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前的伊拉克到底有多發達?

海灣戰爭前的伊拉克自稱世界第三。在相關問題中看到伊拉克軍事實力甚至可能強於中國。但從別的方面看,伊拉克是否也很發達?


謝邀

戰前伊拉克經濟數據光鮮,然而這種光鮮暗含著嚴重的階層、民族不平等。海灣戰爭前的伊拉克,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表面上看起來國家強大,經濟數據華麗,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群政治經濟地位不平等。在看似穩定的國內政局背後,依靠的是薩達姆的鐵血獨裁政策,他將更多的精力和金錢維護其獨裁統治、以及擴張軍備上。這種虛假的繁榮在隨之而來的海灣戰爭中,被暴露無遺:僅僅依靠國有石油經濟和強大軍隊並不能完全贏得一場國家間的較量。真強國與偽強國的區別在戰火下體現得更加充分。

薩達姆堅信「如果你恐嚇人,你就能控制他們,而且他會欽佩你,並設法投靠你。」血腥的「清洗」和殘酷整肅一直伴隨著薩達姆的執政生涯,以至於11445638名選民因恐懼薩達姆報復而全部投出贊成票,創造了世界選舉史上的奇蹟。這一點來看,全球最大黨明顯技高一籌,採用間接選舉,保障了平民不知選舉,而國家領導人確是「全國人民選了我」。

伊拉克的富裕其實是薩達姆的富裕:其財富約70-200億美元曾位列福布斯前10.但不少人認為《福布斯》的判斷太保守,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稱,薩達姆的財富大約在70-200億億美元。以至於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後,曾發動了大規模的「尋寶行動」。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占多數的國家,但作為一個遜尼派政權,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統治必定不能依靠什葉派為主的國防武裝。所以伊拉克還有一個特殊的軍隊:共和國衛隊,其成員必須是遜尼派出身,而精銳中的精銳共和國特別衛隊成員必須都來自薩達姆的老家提特里克。而在政治上,在20世紀下半葉,什葉派就再也沒有嘗過在伊拉克政府任高官的滋味。在伊拉克複興社會黨內,1968年僅有6%的黨員為什葉派。

伊拉克全國人口中遜尼派阿拉伯人20%,什葉派55%,庫爾德人20%,而薩達姆時代的遜尼派一家獨大。雖然海灣戰爭前,伊拉克賬面上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3600美元,號稱中東第一富國,但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對稱。復興社會黨重新掌權後,南部什葉派居住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一直被忽略。直到南部叛亂愈發嚴重之後,薩達姆才採取一定的傾斜政策,南部什葉派和北部遜尼派三省的發展水平差距有了逐步縮小,「南貧北富」的狀況才稍有緩解。由於薩達姆大權獨攬,占伊拉克人口大頭的什葉派在政治與經濟地位上與遜尼派極度不平等。直到1991年,什葉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揭竿而起。當時正值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後撤,什葉派發動突然襲擊,扣押了數萬名後撤途中的伊拉克士兵,什葉派武裝一度奪取了十多個伊南部城市。薩達姆抽調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進行干預,最後將什葉派的叛亂鎮壓下去。現在在什葉派居住的伊南方地區發現的許多大屠殺遺留的屍坑。

石油國有化帶來的財富讓薩達姆「胸懷大志」,他的目標是做新時代的薩拉丁,當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薩達姆對阿拉伯民族在戰後分立了22個國家的現狀極為不滿,高高舉起了「泛阿拉伯主義」的旗幟。1980年9月,在薩達姆就任伊拉克總統的第二年發動兩伊戰爭,長達8年的戰爭讓軍人和平民的傷亡總數達40萬,經濟損失則高達2000多億美元。國內通貨膨脹率高達45%,黑市上的第納爾只值官價的 1/12。兩伊戰爭徹底拖垮了伊拉克經濟。兩伊戰爭並沒能給薩達姆帶來「榮譽和夢想」。戰前有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一仗下來,竟欠下了800億美元的外債。(解力夫著《海灣戰爭》)儘管兩伊戰爭使伊拉克經濟凋敝、元氣大傷,但經過戰火洗禮的伊拉克軍隊卻更加「強大」。人數多達100萬的正規軍使得伊拉克成為中東「當之無愧」的頭號軍事大國,其軍隊人數居世界第四。凋敝的經濟與強大的軍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中東政治評論家們認為,8 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
遭到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前的 1/5,而
戰爭又使國家的開支猛增,年年入不敷出。
(解力夫著《海灣戰爭》)伊拉克同伊朗停戰後,雖亟待復
興經濟,但是外債負擔沉重,資金缺乏,國家財政和國民生活均處於艱難狀
態。伊拉克在1989年的出口收入都是石油掙來的,約150億美元,而非石油收入尚不及3億美元,無疑石油收入成了伊拉克的經濟命脈。海灣危機前,伊拉克石油主要出口西方國家,美日歐每天從伊拉克購進石油170萬桶左右,占其出口量的70%。現在這幾個大主顧率先宣布停止進口伊拉克石油,伊拉克石油立刻丟掉了大買主沒了市場。本來,在西方市場關閉後還可以有一條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退路,即把20%~ 30%的石油銷往巴西、印度等國,無奈,安理會的制裁決議要求國際社會統一行動,聯合國成員都有執行決議的義務,這樣,此路也不通。(《石油—— 從制人到受制於人》解曉燕1998石油大學學報)所以薩達姆走投無路只得打科威特的主意。

伊拉克有發展農業的良好自然條件, 在阿拉伯國家中得天獨厚。但在海灣戰爭以前, 農業生產沒有得到政府足夠的重視, 和許多阿拉伯產油國一樣, 伊拉克的經濟嚴重依賴於石油的生產和出口, 糧食和食品主要依賴於進口。海灣戰爭以後, 伊領導層開始強調農業和糧食自給的重要性,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鼓勵和發展農業生產。但無奈種子、農機缺乏, 耕作方式落後, 穀物、水產和畜牧業生產年年遞減, 穀物產量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30 % ( 年產量在150 ~ 17 0萬噸左右) 。海灣戰爭前, 對外貿易在伊拉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阿拉伯國家中僅次於沙特和埃及的第三大進口國, 主要進口商品為:糧食(6 5~ 70 % ) , 紡織品(6 5 % ) , 日用輕工、醫藥( 6 0 % ) , 生產資料中的原材料80 % 依賴進口, 機械設備和零配件的95 % 依賴進口。(《制裁下的伊拉克經濟》余莉1997經濟縱橫)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伊拉克的所謂「發達」完全是靠石油美元堆砌出來的,國內除了石油以外沒有其他的支柱性產業,薩達姆建立的富裕帝國是一個嚴重脫離人民脫離世紀經濟發展水平的空中樓閣。

有人把此時的伊拉克形容為:一個衣衫襤褸、飢腸轆轆的窮光蛋,手裡拿著一挺先進的衝鋒槍。為了活路,他有兩種選擇,要麼把槍賣掉換取衣服和糧食,要麼持搶搶劫。薩達姆選擇了後者。兩伊戰爭結束剛剛兩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當時科威特有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海外資產逾千億美元,還有每年近百億美元的石油收入。吞併科威特能讓薩達姆獲得巨額的重建資金,重振被兩伊戰爭拖垮的經濟。窮兵黷武使得海灣戰爭爆發,最終導致了薩達姆王朝的覆滅。

伊拉克曾號稱中東第一強國,世界上第四軍事大國。靠著天然的石油資源優勢,創造出了一個個軍事經濟奇蹟,一度富甲一方。然而光鮮的外表下掩蓋了薩達姆治下的伊拉克各民族在經濟和政治上嚴重不平等,石油帶來的經濟繁榮並沒有惠及到所有人。在薩達姆的獨裁以及擴張政策下,伊拉克最終走向毀滅。可以說,將伊拉克引向戰爭、打敗伊拉克的並不是多國部隊高科技軍事裝備,而是薩達姆自己、以及他的政策和由此帶來的獨裁、特權與不平等,而這恰恰是一個偽強國的典型特徵。


美帝和土鱉是藍星上面最大的兩個偽發達國家粉碎機


發達與否是小事,但當時伊拉克的世俗化程度完爆現在八十條街。雖然後期薩達姆有復興沙里亞法的趨勢。。。但人家沒幹完就被爸爸給打爆了。

還有一點,中國乾的世界第三也不少了吧,62年的印度,78年的越南,嗯


推薦閱讀:

達爾文死前曾經改信基督並且大力否定自己的進化論學說這是真的嗎?有具體的文獻證據嗎?
為什麼二戰後美國社會普遍認同女性參加工作,而日本卻沒有?
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
如何評價路易十三?
你認為中國從古到今最大的政治正確是什麼?

TAG:歷史 | 經濟 | 國家 | 伊拉克 | 海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