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數學建模A題思路?


有好幾個小夥伴問我能不能再仔細分析一下,然後也問我關於b題的想法。

我不太會演算法和模型,所以深入的分析也不在行,提供的也只是我對a題的理解思路。對不對小夥伴們都當擴展思維看吧。

建議可以網上查閱CT系統原理及知網相關論文,多多參考相關論文模型及方法。

至於B題,會看看,有想法會再更。

-————————————————————————

(原答案分界線)

本人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參加今年全國數學建模比賽,參加了2017美賽,很幸運的拿了二等獎。

今天晚上在班群里看到一同學發的問題的文檔,然後就分析了下。以下是我的觀點:

(因為自己不是很會演算法和模型,所以只是簡單的講下自己的思路。)

我們可以把512個探測器組成的東西看成一根鋼鐵,鋼鐵上打了等距的512個穿孔。射線通過穿孔射到物體表面,通過接收的信息來判斷樣品的結構。

因為這只是一條線,所以要繞某個軸轉180次,題中並未要求等角度旋轉。這樣理論上就能在正方形托板上採集到512×180個數據。

關於第一問,我的理解就是有以下幾個變數,

一是等距的這個距離到底為多少

二是中心點設其為P(x,y)的確定(把正方形托板看成一個二維直角坐標系)

三是旋轉180次每次的角度是多少

這三個變數的確定的目標有以下幾個

一:因為樣品有兩個,分布在托盤的不同位置,所以在樣品上單位面積上採樣的點越多(也就是採樣密度越大)自然採樣結果越好。這也算精度的衡量標準之一。

二:模板的數據由附件給出,(因為同學沒有發附件,所以並不知道附件內容)猜想應該是很多樣品在某點的數據。因此,為了讓自己所採樣的數據能成為參考數據,(為第二問和第三問鋪墊)所以我們採樣的每個點,應該要非常接近附件中所能給出的位置的點,甚至最好的情況是重合。這算是可信度的衡量標準之一吧。

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實質應該是同一個問題,都是利用一問得出的參考量來測量分析待測品的結構。

沒有很仔細的分析,大致步驟是利用一問設定好參數的CT系統來采點,收集每個點的數據與參考樣品的數據對比,來最終得出待測品的整體結構。

第四題就不分析了。

整體感覺是最優解一類的問題。然後涉及時下熱門的數據分析。利用matlab作圖手段應該是解題的好方法。

最後祝各位參賽的同學們取得好成績!!!比賽這麼辛苦要注意休息哦(′-ω-`)

(碼字這麼辛苦,點個讚唄,手動筆芯。??????)


推薦閱讀:

如何讓很多很多的質數排列成一個順時針螺旋形的圖案?
參加數學建模比賽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數學建模網路挑戰賽怎麼樣,研究生有沒有必要參加?
數學建模編程方向的只會MATLAB可以嗎?
怎樣看待2017數學建模國賽AB題都需要大量數據處理。?

TAG:數學建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