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諸子百家的書全讀遍會是怎樣?


能知道很多成語的出處……


對於非專業研究人員而言,很可能遠沒有預期中的大,甚至幾乎為零,我就明確告訴你。想讀諸子百家,你得先明白你想要得到什麼方面的提高?但其實,所有方面的都得不到。利益相關:兩三年前基本都刷遍了(儒家:五經+論孟荀,道家:老莊列尹,法家:管晏商韓,其餘:墨孫鬼呂。),現在忘得精光,與常人無異。

文學方面?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學的起源,對比中國文學史上其他朝代的作品(如唐詩宋詞),可以發現實在是粗淺多了。詩歌?詩經楚辭多麼直白啊,不是修辭簡單到幾乎沒有的句子就是一些複雜的稀有地名生物名。散文?墨子荀子韓非子等等的確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論證嚴密,所以說……真的很適合而且只適合正在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中學生。神話與寓言?我們小時候不都學過了嗎?最後我想來想去,的確能提高文言文語感和邏輯思維能力,挺適合中學生的,但是為什麼要為此專門看這些相對晦澀的先秦文言文呢?中國歷代文獻很多的。

人生哲學與三觀?的確有很多,尤其是以注重倫理著稱的儒學著作。問題是,以大多數人的文言文資質,那麼長的東西根本消化不了啊。還不如看高考作文素材庫里的名句,至少記得下來。另外,現在滿大街的所謂成功學心靈雞湯,完全可以起到這個作用啊,雖然有各種問題但至少三觀還是正的,語言還是淺顯易讀的。也許有的內容的確很深刻,但是憑藉大多數人對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一大段下來就能記下來核心的隻言片語(就算當時不是最多一周後也是了,比如我),連如何論證都忘了,這效果和雞湯的一個小故事一句話一樣啊。

社會科學的某種具體學科?也許能得到一些有用的思想,但是由於諸子散文總體而言較為零散,某種類型的思想經常散見於不同的篇目之間,所以除非有較強的超長篇文言文閱讀能力,否則還不如看今人的分析。想看法律思想就看中國法律思想史先秦部分,想看社會思想就看中國社會思想史先秦部分,看專題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而箇中原因,在於子學甚至國學根本就沒有被納入現代學科研究範式的框架。於是,有的概念難以理解,有的概念明顯過時,有的概念甚至都有歧義。如果要進行研究,甚至看國外著作如劍橋中國史都可能比直接讀全文都有效得多。這也是現代國學研究的困境。

於是,國學成為了一種在現代人看來玄之又玄的東西,而在早期的諸子文學尤甚。大多數人無法正確地挖掘出它們的現實價值,只能存著膚淺的理解,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成類似心靈雞湯或用以充逼格的工具。而在激情散盡之後,也會逐漸淡忘,一滴不剩。


謝 @溫飛卿邀!

諸子百家讀遍的人,有誰呢?

早一點,屍子

《屍子·廣澤篇》中說:

 墨子貴兼,孔子貴公,皇子貴衷,田子貴均,列子貴虛,料子貴別囿。其學之相非也,數世矣而已,皆弇於私也。

孔墨皇田列料,六家。

然後呢?當了商鞅的老師,在商鞅敗亡之前,逃入蜀。

稍微遲一點,荀子。

《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說:

縱情性,安恣孳,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它囂魏牟也。

  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鰌也。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鈃也。

  尚法而無法,下脩而好作,上則取聽於上,下則取從於俗,終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批評了它囂、魏牟、陳仲、史鰌、墨翟、宋鈃、慎到、田駢、惠施、鄧析、子思、孟軻十二家學說。

然後呢?收了不少弟子,帶出了韓非和李斯,終老蘭台。

再後來的人,諸如劉向、揚雄、桓譚、王充、王符之輩,都游於諸子之內,但是各自的經歷完全不一樣。漢書藝文志中說:

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從先秦,到兩漢,到魏晉,到六朝,到隋唐,到五代,到宋遼,到元明,到清到民國,還有到現在,很多很多人,想讀遍諸子的,和在讀遍諸子路上的人,都在求「通萬方之略」,但他們的人生完全不同,有通達富貴,名垂青史,也有窮困潦倒,鬱郁終生。因此,這個「會怎麼樣」,本來就難以回答。

讀遍諸子從來是一個夢想,但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夢想,有很多前輩和同仁在這條路子上走過和在走,不過路很長,只有誰比誰走的遠,而從來沒有人走到頭吧。

——(分割線)——

不過想問題主一句,你定義的「讀」是啥?

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希望這少之又少的閱讀量,希望能保證我還有回答這個題目的資格:

做過札記:孟子、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商君書、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墨子、鬼谷子、新語、法言、申鑒、潛夫論、中說、易林、七緯

正在做札記的:獨斷、屍子、鬻子、慎子

寫過提要辯證的:尹文子、鄧析子、公孫龍子、惠施子、崔子政論、仲長子昌言

點校過的:申子、鼂子新書、桓子世要論、劉子政論、陳子要言

翻閱過的:韓非子、鶡冠子、賈子新書、春秋繁露、孔叢子、劉子新書、鹽鐵論、白虎通德論、風俗通、抱朴子內外篇、淮南子、王子論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六韜、三略、中論、握奇經、管子、金樓子、牟子、陰符經、山海經、搜神記、搜神後記、博物志、無能子、真誥、廣成子、農桑輯要、四民月令。

經史集之類與子部無關,就不言了,希望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四庫全書的總纂修紀昀曾為自己寫過一幅輓聯:

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大概我的宿命也逃不開此吧,「生死書叢似蠹魚」。


假設有人能夠全部讀完並且足夠聰明的話,至少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辯手。


會幻滅,知道聖賢根本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學會花式撕逼,畢竟得到了撕逼發明者的真傳;

然後發現,這個世上的智慧就那麼多;而人類一直在犯雷同的錯誤;

最後,明白,其實沒什麼卵用。


絕對變傻。

老子二千五百年前就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諸子百家,誰知道有多少是大偽之作??


謝邀,沒讀過,讀完再答,我盼著有生之年我有心氣兒讀


有些人一副「我都讀過,但是沒用」的樣子,其實吧,爛泥就好好趴著就好,不必非要把自己扶上牆。

不服?我問問你,不問你讀過沒?只問你聽過沒?《吳子》《尉繚子》《握奇經》《唐李問對》《兵經百字》《將苑》《太白陰經》《孫臏兵法》……

我看影印本《虎鈐經》的時候,看得我都質疑人生了,各種繁體字。

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經歷和思考。

古代經典,有涉及封建禮法男尊女卑的糟粕,但大部分還是開卷有益。


光《四庫》收錄子部書有多少:

不包括儒家的十三經。不包括存目。只是館臣抄了一遍的書。

即使刨去類書類藝術類農家類醫家類都不算,剩下的全讀完也是神仙。

孔子家語
荀子
孔叢子
新語
新書
鹽鐵論
說苑
新序
揚子法言
潛夫論
申鑒
中論
傅子
中說
帝范
續孟子
伸蒙子
素履子
家范
帝學
儒志編
太極圖說述解
西銘述解
通書述解
張子全書
註解正蒙
正蒙初義
二程遺書
二程外書
二程粹言
公是弟子記
節孝語錄
儒言
童蒙訓
省心雜言
上蔡語錄
袁氏世范
延平答問
近思錄
近思錄集注
近思錄集注
雜學辨
御定小學集注
朱子語類
戒子通錄
知言
明本釋
少儀外傳
麗澤論說集錄
曾子全書
子思子全書
邇言
木鐘集
經濟文衡
大學衍義
西山讀書記
心經
政經
項氏家說
先聖大訓
黃氏日抄
北溪字義
准齋雜說
性理群書句解
東宮備覽
孔子集語
朱子讀書法
家山圖書
讀書分年日程
辨惑編
治世龜鑒
管窺外篇
內訓
理學類編
性理大全書
讀書錄
大學衍義補
居業錄
楓山語錄
東溪日談錄
困知記
讀書札記
士翼
涇野子內篇
周子抄釋
張子抄釋
二程子抄釋
朱子抄釋
中庸衍義
格物通
世緯
呻吟語摘
劉子遺書
人譜
榕壇問業
溫氏母訓
御定資政要覽
聖諭廣訓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
御制日知薈說
御定孝經衍義
御定內則衍義
御纂性理精義
御制朱子全書
欽定執中成憲
御覽經史講義
思辨錄輯要
正學隅見述
雙橋隨筆
榕村語錄
讀朱隨筆
三魚堂剩言
松陽鈔存
讀書偶記
連叢子

以上儒家類

黃石公素書
李衛公問對
太白陰經
武經總要
握奇經
六韜
孫子
吳子
司馬法
尉繚子
黃石公三略
三略直解
虎鈐經
何博士備論
守城錄
武編
陣紀
江南經略
紀效新書
練兵實紀
練兵雜紀
建炎德安守御錄

以上兵家類

管子
管子補註
鄧子
商子
韓非子
疑獄集
折獄龜鑒
棠陰比事
補疑獄集
以上法家類

齊民要術
農書
農桑輯要
農桑衣食撮要
農書
救荒本草
農政全書
泰西水法
野菜博錄
欽定授時通考

以上農家類

巢氏諸病源候總論
備急千金要方
銀海精微
外台秘要方
顱囪經
黃帝內經素問
靈樞經
難經本義
針灸甲乙經
金匱要略論注
傷寒論注釋
肘後備急方
褚氏遺書
銅人針灸經
明堂灸經
博濟方
蘇沈良方
壽親養老新書
腳氣治法總要
旅舍備要方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
傷寒微旨論
傷寒總病論
聖濟總錄纂要
證類本草
全生指迷方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類證普濟本事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傳信適用方
衛濟寶書
醫說
針灸資生經
婦人大全良方
太醫局諸科程文格
產育寶慶集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集驗背疽方
濟生方
產寶諸方
仁齋直指
急救仙方
素問玄機原病式
宣明方論
傷寒直格方
病機氣宜保命集
儒門事親
內外傷辨惑論
脾胃論
蘭室秘藏
此事難知
醫壘元戎
湯液本草
瑞竹堂經驗方
世醫得效方
格致餘論
局方發揮
金匱鉤玄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外科精義
脈訣刊誤
醫經溯洄集
普濟方
玉機微義
仁端錄
薛氏醫案
推求師意
針灸問對
外科理例
石山醫案
名醫類案
赤水玄珠
醫旨緒餘
證治準繩
本草綱目
奇經八脈考
瀕湖脈學
傷寒論條辨
先醒齋廣筆記
神農本草經疏
類經
景岳全書
瘟疫論
痎瘧論疏
本草乘雅半偈
御纂醫宗金鑒
尚論篇
醫門法律
傷寒舌鑒
傷寒兼證析義
絳雪園古方選注
續名醫類案
蘭台軌範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傷寒類方
醫學源流論
傷寒明理論
傷寒論方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傷寒論音訓
修治葯法
辯識修製藥物法度
仁齋傷寒類書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脈書要語
矯世惑脈論
以上醫家類

乾坤體義
表度說
簡平儀說
天問略
新法算書
周髀算經
新儀象法要
六經天文編
原本革象新書
重修革象新書
七政推步
聖壽萬年曆
古今律歷考
測量法義
渾蓋通憲圖說
圓容較義
歷體略
御制曆象考成
御制曆象考成後編
欽定儀象考成
曉庵新法
中星譜
天經或問前編
天步真原
天學會通
歷算全書
大統歷志
勿庵歷算書記
中西經星同異考
全史日至源流
數學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數術記遺
海島算經
五曹算經
五經算術
夏侯陽算經
張丘建算經
緝古算經
數學九章
測圓海鏡
測圓海鏡分類釋術
益古演段
弧矢算術
同文算指
幾何原本
御制數理精蘊
幾何論約
數學鑰
數度衍
勾股引蒙
勾股矩測解原
少廣補遺
庄氏算學
九章錄要
以上天文演算法類

觀物篇解
皇極經世書解
易學
洪範皇極內篇
太玄經
太玄本旨
元包經傳
潛虛
皇極經世書
皇極經世索隱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
易通變
天原發微
大衍索隱
易象圖說
三易洞璣
靈台秘苑
唐開元占經
宅經
葬書
撼龍經
青囊序
青囊奧語
天玉經
靈城精義
催官篇
發微論
靈棋經
焦氏易林
京氏易傳
六壬大全
卜法詳考
李虛中命書
玉照定真經
星命溯源
珞琭子賦注
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
三命指迷賦
星命總括
演禽通纂
星學大成
三命通會
月波洞中記
玉管照神局
太清神鑒
人倫大統賦
太乙金鏡式經
遁甲演義
禽星易見
御定星曆考原
欽定協紀辨方書
元包數總義
潛虛發微論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
以上術數類

古畫品錄
書品
續畫品
貞觀公私畫史
書譜
書斷
述書賦
法書要錄
歷代名畫記
唐朝名畫錄
墨藪
畫山水賦
思陵翰墨志
五代名畫補遺
宋朝名畫評
益州名畫錄
圖畫見聞志
林泉高致集
墨池編
德隅齋畫品
畫史
書史
寶章待訪錄
海岳名言
宣和畫譜
宣和書譜
山水純全集
廣川書跋
廣川畫跋
畫繼
續書譜
寶真齋法書贊
書苑菁華
書小史
書錄
竹譜
畫鑒
衍極
法書考
圖繪寶鑒
寓意編
書史會要
珊瑚木難
趙氏鐵網珊瑚
墨池璅錄
書畫跋跋
書訣
繪事微言
書法雅言
寒山帚談
書法離鉤
畫史會要
書畫題跋記
清河書畫舫
真跡日錄
清河書畫表
書畫見聞表
南陽書畫表
珊瑚網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秘殿珠林
石渠寶笈
庚子銷夏記
繪事備考
書法正傳
江村銷夏錄
式古堂書畫匯考
南宋院畫錄
六藝之一錄
小山畫譜
傳神秘要
琴史
松弦館琴譜
松風閣琴譜
琴譜合璧
學古編
印典
羯鼓錄
樂府雜錄
棋經
棋訣
法帖音釋刊誤
續書史會要
寒山金石林甲乙表
以上藝術類

文房四譜
硯史
歙州硯譜
歙硯說
辨歙石說
端溪硯譜
硯譜
古今刀劍錄
鼎錄
嘯堂集古錄
考古圖
重修宣和博古圖
宣德鼎彝譜
欽定西清古鑒
奇器圖說
硯箋
欽定西清硯譜
墨譜法式
墨經
墨史
墨法集要
欽定錢錄
香譜
陳氏香譜
香乘
雲林石譜
茶經
茶錄
品茶要錄
宣和北苑貢茶錄
東溪試茶錄
續茶經
煎茶水記
北山酒經
酒譜
糖霜譜
洛陽牡丹記
揚州芍藥譜
劉氏菊譜
史氏菊譜
范村梅譜
范村菊譜
百菊集譜
金漳蘭譜
海棠譜
荔枝譜
橘錄
竹譜
筍譜
菌譜
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
禽經
蟹譜
蟹略
異魚圖贊
異魚圖贊箋
異魚圖贊補
宣爐博論
北苑別錄
諸菊集品目
以上譜錄類

學林
呂氏春秋
淮南鴻烈解
人物誌
金樓子
劉子
顏氏家訓
鬻子
墨子
子華子
尹文子
慎子
鶡冠子
公孫龍子
鬼谷子
長短經
兩同書
化書
昭德新編
芻言
樂庵語錄
習學記言
本語
白虎通義
獨斷
古今注
資暇集
刊誤
蘇氏演義
兼明書
近事會元
東觀餘論
靖康緗素雜記
猗覺寮雜記
能改齋漫錄
雲谷雜紀
西溪叢語
容齋隨筆
考古編
演繁露
緯略
瓮牖閑評
芥隱筆記
蘆浦筆記
野客叢書
坦齋通編
考古質疑
經外雜鈔
古今考
潁川語小
賓退錄
學齋佔畢
鼠璞
朝野類要
困學紀聞
識遺
愛日齋叢抄
日損齋筆記
丹鉛余錄
譚菀醍醐
藝彀
正楊
疑耀
名義考
徐氏筆精
通雅
巵林
拾遺錄
義府
日知錄
藝林匯考
潛丘札記
湛園札記
白田雜著
樵香小記
義門讀書記
管城碩記
訂訛雜錄
識小編
論衡
風俗通義
封氏聞見記
尚書故實
灌畦暇語
春明退朝錄
宋景文筆記
東原錄
王氏談錄
麈史
文昌雜錄
夢溪筆談
仇池筆記
東坡志林
珩璜新論
晁氏客語
師友談記
楊公筆錄
呂氏雜記
冷齋夜話
曲洧舊聞
元城語錄解
嬾真子
春渚記聞
石林燕語
避暑錄話
岩下放言
卻掃編
五總志
紫微雜說
辨言
墨庄漫錄
寓簡
欒城遺言
東園叢說
常談
雲麓漫抄
示兒編
遊宦紀聞
密齋筆記
梁溪漫志
澗泉日記
老學庵筆記
愧郯錄
祛疑說
琴堂諭俗編
鶴林玉露
貴耳集
吹劍錄外集
腳氣集
藏一話腴
佩韋齋輯聞
書齋夜話
齊東野語
困學齋雜錄
隱居通議
湛淵靜語
敬齋古今黈
日聞錄
勤有堂隨錄
玉堂嘉話
庶齋老學叢談
研北雜誌
北軒筆記
閑居錄
雪履齋筆記
霏雪錄
蠡海集
草木子
胡文穆雜著
讕言長語
蟫精雋
震澤長語
井觀瑣言
南園漫錄
雨航雜錄
采芹錄
畫禪室隨筆
六研齋筆記
物理小識
春明夢余錄
居易錄
池北偶談
香祖筆記
分甘余話
古夫於亭雜錄
洞天清錄
負暄野錄
雲煙過眼錄
格古要論
竹嶼山房雜部
遵生八箋
清秘藏
長物志
韻石齋筆談
七頌堂識小錄
硯山齋雜記
意林
紺珠集
類說
事實類苑
仕學規範
自警編
言行龜鑒
說郛
玉芝堂談薈
元明事類鈔
儼山外集
古今說海
少室山房筆叢正集
鈍吟雜錄
中華古今注
書帖識語
野老紀聞
續古今考
雲煙過眼錄續錄

以上雜家類

小名錄
古今同姓名錄
編珠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龍筋鳳髓判
初學記
元和姓纂
白孔六帖
蒙求集注
事類賦
太平御覽
冊府元龜
事物紀原
實賓錄
書敘指南
海錄碎事
古今姓氏書辯證
帝王經世圖譜
職官分紀
歷代制度詳說
八面鋒
錦繡萬花谷
古今事文類聚
古今事文類聚新集
古今事文類聚外集
古今事文類聚遺集
記纂淵海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群書會元截江網
全芳備祖集
群書考索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
古今源流至論
玉海
小學紺珠
姓氏急就篇
小字錄
雞肋
六帖補
翰苑新書
韻府群玉
純正蒙求
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
名疑
荊川稗編
萬姓統譜
喻林
經濟類編
同姓名錄
說略
天中記
圖書編
駢志
山堂肆考
古儷府
廣博物志
御定淵鑒類函
御定駢字類編
御定分類字錦
御定子史精華
御定佩文韻府
御定韻府拾遺
格致鏡原
讀書紀數略
花木鳥獸集類
別號錄
宋稗類鈔
經史圖書綱目
辭學指南
氏族博考

以上類書類

明皇雜錄
西京雜記
世說新語
朝野僉載
唐新語
次柳氏舊聞
唐國史補
劉賓客嘉話錄
因話錄
大唐傳載
教坊記
幽閑鼓吹
松窗雜錄
雲溪友議
玉泉子
雲仙雜記
唐摭言
中朝故事
金華子雜編
開元天寶遺事
鑒戒錄
南唐近事
北夢瑣言
賈氏譚錄
洛陽縉紳舊聞記
南部新書
王文正筆錄
儒林公議
涑水記聞
澠水燕談錄
歸田錄
嘉祐雜誌
東齋記事
青箱雜記
錢氏私志
龍川略志
後山談叢
孫公談圃
談苑
畫墁錄
甲申雜記
聞見近錄
隨手雜錄
湘山野錄
玉壺野史
侯鯖錄
東軒筆錄
泊宅編
珍席放談
鐵圍山叢談
國老談苑
道山清話
墨客揮犀
唐語林
楓窗小牘
南窗記談
過庭錄
萍洲可談
高齋漫錄
默記
揮麈錄
玉照新志
投轄錄
張氏可書
聞見錄
清波雜誌
清波別志
雞肋編
聞見後錄
北窗炙輠錄
步里客談
桯史
獨醒雜誌
耆舊續聞
四朝聞見錄
隨隱漫錄
東南紀聞
歸潛志
山房隨筆
山居新話
遂昌雜錄
樂郊私語
輟耕錄
水東日記
菽園雜記
先進遺風
觚不觚錄
何氏語林
山海經
山海經廣注
穆天子傳
神異經
海內十洲記
漢武故事
漢武帝內傳
洞冥記
拾遺記
搜神記
搜神後記
異苑
續齊諧記
還冤志
集異記
博異記
杜陽雜編
前定錄
桂苑叢談
劇談錄
宣室志
唐闕史
甘澤謠
開天傳信記
稽神錄
江淮異人錄
茅亭客話
太平廣記
分門古今類事
陶朱新錄
睽車志
夷堅支志
博物志
述異記
酉陽雜俎
清異錄
續博物志
明皇雜錄
癸辛雜識
以上小說家類

林間錄
弘明集
廣弘明集
法苑珠林
開元釋教錄
宋高僧傳
法藏碎金錄
道院集要
禪林僧寶傳
羅湖野錄
五燈會元
釋氏稽古略
佛祖歷代通載
補禪林僧寶傳
臨濟宗旨
以上釋家類

道德真經注
老子翼
御定道德經注
老子說略
陰符經解
陰符經考異
陰符經講義
老子道德經
道德指歸論
老子道德經
老子解
道德寶章
道德經注
關尹子
列子
沖虛至德真經解
莊子注
南華真經新傳
莊子口義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
莊子翼
文子
文子纘義
列仙傳
周易參同契通真義
周易參同契考異
周易參同契解
周易參同契發揮
周易參同契分章注
古文參同契集解
抱朴子內外篇
神仙傳
真誥
亢倉子
亢倉子注
玄真子
無能子
續仙傳
雲笈七籤
悟真篇註疏
古文龍虎經註疏
易外別傳
席上腐談
道藏目錄詳註
陰符經注
莊子闕誤
天隱子
直指詳說
以上道家類



建議沒讀過的人不要來強答。

什麼時候推測也成為一種答題方式了?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世界上沒有靈丹妙藥,一下子就學富五車,透悟天地,不要急功近利。

建議看看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個層次闡述了現代人應該怎麼看待諸子百家,我覺得挺好。

比自己去看更有效率。

許多民族都有獨特的智慧,許多民族都有曾經的輝煌,他們也都會有自己引以為榮的黃金時代。因此,當他們打開國門,放眼天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時,不會因精彩紛呈而眼花繚亂,不會因變化萬千而張皇失措,也不會因日新月異而妄自菲薄。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遠流長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們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戰國,就是我們輝煌的時代;諸子百家,就是我們智慧的結晶;而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則是我們民族歷史上的華彩樂章。《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夏蟲不可語冰。


百家皆史,尤其六經。你能明白兄日辛,祖日辛,父日辛之後,再讀任何一本都可以讀一輩子了,如果史學功底不夠,那就當記成語典故吧


會變成國學民科!畢竟諸子意見相左的不少!


。。。。

第一。樓主問這個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數量沒有概念。

你讀儒家。難道只讀《論語》?

光是論語的注釋,有多少本。我就不提古文的注釋了。你光是讀《于丹看論語》這種,你知道自己要讀多久么?

第二。

你知道什麼叫諸子百家嗎?

一堆過時的古代樸素知識,你去讀他做什麼

忍不住抱怨一句。現在的年輕人啊。。連諸子百家究竟是什麼,有多少本書都不知道。就開始YY自己全部讀完的成果了。。

坦白說,你做夢也不是不行。你好歹去寫本起點小說啊。。來知乎問什麼?


  首先,我得先申明下我本人並未把諸子百家讀遍。一來對其興趣遠不足以支撐我花去大把的時間在這上面,二來我也並不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讀完他。

  好了,那麼下面來簡單的討論下。我不知道題主出於何等樣的目的要去讀遍諸子百家,如果你是單純的想了解中國文化,亦或是想要增長知識的話,那麼我本人並不建議你去花大量時間在這上面,自然我的意思是如果題主水平夠得話當然可以,如若不然,還請找些適合現在的自己研讀的作品。

  題主的問題是讀遍諸子百家的書會怎樣?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些含糊不清,你想要怎樣?難道讀完諸子百家馬上就能成文學大師了?

  這就好比一個平時不學習的學生,到了快高考的時候開始惡補,每天認認真真的聽課,但是老師所講所述幾乎聽不懂。好了,幾個月下來他一直很用心,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或許會小幅度的提升,但是極其有限。這便是同一個道理。

  當然中國的文化是趨於早熟的狀態,你要真的想了解中國文化,先秦文學是不可避免的一環。至於題主以自己目前的水準能不能從中汲取大量的養分,那就要靠你自己去掂量掂量了。


中信國學經典系列

掌閱國學公版


我沒讀全。

不過我覺得大概會大寫的懵逼。


沒讀過,我就是來問問,諸子百家傳到今天,書還齊嗎?


推薦閱讀:

讀完一百本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社會學有哪些經典書籍值得讀?
看書被周圍的人認為是裝高大上,怎麼辦?
書讀完第一遍後,就不想再次閱讀,怎麼辦?
怎麼培養好的讀書習慣?

TAG:閱讀 | 智慧 | 文化 | 傳統文化 | 諸子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