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輿論是逐漸從 「仇富」 轉變為 「仇貧」嗎?如果是,為什麼?
在過去傳統的思維里,人們往往會認為富人往往都是為富不仁的,賺的錢都是靠壓榨窮人得出來的。老故事裡窮人鬥爭贏了富人的題材也是一抓一大把。
現在的輿論則逐漸轉向了批判仇富思想,仇窮的風氣開始逐漸佔上風了(知乎就一大堆鼓吹富人如何善良睿智,批判窮人如何又蠢又壞的問題,別的網站也有)。甚至有人開始鼓吹窮人連繁殖的權利也應該剝奪。
敢仇貧的不是富人,他們還沒那個膽,而寧願破財免災、標榜道德高地、打出和平、友愛、情懷、理想主義、更美好的世界等旗號,以及轉嫁矛盾,炮製國之蠹蟲。皇帝聯合窮人鬧貪官惡紳,這齣戲在中國不知道唱了多少年了。
敢於仇貧的人,是別人。他們知道窮人是什麼樣,也知道富人是什麼樣。如果他們能知道人是什麼樣,無疑就更好了。
民間有什麼想法是一回事,輿論出現什麼是另一回事。
改革開放以來,一批中產階級,也就是小資產階級逐步形成。在前期上升過程中,發現自己發展的瓶頸在於無法躍遷入富豪行列,這種「求不得」的心理下,利用自己掌握的輿論,發泄仇富的心情。
但小資產階級的問題不僅在於上天無路,還在於底盤不穩。在中國義務教育情況下,加上高速發展帶來的眾多機會下,底層人進入城市搶奪原屬於小資產階級的地盤成為新小資是很正常的。所以小資對自己地位不穩的擔憂逐步佔了主流。這時候就更加仇視的是搶佔自己地位或可能搶佔自己地位的窮人了,於是再利用自己掌握的輿論,宣傳仇貧思想。
所以說,仇富和仇貧的,其實是一群人。
一個很簡單且直觀的答案就是:誰搶了你最重要的東西,你就會恨誰。
過去有人仇富是因為他們認為富人搶走了他們的上升空間和財富,而那個時候是人人都在努力上車,搶奪座位的年代。
今天人們仇窮,是因為大多數人逐漸發現了一個悲哀的現實:車上的座位早已坐滿,自己最多不過得了一個「掛票」,完全沒有坐下的可能,這個時候他們最主要的敵人不再是坐著的老爺,而是隨時可能把自己拉下車的窮人。
============================================================
下面和人討論的時候談到了「秩序」,補充一點我的看法吧。
「秩序」和「秩序」是有差別的。儒家講的「天下大同」渴望的就是世界上所有地方都採用同一個秩序,然而,儒家的「秩序」維護的卻是僵化的社會,兩千年來遵循這個原則的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變革,最多不過是每過2~300年翻一次燒餅而已。今天,接受了現代啟蒙的底層中國人排斥的不單是野蠻無序的發展,更加包含僵化、固化、腐化的其他秩序,我們不但不能走無序的死路,更加不能走「有序」的舊路。
秩序能夠維持運轉,但是秩序並不一定帶來發展,僵化的秩序只會令社會成為一潭死水,因此我們才要更加警惕有人打著「維護秩序」的幌子為腐朽落後制度招魂。
我覺得這個題本身應該是錯的。中國的主體現階段應該還是「仇富」的,之所以在知乎存在這種印象,大概是因為知乎用戶總體上是學生或者有大學學歷,且一二線城市的居民居多,這類人在社會本來就是少數。
其次 @豆子用的數據是有問題的,仇富是主觀感受的反應,應該用的是中國人主觀階層感受數據。可根據研究,至少在2013年的時候,中國自認為自己是中下層想人數量是中上層的5倍。這種主觀階層失衡在全世界44個國家中排倒數前3。沒有近年來的數據,但是4年內中國人主觀感受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不可能的。
我覺得各位沒事看看騰訊新聞等媒體的評論區高贊回復,應該比看知乎更能了解中國主體網民想法。
謝謝 @Joe De 的邀請,謝謝 @豆子 的數據
我的想法跟 @凱常 有點不一樣(當然,我是個人是很喜歡凱常的某些答案的)。我覺得我們的社會輿論一直都是分化的,由於我們所處的階級是不一樣,所持有支持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古代富人階級和窮人階級就一直是對立的。比如富人階級流行說法的就有「窮生奸惡,富長良心」。「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反觀,窮人階級也有「官官相護」,「假仁假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譏諷和抱怨。
中國的中產階級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概念。我看了一個公司給的數據,在中國,只有百分之四的城市人口在2002年可以被歸入中產階級(這裡中產的定義為不可花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收入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並且表現出一定的購買力),在201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百分之六十八(Barton,Chen,and,Jin,2013: Mapping China"s Middle Class)。當然,考慮到是公司自己的資料,我並不十分肯定,也懷疑他們對中產階級的劃分是否科學。這個就不爭論了,我引用的主要目的是基本同意他們的說法:中產階級在中國是新生概念。
所以,我真不知道 @wuweilxl 的結論是怎麼來的。中產階級收入下降這個結論是如何而來?這跟我看到的大部分國外的資料說中國中產階級人口是上漲的數據不符合啊。(這不是撕逼,是很誠心的討教,求學,如果有數據可以給我看看,先謝謝了。) 我也不同意wuweilxl朋友提出的財富被轉移的概念。如果是富人階級要從中產階級手裡轉移財富,必須有有效的途徑,有一種且多種穩定的方式。就好比政府的方式是收稅一樣。這是一種二次財富分配的方式,就是為了緩和階級對立,調節貧富差距。政府收稅,然後用收稅的錢補貼教育,補貼醫療,發放退休工資等等。一般越是富人,交稅越多啊。中國富人階級不具備這種能力(獨立制定有效的路徑去搶中產階級的錢)。當然,如果有,請別怕麻煩,教導我,再次謝謝。
中國之前的「仇富」是可以被理解的。仇富的根源是上個世紀,我們國家進行的國有體制改革。出現了很多所謂的「雙軌制」。國有體制改革其實就是「公」轉「私」。因為有暗箱操作的空間,所以,很多國家企業直接變成個人的了。很多沒有得到利益的人,自然覺得不公平。因為造成貧富差距的不是因為努力,不是因為社會貢獻,不是因為智慧,而是因為關係。
這個有點扯遠了,不過為了解釋清楚為什麼我不覺得是中產階級在仇貧,還是很有必要討論的。其次我不覺得中國大眾傳播有仇視貧窮的心理。中國所有的主流媒體都是「人民的喉舌」,黨的「輿論陣地」,而我們中國是「無產階級人民民主專政」,什麼是無產階級呢。就是窮人階級啊。所以,翻譯過來,儘管有點搞,但真的就是窮人階級專政啊。既然如此,主流的社會輿論怎麼會仇視自己人呢?
「印象「是一個很坑人的東西。知乎里確實有鼓吹富人如何睿智的高票答案,但是高票答案以「窮+善良+愛情」也很多啊。我立刻就給你找出來。 @歸途中的刺鳥 4000多贊的答案(在90後的人生存狀態如何)裡面開篇的關鍵詞你看看窮,農村姑娘,母親下崗,這反而是拿高票的原因之一。她的另一個10000多贊的答案,是講自己侄子人性的,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和善良。雞湯大家都是要喝的。窮在輿論里是個中性詞,看你怎麼關聯。你把窮和孝順連在一起,就是家貧子孝;你把窮和犯罪聯繫在一起,就是貧窮產生罪惡。
知乎有沒有成為精英人士的主流論壇我是懷疑的。題主真的以為主治醫生,律師合伙人,大學教授,公司總裁每天都在刷知乎里找IDEA嗎,在這裡找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在這裡找研究資金? 在胸大如何搭配的問題里的關注度永遠都是比某一個專業點的問題的關注多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曲高和寡,這是真的。受關注度高不一定是因為他講的有道理,有可能是因為她胸大腿長段子多。
結論:知乎論壇上並沒有出現主流的「仇貧」聲音,但是有部分人有這種心理,根據他們自己的階級屬性,人生經驗和當時答題的心情。但是,中國貧富差距十分嚴重,對立也會越來越嚴重。不要管別的,想想我們應該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過的,如果能力大,可以讓貢獻社會制度。以前的社會制度漏洞太多,所以不公平,現在也許越來越好,希望現在越來越好,希望我們都可以讓這個制度越來越好。窮人只要努力聰明,可以上升到富人。富人可以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幫助更多的窮人。不是搞獨立,搞挑撥,搞revolution。
小資產階級也談不上仇貧,他們是「笑貧」,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
他們知道自己表面的風光,筆挺的西裝,小高層的三居室,出入於寫字樓,其實根本經受不起一次失業,一次大病,一次經濟周期的危機——現代社會固然不太可能赤貧,但是讓你回歸底層小民倒並不是很難。但他們接受不了自己其實和街頭販夫走卒一樣在真正的資產階級面前非常卑微,他們要用恥笑底層的「懶惰」「不懂得奮鬥」來為自己營造安全感——哦,我那麼努力,我一定不會淪落到和那個掄大鎚的工人的一樣。
可惜這安全感如此的可憐,而大資產階級絕不憚於在經濟危機時,收割小資產階級辛勤勞動積攢下來的些許財富,來為自己續命,甚至藉此大賺一筆。
這個社會需要中產階級,需要「笑貧」的輿論麻醉劑,也需要經濟危機時,拿他們做祭品,要不然,怎麼會說橄欖型社會的中產階級是「社會的穩定劑」呢?
當然,其實也沒必要這麼尖酸刻薄,當前中國社會,「笑貧」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雖然相比於個人的奮鬥,歷史的行程無法違抗,但當前畢竟不是萬世一系的固化社會,平民的上升通道還有一些,適當的「笑貧」輿論,對於激勵平民努力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先富不想帶動後富,自然要給自己造勢,使得自己佔領道德的高地。資本主義是一種道德觀,它包含著對資本的崇拜和對個人的蔑視,古老的倫理無論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都不得不讓位於第一順位的資本,它通過重構觀念來加強自身。甚至可以說仇窮只是它發展中的一種表現,並不是最終的形態,而是十分初級而脆弱的過程。在更加發達的地方,資本主義開始仇視的是小資產階級,富人中再次被區分出下層富人與上層富人,而上層富人往往被賦予慈善,仁義,善良的形象,而小富人則被認為是剝削醜惡自私自利的。資本主義拋棄善良的時候我們尚且可以察覺,但是當資本主義構建出一種新的偽善,提倡大富人通過媒體塑造出親民而和藹的形象時,似乎一種新的贖罪券就被發明了出來,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的一小部分被用來作一些慈善,而大資本家獲得了極大的名譽,在個案中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善良,局部的改良至少比一事無成好得多,但是反過來它又加強了總體的剝削,形成結構性的繫統而換取對革命的鎮壓。不過無論如何,這依舊是好事,資本主義的發達是必然的過程,當富人的正面形象被塑造,也正是天平迫使他們逐漸向改良性的社會主義傾斜的過程,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改良成功,革命的意義就被消解,如果改良失敗,改良帶來的部分利益會使人傾向革命,結構性的壓迫被製造出的同時,其毀滅自身的因素也自然瀰漫在整個繫統當中,這也就是所謂的否定之否定,所以無論如何,應該對未來抱有好的看法,無論這未來是哪種馬克思主義的。
不是。
小資是既仇富,又仇貧。真以為三句不離趙的和喊窮人不努力活該的不是一群人?只有納粹才能滿足他們。現在是仇富和仇貧一起來,富人容易掛上為富不仁的標籤,窮人也容易掛上窮凶極惡的標籤
給他們掛上標籤的是中產階級,他們人數比富人多,聲音比窮人響
所有的道德本質上都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歧視。
輿論的改變,反應的就是多數人這個群體的變化。
大家都窮的時候,富人就是王八蛋;
大家都有幾個錢的時候,窮人就是活該。
大家都一門心思多生孩子的時候,單身就是不孝。
單身人數越來越多,光棍節就成了節日。
輿論,道德,甚至法律實際上就是用來維護多數人的利益,並沒有什麼是非是可以永恆不變的。
富人中有好人也有壞人,
窮人中有好人也有壞人。這是世人皆知的常識啊。說幾個富人中的好人,富人就都成好人了?
說幾個窮人中的壞人,窮人就都成壞人了?是誰這麼煽陰風點鬼火,唯恐天下不亂?
還把中產階級當替罪羊拖出來大肆批判?前三十年意識形態挂帥,把富人鬥倒,還潑上髒水,踩上一萬隻腳讓富人不得翻身。
後三十年發展經濟,給富人平反了,大家去除了思想上的枷鎖,自然能發現富人和窮人中都有好有壞。
都什麼年代了,有些人還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你死我活的世界觀,真是非蠢即壞!@空浪 服蓮子的答案寫的很好。
我用低俗的話概括一下。最早大家都窮,一些人賺了大錢。然後這些人里的一部分怕老是被人羨慕嫉妒恨,於是就依靠自己賺的錢製造輿論攻勢,同時通過社會公益改良形象。(當然也不是說所有富人都這樣,當然有真心為社會好的慈善家,而且我個人認為只要真做慈善,無論目的是什麼,都是好事。所以這一點各位不要看得太重,只是一部分論述)
以製造兩種印象。
1.老子的成功大部分都靠老子個人的努力,你窮那是你不努力。或者說你不努力,你也想有錢?夢裡什麼都有。
2.異想天開,爸爸是好人。富人很親民,爸爸跟你說,窮逼的生活觀讓你越來越poor,富人的觀念才能讓你有money。所以你也想有錢,你首先要當精神富人,於是社會人紛紛追隨上流社會的方式。穿的名牌用的名牌,拼盡全力讓自己有有錢人的外在。潛意識便有了你不這樣就是屌絲,不思進取。難怪你窮。
看到了吧,輿論成功植入了一種思維。
你窮,是因為你不想變富。這種忽略客觀存在一味強調主觀意志的想法深入人心後,就有了題主說的仇窮。
可能一些富人最早只是為了減少自己被迫害的危險,但久而久之這種東西就成了某些人的信條。拿到一個東西自己又不判斷,於是就……不應該叫「仇貧」,應該叫「嫌貧」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嫌貧的!
不然你以為「笑貧不笑娼」、「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些流傳了N年的俗語是怎麼來的?
一直到民國時期,那些小門小戶的黃花大閨女在出嫁前,都會被問:「你是想去大戶人家做小,還是想去小戶人家做大哇?」
唐代秦韜玉不是還寫了一首詩叫《貧女》嗎?裡邊最有名的那句叫:
苦恨年年壓金線,
為他人作嫁衣裳。
其實就是說那時候窮人家的女兒,都嫁不出去。
女子都如此,更何況男人。
新中國成立後,那些農村娶不起老婆的五保戶,一輩子無兒無女自然而然就被繁衍這一環節淘汰咯。
至於為什麼仇富,那還不是跟恨貪一個思想,無非就是恨自己不是富人咯。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啊!
嫌貧仇富總結起來就是國人一個隱秘的思想——
恨人有,笑人無。我記得小的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幾個歐洲人到非洲部落里去參觀。他們發現整個部落裡面每個想要說話的人都要去搶一個喇叭,這個喇叭是用金子做的,但只有部落酋長負責這個金喇叭的日常保管。
他們就跟部落酋長說「你們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是不是只有你們這些貴族才可以說話呀?」
酋長沒有直接的回答,他就問在你們歐洲「什麼人可以說話呢?」
這幾個歐洲人回答道「我們那邊有電台啊報紙啊媒體呀,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言論,你看我們多公平啊?」
酋長就問說那些報紙和電台啊都歸誰有擁有呢,歐洲人說當然是富人啦。酋長就說這個我們部落差不多嘛,我們部落的金喇叭就歸我管。
我們能夠從輿論上看到怎麼樣的信息跟擁有金喇叭的這群人想要我們聽到什麼信息,有很大的關係。以前機會比較多,每個人從概率上都有可能致富,那當你看到身邊的人,特別是跟你一起從小玩到大的一些夥伴現在比你更有錢了,那難免你會更嫉妒。
但是現在有錢的人和有錢人一起玩,沒錢的人和沒錢人一起玩。沒錢的這群人也知道,沒有什麼機會在變得有錢了,也就談不上什麼仇富了。你看現在富人住的別墅區除了當保安當保姆以外,窮人應該很少有機會去了。
而仇貧呢?更多的其實是通過這樣的言論來構建自己這群社會地位尚可,財富尚可的這群人的社會認同。就和消費是構建階級認同的方式之一一樣,言論話語體系也是構建自我認同的方式之一。
上升的通道未必打開,但墮落的陷阱一直開放。在當下這個充滿不確定的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害怕成為窮人。只是有些人希望抓住階層歧視這根蘆葦,有些人更願意踏上行業變化趨勢的大船..從前,在一個島嶼上,有一幫勤勞的地龍人。他們努力,進取,敢於奉獻,他們將一些靠壓榨下層地穴人起家的地龍人打敗,進化出了翅膀,成為了天龍人。
這些天龍人,把控著這個島嶼的輿論方向,操控著輿論。最早的時候,他們堅信「先富帶動後富」,堅信「勤勞致富,人人平等」的初心。
在他們之下,是一些新的地龍人,這些地龍人生活在這個島嶼上,他們無法操控輿論,但他們可以參與輿論,甚至某些時候還能表達自我。這些地龍人裡面,有些人拼了命的想長出翅膀想飛上去成為天龍人,有的則是渾渾噩噩享受生活,最後他們的後代掉到地下,成為了地穴人,總之,這是一批充滿了變數的人。
而在他們之下下,則是島嶼下面的地穴人。他們終日不見陽光,生活在島嶼的角落裡,被輿論左右著。很多時候,容易被誤解,也容易被忽視。
為啥以前大家都仇富呢?因為以前整體輿論方向是「先富帶動後富」,是「勞動致富,講究公平」,所以地龍人和地穴人都覺得社會不公平,每天努力的要死又沒回報,說好的帶我富呢?說好的公平呢?你有那麼多錢,為什麼不帶我一起發財,為什麼不公平的分我一些錢?所以才會心理扭曲產生仇富。
後來,隨著島嶼的發展,大家發現「先富帶動後富」不過是一句抵不過人性弱點的話罷了。換位思考,你富起來了,你會去幫助那些窮人么?於是乎,那些靠著權力和壟斷富有的天龍人,和一些靠著投機,或者是自身努力拚搏,而富有起來的人,達成了一直,輿論觀念轉變了。
「我地龍人是靠自己能力掙的錢,憑什麼要去養活那些沒能力的人?」
「我地龍人的富有是靠我自己能力爭取來的,你窮你還有理了?」
於是乎,輿論方向再也不是什麼共同致富,再也不提「共同」了。只用一些空洞的詞語編寫一寫朗朗上口的龍語歌。
天龍人擔心自己的基業受損,雖然他們依舊努力的在幫著地穴人走出地下,走到島嶼上來安心給他們打工,但再也不提什麼共同富裕。
地龍人在變動中非常渴求長出翅膀飛上天空翱翔,他們非常擔心自己或是辛苦奮鬥出來,或是投機賺取出來的資本被人盯上,於是他們更強調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奮鬥,瞧不起地穴人。「我都要長翅膀飛上天了,你們這幫地穴人還需要用我繳納的稅生活,憑什麼,你們奮鬥什麼了?你們買龍屋了?我的孩子以後是要飛上天的天龍人,憑什麼要和你們這些地下的人一起玩?他需要藍天白雲,需要陽光!」
而地穴人,無法左右社會發展,也沒有資本去和那些地龍人一樣炒龍屋,搞投機,他們只知道辛苦工作,只知道默默的在地下生活,為了自己的生存。他們希望天龍人多照顧他們,他們也希望地龍人能多關注他們。他們要求的只不過是生存下去。有的地穴人,跳出地穴,看到了太多美麗的景色,看到地龍人富足悠閑的生活,他們中的一部分選擇逃避,繼續仇富,他們中的另一部分人開始反思,開始進化,最後成了新住民—新地龍人。但大部分地穴人,只能繼續生活在地下,他們的孩子,成了新一代的地穴人。
但其實,某些地龍人所謂的優越感,也只不過是因為和天龍人達成了短暫的一致。地龍人所謂的富足的生活,也只不過是天龍人在島嶼發展的歷程中,給予他們的一點點投機的機會帶來的。這種地龍人,非常脆弱,正因為他們的富足是建立在風險上的,他們才更「仇貧」,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安慰。
真正那些應該有優越感的地龍人,其實是那些真正靠自己努力奮鬥,靠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過來的地龍人,他們的富足,是實打實的,也是天龍人看在眼裡的,他們想進化長出翅膀飛上天的機會,比前一種地龍人要高的多了。但這部分,恰恰又沒有那麼看不起地穴人,因為他們的努力成果是和這些人分不開的。
而從地穴人,奮鬥到地龍人,又奮鬥到天龍人。這樣的人鳳毛麟角,需要太多的機遇,太多自我的反思,太多的進化,甚至需要好幾代人共同的努力。
十五年前:
「爸爸,為什麼他們可以穿金龍鱗衣服,我只能穿鐵龍鱗衣服?」
「因為他們的金衣服上沾滿了銅臭!」十五年後:
「爸爸,為什麼你不允許穿鐵龍鱗衣服的地穴人和我一起玩?」
「那是因為爸爸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爸爸不希望你再和他們一樣窮下去,把他攆出去,我們是地龍人了,不是地穴人了,你將來是要成為天龍人的,你要賺大錢!貧窮是萬惡之本!」
島嶼上依舊回蕩著朗朗上口的龍語歌:一字一句,呼喊聆聽,全島的夢想,傲立龍族之林,傲立龍族之林......
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只要明星捐款,就有人吐槽說他捐的太少;只要身邊同學吃穿比較奢侈,就有人因為嫉妒而說他壞話。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人天生就喜歡攀比,或者說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有個叫「相對剝奪」的理論可以用來詮釋這個現象。
「相對剝奪」 (Relative deprivation) 最早由美國學者S.A.斯托弗(S.A.Stouffer)提出,其後經R.K.默頓(R.K.Merton)的發展,成為了一種關於群體行為的理論。它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以表現為憤怒、怨恨或不滿。簡單而言,相對剝奪是一種感覺,這感覺是我們有權享有但並不擁有。例如,某人看著鄰居家買了一輛新車,他認為他也能有這輛車。但實際他並不擁有。
仔細分析, 他們仇視的是隔壁老王,而不是隔壁老王家的財富,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們自己成為了隔壁老王,會仇視自己嗎?顯然是不會!也許這些人當中就有你。如果你認為你和有錢人的差距僅僅是錢,那我只能說,孩子,你太單純了!
從基因的角度來說,富人的小孩成長環境天然不缺乏物質生活的困擾,並且富人展現給小孩的多半是高度自律及多元化的生活。而窮人卻是相反的,不僅僅為了物質生活所奔波,而且生活多半較單一。此前英國為了讓窮人擺脫貧困,給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費,過了一年,窮人依然未改變原有的貧困,通過大數據監測,窮人在此期間的瀏覽色情網站及網路賭博反而激增。同時也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歷史上經濟發展較快的朝代通常都是皇帝不太管事的朝代,換言之就是民間百姓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富裕。 英國BBC有個紀錄片,《人生七年》,記錄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兒童從七歲到成年不同階段的生活狀態。採訪記錄很現實:富人的孩子長大後依然在上流社會,有著遠大的理想,讀著一流的大學,擁有上層社會的工作;窮人的孩子幾乎還是在底層社會,有著卑微而現實的夢(想),甚至沒有讀大學,干著最普通的工作。其中只有一個孩子通過就讀牛津大學,當上了大學教授。
很現實,僅僅是因為金錢上的差異,你不能花著父母的錢週遊世界,你不能花著父母的錢去讀美國頂級的私立大學......也許你的夢想僅僅是這個學期能攢夠下個學期的學費。久而久之,你焦慮、抱怨、嫉妒......憑什麼他那麼有錢?
其實,仇富心理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就拿影視劇中的劫富濟貧來說。其實劫富濟貧就是所謂的江湖人士打著正義的招牌對富人的歧視,以及變相的平均主義思想。劫富濟貧思想的背後是對懶惰的肯定,是對不勞而獲的鼓勵,是對努力奮鬥獲取財富的諷刺。更可惡的是,把救濟窮人當做幌子,把非法暴力變成了高大上的解救天下蒼生的英雄行為。這不僅會使窮人更窮,還會使社會處於人心惶惶的境地,然而影視劇中卻經常把劫富濟貧的人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使得很多沒有深入思考能力的人的仇富思想更加嚴重。不去努力奮鬥,反而沉浸於仇富的負面情緒,這樣只會使得財富地位更加懸殊。無論是富一代通過改變思維而獲得的財富,還是富二代因為天生的財富而獲得的思維,你都沒有!那麼你憑什麼仇視他們?
很多窮人一夜暴富之後,想到的就是如何揮霍,如何享受,結果沒多久又回到解放前。所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並不是這個社會慢慢從「仇富」轉變成「仇窮」,而是理性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再為了某個觀點而狂熱,而是更加客觀的看待貧窮和富裕。 馮唐在他某篇文章中寫到「薄酒可以忘憂,丑妻可以白頭,徐行不必駟馬,稱身不必狐裘」。也許你不必故作瀟洒視金錢如糞土,但是你可以選擇努力奮鬥。或許奮鬥也不能讓你成為你心目中那樣的富人,但是如果有一天財富來到你身邊時,你才能更配的上她!
「仇貧」有種類似精神鴉片的作用,人們都愛吸,所以社會輿論來迎合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1、 因為窮人很多,並且窮人沒有錢,所以,他們才會在網路上聊天抱怨,消磨時間。你有見過哪個企業老總或主管經理有事沒事經常在QQ群里閑聊的?
2、 談性價比就輸在起跑線了,只有窮人才談性價比,富人都講情懷。
3、 每次看到窮游日誌的感受都是:那麼窮就別TM出去浪了。
4、 你跟他說創業,他說沒本錢。
你跟他說事業,他懷疑是傳銷。
你跟他說學習,他說這是洗腦。
你跟他說改變,他說眼前這樣挺好。
你跟他說嘗試,他說萬一不成咋辦?
你跟他說要多與人溝通,他說不好意思。
一個一點追求都沒有又不想改變的人,他只能是出賣苦力維持生計,艱難度日,痛苦一生……
這些「仇窮」的話,條條戳中心窩,讓你產生一種錯覺:只要你不那樣,就不會是窮人。每天吸兩口這種「仇窮」的東西,才更有力氣繼續搬磚生活下去哎~
一方面是因為輿論的話語權一直掌握在同一群人手裡,只是他們的屁股變了。改革開放初,社會精英大都在體制內,鐵飯碗的觀點深入人心。去做生意賺錢的要麼是背靠權力的官倒,要麼是走投無路的閑散人員。
背靠權力的那些人,顯然是被輿論抨擊的對象,不過這些人也很少在普通人身邊出現。而剩下那些周圍的靠生意賺錢的,很多都是原來被主流群體看不上眼的,結果偏偏發了財。你想想,你隔壁家從小爬樹偷鳥,小學畢業出去瞎混的王二轉眼倒賣服裝賺了大錢,你一個從小到大的學霸,進了研究所工作,結果收入遠遠不如他,你心裡平衡嗎? 當時拿手術到不如拿殺豬刀,搞導彈不如搞茶葉蛋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且有些不檢的行為也加大了社會的惡感,暴發戶一詞顯示了主流民意對他們的觀感。 而現在,隨著黃金十年,越來越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獲得了財富,當初拿著死工資不如賣豬肉的,現在已經擺脫了當初的窘境。所以現在他們位置已經轉換成有錢的一方。 另一方面,社會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改變。 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建國後社會主義價值觀,有錢人、資本家都不是正面角色。我記得看過一部電視劇,發現那些弱勢群體罵為富不仁的人是,都會罵你這個資本家。 現在呢,叫爸爸。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一直都仇恨比自己富裕的人,同時鄙視比自己貧困的人。
只是你不小心把鄙視當成了仇恨而已,如果你仔細看,字裡行間你能看出這些人不是仇貧,是在諷刺挖苦秀優越。
推薦閱讀:
※應如何解釋西方經濟學中「人的消費需要 (needs/wants) 無限大」這一概念?
※一行三會如果合併,對中國金融發展將有什麼深遠影響?
※上癮和邊際效用遞減矛盾嗎?
※理論上,一個國家能不能不徵稅,僅靠發行新幣來作為政府支出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