲,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變革、地理大發現和知識爆炸,使人類社會迅速邁進了現代文明社會。對這三項偉大發明所產生的劃時代的作用,怎麼評價都不會過分。 除了這三項偉大的發明外,宋朝還在人類的歷史上創造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例如,宋朝是世界上第一個流通紙幣(交子)的國家,比歐洲早七百多年。早在北宋時期,沈括就提出了貨幣流通速率論,而這一貨幣流通理論,歐洲到17世紀才由英國人洛克提出。宋朝也是最早建市銀行信用制度的朝代,北宋時期就建立了國家銀行(交子務)。 宋朝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都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宋朝沈括寫的《夢溪筆談》第一次把工匠傳統與哲學傳統合流,在西方,這種合流曾經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沈括記載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科學發現,如地磁角的發現、摩擦生電現象等。沈括還提出了衝擊成陸的觀點,這一觀點西方直到19世紀以後才出現。北宋蘇頌等人發明的我國古代第一架自動天文鐘(水運儀象台),成功地把計時器與天文儀器結合在一起。計時機械是古代發明中最為複雜的科學機械,是古代機械發明最偉大的成就,比西方發明的第一架鐘機早七百多年。北宋時中國就擁有了當時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開始了人類社會最早的遠洋航行,大宋的船隊早在明朝鄭和幾百年前,就頻繁遠航至東非、阿拉伯、印度、東南亞和日本與朝鮮。宋朝是最早建立現代兵役制度(募兵制)的國家,世界上第一支僱傭軍是由宋朝建立的。宋朝也是世界上最早把新型能源(煤炭)運用於人類生產生活的國家。宋代用焦炭冶煉,早於西方五百多年。宋朝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宋朝是近代工業化最早啟動的國家。(我覺得萬戶的登月計劃為科學獻身足以體現探索科學的氛圍。)所以說當時所取得的成就領先歐洲100年無壓力文藝復興沒有復興羅馬,也沒有抄襲阿拉伯帝國,而是創造了現代。那麼偉大復興自然是,創造未來
民族復興,是指中華民族的復興,而不是漢族的復興。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指清朝末期,鴉片戰爭,洋人入侵的一百年,屈辱的一百年。
站在中華民族(包括滿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角度,而不是漢族的角度。
在幾千年里,中國人一直是強大的,周邊小國一直是受中國欺辱,比如朝鮮、日本、越南和西域一些小國都向中國稱臣納貢,從這個角度講,只有鴉片戰爭之後,才是被欺辱的,才是需要復興的。
有網友評論說,我答案中「中國欺辱周邊小國「是胡說八道。
版圖的擴張,必然帶有侵略,何況元朝已經攻打到歐洲地中海沿岸。
我國現代歷史教育,一直在強調所謂」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愛好和平「,並將近代史單獨列為重點,使得有些同學意識里,認為中國人一直是」愛好和平",歷史上一直受外族欺辱。請大家明確一點,千百年來受外族欺辱的是「漢族」,漢族不等於中華民族,按現在的概念來說,契丹、蒙古、滿清皆為「中華民族」。
又有網友渠澤田評論說「元朝」根本就不是中國。
與我本人歷史觀差異太大,我沒法繼續往下說了。
當然,歷史觀無對錯之分。
不是回到哪個朝代,而是回到最強者的位置上去!
中國現在的意識形態,最大的有三派,一派是西派,是最大的一派。有兩股人,自由民主派和馬列共產派,他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朝著西方開進的,從五四運動,從清末,西學東進之後,他們都感到西方的強大。因為人有一個趨強心理,這是人的本能!當你看到誰強的時候,你會不由自主向他學習,一般人都一樣,這任何民族都一樣。
二是韃靼派,是在佛教傳入,胡人交侵的背景下產生的,打著中華的旗號,鼓吹在民族、文化、宗教上兼容並蓄、相互融合,以馬褂旗袍為外在形象,以佛教為首的各色夷教為精神內容。以蒙元滿清為其範本。
三是華夏派,伴隨著漢服運動產生,鼓吹在民族、文化、宗教上以漢唐宋明,甚至晉以前傳承的華夏原生文明為唯一範本,以漢服漢禮為外在形象,以天地祖宗信仰為精神內容。其實,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我覺得名族復興是個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只要你比地球上其他國家或地區都強盛,就被認為實現了復興。而且官方在宣傳民族復興的時候偷換了概念,中華名族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中國兩河流域的華夏民族,但官方宣傳的導向是現在的中央集權政府,是PRC
中華民族是晚清一個喝了點洋墨水的公子哥從日本借鑒來的,也就是說,這所謂的民族復興壓根就是單純給泡麵青年打雞血用的,不扯點高大上的調調,怎麼忽悠屁民奉獻呢?怎麼讓你覺得偽光正是走肖國航行的剁手呢?
要理解這個,應該從中華民族的視角去看古代史,而不是從古代文人的視角看現代中國。
是地位,中國在十七世紀以前都是毫無爭議的世界第一,如果指的是朝代的話,那就是十七世紀以前任何一個朝代吧!
其實,是沒有終點的。星辰大海或著一個中國都可以。老百姓不關心這個,這個只是用於提高幸福指數的東西。老百姓真正在意的,就是柴米油鹽,只是人口過密集,彼此競爭太激烈,每個人都很恐懼落後罷了。上世紀我們也有一些口號,大部分沒實現也沒人問責,比起幸福buff,過最好最幸福的小日子更重要。國家需要會招呼我們的,平時他過他的,我們過我們的。什麼民族偉大復興,網上激動的很多,關心中南海的也很多。很是憂國憂民。但大部分其實就和看連載小說似得,超有代入感那種。也會有頭腦發熱的時候,但只要平時維持理性了,就不會主動為祖國做什麼獻身的事。就是積極樂觀過日子。
本來就是虛指,指的復興到中國領先世界的時代。至於啥時侯中國領先世界,lz可以自己總結一下。
推薦閱讀:
※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區別和聯繫?如何進行辨別?
※如何看待特朗普上任後立即驅逐300萬非法移民出境?
※民族主義是怎樣發展成為法西斯的,是元首一人的功勞嗎?
※民族主義與華夷之辨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