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大饑荒能夠餓死那麼多人?

人類大多是依山而居,依水而傍。生態資源儲備不可能一夜之間徹徹底底被毀滅。為何一遇大饑荒造成人口損失能達到五分之一甚至更多???


下午翻書的時候正好翻到了一篇講解放前湖北江漢平原土匪的文史資料,可以從一個側面回答這個問題。

書裡面是這麼記載的:由於土匪越來越多,其道德水平也越來越低,已經從搶大戶發展到搶一般農民,以至於農民不願意花力氣種田,導致糧食產量大減。到了1945年,天門縣人口從80萬人下降到60萬人。

最早的土匪,多少還有一點盜亦有道的江湖規矩,在古典主義黑社會規則下,土匪們只搶大戶,最多搶搶富農,一般不對普通貧民下手,普通農民努力種地,不至於餓死,多少還能吃幾頓飽飯。

清政府解體之後,社會秩序逐漸瓦解,地方上土匪越來越多,能搶的大戶早就被搶光了,一些土匪就開始對普通農民下手,書上說,土匪鬧得凶的時候,一些中農晚上都不敢在家住,以免被土匪抓走。在這種情況下,認真種田變成了一件有生命危險的事情,其收益是負數。這就會導致糧食產量的大幅下降。

情況進一步惡化後,一些農民僅靠種田已經無法養活自己,也開始轉職成為兼職土匪,書上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家三兄弟都是泥瓦工土匪,平時做工,偶爾也出去搶錢賺一點外快。後來這幾位實在手腳架上幹活的時候被抓的,當然,抓了就直接斃了。

當時的土匪已經囂張到了什麼程度呢?綁架已經不是一個人一個人的綁了,是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綁,一綁就是幾十上百號人。在土匪的蹂躪之下,加上糧食產量下降,一些人開始逃跑,離開故鄉變成流民,80萬就是這樣下降到60萬的。

請注意,民和匪是沒有明確的分界線的,流民在異地,衣食無著,最開始是偷,偷不著就搶,一個人搶不過就抱團,如果有幾個人手持天地會秘籍,掌握了全套黑社會管理技術,那麼很快就能把這些流民轉化成新的土匪隊伍。

你沒有看錯,天地會秘籍不是武功秘籍,是黑社會的組織架構圖,崗位說明書和社團行為規範。很多時候,一個經過培訓的黑社會幹部,拿著一本秘籍,就能拉起一支隊伍,甚至創立一支邪教都不是沒可能。天地會、哥老會、捻軍、紅槍會、太平天國、白蓮教……基本都是這麼擴張起來的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管什麼原因產生的流民集團,在吃飯的生存壓力下,都有可能轉化成流寇集團,流寇集團席捲安定的地方,產生新的流民集團,滾雪球式的擴張方式會導致更多的地方陷入不穩定,從而影響農業生產,最終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荒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因為天災還是人禍,如果一個地方產生了流民集團,那就一定要將其控制在當地,剿滅也行,賑災也罷,總之不能讓這些人餓死,否則,饑荒和戰亂就會席捲一大片地方。

中國古代大規模的饑荒戰亂,大部分都是這個邏輯。

江漢平原那個地方,本來是魚米之鄉,好好種田是餓不死人的,然而趕上天下不太平的解放前,那就真沒辦法了。

人禍比天災更可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的觀點認為導致饑荒的原因除了人口膨脹、食物匱乏之外,還與社會經濟的運行機制有關。

(其觀點中關於民主的論述,遠遠不止於表面形式上的自由與普選,而是深入影響社會資源分配的根本制度。很遺憾這個看似淺顯實際深刻的問題下,陷入膚淺的新聞自由、民主政治之類的撕逼。)

關於為什麼饑荒會導致大面積餓死的情況,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社會分工。

首先確定下什麼是饑荒。

按照正常的生物繁衍規律,食物與生存空間的充裕程度決定了種群的規模。

在這種前提之下,某個地域生物種群數量與自然資源處於一種相互適應的狀態:

某種自然資源多,對應的種群數量也增多;當環境改變資源減少,種群規模也由於無法哺育更多的後代、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慢慢縮小。那種短時間內由於單一、直接的原因:食物突然匱乏而導致大面積餓死的饑荒,在這種模式下很難出現。

因為無人干涉的自然狀態下很難出現種群數量急劇膨脹超過資源承載力或者突然間資源大範圍極度短缺。

饑荒這種曾經頻繁、現在也不少見人類社會現象往往是人口膨脹與食物短缺的矛盾突然爆發而形成的。

無論是人口膨脹還是食物供應的斷裂歸根到底都能追溯到社會分工。

分工是群居動物的典型特徵,而不依賴生理特徵的社會化的分工則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運行模式。

這種模式由於有效的調節了資源的分配,大大促進生產力的提高,至於說是分工在前還是生產力提高在前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總之,社會分工由於將物資的生產與消費在時空上分離,使得人類獲取資源、利用資源的能力大大提高,而其中自發調節資源分配的交換行為的產生使得食物的獲取可以不依賴土地。因此,生產力提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食物被交換讓人口可以大大超出了原本地區的生態承載力。

社會分工不是完美的,政治因素、自發性、盲目性、集體無意識狀態、某些時候的自然災害等等綜合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原本正常的資源交換渠道被突然切斷,失去了外部食物輸入,而遠超過土地承載力的人口又無法依靠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維持生存,從而爆發饑荒。

《白鹿原》中描寫了一次饑荒就是因為鴉片的泛濫與高利使得農民紛紛將良田改為罌粟地,原本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轉變為依靠外地購糧。當自然災害爆發,糧食緊俏、價格暴漲、外購無門的時候,造成大面積餓殍的饑荒隨之而來。而在原本的經濟形態下,一個難過的災年並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作為社會化分工的極致產物,大工業時代的人類城市看似繁華,但在自然生物眼裡,卻是毫無生機的荒蕪之地。一隻流浪狗在森林裡能繁衍生息,但在城市裡若不依附於人類就難以存活。而人類為了維持城市的繁華與核心的資源調節功能,糧食、能源、水源以及其他重要物資從各個渠道不斷輸入,但這種高效的資源調配模式比起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體系,更加敏感、脆弱,一旦其中任何一條斷裂或無人維護,整個城市就將短時間內陷入混亂、無序。在全球化幾乎無可阻擋的今天,將城市放大到國家乃至世界,都是同一個道理。

人類建立起的層層堆疊、交錯複雜的社會體系、機制,一方面提高生產力極度豐富了物質供應造就了璀璨的文明,另一方面也將更多的人置於達摩克利斯之劍下。當人類窮盡心力用石塊壘砌起遮風擋雨的高樓時,如果不能小心翼翼維持其中的平衡,在重力這個自然規律下,自己付出的每一份力都將置你自己於死地,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能量守恆。

並不是反對現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而是想說,當我們依靠科學與技術從自然界獲取更多的時候,更要小心社會自身運行機制內部平衡、外部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否則饑荒乃至更嚴重的威脅就會逐漸積累醞釀直到某一天被誘發。

扯遠了,回到題目,社會分工後的人類,從個體生物角度來看完全具備回歸荒野自給自足的能力,但以種群的角度來看,早已失去了在固定的生態區域內自給自足的能力。一旦物質傳送鏈條由於某些因素斷裂而不得不就地尋找食物,那麼必然不斷有人餓死,如果人類社會的機能始終沒有恢復,那麼饑荒將持續到區域內的人口數量滿足生態平衡的要求為止。


手機狀態,我就簡答了:

不是古代的饑荒餓死的人多,而是近現代饑荒餓死的人多。

糧食減產是饑荒產生的因素之一,但導致饑荒的直接原因是糧食分配環節出了問題。

而一些平常年份的看似正常的經濟活動和政府稅收卻有可能在災年加重饑荒產生。

古代的饑荒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首要階段關鍵問題在於平民群體手中的餘糧留存。

如果是自耕農(或者說中農),可以保有一定存糧的情況下,普通的災年(歉收)依靠餘糧應付過去。

如果餘糧吃完而新糧還未收上的情況下,向地主借貸就成了一種選擇,當然我們可以參考多收了三五斗、白毛女等文藝作品感受一下。

當平民手中的餘糧消耗一空以後,就進入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開始看地主(領主)的存糧。地主(領主)依靠存糧來攫取土地,或者把自耕農變成實質上的農奴。

這是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如果大部分農民在抵押了土地和自身以後依然換取不到可以維持到下一次糧食收穫的時間,饑荒就進入第三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開始,一般農民已經無法用土地和自身從地主(領主)那裡換取餘糧,甚至地主的餘糧也到了一個危險的存量。

這個時候本地糧食存量已經沒有能力供養當前人口,擺在大眾面前就有三種選擇:

1、打圍子,分地主家的餘糧(農民起義)。

2、遠走他鄉,成為流民。

3、等待政府救援。(常平倉、賑災)

(其實還有進行漁獵來補充的手段,但考慮到農耕和漁獵在食物採集量上的巨大差異,這裡並不將其視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如果以上三種手段都失去了作用,那麼饑荒就進入到了第四階段。

明末李自成起義就是第四階段一個典型案例,一地因為饑荒導致社會崩潰產生流民和起義軍,那麼被流民和起義軍波及的另一地就會因為流民和起義軍帶來的社會崩潰而產生更多的流民和起義軍。

另外一點,地主一般還兼具包稅人和糧食商人的職能,在災荒導致糧價升高的情況下,大多數糧食都可能在饑荒爆發前變現成為錢,也推動饑荒的擴大化。

而在近代以來,商業因素開始更加明顯的影響饑荒的規模,以英國維多利亞浩劫為例:

英國紡織業發展促使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推廣棉花種植,而印度本地農民為了應對殖民當局的壓迫和剝削,也傾向選擇經濟價值更高的棉花而不是糧食。(稅收)

所以當印度饑荒產生的時候,英國殖民當局照常要求出口糧食。。。反正印度人不是人嘛!

(當然,愛爾蘭人也不是人,我就不展開討論英國在愛爾蘭饑荒期間的政策了,反正到現在愛爾蘭人口依然沒有恢復到饑荒前的人口數量。)


明末崇禎朝的時候,中原流民遍地,流民逃入山中結寨自保,種地的人都沒有,連來年的種子都吃光了。老百姓易子而食。但是儘管如此,地方官府也總是能完成苛刻的三餉和攤派。而朝廷也有餘力動員幾十萬軍隊源源不斷的開赴河南剿匪。而李自成的軍隊每到一個地方,只要開倉放糧就能輕鬆得到數以十萬計的追隨者。

楊嗣昌不是有句話嗎,「不為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你們這些刁民,又繳不上糧食,又不願意老老實實呆在家裡餓死,這讓我們官府很為難啊。

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古代社會大抵上是馬爾薩斯類型,人類會不斷的繁衍生育,直到達到環境(糧食、衛生等)臨界點。就糧食來說,技術比較發達的地區擁有複雜的農業生產體系,可以提供相當高的糧食產量。然而複雜的體系,尤其是灌溉設施,必需不斷的進行維護。當維護失敗,農業直接崩潰,自然會有大量的人餓死。

比如說,古代中國每個朝代初期都會修建大量的水利設施,然後供養大量的人口,但隨著土地兼并,納稅的主體自耕農越來越少,朝廷的收入越來越低,無法維護水利設施。可能某一年氣候有些反常,這在王朝初期不算神馬大事,但是在王朝末期卻能摧毀本來就年久失修的水利設施,然後一大片區域顆粒無收。人民肯定不會心甘情願的餓死,於是就起義,然後戰爭就會破壞更多區域的生產,直到人口減少到沒有任何水利設施情況下環境可以承載的人口數。注意的是,即使是水利設施的崩潰,也只能破壞一個地區的農業體系,但戰爭卻可以破壞全國的農業體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般來說,一個體系越複雜,體系崩潰帶來的危害就越大。想想吧,北極的愛斯基摩人會遇到大規模饑荒嗎?熱帶的部落會大規模餓死嗎?不會,氣候好,多打幾個獵物,多養活幾個人;氣候不好,少幾個獵物,餓死幾個人,但很少出現一大批部落全部餓死的情況。原因就是他們的體系非常簡單。同樣,歐洲也是如此,中世紀只有不斷的,小規模的飢餓,但很少有遍布全歐的大饑荒。無他,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生產力太落後,體系太簡單。但自中世紀晚期以來,歐洲技術水平越來越高,體系越來越複雜,大規模饑荒越來越多。三十年戰爭破壞了德國的農業生產,損失了60%的人口;路易十四好大喜功,法國饑荒連年;英國信奉自由主義,看不見的手遮住了愛爾蘭大饑荒。。。

工業革命到現在還不到200年,還沒有古代中國的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長。人類的體系越來越複雜,但歷史卻沒有終結。


回答都寫的蠻好啊!

這幾個人答案比如:十號胖狐狸,雪山象,黑森林慕斯,陳風暴烈酒,胡仙君

說的都是一回事,滾雪球式/鏈式反應,一個拉一個下水,災荒是傳染式的。

那麼我們要反過來想想,如果我們是領導人,怎樣避免一場大饑荒導致全面崩潰?

開源節流兩個方向,第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業,搞糧食儲備,防止自然災害導致的歉收絕收。

這點我們大家做的都很不夠啊。

以前我好像寫過一個答案,今天全世界的糧食儲備你們知道有多少么?一年?3個月?跟你們說不要嚇倒,0708年世界糧食危機的時候,最低水平是全球只剩53天糧。糧食價格如火箭一樣往上跑。好多國家都禁止糧食出口了。要不然你以為為啥中國政府那麼緊張糧食,糧田,農業補貼。

儲備越低,彈性越小。糧食這東西,是剛需。同時還不耐儲存。年年還要生產新貨,久了就陳化了沒用了。

但是古代會帶來一個問題,開源生產更多糧食,於是養活更多人口,於是需要更多糧食。

第二個就是節流了。古代的辦法是號召節約糧食,禁止浪費,同時禁止用糧食造酒。民間會溺嬰,有的地方是老弱者去死。現代社會是主動控制人口增長,上世紀從歐美到亞洲,都颳起計劃生育的風。

除此之外,就是控制饑荒的危害。第一是糧食流動。政府可以調度糧食救濟災區。第二是人口流動。來不及調糧,還可以控制災民逃荒的方向,有序流動到有糧食的地方,把壓力傳導出去,和調糧可以同時進行。

第三是邪招了,就是沒有足夠糧食救濟的時候,犧牲災區和災民,用密封艙的形式封鎖住鏈式反應。就是堵住災民外逃。這種情況下一地災荒不至於席捲全國,不至於把其他過的去的地方都搶光然後把其他地方也變成災區。

以上都是屬於政權有能力控制局面,以及災荒只是局部的情況下。

但是老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重重打擊往往會摧毀政權的控制力,此消彼長,萬一有人把漫無目的的災民再給團結起來就更糟了,前者就是洪水過境,逃難者躲進堅固的堡壘城市等災民死去七七八八剩下的吃人肉吃草根樹皮也能活就慢慢過去了,後者是把一團散沙凝結起來,足以砸開堅城,把剩下的人也拉下水一起吃了,蝗蟲一樣啃光所以可以啃下的東西。最嚴重的可能會把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變成災區。所以還有一句老話叫做小亂居城,大亂居鄉。

這個鄉不是平原的鄉,而是窮鄉僻壤,山區,邊陲,平時越富庶的地區,遇上饑民席捲是一點抵抗力沒有的。

你看今天好多地方,孩子們上個學還要爬天梯,不都是當年逃荒逃進去的么!

--------------------------

注意,今天地球上大多數都是脆弱平衡,如果被災民竭澤而漁毀掉了化肥,農藥,電力,水利等工業設備,吃光種子糧,一下子糧食生產能力就跌回中世紀了,人口也會回到中世紀去了。

不過美國除外。美國休耕面積廣大。糧食儲備眾多。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從來沒有一個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發生過真正的饑荒

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因為任何一個發生 真正的饑荒 的國家,

都會 獨立、民主又保障新聞自由 的狀態

跌落到 互相剝削、通過力量去互相壓榨 的狀態里去啊……

這完全不需要反駁啊,因為這句話是一種廢話啊……


典型的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

一個王朝在初期,人口大量下降,土地富餘。同時王朝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均田和鼓勵生產。

初期糧食一般是夠吃的。只要不是統治者非要搞一些大工程,讓太多人脫離糧食生產,王朝維持一兩代沒有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資源越來越少。政府越來越腐敗,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糧食和人口的平衡就越來越脆弱。

這個時候來個天災,或者外敵入侵的戰亂,就會陷入到一個循環裡面。

糧食減少,餓死的人起來搶劫,沒餓死的糧食被搶,被迫加入到搶劫者隊伍裡面。

如果政府措施得力,在初期就完成了剿滅或者安撫,問題不大。如果完成不了,那麼這種變亂就會迅速擴大。政府的剿滅和流寇的流竄都會破壞生產,本來糧食就不夠吃,破壞了生產,糧食就更不夠多,更多的人不滿起來反抗或者搶劫。就需要更多的兵來剿滅。

循環下去就是王朝的更替。

工業化以後,糧食單產大幅增加,調配糧食的能力大幅增加,軍隊相對於平民也有了更強的武裝,人口也可以控制,這個循環就打破了。

但是工業化並不是就永遠解決問題,如果工業化國家遭受外地入侵,或者軍隊叛亂,同樣會陷入這種循環,而且因為工業化時代,人類的需求更多,同時現代武器破壞力更強,工業化時代陷入循環會更可怕。

所以,政府才要不顧一切的維穩。先穩定了,不破壞生產才能解決問題。穩定都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只會成為一個殺戮的絞肉機。


為啥沒有人說流民呢?

流民+農民起義可是王朝覆滅的最大推動力

一個地方鬧饑荒,救災不利的情況下全省造反,一路衝進旁邊的省,把旁邊省份老百姓的存量吃光,被搶的旁邊省份老百姓要麼加入流民隊伍要麼餓死,大多數人選擇了加入,然後一起去進攻下一個省。

而流民加入搶劫,被搶劫者也加入流民隊伍,根本不種地,流民出於短視要去新的地方繼續搶劫,原來的地盤就沒人種地了,沒人種地,就只能加入流民繼續搶劫,加入的人多了就更容易去打破官軍的圍堵衝進更多的省份,製造更多的流民,以及更多的荒地。

不是老百姓傻,不知道適可而止搶劫一處後偷跑回家種地,而是兩個方面原因:1,官軍正在後面追殺,你要回去,要麼當官軍的奴隸要麼被殺被搶。2,流民領袖為了自己活命,也會裹挾更多人一起搶劫造反打官軍,而不是種地,農民有地種了誰會陪你造反?分分鐘把你賣了

然後就像滾雪球那樣,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對付更多的流民需要更多的官軍,養活更多的官軍就要掠奪剩餘安全地帶老百姓更多的糧食,老百姓不堪忍受造反帶來更多的流民,然後需要更多的官軍,進入一個無解惡性循環。


因為古代的糧食平衡是很脆弱的。

一個村莊的糧食儲備,大概只夠這個村莊的人過冬。在秋季以前,糧食的儲備量就更低。

假設某一區域發生重大依然災害,導致農田無法產出食物,此區域內的災民會湧向其他村莊搶奪食物以活命。

由於糧食儲備低,災民分攤糧食之後,原來可以自給自足的村民也變成了災民,食物平衡被打破,大家都餓了肚子,也成為災民。

此時,城市裡的商人開始收糧,哄抬價格,災民湧入城市,城市周邊的農民無力保衛自己的食物,也迅速成為災民。

商人只用拿出少許的糧食就可以洗劫災民的一切財產,甚至兒女。

同時,僱傭身強體壯者為打手,保衛自己的財富。

地方官員也會迅速和商人勾結,一方面適當的發放糧食,保證災民的基本生存,一方面向朝廷要賑災的錢糧。

如果朝廷及時接手,並在各地官商勾結的情況下平息災情,恢復生產,那麼危機解除。事後自然少不了查殺一部分官員。

如果朝廷能力不足,或者災害過大,救濟不利,災民會如雪崩一般迅速的把他們經過地方的所有百姓也轉化成災民。

饑荒帶來死亡,死屍產生瘟疫,人口銳減。

為什麼要易子而食,因為死人已經吃完了。

中國曆朝歷代的滅亡與氣候變化高度相關,就是因為氣溫下降,導致的全國性糧食減產,朝廷將完全失去拯救能力,王朝覆滅的內因也就充足了。

歷朝歷代的反省也如出一轍: 均田免賦,興修水利,加強吏治,重農抑商。

然而這不是依靠政治制度來解決的問題,這是自然規律。從拉美引進高產出,賴儲存的作物後,即使明清的政治文化不如唐宋開明,國祚也沒有縮短。


在古代社會,生產活動極其依賴人力,特別是男性勞動力,而這種勞動力的增長一般只能依靠生育。所以饑荒會造成類似於核武器一樣的「鏈式反應」。

當一個地區的饑荒程度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必然導致大規模的逃荒以及對糧食需求的急劇增加。古代的食物儲藏手段極其落後,而大部分農民處於赤貧的邊緣,家家能吃飽飯就算是「治世」了。在這個情況下,糧食一旦大規模減少,一大片區域就會立刻斷糧。逃荒群體會裹挾一大波農民離開土地,會進一步導致糧食減產。這就形成了連鎖反應。

古代能夠造成大規模饑荒的因素,一般是自然災害,其波及範圍基本是大於十幾個縣的,這樣造成的連鎖反應更加強大。各地餘糧都有限,古代王朝政權動員能力低下,賑災一處可能就讓其他地方捉襟見肘。

一旦一處地方無法得到救濟,一大片區域將停水安全無法產出糧食。所以形成了惡性循環:糧食減產——餘糧少所以挨餓——逃荒——糧食減產——農民起義——戰亂導致死傷無數——流民逃難——糧食減產——大量餓死人——赤地千里白骨遍野


糧食總有大年小年的,豐年時糧食不值錢,災年時價比金銀,難道人民這點投機的聰明才智都沒有?

糧食需要專門的倉庫,地勢高幹燥堅固防火,一般糧商、地主、知名寺廟才有能力長期儲存。刨去各種霉變蟲鼠損耗,陳糧口感差價錢也低,雖然每年可以用新米替換陳米,但對糧商而言還是有虧本風險,所以囤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多囤。(說起囤糧,似乎有人拿豆粉和米粉糯米粉按一定比例壓緊晒乾做磚砌堵隔斷牆,災年時關起門一頓煮一塊,有的糕點放置後真的很硬啊,比如崇明糕)

接下去就是最重要的理由,假設你是普通富人富農,千辛萬苦囤積了米(其實地主、糧商真的會囤一些),然後災年來了,大家都快餓死了只有你家有米,然後隨便哪位鄰居一聲號召幾百人帶著棍棒衝進來,鄰居不來土匪也要來。把你家的財物和來年的種糧也統統搶光。

比起普通富戶,大地主除了家丁外還有佃農作為武裝力量,只要給予基本口糧,災年就可以抵禦流民土匪來搶劫,保證基本生產。

大的寺廟有信仰屏蔽、有武裝、而且一般和地方官關係不錯,也不怕搶。

糧商,不花錢和官吏搞關係,糧商怎麼敢把糧食賣出金價?但一旦有賑災官員來,糧商的存糧八成還是會被翻出來,無視各種潛成本,逼著按災前價格賣。


現在知乎答案都是販賣私貨,不回答題主問題是么?

我們先看看題主的問題啊:

什麼叫「古代」,至少1900年前不能算古代吧?這麼多人爭吵1980年代後的一本書,「 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 」,能保障這些的國家,哪一個不是二戰後出現的?50年代之前,甚至之後幾十年,如果有一個號稱能「 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 」,指的可能是蘇聯吧……

題主的題干是古代大饑荒,主要問題實質是題主認為「人類大多是依山而居,依水而傍」……然而並非如此,是題主印象錯了。

只說,中國。中國是農耕民族,進入文明時代後,就已經以耕地為主了。古代山林是比較多,但養活人口的主力是耕地,是糧食。採集或者打獵,只是小部分人的謀生手段,如果看生產量,根本養活不了幾個人。

而古代耕種,生產力也並不高,農民大部分是勉強不挨餓而已。一旦天災歉收,必然導致饑荒。這個時候,山林是無法提供充足的食物的。加上本身日常都是農民,突然轉成獵戶、樵夫,也不見得有什麼好的收成。

相比之下,乞討、等賑災、吃大戶、做山賊,活下去可能更高一些。

但是鑒於古代的交通、運輸情況,無論做什麼,一個根本情況存在:區域內糧食不夠人口消耗。導致大部分人必然無法擺脫饑荒。如果加上國家控制力下降,那麼只能等著餓死了。做山賊,搶誰啊?

在這種情況下,體制已經崩潰,談什麼都沒用了。


因為不止是饑荒,更麻煩的是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太低。

1949年以前,中國的小麥畝產也就百來斤的水平,兩百斤就是風調雨順了。這還的是有水利系統支持的情況下,全國能有水利設施覆蓋的的耕地也沒多少,所以到了王朝晚期,人口爆炸,全國的糧食生產實際上是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對於某些人來說,可以吃點民主大餅或者市場經濟萬能大餅。但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沒飯吃就干他娘的,誰有糧食干誰。

於是乎,本來只是一省的災荒,直接砸掉了周邊一大片平民本來就破破爛爛的飯碗,引爆了周圍幾省壓抑的階級矛盾,流民和農民軍滾雪球一般的滾到一百萬甚至幾百萬人,整個政權從根開始糜爛,最后土崩瓦解。

另請關注民主的非洲第一大國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糧食儲備僅為八千噸不足以應對可能的糧食危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你說這麼個世界人口排前十的大國因為災荒炸了(就算不鬧災荒也已經離自爆不遠了),得不到外來援助的話,吃多少民主大餅才能倖免?


@塗子 咱倆到底誰不學無術呢

1,人均糧食消耗各國情況差異巨大,美國人均消耗是中國的3~4倍,不等於美國人肚子比我們大這麼多。同理,印度的飲食結構和文化傳統決定了素食為主,光看穀物,和中國相差無幾;

2,糧食出口與否和糧食安全是兩個命題,前者經濟成分更重,後者政治成分更重。我也不指望你能搞清楚印度和中國地緣政治差異和糧食進出口這件事的關係;

3,印度存在很多營養不良的窮人是事實,但那不是饑荒。另外如果有餓肚子的人就不出口糧食的話,普遍營養不如城裡人的農村人為什麼要賣糧食給城裡人呢?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但凡還能正常聊天的,就算價值觀有異,還懂得互相尊重,不學無術的噴子上來啥邏輯都沒有就一頓瞎噴,我沒興趣搭理。免費教育到此為止。

===================

1 美國那是把糧食轉化為肉蛋奶了 如果缺乏肉蛋奶油等副食品 只吃主糧 那麼就印度這點穀物根本不夠吃

2 印度人均一天才1斤1兩的糧食 這還是人均 實際上大部分人連這個水平都沒有 然後還大量出口 你說這是經濟問題 還是政治問題

3 印度農村大部分土地都是地主的 糧食都在地主手裡 窮人吃不起糧食 自然就出口了

4 我一直在列數據 講道理啊 到底誰在瞎噴呢

@塗子 你說我造謠 還不如說你孤陋寡聞更好


有一種人,說到底,就是喜歡夾帶私貨。

比如@塗子 ,

前面說的很好,大多數饑荒餓死人的主要成因並非僅僅因為糧食不夠吃,更重要的是分配問題。

不過後面就搞笑了。

什麼叫在一個獨立,民主,新聞自由的國家裡沒有饑荒?

舉的例子不過是一群在亞非拉吸血的「寄生蟲」,和像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這樣的人少地廣的國家,連饑荒都沒有經歷過,如何證明饑荒下的分配問題?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真正可以稱得上獨立,民主,新聞自由的國家都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以後的。哪個人敢聲稱他分得清沒有饑荒是科技進步導致的,還是所謂的民主導致的?

甚至,你怎麼確定他們不是先搞定了糧食問題,後發展民主的?


在論述國際貿易的時候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假設某一年全世界的糧食產量驟降,只能維持98%的人口需求,那麼糧價會怎樣上漲?5%?10%?100%?答案是,糧食會上漲到這2%的最底層無論如何也無法承擔的價位,而且不是一時一地,越是全球化就越會全世界一起漲價,會篩選出全世界的2%而不僅僅是那幾個受災地區。沒有人願意餓死,那麼市場調節就來篩選出必須被餓死的這一部分。

在沒有市場化調節的古代,人類對於饑荒的應對更具有破壞性:逃荒。

離鄉背井的災民,一方面加重了周圍其他地區的糧食消耗,從而將缺糧的危機從某個受災地區擴散出去,另一方面,逃荒的災民往往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他們堅持不到下一季糧食收穫就放棄了土地,於是下一個收穫季節糧食產量同樣會遠低於正常年份。災區的「赤地千里」,並非單純是自然條件所致,災民攜家帶口逃荒,才是造成土地拋荒的主要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只要政府還有執行力,就會調集力量「賑災」,完全不管不顧從各地調集糧食的消耗遠大於災民逃荒時的消耗。難道官員不知道,把災民異地安置,可以用更少的賑災糧救更多的人嗎?他們當然知道,但他們更知道,災民都跑光了,地全撂了荒,來年沒收成依然需要調集糧食繼續賑,年復一年就是個無底洞。所以,賑災的浪費再大,其中的貪腐再多,有執行力的政府依然不得不調兵鎮壓和調糧賑濟軟硬兼施,餓死再多災民也必須裝作看不見,無論如何要把一部分勞動力綁在土地上,保證農業體系不至於徹底崩盤。

所以,用遊戲的方式描述,饑荒是這樣的:

-考慮某一個郡,有4個居民點(中心城市+鄉村)ABCD,極限糧產量依次為10,10,11,12.在自然人口增長下都漲到了5人口(每1人口需要2糧)

-居民點A遭受天災,糧產量降低到9.5,存糧迅速消耗殆盡,進入饑荒狀態

-部分居民斷糧,糧價上漲,存糧的商戶和富農看多糧價,選擇囤糧待售,加劇了市場缺糧現象

-分配問題凸顯,現在不僅僅是0.25人口缺糧,而是1人口居民控制了8糧,剩下4人口只能佔有1.5糧

-開始出現大規模逃荒,4人口拋棄土地逃亡其他居民點,其中1人口餓死。剩下的1人口掌握了全部土地,但該地糧產量下降為3。這時A點進入歷史上常見的豪強割據狀態,附著於當地豪強的農民可以有地種有飯吃,豪強通過掌握餘糧的方式獲得了訓練民兵的資金與人口,自耕農被逃荒的難民搶掠一空不得不加入難民行列。

-3人口分別逃到BCD3個5人口居民點,原先這三個居民點的糧產量分別為10、11、12

-B被饑民壓垮,開始進入崩潰狀態,減少1人口,向A的模式轉變

-C勉強支撐,進入該地的1饑民餓死0.5,勉強保持平衡

-D扛住了這一波衝擊,但B崩潰以後跑出來的新饑民又來了……

雖然ABCD在自然災害中遭到的損失是糧產量由43下降到42.5,僅僅有不足1%的變動,需要供應的也不過是20人口,依然有5%的餘量,但在我們的模擬下,將會造成總計3~5左右的人口下降,完全符合題主描述的「五分之一人口下降」,在史書中可以算得上是「餓殍遍地」。

順便說一句,這還是社會秩序基本穩定,饑民沒有自髮結成「流民軍」的前提下。如果該地原先就存在嚴重的族群對立,CD在AB遭受滅頂之災時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那麼就是殘酷的屠殺,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更為嚴重。

通過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來,要想控制饑荒對社會造成的損失,當務之急就是限制人口流動。世界各地對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解決之道。

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將農民的人身自由與土地綁定,限制農民即使遇到災禍了也只能慢慢餓死,而不會形成難民潮。這是全世界主流的做法,馬克思分析的「封建社會」就是如此。不得不承認,這個方法相當有效,甚至可能是工業革命之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非氣候發生劇變導致大範圍糧食減產,否則一時一地的饑荒很難擴散開來摧毀一整片地區的農業生產。

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帶來地方豪強坐大從而直接削弱中央政府權力,中國從秦始皇以後就一直在抵制這種解決方案。所以歷朝歷代政府在地方災害以後,都需要自上而下的「賑」,撥錢,運糧,調兵,儘可能的把饑民波及的範圍限制在某一區域,不至於引發大規模連鎖的糧食減產。做得好,小災小難死不了多少人,做的不好,就是王朝末世,無論是自發組織的農民起義軍還是出來安撫地面的豪強,都有推翻中央王朝的訴求,而且有這個能力。

在工業革命,或者更確切的說,在蒸汽機和鐵路投入運用之後,中央政府的執行能力獲得了空前的強化,異地調兵調糧的成本大幅下降,這時通過地方自治限制農民流動以控制饑荒規模的方法已無必要,對直接表現就是社會體制變革,農民獲得了進一步的人身自由,反過來脫離了土地的農民又可以進一步加速工業化進度,城市無產階級逐漸得以發展壯大。在這個時代,饑荒主要原因改變為分配不公,即雖然生產出足夠的糧食,但掌握了運輸分配能力的政府拒絕向饑荒地帶輸血,從而導致底層人口陷入飢餓。著名的愛爾蘭饑荒就符合這個模式。

化學工業和農業在二十世紀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農業生產向工業化轉變,具體表現為農機、化肥、農藥、種子、燃料的使用直接關係到糧產量。摧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產能可以大幅降低糧產量,朝鮮的饑荒就是這一模式。


劍橋三一學院的院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曾提出過「饑荒民主」的概念。他出版於1981年的《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一書中,挑戰了饑荒成因的傳統觀點,認為導致饑荒最大的原因並不是食物短缺,而是因為很多需要食物的人被剝奪了獲取食物的「權利」。他指出:「事實是顯著的:在駭人聽聞的世界饑荒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發生過真正的饑荒。無論找到哪裡,我們都找不到這一規律的例外」。

事實上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古代發生大饑荒時,往往也是官僚主義、權力尋租等腐敗叢生的時候,而並不是災害發生國真的完全不具備抵禦饑荒的能力。

更新:

又有靠造謠曲解信息來妖言惑眾的貨色了,我這裡簡直要成洗地姿勢大全了:

這些統計資料的富有人性的含義已在1985年的一份報告中闡述得很清楚,這份報告是一個由22名成員組成、調查美國飢餓問題的醫生特別工作組提交的;該工作組的負責人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J.拉里·布朗。這個特別工作組除了在尋找「飢餓的面孔」的過程中採訪那些挨餓的人本人外,還採訪了州長、教師、部長和社會工作者。

這些調查者斷定大約有2000萬美國平民正在挨餓,其具體的含義就是,他們無法購買足夠的日常食物,定期地完全耗盡食物。這些醫生說:「在美國,飢餓是一場全國性的流行病。我們的判斷是,美國的飢餓問題在最近10至15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普遍,更嚴重。……我們相信,今天,飢餓和營養不良在全國各地都是嚴重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無論去哪個城市、哪個州,都會發現那裡存在著廣泛的飢餓。」

——《全球通史(下)》第七版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 北京大學出版社 p.771

作者:Eilaya

鏈接:以前很多大饑荒為什麼能夠餓死一國五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人? - Eilaya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這個文獻是不是真的呢?

是。

那美國到底有沒有大規模的飢餓現象呢?

看你用什麼標準了。

你要是用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的標準,那麼你肯定找不到美國饑民,你只會找到垃圾食品吃太多又沒錢健身的肥胖美國貧民。

如果你按美國標準,恭喜你!你找到了成千上萬的美國饑民。只要你符合以下基本標準:

1,你感覺自己是一個饑民(having worried),是的,感覺就行;

2,你購買食物的情況不如從前;

3,你沒有錢保持健康飲食所需的攝入平衡(balanced meals);

4,三個月內,你由於錢的問題減少了一餐的份量(size),或者是少吃(skip) 了一餐;

5,they had eaten less than they felt,你感覺自己還沒吃夠。

這樣在喜歡搞大新聞的美利堅,你就算饑民了。我不知道知乎上有多少人能超過這個標準。

這位 @Eilaya 同學,21世紀了還在用上個世紀的宣傳手段「美國2/3的人處在水深火熱中」,臉疼不疼?

————————————————————————————————————————

評論里還有人提到愛爾蘭大饑荒,甚至有個答案里把愛爾蘭饑荒和英國信奉自由主義掛鉤……真是敢扯淡。

1,首先我不吐槽說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算不算民主了,這可能對這些同學來說太「艱深」。即使從Sen那個有過於絕對嫌疑的結論來說,愛爾蘭也不符合其中的任何一項前提。彼時愛爾蘭的土地兼并嚴重,說是殖民地還差不多,英國人將其作為牧場,愛爾蘭人在少量土地上惟有選擇馬鈴薯這樣高產的作物才能獲取足夠的生存物資;

2,彼時愛爾蘭的糧食進出口完全由英國控制,甚至饑荒最嚴重的時候還停掉了愛爾蘭對英國佔優勢的小麥出口,使其農業經濟崩潰(這一點也說明了,糧食出口和糧食安全不是絕對對等,因為農民也需要貿易來換取必要的生活物資)。你要敢去愛爾蘭說你們饑荒是因為你們的民主救不了你們試試看當地人會不會揍你;

3,愛爾蘭的命運完全不是愛爾蘭自己主導。甚至土耳其提出捐款1萬鎊給愛爾蘭時,維多亞里亞女王要求降低這個數額。為什麼?因為女王自己只捐了2000鎊。這不就是我評論里提到的:不能保證Sen說的三個前提的話,既得利益群體有各種破壞饑荒援助的動機嗎?

如果知乎上這幫新時代的各階層小將們真有點學習精神,看看Sen的原文,你就知道他很少討論什麼民主不民主,基本都是經濟學那一套工具在計算。Sen書中例舉的多個案例都顯示,20世紀的饑荒波及人群都不超過10%的人口,並沒有超過一個國家力不能及的救助範圍,唯一能解釋發生饑荒的原因就是經濟、信息和決策通路出現了阻礙。

講真,對有些人來說,翻翻書是不是比瞎評論起鬨更困難?

還有一個匿名的號稱自己翻過這本書的:

我說你們這幫子人還能不能要點臉了,你既然翻過這本書,你來告訴我這本書里作者什麼時候討論過民主差異了?(搞笑的是這人書名前後還打反了,我差點就信了)

這才是這本書研究的重點,書里我都記不得看見過民主二字。雖然這本書給Sen的觀點提供了研究基礎,但特么他書里沒討論民主好不好。當然,對知乎國際版上活躍的這群貨色來說太難懂,下意識地沖著「民主」二字就巴普洛夫了。作為一個看過書的答案里,上來就仇恨滿滿地直接開咬,連一丁點和原著相關的東西都沒有,難怪你要匿名。你們真特么夠拼的。

PS:為什麼特么介紹個學術界公認的成果,也會惹一身騷呢?是不是逼我以後寫啥玩意都得先唱個紅歌?

那位什麼田鋒同學,你大概沒意識到我看你第一句評論,就對你的知識和邏輯能力沒有任何指望,因為我是真不想跟你這種水平的人交流。

他的祖國印度飢餓指數排在朝鮮後面 每年還能大量出口糧食。 當然在他看來印度因為有了民主所以從來沒有饑荒

你知道為毛我不想鳥你么?因為你們這些張口就能造數據的發明家,我這種凡事還要查文獻的肯定剛不過你們。

我也不指望你能搞明白糧食貿易和糧食安全的「複雜」關係了。有空上FAOSTAT 好好看看印度的數據。


說一下烏克蘭大饑荒,根據蘇聯政府調查,烏克蘭在1932年冬到1933年春共有400萬人餓死,根據烏克蘭調查1932年11月到1933年4月共有700萬到1000萬人餓死,占烏克蘭總人口的1/3左右。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身亡?因為斯大林採取嚴厲的糧食採購政策,任何糧食都被nkvd抽走,任何去田地里偷糧食的農民都會被nkvd射殺,另外斯大林禁止烏克蘭人逃跑,烏克蘭人只能束手待斃,所以會造成如此大規模的饑荒。


總結一下:

1、分古代和現代。古代而言,我個人給出的饑荒模型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也就是說,存糧、波動、滾雪球三個要素。

存糧:農民又不是早上種晚上收,是去年種今年吃。如果早上種晚上收,今天餓明天死,一定不會有這種超級大饑荒。

波動:就像遊戲最怕兩次連續會心,饑荒也常常起於兩次連續荒年。

滾雪球:糧倉空的那一天饑民就抱團出去搶吃的,一路搶過來,被搶的也變成饑民了。

自組織系統的前提是系統不正常超過一定限度。也就是說,搶了之後鄰縣一定會變成饑民。

正常情況下,如果設定總糧產量波動不大,鄰近縣同時受災的可能也不大,最重要的是人口沒有超出承載力太多,那麼搶了鄰縣之後,基本可以形成兩個縣半飽的人,撐過這一年。鄰縣不夠搶鄰州,鄰州不夠基本就要滾雪球造反了。這裡是有一條極限曲線存在的。

曲線左邊是正弦循環,曲線右邊是滾雪球指數循環。

只要不停加熱(人越生越多,而糧不變),一定會變成滾雪球。

在這裡,分配問題是起這種作用:它使人民更容易餓到搶大戶的程度,而搶了大戶之後收益更大更容易變成「半飽的人」。總體來說,由於大戶的浪費存在,分配不均使滾雪球的危險增加了。

滾雪球是沒有上限的,常常推翻整個朝代,所以饑民的上限可以是全部人口。

2、現代而言,正確的解決方案永遠是配給制。只要一有戰爭,資源不足,那麼不分制度,英美德俄全都使用配給制。這是沒有疑問的。Sen提到的「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也有一定價值,可以把波動消除在萌芽狀態,讓雪球滾不起來。

這跟我們的常識相符:社會民主黨永遠在分配製度上是最友好的。(但不一定最促進經濟發展。)

58年不存在滾雪球,因此沒有古代意義上的大饑荒。邏輯上來說,傷亡肯定比古代饑荒小很多。原因是「存糧」。饑荒前普遍的口糧標準是每天150克左右,可以吃半飽。58年搞人民公社的時候,「敞開肚皮吃」,很多地方吃到每天400克,localized存糧就不夠了。而糧食運輸能力也不夠,何況沒有辦法從國外買糧。古代哪怕運軍糧,民夫消耗的糧食也是十分之九,軍隊吃到的只是十分之一。古代大概率是當地倉或鄰近倉救當地饑民,然而當地或鄰近意味著大概率受同樣的災。只有現代社會才能用低代價運糧,然後全盤調配。58年的糧食運輸能力還沒有辦法處理這麼大的全盤調配。這具有部分的古代性和部分的現代性。所以我們看到的報道,各省區別非常大的。

3、Sen那本書,就目前看到的而言,有極大的缺陷,即沒有有效理解古代史。他的原文是:「事實是顯著的:在駭人聽聞的世界饑荒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發生過真正的饑荒。無論找到哪裡,我們都找不到這一規律的例外。」他討論的內容包含了古代史,但能玩出有效的採訪、決策、賑災聯動的,起碼得是現代社會了。古代哪怕運軍糧,民夫消耗的糧食也是十分之九,軍隊吃到的只是十分之一。古代大概率是當地倉或鄰近倉救當地饑民,然而當地或鄰近意味著大概率受同樣的災。

4、英美治理能力始終在這一點上有問題。你看像Sen他是現代小型海洋國家的人,事實上根本不能理解古代大型陸地國家的治理,簡單一個「水運糧食消耗少,陸運糧食消耗多」他就犯了一整本書的錯。地方與中央的關係他考慮了嗎?古代90%日常政務要靠地方解決。賑災要靠地方,而決策賑災要靠中央,如果隔壁不聽命調糧呢?美國民主黨近年反覆攻擊大型水利工程(而共和黨則是大型水利工程的支持者),認為「大型水利工程是20世紀的做法,現在是21世紀了」,他們根本不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對於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現在美國糧食過剩,他們就不講究,但不會永遠過剩,糧食產量有上限,人類繁殖不一定有。


推薦閱讀:

「三皇五帝」一共有哪幾個版本?
中國歷史中著名的刀有哪些種類?
既然「戲子」在三教九流中屬於「下九流」,那為什麼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對那些人稱「角」或者「爺」?
太平天國運動中真的有大規模屠殺平民的行為嗎?

TAG:人屬動物人類 | 災難 | 生存 | 中國古代歷史 | 自然災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