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北強南弱,為什麼東晉南北朝和宋遼金蒙古時期的差異那麼大?
東晉到南北朝時期,對比宋遼金蒙古,北方政權一直處於強勢地位,東晉時期的後趙前秦,包括後期的北魏,都十分強大,反而東晉弱小,皇帝也都沒有什麼英明神武的,但是南朝政權從東晉到陳,都跟北方打得又來有回,直到最後陳後主被滅。
反觀宋朝,無論是領土還是經濟軍事都比東晉和南朝要強,可是除了北宋前期還打了幾仗,後期那麼長的時間,除了大家熟知那麼幾位,甚少有對抗北方政權,收復失地的壯志,從皇帝都百官,議和就是主要目的,幾乎對北方的遼金蒙古一直都是處於弱勢地位。 所以這裡想問,除了宋朝文官治國之外,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這樣的局面
謝邀。
孫子云:可勝在敵,不可勝在己。除了比較南方政權的實力,尚需看看對頭的情況如何。其實題主只需釐清前一個時期的名稱,便可發現端倪。即所謂東晉南北朝時期,實為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看名字即可大致想像出北方那個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是為人做嫁衣裳的鳥樣。因此,在前秦一統北方之前,東晉並無亡國之憂,否則以這伙立國未穩,撕逼成風的做派,下場恐怕比南明樂觀得有限。等到苻堅整合完畢,東晉立即壓力山大,可惜這位自我感覺太好,不懂得攘外必先安內,霸王硬上弓,玩脫了,於是乎北方又散架成一堆貓三狗四。
到了北魏崛起,舊調重彈,但此前劉寄奴氣吞萬里如虎,南朝的本錢積攢得也很可觀,足夠後代敗上一陣。孝文帝漢化改革現下是政治正確,實則不然,末了六鎮一鬧,土崩瓦解,又回到了熟悉的味道。
總之,南宋面臨的是長期穩定統一的北方政權,東晉南朝常年面對的是有欠整合的北方,二者不可同日而語。何況北方的漢族豪強塢堡長期存在,依附民動以萬計,這些都決定了少數民族政權動員能力有限,待到北魏解決了這一難題,沒多久又自爆了,奈何奈何。
個人以為,與其說東晉南朝屢屢北伐進取不懈,倒不如指摘這伙面對一盤散沙怎麼干成了這混賬結果為是。@ 蕭宏
南宋在岳飛之後,用兵北方並非罕見,隆興、開禧北伐鬧得都很兇,奈何練不過,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其後聯蒙滅金,端平入洛,剩下就沒幾天太平日子。錯覺南宋一直在混吃等死,恐怕還是岳飛事件留下的後遺症。
論統治集團,南宋那些個大頭巾是讓人生氣,但和東晉南朝的門閥士族一比,簡直成了白蓮花。九品中正製成了九品拼爹制,祖宗給力,叼個奶嘴也高官厚祿平A寒門俊才。就這堆嗑個五石散滿世界裸奔,燻衣剃面、傅粉施朱,畏馬如虎的娘炮,瞅見寒門就玩不可接觸,遇上干實事的就開啟群嘲模式,居然沒折騰到神州陸沉,亡國滅種,簡直是黃帝陵冒煙,老天爺垂憐。號稱五十年江表無事的大梁,遇上個客將侯景直接鬧成渣,真不知該如何評價。
唉,不提了,若要貶宋,徑貶就是,若和東晉南朝的政治一對比,大宋自帶三塊表。倘若司馬家遇上的是蒙、金級別的強敵,漫說北伐,只怕阿爾泰語早就一統華夷了。北宋打不過趙二要背鍋,他基本把柴榮、趙大帶出來的精兵全坑的差不多了。北宋滅國這事徽宗和六賊是一方面,他們把哲宗章惇那批新黨的錢敗光了,童貫的北伐也打得一塌糊塗;但是高滔滔和司馬光也是腦殘,他們不僅把神宗王安石那批人的錢敗光了,河湟開邊的地也送出去了,本來一步登天的局面搞得噶了給給。南宋就比較簡單,趙構這個賤人就是用整個生命來賣國,岳飛的北伐個人認為是很有可能成功的。首先金兀朮是打不過岳飛的,然後金國其他能打的都被金兀朮砍死了。其次岳飛連結河朔的戰法在抗戰期間叫做建立敵後革命根據地...以韓岳劉的能力,以岳飛一軍就過10w人的精兵。不說恢復幽燕,光復中原,還於舊都還是很靠譜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之後孝宗北伐,於外除了李顯忠其他都是經驗包,於內趙構這個賤人還在拖後腿,能打贏除非真的有天兵天將了。再之後就很簡單了,大家一起混日子,混到蒙古人崛起,孟拱當了一輩子人肉長城,賈似道雖然不是聖人但他一己之力幫南宋續了波命,因為搶奪了士大夫的階級利益來對抗蒙古,死後被士大夫寫成了無惡不作的大奸臣。最後文天祥一幫大頭巾,忠心可昭日月,能力跟之前的虞允文比起來差太多了,積重難返,崖山日落。
人口!
一定要注意,觀察幾次南北朝的問題,一定第一要注意人口,第二要注意階級鬥爭。
兩者結合起來看,才能看明白根本原因。南宋跟蒙古對峙,大家都分析了很多。可是如果你攤開當時的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偏安的南宋對峙的是當時幾乎整個世界。壯哉 強宋!
導致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遼金元比起之前的五胡十六國來不知高到哪裡去了。首先來說下南北朝時的情況,自從西晉在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晉惠帝治下爆發了八王之亂,江北的一眾司馬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里外一通猛錘,打到後期甚至拉上了從東漢末年不斷南遷歸附的匈奴等諸胡做僱傭兵,一下子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經過三國洗禮的中原大地再一次陷入災禍之中,匈奴、羯、鮮卑、氐、羌族紛紛抱團形成了類似部落的軍事集團,史稱五胡。雖然五胡戰力十分強悍,但在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北方之前,基本處在混戰的階段,期間雖有苻堅的曇花一現,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最終使得前秦在淝水之戰以後迅速崩潰。
因此東晉面對的幾乎始終是一個混亂的、分裂的北方,因此可以利用各族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桓溫等人的北伐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如果不是東晉內部的世家大族掣肘,東晉的北伐還是可以有更大成果的。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當時的天下人心中,衣冠南渡的東晉依然是天下正朔,人心所向,五胡內心其實是充滿文化自卑的,冉閔之前,也極少有人稱帝,反而是佔據了一片地盤之後還要跑去找司馬家要授權,得封之後自己的政權才算是名正言順。
當北魏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南朝的北伐便多是元嘉草草之類的敗績。而且北魏由於六鎮和洛陽之間矛盾的原因內亂頻仍,進而分化成東魏西魏和北周北齊,在北周再一次統一北方之後,整合了整個北方的隋便敲響了南朝的喪鐘。而不論北宋還是南宋,始終面對的都是成熟的,權力運行穩定的漢化少數民族政權,契丹906年便已建立,比北宋還要早上五十多年,形成了五京六府一百五十州,六百萬人口三十餘萬軍隊的牢固統治,遠非前秦後趙那些半部落化的烏合之眾所能比。之後的金和蒙古,也皆為虎狼之師,並且在佔領中原之後迅速漢化。文化上始終沒有被南宋拉開代差,因此南宋除了金人初入中原立足未穩之時尚能一戰,後期基本只能被動防禦。相比南朝那些夸夸其談的清流大族,兩宋已經做的很好了,可惜歷史沒有給宋更多的機遇。因為經濟重心難移,且隨著人口增加,經濟越來越活躍,南方和北方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此間樂,不思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sorry,我對晉魏南北朝的歷史不太了解。
宋朝稍微的知道那麼一些,可能也不權威,也有一些是自己主觀!僅供參考! 趙匡胤,陳橋兵變,他的政權是剝奪的,畢竟始祖政權是靠武力來的,一代目總是想這千秋萬代,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繼續做皇帝,每個開國太祖都是很有能力的,宋朝有個噁心並且又髒的地方,文官治國你們也知道,還有就是部隊經常換領導,這個月張三是司令,下個月李四來噹噹,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很有效的預防了陳橋兵變這類事情,可怕的是部隊也沒戰鬥力。連自己領導都搞不懂是誰,打戰說話沒權威且不說,憑什麼給你賣命。當然也有一些岳家軍,楊家將之類的, 畢竟是個別不多。還有一個游牧民族 立國之本就是騎兵,機動性強,打戰也騷,這裡搶槍哪裡沖沖,早起不好抓,為什麼?機動性強啊,也沒什麼根據地,流動性強。 等到游牧民族成了氣候更難剿滅了。
不過宋朝的人都很有節氣,不是有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嘛, 君死臣盡。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軍隊的種類不同。南北朝時期雖然北方佔優勢,但是前期還是可以五五開的,雖然北朝是五胡的後人,但是許多已經漢化,而且作戰方式也都改為了以步兵正面作戰為主。但是宋朝和北方民族就不一樣了,宋朝前期皇帝和將軍有雄心壯志,但是軍隊差距太大,這主要和南北方人民生活習慣有關,南方是農耕文明,作戰方式以步兵為主。而北方主要是游牧文明,他們並不太接受中原農耕文化,作戰方式則以騎兵為主。首先,騎兵衝擊快,步兵需要長時間排兵布陣,所以步兵對騎兵是沒有什麼太大優勢的;其次,步兵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而騎兵部隊則不需要太多的輜重物資就可長期作戰。所以到南宋岳飛抗金的時候,岳飛之所以可以收復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失地,就是因為他組建了岳家軍,岳家軍就是騎兵為主,步兵為輔的作戰模式。這是其一。二是宋朝後期皇帝和大多數將軍形成「打不過」的慣性思維,所以就以和為主。而退居長江流域,更是偏安江南,修身養性,失去了收復河山的雄心了。雖然孝宗皇帝有北伐的想法,但已經找不到合適的將領了,所以直到蒙古人南征,宋人依舊打不過。我的想法大概就這樣,懇請各位大神點撥一下。
題主問題描述里有個瑕疵。宋朝國力肯定比東晉和南朝強,但遼金元也肯定比北朝強呀,尤其是征服星辰大海的蒙元。南宋偏居一偶有個很重要但不是很明顯的原因:靖康之變兩位皇帝被擄走,趙構南逃另立朝廷,史稱「南宋」,這裡面存在一個悖論,如果南宋一心北伐收復失地,那就有可能成功,成功就很有可能解救兩位人質皇帝徽欽二帝,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回來論正統性趙構一點優勢都沒,一個是他爹,一個是他哥。這也是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衰落的原因,更是秦檜等議和派得勢的原因。而趙構在位35年,後又禪讓做了太上皇,等他死後,其實這種政治路線已經紮根於南宋朝廷,再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整個南宋是以「議和」為主旋律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並不強。前秦只是短暫的軍事統一,並不是有效的政治經濟統一。而且前秦對其他少數民族的壓迫很重,民心向背,所以前秦軍隊在淝水之戰中一觸即潰。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政權迅速腐化。邊鎮多次發生叛亂,之後又有大臣屠戮宗室的河陰之變,北方政權受到極大削弱。相反,南朝政權由朱張顧陸幾個大族輪流把持,政權較穩定,南方經濟持續發展。雙方在淝水之戰後便呈現一種均衡的態勢,南方偏安一隅,無心北伐。北方政權持續分裂,紛爭不斷。直到北周滅北齊,隋文帝代北周自立,政權情況才得以好轉。
推薦閱讀:
※後金努爾哈赤那幫人為什麼不選擇向朝鮮半島擴張?
※明、漢、唐等朝代為什麼會重用宦官?
※神權、軍權與族權,商王最重視哪個權力?
※從唐朝安史之亂到宋朝再次統一,具體是什麼過程?
※拋開反動性和分裂性,「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