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這篇文章:《獨生子女時代的隱痛: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兒女,他們愛我們嗎?》?

獨生子女的時代隱痛: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兒女,他們愛我們嗎?

看完總覺得怪怪的,但又不知道怪在哪裡。

補充:我一個同學的媽媽看了這篇文章後給她打了好幾個電話,不停教育她。是不是父母親都有這樣的隱憂?


這件事情簡單點說吧:

我愛你,但是我不需要事事包容你。

很多人覺得,別人如果愛他們,就會包容他們的一切。

但是他們自己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覺得他們愛別人,所以別人都應該聽他們的。

比如這篇文章里的父母們,子女不包容他們,他們馬上就淚流滿面了,馬上覺得子女不愛他們了。

但是他們也沒有包容子女啊,他們怎麼沒有馬上覺得自己不愛自己的子女了呢,他們的子女還沒說「你們居然這樣對我,你們根本就不愛我!」呢……

這就是雙標啊……

說起來其實不止老一輩,這個雙標其實挺廣泛的。


不需要吐槽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方方面面都是政治正確的,包含了以下內容:
父母肯定愛孩子,愛孩子的方式也一定是正確的
孩子卻不一定愛父母,尤其是獨生子女
傻x美國
學霸高分低能
一代不如一代
傻x留學生
非洲窮x
黑人窮x
獨生子女傻x

如此政治正確的文章,作者的水平還是不錯的
————————————————————————————————————————
稍微說點正經的

正文里的第一句是:「我們這代人正在經受獨生子女時代帶來的傷害」
最後一句是:「這不僅僅一位母親的追問,而是一代中國人的糾結。而這樣追問和糾結,都需要兩代中國人來回答」

但是問題來了
獨生子女政策似乎不是「我們這代人」或者「一代中國人」乃至「獨生子女」所能定下的,那麼是由哪些人決定的呢?而為什麼不去追究那些人的責任呢?因此,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多半是

給不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一個台階下,並且把一切一切責任甩給獨生子女們

訂正:讓對獨生子女政策有所不滿的家長們,轉而將攻擊的重點放在獨生子女的身上

思之不寒而慄
————————————————————————————————————————
忽然發現,我好像也沒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啊,那麼就認真回答一下吧....

之所以看完會覺得怪怪的,是因為這其中的內容全是政治正確,而且充滿了對獨生子女單方面的批判,在此基礎上表達了對父母的同情與讚揚,體現了作者為獨生子女政策洗地的動機,抒發了作者顧影自憐的思想感情。

「是不是父母親都有這樣的隱憂?」 並非如此,這些會受到這篇文章影響的父母,其實就是借坡下驢。原本他們可能會反思:「孩子對我這麼冷漠,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而讀過這篇文章之後,立馬信心大增:「原來我根本沒做錯什麼,都是這些獨生子女不好!」 然後繼續站在倫理的制高點去批判子女。
————————————————————————————————————————
居然要破千了…感謝大家的支持與肯定。

說實話,看到這個題目,我的第一反應是憤怒。我們並非是自己選擇成為獨生子女,結果卻中了這麼個地圖炮。

然而仔細一想,獨生子女的父母們也是無辜的,他們也並非是自願只生一個孩子。而如何教育獨生子女,對於父母來說也是沒有答案的,畢竟沒有先例。

而作為獨生子女,性格以及為人處世方面肯定也與「傳統」的子女不同,所以與父母之間也必將有三觀差異。

所以,我想說,這些父母和子女們,犯下的都是無心之過。他們對於互相的態度,其實也都不是出於惡意。只是因為缺乏理解與溝通。他們都沒有主觀惡意。

那麼,到底是誰的錯呢?
答案就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我們這代人正在經受獨生子女時代帶來的傷害」
這篇文章的作者,本來應該去譴責獨生子女時代,結果卻譴責了獨生子女。

所以說,這篇文章的題目應該改為《獨生子女的時代隱痛: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國iewhd8e029hd9eqhdiwucg8rgivhowghcwohc9erchwohc9owhcvonncdniocndncidsncosnscnoscnodsbviosnchoihdvoihriowyf80294hfoiwyv9owdshoclhw["jqphcqpchp

————————————————————————————————————

怪了,這問題怎麼又被頂上來了。


這文真的是在竭盡全力打開家長們的自我感動與認同閥門。

我一直在想,我們這一代怎麼做,父母都是不會滿意的。那是不是只有我們天天高唱著燭光里的媽媽,每次回家時跪在地上痛哭,「生而為人連累你們真是對不起」,父母才會心滿意足?

別覺得我說的誇張。

不得不說,中國的很多家長,都非常享受活在別人,尤其是自己兒女對自己的愧疚與虧欠之中。他們大部分從小都是從大家庭,貧困時代里活過來,沒有意識到現在對子女的管理教育模式應該和那時候是不一樣的。

另外,我們的父母對待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會受到他們父母的影響。

比如我媽,小時候一堆孩子長起來家裡不可能面面俱到管的徹底,自己又並非長女,家長自然顧不到那麼多,導致我媽一度覺得自己被忽視,投影在我身上的後果就是我媽對我管的非常嚴格且細緻。

我一直認為這種管束來自於她對自己的一種變向補償。所以我能理解她,但是我不贊同她。

知乎上曾經有一篇文章,說的是原聲家庭帶來的影響是你如何忽視,洗刷都略不掉的一個點,當時這句話讓我很震撼,又很彆扭。

因為我表面上不願意承認這句話的正確性,可是我又知道它是對的。

所以就希望以後,不管我們的子女是不是獨生一代,我們的家庭教育,不要走以前的路。

不然只能是重複悲哀。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一個我很敬佩的老師在課上講過的話。

他教中國電影史,電影大概講到對「孝」的詮釋。

他突然暫停下來,說:

「以前中國有二十四孝,愚不愚昧暫且放到一邊,這二十四孝有它能實現的社會條件。那個時候生產能力底下,大家需要齊心協力才能滿足生活所需。況且交通落後,人們一輩子也就活動巴掌大的地方。一個家族住在一起,父母兄弟姐妹就在眼皮子底下,親情是不可能迴避的命題,你不盡孝也不是規矩。

但是現在不是以前。生產能力上去了,養老體系也在健全,觀念也在變革。很多人能憑自己的本事滿足自己的溫飽,包括老人。年輕人在現代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去更廣闊的平台打拚。你把孩子綁縛在自己身邊,一味讓他盡孝,反倒有點不合時宜。

所以我和老伴也想開了。我們計劃好了老年生活,也不想依賴孩子生活。我不能把所謂的『盡孝』局限在自己的一個孩子身上。所以我仍在堅持上課。因為在課堂上,你們都是我的孩子。而你們好好聽課,就足以令我感到欣慰。」

以上。

—————分割線—————

這個老師的確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不僅僅是在學術上。每次上他的課總有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之感。

社會變遷,觀念總會隨之改變。

也許愛的感知不是對等的,但撫養和贍養的責任總會也必須是對等的。


我只知道現在那些七八十歲的無人贍養的多子女的老人的兒女就是現在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正是因為兄弟姐妹多才喜歡互相推脫,回過頭來又各種指責獨生子女怎樣怎樣。

這些個大爺大媽們這麼雙標這麼精分啊,也是沒誰了。這可能也是中國特色吧。


如果愛的目的是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們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動,那這份愛真的很偉大無私么?

如果孝的定義是必須犧牲話語權、犧牲選擇權、甚至犧牲自己的自尊和獨立,那子女又和寵物有什麼區別?

中國父母最讓子女無語、難受的邏輯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你長大後就明白了」、「你怎麼就不能好好聽話呢」。

也許那些將孩子送給楊教授電擊的父母一樣覺得這都是為了孩子好,也許那些強迫孩子必須回老家工作、必須去參加各種相親、必須早點生兒育女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費了這麼大力氣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為什麼都不領情,反而各種抱怨。

事實上,我相信大部分父母是真的愛子女的,大部分子女也是愛我們的父母的,但是我們對愛和孝有不一樣的理解罷了。

在很多父母眼裡,所謂「孝」就是你從小必須乖乖聽話,好好讀書,不能浪費學習時間去培養一些「沒用」的興趣,更不能因為早戀耽誤了自己的學業。畢業後,你應該馬上能找到一份年入十萬以上的工作,然後再迅速結交一個對象,一兩年後就能談婚論嫁,再過一兩年就能給他們生個孫子帶。一旦其中有一環沒有遵從他們的想法,「我辛辛苦苦將你養大,為什麼不能好好聽話」、「長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我們如此深愛我們子女,但他們愛我們嗎」等話語瞬間就能讓我們披上「不孝」的罪名;

但在子女眼裡,首先我們是一個獨立的人,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我們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得到自由,面對父母,我們不是上下級的絕對服從關係,而是希望擁有一種平等協商的權力;面對人生,我們不是父母用來彌補自己人生遺憾的替代品,不是他們過強的控制欲的犧牲品,我們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想法,不想為了成為一個「孝子」,而失去了自己。

當代中國年輕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承受的生活壓力和父母那代人已經完全不同了,作為子女,其實自己都會時常對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怎麼做才是對的,不知在「孝順」和「現實」的夾縫中,如何選擇才能既不辜負本心,又不令父母傷心。作為子女,此時真正希望得到的是理解,而不是斥責;是建議,而不是控制。也許我們會做錯,會吃苦,但又有哪個孩子能不經歷挫折而成為大人。若是真的愛孩子,請先相信自己的孩子。


這篇裡面最大的問題是,溝通

觸動的情結是:分離焦慮,拋棄,重要感,價值感

應對的方式:溝通,和自己溝通;和對方溝通

你看,如果一開始去的家長和孩子說:「我打算…… 來看你…… 你要不要帶……吃的 啊,你要出去玩,那我們安排什麼時候…… 我們怎麼安排」 和孩子爸兩個再渡個蜜月可以嗎?!

如果孩子知道父母來說:「抱歉我先安排了…… 我愛吃,謝謝,請幫我放你那我回來拿…… 哦 你們這幾天可以安排玩…… 我推薦…… 和朋友玩好了回來推薦父母去新的地方玩…… 你們就趁機自己先兩人世界,我回來再三人世界」

這個情形完全可以變成分開各自歡樂玩,回來大家一起玩。 但是最缺乏的是溝通,是填補,由此導致怨念。

我第一次讀這篇的時候想到那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主權和選擇,而是覺得自己為孩子選擇了而沒得到滿意的結果就好像自己被拋棄了,這是夫妻幼年情結再現么,可憐孩子中槍。

喬布斯曾經說過類似和baby ego的一起會比較累,這母親父親就是顯得需要孩子來baby ego的類型,當然前提是他們曾經內心深處的創傷。

不過,baby一下的總比Parentified Child父母化的孩子-麥克·瑞丁博士(Michael E. Reding, M.D.) 舊金山榮格學院院長 - Sharing - 知乎專欄 這種孩子或許某個角度更幸福點。

另外答主講的會讓我想到solo mother

有些母親或許離婚,或許沒離婚,男人是不在的,那麼單獨的沒有丈夫或則他人能轉移情感和注意力的母親和孩子之間勢必有很多張力,有很多攻擊,甚至有很多憎恨。

溫尼科特有寫母親恨孩子的18條還是什麼,有興趣的可以具體去看看。

母親恨嬰兒(即使是兒子)的18個理由——溫尼科特(節引)

這可不只是兒子,母女之間的愛恨情仇更糾結(可以參考Phyllis Chesler的書女性的負面_百度百科)

在題主說的這篇文章裡面,如果父親和母親說,「沒事的,姑娘長大了,有自己生活,謝謝你把她照顧的這麼獨立和優秀。 我們過兩人世界。」之類的,但凡他對她表示欣賞,表示愛意,表示你的存在讓我覺得舒服,你是重要的。 那位母親也不至於那麼怨念自己的女兒『不稱職』。

所有埋怨孩子沒做到位的,其實是孩子躺了爸爸的槍。 (當然這麼說可能過於極端,不過基本上大部份都是這樣,所以才說夫妻關係重要性)


我就想知道,這篇文章里哭著的父母,有多少和【父母皆禍害】小組裡被討伐的父母,身份其實是重疊的。

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其實不過是以他們認為的愛的方式在對待對方罷了。盡到了養育的責任,至於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尊重和愛,並不考慮。

文中兩例都是這樣,看得尷尬症都要犯了。

我愛你,雖然我沒有事先問你的行程是否合適,沒有考慮會不會給你添麻煩,但是我來了,專程來看你,你就得承我情,就得感激涕零。

其實從始至終,他們只感動了自己罷了。自我犧牲式的自我感動,有的還附帶道德綁架。

竟然還會問:

龍兄,你說我錯在哪裡?

拍桌子!你特么都不知道錯在哪裡!是不是孩子媽也是你突然手持一大把植物生殖器,眾目睽睽之下跪倒在地,給她個驚喜,才拿下她的啊!

不然為什麼不知道什麼叫做提前告知對方!不給人添麻煩!尊重對方的意願和行程!

(話說叫人家隆胸真的沒問題嗎……不尷尬嗎……)

第二例,孩子明明說了冷漠的原因是一是有代溝,二是爸爸總是批評她

說明了啥?誰愛和一個總是用批評態度來與之溝通的人久待?

愛之深責之切,玩得6啊。

你願意用這種不討喜的方式去交流,憑什麼不許對方用冷漠和避之不及的方式去應對呢?好處都被你佔了唄?養個孩子十八年,就是為了她一輩子都乖乖的聽你訓唄?

說好的女兒是爹地上輩子的情人呢?敢情上輩子天天言語凌辱PLAY了?這輩子這招不靈啊,女兒認為毫無情趣神煩啊。

又是一例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卻討嫌不自知的例子。

第三個故事我看出來了,有點想嘲諷高分低能的趕腳。

細節不全,一面之詞,不好評論。

但是,高分,不正是這些家長想要的嗎?為什麼不說自己的女兒被教育成了個善良溫柔的人,而要一再強調學霸屬性?

她一路考上好學校後,按道理說,這位媽媽已經該滿足了啊。

為什麼除了學霸,又開始要求女兒更多的原本沒有著重培養的屬性了?

這位媽媽的愛的最高體現,就是送孩子到更好的學校。沒了。

孩子什麼時候情竇初開,什麼時候有人際交往的煩惱,什麼時候有工作的困擾,這位媽媽恐怕對孩子的了解僅限於學霸,可能也只需要她是學霸和收入不錯。

而學霸和收入背後的東西,她並不能了解也不願意去理解。

女兒女婿累成狗回家倒頭就睡,都成黑點了。

還要悲情地問是不是米國把他們變成這樣的。笑得我都快從椅子上跌下來了……

所以從這一小點,大概能推測出學霸的養成是學霸很辛苦卻不被媽媽理解的一個過程。

50、60這代人是集體刻奇的一代人。

他們的原生家庭也很奇怪,並且相當一部分人根本不認為也不許我們指出這一點。

他們固執地認為愛可以是傷害的理由和借口。認為孩子對他們的愛的最好回饋和反應是孝順里的順。

認為他們的愛是純粹的愛,是絕對的政治正確,絕不應該被反饋出傷害。

更可悲的是,他們這輩子可能也沒感受過什麼叫做尊重和正常的愛,沒有感受過界限感和理解,不懂得愛的表現形式應該是由被愛的人的喜好來決定。

至於獨生子女的影響,我個人最怕的事可能是生二胎。

因為我沒有體驗過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是什麼樣的模式,我怕帶不好我的兩個孩子。

而他們,可能對我們這一代人,也是惴惴不安、摸著石頭過河的吧。

我相信他們是愛孩子的,但是真的不懂愛的藝術和技巧。並且愛的動機,也可能不那麼單純。

所以我都想好了,如果我媽轉發這篇,我就高冷地在下面回復說【愛不僅僅是本能,還是個技術活。真正的愛應該是從對方的角度考慮的,而不是感動自己。】

可惜都沒啥動靜……只見她又發朋友圈炫耀我又給她買新的UGG了……

無論如何,我們這一代的人儘可能去理解和回饋他們吧,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打一巴掌給個棗,早點建立好界限感,立好相處的規矩,做得好就獎勵。


我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告訴我的父母我需要什麼樣的愛,她們沒聽進去,現在我絕望了,你說我不愛?

有次和媽吵完架沒幾天,在房間里聽到媽在外面打鞋油,一開始以為她在弄自己的鞋子,因為我曾經很多次跟她說過,我不喜歡打鞋油,我還是自信我媽不會在這種小事上悖著我來。後來覺得不對勁,出來問媽你不是在給我的鞋子打鞋油吧?媽媽很得意的說是啊,像是在說「前幾天的事我原諒你了,你看我都幫你打鞋油了」。

我瞬間覺得明白了,養父母和養孩子其實一樣。當父母教育孩子不能違法的時候,當孩子想跟父母說請您尊重我的時候,都晚了,小事上養來的習慣,大事上糾正不過來。可悲的是,當父母因為孩子哭著要吃冰激凌而發火時,可以美其名曰「不能慣出來這毛病」。而當孩子怪父母給她的鞋子打了鞋油的時候,那句「我說了我不喜歡」還沒說出口就已經覺得自己理虧,因為明擺著後面會有一句「我為你好 你不領情 還來怪我?」。


我先生的表妹,87年的,兒子現在2歲,已經在自己朋友圈裡轉發這篇文章了。

我為這類年輕父母的智商捉急,但也同時因為這種父母的存在而感到慶幸——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以後不會是我孩子的對手。

========================

補充:

沒想到隨便寫的東西也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贊同。關於表妹具體的為人我不多說了,避免對個體的評價。

我想說的是,中國人的親子關係一直就是權威和服從的關係,寫這篇文章和贊同這篇文章觀點的人多少也接受這種關係。父母很容易將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認為我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愛,你必須接受。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我馬上也要為人母,我也很害怕自己成為曾經自己都不贊同的人。但孩子畢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她有自己的想法,這是父母無法控制的。我希望未來我和我孩子之間是互相獨立但彼此有愛的關係。而不是說,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怎麼一點都不領情?真的不要拿自己的自以為是換別人的感恩戴德。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如果將這篇文章的內容投射到自己和孩子的關係上,那麼我可以認為他們還是在重複中國人一直具有的有問題的親子關係,他們開始提前代入、預言、幻想未來自己孩子成年以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悲劇的可能性。

但就我們和我們父母的關係來說,就任何親子關係來說,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和子女都不會擔心彼此互相拋棄的,連接親子關係的永遠是愛而不是法律或者義務,除了愛其他情感無法逼迫人去為別人付出。


這篇文章是什麼性質,高票答案們都已經回答得很好了。只是從一個已結婚生子的成年子女角度,也模仿本文的形式說幾個真實的故事,談談文章里父母這種思維未來可能給父母和子女雙方帶來的後果。如果你們願意,也可以把這篇回答題目改成《我們如此尊重我們的父母,他們尊重我們嗎?》

一、探親

朋友A,學霸,父母在三線城市,大學畢業後嫁至一線城市人家結婚生子。寶寶滿月時兩個城市都擺過滿月酒,又趕上A老公工作提升,收入翻了一番,遠親近鄰無一不說他們家是雙喜鄰門。A老公也十分感謝上司和老闆的提攜,加上A的老闆和A的婆家是多年故交,雙方就商定先來家裡坐坐看看寶寶。A老公一家也預備了酒席打算好好款待對方一番。

就是酒席前一天半夜十一點,A的電話突然響了。原來是A的父母帶著要過來看寶寶。A說我們這就給你們安排一下,後天你們就來吧。

可是A的父母卻說:我們已經在火車站旁邊的賓館住下了,明天一大早我們就過來。

A只好說明天家裡有很重要的客人,是老公的老闆,都已經預約好是明天了。你們要是悶的話明天我先單獨陪你們出門轉轉,後天兩個親家和我們夫妻倆帶上寶寶一起聚聚……

然後A的媽媽馬上就不客氣:我們咋不能過來?憑啥你公婆可以見XX(A老公的名字)老闆,我們就見不得?你到大城市才幾天就嫌你娘家給你跌份了?

A和父母講了半天道理,最後婆家也來勸,事情變成了婆家與小夫妻倆分開招待的方案:即A老公和A公公在家接待A老公的老闆一行,A和A婆婆帶著寶寶在外接待A的爹媽,晚上送走A老公的老闆雙方親家再在一起吃個飯安排住宿。

A的父母不依不饒,一碗水端平,他們(指A的公婆)當天可以進出你們的房子,我們也一樣。我們就你一個女兒,辛辛苦苦養這麼大,想進我女兒的房子都進不得了?你婆家不就有倆臭錢么?你就這麼嫌貧愛富忘本了?(A的房子是婆家婚前全款買好的,而且婆家進出小夫妻倆的房子也是提前打招呼)

最後A夫婦不得不和上司老闆商量,把接待他們的日程推後一周,接待了A的父母。全程中雖然A夫婦倆都陪著笑臉,但四個老人臉色都不好看。

A父母回去後,A對爹媽說,以後再過來看她一定要提前24小時打個招呼,不要再搞這種「突然襲擊」了。然後A的父母在老家就炸了,各種「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給外孫帶了多少公斤的禮物千里迢迢來看你們還要看大城市人家的臉色」、「沒良心」、「被婆家洗腦當槍使」、「果然XX城市的人就是不一樣啊個個都是大領導見面都要提前預約的」之類的話。

A媽直接給女婿發了幾條微信:「你們這樣是要遭報應的!」、「你們也是有子女的人了,對父母好一點,也是算是給自己子女積德的!」

二、詩歌

英國詩人紀伯倫寫下的那首詩歌,以前我似懂非懂,今晚完全懂了: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三、豆瓣小組

2008年,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立,並在一兩年內在全周掀起軒然大波。南方周末特別報道了此事,並在文是特別指出50後和60後一代的父母:

自有記憶開始,他們便接連經歷各種政治運動、天災、人禍,國家政策與生存需要使他們各自擁有眾多兄弟姊妹,只有互幫互助才能生存下去,這培養了他們對集體主義樸實而忠貞的信仰

他們喜歡用「不三不四」來責怪子女的想法,在他們的認知體系中,世界本來非黑即白,姓「社」就姓「資」,他們從小就被告誡只能以辯證唯物主義武裝腦袋,解釋經濟、政治、美學、新聞……

他們年少時很快就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日後在80後和90後子女面前,他們之間可以交流的話題,和路人甲乙在旅行途中相遇時的寒暄,沒多大區別;

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他們已習慣於生活、就業、房子、生育統統被國家有計劃地安排好,他們也就習慣性地想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

現在明白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遠見……

作為小組最早的成員之一,有一位豆友發過的經歷讓我深受觸動。

依然是有關孩子和出國的事情。豆友B,其夫是某985學霸夫婦,育有一子,收到美國公司的工作offer。夫妻倆想趁年輕父母身體也還健康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國外生活一段時間。但B這邊的父母死活不同意女兒帶外孫出國。

B父母的話就是:我們就你一個女兒,辛辛苦苦把你養到這麼大就是想留在身邊老了有個照應。可等到父母老了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了你們就可以一走了之了?你想出國就出國,還把不把父母放在眼裡了?

B悻悻地說,但是她的丈夫已經……父母馬上打斷了她的話:大不了交點違約金,中國這麼大怎麼就沒他工作的地方!他要是不同意就離婚!敢走老子能養活你也能弄死你!

值得一提的是,B在高考時曾報考某發達國家重點大學的專業,免學費,但畢業後就留在該國工作六年。B的父母直接撕毀了該大學給她的offer,理由就是:以後你發展好了出國過自己的好日子了,我和你媽怎麼辦?

B家庭收入也不錯。B父母和親友間人情來往也多,經常指揮B夫婦,這個誰誰小時候很疼你向你借點,那個某某可喜歡你了最近有點困難支援點。開始B也是能給就給點,後期兩人在B懷二胎的時候換了一套大房子,房貸負擔重了B也就不再隨便給了。B的父母和親戚們又開始怨聲載道說B為富不仁忘恩負義。

B很痛心地說:父母總是問我,我帶孩子走了他們怎麼辦?我們只是去生活幾年並不是真的要移民。但我如果不走我真想知道,我怎麼辦?我們一家的前途怎麼辦?我的孩子怎麼辦?是不是為了迎合他們「孝順」的要求我就必須放棄人生中一個個可能遇到的機會?

四、總結

我們重新回到龍建剛的那篇《子女有愛我們么》。刨去諸如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子女、子女卻「無情無義,冷漠得不可理喻」的對比和「廣州著名大學任教」的老友、去「哈佛大學做學術交流」的作者、「擔任上海廳級幹部」的長輩、「芝加哥大學教授」的女婿之外,核心事例的邏輯都是很荒謬的。

文中的邏輯就是:父母都是愛子女的,所以當父母想看到子女或者和子女交流的時候,子女應該馬上回應並予以同樣份量的關愛,否則就是冷漠,就是不孝。諸如老友到南京探望讀大學的女兒,和本答案中的父母本質是一樣的。成年後的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包括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工作壓力。而這些都是壓在成年子女肩上而非父母肩上的。關愛父母是需要推掉其他事情來安排時間,需要規劃協調好工作應酬、買菜做飯、子女開家長會的精力。這都需要一個過程,否則很容易顧此失彼。尤其當子女結婚的時候,往往還涉及到另外一對父母同樣也需要「孝順」的日程安排。

對於父母的「孝順」,卻是建立在父母子女基本生活和人格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答主在前文舉的這些例子都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餘卻嚴重不尊重子女的事例。而《子女愛我們么》一文的事例中,從描述上看除了美國教授夫婦確實對父母較為冷淡之外子女的做法並沒有特別值得指責的地方,而父母卻對子女也缺乏基本的尊重,對子女的生活和金錢做出了諸多干涉。子女做出與自己價值觀相悖的選擇便作出一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長者態勢。

此文最令答主反感的一句話是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子女都應該孝順、尊重父母」。觀點已經擺出:對待父母在禮儀上確實有長幼之分,但在人格上父母與子女卻應平等相待。這個觀點並非接受西式文化的年輕子女所獨有,而是在《顏式家訓》中提倡「千經萬典,孝悌為先」的顏之推所提:「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

我特的去查了這位作者龍建剛的資料。資料顯示,這位作者來頭不小,同時擁有著學者、資深媒體人、新聞時事評論員、電視台主持人、各政府機構企業顧問等一系列頭銜。很難想像,這個看似在上層社會混得如魚得水的精英人士會寫出如此毫無邏輯道德綁架的觀點。

這篇文字背後的後續也給大家貼出來:朋友圈《兒女為何不「愛」我們》刷屏 親情糾結引熱議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兩則親情故事都以父母和孩子的和解順利收場。老教授夫婦的女兒主動打電話和父母道歉,承認了錯誤。教授夫婦也和女兒做了深入的溝通。而第二則故事裡的廣州姑娘,道歉的故事還稍顯曲折。羞怯於向父親道歉的女兒「迂迴」地給母親打了電話,希望母親代自己向父親致以歉意。

最終給父母台階下的還是子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以此來作一迴文章,請教一下兩代的中國人?

我們如此尊重我們的父母,他們真的尊重我們嗎?作為一代要背負四個老人、兩個孩子、高額學區房房貸的獨生子女,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鍋,可不可以不要這麼不負責任地甩給我們?


我的父母,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姥姥都深愛著我,我也一樣深愛著他們。

我夫人的父母,她的爺爺奶奶外公姥姥都深愛著她,她也一樣深愛著他們。

我家的熊孩子,我相信他們的父母也深愛著他們,但是他們見到自己的父母就想把他們趕走。

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愛的方式不同,愛的層次不同,愛的結果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請記住:

愛他 ≠ 可以打著愛的旗號控制他

愛他 ≠ 只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然後嫌棄孩子挑食

愛他 ≠ 不顧他的感受逼他上進

愛他 ≠ 嫌棄甚至辱罵孩子做了錯事或是考了低分

愛他 ≠ 把孩子當做炫耀的資本

愛他 ≠ 把孩子當做發泄的出口

愛他 ≠ 把自己的時間都用來教育他(而不過好自己的生活)

愛他 ≠ 可以對孩子不識眼色,在孩子不耐煩的時候繼續講「道理」

也希望大家明白,父母口中的孩子愛不愛(其實是聽不聽)父母,與是否獨生子女並無關係。教得好,大家互相信賴,溝通順暢無隔閡,幾個孩子都無妨。教得不好,大家互相不理解,不尊重,甚至互相厭惡,再多孩子也逃不掉。

如果父母真愛孩子,如果父母懂得適時放手而不是想著時刻控制孩子,我想不出孩子能有什麼不愛父母的理由來。

所以,請不要責怪孩子不愛父母,孩子只是不愛被父母操縱。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愛尊重他的父母——除非這孩子瘋掉了。


先看個段子:

養個兒子……跟玩遊戲差不多,建個帳號,起個名字,然後開始升級,不停的砸錢……砸錢……砸錢……一年升一級,等以後等級起來了,裝備也神了,卻被一個叫兒媳婦的盜號了!

養個女兒……就象種一盆稀世名花,小心翼翼,百般呵護,晴天怕曬,雨天怕淋,夏畏酷暑冬畏嚴寒,操碎了心,盼酸了眼,好不容易一朝花開,驚艷四座,卻被一個叫女婿的癟犢子連盆端走了!

發現問題沒:在父母眼裡,子女是「物」、是「財產」,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附庸,而不被當做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被當做是人格上和他們平等的人。

這篇文章,潛藏的邏輯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獨生子女時代的傷痕:我們汲汲於生,只求堵上某些為老不尊的臭嘴》

我並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個作者是誰,打著個公眾號的旗號,就開始亂貼標籤,但是我關心的是,我媽在大家庭的群里轉這個文章。

忙碌了一天,大半夜,我默默點開,點之前就知道沒有什麼好事,看完之後,發現果然沒有什麼好事。真的覺得這個作者一副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樣子抒情了半天,抱怨了半天,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意見,簡直就是所謂老一輩人,對年輕一輩人的拷問。打著控訴獨生子女時代的標題,控訴獨生子女,表面大公無私,其實無比歹毒,挑撥離間,嘩眾取寵,不嫌事大。

很贊同一句話——幸福的人都一樣,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能夠為這樣的腦殘作者,腦殘文章產生共鳴的人,大多數是不幸的。而很多時候,那些不幸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的童年,可以說幸運,也可以說不幸。父母兩人都是公務員,在街坊鄰居,朋友親戚眼中,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他們彷彿覺得,我父母是個小小的公務員,於是我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其實,很多時候,我的感受往往是說不出的憋屈。

父母生我生得特別晚,到我小學的時候,他們正是事業上升期,經常同時出差,沒有辦法,就把我丟給親戚朋友帶。他們以為我會難過,其實在家放敞馬,反倒覺得自由自在。有一次我媽出差回來,我躲在床底下不見她。她看到了特別難受。其實我只是不想煽情,不想她多想,從小就受夠了他們的一本正經的威嚴,覺得摟摟抱抱很尷尬。

在公務員系統呆久了,人的特點是死板,剛愎。還記得我從小到大,無論家裡家外,都是被打著愛和教育的旗號收拾。任何事情,爹媽就是對的,我必須馬上聽,馬上做,馬上執行,而我的任何想法,愛好,解釋,都屬於異想天開的狡辯。無論有理還是無理,父母最常用的手法是說教,置之不理,冷處理。在行政單位呆久了,有的是手段收拾得你個小屁孩一愣一愣的。

幾手絕活,第一,就是經濟封鎖,什麼你要上網?對不起沒錢。什麼你要談戀愛?對不起沒錢。什麼你要買新衣服?對不起沒錢。什麼你要追星?對不起沒錢。還記得二零零幾年的時候父親曾把他的工資單拿給我看,上面寫著800塊。過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父親很可憐。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有津貼,年終獎,福利等等等等等。

除了買書交學費有錢,其他任何經濟來源全部封死,理由很簡單——我這個兒沒有自控能力,沒有自覺性,沒有腦子,我是為他好。只要是覺得為他好的,就是全天下最有道理的,無論他是什麼感受。而這種邏輯的表達就是,中國傳統就是孝,天地君親師,我喊你去死,你就必須馬上去死,因為我是你爸,你是我兒。

第二,跟蹤偵查,監聽監控。這個絕大多數人應該都體驗過。

第三,循循善誘——來嘛我們談談心,然後反過來馬上收拾你。

人缺什麼,就會在乎什麼,人缺錢到一定程度,就會戀物癖,人缺自由,就會叛逆,人缺信任,就會內向,狡詐,多疑。直到後來,我一個人在外梳理清理內心垃圾多年以後,才發現,原來我內在外在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指向了同一個地方。這需要我一個人去慢慢糾正。

就這樣,我一直到高中,都是被溺死,密閉死在了蜜罐里的。被人決定,被人代表,被人規範。最嚴重的時候,父母親手把我送進心理衛生中心,花大價錢,做電療。

做電療之前,被送進醫院,護工直接一腳把你放倒,然後以最彆扭的姿勢,用束縛帶把你捆死在床上,這個時候任何人過來爆你的菊花,你都完全失去了反抗能力。

然後護士長過來,伸手就扯了你的褲子,拿起針就往你屁股上插飛鏢。然後每天給你喂葯,還要檢查你吃沒吃,吃完以後就渾身無力,口水滴答,昏昏欲睡。

做電療是在一個專門的小屋裡,靜脈注射麻醉,分分鐘讓你失去知覺。

做完電療,全身的骨頭像是被一寸一寸的碾碎,疼痛無數天,記憶力減退。

最後錢收完了,放出來,醫生說,對不起搞錯了,原來你沒毛病。是你爹媽覺得你有毛病。

還記得,後來每每說起這件事,爹媽總是很歉疚地說,哎,我們就你這一個娃,不會教。要是可以再生一個......

我聽到時內心是冰涼、恐懼而崩潰的,意思是,如果可以再生一個,可以不將就,那我基本上就是廢品可以放棄了,那麼要是可以強制報廢,他們是不是也可以以愛的名義結果我的生命?

很多時候,中國絕大多數父母覺得子女就是他們的私有財產——我養了你,我就可以隨意處置你,甚至消滅你!最多不過這就叫大義滅親。

很多時候,父母做不到的,卻偏偏要求子女去做到,也不管是什麼基因。

而子女做不到的,是子女孽障,父母都是對的,沒有任何責任。

實事求是很難么?承認自己的錯誤很難么?尊重和理解對方很難么?不倚老賣老頑固不化很難么?很難!因為只要是在中國,孝就是順,順就是哄騙,就是政治正確,就是高明的智慧。

後來我出國了,被迫離開了那個紛擾不斷,我做什麼都不對的家。

一個人走向國外,也就意味著斷奶了。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做決定,並且自己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最初,我對此是感到非常害怕的,因為在我父母看來,在家裡我就是個低能兒,出去了,活不了兩天。

然而,出去了,發現好像也沒有那麼糟糕。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料理自己學業,事業,人際關係等無數事情之後,慢慢學會了長大,學會了自立根生,勇敢堅強。

原來覺得自己很厲害,只有一個人出來了,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垃圾,要從頭開始。

原來覺得人生很美好,只有一個人出來了,才發現人生總是殘酷無比,要痛並快樂。

原來覺得夢想很簡單,只有一個人出來了,才發現現實總是不隨人願,要拚命爭取。

原來覺得朋友很單純,只有一個人出來了,才發現人心總是多疑善變,要謹言慎行。

但是不管再難,覺得自己越來越成熟,意識越來越清醒,慢慢可以真正把握起自己的人生。這種感覺非常實在。

同時,親人也在一天天老去。

讀大三的時候,假期回國,發現爺爺住進了養老院。在我的印象中,爺爺的身體一向很硬朗,而且七八十歲的年齡,買菜做飯,都是靠自己。然而,當我在養老院看到他的時候,老人家坐在輪椅上,口水滴答。後來才知道,有一天晚上老人家起夜,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斷了手臂。家裡人湊錢給他做了手術,可術後手就再也抬不起來。說是養兒防老,可是家裡五戶子女,各有各的難處,自顧不暇,商量來商量去,最好的辦法是大家出錢,給老人找個最好的養老院,已經算是盡孝。剛剛進養老院住了不久,老人家很多機能就退化了,看到我,想了半天,想起來了我的名字,我曉得,他意識在模糊,只有多年的親情,還能將我們短暫地聯繫在一起。在養老院里呆了不到一兩年,爺爺就去世了。

當我在國外聽說爺爺去世的消息時,內心無比蒼茫。父輩幾口人,舉幾家之實力,卻無法供一個老人在自己家裡安度晚年,而是像丟棄一條寵物一樣把他放在了眼不見為凈的地方,放在一個集體宿舍一樣的地方,等他孤獨地,默默地死去。而我呢?天價的房子,高成本的孩子,要命的醫藥費,交不完的保險......這輩子要是不努力,將來也要把我父母送到養老院,看著他們口水滴答么?或者我可以在我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選擇辭職,回家買菜做飯,洗衣喂飯?

每當我和父母說起這件事,他們都會說,老子今後有國家管,不得要你養,但是說起這些話的時候,雙眼中分明是深深的麻木和恐懼。

現實,鞭笞著我努力,一步一步走得更遠,讀完了本科讀碩士,讀完了碩士讀博士。我盼望著能夠做好足夠的準備,早日實現財富和時間的自由,這樣在父母晚年,不至於尷尬不堪。

讀書這些年,大氣都不敢出一聲。因為別人在曬小孩的成績單,在曬小孩,在曬結婚證,你還在曬床單。只要沒有拿到學位,你走到哪裡彷彿就是個垃圾,任何人都可以上來踩一腳。

讀書這幾年,常常勤工儉學,其實大多數打過工的人就會明白,魚和熊掌很難兼得。然而大多數人都覺得,你在外面,旅遊購物,花天酒地。

人在歐洲,一年只有1萬歐元的預算,,你不要問我是憑藉何種天才的智慧搞定了房租3000歐,還有學費400歐,保險400歐。剩下的全部可支配開支是6200歐,要解決一年的一日三餐,水、電、氣、暖氣、網、交通......

這tm是歐洲,是趕個地鐵要一歐多,隨便上街吃頓便餐要十多二十歐的歐洲!

而老媽去法國旅遊一趟,然後就問我,我導遊給我說她勤工儉學,一個月要掙1000歐,都不找家裡要錢,你們那兒不讓打工么?

我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給她解釋,我們這裡不滿三年打工非法,但內心裡還是深深地責怪自己,暗自憋著一股勁。

後來當我勤工儉學了,主動要求削減為5000歐,也就是說1200歐要解決一年的三餐,水、電、氣、暖氣、網、交通......老爹又說,早點畢業才是主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實在逼急了,我就說,我還是想給家裡節約一點,要掙錢,學習上就不可能兼顧。於是又來老一套:

「這麼大了,還脫不了手,讀什麼博士,你總是想要太多!」

反正呢,支援一分不多給,任務是完成得越完美越好,最好是一本萬利,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吃草,還不準馬兒找丈母娘。

只要你提出一點異議,就直接將你全盤否定——

你自己要那麼貪婪,自己要讀博士!

勤儉永遠是好的,但是這種勤儉只針對我,老媽可以在全家撒錢,見到七大姑八大姨,隔壁鄰居那條狗都大方得很,大把大把的撒錢,跑幾萬條街去給別人買東西,不管別人需要不需要,但是我需要任何東西,都要審查,小時候,他們認為不需要的任何開支,通通要砍掉,理由是我不分是非,不會花錢,長大了,理由更充分,你都是成年人了,想要什麼靠自己!

謙遜永遠是好的,但是這種謙遜是建立在打擊和摧毀我的自信,建立他們的權威和存在感之上的。對於我的任何進步,無論是讀到什麼學位,無論發表了什麼東西,通通都是一筆帶過,然後馬上就要教育你——在網上亂寫東西,小心被抓起來!你這個文章也就是個省級刊物,要國家級刊物,哦,原來是國家級刊物哦,話說你還要讀多久?隔壁的另據家都抱孫子了!

中國傳統父母最擅長的就是以家長自居,以孝道做擋箭牌,將一切最負面,最垃圾的能量毫無保留地傾倒在自己子女身上。他們做這一切都有理直氣壯理由——傳統美德。

讀博士的一個假期,因為生病,回家體檢。

本來是很嚴重一件事,回到家,發現家裡一片歌舞昇平,大家吃飯,喝茶,打麻將,好像這裡並不是我的家,也無所謂我的存在,更不在乎我的健康。好像我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多餘的外人。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發現,一大清早,老媽就不見了,跑出去買菜去了。家門口就有菜市場,五六十歲的老太太要轉無數次車去老遠的地方買便宜的,然後回家就開始做飯,然後一忙起來就開始訓老爹。明明是兩個退休老年人,生活卻像打仗一樣,沒有一絲一毫和諧。

而老爹,本來很健康的身體,喝酒喝出了糖尿病,退休後,到了晚上一兩點,不睡覺,往死里熬。抓著個手機,看裡面亂七八糟的公眾號的垃圾文章。他無聊,他空虛,沒人陪他喝酒了,沒人聽他訓話了,反而還要被老媽訓,突然覺得人生空虛了。

於是這樣就和諧了,老爹晚上不睡,早上很早就被老媽吵醒,於是睡眠質量不好,身體大幅衰退,老媽晚上很早就睡,早上起來把自己當古羅馬奴隸一樣折騰,沒事還要把老爹擰起來罵說他無精打采偷奸耍滑。

到了大中午,老媽開就把七大姑八大姨全部叫來吃飯,家裡活生生一個公社食堂,老媽自己活生生一保姆,美其名曰,抱團養老。

我看到這一幕,腦神經都繃緊了——這些年,我在外面勤工儉學,努力奮鬥,結果你們卻在家作死。

作為兒子,不可以視而不見。

最開始是和和氣氣地提意見——

家門口就有菜市,多花幾毛錢沒關係吧?

不!家門口不新鮮!我是多精明的人哦,這幾個爛菜攤子不新鮮還賣那麼貴!

那就請個保姆嘛,身體要緊嘛,白天街上人那麼多,萬一被什麼車撞一下多嚇人呀!

你說得容易哦,我哪敢花錢哦,你讀書,結婚,生子,都要花錢,我不都給你存著!

……

最後原來全部推到我身上。

或者是智慧地給老爸提意見——

你就勤快點,說是幫媽去買,就在門口買,每斤菜倒貼幾毛錢,這樣破財消災,她也高興。

不!你今天給她賣菜,她明天就要喊你這樣那樣,沒完沒了!我就選擇非暴力不合作。

……

然後就來硬的,當全家人吃得熱鬧的時候,冷不丁發個脾氣,指桑罵槐。

結果, 全家人都和稀泥,明哲保身,然後該來的還是要來。遇到厲害點的,還要來教育一下我——都怪你啊,你沒有回來盡孝啊,你不早點結婚生子啊,你爹媽無聊啊。

……

所有的努力,是徒勞,最後的結局,是鬧劇。

然而教育我,是父親最大的樂趣——

你要早點回來,找個工作,進體制內,發養老金髮到死。

媳婦最好是要找本地的,有車有房的,門當戶對的。

不要去北上廣,北上廣都是給別人打工,就在家鄉好,家鄉啥都有。

他帶著自己的人生經驗,看他的世界,或許有他的道理,但是他卻從未真正站在我的角度和處境去體驗現在的競爭,體制固然好,要看你有沒有門路,有沒有本事擠進去,進去了有沒有關係和背景助你拓展,抑或是甘願平淡庸碌,默默無聞,一直到退休。一切都準備好了來挑媳婦固然好,可是還有什麼感情,和配種又有多少區別?那與你同甘共苦,歷經風雨的伴侶,是不是就可以說棄就棄?小地方天高皇帝遠,關係盤根錯節,外來的和尚經怎麼念,由不由得你?最關鍵的是,這些路,是不是要水到渠成,自己一步一步去走?

甚至有些時候我還會想,人反正都是要死的,人生這麼短暫,為什麼我這輩子就不可以浪跡天涯,客死他鄉,為什麼非要老婆孩子,工作房子?但是這我只敢想想,現實里,我比誰都還老實。

每當說到房子車子奶粉錢這些極為具體的,父親就會說,你太貪婪,想太多,又達不到,就痛苦。

其實我並不貪婪,生老病死,我只不過不想到時候大限來臨,太不體面。其實我並不痛苦,使我痛苦的是,為什麼別人的奮鬥就裡所當然,而我的奮鬥,就叫想太多呢?

流浪路上,皆是風景,身懷絕技,豐儉如意,我為什麼要著急回家,每天抽煙喝酒,溜須拍馬為求官老爺賞賜幾塊錢的加班費?然後還要接受行將就木的人用行將就木的思想反覆洗腦,規範我已經索然無味的人生?

再一次飛離家鄉的時候,是帶著忐忑,不安,自責,一個人走上奮鬥之路的。這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有遠在海外的哥哥姐姐告誡我要多照顧好自己,遠離大家庭,為什麼有遠嫁他鄉的哥哥姐姐會離父母遠遠的,放著家鄉現成的房子,車子不用,在外面起早貪黑,也不願意回來,也不解釋,只是拚命奮鬥。

有的人經常說,孝就是順。首先要順,我想說去你媽的個蛋。中庸不是騙,騙不是智慧,休克療法不是智慧。如果你看到你爹媽買耗子葯吃,你會因為他們是你爹媽,所以就鼓勵他們盡情享受么?

什麼是順,就是不去解決問題。自己管好自己,順其自然,等作死的人把自己作死。這才是冷血,才是無恥。

每當一個人背負著不孝的獨生子女的罵名在海外拚命,在長夜裡流幹了眼淚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舅媽。她本是個端著鐵飯碗的中學老師,後來辭職下海,跟著舅舅去外地創業賺錢了,兩個人努力了一輩子,把小學畢業的哥哥送到新加坡,加拿大,念完了高中,大學,讀到博士。後來哥哥在加拿大結婚,就業,定居。二老回到家鄉,用畢生積蓄在城郊買了一套房子,獨享晚年。小舅媽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有多偉大有多辛酸,也從來沒有要求過哥哥要怎麼樣怎麼樣,但是哥哥什麼都知道,也很有出息。更重要的是,在兒子不在身邊,還大把花錢的這些年,壓力再大,她都並沒有拚命掙錢,攢錢,把自己幾下逼成黃臉婆,祥林嫂,而是有條不紊,優雅自然地處理好一切,尤其是精細生活,精心保養,樂觀享受。最終,這個家庭父母好,子女好。並且在未來,有無限憧憬的可能。兒子為高瞻遠矚,又時髦開明的母親驕傲,母親為勤奮努力,大鵬展翅的兒子驕傲。

還有我身邊幾乎所有成功的子女,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浪,非常二,非常瀟洒,從不把什麼可憐天下父母心掛在嘴上。這並不表示她們沒有用堅強的臂彎撐起一片天。

老子帶著你們遺傳的活到三十歲就要得癌的優秀的基因,一個人在彼岸冰冷的夜色中疲於奔命,你們卻在討論著要是還有二胎的機會,是不是要手刃了這個叛逆不孝的廢品,我其實很想對某些煽風點火,為老不尊的老一輩說,對於我們這一代的現實,你們什麼都不懂,也不願意去懂,卻要求我們不管懂不懂,都要順從著你們的老生常談,人生經驗,還不準提意見;對於你們這一代的付出,我們什麼都能懂,但並不想天天拿出來重複,因為這除了矯情,除了徒增壓力,黯然神傷,根本於事無補。我們腳下的機會和挑戰,除了我們自己,無人可以買單。

世界變化太快,很多道理還沒有對就已經錯,很多東西還沒有生就已經死,很多信奉了多少年的信仰,在後現代的無序中坍塌。只有獨善其身,才是對對方的愛和責任,只有相互理解包容,平等溝通,誰都不要裝神,誰都不要用自己的觀念和習慣綁架誰,才可能天長地久,和睦長存。

還有這個挑事情的作者,大概你的子女也很不入你法眼,你才會有這般體會和抱怨吧,在譴責他之前,在你大放厥詞之前,想想他的先天基因,後天教育誰做的吧。

還有那些瘋轉這片爛文章的父母,你們心虛什麼呢?你們心虛因為自己的無道或者無能,因為封建父權的秩序在網路時代崩塌,於是你們就會失去對子女的控制么?

你們錯了,真正的親情血濃於水,不是那些偽學家,孝博士天天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這些屁話。


相信我,我可以立刻寫一篇《口口聲聲說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嗎?》,保證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引起大量共鳴和轉發。

但是這毫無意義,對會感動於這篇《獨生子女時代的隱痛》的父母來說,毫無意義。

正如,人,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沼里拎出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中國人「無比得愛獨生子女」?扯淡!我這麼跟你說吧:那代中國人,乾脆就沒有愛,更談不上「無比得愛」。

愛的第一大特徵是:無條件。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意味著這些所謂的「愛」就是投資,付出要有回報,沒有回報的付出是無意義的。

真愛的話,付出愛的人享受的就是過程。我愛打拳擊和慢跑,不指望什麼冠軍什麼獎金,這個過程我就能得到快樂。你看那些玩遊戲的,他們那麼辛苦地打天梯、練甩槍,那可叫通宵啊。誰要是讓我不睡覺背英語單詞,ctm我殺了他的心都有!可他們有幾個人指望得到什麼冠軍什麼獎盃嗎?沒有,人家就是愛玩,享受這個過程。

你再看一下文章,你會感慨原來這世界還有這麼厚顏無恥的人。當然,中國。可能確實不缺這種人。

這五段里第一段最經典,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看這裡的「愛」都是啥?

1.買點小食品。大哥,一點破零食隨時都能買,找淘寶海淘那全世界的零食都不在話下。

2.所謂的「陪伴女兒」。假命題,她根本沒有陪伴女兒。她那隻能叫「坐在女兒旁邊」。具體的我們一會再談。

然而這點水到不能再水的「愛」(說付出都算不上)。他們期望得到的是什麼檔次的回報?

首先,女兒要放棄和同學旅遊的計劃,和他們在一起(否則他們不會傷感)。這在一起還不夠,還得表現得很開心,得陪他們說話還得說的他們很開心,要做到說的話和他們價值觀一樣,還得開開心心被他們批評。

現在大家知道他們「想女兒」想的是什麼了吧?是女兒本身嗎?錯!女兒健健康康,有一群朋友,學業也沒問題。舉例:我想我奶,那就是去看我奶身體狀況好不好,過得開不開心。如果我奶身體硬朗到能和人出去旅遊,那本身就是種開心事。

他們想的是「女兒對他們無條件得接受,以及自己對女兒的權威」。

然後,就是那個狗血的「陪女兒」。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之前的事:女兒出去旅遊,他們反而不開心,因為沒陪他們...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不是他們陪女兒,而是他們要女兒主動陪他們?對了!

談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真正的陪伴是什麼。怎麼討論?簡單!第一步:想一下你和誰待在一起,你會很開心。第二步:為什麼開心,或者說:他做了什麼使你開心。我來說一下我的答案:真正的陪伴,一是與你共情(舉例:讓我感到憤怒的,想去罵的事,他一樣很憤怒並一樣想罵),二是一起和你做想做的事(前提:如果你需要有人陪你一塊做)。

然後再來看看這對男女怎麼說:女兒只顧玩手機,不和他們說話。女兒要放棄喜歡做的事陪他們。陪他們什麼呢?說話?錯!是欣然接受被他們否定和批評。批評原文中有。在此談談否定。否定即「代溝」。代溝來源於什麼?價值觀的區別。可價值觀不同就一定會導致矛盾嗎?我愛吃烤牛肉,你愛吃鹵豬肉,咱倆不會吵。但如果我貶低你而肯定我,說一句:豬肉太普通,豬長得也丑。那你一定不開心。你看一下身邊:小米粉不黑華為,不罵oppo、vivo、三星,就愛黑魅族,為啥,你看魅族粉是不是把小米連帶其他廠商以及中國消費者一塊貶低了?一樣的,百度貼吧上那旗袍吧只罵漢服,不罵中山裝、西服、唐裝、長衫,連tc校服都不罵,為啥?你懂的......談國產車,我確實喜歡吉利和傳祺,但我就罵奇瑞(包括觀致),不罵比亞迪、長安、長城、榮威。其實也是一回事。

好了,話說回來。這些父母對子女這種心態,陪女兒就別指望了。就是在求陪伴的人中,這麼大言不慚的也絕對是奇葩。陪聊也好,心理諮詢也罷,作為客人都是客客氣氣,更別說價格了,武志紅一小時諮詢費是三千還是兩千我忘了,反正是不便宜。

簡單地說,這文章就是幾個大齡自戀狂的囈語。他們對子女的「愛」質量之低令人咋舌,而期望的回報高得簡直離譜。卻還裝出一副受害者的樣子。

但在中國,你卻能見到無數這樣的例子。

你一定見過直男癌抱怨女人「只要付出不肯回報」,卻不看看職業保姆、代孕師、奶媽、育兒嫂都是什麼價格。對,還有賣春女。

你也一定見過「儒生」罵女人拜金,自己卻不肯娶小芳,歌頌那些女人倒貼男人的故事多麼美好(如牛郎織女、薛平貴什麼的)。

一群行走的大嬰兒。

————————————————————————

最後,我來談一下什麼是愛孩子。其實這事是真不難。

滿足孩子的要求,直面自己的感受,尊重彼此的界限,無條件抱持孩子那看似「醜陋、不妥」的想法。不想滿足什麼要求也別加以「對錯」的判斷,直接承認自己不想做或做不到就好。就這麼點事。

PS:這裡得給我爸點個贊,當年我想買什麼,他不給我買,就直接說「爸沒錢」或「爸覺得太貴了」。

—————————————————————————

再說一下溺愛:溺愛和愛是沒什麼關係的倆概念,就相當於金和愚金。關鍵在於對孩子的了解(雞湯地說叫:是否看見真實的孩子)。

給予孩子他需要的物質、精神幫助這是愛的表達方式;溺愛給予的是父母自以為是的付出。打個比方:你媽覺得你冷。你看看那些不管寵物餓不餓都不停喂寵物吃東西的人,他們真的是愛寵物嗎?一個道理


謝邀

這就是二胎政策的陰謀啊【滑稽.JPG】

順便,我覺得一個正常的生活充實的,成年人,文中的這種父母,都不可能情感虛弱成這樣


哪個三歲的女孩不想盡辦法往爸爸懷裡鑽;

哪個四歲的男孩不摟著媽媽的臉使勁親;

最後怎麼就變得冷如冰霜,勢如水火了?

做父母的拍拍胸口問問自己吧。


能被這種文章感動的父母,我們是不是應該趁勢逼他們在北上廣幫我們買房,讓他們用這種方式表達所謂的深愛呢!?

我從小就想要個弟弟妹妹啥的,被貼上獨生子女這四個字的標籤!是我們願意的嗎!?

還有,朋友圈的文章明明就是轉發給那些沒啥文化成天想著榨乾兒女的父母看的,別再打著大學教師的幌子了,據我觀察,老師家孩子都教育的不錯。

退一步講,就算這個故事是真的,你的確沒打招呼就突然去南京了,人家的確約好了同學出去玩,這些都是客觀發生且存在的事實啊!!?

就因為你要給女兒驚喜,就要女兒推掉早就約好的蘇州之行?陪你們逛全是人的新街口?陪你們去中山陵?陪你們去秦淮河?

那人家的觀前街,人家的寒山寺,人家的拙政園就可以不去了嗎?

到底誰自私啊 !明明就是扭曲式的自我感動!

第二個故事,說進不去宿舍,作者你看來是真的沒去看過你家孩子,大學宿舍,本來就不讓家長進的好嗎!男家長怎麼就進女宿舍??你告訴我?宿舍是全體室友的不是你家的好伐?

還有,別動不動就搬出美國,哈佛,非洲人和清華大學這些關鍵詞了,我看著心累。

真的,殺威棒應該打對地方,看到你們說佛山的獨生子女多,我作為一個東北人都要笑死了。

您是沒在廣東生活過是嗎?

這方面我就不展開了。

最後,龍老師,希望你講講你和你孩子之間的故事給我們聽,畢竟,我連您有沒有孩子都不知道啊。


問題在於哪裡?問題就在於挑事

這篇文章以故事為導向。第一篇文章:父母來看女兒,而女兒覺得他們不知道父母來看她而覺得不尊重她。文章把父母的含辛茹苦作為基調,但是對於應該給予女兒的尊重視若無睹,或者說根本就不重要了。

但是問題來了。假如女兒是在學習,假如真的有要緊的事情,是不是應該提前通知一下她?假如父母過去,女兒必然要進行一番準備,甚至還要考慮旅店,伙食之類的問題。這些都沒有寫。因為文章已經把女兒當成了一個為了自己尊重而斤斤計較的小丑。

(PS:故事中確實女兒有了自己的安排。現在問題來了,父母做事情是不是沒問題?)

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囊括。這就是在挑事

現在你開始重視挑事這兩個字了嗎?你覺得你足夠重視了嗎?恰恰相反,我們這一代人馬上就要跟挑事這件事作鬥爭了。那麼我們來說說這篇文章的由來。

美國大選,整個美國開始分裂,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美國在經歷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下,民眾對於美國未來的走向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就是精英派:覺得國家現在還可以。一種就是底層派:覺得國家沒前途了,要重新改革。兩種思維都想讓一個國家變好。但是他么走了兩條不同的路線,所以他們的矛盾就出現了。而真正能得到關注的人,必然是站在一方罵另外一方臭不要臉的人。希拉里柯林頓和唐納德特朗普。

這就代表了這篇文章。現在這篇文章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罵兒女。

而父母和女兒就像一個國家一樣。假如這個國家還算穩定,那麼還算安好。

假如這個國家如同美國一樣找不到方向,或者說完全出現了兩條道路,那麼就是這種文章的機會。

文章的最後,沒有給出觀看文章讀者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繼續用不斷挑釁的口吻說道:兒女是不是混蛋?他們不是混蛋是什麼?他們簡直都是畜生?

(不信可以去看美國大選了,所有媒體如何炮轟特朗普的)

不知道大家玩過狼人殺嗎?轉個熊貓TV的熊貓殺2016熊貓TV狼人殺PandaKill熊貓殺全程視頻完整版合集

其實生活中也在玩著一場狼人殺。

現實生活中,就有那麼一群狼人。他們要把神民幹掉,從而殺光所有好人陣營。這就如同寓言故事一般的真相。

最終是狼人勝利還是好人勝利呢?

哈哈有意思。


推薦閱讀:

父母吵架,原因是奶奶生病,我該如何勸解?
畢業工作地點該怎麼選?
我想做全職媽媽,我老公反對,求建議?
如何鑒定家暴男?
父母為什麼會拒絕孩子的禮物?

TAG:教育 | 家庭 | 社會 | 家庭關係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