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柏拉圖要劃分兩個世界?
作為柏拉圖超級外行來回答一發。我認為,柏拉圖劃分兩個世界或者提出所謂理念論,目的是在「捍衛常識」,或者確切地說,是捍衛「哲學家的尊嚴」,在這個語境下,我們或許可以說,是「捍衛像蘇格拉底這樣的人的尊嚴」。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柏拉圖要捍衛的是: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真理、有一種道德、有一種美,它不是被「約定」出來的(如同當代很多真學家主張的),不是人「造作」出來的,而是「自始至終就客觀存在的」。否則,蘇格拉底的死就不是一種真正智慧的人的行為,而是一種極端愚蠢的自殺。
但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直觀不到一種絕對的真理——我們看到,科學上的種種東西,建立了又被推翻;我們直觀不到一種絕對的道德——我們看到惡人善報,世道混亂;我們直觀不到一種絕對的美,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那麼,真、善、美的最終依據和可靠基石就似乎不是在當下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中——因為一個自身會滅亡、自身會不斷變化的東西怎麼可能同時又是不變的東西本身呢?
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確實能經驗到一些永恆不變的東西,比如A不能同時是非A,比如(在柏拉圖看來)三角形內角和必然是180度等等,但這些永恆的東西並不完美地存在於任何自然對象中,而是確切無疑地存在於我們的心靈中。所以我們可以猜想,這個世界上有一些超越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在外在的物質世界中,我們可以通過內省而確切無疑地認識這些基礎,但作為可以朽壞的我們又不能是這些基礎的永恆載體和來源(否則這些東西就不永恆了),因此必然有一個永恆的、非物質性的、非我們靈魂的「真理性」以某種方式永遠地存在著。學界普遍認識是柏拉圖主張 ontological two-world theory, 即form 和 sensibles 是不同的entities;對他是否主張epistemological two-world theory 還有爭論。如果題主問的是前者,那麼問柏拉圖為何要劃分兩個世界, 實際上是在問為什麼他主張理念論, posit form 的存在。
我認為原因他自己在Phaedo 96-100里說了:因為他需要解釋一些物理現象,而基於form 的解釋是個安全的解釋(safe aitia)
之前在Meno 97-98柏拉圖提出他的第一個對知識的定義:某人X 擁有對p 的知識 當且僅當 1) X believes p; 2) p is true; 3) X can offer an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of the aitia of p.
也就是說,在有 true belief 的基礎上,還要能解釋事物 p的成因(cause), 才算是擁有對p 的知識提起cause, 我們現代人想到的一般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現在要解釋的是鉛筆的存在,我們會說,是工廠的加工導致了(cause) 鉛筆的存在。這種aitia 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叫做efficient cause.
但是在古希臘人眼中,除了efficient cause,還有別的種類的因。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里就還列舉了目的因(teleologic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質料因(material cause)。不是每一個事物/現象都有全部四種因,但是有些現象有&>1個因。比如說鉛筆:人們製造鉛筆是為了實現畫畫或寫字這個目的,所以書寫就是鉛筆的目的因;鉛筆是石墨和木頭做成的,石墨木頭就是它的質料因。提這個只是想說明,不像我們現代人只承認efficient cause, 在柏拉圖生活的那個文化里,人們承認有幾種不同的cause, 甚至同一個現象會有幾種不同的cause(aitia) .
那麼問題就來了:Meno 里對知識的定義僅僅說 knowledge= true belief+ an account of the aitia. 如果一個現象有好幾個不同的aitia, 那麼是不是基於任何一個aitia 的解釋都行得通呢?在Meno 里柏拉圖沒有說一個合格的account of aitia 要解釋什麼樣的aitia,而在Phaedo 96-100,他對此給出了個答案:一個合格的解釋,不能訴諸於efficient cause,而要訴諸於form.
Phaedo 這段文本常被稱為Socrates"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蘇格拉底說他從年輕時就渴望知道:」the causes (aitia) of everything, why it comes to be, why it perishes and why it exists(96b).」
他尤其希望解釋的現象包括:
1. 事物的變化 (e.g. 我胖了三斤)
2. 某事物是美的/正義的 etc。3. 某物A 比 某物B 大/小/高/矮 etc. 4. 1+1 = 2對這幾個問題我們馬上能給出一些答案, 方便起見,稱其為「科學的答案」:
1" 我胖了三斤,因為我吃多了2" 花裙子是美的,因為它顏色明亮3』 Simmias 比 Socrates 高一頭
4" 是「相加」這個運算,讓1變成了2但蘇格拉底不滿意於這樣的解釋:
1)相較於我的體重,我吃的飯是輕的。一個【輕的】事物不能讓一個【重的】事物變得更重2)有的東西顏色明亮,但卻很醜;有的東西顏色不明亮但美3)同1), 「一頭」從長短來看比socrates 短,一個【短的】 事物不能令一個【長的】事物變得更長。4)通過「相減」(3-1)這個運算 我們也可以得到2。所以不是「相加」或者「相減」導致了2的出現蘇格拉底對這些解釋的反駁,有些我是接受不能的。但是從他的這些看法里,我們可以總結出在他眼中一個令人滿意的對cause 的解釋,應該滿足什麼條件。 首先這個cause 要是現象/事物 p 存在/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這個標準在早期柏拉圖對話里也有體現。 早起柏拉圖對話很多是圍繞what is F 的問題。這些對話里,蘇格拉底要求談話者給出對某一種美德(勇敢,虔誠,etc.) 的定義,當且僅當一個行為滿足這個定義時,我們才能說它展現了某一種美德。*
柏拉圖認為,一個對現象p 的aitia 的解釋, 至少要闡明某現象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 這麼看的話,之前的那些「科學的答案」就不滿足他的要求了。那麼別的解答呢? 在97c 蘇格拉底說,他第一個考慮的alternative 是基於目的因的答案:現象p 之所以發生,是因為p 發生是更好的。 他很喜歡基於目的論的解釋,他也能夠對一些現象作出這樣的的解釋: 蘇格拉底之所以不越獄,是因為他覺得這樣更好,而不是因為他的骨骼或肌肉組織作出了某些運動(99a). 然而他不能靠目的論解釋所有的現象,因此他只好退求其次,採用理念論,來解釋這些物理現象。
蘇格拉底說,為了解釋這些現象,他要假設** form 的存在: 假設存在F-ness 這種entity, 某事物x擁有F這條性質,當且僅當x 與 F-ness 這個form 發生某種關係。同理,當且僅當x 與 Tallness, Bigness 這些form 發生關係時,它才能變高/大,或者比另一個事物y 高/大。這樣的解釋1)滿足了「充分必要條件」的要求;2)避免了 「Simmias 比 Socrates高一頭」 這種解釋的荒謬結論(是『一頭』令Simmias 比 Socrates高)。因此柏拉圖認為這是一種安全的解釋。
很多學者認為Phaedo 之後的Republic 和晚期對話里,柏拉圖的理念論有很大發展。Phaedo 可能不足以為我們展示柏拉圖理念論的全貌,但他在phaedo里說的這個原因,大概是的確是他提出理念論的一個主要動機。從柏拉圖早期到晚期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直面臨著解釋一些現象的壓力。他最關注的是一些物理的現象,比如事物性質的變化,比如事物同時具有互斥的性質(a比b高但比c矮),但他也希望解釋一些社會/道德的現象,比如什麼算是正義。柏拉圖假設form 的存在,應該是認為理念論能讓他更好地解釋這些現象。
--* 在早期對話里,「充分必要」是合格的定義的一條標準,但不是全部的標準。**在Phaedo 這個階段 form 的存在還是一種假設,Republic 里就不是了。不是柏拉圖自己強行要劃分兩個世界,是他需要回應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這一條理路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也涉及之後哲學一直需要處理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兩大問題,即"事物是如何存在的"以及"知識如何可能".
以下答案憑記憶手打,今天累了一天了,也懶得翻書了,有錯的話以後再改
從頭說起的話就像一些人在解釋赫拉克利特就說他曾認為流變的萬物背後有著不變的規律,要是硬說這是表象-真實二分的來源的話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古典學者諸如A.E泰勒,F.M康福德等人看來,畢達哥拉斯出自奧爾弗斯教(Orphism)的改良派,追尋哲思與神啟的統一,奧爾弗斯本身是一個傳說中的詩人,據說和荷馬赫西俄德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的.而差不多和康福德泰勒等人同時期的羅素說這還可以追溯到酒神崇拜,追求理性與激情的統一.因此從奧爾弗斯教本身到畢達哥拉斯到巴門尼德甚至柏拉圖有很多一脈相承的觀念例如降生於此世是靈魂的墮落,肉體是囚禁靈魂的牢籠,在此世通過某種超精神的智識體驗(Nous以及Theoria)以及一定程度的禁欲主義的修行以求在彼岸世界與某個至善至理的神(唯一?)同在,如果你讀過柏拉圖的Phaedrus篇的話應該會對柏拉圖的這種對靈魂觀念的描述有個具體印象.那問題就來了,對畢達哥拉斯其本身的思想的解釋是有矛盾的,看起來好像畢達哥拉斯只認為萬物乃至宇宙的和諧的背後有著數理規律,但又有人說畢達哥拉斯實際上想像數是有實體的微小物質(我記得羅素好像也是這麼說畢達哥拉斯的,說他認為數其實是微小的物質),就連畢達哥拉斯本人的徒弟也解釋不明白,因而分成了神秘主義和數理主義兩派,嚴格來說巴門尼德出自後一派,或者說從對後一派的批判發展中來的,巴門尼德面對的問題是:宇宙不可能從虛無中憑空生成,一元也不可能憑空生成多元,所以你既不能相信終極的虛無也不能在邏輯上接受萬物是多元的這一說法,所以巴門尼德認定唯一終極的存在者"一"才是萬物虛幻的表象背後唯一的真實,從而否定事物的流變與生成.後來又有人想把數理論和原子論結合起來,但是被巴門尼德的徒弟芝諾批判了,但芝諾和柏拉圖的理路完全不同.對於這之間的分歧,柏拉圖自己在他自己編的&<巴門尼德&>篇討論過類似的問題表象真實算是被明顯區分對立了,那問題又來了,怎麼突破虛幻的表象並認識其背後的真實呢?巴門尼德的詩歌殘篇里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而是用詩歌隱喻著描寫一個人乘著馬拉戰車在太陽之女的指引下穿過日月之門並見到一個女神,女神引領他走上真理之路而不是意見(虛幻的表象)或者虛無(宇宙不可能從虛無中憑空生成)的歧途.現代人對殘篇的解釋只能說馬車穿過日月之門隱喻著認識真理是需要以理性超越常識的.而你在柏拉圖的Phaedrus里同樣能看到比喻說靈魂是個馬車,理性是駕車的馭手,情感是提供動力的良馬,慾望是四處拉扯掙扎使反勁的劣馬再回到柏拉圖,題主問的問題是柏拉圖為何要區分兩個世界,現在有了討論的背景了,再回去看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以及四分法,以及&<巴門尼德&>篇里關於事物的eidos和至善至理的神的關係的討論.如果沒有表實二分,人們只認識事物的表象就可以的話,那麼是不是日常經驗和意見就足夠了?那樣就等於無視掉了巴門尼德提出的問題,回到了原點.那樣的話哲學還有什麼用?知識又如何可能?科學由如何可能?(如果你記得泰勒斯某種意義上是個科學家的話,就不會忘記泰勒斯對於抽象事物的把握遠比他說萬物本源是水這句話的價值大得多).但是當然,在柏拉圖那裡不是人人都有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去認識表象背後的真實的,在柏拉圖的靈魂理論中,有人天生高貴愛智慧,有人天生低賤被慾望所指引.另外還要注意看巴門尼德和柏拉圖在存在論上的區別,什麼是既存的?在巴門尼德那裡既存的事物只有唯一的一,但在柏拉圖那裡,真理,諸神,靈魂,事物的理型等等都是既存的,可以說柏拉圖對巴門尼德的回應既有對的地方又有不對的地方,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如果只有唯一的"一"是既存的,那靈魂是什麼?柏拉圖那裡說靈魂是既存且不生不滅的,短暫的窺見諸天之外的真理平原後由於墮落的慾望這匹劣馬的拉扯而降生在此世,並在1萬年的大循環中以每1000年一次投胎不斷循環的.如果說巴門尼德的「一」是一個和善與美無關的存在者的話,柏拉圖思想中至理與至善至美是一體的,因此柏拉圖的可感世界並不是完全的虛幻,其背後含有真實,更有"美"這種令靈魂回想起降生之前曾瞥見的真理,將感官與至善至理至美連接起來的東西
不太懂題主定義的「兩個世界」是什麼?
簡單地理解為1.理念的世界 2.實在事物的世界(個別事物的世界)(另一種理解方式是理念與個別事物的二分?)
關於這個問題,我比較贊同陳康的結論,即1.在前期,柏拉圖並沒有明確劃分兩個世界(這似乎是其他人對柏拉圖學說的誤讀?)。2.兩個世界的學說,在《巴門尼德》第一部分被作為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論進行了批判,並在《巴門尼德》和《智者》中建立了一種「多元範疇論(可以簡單理解為相互相結合形成個別事物)」我們可以說,至少在這個時期,這些著作中,柏拉圖沒有進行如此劃分。
關於柏拉圖後期的形而上學(例如《蒂邁歐》)是否觸及到這個問題,以及柏拉圖對於他的相論的新的發展是否影響到了這個問題,由於我沒有進行太細微的考察(沒興趣.....)所以暫且不談。
關於1,在《斐多》中,柏拉圖只認為,實在事物相對於「相」來說,總是有缺陷,實在事物和「相」之間永遠有一段距離。但「距離」並不是指空間上的距離,如若進行了這樣的誤解,那麼就成為了兩個世界的劃分,在《形而上學》中,亞里士多德也指出,在柏拉圖學派中,有些人主張「相」與事物分離,成為另一類存在。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講「善之相」是超越存在時,他講的是其在能力和尊榮方面(也就是價值方面)超越一切存在,而不是說它存在於另一個空間。
關於2,即劃分實在事物與「相」存在於兩個世界的學說作為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論在《巴門尼德》中被批評是顯而易見的,我在這裡簡單說一下,柏拉圖是如何批評這種相論的。
我們存在於實在事物的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以個別事物為對象的知識是個別的知識,而「相」存在於另一個實際,在「相」的世界中有以「相」對象得到的知識「相的知識(知識之相)」而如果兩個世界是真正的分離,沒有溝通的,那麼存在於實在事物世界的我們顯然無法獲得任何關於「相」的知識,甚至我們不能認為「相」存在,而且另一個世界的「神」也不能認識我們這個世界。隨後在《巴門尼德》與《智者》中,柏拉圖發展出了一種「多元範疇論(在《智者》中被成為「通種論(communion of kinds)」)」即簡單理解為,相的相互結合成為個別事物,個別事物是「相的集合體」
由此,我們看到,柏拉圖雖然二分了「相」與個別事物,但並不能說「相」就被一定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其實我個人倒比較好奇,在《巴門尼德》中,兩個世界的劃分造成的困難是有「兩個世界的絕對分離」做為前提的,那麼是否存在一種解決途徑是,的確存在兩個世界,但是其間也擁有一座穩定可靠的橋樑。
註:相又被譯為理念
主要參考
陳康. 論古希臘哲學[M]. 1995: 104, 108-109, 114-132, 240-242, 249-250.
胡亂說點。首先我不是專家,其次我也不想為了回答問題特意去查書。。。所以就隨便寫點自己腦子裡有的。
我覺得柏拉圖之所以劃分兩個世界,主要是因為現實世界在理論上就無法包含很多柏拉圖自己認為存在的東西,包括人死之後的靈魂,數字,共相(一個莫名其妙的翻譯),幾何圖形,等等。現實世界是物質的,是物理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實實在在的。但正因為如此,很多東西沒法存在在現實世界裡,所以柏拉圖認為,這些沒法在現實世界裡存在的東西,得有個地方「擱」啊,於是就得再劃分出一個世界。
先說點好說的。從小我們學幾何,就學到了直線啊,圓啊這些東西。不過你要讓幾何老師給你指出一條直線,他就瘋了,因為沒有,你用筆怎麼畫都不可能完全直,也不可能是條線(筆尖怎麼都有寬度啊),你也找不到所謂的「點」,也找不到圓,再怎麼圓,都不是完完全全真真正正的圓。所以其實物質世界裡是找不到完美的幾何圖形的。有人就說了,這些幾何圖形都是人想出來的,都不存在。沒問題。但柏拉圖不這麼認為,如果你也覺得直線、圓之類的圖形,儘管物質世界裡不存在,它們總得存在,是客觀的,那麼恭喜你,你也得另找個世界來裝它們了。
再說顏色吧。紅旗、紅星、紅十字都是紅色的,到底誰的「紅」才是真正的純「紅」?然後,紅旗紅星紅十字都紅,網紅也紅,怎麼就都紅呢?你可以給出很多答案。柏拉圖覺得,它們都紅,是因為它們都「分有」,或者說,都「展示」著「紅」這個顏色。而真正的紅就是「紅」這個顏色本身的紅。真正的紅,不是紅星的紅,不是紅旗的紅,就是紅!但現實世界裡只有紅旗紅星紅十字,也有網紅,但你去哪兒找純紅呢?(你指著紅旗說,就是它。但這是紅旗的紅,不是紅本身。我要的是紅本身!)完了,現實世界裡只有紅色的東西,但很難找到不附著於任何紅色的東西,單獨存在的那個純粹的紅。怎麼辦呢?另找個世界吧。
同理,靈魂也是。靈魂在現實世界裡寄居在身體里。你找不到靈魂本身。柏拉圖認為,人的身體死了之後,靈魂就到另一個世界了,周圍全是完美的東西,最直的線,最圓的圓,最紅的紅,最真的人。。。歸老師粉絲,刷到這個題了
本人民哲,以下均為我認為
首先,聯繫哲學史,古希臘前期都在尋找世界的本質,這個本質從水,元素,火,原子,漸漸抽象,柏拉圖的理念論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就不意外了然後,柏拉圖想建立的是永恆國度,或者說一個世界藍圖,但是這個理論在一對多的時候bug特別多,可以看會飲篇,雖然是寫蘇格拉底,但其實是柏拉圖的迷茫最後,後來人把另一個世界壓縮成一個名詞,比如上帝,比如絕對精神,其實都是本體論的發展粗鄙之語,臨表涕零,不知所云兩個世界的思想建立在 巴門尼德將可感覺的事物與真實的存在分立的基礎上。感覺所及的某物是獨立的、變化的,在時間與空間上都不能企及完滿,如果我們出於某種堅持認可在此之外仍然存在某種永恆的東西,作為感覺的本質與依據存在,而那個本質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可感覺到的世界不過是它投下的影子。對於這種堅持,我們可以去尋找某種理由,如果不存在基準的話,我們的一切感覺都不可能得到知識,因為感覺的事物是處在變化與分立之中的,我可以看到某時某地有一匹馬A,某時某地有一匹馬B,但是我得不到任何關於「馬」的知識,除非我以某種原則去統攝這二者。或者用科學一點的例子,如果我從今天物體的運動中總結出了牛頓定律,明天就不符合了,那麼我們哪裡能得到關於運動的知識?(這兩個例子其實舉得不太恰當)如果知識是可能的,首先它不能等同於感覺。處於變化與分立之中的感覺只能得到個別、偶然、相對的現象,而超越於其上的才是真正普遍與絕對的存在,這是知識的對象。此時我們已經將感覺觸及的領域與知識觸及的領域分開了,這便是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柏拉圖又進一步的闡釋了兩個世界的聯繫,也即是理念是如何表現為感覺事物的,具體的事物是如何聯繫到理念的,兩個世界之間不是簡單的有和無,真與假的區別。然而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劃真的如此絕對嗎?此處的標準是令人懷疑的。
因為那是一個可見的最優解。
用來解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差異和衝突。
根本原因:想要認識到世界的本質,從而確立世界的統一性。回答古希臘哲學尚有爭議的問題
政治理想:培養哲人王,因為只有哲人王才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思想繼承角度:結合了巴門尼德以及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等的思想。早期古希臘哲學多喜歡用變化的物質元素解釋世界的本源,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但是變動的單一元素處在流變之中,沒有辦法很好的解釋世界的統一性。所以巴門尼德提出了不變的"一",即存在作為研究的對象,使人們的目光從變化萬千的物質世界轉移到了事物不變的本質認識。而且在《論自然》中他也劃分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而研究存在就使真理之路。自此奠定了形而上學的基礎。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是"認識你自己",而認識你自己認識的是心靈的內在準則,即德行「研究自己的原因是因為人沒有辦法把握自然的本性,而能認識自身」。蘇格拉底又說,德行即知識,這句話表達的有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知道了善良,那麼你就會踐行善良。那麼問題來了,具體的德性是什麼呢?蘇格拉底就開始追問是什麼的問題,或者說事物的概念和定義,在蘇格拉底看來,只有普遍規定才是必然的和確定的。基於以上,柏拉圖繼承了諸多哲學家的思想。構建了"理念論"。他的"理念"顯然是由蘇格拉底的"是什麼"而來,理念的意思是"心靈所見的東西",從定義也可知柏拉圖認為人眼是看不到本質的。但是他覺得理念並非是感性事物的,還是因為感性事物處在流變之中「為了統一真的很拼」。所以他認為理念是非感性的,並且是實在的。於是他根據巴門尼德德兩條道路劃分了兩個世界,也就是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他為了說明這兩個世界,做了"線喻""日喻"和"洞喻"。簡單說下,日喻就是把善比做太陽,正如太陽使萬物顯現並且賦予人可視能力一樣,善使理念向人的心靈顯現並且使理性發揮作用「善就是最高的理念」。還有就是非常著名的洞穴比喻,在這裡不多說。就是很明顯的說明了人們看到的只是表象,沒有看到事物的實質。在洞穴比喻中我們也看到,走出洞外的人在企圖拯救洞內的人遭到的冷眼,其實這個時候就是在比喻蘇格拉底遭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哲學家的這種獻身於真理的精神。綜上,柏拉圖完成了兩個世界的劃分,其目的就在於要人們去關注眾多、相對、變動、暫時的事物之外的那個單一、絕對、不動、永恆的理念。業餘習得,有錯誤海涵~個人的一點見解(表示剛剛聽完詩人講解Picatrix,世界觀剛剛從那個滾筒洗衣機里圓潤的滾出來。。。):
前排的回答,大多是從以後世的哲學發展去解讀,但是,事實上,那個時期,哲學與宗教,神學乃至於神秘學是密不可分。隱喻式的說明其根基在於靈的世界與感官的世界之間的對立卻又互相映照,反映於赫爾墨斯主義中,便是那句經典的As Above,so Below;我們憑藉感官所認識的世界,和憑藉靈認識的世界,是全然不同的;因而,這樣的對立是事實意義上的兩個世界,而不僅僅是所謂的哲學理念;這樣的觀念進一步發展為新柏拉圖主義,也深刻的影響了後世從我的文章里摘一段過來。供大家參考。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柏拉圖
很久以來我就有了一個想法。我覺得哲學家的工作,並不是發現什麼客觀真理,而是和文學家、畫家或者廚師等等的工作一樣,都是在以某種形式在搞創造和創作。我覺得,所有的哲學體系、科學思想體系,本質上和小說一樣,都是人的(主觀的)想像和創造的產物。
後來我慢慢認識到,我的這個想法的確有些新鮮的東西,但是又比較粗糙,邏輯上也有明顯的問題。
邏輯上有什麼問題呢?
我們來看看柏拉圖的例子。
古希臘有位著名的大哲學家柏拉圖。他的哲學理論有個著名的基礎命題,叫做「知識就是回憶」。柏拉圖說,人都有永生的靈魂。人在人世間是沒有什麼真知和智慧可言的,人所想所為的都是些靠不住的東西。人的真知和智慧具有永恆和不變這兩個基本特徵,它來自靈魂的故鄉,也就是「理念界」(也有人翻譯成「理型界」)。靈魂在人世間,通過回憶來獲得真知、美德。
顯然,在柏拉圖的哲學理論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神秘因素,就是「靈魂」。
千萬不要小看柏拉圖的這個靈魂永生和靈魂回憶的說法。他的這個理論實際上很厲害。為什麼呢?
我想到了以下兩個理由。
理由1:柏拉圖是西方哲學裡,第一個從「知識的來源」這個角度,建立起哲學理論體系的大哲學家。他第一個用一個成體系的理論,牢牢佔據了哲學領域的一個幾乎是最重要的思維起點和邏輯起點。近代有位西方哲學家懷海特說:「西方哲學兩千五百年來,都是給柏拉圖做註解。」
我覺得懷海特先生的話說的很有道理。一直到現在,柏拉圖最先創造出來的這個哲學理論套路也沒有過時:第一步,通過簡單的幾何和算數論證真知、真理的存在和特徵;第二步,在此基礎上談論美德和正義。
幾乎沒有哪位哲學家能跳出這簡單的兩步之外。
傳統上,哲學還有個重要的分支,就是本體論。這個理論方向討論比如宇宙的起源是什麼之類的深奧問題。這類問題自然也是非常重要,但是也經常容易說不清楚。
柏拉圖的思想為什麼這麼厲害呢?
比如說,你們討論宇宙的起源問題,爭來吵去,討論的結果是什麼?如果對了,當然是找到了真知嘛。人的真知怎麼來的呢?柏拉圖一句話說,是靈魂在回憶。錯了呢?你自己的胡思亂想摻雜進去了。所以,本體論最後也必須歸因到知識的來源問題。
實際上,人的知識的來歷問題,就是一切哲學的邏輯原點。
柏拉圖,發現和佔領了哲學的源頭。
可以這麼說,柏拉圖是西方哲學歷史上最大的大套路家,最老謀深算的老司機。
理由2:柏拉圖的這個知識理論,用到了「靈魂」這麼個神秘因素,我們可以嘲笑它,你可以懷疑它,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沒有辦法駁倒它。
比如說,如果我說,我認為柏拉圖使用了他的想像力,我的證據是什麼呢?
我拿出不來任何證據支持我的想法。
一直到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對「靈魂」幾乎沒有任何可信的經驗和認識。比如我自己,對於靈魂的經驗和認識就幾乎是零。
但是從邏輯上來說,我對靈魂的認識有限,這很可能只是我自己沒有本事,活的太污濁。我畢竟只是一個有限的個體的人啊,我怎麼能因此說柏拉圖是錯的呢?怎麼能確定柏拉圖是不是非法使用了他的「想像力」呢?
真相是什麼呢?真相可能是根本沒有靈魂,但是也很可能是人的確有靈魂,並且,柏拉圖的確是跟他的靈魂交流得很愉快呢。
柏拉圖怎麼就能跟自己的靈魂對話呢?我們怎麼就不能呢?
誰問這樣的問題,誰就是自己往坑裡跳。
柏拉圖活的純凈啊,我們活的污濁啊!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柏拉圖使用了一個(對我們這些凡人來說)依據有限的因素「靈魂」來構築哲學理論。這給我們這些普通人學習、理解、使用或者發展柏拉圖的哲學理論,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當然,這個天才的理論設定,也給試圖駁斥柏拉圖的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我們甚至難以斷定,當他提到了靈魂的時候,他到底是使用了他的「想像力」,還是真實地描繪和記錄了他的某些獨特奇妙的個人經驗?
因此對我們來說,對於柏拉圖的哲學理論,一個邏輯上合理的、並且科學的處理意見,並不是徹底否定它或者淘汰它,而是只能友情提示我的讀者:柏拉圖在哲學史上很重要,名氣也很大,但是理解起來會有點難,對你的實際生活可能也沒有什麼直接的幫助。
所以,「初級哲學」的第一層意思,就是給柏拉圖老爺子鞠個躬,說一聲晚輩甘拜下風,不再整天胡思亂想著要駁倒您了。但是,我要把您老的思想體系歸類到中級哲學或者高級哲學裡去,讓那些的確是在思想上有吃苦的準備又的確是有過人的哲學才華的專門人才們去研究。
上面這一段,並不是開玩笑那麼簡單。
誰知道呢?今天的我們,親身見證了科學和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也許對於五百年以後的人們來說,他們說起「靈魂」來,就和我們今天的人談論電視、汽車一樣,有著大量的實際的日常經驗,見慣不驚了呢。
想像一下:
1.一個貴族。從小到大,朋友圈裡也都是貴族。因此他有餘裕思考各種各樣的問題。2.一個雅典人。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雅典是全希臘最閃耀的明珠。雅典人為他們的文治武功而自豪,為他們的民主政體而自誇。突然,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了,一切都變了。
3.一個哲學家。他最尊敬的老師,全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死於腐蝕青年這樣的罪名。
4.一個古希臘意義上的哲學家。他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論,並試圖以此來改變雅典乃至希臘的命運。但可怕的不是他失敗了,而是他在最接近成功的地方——一個雅典人眼中的蠻荒之地——失敗了。這種滋味大概跟被陸遜打爆的劉備和被呂蒙打爆的關羽差不多吧。
5.一個教師。他最為鐘意的學生和繼承者在他去世後被證明為一事無成。他不怎麼欣賞的學生,一個平民,最後被人們認為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人學者之一。
6.一個長壽的老人。活的太久意味著單位生命中遭到的挫折會越多,而很可惜對他來說單位生命中取得的成功和快意遠少於挫折。
7.我下到比雷埃夫斯港。這是一個狡黠的暗示:我來自上方世界,我即是世界之心。畢竟還是 too young. 有人還劃分三個世界呢。
萬物皆流變,為萬物尋找一個本質不變之因是當時哲學家共同努力追求的。基於早期自然哲學家和巴門尼德的絕對觀念思想,應該都催生了柏拉圖產生理念思想的思維。理念,一方面處於恆定狀態,一方面和流變的萬物有規範對應的關係。而對於理念的來源,應該受當時敬神意識的影響,便有其靈魂回憶的思想。
(備註:柏拉圖的具體著作未曾細讀,此回答只是基於之前哲學史學習的了解基礎上,不完善或錯誤之處,請指正。)柏拉圖劃分二個世界,和其他人劃分二個世界其原因很相同。
那麼還有誰也劃分了二個世界呢?
第一,三大教,佛教,基督,伊斯蘭。有神類宗教都會建立一個新的世界,但是理想國裡面並沒有神明啊?
第二,儒教,或者像是tg 這樣的政治團體,他們建立的新的世界更多的是一種政治因素在裡面,是因為他們要謀求政治上的正義性,謀求民眾的支持。
柏拉圖領導的組織作為一個學術團體,在古代還沒有完善公民教育系統的時候,他們必然會謀求更多的政治權力,那麼他們也必然會發展自己的政治綱領。
理想國看上去只是柏拉圖個人的學術性的構想,但是從誕生之初有著為國家培養學術性公務員的義務、所以《理想國》的另一種翻譯就是《共和國》或者《理想中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建設》。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柏拉圖擅長音樂和幾何、年輕的時候去西方各國遊歷過、對於西方的那一套、十分了解、你們啊!naive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塞拉斯對「所予神話」的批判?
※《精神現象學》這本書有多重要?黑格爾寫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他是怎樣解決的?
※認識論和知識論兩個概念哪裡異同?
※黑格爾怎麼消解康德的「自在之物」?
※身為哲學愛好者的我,如何向專業人士證明自己的理論不是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