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實時共享revit模型?

我是機電的,之前做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項目開始在機電安裝中使用BIM模型,土建一改我們都要改,然後再水、電、風跟著改,有沒有辦法可以實時共享,我們用過Collaboration for Revit、Revit Server 但是都不行,我們有區域網和一台主機有沒有什麼其它辦法啊?謝謝辣~


謝邀,知乎上第一次受邀答題。

基本上要求實時共享,脫不開工作集協同方式。

如果你使用Link模式合作,也可以複製監視,但是只有少數的基本構件(軸網、樓層、柱、牆等)可以控制。這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Workset-Worksharing模式下,根據項目複雜程度及項目團隊地域範圍,有三種主要的模式:

1 File-Based Worksharing

模型存放在大家都能鏈接的伺服器上,所以受地域的限制。這種模式不需要複雜的設置,最棒的一點是可以使用Worksharing Monitor 插件,這個免費插件可以讓你監控模型上所有人的工作,以及系統硬碟內存使用情況。

2 Server-Based Worksharing。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我看過一個Au上的案例,HKS全球14個主要的辦公室,通過Server Admin, Host,Accelerator的許可權限制,鏈接在一起。通過WAN( wide area network )和LAN( local area network )的區分,將項目工程師鏈接在一起,從而很便捷的進行項目協同。現在比較高端的設計施工單位,網路也穩定,他們甚至直接採用虛擬伺服器。(下圖是Revit幫助文件里的)

3 C4R, 也就是題主說到了Collaboration For Revit。這種是我的最愛啊,我不明白為什麽題主認為這種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只要網路夠穩定,我在家裡Home office都可以和全球的同事、顧問合作啊!還有Communicator簡直就是QQ :),可以和項目上的同事溝通。Real time Review讓不同辦公室的同事就像坐在同一台電腦前一樣溝通。關於這種方式,我有時間再補充。

其他幾個相關回答:

如何向別人介紹BIM?簡潔又能讓對方立即明白? - Speedeagle 的回答 - 知乎

現在是2017年了,你們覺得中國BIM的這條路走對了么? - 知乎

VR+BIM技術兩者如何高效的結合應用? - Speedeagle 的回答 - 知乎

哪些revit插件讓你感覺眼前一亮? - Speedeagle 的回答 - 知乎

BIM在國內三邊工程的環境里如何生存? - 知乎

什麼牛逼能讓你吹一輩子? - 知乎


關於BIM,你可能經常聽到「協同工作」這個詞,比如協同工作可以節省20%的時間成本,比如項目全生命周期協同工作框架的建設——這些你是不是聽了很多,卻還是不知道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它到底有什麼用呢?

其實BIM協同工作沒有那麼神秘,就是分工合作,只不過加入了網路連接和許可權管理而已。

咱們先講一個小故事。

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發現這麼個規律,在一家扣針廠里,生產一枚扣針需要經過18道工序。這家工廠由10個工人分別承擔1~2道工序,每天共生產48 000枚扣針,平均每人生產4800枚。

可如果讓工人各自獨立完成全部工序,那麼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一天連20枚扣針也生產不出來。這效率差了200多倍。亞當斯密就在這個小事里,發現了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

回到BIM協同工作上,它就是很多人同時做一個項目,每個人負責自己的那部分工作,還有一些人隨時指導工作方向。

咱們常說的協同工作分兩種,一種是內部協同,另外一種是外部協同。

很多人講的BIM協同,都是把這兩種協同混淆到一起了。實際上它們倆從理念,到使用的軟體功能,到思路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內部協同,是在一個團隊里——可能是一個設計小組——同時做一個項目,彼此之間互相溝通。它最關注的是,怎麼能通過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外部協同是團隊在工作過程中,客戶或者上級設計團隊,隨時了解設計進展,並指導設計方向,而不是說等設計工作完成後,再開會收集修改意見,然後再繼續工作。

這是你和客戶之間的協同,也可能是你和其他團隊之間的協作。他們只給你提出意見,不參與你的工作。這裡要關注的是如何提高溝通的效率。一定要把兩種協同分開

拿Revit來舉例,設計協同或者說內部協同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件鏈接,一種是工作集。咱們拆開說說。

第一種方法,文件鏈接的方式:

文件鏈接是什麼呢?

舉個例子,比如做建築設計的人完成了建築模型,發給做機電設計的人,他需要在Revit里選插入-鏈接Revit,插入這個建築模型,它就作為參考進入到機電負責人的項目里了。

負責機電的人可以以此為基礎 ,繼續做機電設計。項目的標高和軸網你可以直接引用建築模型中的信息,而不需要重新繪製。繪製管線的時候,可以直觀的觀察是不是在正確的位置,有沒有侵佔吊頂空間,是不是跟梁打架了?這些都沒有問題。

這種模式我們把它叫做「半協作」,意思就是它並沒有達成真正的分工合作。理由有這麼幾個:

1.無法單獨選取構件

鏈接進來的模型,它是一個整體文件,不能分開選取某個構件進行操作。你僅可以按TAB鍵來選取構件看它的基本屬性,卻無法改變它。

2.鏈接模型無法修改

在做管線的時候,你發現建築師有一堵牆的高度畫錯了,跟梁打架了。這個鏈接的模型你是不能修改的,需要給建築師打電話:「喂,3/C 軸那個牆你畫錯了,改一下吧。」

他就得停下手頭的工作,修改這個牆,重新發給你。你再鏈接進來,才能繼續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你要麼去做別的事,要麼只能等待。

有人會說,沒事,我好心,我直接打開他的模型文件,改了就好,順便發回給他一份。

這樣做會引出下一個問題。

3.文件版本容易混亂

在CAD時代,咱們的工作文件夾里,就有好多版圖紙:

機房圖,機房圖1,機房圖2,機房圖2改,機房圖最終版,機房圖最終版2,機房圖真正最終版,機房圖真正最終版改......

而且別人電腦里的圖和你電腦里的圖,還經常出現版本不一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鏈接的協作模式里,依然存在。

每個專業的人都改出好多個版本,還有剛才說過的,好心順手幫忙改的,互相鏈接,弄著弄著就亂了。

以前我們用鏈接形式工作的時候,就經常出現這種問題:

開開畫了一天的圖紙,熊仔路過一看:「哎怎麼沒用我最新版的文件做鏈接呢?」

開開:「不是吧,我用的是最新版啊,你看,熊仔建築最終版。」

熊仔:「哎呀,你要用最最終版,不是最終版。」

浪費時間,工作效率也沒有提高。

4.鏈接文件信息丟失

鏈接進來的文件,和新做的文件,本質上還是獨立的兩個文件。這在CAD時代問題不大,因為都是線條嘛,換個文件環境還是線條。

可是在Revit文件里就不一樣了,它不僅包括三維模型,還包括著很多視圖和族文件。每個視圖的可見性和顏色都是獨立設置的,換一個視圖就回歸默認了。

鏈接進來的文件,只是鏈接了三維模型,這些視圖設置,還有過濾器的設置,都鏈接不進來,後邊的人得重新建立新的視圖規則。

5.無法按區域分工

比如說兩個人分工做管線,一個人做10軸往左,一個人做10軸往右。那能不能負責左邊的人做完了,然後負責右邊的人再鏈接進來用呢?

不能,因為你鏈接進來的管線和自己繪製的管線是分隔開的,在10軸這個地方,你們倆畫的管道也是斷開的,在移動管道的時候,這個斷開的地方不能聯動。項目一複雜,這種斷開處多了,後期很難找。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上面這幾點,用一句話概括,我們之所以叫他「半協作」,就因為他的信息傳遞是單向的。

6.分工方式不靈活

前面的例子中,建築設計和機電設計,各自負責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這是按專業分工。

可是在機電設計團隊內部,可能有好幾個不同的個人。這幾個人要是還想分工,就應該自己制定很多的分工方式,比如按區域劃分;按管線專業劃分;比如有人專門做主管線,有人做支管;再比如有人專門負責建模,有人專門負責加標註出圖。

這種靈活的分工方式,才是前面咱們說的亞當斯密看到的高效分工嘛。可是因為以上提到的這些原因,鏈接的形式就不能勝任了。

接下來咱們說說工作集的協同方式。

工作集這名字起的有點抽象,咱們打個比方:一家人一塊兒包餃子。

這工作分為洗菜,切菜,剁肉餡,擀皮兒,包餃子。每家的分工不一樣,自己商量著來。

有時候剁肉餡的人幹得快,就來幫忙切菜;有時候包餃子的人發現皮兒擀小了,就及時通知他擀大點兒。

對應這個例子,咱們就看看Revit的工作集是什麼。

首先團隊內部需要搭建一台伺服器,所有項目文件都保存在伺服器,並且對模型的任何操作都要與伺服器隨時保持同步。

軟體的操作,就是在Revit里,找到協作——工作集。這個界面,咱們解釋一下,工作集的名稱,就是代表具體的工作內容。比如可以新建一個,叫「切菜」。

工作集必須要有人來負責管理。切菜這個事是誰做,就由他來創建工作集。這裡我的用戶名是小明,就會默認是由我來負責。

工作集窗口,這裡寫著「可編輯」,代表現在小明自己負責切菜這項工作,其他人別摻和。

小明媳婦說:「我負責擀皮兒吧。」那她只需要在自己的電腦上,創建一個叫「擀皮兒」的工作集,然後我跟伺服器同步一下,就看到小明媳婦負責的這個工作集了。

這個「擀皮兒」工作集在我這顯示為不可編輯,這表示這件事由小明媳婦負責,我不能做。同樣,「切菜」這個工作集在小明媳婦那也是會顯示為不可編輯的。

這個建立工作集的過程,就是告訴軟體,我們是怎麼分工的,每個人負責哪件事。

新的人也可以隨時加入,比如小明他爹,可以隨時創建一個「剁肉餡」的工作集,我們就都能隨時看到。

工作集建好了,所有人就可以按照約定的分工,開始同時幹活了。

當激活一個工作集的時候,你做的所有工作,比如畫管道,載入族,創建一個圖紙,軟體都把你這些行為記錄到這個工作集裡面去。

雖然所有人各干各的,每個人的電腦里也都存著一個文件副本,但不用擔心版本問題,不管你本地存的那個項目文件叫「最終版」還是「最初版」,所有人都與伺服器上唯一的項目文件同步,這個就避免了前面我們說的版本混亂的問題。

剛才說過鏈接的方式,那些不方便的問題也都解決了。

所有人本質上都是在同一個文件里工作。別人畫的梁,你一樣可以點擊看它的屬性。別人創建好的視圖,設置好的過濾器顏色,都可以直接使用。碰撞檢查也可以在同一個項目模型里進行,然後大家分工來解決。

那你可能會說了,同在一個文件里,如果別人不小心把我畫的東西改了或者刪了,我豈不是很慘?

別擔心,我們來說說工作集的許可權管理問題。

小明在「切菜」這個工作集下做的所有的事,都被軟體記錄下來,隸屬於「切菜」這個工作集。

這個時候小明媳婦想移動小明畫的一根水管,軟體就會提醒她,哎,這個是小明的水管,媳婦也不能改動,需要經過小明同意才可以。

與此同時,小明這邊會收到提醒了,小明媳婦想移動你的一根水管,你同意嗎?

小明抬頭問了她媳婦,「哦,這是避讓你的管道啊,我看看,可以!」

那小明就不用親自改,然後再傳給她了,直接點一下「批准」,她那邊的操作就生效了。你打開工作集界面,這裡就能看到:借用者,小明媳婦。

但如果小明沒點這個「批准」,別人就動不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工作臨時調配。

小明他爹說我來切菜吧,你去幫你媳婦擀皮兒去。那小明爹不需要每做一個動作都經過小明批准,只需小明要把工作集的可編輯設置成「否」,就是告訴軟體:這活兒我暫時不幹了。

這時候小明的爹就可以把切菜工作集改成由他負責,接下來,其他人在「切菜」這個工作集下的操作,就需要經過小明他爹的批准了。

在這個流程下,按人來劃分的、可以隨時靈活分配的分工和協作就建立起來了。相比傳統的方式和鏈接的方式,它的優點是:

一個中心文件,版本不會出錯,分工方式靈活,可以一人兼多職,也可以多人做一件事。互相可以幫忙,還不會出亂子。

這樣,工作效率就真的能提高了。

這個工作集被軟體記錄下來,還有個好處:

建築中的這些構件,除了按族類型分類,還會自動按照工作集分類。日後你可以按照這個分類去給不同構件上色,或者隱藏某一個工作集下的所有構件,都會很方便。

不過工作集的協作方式也有個缺點:

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在同一個文件里,項目越大,對電腦配置要求就越高,對網路傳輸質量速度也要求更好。

這裡我們建議,可以工作集和鏈接兩種方式相結合:

關聯性比較小的專業之間,或者乾脆是在兩個團隊之間,用鏈接的形式;在團隊內部,用工作集的方式。

前面說工作集協同工作需要搭建一台伺服器,這不是說你的團隊需要專門購買伺服器硬體,只要有兩台以上的電腦和區域網,就可以搭建起協作來。

可是很多做設計和施工的團隊沒有IT人員,網上關於伺服器搭建的教程又不多,所以很多人知道它,但一直沒有實踐起來。

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專門給你做了一期精品教程,講伺服器該怎麼搭建,工作集使用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操作問題,有哪些小技巧和容易掉的坑,學習一個小時,你就能搞定自己的團隊協作。

你在公眾號BIMBOX回復「包餃子」三個字,就能知道怎麼得到它。

BIM里還有很多的大概念,聽起來很先進,實施起來又不知道從哪開始。其實這也是國內比較普遍的一些情況:為了做一件事而去做一件事,而不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本質是什麼。


先佔個坑,最近在開發協同方面插件,等beta了,再來回答


除了虛擬化,受制於rv模型數據結構,延遲怎麼也有10秒多。

實時同步很理想,但不夠優雅。

優雅的方式是模型分階段修改,改動過的構件用幾種顏色高亮顯示。多屏顯示前後模型,各屏幕間秒自動實時同步視角。

設計總包也方便把工作拆分,改動工作量也可以分階段統計。


推薦閱讀:

國外 BIM 結構設計怎麼出施工圖?其對於國外結構設計有哪些影響?
暖通設計轉BIM,現在很迷茫?
廣聯達BIM5D有沒有人用過,怎麼樣?
學建築電氣的本科生應如何學習bim軟體?
很多人說 Revit 有出圖不規範等的問題,在國內難以推廣,到底是為什麼呢?

TAG:建築設計 | BIM | 工程管理 | 結構工程 | AutoDeskRe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