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躲過了哪些足以滅亡文明的災難?

我擅自幫題主改了一下:

原問題:中國躲過了哪些亡國的遭遇。

修改原因:事實上歷史上中國一直在亡國,無論被內部勢力推翻的秦、隋、民國,還是被外部勢力滅掉的宋、明,政權在幾千年的歷史以來一直在覆滅。「亡國」在漢語語境下多數還是指朝代滅亡也就是政權更替。

因此修改為現有問題,意思就是在這幾千年以來的歷史中,中國解決或是躲過了本能使得中華文明消亡的災難。


阿難答(?????,ānanda,梵語意為「喜慶」,?~1307年),中國元代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安西王忙哥剌之子。元成宗去世後,曾與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爭奪帝位,失敗被殺。他是一位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有希望爭奪帝位的穆斯林。

阿難答(?~1307),中國元代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安西王忙哥剌之子。於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襲封為安西王,統轄唐兀之地(今寧夏、甘肅、陝西等地)。據拉希德丁《史集》記載:阿難答自幼受一穆斯林家庭撫養,「木速蠻(即穆斯林)的信仰在他心中已經鞏固起來,不可動搖」。「他在自己的營地上建立清真寺,經常念誦《古蘭經》,沉湎於祈禱」。「他還使依附於他的15萬蒙古軍隊的大部分歸信了伊斯蘭教」。

元成宗篤信佛教,認為他背叛「祖宗之道」,將其拘捕下獄

阿難答與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並以他的兄長合贊汗改信伊斯蘭教的先例替自己辯護。成宗鑒於他領地廣闊,屬下軍隊與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強之恐激而生變,遂撫慰放還。元成宗於大德十一年(1307)病逝後,阿難答在帝位之爭中,被武宗處死。阿難答及其部下的改宗伊斯蘭教,對唐兀之地該教的傳播發展和回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1307年5月,元成宗死後,阿難答在與海山爭奪皇位中失敗被殺。阿難答雖然在爭奪帝位中失敗被殺,但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有資格爭奪皇位的穆斯林。

阿難答死後,安西王的領土被轉封給幫助元武宗海山奪取帝位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他鎮守川陝地區時,對伊斯蘭教不支持,並從嚴限制。但是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已成氣候,正處在方興未艾,生氣勃勃的上升階段。阿難答及其部下的改宗伊斯蘭教,對寧夏地區該教的傳播發展和回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又見"崖山之後無中國』的神論。

並深以為然。

中國已經亡無數次了。

殷商一族滅亡以後,就已經不是正統中國了。因為西周一脈是西歧人。就是西方人。

有詩為證:

牧野之後無華夏,山頂洞後無中國。

不納貢,不和親。

不割地,不賠款。

君王死社稷,猴王守洞口。

感謝各位,對以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贊

補充說明一下,歷史上中國疆域不斷變化,所以「中國」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岳飛,文天祥等人是「民族英雄」的原因。並沒有「國家」的概念。

元清史就是中國史的一部分。

「崖山之後無華夏」這類說法,大概是民國時期,抗戰時日本人提出來的,目的是想說明,華夏文化早已在宋明兩次滅絕,現在的中國人早已不是當初他們學習的中國人,為他們入主中原找一個合理的解釋。他們才是替代滿清的漢文化的最好繼承者。

這類說法現在死灰復燃。同理,現在這個說法又有了新的變種,成立大中華聯邦,台灣加入。(台灣人提出來的)什麼是聯邦?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本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請問聯邦是不是否定了我們國家的多民族性?

回到主題,文化的斷絕,只有日本侵華是真正的危險,歷史上,即使五胡亂華,華夏文明仍有一席之地,即使元統治,漢人(南人)被當做末等人,文化仍舊得以傳承,即使滿清入關,打的也是「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用來顯示其統治的「正統」,只有日本,可是真真正正喊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請注意,滅亡的不是「蔣介石」,不是「中華民國」,人家喊得可是滅亡「中國」。

一旦日本人得逞,華夏文化危險,將造成族群撕裂,文化斷絕,具體詳情參照台灣。


看某些答案我突然意識到,

老子一個南蠻子和你們BB什麼,

不服周,老子就是不服周。


在我看來,兩千年封建時代的改朝換代都不能稱為亡國。不管誰當政,封建制度儒家思想及宗法制度都是這片土地的主流。不以血統而以文化論才是比較現實的。唯有清末西方入侵及後來的日本侵華那次算是到了亡國滅種的危機關頭。毫無疑問,當時西方秉承的價值理念其社會框架與我們截然不同;日本侵華時期的日本已經與過去學習中國的那個截然不同的,他們當時的文化更接近於西方。所以,別用什麼日本侵華成功來類比元清,元清時這片土地依然是儒家當道!這片土地千年文脈並未中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這片土地留給後人的文學精粹,你能說元曲清小說是垃圾?是別國的?元清也有人寫詩詞,他們的文化和其他朝代有別嗎?而日本侵華成功了會如何?延續你千年文脈?被你同化?一個完全西化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會被你同化?還是覺得抱上日本大腿能快速現代化,看看印度看看拉美那些殖民地的國家吧。最後,凡是拿二者類比的,不是蠢就是別有用心!


最嚴重的是滿清入關,既亡了國,也亡了天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去的不僅僅是頭髮,還是自有漢以來,漢人的所有尊嚴與驕傲,為禍至今…

元朝時亡了國,漢人和南人雖然失了尊嚴,但文化並未斷層,還是儒家那一套

最最危險的就是躲過了整個國家的伊斯蘭化…


您如果認為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自古以來,中國五千年史從未斷過,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經過五千年朝代更替的滄桑歷程最終成為一個大國,那中國就沒有亡國過。


其實中國亡國兩次了。


「中國幾千年以來,受到政治上的壓迫以至於完全亡國,已有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孫中山)」。
滿清入關,實乃漢人第二次亡了天下。於是乎,慘絕人寰的歷史似乎再次重現,其慘烈程度與上次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說躲過的話,就是五胡亂華的時候,中國躲過了鮮卑人的全面殖民。後來由楊堅來光復了。
第二次是日本人侵略中國,國共合作來躲過了。


根本就沒有過!

為什麼呢?拿出世界地形圖,看看中國地理上多麼封閉就可以了。

青藏高原與帕米爾高原,阻隔了外族的入侵。再向東還有漫漫黃沙與戈壁。向北則是苦寒之地。

這決定了外來移民的滲透量不夠,難以形成文明碾壓。

你可以想想,為什麼印度遭遇了雅利安的入侵,同化了印度,而中國沒有?數量有限,不能左右歷史而已。

你再可以想想,拜占庭帝國,同樣文明悠久,集權強大,文化獨樹一幟。為什麼最終被塞爾駐突厥人消滅了?它就是沒有地理屏障的中國。最終是亡了天下。

中國地緣上就是個安全的「安樂窩」。O系Y染色體單倍群擴散圖可以表明這一點(圖暫欠奉)。區區幾十萬規模的游牧民族怎麼可能亡了中國?不過以後未必了,一帶一路打通四鄰,地形的藩籬在打破。這是好事,但中國再也不會是安全又封閉的安樂窩了 。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滅亡文明」這種事情只可能發生在古典時代以前。比如良渚文明的滅亡。

古典時代之後,是不可能發生文明滅亡事件的。你別說匈奴鮮卑五胡亂華了,人家古典印度一半以上的時間軸都不由本土人統治,照樣沒有滅亡。對於成型的古典文明來說,蠻族這種東西簡直不值一提,野蠻在文明面前只有被征服的命運。北魏統一北方漢化也好,金朝、清朝漢化也好,可以說幾乎都是必然事件。

所以我覺得,中華文明唯二次面臨滅亡危機,一是在斯基泰人大遷徙之時,當時的中國是商周之交。武丁、婦好擊敗了斯基泰人。

二是在犬戎(西羌)攻破鎬京之時,中華尚能保存文明的火種,並在此之後迎來了中華的古典時代———春秋。

(但或許,如果斯基泰人、犬戎征服了中國,其實又會發展出另一種文明,只不過不再是這個時間線上的中國罷了。)

有些人說,中國被各種蠻族入侵還活到今天,而西方x大文明古國早就沒了,所以高下立判。你們開心就好………根本就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人家滅亡的時候,真正的中華文明可以說還沒有成型,而一旦成型,就不是「蠻族」這種東西可以滅掉的了。

最後吐槽一下阿難答親王,這傢伙的名字居然是梵語……而阿難答是一位很有名的佛弟子……就這麼信了伊斯蘭教……黑人問號

呃,我再展開說說吧,其實阿難答的問題不在於阿難答,而在於元朝本身。元朝使得中華文明的地位跌至谷底,其實是因為可以取代中華文明的其他文明地位提升,因為整個蒙古帝國境內不止中華一種文明,蒙古人採用了各種其他文明而不是中華一家。根本上還是文明之間的衝突,而不是蒙古人的野蠻人屬性。

歷史上類似的格局還有安史之亂。所以2+2,勉強算四次吧


日本入侵的時候挺下來了,如果當年被日本滅亡,興許如今的中國也會效忠天皇,成為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神道教國家。

日語變成國語甚至雜糅成漢日粘合語。新疆西藏分裂了出去。自民黨(如果那時還有自民黨的話)一黨專政控制輿論,並在政治協商委員會設置了親日派北洋黨、滿洲復興黨等一眾民主黨派,設置帝國議會,並設置了議會常務內閣委員會。帝國議會一年一度召開,常務內閣委員會長期行駛職權。天皇的皇權會越來越集中,甚至天皇會以兼任自民黨黨首的名義統治國家,憲法里會規定黨領導一切,自民黨以天照大神的名義代表全大日本帝國國民最先進的思想,最先進的生產力和最崇高的國家精神。

而另一邊,大德意志帝國帶著國民黨和共產黨流亡政府在柏林集會練軲轆功,以「非法侵略中國」為由企圖分裂大日本帝國,當然大日本帝國是不會鳥他們的,但是時不時還是需要通過外務省發表一下不滿!

納粹美利堅與美利堅國此時正打冷戰,美洲導彈與核不擴散協議納粹美利堅似乎並沒有遵守。因為納粹美利堅看似秘密實則公開的保有軍隊,美利堅國也決定修改和平憲法,將美利堅自衛隊改革為美利堅自衛軍。

國內,國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定繁榮。雖然在建國初期為反抗西方列強和國內反動勢力發生過類似於清朝文字獄的「ぶんかだいかくめい」清洗運動,後來又發生了毆打亂扔垃圾的國民並將他們關入強製法律學習所的事,但很快國家發展又步入正軌,回到了經濟建設的軌道上來。時年正直昭和之年,昭和男兒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鬥,先後製造了戰略導彈,航天衛星火箭,原子彈與氫彈。後來又攻堅克難,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宇宙戰艦大和號,世界上第一部巨型戰鬥機甲高達,以及成立了世界上最精銳的特種部隊——攻殼機動隊。他們,成了大日本帝國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昭和年代,自民黨領導下的大日本帝國邁向輝煌,昭和之後,到了平成。平成出生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中,每天喝著厚生勞動省推薦的牛乳與野菜汁長大,個頭竄出不小。因為經常被詬病胸無大志貪圖享樂迷戀動漫與遊戲,昭和出生的人就像看廢豚一樣看待平成出生的人。直到有一天,汶川發生了地震,救援隊伍中出現了平成軍團,NHK字正腔圓的官方輿論:看似垮掉的平成一代還是靠得住的,我們的大和號精神,依然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流淌著。

平成經濟得到了更深入的發展,發明出了可以讓身體變回兒童的藥丸,發現了翼人族,開發了可以讓貓說人話的圍脖並在一隻名為「坂本」的貓身上付諸實踐。還馴服了龍作為人類的女僕。同時,平成時期也誕生了和為手機,天貓SoraNeko,大松Oomatu,宇通Utou等一眾知名企業。並且發明發展了亞細亞高速鐵道、共享自轉車,網路購物ネットショピ和攜帶電話支付。經濟中心西移,新京都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充滿了賽博朋克之氣息。日本列島老工業區衰落,江戶的gdp甚至還達不到深居內陸的漢東縣京州市的一半。達康太郎雙眼眯眯笑開了花。


《雙十協定》的簽定,如果甲乙雙方都遵守了這份協定,後果將是極為可怕的,有三種可能:

南北對峙,如同現在的朝鮮半島;

美國駐軍,如同現在的日韓;

長期內戰,打打停停。


謝邀~

感覺題主問的不是廣義上的亡國而是歷史上中國有幾次面臨國家滅亡的時刻。

那麼今天的歷史小講堂就以時間線為順序,以人物為核心來簡單的梳理一下~

1.楚莊王問鼎

自從幽王烽火戲諸侯,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幾個大諸侯國紛紛進行改革發憤圖強,欲窺神器。不過畢竟幾個大諸侯國都是禮儀教化之幫,雖然有那個心思但卻礙於道義和其他國家的聲討,也沒有做出太過於出格的事情,對周王室仍保持著一定的尊重,暗地裡悶聲發大財搞搞小團體。這一切直到楚莊王的出現被改變了。

楚地一直都被中原諸國認為是蠻夷之地,化外之邦。晉文公稱霸的時候還在城濮之戰痛揍了楚國,並以此戰功成為了中原霸主。楚國在城濮之戰被晉國算計了之後改北上為南下和東征,一舉蕩平東南諸多小國,庄王即為任用孫叔敖內修水利,改革兵制,短短數年國力大振,自此庄王始霸於東南。但是庄王的目光並非只是在雲夢澤,他眼裡是廣袤的晉土和象徵著天命的周疆。於是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

此時周王室傳至庄王,庄王內心慌得不行,楚國蠻子不是文明人,說搞你就搞你,你跟他談禮儀他就敢捶你,如果這個事情處理不好,大周朝可能就沒了。值此千鈞時刻,王孫滿臨危受命,出城犒勞楚莊王。一見面庄王就不客氣的直接問了九鼎的輕重,王孫滿從容應對說出了天命在德不在鼎,並繼續忽悠到: 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言下之意即是這都是天命啊,我大周朝傳不夠三十代,傳不夠七百年是絕對亡不了的,您請早回去歇著吧。庄王無言以對,只得退兵周疆。

多年後在《左傳》中讀到這一節時,都被王孫滿的氣質所折服,面對重兵壓境不卑不亢,居高臨下,從容不迫洋洋洒洒便說出了天子威嚴,也為大周朝成功續命。兩周從公元前1046年始,終於公元前256年,傳世791年,傳代30世37王,完全符合成王卦數,天所命也。

2.光武中興

西漢末年,朝綱崩壞,外戚當權,成帝時便已出了「 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亂象,哀帝妄圖用再受命給漢朝續上一秒,可惜還是失敗了。「安漢公」「攝皇帝」王莽一看你這大漢吃棗藥丸,還是跟著我搞一些有趣的吧。公元8年,王莽廢孺子嬰,建新朝,推王田令、私屬令、貨幣改革、官僚體制改革,史稱王莽改制。但是王莽同志沒有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強行大步快跑導致扯了蛋,新朝後期水旱天災不斷,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東北,西南等諸多附屬國也開始趁機搞事,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好不容易大一統起來的華夏文化核心圈就會再度變為離析。值此危亡之際,南陽劉文叔挺身而出,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高祖九世之孫也。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鋒起。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於宛,時年二十八。此後輾轉中原,既有神跡(昆陽之戰),亦有文略(攻略河北),南征北戰,歷時二十載後天下復定。此時天下人口已經 「十有二存」 。故光武帝規避征伐,與民休養生息,恢復生產,減少徭役,史稱光武中興。

關於光武帝,我深感語言之匱乏,故援引《後漢書》的評價吧:贊曰: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咸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

於赫有命,系隆我漢。救國於危亡,光武誠不愧焉。

3.淝水之戰

晉是個很有意思的朝代,有問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有彼此殘殺不止的八王之亂,但也有燦爛的文化流傳於世,而能讓這燦爛文化流傳於世的除了衣冠南渡的原因,亦有東晉力克前秦的生死存亡之戰的功勞。

永嘉五年(311年),洛陽城破,懷帝北擄,北方變得支離破碎。士族紛紛南下,王與馬共天下建東晉王朝。公元350年前秦建立,公元376年平定北方,組織軍士八十萬,南下攻晉。此時南北的軍隊對比一如二戰時期的衣索比亞和義大利,謝玄手下北府軍不過區區八萬人。東晉的國家安危都維繫於淝水之岸中。

結果當然是眾所周知,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而實力為東晉續上一秒的謝氏一家也被房玄齡稱讚為: 「建元之後,時政多虞,巨猾陸梁,權臣橫恣。其有兼將相於中外,系存亡於社稷,負扆資之以端拱,鑿井賴之以晏安者,其惟謝氏乎!」

天若有情天亦老,東晉王朝不能倒。

4.安史之亂

盛唐歷經貞觀,開元兩大盛世,已然成了世界上最文明和發達的地區。杜子美曾有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什麼概念,這不就是在公元720年全面建立小康社會嗎,領先現在1300年~然而盛極必衰是萬事萬物發展的真理,國家也不例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帶來了新的變化,十一月革命(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一聲炮響為唐明皇送來了憂國之危、奉詔伐楊的安史之亂。短短半年內,河南地、洛陽、潼關皆破,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一系列名將戰死。天寶十五年六月,長安城破,玄宗出逃。每每翻看史料讀及此處,都深感大唐王朝已完。然後歷史就是如此豐富多彩,無數的能人橫空出世救大唐於水火之中,唐肅宗李亨先是沒有按照登基法強行登基,並開始指揮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開始對安反攻,加上張巡,許遠等忠臣良將的拚死抗爭,歷時八年方才平定叛亂。

在這一部分郭子儀是必須提到的一個人物,郭子儀,華州鄭縣人,他的父親郭敬之歷任過五州刺史,可以說郭子儀是在一個士大夫家庭中慢慢成長的,而在那個戰火烽煙的年代,他堅持了多年經書讀來的操守和原則。他沒有選擇與安史之輩苟且篡取李唐江山,沒有面對朝野非議而為自己爭辯,也沒有因為同儕的排擠和不予協力就消極作戰,從戰爭開始到結束,他都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沒有辜負肅宗的期待,為天下人而止兵戈,為存生民而息烽煙。在戰爭結束後,面對奸詐小人的攻擊從容而對,失去器重也沒有怨言,郭子儀去世時, 帝悼痛,廢朝五日。詔群臣往吊,隨喪所需,皆取於官。及葬,帝御安福門,哭過其喪,百官陪位流涕,賜謚曰忠武。 他終其一生都忠於李唐王室,雖百端詰難千重艱苦而無悔。此可謂國士也。

《舊唐書》評郭子儀:天寶之季,盜起幽陵,萬乘播遷,兩都覆沒。天祚土德,實生汾陽。自河朔班師,關西殄寇,身扞豺虎,手披荊榛。七八年間,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勛高一代。 我想這是史書可以給臣子最高的評價之一了。

5.釣魚城之戰

說到宋朝,可能大家都對岳鵬舉印象深刻,十二道金牌召回的背後,是多少北方百姓翹首以待的渴望。不過今天說的不是這一段,而是南宋面對蒙古鐵蹄的侵犯所做出的眾多保衛戰的一場。

釣魚城是南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鍵的門戶,此處如若失手,四川則門戶大開,蒙古軍便可取道西南直抵南宋腹地。在這場戰鬥中出現的人物沒有上文中提到那些如此煊赫,守城大將王堅在元修《宋史》中都廖有文字。然後他們面對的敵人可是赫赫有名的蒙哥汗

公元1259年 ,蒙古總率幾十萬人馬,圍攻釣魚城,卻始終無法攻克,戰亂中蒙哥被炮火所傷,陣亡於城下, 蒙哥汗戰死之後,進軍鄂州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漳州的塔察兒,以及佔領了大馬士革,正在與埃及馬穆魯克軍隊作戰的旭烈兀,為爭奪汗位而匆忙回師,蒙古貴族集團即開始了長期的內部爭戰。釣魚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豎立了「延續宋祚、緩解歐亞戰禍、阻止蒙古向非洲擴張」的不朽豐碑。此城直到南宋滅亡後此城都沒有被攻破, 忽必烈最終提出了不傷城中百姓一人的條件,守將王立這才宣布棄城投降,此時時間已經是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於1279年)。

南宋這個王朝自建立起到滅亡就被幾個大哥捏著打,知乎上也一直抱著一黑到底的態度評價一個朝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釣魚城之戰是一場以一戰延一國國祚的典型戰役,在這場戰鬥中宋朝軍民所表現的戰鬥意志和戰鬥精神為人所側目,兩百年後,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來到釣魚城遠眺,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句。

釣魚城下江水清,荒煙古壘恨難平。
雎陽百戰有健將,墨翟久守無降兵。
犀舟曾揮白羽扇,雄劍幾斷曼胡纓。
西湖君臣猶歌舞,只待崖山航海行。

6.土木堡與北京保衛戰

時光流轉,來到了我大明朝,明朝歷經洪武,永樂兩朝的文治武功一掃被蒙元統治百年的頹唐之氣,後又歷經仁宣二帝的英明領導,國力蒸蒸日上,北擊韃虜直抵捕魚兒海,南下馬六甲直至聖地麥加。有種大唐附體的感覺。然後一帆風順的發展不符合歷史發展法,宣宗日夜操勞國事終於是把自己給累趴下了,享年38歲,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登基,改元正統,這名字聽著就霸氣。此時一切都按著軌道發展著,內有賢臣輔佐,外有猛將守邊。英宗就在這個喜樂平和的年代和一個太監快樂的成長著。

這個太監叫做王振,請大家務必記住這個名字,如果你像非常有文化的罵別人,你只要對他說你連王振都不如,相信他回家百度一下後就會回來把你打死的。王振這個人我對其真是無話可說,只能用死太監三個字來形容他了,劉瑾,魏忠賢之輩的姿勢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裡去了。這個人從小侍讀東宮,英宗長大後他就開始禍亂朝政,一時間搞得朝堂烏煙瘴氣。此先按下不表。恰逢此時被朱元璋,朱棣兩人打的找不著南的蒙古人又開始想搞一個大新聞,蒙古瓦剌一部的領袖也先能力十分地突出,東征女真,拿下了朝鮮,和明朝做貿易還總不守規矩,到後來乾脆生意不做了直接開打吧。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兵分四路進攻明朝,王振得知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立刻組織京師主力部隊三大營、三千營、神機營(將近五十萬人?還未完成考證,存疑)準備出擊,北上揍他丫的!王振沒想到的是,他只是一個死太監,怎麼可能指揮軍隊打仗呢?更何況的是指揮五十萬人打仗!

十六日,英宗與王振倉卒率領大軍號稱50萬往大同。

十九日,途中,鄺埜等群臣屢請回師,遭拒。

廿三日,至宣府。

廿四日,也先偵知明軍主力,且行陣如蟻,首尾難顧。主動北撤,隱伏塞外,縱明軍兵驕,尋機待戰。

廿八日,明軍至陽和,目睹屍眾,將士驚恐。

八月初一,至大同,王振不見瓦剌軍蹤影,欲北進,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密報,瓦剌兵銳,大同以北各地明軍慘敗,若北行,正中其計。王振遂定回師。

初三,明軍既返,由蔚州經紫荊關歸京。軍行四十里,王振擅改軍路,令全軍折向宣府,經居庸關而返。將士輾轉宣府、大同間,饑渴疲憊。也先察知明軍易道北行,指揮混亂,斷定並非用計,立即改變設伏之策,揮師突入長城,跟蹤追擊。

十三日,追至宣府西側,一舉敗明軍後衛吳克忠吳克勤部。聞此,明成國公朱勇和永順伯薛綬領兵四萬來援,又迅速轉兵,於明援軍必經之地鷂兒嶺設伏待機。鷂兒嶺中伏,四萬人皆沒。

十四日下午,明軍抵土木堡。其地道路不良,大軍機動困難。王振以輜重未至,下令大軍紮營等候。鄺埜認為追兵不舍,形勢危急,多次建議大軍速入懷來衛城,均被王振拒絕。鄺埜面見英宗,奏請車駕疾驅入懷來,以保安全。王振怒斥鄺埜不知兵事,強令大軍紮營。當晚,瓦剌軍佔領土木堡西北、西南要地,控制了堡南的唯一水源,對明軍形成包圍之勢。

十五日,也先遣使議和,行佯退之計,麻痹明軍。明軍斷水二日,兵馬饑渴難熬。英宗和王振急欲擺脫困境,遂遣使往瓦剌軍營議和。王振下令全軍移營覓水,人馬爭路,相互踐踏,陣勢大亂。也先乘機指揮精騎從四面入陣。明軍驚恐,未經幾戰即全軍大潰,死傷數十萬。英宗被俘,隨征將臣張輔鄺埜等50餘人陣歿,王振被護衛將錘殺。史稱「土木之變」。

每每翻閱明史看到這一段我都不禁氣血翻湧,我已經對王振無話可說。

此一戰英宗北狩(被俘的文雅說法),主力盡失,火器兵刃都丟失在了土木堡,京城門戶大開,也先騎兵開道,隨時可以到你京師觀光旅遊,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回北京,當天的朝會就有徐有貞提出要南遷( 及土木難作,郕王召廷臣問計。珵大言曰:「驗之星象,稽之曆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此時南遷,簡直成了我大宋朝的翻版,簡直就是變相亡國。就在大家惶惶不可之時一個乾瘦的身影出現了眾人面前:主張南遷的人,該殺!( 「言南遷者,可斬也。 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這個人就是于謙。

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舉永樂十九年進士。于謙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什麼叫做他日救時宰相。攝政王朱祁鈺聽聞他的慷慨陳言便把京師保衛大權交付了于謙,升兵部尚書主京城防衛。三個月的時間,于謙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南京備倭軍,江北運量軍入京衛戍,加緊訓練,安排防備,直至十月,也先進犯,北京保衛戰開始。

于謙列二十二萬人於九門之外,親自坐鎮攻擊重點德勝門。 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幾經鏖戰,大卻也先,一血土木之恥也!

明史評于謙: 「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 謙以自身綿薄之力使明避亡國之災,國士無雙也。

我就不明白了我哪涉及敏感話題了?

終於給我放出來了...

希望可以對答主有所幫助,一點微小的貢獻

參考文獻

《左傳·宣公三年》

《後漢書·本紀·光武帝紀》

《晉書·列傳四十九》

《杜子美詩集》

《舊唐書·郭子儀傳》

《新唐書·郭子儀傳》

《楊慎詩集》

《明史·于謙傳》


你的中國是單純的國?還是文化體?

是單純的國,有幾個朝代就亡了幾次(別告訴我漢人滅漢人就不叫亡國)

如果是文化體,不過皇帝換了個姓

——————————

題目改了

對中華文化最大的隱性威脅是伊斯蘭文化,他即保守又富有攻擊性,如果沒有中央政權的壓制對原有文化破壞巨大(漢唐經營數百年的西域,漢文化消失殆盡)

對中華文化最大一次威脅是日本入侵 ,他想徹底斷絕中華文化(從衣食住行,甚至思想上的教育)幸好失敗了(台灣就是毒害太深)


最近在看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很小的時候就學了裡面的斯科特的故事。我發現人類最偉大的故事,往往都是悲劇,而悲劇中往往充滿了人性之美。比如第一篇就談到了拜占庭帝國的末日,堪稱西方版的崖山之戰。

每一次陰雨情緒都有些波動,這次內心油然升起一股肅穆的情懷,突然想到了南宋末帝趙?的幾句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詩的意思大概是,我想問一問林和靖(北宋詩人,以梅花為妻,仙鶴為子),梅花一年能開幾次?黃金台下的客人,何時能回到故土?(此時趙?被元廷送入西藏學習佛法多年,成為一個喇嘛學者)

很多人都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寫這首詩時故國已經亡了四十多年了,趙?也由孩童至垂垂老矣,有一種心情叫做無法言說,縱然亡國時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長大後做一個不問世事的藏地高僧,但是骨子裡的中華血液一直在沸騰,在流淌,從未停止過對故國的思念。

我想趙?在寫這首詩之前是鼓起了極大的勇氣的,定是有一番心理掙扎,作為一個亡國之君,謹小慎微,苟活於世,稍微流露出一點故國之思,恐怕就會有殺身之禍。

我想,在寫這首詩時,那定也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的眼前浮現出器宇軒昂,寧死不屈的文丞相,這個元朝曾逼他來勸降的人;還有投海自盡的陸秀夫和他那早夭的兄弟,以及壯烈殉國的崖山十萬大宋子民。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他如數家珍的回憶這一切,既不感到悲哀也不覺得快樂,有的只是內心的平靜,他只是一遍一遍的在心裡默念:「?,罪人也,以三尺微命,苟存於世,上不能振臂一呼而再造乾坤,下不能廣布宏德以度世人。吾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繁華一時,糊塗一世,唯有一死以謝文丞相,陸丞相,張樞密,並我崖山十萬軍民將士,以警世人。」

一個看破世事的老人,慨然赴死,亡國時還是孩童,本來並不應是亡國之君,卻要背負亡國之君的痛苦和恥辱。本可以忍辱偷生苟於世,卻堅定地要做一個殉道者。

一切都怪那玄不可測的命運,把他捲入危險的歷史浪潮中,把人世間最悲慘的不幸強加於他。

他不是弄潮兒,卻是一個大徹大悟的智者,就連最後的絕筆詩也優雅,從容。詩里沒有咒怨,沒有不甘,只有最樸素的對故國的思念和愛,卻是那個黑暗年代中不斷迴響的時代最強音。

趙?的死對於歷史是微不足道的,我也不知道他的詩能否激起故國人民復國的熱情。我所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數十年後,一群人吶喊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衝天殺聲,光復了舊土。

誰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只要有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不息,有慷慨赴死的殉難者,這歷史的火苗哪怕再渺茫,也不會熄。

突然就有了這種剖析的慾望,關注一個歷史人物,並不一定是他有多麼大的成就,多麼大的文治武功,也不是他有多麼悲哀,多麼值得別人同情,更不是他有多麼恥辱,讓後人忍不住詬病謾罵。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那隱藏在歷史的或光輝或悲壯的外表下的熠熠生輝的人性。


五胡亂華!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完全漢化,近的說奠定了五胡亂華分裂時代的結束,促進了統一。遠的說也是最大的功勞就是為後世外族統治中國做了示範,就是主動融入中原文化。唯此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從不間斷!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歷史教科書都把這個鮮卑皇帝讚揚為促進民族大融合的第一人的原因!


最精彩的一次是,是被成吉思汗滅了。。。。。

明明是亡國滅種,但靈機一動對著成吉思汗喊爹。

於是歷史變成一個粉墨登場的小姑娘,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宇內無敵。。。。


土木堡之變

軍事上,精銳大軍被一掃而空。政治上,皇帝和官員都成了俘虜,老家還有閹黨。

如果按一般歷史套路出牌,接下來是首都淪陷,殘餘政權偏安南方。國運好能續個百八十年。時運不濟,次年卒

但是呀,有個人在此刻站出來了。


帖木兒……

這個真的是朱棣命好

不然我無法想像現在的中國是不是還叫中國

我現在還是不是在說中國話

會不會像某些數典忘祖的小白帽一樣亂認祖宗以說外語為榮

我要念詩: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千年之前如此,現在……

匿名,匿名,不想死

——————————

評論里有小夥伴覺得是明收復回疆的好時機,我不這麼看。

西域佛國千年歷史啊!

結果某教進去西域幾個世紀就變了!

這不是很可怕嗎?

聞之心寒……

每次看到這裡就覺得手腳冰涼……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中國歷史政權)_百度百科


中國傳統上有亡國和亡天下之分,但我覺得其實前面應該還有一個同族內部的王朝更迭。中國核心是依託於漢族而立,中華文化狹義上指的就是漢文化。那麼同族內部的王朝更迭,例如漢代秦,新代漢,唐代隋、宋代唐等其實都是同族內的權利鬥爭,這個情況下國未亡只是政權變更。

另一種情況就是少數民族掌握政權的情況,此間就有亡國和亡天下之分。亡國者即漢人之國被滅,而中國未亡,少數民族掌握最高權利,如元代宋,清代明,之所以這樣解釋是因為漢人雖然失去了最高政治權利但是我族語言、文字、風俗、國家法統、民族認同等都沒有消失,就如東羅馬帝國依託於希臘人語言甚至於文字都有所改變,但是我們能說東羅馬不是羅馬了嗎?雖然文化被改造了一些,但是國家核心的法統和國家認同並沒有改變,所以不可以算亡天下,但是漢人之國確實是亡了(難過)。就如現在的南非一樣,黑人掌握國家政權後國內政治權利已經出現了民族的變更,但是我們能說南非亡了嗎?不能把,但是白人之國亡了沒,我覺得確實是亡了。

而亡天下,我認為像日耳曼征服西羅馬、奧斯曼征服拜占庭、歐美殖民者對原住民的一些列征服,就可以稱為標準的亡天下。

中國目前為止沒有經歷過亡天下的情況,所以中華文化沒有中斷是成立的,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論點不能成立。需要指出的是元和清包括其他少數民族並非沒有亡天下的心,而是沒有能力亡中國之天下。如果說中國躲過的最有可能亡天下的情況,我覺得應該是淝水之戰和抗日戰爭。如果淝水之戰東晉沒有打贏,北方就很難出現動亂,北方漢人就很難有機會重新掌握權利,而靠南方就更不行了,而苻堅挾滅晉的威望完全有能力整合中國,而且當時漢族並沒有像元,清時期的體量,所以極有可能亡天下。而抗日戰爭,中國第一次在文化上處於相對的劣勢地位,如果失敗很大可能被分裂,征服。當然這些都是我們已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而明末的大夫們宣稱要亡天下,我覺得更是一種憂慮,因為他們看到了亡天下的可能。


推薦閱讀:

從歷史學的角度如何評價《帝國政界往事》這本書?
中國古代有哪些益智遊戲(玩具)?
為什麼昂山素季及其父親昂山在緬甸如此受人敬仰?
歷史上最複雜的犯罪案件是哪起?
中國古代改朝換代時所發生的大規模屠城事件有哪些?是出於什麼動機?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