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無人駕駛車的普及會給社會帶來哪些重大變革?

&>&> 本問題已加入 人工智慧 · 自動駕駛 圓桌中,歡迎關注圓桌參與更多討論 &<&<


如果你感覺 TL DR 的話,這有一句言簡意賅的觀點來概括我的中心思想:

有很多中國特色的自動駕駛問題,比如程序會不會給領導專用的右後排做個優化?

————————————手動分割線————————————————————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不得不悲哀的承認在很多時候技術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比如客戶是否接受、法律如何設置亦或是天天糾結使用場景。

但令人激動人心的是,真正革命性技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會從底層來重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不過,請允許我稱之為「漢洋定律」:當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出現之時,人們對於它未來的討論基本都是有偏差的,即使你考慮了這條定律。

眼下,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革命性技術似乎就是自動駕駛:車再也不需要人去開了,聽著就好,尤其是你堵在北京二環上的時候。

我從一名人工智慧行業從業者(自動駕駛算是人工智慧的分支)的角度,想來談一談自動駕駛最關鍵的技術是什麼?

計算平台、演算法、電機技術、數據?這些對自動駕駛來說都很關鍵,但什麼才是最關鍵的?

正如我開頭所說,技術在龐大現實世界中並不是最關鍵的事情,我非常相信我的同行們能夠解決這些技術問題。

而如果我們站在龐大現實世界這團雲霧之上,用一個整體性的視角來觀察自動駕駛的話,那麼最關鍵的問題則應該是:人類社會如何和自動駕駛這項技術一起進化?

換句話說,社會準備好來迎接一次重塑了嗎?

1.意料之外的體驗

夏天的時候我騎了一段電助力自行車,電機有個特性就是起步快。50 m 左右的距離就能到 20 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對於一個天天走上坡的人來說,真是再好不過了。

因為電助力車長的和一般自行車太像了,所有人對它的心理預期基本上就是對自行車的感覺

但有個小問題卻一直困擾著我:中國道路情況複雜,自行車道上也遍布正宗電動車、騎車和行人;大家都混雜在一起。

我蹬一下踏板,電助力車的加速度要快過一般的電動車,但大家還都把我當成自行車來看。導致很多次如果有人搶紅燈,胡亂穿行馬路的時候非常容易和我碰在一起:他們並不認為自行車能過來的這麼快。

丁字路口,我騎車電助力直行,邊上的機動車要右轉;機動車司機可能認為他轉過彎我才能到車邊上,但很有可能他剛起步我就到車頭旁邊了。或者橫穿馬路的行人,總誤以為他過了馬路我才能到斑馬線上。

所以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到人多的地方關閉電助力模式,把它當成正常的自行車騎。我知道這是一種投降主義的解決辦法,但你看,這就是社會沒有和技術一起進化的後果。捅破玻璃紙的時候,一定是一個點先捅破的。周圍的玻璃紙會對這個點說「你破壞了我們玻璃紙的整體性「,不過實際上用不了多久玻璃紙就會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變成玻璃。技術也是一樣,一個一個細小的突破點引發了質變,但在這些小突破引發變化的時候,周遭的環境不一定會適應的那麼快。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智能手錶上,和人見面看通知總被當成是看時間要走了。這也是沒進化的一個體現。

但上面這兩個都屬於小進化,充其量不過是社會是否適應而已。但大進化比如自動駕駛則不然,社會不光要適應,而要改造自己。

2.旁觀者的自動駕駛

對於自動駕駛,我們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有個程序替你開車;或者理解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工智慧應用在人類日常生活中。上次人工智慧的小規模的應用是以 Siri 為代表的語音助手。

如果我們用後一種視角來看自動駕駛的話,那麼就會發現自動駕駛遠非無人開車這麼簡單:

腦洞開的大一點,如果無人駕駛全面應用能解決堵車的問題,那麼人們會不會接受住在更遠的地方?畢竟上班路程時間幾乎是可以 100% 確定的。那如果人們都傾向於搬出城去,那麼對中國的衛星城的發展會不會帶來起色?

而衛星城的發展,則有可能會進一步的讓人口分散,從而讓更多的城市連接成為城市圈。那麼會對中國的城市面貌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有沒有可能五十年後中國沒有了所謂的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取而代之的是一級城市圈,二級城市圈?

面對這種變化,我們的行政體系、教育結構、戶籍制度乃至房價做好準備了嗎?如果我從天津到望京的上班時間和我現在從海淀到朝陽的上班時間一樣,哪我該如何選擇住在哪裡?

如果有我選擇住在天津,那天津土著會不會認為我住在天津卻給北京交稅,要求收我雙份的稅?

很多事情我們最開始都認為是在開玩笑,比如康師傅的高層幾年前應該沒想過以餓了么為代表的外賣應用會給速食麵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在當年補貼大戰最火的時候,當你五塊錢能買到送到宿舍門口的兩盒生煎包的時候,還會去吃三塊多一桶需要自己去買自己沖泡的速食麵嗎?按照餓了么從校園的發家史來看,當時在 CBD 的康師傅高層應該還沒什麼機會享受 O2O 外賣,但這不妨礙他們受到衝擊。

遠了不說,說點近的。目前來看無人駕駛貨車應該會比無人駕駛轎車來的快一些。因為技術上相對成熟一些,國內也有圖森互聯等優秀的公司在推動發展——最重要的是解決了勞動力和省錢的問題(這兩點對於城市駕駛來說還沒有那麼急迫)。那麼如果無人駕駛貨車的成本低於人力成本,那麼中國的三千萬貨車司機該何去何從?

這絕大多數是精壯年男性的貨車司機,我們該如何解決他們的再就業問題?上個世紀末國企改革之後的社會亂象還歷歷在目,陣痛無可避免,但這次還是要依靠時間來撫平傷痕嗎?

回到國家層面上,無人駕駛由於其聯網的特性,更容易規範超載等行為。這無疑是對交通安全的一次大提升。但對於有些需要靠罰款來創收的當地政府來說,這就不一定是那麼令人開心的事情了。

屆時,會不會再次出現中央推網約車,地方拒網約車的情況呢?

再到我們個體層面來看一下自動駕駛。一般來說自動駕駛都和語音識別配合在一起;因為駕駛都自動了你還要手動打字輸入指令實在是不太有呀,就好像有無鑰匙啟動卻沒有無鑰匙進入一樣。

但現在,即使是對著 Siri 說個聯繫人名稱,都讓不少人感覺有種輕微的羞恥感。那對著一車人和機器交談,恐怕需要適應的時間更長。

還有些更糟糕的情況,想像一下你帶著相親對象做自動駕駛,卻因為口音問題被機器要求再說一般......

人沒準也需要進化出一種新的口音,專門為了機器理解去準備的。當然,大家最好還是希望我的人工智慧同行們解決口音問題——但按照我對他們的理解,恐怕他們更關心更宏大的事情,而不是相親成不成,神的程序員是不需要老婆的(刪除線)。

再者說來,還有個問題:假如你是個剛買了非自動駕駛汽車的人,會不會反對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的到來勢必會讓交規產生變化,而有些變化則不一定會讓人類駕駛者們喜歡。

具體心裡態度可以參考一下超一線城市有房者和無房者對於房價的看法。

我不負責任的猜想,沒準還有一種「駕駛原教旨主義者」,認為開車是人類專屬的特權,拒絕自動駕駛上路。

這也不是開玩笑,君不見部分紐約人民希望政府五十年內禁止自動駕駛嗎?

當然啦,還有些中國特色的自動駕駛問題,比如程序會不會給領導專用的右後排做個優化?

科幻小說巨匠阿西莫夫提出過一個理論:電梯效應。大概就是說如果給一個 1850 年的科幻作家看一些二十世紀曼哈頓高樓的照片,當他看到很多超過 20 層甚至 100 層的建築物會怎麼想?

作家按照自己 1850 年的經驗,可能會認為因為上下樓太困難了,所以每個樓都會自成經濟體系。每隔幾層就應該有相應的生活場所,比如理髮店、食品商店什麼的。而底層因為出來容易,房價應該會比頂層要高。

然後作家會越想越細。但問題是電梯的出現,讓他這些假設都錯了。

自動駕駛是都沒打過照面的作者寫寫文字就能預測出來的嗎?顯然不是。

所以我們才需要一種整體性的視角來觀察,而不是單純的討論計算速度、誰誰誰在發布會上又說了什麼或者是投資人又投了哪個初創公司——這樣,我們才有更可能發現思維中的盲區。

沒準發現電梯的那個人,就是這樣一個思考者(我並不是在說我)。

還記得 2012 年「世界末日」來臨之前一天,我有個朋友在 Facebook 上說:明天如果不是世界末日,就是期末考試,但我猜不管是哪個都很酷。

自動駕駛能帶來更好的社會,還是更糟的社會?

我們並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時的社會,一定是不一樣的社會。

再一次,讓我們問問自己:你準備好面對這美麗新世界了嗎?

不過,革命性技術的進步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面對最後的問題,真正的答案應該是:誰管你準備好了沒啊?


無人駕駛是一種交通技術,交通則包括人員和物資的流通。因此我們在考慮這個問題時,與其從無人駕駛這個技術點出發,不如從整個社會的人員物資流通後果上來進行考慮,也許更能得出宏觀、全面的結論。

1 交通管理方式更加徹底的成為一個技術問題而非管理問題,超級計算機將會在交通領域內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整個交通體系將配合無人駕駛技術進行重構。通信線纜和各種車輛信息採集管理設備將成為大部分道路的標配設施,其成本和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路基本身。

2 智能化的交通方式將會使以往很多針對人的設施喪失功能。因此我們可以拆除紅綠燈、隔離欄、指示牌、測速器甚至高架橋的護欄。更重要的是,道路的建設方式也將因此發生變化,比如鐵軌一樣的雙邊橋公路可能會大行其道——因為對機器人精確的操作方式來說,道路需要的只有車輪碾壓的那兩個窄條,其它路面所提供的安全餘量都是不需要的。同一條路面的交通規則可能會在一分鐘內更改數次,而自動駕駛可以在0.1秒內接收這些改變,並將其準確施行。

3 道路的複雜性和建設速度都將進一步提升。以往我們在建設一條道路前往往要先經曆數年的擁堵和幾百次沒完沒了的會議、審批等步驟。而在未來,交通管理系統本身就可以決定該如何修建道路。當機房裡一堆呼呼作響的伺服器閃爍幾個指示燈後,人類基本只剩下了簽字確認的份。因為和以往模糊的調查研究不同,交通系統自己本身就可以知曉和決定道路的最佳形態,沒有概率,沒有預測,不需要勇氣,需求和結論、投入和收益就如同1+1一樣明顯而確鑿。並且由於這種道路完全不需要考慮人類能不能用的問題,對人類來說未來的道路很可能變成一種陌生的形態,甚至根本看不懂該怎麼走。

(上圖來自波蘭漫畫家Lgor Morski的作品)

4 因為無人駕駛的緣故,車輛對於「人」的所有設計將被洗牌。比如一輛磚頭大小的車輛在現有條件下只能作為玩具來使用,但在未來,這個尺寸的車輛(飛行器)完全可以承擔小件商品的運輸任務。即使只有一粒黃豆,即使只有幾百米,也會有老鼠大小的車輛可以最低的成本將貨物按時運到。拋棄了繁縟累贅的人體安全、舒適保障措施,汽車的成本也會得以降低。

5 仰賴於道路的智能化,人們的出行不單會享受其便捷,也會受其監管和記錄。一個國家的交通部門將有能力記錄和分析絕大多數人使用任何道路的情況,甚至記錄他們的目的地和交通事由。因此政府對民眾的信息的掌握將上升至一個新的高度。類似於「稜鏡」或「GFW」這樣的「安全設施」也將進入交通領域發揮其獨特的功用。

6 得益於前兩條,交通系統所承擔功能的複雜性和安全性都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提高。交通將以一個更加關鍵而廣泛的姿態全面參與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現在當我們決定起床上班時,需要考慮使用交通工具的種類、路線、效率等因素。而在未來,交通體系將主動安排最適合每個人、每個公司、每條街道、每座城市的出行計劃。如果你不幸遲到,交通系統本身會為此負責,如果你需要更快的速度、超標的車寬並肯於為此付賬,交通系統可以在瞬間為你改變上萬輛車的出行計劃。

7 由於駕駛行為的變化,車輛在設計上將逐漸擺脫為駕駛服務的相關桎梏,轉而全面向舒適性靠攏。比如在傳統車輛上,不系安全帶躺在椅子上是一種具有風險的乘車姿勢。而在未來風險無限小的情況下,你大可以扔掉安全帶,戴上安全套也不會讓風險增大多少。

8 續上文,交通系統功能的擴展同時也代表了出行成本的繼續降低,只是這裡的成本不止是經濟上的,更包括每位交通參與者為此付出精力和時間。例如公司安排你出差,你並不需要訂票,也無需安排接送,甚至不需要訂賓館酒店。公司AO和交通系統本身會自動搞定這一切。換句話說屆時的每個人都將獲得一個能幹的交通秘書,駕駛的「無人」遠不是終點,交通管理的無人化才是該技術的極致。

9 傳送帶將在交通系統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佔主導地位。以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來說,一條上千公里的傳送帶是不可想像的。但在交通系統高度智能化的未來,對傳送帶運行狀態的管理將更大限度的挽回其高昂的建設成本。正如洛克菲勒建造跨越美國的油管在當時不可思議一樣,傳送帶也將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見怪不怪的普遍設施。(關於傳送帶具體技術的詳細論述這裡不仔細展開,預計今年內我將另外開題詳述該部分,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該問題等待我的更新:未來道路有沒有可能像「傳送帶」,同時不再有汽車? - 知乎,當然也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專欄「日新月異 - 知乎專欄」)

10 沒有了「人類」的不確定性,貨物的安全可以得到充分保證。即使是一噸鈔票,也可以明目張胆的堆在露天貨場里等待轉運。因為機器人並不會對其產生貪慾。以往很多安全場合所要求的「持有武器」、「雙人作業」等規範紀律所帶來的管理成本這時都可以被節省。自動化機械所需要的空氣、溫度、防護、空間、時間相比起人類來都要自由的多,因此非法搶奪的便捷性在無人駕駛面前反而會進一步降低。一箱為機械搬運設計的包裝人類不可能舉得動,即使舉得動,也沒有足夠的搬運空間。

然而,個人以為上面10條並沒有完整回答題主的問題,因為「無人駕駛車的普及」對社會帶來的都不是「重大變革」。真正重大的變革,包括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不可能是因為某種「工具」而發生。真正可以稱得上「重大」的變革,只可能來自某一項技術。工具是具體的、狹隘的、僵硬的,但技術卻是抽象的、廣袤的、無限的。無人駕駛汽車不可能帶來社會層次的重大變革,能帶來重大變革的只有無人駕駛技術。

所以,在以上10條的基礎上,無人駕駛技術將會繼續重構這個世界的面貌。我們今天所習慣的一切都將因此顛覆。屆時,我們也許會用另一個更加確切的辭彙來形容這一切:超導式交通體系。

超導體的概念對知乎的大部分人來說應當不會陌生,這裡不再贅述。本著開腦洞不怕捅漏天的大無畏精神,我們在未來也許會看到以下變革依次實現:

  • 2020年前,自動駕駛技術日漸成熟並被大部分政府、民眾所承認。無人駕駛車輛在大街上所佔比例雖然很低,但已經不算罕見。
  • 2050年前,大部分車輛實現自動駕駛。車輛的形態開始全面向自動駕駛轉變,手動駕駛部件將開始從部分車輛上徹底消失。禁止手動駕駛的區域和道路開始普及。
  • 2070年前,整個社會實現自動駕駛化,在大部分道路上,手動駕駛成為邊緣化的選擇。同期,整個交通體系的智能化開始初露端倪。針對一整片地域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開始從大中城市向小城村鎮普及,並且逐漸聯為一體,直至一個全球化的超大型交通管理網路開始建立。
  • 2100年前,「超泛化交通」概念開始普及,該概念的大體內容為:不止人類貨物,這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移動行為都應當是交通體系的一部分。包括你將一隻鉛筆從書桌移動到床頭。鉛筆本身沒有智能,但智能設備會監控到一隻鉛筆、一捆蔬菜、一台書桌、一座雕像、一塊石頭、一座礦產……交通系統將逐漸知道任何一件物體的位置,並為它們的「生老病死」做好全部交通規劃。

當你需要鉛筆時,它會出現在你的手邊;當你需要洗浴時,你會出現在洗浴城;在你還沒發現自己感冒前,藥品會立即啟程;你走下最後一級台階,眼前的車輛也剛剛停穩,你走進餐廳,可自行移動的垃圾桶已經開始準備裝載你的殘羹剩飯……結合無處不在的智能設備和監控手段,人類將不再花費精力關注物資和自身的移動問題,「當你需要,當即出現」將成為生活常態。

然而速度並非「超泛化交通」的核心價值,它的核心價值在於控制流動——所有物資人員的流動,直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運行。人類社會的所有事件都將被智能技術整合為一,需求與生產等所有環節都將如臂指使。這意味著在任何時間,我們的智能系統都將知曉任何一個個人團體的需求與產出,並為此進行高速而精確的匹配。你生產的產品在原料啟運前就已被決定了買主,在你察覺你的醬油用完之前,智能系統就已經下達了下一瓶醬油的訂單。用一句簡單的概念來概括:

計劃經濟取得了最終、也是最為輝煌的勝利。

哈耶克等經濟學家們堅定的認為人類社會的經濟運行就如同會自動平衡的水面一樣均衡優美,天然的自然規律會代替人類作出最正確的決定。然而對於智能技術來說,或者對於未來的人工智慧來說,上百億人吃喝拉撒的運算量遲早會如白駒過隙般輕而易舉。當我們把汽車的方向盤交給人工智慧之後,人工智慧絕不會僅僅滿足於計算道路的走向,道路兩端的前因後果才是交通行為的本質所在。而把握了交通的本質,也就等同於控制了人類社會的半壁江山。「機器人」將因此獲得可以「奴役」人類社會的能力,但短期之內,我們卻無法賜予任何一個機器人最基礎的「慾望」。

當然這不僅僅是「無人駕駛車」的貢獻,也不算「無人駕駛技術」或「無人交通系統」的獨門手藝。我們之所以要開發「無人技術」,其根由在於解放人工勞動,溝通生產環節,提升管理效率。包括自動化辦公、機器人工廠、電子貨幣結算等技術都在為這個根由服務。任何一項技術的成熟都會促動其他技術的發展,而整體智能技術的完善亦會帶動那些看起來最不需要智能技術的領域——比如一位對人類吆五喝六的機器人基建部長,亦或一個日耗電量上百萬瓦的「電子總統」。

無人駕駛本身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技術門類,這其中綜合了程序演算法、電子感測、晶元製程、行政管理、圖形技術、電動汽車、市場需求、道路條件等多個領域,看似單一技術的突然井噴其實正是其內在各個因素陸續成熟的結果。因此與其說「無人駕駛車的普及」會給社會帶來哪些變革,不如說這種變革是人類社會整體技術、經濟、政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造就的必然奇蹟。雖然我們可以很寬泛的說所有技術都會帶來烏托邦式的社會變化,但個人以為:只有智能技術的進步直接通向了智能化社會的黃金大門,而「計劃經濟」不過是這扇大門的第一道台階罷了。

——全文完,感謝閱讀——


優達君在這兒跟大家分享我們無人駕駛車老大Oliver Cameron、David Silver眼中的無人駕駛車。

Oliver: Self-driving cars will usher in a new age of democratized and safer transport. You』ll soon be able to summon an experience like an Uber Black, but for the same cos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Car ownership will plummet, and our roads will become dramatically less busy. Eventually, our cities will change to this new reality. Roads won』t be so wide anymore!


David Silver: Self-driving cars will remove constraints on time and distance, which will change the world in ways we can"t even imagine. People will be able to live in less expensive areas, purchase food that gets driven directly to them, and have self-driving cars take their children to activities.

Oliver: 無人駕駛車將開啟一個更平民、更安全的交通運輸新時代。你可以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價格叫一輛 Uber Black。私家車的數量將大幅下降,道路不再擁擠。最終,我們的城市建設也會接受這個新的現實,道路不會那麼寬了!

David Silver: 無人駕駛車將讓人們無需考慮時間和距離的限制,這所帶來的變化將超出你我的想像。人們可以居住在房價更低的地區,無人車將把他們購買的商品送到家門口,並替自己送孩子去上學或參加活動。

而我們 優達學城 (Udacity) 也開源了無人駕駛車相關的代碼供大家使用與挑戰,更多訊息可以參閱: Open Source Self-Driving Car

以上內容截取自 知乎專欄---矽谷專訪|關於無人駕駛,這裡一定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著作權歸優達學城所有。請勿擅自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


車企未來只有兩條路,波音化和灣流化

自動駕駛的岔路口:激光雷達存廢之爭與出行的未來 - 知乎專欄

技術失業對於社會的後果,很多人低估了

在滴滴與全國100萬輛計程車的競爭過程中,很多城市都發生了衝突,例如計程車罷運拒載、圍堵、衝撞、大規模群毆,滴滴與地方監管部門也存在各種矛盾。

那麼無人駕駛車取代滴滴平台上的1500萬司機,能和平過渡嗎?滴滴的司機比計程車司機更有自願下崗的覺悟嗎?自動駕駛車沒有打架功能,所以會出現的也就是蒙面砸車了。

備註

  • 中國的計程車總數,很難找到直接資料,以著名記者王克勤文章中的 「平均每輛年稅收約2000元,即整個中國計程車業每年稅收約20億元」 推算為100萬輛。
  • 因為自動駕駛車有很多攝像頭,所以這會是地球智能歷史上第一批蒙面形象的盧德主義者,但不一定是最後一批。(盧德主義者(Luddite)是19世紀英國民間對抗工業革命、反對紡織工業化的社會運動者,曾經與英國陸軍發生衝突。)

來自心理測量者


剛好一篇英語閱讀講到這個

好的方面有

●可以增加汽車的使用率,增大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普通的汽車駕駛必須有人在操縱方向盤,而無人車不用人操縱就可以把人帶至目的地。在你不用車的時候,車輛就可以出去服務其他人。這個汽車共享系統也會模糊私人與公共交通的邊界

●停車場的佔地減少:可以省出許多有價值的城市空間來發展其他產業

●減少環境污染:既然我們可以共享汽車的使用,那麼我們可以使用更少的汽車滿足交通需求

●紅綠燈的淘汰: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自治的十字路口。在這樣的路口,車輛不用停止就可以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壞的方面有

●失業率增高,並不是所有人都受益:靠經常發生的汽車事故而建立起來的產業經濟鏈將基本消失,例如保險公司和治療事故傷者的醫院裡職位的需求會減少。同時,和駕駛有關的職業也會消失。


首先,我會失業……


先說一句,十年內無人駕駛不會普及。預測十年以後的事情是很困難的。

說說個人想到的影響

一、理論上來說無人駕駛可以降低機動車間的事故率(V2V通信可以實現車與車的信息交換),但是如何避免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的事故還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在一個交通規則並不被嚴格遵守的社會。推想一下,是否導致道路系統的大規模變化?比如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的隔離

二、通過機動車與雲端的通信,交通導流成為可能,可能可以減少堵車現象。但是也有可能由於初期堵車減少,導致部分人群從擁擠的大運量公共交通(比如地鐵)轉換到小汽車,從而達到另一個小汽車與大運量公共交通的平衡點。

三、車的形態可能發生變化,但是這個變化或許會很慢。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人對於駕駛的介入會越來越少,那麼後視鏡、儀錶盤等等是否會逐漸消失,車內空間的布局發生很大變化?當然這種演進會因為考慮到人的介入需求,不會一下子實現。

四、公路貨運業會首先受到衝擊。不再需要這麼多卡車司機,一個車隊中可能安排一兩個人以應對一些突發事件就可以了,其他卡車採用跟隨策略即可。

五、一大批駕駛員失業,需要解決工作問題。

六、駕照系統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交通法規會發生變化,以應對自動駕駛下的事故處理需求。


期待有生之年能看到有大國立法禁止人駕駛機動車上路


司機失業,交通效率提升,事故減少。


洗衣機,洗碗機,自動掃地機解放了女人。自動駕駛解放了男人


1、司機失業,數量龐大,如何轉行未知;

2、女司機再也不會被黑了;

3、人工智慧厲害是學習能力厲害,中國情況是複雜,又能複雜過印度?本地化的深度學習和加強學習只是些許時間問題;

4、不開車了,擁有車的動力也變小了,如果所有車都普及無人駕駛,調度就非常方便,所以車都能滴,就不會沒車坐了;

5、退一步,就算還是要買車,既然可無人駕駛,何不讓車自己去跑單?總之,小汽車的使用率,會隨著無人駕駛的普及得到大幅度提高;

6、都是機器人駕駛,廠家之間做好機器通信,都遵守交通規則,不會違規駕駛,不會隨意加塞,更不會醉駕、疲勞駕駛,解決堵車指日可待,事故率也會大幅下降;

7、如果還擔心安全問題,只不過不願意相信,作為人類的自己,駕駛失誤率其實也是很高的,都認為自己開車不會出事罷了。只要監管到位,無人駕駛能上路,一定是在事故率上大幅跑贏人類,這點,就讓特斯拉打前哨戰吧;

以上。


無人駕駛車,優弊同行 。 優點,可以說 不勝枚舉,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首先,因為是無人駕駛,國家必定迎來一場新的政治變革。如果是國外首先大面積投入無人駕駛車,那麼抓住時機就顯得至關重要。人工智慧,是國家實力的分水嶺。無人駕駛車的普及,便是人工智慧潮流席捲的前兆,甚至基礎。其次,交通法必須改,這是毋庸置疑的。醉酒駕車、 疲勞駕駛將不再提上日程。第三,就是在汽車都是無人駕駛時,我們 該如何界定交通安全事故?假設』有一天,小明看見小y搶了他女朋友,心中暗恨。於是他入侵了終端,無線遠程控制了一台無人駕駛車撞向小y,小y斃命。或者,他再聰明點,控制小y的車子,去撞電線杆/去投河。屆時,只需清除記錄,誰能想到小y死於他殺而不是意外?不要和我說難以清除記錄,都會入侵終端了,還不會清記錄?不要和我說有警探,世上有幾個k柯南轉世?就算全世界的警探都是柯南轉世,他們管得過來嗎?分身乏術無比貼切的描述了這個問題。What is more,無人機尚且難以人手一台,何談無人駕駛車/??


從沒有車,到有了汽車,然後到汽車越來越多,車輛操控越來越方便,手動檔逐步變為自動檔,各種交通規則、法律出台,各種相關的行業、職業。

然而,當駕駛員這個位置能夠被機器取代,那麼,這些和汽車相關所有的一切都能夠而且一定會逐步被機器取代。

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想像一下所有和汽車相關的東西都「不見了」是怎樣的情景。


在此做一些猜測:

1。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類別之間的模糊:

因為無人駕駛除了可以從A點開到B點,還能智能化增加多個起點和終點,在現有軟體(類似Uber Share)等的情況下增加"私人訂製"的半公共交通,未來公共交通單位定義將有所改變。

2。私人車的擁有率降低,新的"出租公司"模式

因為出門拼車變得越來越方便,更少的人選擇擁有大多數時間閑置的私家車。出租公司的模式即將改變,換成只擁有很多車,幾乎沒有司機的情況。

3。的士司機職業的消失

這些人會轉換到其它職業當中。可能變成客服,可能變成優化無人駕駛車路線的程序員,等等。

4。旅人對"乘車"概念的改變

因為不再需要在車上是注意交通,未來的車可能被改裝成各種間接性"建築"方面的作用--例如成為第二個辦公室,會議廳,咖啡館,等等,甚至成為間接性住屋

5。停車樓和停車層在城市中位置的改變

因無人駕駛車在一天繁忙時段會不停的載人,空車率下降很多,所以也不會長時間停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因此在閑置時可能被停在市區偏遠或里人們居住群比較近的地方。這主要看一個城市每天的人流方向。

6。與汽車維修和服務方面的業務的崛起

因為無人車的利用率比現在平常的車要高很多,所以所需的維修和保養也會增加。在汽油的供應減少的情況下,電能加油站和區會逐漸增加。

7。馬路上的主幹特快通道

因為無人車可以跟其它的無人車溝通,能聯網,知道路況堵塞情況,也不需要紅綠燈,所以在通用後會先從特快專道最後演變成特快公路。城市規划上需要根據地段和人流設置不同速度的馬路,影響未來城區直接因為特快馬路而造成的隔閡。

8。與地鐵線路的相比性

無人車需要解決可能和地鐵和其它中短程交通工具相比的可能性,防止造成更堵塞的交通。

9。無人車殺人案的訴訟

因為無人車雖然能"更安全"的識別安全問題,但還是會存在很多漏洞,立法方面有關無人車的案件也會根據無人車的增加而增加。

先想到這些。當然也都是猜測。想到更多會添加的。


真正取代所有司機可能為時尚早,之前還聽說過特斯拉和谷歌測試都出現了事故,所以可能初期會取代一些工地廠房的運輸車之類的車輛,漸漸的取代主流的交通行業。當然即使技術成熟了也如果人們思想上不接受也沒用,畢竟總會有人擔心無人駕駛會出意外之類的,就好比汽車剛誕生的時候很多人還是只願意坐馬車。不過長遠來看確實會給社會帶來進步,同時也把人們往更「高」的職業上趕。


不怕酒駕了


黑客進去了,改改程序,也許就得死人。。


個人的出行會更辯解 , 不用擔心打不到車的情況。 但是我認為人類司機也會保留, 轉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出行服務會分級明顯,移動,說不定對物流業,而言也會更有好處


不敢想像整個城市全是自動駕駛沒有人在操作 不在有計程車司機


不再有醉酒駕駛


推薦閱讀:

為什麼和BAT相比,網易的技術實力顯得捉襟見肘?
為什麼沒有第二個小米出現?
有哪些產品經理出身的互聯網大牛?
如何證明/反駁「中華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這個數字需要大書特書」?
人類如果不是進化來的,有其他什麼可能性么? 各位把想法扔出來吧?

TAG:人工智慧 | 科技 | 無人駕駛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