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會越過資本主義直接發展到社會主義?

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那麼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是有必然性的,但是中國越過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按理說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十分尖銳後才會有工人階級起義並掌權才能發展到工人階級掌權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要有強大的生產力基礎的,但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後,生產力水平明顯跟不上,所以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是不是說中國意識到生產力水平跟不上社會進步程度,所以社會迴旋,整出一大堆私有經濟,雖然沒徹底倒退為資本主義,但卻依靠資本主義的方式來重新打造社會生產力基礎呢?


到達社會主義,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這是資本主義的維護者在故意曲解馬克思,好讓中國搞一段資本主義,阻礙搞社會主義。只要中國搞了社會主義,那麼然後就全由他們當家了,社會主義也就別想搞了。

其實,馬克思的人類由奴隸社會到共產主義的那個論斷,是人類社會被動的發展規律,即人類閉上眼睛,一點主動性也沒有,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完全由生產力的推動,那麼人類就會按照那個規律發展。所以馬克思斷定,資本主義的下一站就是社會主義。

但是,當人類睜開眼睛,知道前面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時候,就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了,變被動為主動,那麼情況就變了,可以繞過資本主義直接到達社會主義。

第二站的下一站是第三站,但是當你處在第一站的時候,一定要經過第二站才到第三站嗎?不一定吧?哪條路近走哪條。


一國建立社會主義么?

  「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給不太發達的國家所顯示出的,只是後者自己未來的形象。」馬克思這個斷語,在方法論上說並非依據整體世界經濟上面的,而是依據於某一取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上面。資本主義發展愈波及於一切國家,不問各國的以往命運及其現時經濟水平如何——則上面那個斷語便愈加不能應用。英國當時顯示了法國的未來形態,但較少顯示了德國的未來形態,而且絕未顯示俄國或印度的未來形態。然而俄國孟什維克派拿絕對的意義去理解馬克思那個相對性的斷語而推論說:落後的俄國不應當走上前去,應當柔順地模擬一些現成的形態。這種「馬克思主義」,連自由派也贊成。

  馬克思另有一個同樣流行的斷語,即是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這個斷語,恰好相反,不是依據於某一單獨國家上面的,而是依據於普遍的社會制度的更替變化上面(奴隸社會,中古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可是孟什維克派以一個單獨國家觀點來看這個斷語,而推論說:俄國資本主義還有很長道路可走,直至於走到歐洲或美洲水平。可是,生產力並非在真空內發展的!你不能談論一國資本主義的潛力,而一方面忽視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階級鬥爭,另一方面又忽視它對國際條件的依賴性。俄國資產階級被無產階級推翻,是拜它與生俱來的種種矛盾所賜,這就一筆勾銷了俄國資本主義的抽象經濟潛力。俄國的經濟結構及其階級鬥爭性質,在一個有決定意義的程度上,受決定於國際條件。就世界範圍說,資本主義已經達到了一種地步,再不能辯護——並非在商業意義上說,而是從社會學觀點上說——其生產費用的合理性:關稅,軍備,危機,戰爭,外交會議及其他病象,吸收了和消耗了如此之多的創造精力,以致不管技術如何進步仍然沒有餘力去富裕生活和增進文化。

【一國建立社會主義么?】 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Trotsky/1930book/trotsky-1930book59.htm


謝邀。首先,馬克思沒有搞過什麼「歷史必然性」的觀點,這類觀點都是典型的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產物。在馬克思那裡,只有實踐的必然性,沒有宿命論。

馬克思早就指出,認識的真理性是靠實踐來說明的。所謂的兩個絕不會,都是實踐的絕不會,而不是純邏輯的絕不會。如果從字面來看,別說馬克思那時候,現在的資本主義也不好說都發揮完了吧。那馬克思說這麼早是不是有一種硬點的意思?所以馬克思沒有任何這個意思。全部生產力發揮完,並不是自然的發揮完,而是通過實踐消滅之,讓它發揮完。成熟也一樣,沒有鬥爭實踐,什麼也成熟不了。看看《資本論》是怎麼談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就知道什麼叫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了。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是通過階級鬥爭進行的,忽略了這一點,就不得不淪落到上面某些人的庸俗觀點。

綜上,中國跳過西歐式資本主義階段,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是非常正常的過程,和馬克思主義沒有矛盾可言。這是中國革命實踐的選擇,是基於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果。

至於什麼批一國社會主義論的幾個托派更是逗笑了,中國革命成功時早就有一個社會主義陣營了,而且是令帝國主義膽寒的陣營,根本談不上什麼一國。我想要是全地球建成了社會主義,他們還會往地外文明想,搞一個「一球社會主義論」批判一番。

反對「一國社會主義論」的托派,本身就沒搞清楚社會主義到底是怎麼產生和維護的。社會主義產生於階級鬥爭,維護也是一樣。列寧一開始之所以不認定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多有俄國疲弱的原因,俄國無產階級能否對抗全球的資產階級?當後來發現有辦法對抗以後,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出爐就是自然而然了。

————————分割線————————

額外提一下,「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指的應當並非中國,而是印度的公社制,是一種原始公有制。中國並不具有這種特點。另一位答主提的共同勞動之類的觀點是馬克思對俄國公社的看法。我印象里馬克思對中國的封建生產方式並沒有很多研究。

再多提一點無關的,馬克思在《資本論》里還提到,日本的封建制比西歐的更典型。我本以為日本封建制應當類似中國,後來有同志指出日本的封建制和中國的封建制差別還是很大的。


11月4日更新,刪去了部分內容。對這篇回答我自己是不滿意的。這篇回答寫於一年之前,所以這些刪節也反映了我自己觀點的變化。

7月19日,更正一處時間錯誤,感謝評論區 @章魚貓爸爸 指出。

以上是我看到的問題和描述,我想把它分成幾個小的問題一一回答。

1.中國是否經歷過資本主義階段

從經濟上講,從明朝中葉甚至更早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萌芽。19世紀60年代,受洋務運動影響,中國已經出現了實質上的資本主義工業和逐漸成形的民族資產階級。1956年三大改造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才基本退出中國歷史舞台。

從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到資產階級的形成,經歷了400年的時間。

從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開展到1956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結束,經歷了近100年的時間。

說中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是缺乏歷史常識。

2.中國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較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原理嗎?(正題)

認為中國過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人,其實根本就不懂馬克思主義,至少是沒有完整地認識馬克思主義。

目前的最高票答案中引用了馬克思」兩個絕不會「的著名論斷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這個論斷無疑是正確的。那麼問題就在於,資本主義在中國到底有沒有完全發揮出它對生產力所能起到的貢獻

一九六五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等許多方面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怎麼可能讓落後的中國獨立發展,後來居上?

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幾百年了。所以資本主義國家不會失去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如此一來,如果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明顯會成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傾銷地。經濟上不獨立,政治上談何獨立?中國的封建時代太長了,補資本主義的課沒有必要,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已經擁有資本主義最高形態的弊端特徵了。

而世界近代史表明,後起資本主義國家往往都會遭受既有成熟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侵略,最終不是淪為殖民地,就是成為其附庸。幾乎沒有國家能夠例外。

這裡我要強調的是,題主,和支持題主觀點的所有答案所援引的馬克思主義原理,都來自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歐洲歷史的研究成果。所總結出來的規律並不完全適用於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確需要一定的生產力前提,但是究竟生產力發展到怎樣程度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誰能給出一個準確地數字?這個沒有絕對的標準,它是由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總結,都必須來源於相應時期的歷史實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作出那些論斷的時候還沒有那種實踐,所以他們也從來不認為自己的任何結論可以隨時隨地去套用到任何一個國家上。這也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體現。

最早意識到東方落後國家有可能較早爆發革命並取得成功,最早研究這個問題的可行性的,不是別人,恰恰是馬克思自己。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歐洲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在悲憤與失望之餘,馬克思把目光投向了東方、投向了亞洲、投向了中國。1852年開始,馬克思就中國革命問題寫了15篇文章,寫的文章比其它任何國家都要多。

馬克思認為,當時的中國社會和歐洲封建社會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氣候不像歐洲那樣濕潤,所以農業生產的發展極其依賴於大規模的公共灌溉設施,而大規模公共灌溉設施的修建與維護則依賴於一個統一的、關係緊密的國家的存在。中國生產力的進步,常常依賴於公共勞動的成果。所以中國即不存在歐洲那樣層層分封的封建割據,也沒有那麼多封建等級,歐洲那種絕對的土地私有制形式,在中國從根本上就是沒有基礎的。相比歐洲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社會生產中,聯繫都更為緊密,這種緊密的聯繫構成了過渡向社會主義的有利條件,因為社會主義正是一個更為高級的「共同體」。

馬克思專門發明了一個詞描述這種特殊的經濟關係,叫作「亞細亞所有制」。

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浪潮的衝擊下,「為了維護古老的共同體」,從而不得不創造一個新的人類共同體,這就是中國革命的實質,也是中國革命「過早」爆發的原因。

3.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社會生產力明顯跟不上」嗎?

既然問題里提到了,在這裡我就專門談談1949年到1976年間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

在經濟建設方面,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前提下基本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聯合國認定的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全部門類工業的國家。社會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557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6846億元,29年間增長11.29倍,年均增長9%。

鋼產量從1949年的16萬噸,發展到1976年的2046萬噸;原油從1949年的12萬噸,發展到1976年的8716萬噸;汽車產量從1955年年產100輛,發展到1976年的13.5萬輛。(新中國成立前我們甚至不能獨立生產汽車)

1949年時,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起點相近,但到198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是印度的3倍,別告訴我這個差距是用2年的時間拉開的。我們僅僅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100年的全部發展積累。

另外還有一些無法被計入GDP的寶貴財富。

1949年到1976年,小學在校生從2000萬人發展到1.5億人;中學在校生從100萬人發展到5800萬人,高等學校在校生從11.7萬人發展到67萬人

人口死亡率從20‰下降到7.25‰;1949年中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1978年是68歲。

上面的數據,是在已經將三年饑荒和十年文革造成的破壞計入在內後得出的。

前三十年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毫不亞於改革開放以來的「後三十年」。而改革開放以來一切成就的基礎都是在那個時代得到奠定。

你倒是去到非洲搞個改革開放看看?

4.如何解釋改革開放後中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正題+1)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政治課本上的這句話

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形態。

過渡,意味著介於兩者之間,意味著仍然會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某種特徵。如果完全截然不同,還叫什麼「過渡」呢?

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面存在的,但它們一定會有相似的特徵。

比如商品生產仍然存在、商品價值規律仍然發揮作用、私有財產沒有被徹底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對立沒有完全消失、男同志還是進男廁所女同志依舊進女廁所等等……(何況,也並不是說共產主義社會就一定會是男女共用一個廁所)

列寧、斯大林以至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地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要利用好商品流通和價值規律

即使是時值文革時期制定的《七五憲法》,也允許了部分私有財產的存在。

何況誰說只有資本主義方向的改革才叫改革?1956年的三大改造同樣是一次偉大的改革。

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勝利,逼迫它的敵人打扮成馬克思主義者。


我認為現在試圖討論中國是不是資本主義,亦或者討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包括為什麼中國跳過資本主義的問題,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種討論從一開始,用的方法就是形而上學的,而不是辯證法的。

在形而上學者看來,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應當逐個地和分別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變的研究對象。他們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他們的說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在他們看來,一個事物要麼存在,要麼就不存在;同樣,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是自身又是別的東西。正和負是絕對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結果也同樣是處於僵硬的相互對立中。……這一點法學家們知道得很清楚,他們為了判定在子宮內殺死胎兒是否算是謀殺,曾絞盡腦汁去尋找合理的界限,結果總是徒勞。同樣,要確定死亡的那一時刻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生理學證明,死亡並不是突然的、一瞬間的事情,而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同樣,任何一個有機體,在每一瞬間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間,它同化著外界供給的物質,並排泄出其他物質;在每一瞬間,它的機體中都有細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細胞在形成;經過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這個機體的物質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質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個有機體永遠是它本身,同時又是別的東西。

——恩格斯《反杜林論》

那麼,一旦試圖具體到中國這個國家,討論資本主義或者社會主義,結果就是像法學家界定胎兒算不算人一樣,是毫無意義的。中國現在,包括了資本主義生產,同時也包括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特點;在每一瞬間,它是資本主義的,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的。

辯證法的方法,是跳過這些枯燥的法學家的定義問題,而是具體去考察整個社會的運作。僅僅在有必要的時候,才引入這樣的定義。辯證法永遠是實踐說明理論的,而不是空來一個理論,然後把完全不同的社會形態硬生生塞進去。於是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在於它到底是不是社會主義,或者它是不是直接跳過了資本主義社會,而在於,它是不是直接跳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答案很顯然,是沒有的。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跳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發展出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的物質基礎是什麼?馬克思說得很明確。

私有製作為公共的、集體的所有制的對立物,只是在勞動資料和勞動的外部條件屬於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質,卻依這些私人是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來所表現出的無數色層,只不過反映了這兩極間的各種中間狀態。

勞動者對他的生產資料的私有權是小生產的基礎,而小生產又是發展社會生產和勞動者本人的自由個性的必要條件。誠然,這種生產方式在奴隸制度、農奴制度以及其他從屬關係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勞動者是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農民是自己耕種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業者是自己運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發展,才顯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獲得適當的典型的形式。

  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要使它永遠存在下去,那就象貝魁爾公正地指出的那樣,等於「下令實行普遍的中庸」。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滅它自身的物質手段。從這時起,社會內部感到受它束縛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動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必然要被消滅,而且已經在消滅。它的消滅,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這種剝奪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們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慾的驅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
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所排擠。

  一旦這一轉化過程使舊社會在深度和廣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採取新的形式。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

  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隨著這種集中或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的剝奪,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於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公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後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

——馬克思《資本論》

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所經歷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是勞動資料和勞動分離的過程,是對過去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過去的私有制是以土地與其他生產方式分散為前提的,所有這個對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只有建立在大工業,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因此我們看到,在落後的農業國,直接跳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多麼不可能。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不可能,因為是實踐決定理論,一旦有人成功了,那麼就說明它是可能的。

但是目前為止的嘗試裡面,還沒有人成功。因此,現在中國有了市場經濟,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大工業生產與資本的原始積累。一切都回來了。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又保留了許多社會主義的東西。於是我們看到,中國還是沒有跳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但是它也絕對不是當初馬克思定義的那種資產階級共和國了。因此,中國既跳過了資本主義階段,又沒有跳過資本主義階段。這就是辯證法的結論。


宣傳口徑上還講現在是在補資本主義的課呢

然後把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剝削人的全吸收過來的

現在工人階級可有二共時期社會地位高?

黨內走資派上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左派帽子扣的死死的,最好把罄竹難書的髒水全潑到左派頭上

一個真正的馬克思政黨、一個工人政黨從不掩藏自己要建立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野心,毫不掩藏自己通過民主選舉或暴力革命奪取政權

中國現在還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你們自己對號入座看看唄


我沒說過這些話——卡爾·馬克思

如果按照那些生產力決定論者的論調,社會制度之間的變遷彷彿都天然的存在一個生產力(不管是總的還是人均的)閾值,這一閾值甚至還是世界通行的標準,只有生產力越過了這個閾值之後產生的社會變革才是恰到好處的,否則便是早產兒。於是乎,看到當今世界生產力水平最高的一眾帝國主義國家(最高階段了呢)都還一片太平,生產力諸君就像掌握了真理一樣,急不可耐地對著那些早早革命的國家發表「補課」高論。然而,最打他們這套理論的臉的例子,恰恰就是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自身的發展歷史。也即,何以解釋世界範圍內,資產階級革命率先發生在所謂封建社會生產力相對並不發達的歐洲,而封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中國卻遲遲沒有產生其內部的資產階級革命?難道這些歐美老牌也都是早產兒嗎?難道它們也需要補一補封建社會生產力的課嗎?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誰說中國越過了資本主義了,叫法不一樣而已,剛建國時叫新民主主義,畢竟TG的天下不好明目張胆的叫資本主義,但實際上就是補資本主義的課,所以此時上層建築也不是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小資產階級的聯合政府(五星紅旗上有兩顆星代表了這兩個階級),本來這個課要補挺長一段時間(太祖當時自己也這麼認為),結果沒過幾年感覺形式一片大好的TG認為課已經補完,直接一步到位進入社會主義,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的幫助下又超額完成,更加堅定了TG我們早就補完了資本主義的課現在正走在社會主義康庄大道上的錯覺,結果二五開始就出問題了,而之後的各種天災人禍原因就是由於這種生產力與上層建築的不匹配所激發出的矛盾。改開實際上就是重新開始補課,當然名稱上還是不能叫資本主義(不然就是走邪路),也不能叫新民主主義(否則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於是就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真是天才,社會主義本來就是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其初級階段不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么)


謝邀。

一定程度上,題主的說法是成立的,但要注意幾點: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當前的生產力水平未達到共產主義生產關係所需要的生產力水平,於是,無法建立共產主義生產關係。

2、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主要區別不在生產關係,而在上層建築。社會主義是工人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所以,在生產關係上包含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應有之意。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有相當部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所以,資產階級有相當的可能性重新掌握政權。社會主義階段的時間越長,資產階級重新掌握政權的可能性越大,這要求工人階級在穩固政權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產力,儘可能快地到達共產主義生產關係所需要生產力水平。


中國新民主主義就是國家資本主義


什麼狗屁不通,沒幾個人回答到點子上。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是兩種國家形態,但是他們只能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共產主義社會是不存在國家的。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和你這裡所說的,實際上是兩回事!我國哪裡越過了資本主義社會?我國本身就是個國家,它本身足以說明,它沒有處在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或者共產主義社會。

因為非常多人不去研讀馬列主義的著作。於是乎,相當一部分人,張冠李戴,此社會主義和彼社會主義混在一塊。請你認真研讀下,你說的社會主義確定是馬克思說的?


因為我國有合理的政治體系,所以就有良好的社會主義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人類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時建立的兩種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的反映。資本主義思想體系認為,私有制、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和政治民主(多黨輪流執政)是最自由、公平、有效率的社會,最能提高人們的福利;而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卻看到血淋淋的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殘酷的階級差別、階級鬥爭,社會不公,兩極分化,看到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因此提出建立生產資料公有、有計劃地發展經濟,高度發展生產力、按需分配、人民當家做主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消除上述人類社會的弊病。隨著社會的發展,除了最基本的原則之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在發生變化,社會主義也發展市場經濟,發展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改革計劃經濟,總之一切以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為準則;資本主義也引進計劃管理、宏觀調控,對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進行國家干預。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社會制度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一個模式。兩種制度互相競爭,有利於文明的進步。

詳細回答如下:

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區別是在稱呼上,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共同的稱呼;

社會主義,是由共產黨建立的國家,對自己國家的稱呼;

而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就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

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18世紀的啟蒙運動等三大思想運動,孕育了西方國家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就在同一歷史時期的1516年,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寫下了《烏托邦》一書。他以生動的文學筆調,揭露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罪惡,描繪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一種理想社會,從此開啟了人們批判資本主義、追求美好社會的先河。在人類思想史上,這被看作是空想社會主義的開端。

隨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在一次又一次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完善。在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權宣言》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它較為完整地表述了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核心: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國家的主權在於人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等。這種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思想,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潮流,並且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登上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舞台。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也同時得到發展。繼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出現之後,通過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與人類價值觀的矛盾,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9世紀40年代共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的確立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發現,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剝削制度的根源。因此,「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1]。社會主義從此擺脫了空想,走出了烏托邦荒原,成為令人信服的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有力地指導並推動無產階級的解放地運動。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

兩種價值觀和兩種社會制度發生、發展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第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對立,集中體現在生產關係上:一個要維護私有制,一個要消滅私有制。第三,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第四,當代社會可以從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運動中找到存在的意義:在資本主義國家裡,資產階級佔據社會的統治地位,而在社會主義國家裡,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勞動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第五,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條件下,資本主義表現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也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日益顯現出比較優勢,現代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得不借鑒和吸收社會主義的營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總是在相互比較中存在、在對立統一中發展。而先進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總要取代落後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所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於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複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

——從社會制度的角度劃分,有五種形態說,即「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2],以及未來的共產主義的生產方式。後來,斯大林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為五種社會經濟形態,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制的、封建佔有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

——從社會關係的角度劃分,有三種形態說。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3]。

這兩種劃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係」;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係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鬥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準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以蘇聯和中國為代表的一批落後國家,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而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當初劃分社會形態時所始料不及的。

顯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三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高度抽象的,是概括本質的,是反映一般規律的。而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係,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一八四○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空前深重。從鴉片戰爭開始,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些鬥爭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敗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事實表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期待著新的社會力量尋找先進理論,以開創救國救民的道路。」[4]

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我們可以認為,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這個階段的社會制度,不單是一個資本主義制度,應該有多種社會制度可供選擇。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換句話說,從封建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中間必須經過一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形態。馬克思把它籠統地稱為資本主義社會,但這已經不能科學地概括今天的實際。從當代社會實踐看,它可以是資本主義社會,也可以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這個選擇依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情況而發展變化,是包含著共性的個性形式,是普遍真理與客觀實際的有機結合。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的如下認識: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的現實選擇。它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相應的政治國家。」[5]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之所以走了許多彎路,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不顧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而自由地選擇了社會形式,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們黨根據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行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這正是適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

當代社會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人類雖然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自由地選擇社會形式,但在一個大的社會形態中,人類社會為最終邁向共產主義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條件的道路卻是多選的:它可以選擇資本主義,也可以選擇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選擇和判斷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看誰的生產關係能夠最終地和最大限度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屬於人類社會發展三大形態中的第二大形態,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屬於人類社會發展三大形態中的後兩大形態。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左」的思想混淆發展的不同階段,「右」的思潮否定不同階段的連續發展。把資本主義絕對化,把社會主義簡單化,把社會形態教條化,是造成思想理論出現混亂的深層次原因。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所必須經過的一個大的社會形態。它存在著獨具特色的發展規律,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

在中國,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

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並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性質的社會。生產方式是封建地主佔有製為基礎的,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社會就是封建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是以「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為基礎的,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同理,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佔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貫通於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它正確地反映了我國現階段不發達的生產力同與之相適應的基本經濟制度之間的和諧關係,充分地體現了我國現階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都是代替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產方式的先進生產方式,都是為實現共產主義準備更高的生產方式。二者既有一定聯繫又有本質區別。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6-1]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6-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是社會主義本質的現實物質載體。它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同時繼承和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

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生產關係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係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規律,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的重大理論命題,對於正確回答以下這樣一些重大問題——為什麼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搞「全盤西化」,為什麼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不是簡單地「補資本主義的課」、與「資本主義趨同」,為什麼「我們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為什麼「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中間的優秀分子也可以入黨」;對於加深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政策;對於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正確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廣大人民群眾解疑釋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三,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在競爭中並存發展。

我國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同當代資本主義性質不同,但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在這一大的形態中,生產力的發展服從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貨幣、市場、交換價值的存在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市場經濟既可以為資本主義所用,也可以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用。

在這一大的形態中,物質利益原則是決定生產關係和人們社會關係的基礎性原則,是生產力發展的原動力。任何忽視物質利益原則的政策,都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應。資本主義國家被動地兼顧社會公正,社會主義國家主動地和自覺地維護社會公正。

在這一大的形態中,資本、僱傭勞動、剝削都是客觀的經濟現象,由「物的依賴性」決定。過去,我們對這些客觀事物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簡單地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籤加以排斥,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規律,關鍵在於正確認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及其反作用,這樣才能腳踏實地地回到物質的大地上來。僱傭勞動、剩餘價值、剝削等經濟現象儘管不符合人類先進的價值觀念,但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又具有相對合理性,「因而馬克思也承認剝削,即佔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暫時的歷史正當性」[7]。一方面,當人類社會還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發展階段,僱傭勞動、剩餘價值、剝削這些經濟現象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通過自身特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交換方式、分配方式、消費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上層建築,通過多種政策和法規來恰當限制和不斷調整這些不合理的經濟現象,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減少社會的不公正。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消滅剝削,擺脫「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

今天,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在求同存異中生存,在競爭借鑒中發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鬥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著平等競爭、互相借鑒、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中間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替代一般規律中的資本主義階段、為實現共產主義準備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基礎的社會階段,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的社會階段。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隨著實踐的發展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就是我們的立場和態度。

~~~~~分割線~~~~~~~~~

以上來自百度知道,特此聲明。侵權刪。


我們是中特,謝謝


因為他超車了 但是他沒交罰款


其實我們並沒有完全越過資本主義階段,我們目前的狀態就是類似半資半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狀態。

按照正常步驟來說,封建到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

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發達國家提高人民福利,有工會給工人做主等措施就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表現。然而一切還是控制在大資本家手裡,這種過渡不知道要多長時間。

再看看中國,本來是個半封建社會,但是知道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知道社比資更高級,怎麼辦,先搞資然後再發展成社,還是直接搞社?引進技術當然引進最新的啦,不引進最新的那不總跟人家屁股後頭嗎!

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階段的資本積累、生產力發展等等環節沒有,所以目前的階段就是一邊補上這些環節,一邊搞著不成熟的社會主義。

要問現在中國到底是資還是社,我認為還是社的,公有制經濟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那麼就是偏向社會主義的。儘管很多產業已經私有化了,但是目前經濟命脈還在國家掌握之中。


我覺得不是越過,而是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


老祖宗說:循名責實!

長得丑,改個名叫x漂亮,就真的漂亮了嘛?


政治課沒學好啊。

判斷社會形態的標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嗎?錯。

判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可以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判斷。

判斷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絕不能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判定社會主義社會的唯一標準,是有沒有黨的領導。有了黨的領導,北朝鮮、古巴、越南也是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黨的領導,美國、德國、瑞典生產力再發達、社會再民主法制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


推薦閱讀:

如何回應參與共產主義要先先散盡家財的言論?
大學裡開設馬克思一類課程實際上能有多大的作用?
馬克思的話是不是說明在資本主義到盡頭之前我們不應該發展新生產關係?
納粹的罪惡,在多大的程度上與馬克思主義有關?
馬克思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左圈,都流行什麼左翼理論?

TAG:社會發展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