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獨處?
一個人去生活似乎不是獨處
一個人,獨自活在樹上一輩子,我想這算的上是真正的獨處了吧。
卡爾維諾在小說《樹上的男爵》中塑造了一個在樹上度過自己一生的人,直至生命消失,他再也沒有踏上地面一步。從高空看下去,地面上的事物外貌完全不一樣,「小說主人公柯希莫認為,想要清楚看見地面的人,就應該和地面保持必要的距離。」父母逼迫12歲的柯希莫吃下姐姐惡意煮成的蝸牛大餐,他拒絕吃下,就在父親那句「那麼你滾!」的責罵之下,他決定爬上老樹生活一輩子。在空中,他是自由的,樹上的世界沒有人能夠逼迫他、控制他。
如果一把大火把樹燒掉,他的「地面人生」大概和他的弟弟一樣:世襲爵位、娶一位門當戶對的貴族女子、管理保護升值家族的產業、在政治劇盪中起伏榮辱。
柯希莫不需要地面人對自己人生的指手畫腳,他選擇在樹上活過一生不是為了對抗和證明地面人生的庸俗無聊,他只不過不想完成家族強加給他的人生角色才主動選擇了做一位「樹上的男爵」,因此,在生命的最後柯希莫用最後一絲力氣一躍而起,攀住一隻飄經樹尖的熱氣球,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上。他的弟弟說:「柯希莫·皮奧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入天空。」
柯希莫並不是一個偉人,他只是決定並實踐了自己愚蠢的理想——我絕不下樹。 柯希莫如果不選擇在樹上度過一生,他就只是碌碌貴族裡的一個;思考一下自己背後生活生存方式不要讓自己看似努力拚搏的一生成為了隨波逐流的生命。 做出自己的抉擇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我們最終才成了自己。
他選擇了在樹上生活,而我仍然在陸地上找尋遺失的自己。
脫離了文學世界,哪裡會有棵能承受我們獨處一生的大樹,讓我們真正地為自己而活,去他媽的別人看法,哪有那麼簡單。
找不到真的大樹就找棵假的唄,《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先生就在自己的精神大樹上活成了傳奇,他並不像樹上的男爵一樣做到了真正的一輩子的獨處,但他在誓死追求的精神世界中忘掉了一切,又能說這不是另一種真正的獨處方式么?
如果找不到一棵真實大樹讓我們不管不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那就在心中播下一棵熱愛的種子,等著它壯大我們再爬上去,自娛自樂。
這裡有個公眾號
小編會直播吃屎的那種
聽說最近還準備眾籌去變性
千萬別在微信搜
萬萬不要關注
529D實驗室
謝謝邀請。此時夕陽西下,看到這個問題很想答。手機碼字,忽略邏輯和錯別字。
蔣勛先生說她把《紅樓夢》它當佛經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處處都是覺悟。我28歲以後,學會獨處以後,才讀懂這句話。
我認為我28歲以前,所有「一個人的時光」都不是獨處,而是逃避。但這個詞語還是不夠精準,我想再加幾個標註:有理由的不喜歡、有理由的厭惡、迫於畏懼、不想惹麻煩、不打算負責、故意視而不見、我惹不起我躲得起。
28歲以前,我確實因為以上這些理由選擇了「獨處」。那個時候,我媽私下說「這不是我女兒」,心思藏在心裡,面無表情。後來,我想,媽媽沒有說出口的話應該是「都那麼大的人了,為什麼還這麼不懂事。」
我想,我老公大概也有類似的想法,但他從開始到現在,什麼都沒有說。後來,我想,我老公沒有說出口的話應該是「(婚姻建設)這條路再難,他也會去走。」比這更難過的是,那個時候,對誰,我更是什麼都沒有說。但我當時並不懂。我是說什麼是真正的獨處。
那個時候,我是孤獨的嗎?應該也不算,很多時候,我只是不想說話。心情沒有什麼起伏。我老公對外的調侃是,「除了快遞,我家小靜不和任何人說話。」
但,好事的小夥伴,以為我很「孤」——殘酷青春里無知奔突的「夢想不能實現的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不被理解的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自由職業者的孤獨」,喜歡胡思亂想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的孤獨」。
我一看她們的群聊對我的「擔心」,心想,啊!難道她們不知道我是二姐團的團長啊。然後,一臉糟逼。那個時候,有個一起健身的大姐姐,一年365天,每一天泡在健身房3個小時+,我說,你好有毅力啊。她笑得花枝亂顫,說,毛毅力,躲我婆婆呢。
她結婚多年,沒有寶寶,家庭主婦,婆婆和她們一起住。 她說,一天24小時,就這幾個小時是自己的,一定要好好享受這個獨處。於是,她一個小時力量,一個小時有氧,桑拿一個小時,然後,回家。有一次,我從健身房出來,在附近的超市偶遇她和她的婆婆,她乖乖巧巧得跟著老太太后面提著包包,親親熱熱的,看著像母女,她遠遠的對我做著鬼臉。我在那一刻,才突然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獨處」。
我還有一個朋友,和我一樣,不喜歡社交活動。不一樣的是,我的動機是「不願意為誰做出犧牲」+「這個活動真的是浪費時間」(也許換了內容也許就不同),他就是單純的「真的不喜歡」(換成親生父母都不行),我覺得這兩者有著微妙的區別。
遇到推不掉的聚會,他還是會出現,只是他身邊的人都能感覺到他是帶著「獨處」去的,他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早就學會了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獨處」。他和我分享了他的感受——在很多人聚會的場所,如何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以及,對別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
我同樣在28歲以後,才明白了他的話。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獨處」。我明白了,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是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甚至於利益上吧。如果,你真的做到「不要有期待」,那麼,對於別人如何看自己,對於別人的立場,外界所有的褒貶,就真的能做到無動於衷,這與「榮辱不驚」多多少少有所不同。或者我應該學著叔本華說話——「因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雖然生活在眾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為眾人的一份子;他與眾人應該保持一種盡量客觀的聯繫。這樣會使他避免與社會人群有太過緊密的聯繫,這也叫保護自己免遭別人的中傷和污染。」
最開始創業那幾年,我很不喜歡參加聚會,也不喜歡說話,無關工作太忙,無關壓力太大,無關別人不知道我在做什麼說了也白說,無關成熟,無關沉默,無關無力訴說,更不是什麼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真的不是因為這些。裝模作樣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
我想,我那個時候,選擇不說話,選擇獨處(但很多人都說我閉門造車),大概只是因為:
1「我終於有了權利這樣做(沉默)。」2P都沒有做出來,說個毛線。3也許,突然進入創始人這個角色,管著那麼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人性,才一聲不吭 。(難道不停地指手畫腳,分分鐘暴露智商?) 再或者,我來裝個B——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 事實上,只是知之甚少,豈敢多言。那個時候,同樣是遇到困難的創業者,人家一個人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會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被這個大眾創業的時代剝奪了。我不會,我看到的就只是天黑而已,心裡想的只是,晚上吃什麼,要跑幾公里。後來我發現,我的心,真的,挺大的(偏貶義)。
現在說回「真正的獨處」。我28歲以後的理解是——享受?Hi,我語文很差的,無法理解獨處是什麼意思。
我就一直一個人。大多時候覺得很舒服,偶爾也覺得凄涼。
一個人安安靜靜做些事情挺好的。
感覺有點雙重人格,有時候好像史瑞克身邊那頭驢,但是內心又特別喜歡安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一個人滿足於一個人的時候
假如家裡有足夠吃的,不需要我去超市購物,我一星期不出門都沒問題,不會覺得煩,反倒很自在。每天睡到自然醒,吃點東西,打開電腦,看新聞,泡知乎,抽空做個俯卧撐,中午不吃飯,水果零食就夠了,晚上稍微吃點,飯後看電視,困了就睡。感覺沒人打擾的安靜環境下,反倒能思考些東西,希望這樣能讓自己低的慘不忍睹的智商稍微高點。
起碼要沒有Wi-Fi
情境:世人皆睡我獨醒。萬籟俱寂,我挑燈如豆,半室螢黃,看書寫字,白天無法靜心做的事,此刻莫不喜歡,簡直是失眠者的天堂。
無論在何處,心中無他人,即是獨處
人在這裡 心在別處
我思故我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s僅表達個人主觀看法感受,不負責做任何無意義解釋。我才22歲,去年的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在南京工作,除了工作,與我朝夕相處的就是我的姑姑。
我的姑姑算是一個很會享受「獨居」生活的人,儘管事實並不是這樣。她總能在下班回家後忙活一桌飯菜,然後帶著我們在小區散步或者去爬爬山,跟我們聊路邊的花花草草。散完步她會自己回來收拾收拾然後看會書或者帶我們看部電影。早早睡去。我是個性格外向的女生,剛開始那段時間,我簡直無聊到爆炸,認為我的人生連一朵花都憋不出來了。後面蹦出來最大的念頭就是想要回湖南老家,那裡有我的好朋友小夥伴,很多家人,和在南京的無聊肯定對比得不要不要的。今年因為家庭的一些原因,我確實回到長沙了。剛剛回來的那段時間,我簡直無法適應和朋友們的群居生活。沒錯,我就像和他們隔閡久了,我完全無法張嘴和他們交流,回到我們一起租的房子里,他們在客廳聊天,我就打個招呼一個人回到房裡,要麼看會書,要麼出去散散步。我一度以為我自己是越來越孤僻了,我不知道怎麼和一群人一起生活,不知道和大家聊天的時候該在什麼時間點說什麼樣的話。我無比想念大學時單純美好誰都聊得來的外向的我了。人好像都是階段性的。過了那段時間結點,我開始變得依賴他們的生活了,我會和他們一起無聊或者一起玩狼人殺或者只是坐著,甚至為了合群開始學著打遊戲。前兩個星期我跟我姑姑通話,姑父正好出國出差了,我哥也在澳洲讀書。她已經一個人在家待了一段時間了,還是照樣的下班後自己做頓便飯,出去爬個山,再看會書。偶爾會自己釀點葡萄酒,包個餃子什麼的,依舊還是那樣,過得很簡單但是很充實。第一次在知乎碼這麼多字,我剛剛一個人看完了一部電影,看了回書,躺在床上。不管是獨處還是群居,我大致上已經可以隨意變換了。
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吧,不管是一群人還是一個人,堅持自己喜歡感到舒服的生活方式,才算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活著吧。
睡到天荒地老都沒人管
獨處是和自己相處,無論在哪裡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自己的想法
會一直都和自己相處 無論何時何地 棲息在自己的心裡
我覺得獨處是對內心來說。沒有和他人之間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縱然置身於人群之中,也是獨處。人的孤寂就是心的孤寂。
否定了一個人生活,那我只能說死了燒了,一個人佔一個小盒子,應該算獨處了。
心無所恃,隨遇而安
你不想別人,別人也不想你。
我,已經接受不了家裡有除自己以外的活物了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烏合之眾》與《群體的智慧》之間觀點相逆?
※理想的父子關係是怎樣的?
※你什麼時候會覺得孤獨?
※當今中國的文化自卑感如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