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夠無差別地理解「愛情」,並為之感動?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不能好好談戀愛」 ,更多「愛情」「親密關係」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比如這次奧運會上的求婚,人們的感動是跨種族跨文化的,不需要任何多餘的解釋,大部分人都能透過屏幕感受到這份浪漫。這是為什麼?
謝 @劉柯邀^_^
---
奧運總能給我們帶來驚喜。里約奧運女子三米板決賽賽後,中國跳水運動員秦凱向剛剛獲得銀牌的何姿求婚。這一幕感動了數以億計的全球觀眾。
正如題主所說,這次奧運會上的求婚,人們的感動是跨種族、跨文化的,不需要任何多餘的解釋,大部分人都能透過屏幕感受到這份浪漫。翻譯成心理學的話語,「愛情」似乎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但也有人不這麼認為。事實上,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愛情」是現代西方社會的產物,而不存在於其他地方。
事實到底如何?「愛情」真的只是現代西方社會的果實,還是跨越文化與地域,為全人類所共有呢?早在30多年前,心理學已經給出了答案。
---
20世紀,學界關於「愛情」的觀點主要有兩派:一派是部分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張的「歐洲中心論」,認為愛情是現代西方社會的產物,有人甚至宣稱:「如果愛情曾存在於歐美文化圈之外,那也一定存在於有品位的精英之中」,當時這一派的聲音為人所認可;另一派則是部分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通過調查研究,掌握了一些愛情廣泛存在於人類社會的證據,這一派的聲音很小,少人信服。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2年,兩名心理學家展開了關於「愛情」的跨文化研究。
首先需要給「愛情」下一個定義。
兩個人在一起,怎麼就算是愛情,怎麼就不是?研究者遍閱前人文獻,將親密關係分為浪漫之愛與相伴之愛兩類。
- 浪漫之愛:特徵包括理想化的另一半,常常伴隨著性的驅力,並有與對方待一塊的意願。
- 相伴之愛:以一個更為和平、舒適和充實的成長為特徵的關係;它是建立在長期交往中的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感情。
其中浪漫之愛就是通常所指的「愛情」,這個操作性定義獲得了兩位專家的一致通過。
其次需要選取跨文化樣本。
要研究愛情是否普遍存在,研究範圍就必須是五湖四海。在這裡他們使用的是前人給出的標準跨文化樣本(Standard Cross-Cultural Sample, SCCS)。其中包含了186個形態各異的文化樣本,從原始部落的亞諾瑪米人到北美的現代社會一應俱全。可以說,他們就代表了全人類。
然後就要著手研究了。
我們總不能一一走訪這186個文化,看看這些文化中有沒有愛情存在吧。此時研究者想起了一位西方記者的名言——「如果一個東西看起來像鴨子,走起來像鴨子,叫起來也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同樣的,如果一個文化中有關於愛情的故事、傳說,也有與愛情相關的具體行為、觀念、民俗,那麼這個文化中就存在愛情。
研究者順著這個思路,收集到186個文化的有關資料(其中排除了語焉不詳的20個),跟高考閱卷似的,請人來評定這個文化中有沒有「愛情」的存在。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到了豐收的季節。結果顯示,在166個文化中,有147個文化被認定存在「愛情」,比率高達88.5%,可以說「愛情」是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
用人話來說,「愛情」不是西方現代社會的專利,而是無差別地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所謂的「歐洲中心論」不攻自破。
這還不算完。後續的研究揭示了更多關於愛情的事實:- 一項針對48個國家15000人的研究顯示,不同文化中的愛情的概念是非常相似的,進一步驗證了「無差別」;
- 生理研究顯示,愛情不僅僅存在於人類身上;
- 腦科學研究顯示,愛情的產生與腦中的諸多神經遞質有關,因此有了「腎上腺素決定出不出手,多巴胺決定天長地久,5-羥色胺決定誰先開口,端粒酶決定誰會先走」的段子。
因此,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夠無差別地理解「愛情」並為之感動,並不是一件驚奇的事情;反之,如果某一群人認為愛情是某某文化的專利,是好萊塢愛情片的幻覺,才讓人感到驚奇呢。
---
看了大家的評論,我想增補一點東西。
- 有的朋友指出「問題在問是什麼,你回答了是不是」。我想了想,好像的確如此。由於手頭還沒有相關文獻,我提出一點個人見解:之所以大家都會被求婚那一幕所感動,是因為求婚場景的「啟動效應」,它間接啟動了我們頭腦中關於愛情的概念、情感與態度。而之所以全世界的人都會被感動,那就是愛情本身的跨文化一致性了。
- 有的朋友詢問「腎上腺素決定出不出手,多巴胺決定天長地久,5-羥色胺決定誰先開口,端粒酶決定誰會先走」怎麼解讀。知乎上珠玉在前,請移步「腎上腺素決定出不出手,多巴胺決定天長地久,5-羥色胺決定誰先開口,端粒酶決定誰會先走」如何解釋?
- 研究者為何選定了浪漫之愛,而不是相伴之愛?原因是一個文化中一定會發生男女混住(不然怎麼延續呢),這個過程中是可以發展處相伴之愛的;但這不代表這個文化中有愛情的存在。
參考文獻:
Jankowiak, W., Fischer, E. F. (1992).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Romantic Love. Ethnology, 31(2), 149-156.你去隨便找十個人出來 看看他們對愛情是不是「無差別」地理解
我想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有性慾,然後都能理解這種儀式感帶來的愉悅
你永遠無法理解別人的真實想法,就像一個人的逝去,看似所有人都很悲傷,其實不然。很多人都是做做樣子罷了。
什麼愛情,都只是性慾
受精才是無差別的,愛情和它很像。
無他,荷爾蒙而已。這兩天家裡鬧貓,感受尤深。
子曰:食色性也
是的,跨越種族
你問問那些深山老林中的原始部落試試呢?
哪有這回事?中國古代的人不會感動,只會嘲笑:這好閨女省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會找男人了,她爹媽這人算丟大發了,趕緊把閨女浸豬籠吧!印度人也不會感動於跨種姓愛情,穆斯林對同性愛情還是浸豬籠那一套……哦,他們沒有豬籠,只能絞死……
因為少男鍾情和少女懷春是人類的種族特性,所以整體而言,青少年及以上年齡的人都可以感受愛情,對於愛情的感動也是跨族群和跨文化的。
所以,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作為一種心理現象、社會現象和種族現象,少女懷春是怎麼回事?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在現在的男性是否普遍不再追女性里分析過。簡單來說,這種起源於青少年時代的愛情是一種心理機制,在生理層面是和大姨媽相配套的激素反應,在進化尺度上則被稱之為適應器,解決的是繁衍問題。由人們對愛情的渴望和投入可以知道,繁衍是人生和族群的兩大主題之一,理想則是一種超越。
所以,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繁衍並且進化出愛情這種適應器?那麼答案很簡單,這是人擇原理和倖存者偏差的一種體現。因為那些沒有繁衍衝動的族群,都在代際傳承中逐漸凋零和消亡了。而作為久經考驗的種族,繁衍是我們的本能,追求愛情是源自靈魂的悸動。
那麼,更進一步地說:當基因變得「自私」後,繁衍和愛情便是註定會出現的兩件事。只看什麼時候出現,由誰來扮演這個劇本。
至於基因為什麼變得自私,當然是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畢竟,只有活著的人才能發出聲音。因為現代文明把「跪地求婚」作為「愛情」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即,當出現「跪地求婚」這個動作時,我們就認為它在表達「愛情」。
換作一個不明白這個文化內涵的人來評價這件事,指不定還能解讀成「男方做錯事祈求女方原諒」呢。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更類似於語言學中的能指和所指的關係,而跟「愛情」的本體論無關。
題設就是錯的。首先男人和女人的愛情觀就不一樣。有些女人覺得男人要有錢肯為她花錢才是愛她。有些男人覺得男人經歷低谷窮困潦倒的時候女人肯陪伴他才是愛他。這是矛盾的。
還有很多可以無差別理解的事物,音樂,飢餓,美術,性。
對愛情自由的嚮往是人類普世價值
因為餓了都要吃飯
因為愛情是所有感情里最特殊的一種
只有愛情是這輩子自己所選擇的唯一的感情世人都抗拒不了唯一二字
每個人都有反骨 沒有人願意跟著別人的腳步去走, 一旦找到自己所選擇的凌駕於肉體之上的靈魂的吸引者 拼盡全力也想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這種情況下 上天所賦予你的血緣上的羈絆也變的是阻礙你靈魂上救贖的絆腳石 沒有人會承認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利己主義與骨子裡與生俱來的不服輸讓愛情顯得至高無上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的愛情開始的時候轟轟烈烈 並且越是有阻礙 越是至死方休 但卻抵不過時間 因為長久的時間磨去了你一開始證明自己的信念這也能解釋了為什麼愛情的開始是一種激動 正確的戀愛關係中的相處模式 就如同朋友般友情能與愛情所媲美 只是少了唯一二字他們使用了同一個名詞,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許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性慾的追求
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渴望被愛的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2016 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 3:1 荷蘭女排晉級決賽的比賽?決賽面對塞爾維亞,前景如何?
※里約奧運開幕式中國代表團入場時旗手後面的五位穿黑色西服的是誰?
※里約奧運會張楠/傅海峰逆轉雙金,你怎麼評價他們的表現?
※如何評價 2016 里約奧運會塞爾維亞女排 3:2 戰勝美國女排晉級決賽?
※如何評價中國女排3-1塞爾維亞獲得里約奧運會冠軍?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人類學 | 進化心理學 | 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林匹克運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