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學術界有沒有系統研究貨幣危機的理論?
如題,在學習世界經濟史時對亞洲金融危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有長者來傳授一下人生的經驗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歷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北大元培學院大四本科生。這學期選修了《世界經濟史》課程,這是我們的期末作業。我以北大學子的榮譽保證本回答系原創,沒有抄襲。
簡介一下,答案有些長。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簡要介紹學術界研究貨幣危機的三代理論,第二部分是在這些理論基礎上,理解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
亞洲金融危機是1997-1998年發生於亞洲若干國家(主要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韓國)的金融危機,但實際上如果將這裡的金融危機理解成廣義上的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中還包含著貨幣危機,以及其後的經濟危機。
實際上,金融危機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金融危機。廣義金融危機泛指發生於金融過程和金融領域的危機,包括貨幣危機、支付危機、狹義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因此,可以發現,廣義的金融危機也是人們在經濟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概念,涵蓋了很多種狹義的金融危機。比如一般大家所認為的亞洲金融危機實際上就是這種廣義的金融危機,裡面包含了貨幣危機和經濟危機。相對而言,狹義的金融危機概念則要窄很多。狹義的金融危機是金融系統中爆發的危機,表現為金融指標包括短期利率、證券和房產的價格急劇惡化。
與金融危機密切相關的則是貨幣危機。貨幣危機主要是有國內外眾多投資者由於對某種貨幣喪失信心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導致被拋售貨幣大幅貶值或者由固定匯率制度轉向浮動匯率制度。
貨幣危機與金融危機是不同的概念。東南亞金融危機可以說是貨幣危機、金融危機(狹義)和經濟危機同時存在。亞洲金融危機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貨幣危機,第二階段演進為金融危機(狹義),第三階段則演化為全局性的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主要涉及了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韓國五個國家。其中,泰國是最早遭到攻擊的,也是最典型的國家,因此,在下面具體分析亞洲金融危機成因的時候,筆者會更多以泰國為例子說明具體的發生機制。
因此,分析東亞金融危機需要從分析貨幣危機發生機制入手。可以說貨幣危機是東亞金融危機的第一階段,也是激發東亞金融危機的最直接原因。
學界關於貨幣危機的研究到目前主要有三代理論。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代表性學者分別是Krugman、Obstfeld、Krugman。好吧,克老爺子就是這麼6,不僅開創了貨幣危機研究的先河,還在東亞金融危機之後,根據東亞金融危機發展出解釋力更強的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的基本模型就是Krugman於1979年提出的國際收支危機模型,開創了現代國際金融危機研究的先河。
他的國際收支危機主要觀點就是國家內部,宏觀經濟政策和固定匯率制度是一對冤家。當國家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時候,會出現財政赤字。而政府為了財政赤字融資,有兩種辦法。一是不動外匯儲備,只對本幣進行赤字發行。二是,打外匯儲備的主意,通過減少外匯儲備或者通過國際收支赤字來為國內的財政赤字進行融資。
而克老爺子英明地指出,出來混遲早是要還滴。如果長期保持財政赤字和本幣的赤字發行,財政赤字就會持續累積,本國信貸也會持續擴張,最終導致維持固定匯率制的外匯儲備被敗光,導致固定匯率制度不得不終結。外匯投資者認識到固定匯率制將會終結的時候,為了避免匯率浮動的損失,就會在政府外匯儲備尚未耗盡時將本幣兌換成外幣,使得外匯儲備加速下降,瓦解固定匯率制度,變為浮動匯率制度。
這個模型所指出的一個可怕事實就是即使不遭到國際索羅斯之流(國際投機者)的投機供給,固定匯率制度也終將死去。最終,匯率制度會轉向固定匯率制度。更精細的模型中,則引入了外部投機攻擊(索羅斯大神要來啦!!!),模型表明在引入外部投機攻擊之後,固定匯率制度會提前崩潰。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在1979年提出之後,可謂是風光無限啊。不僅很好的解釋了1980s的拉美債務 危機,而且還得到了著名學者的實證背書。
其中比較好的實證檢驗是Edwards在1995年做的財政赤字和貨幣危機之間關係的研究,經過對1954-1975年全球範圍內87次貨幣危機的實證研究,發現財政赤字和貨幣危機之間確實具有顯著相關性。同時,Edwards也提出了預測貨幣危機的可能性,即可以通過預算赤字、貨幣供給的增長率和外匯儲備預測貨幣危機的發展。
美中不足的是,Krugman的國際收支模型假設過於簡單,如政府只能通過外匯儲備維持固定匯率制,政府是否會維持固定匯率制度不是內生變數,而是外生變數。這些過度簡化的假設都使得Krugman的模型解釋力稍微欠缺。而且,Krugman的模型沒有明確指出固定匯率制度崩潰的時間。
在Krugman模型的基礎上,很多學者都進行了進一步改進。
Flood和Garber(1984)將Krugman的非線性模型簡化成線性模型,從而使得外匯投機攻擊模型可以有顯式解。
而步入90年代後,歐洲匯率機制國家和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和其他國家所發生的貨幣危機無法得到很好的解釋。如1992年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貨幣危機中,政府可以從國際資本市場借入外匯,即外匯儲備並不構成這些國家維護固定匯率制度的限制。但是這些國家還是選擇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因此傳統的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就無法很好地解釋了。
於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應運而生。
筆者認為第二代貨幣危機其實就是受到了理性預期革命影響的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相比於第一代貨幣危機,第二代貨幣危機引入了市場預期因素。Krugman的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如果沒有發生財政赤字,那麼國內的固定匯率機制會一直存在。但是引入了市場預期之後,可以發現,即使政府沒有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固定匯率機制也會因為市場的貶值預期和投機衝擊而崩潰。第二代模型著重考慮了市場貶值預期的作用,因此,國內宏觀經濟與政治狀況就會通過市場貶值預期影響固定匯率制度是否能夠安全存在。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更多強調了政府作為監管者的主觀能動性,將政府看作是一個具有工具理性的行為主體。就是說政府可以控制固定匯率制度,可以通過利率和稅收等手段維護固定匯率制度,但是至於政府是否會選擇維護固定匯率制度取決於成本收益權衡。此外,資本賬戶的控制被給予更多重視,不同於第一代模型中固定匯率制是個必然結局,在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中,如果政府控制資本流動,打破國內外利率的聯繫,可以阻止固定匯率制度的終結。
而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代表性學者就是現任IMF首席經濟學家Maurice Obstfeld。
Obstfeld在1994年發表了文章「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在文章中,他建立了一個分析政府決策優化行為的模型。政府可以通過提高稅收或者超發貨幣為國內的赤字融資,而成本就是市場貶值預期。
市場貶值預期主要通過名義利率影響政府的選擇,實際上,市場貶值預期具有自我實現的一個機制。具體來說,如果國內人民預期本國貨幣會貶值,就會推高本國的名義利率,高利率會使得總需求下降,失業率上升。同時也會對債務人形成「債務懸掛」,降低債務人還債能力,使得原本就比較脆弱的銀行系統陷入危機。高利率同樣對政府有負面影響,會使得政府的公債增加,財政赤字增加。
Obstfeld建立了一個模型來說明政府關於固定匯率政策的決策過程。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財政赤字,需要通過增加稅收或者擴大國內信貸發行進行融資。前者導致高稅率,後者導致貨幣貶值預期。這兩個後果都是政府所厭惡的,因此也就構成了政府的損失。而政府也面臨一個跨期預算約束,其受利率的影響。利率受到預期貶值率影響,如果市場貶值預期高,利率就高,政府下期還債壓力就很大。而政府最優貶值率會受到國內利率影響,即最優貶值率是國內利率的函數。這個函數就是政府反應函數,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數學證明,Obstfeld證明了這個函數最優貶值率隨著利率上升速度減慢。而存在一個市場的利率平價條件,最優貶值率是利率的函數。兩個函數的交點就是平衡點,政府可以選擇該點的國內利率和預期貶值率的平衡。
如圖所示,政府反應函數主要反映了在既定約束下,對應於最優貶值率的國內利率。這個函數是一條向上凸的曲線,即其增加速度隨著利率上升而下降。
而利率平價則代表的是市場反應函數,是一條直線。
可以直觀地看出,在這一模型中,存在多重均衡。均衡點A代表的是公眾貶值預期比較低,根據非抵補利率平價條件,國內利率就會比較低,對應這個較低的利率,政府就會因而選擇較低的貶值率。而B點代表的是公眾貶值預期比較高,國內利率就會比較高,政府也就會相應選擇較高的貶值率。
如果考慮貨幣貶值會給政府的名聲帶來不好的影響,從而在模型中引入相關的名聲成本,那麼當政府貶值所獲得的收益不足以彌補其名聲成本時,政府就有激勵維持固定匯率,即零貶值率。零貶值率是一個趨於極限的A平衡點,如果將固定匯率制度,即零貶值率考慮為平衡,那麼政府放棄A平衡點(固定匯率制度)原因可能是高預期貶值率。而高預期貶值率則是由國內因素導致的,如國內高失業、高額外債和金融系統混亂。
Obstfeld的這個模型就指出了政府堅持固定匯率的好處在於(1、幣值穩定 2、反通脹信譽,這種信譽有利於避免民眾預期通脹的動態不一致問題,可以降低通脹,增加社會的福利。),堅持固定匯率的成本則是高利率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結果。
考慮外部投機者對本幣的攻擊,會發現,如果公眾貶值預期強烈,就會推高國內利率,政府也會維持高貶值率。這時如果外部投機者開始在外匯市場上賣空本幣,就會使得本幣迅速貶值,導致固定匯率制破產。事實上,這一機制也在後來的東亞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則讓第一代和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都喪失了原本很好的解釋力。第一代和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無法對亞洲金融危機做出很好的解釋,因此,學界在研究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開創了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中最重要的貢獻則是Krugman做出的。
Krugman在1999年提出了通過微觀層面公司資產負債狀況解釋貨幣危機的模型,主要考慮到之前的貨幣危機模型沒法解釋三個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危機的傳染,即相互之間只有很少的貿易或者金融聯繫的國家會相繼發生金融危機。第二個因素就是轉移問題,即經常賬戶盈餘轉向經常賬戶赤字的問題。第三個因素就是資產負債表問題,國內公司資產負債表狀況惡化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Krugman考慮了一個由資產負債表問題引起貨幣危機的可能。主要邏輯是國外投資者對某國喪失了信心,就會停止輸入資本,資本賬戶赤字減少,使得本國匯率下降。匯率下降會使得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狀況進一步惡化,從而印證投資者的負面預期,使得資本流入進一步下降。
Krugman認為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在決定投資作用方面以及資本流動在實際匯率方面有重要作用,基於此,克魯格曼構造了一個模型。
經過一系列的數學推導,最終得到這個算式。
I指的是企業財富量所限制的企業的投資水平,則表示的是企業的投資能力。λ表示的是關於財富轉化為投資的係數,即可以代表企業槓桿率,μ表示的是總投資品和總消費品中進口比例,F表示的是企業國外債務,X表示的是以國外商品表示的國內商品出口。
經過數學證明,
當
&<1的時候,投資回報率高的經濟體,資本衝擊的調整會因為投資水平約束而延遲,但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亞洲金融危機。因此考慮
圖中水平軸表示的是預期投資額,豎直軸表示的是實際投資額。當預期投資額太小的時候,公司就破產了,無法投資,因此在橫軸上的預期投資額很少的額時候,實際投資額都是零。而預期投資額很多的時候,融資約束並不會起作用,起約束作用的則是投資回報率。預期投資額通過實際匯率進而影響資產負債表和國內公司的信貸擴張。
圖中共產生了三個均衡,兩邊的均衡與中間的均衡,但是中間的均衡在任何預期機制下都是不穩定的。另外兩個均衡,一個均衡是高額實際投資,國內和國外的投資回報率相等。另一個均衡,低水平實際投資,借貸人不相信國內企業可以提供抵押物,因此不提供資金,導致真實匯率貶值,企業事實上破產,進一步實現了借貸人的悲觀預期。但實際上這並不表明之前的高水平投資都是不健康的,實際上,這是一種公眾預期的自我實現,激發這種預期實現的就是脆弱的金融系統。
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某些事情導致借貸人突然非常悲觀,實際投資水平從H降低到L,即從高水平均衡轉向低水平均衡。而導致金融系統崩潰的原因可能有三個,即高的企業槓桿率(λ)、低進口傾向和高的外債出口比。而亞洲金融危機在1997年爆發的原因則是因為企業槓桿率過高。從90年代初開始,亞洲國家開始大量從外國借入以外幣計價的資本,高槓桿率導致本幣貶值的時候,金融崩潰風險就很大。
以上就是目前學術界的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可以發現貨幣危機理論的每一次創新基本都是伴隨著新的貨幣危機的發生。新的貨幣危機使得舊的理論解釋能力不足,從而學術界根據新的貨幣危機進行理論上的改進或創新,進而推動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
綜合來說,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假設很多,應該說是一種高度簡化的模型。其中一些假設,如政府僅能通過外匯儲備維護固定匯率制度也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攻擊的痛點。相比於第一代金融危機,第二代金融危機不僅考慮了政府可以通過提高利率保持匯率穩定,維護固定匯率制度。同時考慮了政府決策的主觀能動性,政府通過衡量維護固定匯率制度的收益和成本決定是否維護固定匯率制度。也考慮公眾對幣值預期的作用,因此相對於第一代模型解釋力相對提高了。而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則是因為前兩代貨幣危機理論都沒法很好地解釋東亞金融危機提出的,主要考察了微觀層面上公司資產負債表對資本賬戶的影響,進而解釋了金融危機發生的機制。
而關於東南亞貨幣危機的理論解釋還有兩種理論,分別是道德風險理論和金融恐慌理論。
道德風險理論方面主要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研究。
第一個研究是Corsetti、Pesenti和Roubini於1999年做出的。實際上是借用了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的模型,不同點在於政府償債不是為了擴張性財政政策,而是為了國內企業還債。主要觀點是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政府對公司的融資行為進行了擔保,因為政府的隱性擔保,國外投資者願意對一些沒有價值的項目進行投資,造成了不管好企業還是壞企業都能融資,就造成了可過度借貸。與過度借貸相伴而生的則是整個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經常賬戶赤字。而當國外投資人不願意繼續為本國企業提供資金的時候,政府會兜底,替企業償還債務。按照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政府產生了償還債務的需求,也就造成了固定匯率制度終結,造成了貨幣危機。
Burnside、Eichenbaum和Rebelo則對發生在韓國和泰國的貨幣危機做出了解釋。發現泰國和韓國確實存在政府為金融部門進行貸款擔保的狀況,引入了市場預期,即市場預期到政府會通過鑄幣稅為債務融資,從而產生高預期通貨膨脹率和本幣需求減少,造成資本外流。
Krugman則研究了貨幣危機之前這些國家內部的狀況,發現貨幣危機實際上只是結果,貨幣危機之前國內就已經發生了資產價格的暴漲暴跌。Krugman同樣認為政府擔保廣泛存在,政府擔保使得受到擔保的企業出現道德風險,即有動力進行過度放款和投機,而且容易從國外借到資金。金融機構從國際市場低價借入資金,在國內市場放款或進行風險投資,從而進行套息或風險投資,金融機構之間對資產價格的競爭催生了金融泡沫。當泡沫破滅時,銀行呆壞賬現象很嚴重,造成銀行危機,從而使得資本大規模出逃。資本出逃造成國際收支狀況惡化,以及固定匯率制度破產。
此外,還有一種解釋模型就是基於擠兌的恐慌模型。研究銀行擠兌現象的經典模型是Diamond和Dybvig於1983年提出的銀行擠兌模型,認為銀行體系脆弱性就是來源於存款者對於流動性要求之不確定性,銀行的功能就是將存款人不具有流動性資產轉為流動性資產。但是突發事件會使得原本沒有打算取款的存款人加入取款行列,發生金融恐慌。
Diamond-Dybvig模型更多是一種理論模型,而實證研究方面則是Radelet和Sachs於199年完成的對22個新興市場國家的檢驗。Radelet和Sachs用了這22個國家1994-1997連續四年的面板數據,用Probit模型對其貨幣危機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貨幣危機是否發生於經濟基本面關係不大。短期外債和外匯儲備比率則顯著影響貨幣危機是否發生,因此,得出結論,貨幣危機的發生並不是因為無力還債,而是因為短期流動性之不足。
發生貨幣危機的具體機制是,單個國外投資人無能力提供充足貸款以幫助償還債務,但是外國債權人整體則願意提供貸款。但是問題在於,每一個債權人都認為別的債權人不會提供貸款,最終導致沒有任何一個債權人提供貸款,導致了貨幣危機的自我實現。
關於東南亞金融危機,很多學者都依據恐慌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其中比較好的研究還有兩個,分別是Furman和Stiglitz與1999年做的研究以及Rodrick和Velasco於1999年做的研究。這兩個研究都考慮了東南亞貨幣危機發生的突發性以及短期外債和國際儲備比率的截面數據對危機的嚴重程度有很好的解釋,認為東南亞危機來自金融恐慌,而這種恐慌實際上就是自我實現的。
以上就是目前學術界研究貨幣危機的相關理論,筆者認為實際上目前並沒有哪一種理論被嚴格證明解釋力最強,每一種理論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解釋金融危機的發生。因此,在下面解釋東亞金融危機的部門,筆者將使用上述多種理論闡述對東亞金融危機的理解。
下面,我們將以貨幣危機相關理論為基礎,用亞洲金融危機相關國家部分經濟數據來說明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過程和原因。
首先,介紹一個國際金融上非常著名的三角,叫蒙代爾三角。簡要地說,蒙代爾三角模型說的就是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有三件事是不可能同時做到的。這三件事,分別是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就是說任何一個國家最多選擇兩項,不可能同時控制三項。一般來說,西方發達國家都會選擇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因為這些國家資本流動監控比較完善。而發展中國家為了保證幣值穩定,一般會選擇維持固定匯率制度,代價就是必須在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中放棄一個。
東亞的多數經濟體都追求維持固定匯率,在1997年貨幣危機降臨的時候,受到東亞金融危機衝擊的五個國家都是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放面,泰國在1992年實行了資本自由流動,其他四個國家在其後也都放鬆了資本管制,實現了全部或部分的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資本自由流動的代價就是貨幣政策獨立性會受到損失。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下,經常賬戶赤字與資本賬戶流出都會造成本幣貶值。而且資本賬戶流出還會產生進一步貶值預期,造成貶值的自我實現,加快本幣的貶值速度。
一般這些國家都將自己的貨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而這些籃子中美元占很大的權重,因此,實際上就是與美元掛鉤。
下表就是1997年東亞五國貨幣盯住貨幣籃子中美元所佔比重
從表中可以看出,泰國、印尼和韓國固定匯率的貨幣籃子中美元比例均超過90%,這就導致這些貨幣相對美元之外其他貨幣的匯率會受到美元相對其他匯率的強烈影響。
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導致在90年代美國經濟復甦時,美元相對日元匯率上升,而東亞五國由於實行的是盯住以美元為主貨幣籃子的固定匯率制度,因此,當美元匯率上升時,東亞五國的實際匯率高估。這也成為後來國際投機者攻擊東亞各國貨幣的起因。
正如前述的理論所指示的那樣,政府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就需要提高利率以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實現資本項目赤字。步入90年代之後,東亞各國經濟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啊,各國都通過國內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實際上,這時候的資本流入不僅是出於投資目的。有一個很重要的資本流入來源就是本國金融機構的套息交易,即低價從國際市場借入資本,在國內以高價放款或投資。正如Krugman的道德風險模型所指出的那樣,由於存在政府隱性擔保,國內金融機構實現了過度放款和投資,在資產市場推升資產價格,形成資產價格泡沫。資產市場的泡沫化也是後來這些國家國內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資產價格泡沫化實際上類似於飛盤遊戲,是無本之木,因此,一旦發生危機,投資者信心喪失,資本出逃,就會造成資產價格狂跌。
可以從上面的表中看到,在金融危機之前,各國都有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入。以泰國為例,從1991-1996年,每年資本賬戶赤字都佔GDP的8%以上。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造成了東亞各經濟體資本賬戶大量盈餘,也推高了實際匯率。資本賬戶赤字可以彌補經常賬戶赤字。但是資本賬戶在發生貨幣危機時也是最容易逆轉的,如果對本幣產生了貶值預期,資本加速出逃,會形成進一步貶值的預期,會形成一個閉環加速過程。因此,在發生金融危機時,資本賬戶赤字實際上是本幣大幅度貶值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比如泰國在1997年,資本賬戶流出佔GDP的10.6%,資本大規模出逃其實是造成貨幣貶值的直接原因。
因此實際上這些國家匯率高估有兩個原因,一是實行盯住以美元為主的貨幣籃子,美元相對其他貨幣的升值導致這些國家本幣相對於其他貨幣升值。二是,大量資本流入,推高了本幣匯率。
本幣匯率高估則會對本國商品出口造成負面影響,使得貿易條件惡化,經常賬戶赤字進一步擴大。同時,這些國家採用的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是高投資、高儲蓄、高積累的方式,Krugman在其神作「Myth of Asia"s miracle」中就指出這種發展戰略是很naive的,Krugman認為這種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高投資和高儲蓄,依靠的是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並非全要素增長率的提高,因此一旦停止資本投入(對於東亞國家很重要的資本是外國資本),經濟增長就會下降。而當時國際環境的大氣候則是世界範圍內的產業升級換代,產業升級導致東亞這幾個國家之前賴以支撐出口導向戰略的商品在國際上沒有了競爭力,導致了出口減弱,加劇了其經常賬戶赤字。
下表是1991-1996年,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經常賬戶赤字佔GDP百分比。
從表中可以看到,發生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和四個國家在1991-1996年全部是經常賬戶赤字,而且經常賬戶赤字佔GDP比率基本從1991-1996年越來越高,即經常賬戶赤字現象越來越嚴重。以泰國為例,1992-1994年,其經常賬戶赤字佔GDP比例尚可維持在6%以下。1995-1996年,由於匯率高估,出口條件惡化等原因,泰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加劇,佔GDP比例達到8%左右。
而根據蒙代爾定律,固定匯率,自由資本流動與獨立貨幣政策三者只能選其二,由於這五個國家都是固定匯率制度,即貨幣價值錨定一籃子貨幣。由於資本賬戶逆差,這些國家為了維持固定匯率,需要用本幣購買外匯,增加外匯儲備,從而使得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約。這也導致後來,在面對國際投資者攻擊時,受攻擊國家央行在貨幣政策上喪失了主權。
同樣,正如第一代國際貨幣危機理論所指出的那樣,經常賬戶逆差需要利用外債融資,因此,這四個國家都積累了很多債務。而且這些債務中短期借款占很大比例。根據世界銀行在1996年的統計,從1991-1996年,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短期外債占外債總額比例均超過20%,而泰國短期外債占外債總額比重比例竟達到了逆天的40%(!!!)以上。
這就意味著一旦發生危機,短期外債償還壓力會對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造成很大的壓力。而國內銀行的外匯儲備則是償還短期債務的主要資金來源,如果外匯儲備少於短期外債,就說明這些國家過度借貸,無力償還債務。根據世界銀行在1996年披露的《世界債務表》相關數據,泰國外匯儲備額度稍高於短期外債額度,其他的韓國1996年短期外債是外匯儲備兩倍以上,印尼則自1991年之後,短期外債長期保持在外匯儲備的1.5倍以上,菲律賓的短期債務儘管在1991年後逐年下降,但是也與外匯儲備相差無幾。泰國的短期債務則一度達到44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其外匯儲備。
此外,正如道德風險模型所揭示的,在貨幣危機之前,受攻擊國家國內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大量出現呆賬壞賬。從1995年開始,東亞五國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呆賬、壞賬大量增加,流動性劇減。以泰國為例,1996年底,泰國銀行壞賬率為7.7%。而1997年底,泰國銀行體系的呆賬、壞賬超過了200億美元,加上其他金融部門的呆賬壞賬,整個金融領域呆賬壞賬就有370億美元。而整個東亞地區當時的金融系統呆賬壞賬達到1萬億美元。應該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健康制約了後來央行對決投機者的措施,因為央行可以在短期內通過提高利率打擊投機者,但是如果國內金融體系不健康,銀行呆壞賬太多,提高利率就無法有效打擊投機者。
因此,可以簡要總結一下索羅斯大神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者駕臨之前,東亞五國的金融狀況。就是資本賬戶逆差,經常賬戶赤字,國內利率高企,金融機構放款和投資多,壞賬也多。實際匯率高估,外債多,外匯儲備基本不足以償還外債。此外,國內金融機構呆壞賬很多,整個金融體系並不健康。
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東亞各國已經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經常賬戶赤字和資本賬戶逆差,而且本幣嚴重高估。但經常賬戶赤字實際上並不是貨幣危機的原因,因為在1997年之前泰國長期保持了高額經常賬戶赤字。但是也不能說經常賬戶赤字沒有一點責任,因為經常賬戶赤字可以讓投資者產生關於泰銖的貶值預期。在1997年之前的美好時代中,泰國保持了高經濟增長率,國內對投資有很大需求,因而產生高額經常賬戶赤字,並通過資本賬戶逆差對之進行融資。但是時間到了1996年,泰國出口乏力,出口增長率突然從1995年的24.7%狂跌至1996年的-1.9%。出口增長率的暴跌使得投資者對泰國的高經常賬戶赤字產生了懷疑與擔憂,進而對泰銖的幣值產生懷疑。而另一個導致投資者對泰銖幣值產生懷疑的則是泰國國內資產市場的一片陰雲。1996年1-9月,泰國股市市值下降了15%,房產市場同樣不容樂觀。這些都導致了投資者對泰銖的幣值產生懷疑。
因此,公眾就會預期到本幣的貶值趨勢,而且根據蒙代爾的模型,在固定匯率和資本自由流動的狀況下,貨幣政策根本無法保持獨立性。因此,可以預測到的是固定匯率制度一定會崩塌,本幣會貶值。
而索羅斯大神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者正是看到了這個趨勢。以危機最開始爆發的泰國為例,1996年,泰國外債佔GDP的54%,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比率為99.7%,基本與外匯儲備持平。泰銖面臨著很大的貶值壓力,但是泰銖卻仍然與美元佔大部分的貨幣籃子錨定,即實際匯率嚴重高估。1997年年初開始,國際投機者開始大規模拋售泰銖。2月,泰國央行拿出20億美元外匯儲備接了盤。5月,泰國央行再次進場接盤。但是這時候,市場上已經人心惶惶了,正如外匯擠兌模型指出的那樣,市場上開始了普遍性地大規模拋售泰銖,而因為泰國央行外匯儲備有限,因此最終外匯儲備耗盡,固定匯率制度終結。下圖就是1995-2001年泰銖匯率變動,可以看到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泰銖匯率之慘烈。
1997年7月,泰國央行正式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當天就釋放了相當大的泰銖貶值壓力,之後泰銖一路貶值,到1998年7月,已經貶值60%。
貨幣危機爆發之後,資本賬戶的逆轉以及資本的大規模出逃會導致國內資本下降,資本下降導致國內企業的信用下降,進而導致總需求下降,以及產出和就業下降,造成經濟衰退。這就是貨幣危機所導致的經濟危機。而在國內,資本外逃也導致資產泡沫進一步破滅,資產價格進一步暴跌,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發生。因此,在泰國國內貨幣危機導致了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也即第一階段的貨幣危機,導致了第二階段的金融危機,進而導致了第三階段的經濟危機。
泰國貨幣危機爆發之後,危機迅速通過貿易傳導機制和預期傳導機制蔓延到其他東亞國家。貿易傳導機制的邏輯是,受到嚴重衝擊的五個國家國內產業結構都不健康,處於失衡狀態,金融體系都比較脆弱。實際上這就造成投資者有比較嚴重的本幣貶值預期,而各國外匯儲備有限,因此只能任其貶值。而且各國的出口產品結構、出口目標市場和貿易也很相似,因此泰銖貶值後實際上使得泰國貿易條件變好,相對來說使尚未發生貨幣危機的國家貿易條件變差。貿易條件變差也使得受影響國家的貨幣進一步貶值。
預期傳導機制發揮作用的邏輯則是,因為東亞各國家因為相似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出口戰略,都存在類似的如金融體系脆弱、外債過多、經常賬戶赤字與資產市場泡沫的問題。泰國貨幣危機的爆發使得其他國家貨幣投資者意識到這些國家可能會像泰國一樣,貨幣大幅度貶值。因此,其他國家貨幣的投資者就會產生該國貨幣貶值的預期,根據前面提到的理論,這種貨幣貶值預期就會使得固定匯率制終結。
因此,爆發於泰國的貨幣危機很快使得其他國家貨幣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國際投機者的攻擊則加速了固定匯率制的終結,加快了這些國家貨幣的貶值速度。
而自從國際投機者攻擊泰銖成功後,菲律賓比索、印尼盧比和馬來西亞令吉相繼被攻擊。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了保護令吉。1997年10月,國際金融投機者開始攻擊香港港幣,由於香港是聯繫匯率制度(即貨幣發行局制度,貨幣基礎流量和存量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但是香港政府最終保住了聯繫匯率制度。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香港充足的外匯攻擊,二是大陸政府的支持。而同年11月,韓國也爆發貨幣危機,韓元對美元匯率暴跌。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金融公司相繼破產,導致了亞洲金融風暴。這是亞洲金融危機的第一階段,也是最主要的階段,這一階段,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本幣大幅貶值。各國匯率漲跌幅如下表
於是起源於泰國的貨幣危機演變為泰國國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以及席捲東亞多國的貨幣危機,而這些國家的貨幣危機也通過類似的模式導致了這些國家內部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
以上就是關於東亞金融危機的理解。知乎大神眾多,不足之處,煩請各位大神指出,謝謝各位!
References(APA style):
Durlauf,
S. N., Blume, L. (2008).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
Palgrave Macmillan,.
Krugman,
Paul. (1979). 「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 Cris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Edwards,
S. (1996). Public sector deficit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No. 540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Flood, R. P., Garber, P. M. (1984).
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 ☆ :
some linear exampl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7(s
1–2), 1-13.
Obstfeld,
Maurice. (1994). 「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 Cahiers economique et monetaires
Krugman,
Paul. (1999). 「Balance Sheets, 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Financial Crises」.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Corsetti, G., Pesenti, P. A., Roubini, N.
(1999). 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 part i: a macroeconomic
overview. Japan the
World Economy,11(3),
305-373.
Burnside, C., Eichenbaum, M., Rebelo, S.
(1999). Hedging and financial fragilities in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45(7),
1151-1193.
Douglas, D., Dybvig, P.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1(3),
401--419.
Radelet, S., Sachs, J. (1998). 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Ideas Help Page,47(6), 915-929.
Furman, J., Stiglitz, J. E., Bosworth, B. P.,
Radelet, S. (1998). Economic crises: evidence and insights from East
Asia.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135.
Rodrick, D., Velasco, A. (1999). Short
Term Capital Flows」, NBER.
Krugman, P. (1994). Myth of Asia"s
miracle, the. Foreign Aff.
日本經濟學家把亞洲的增長模式描述為「雁形模式」。我們都知道,大雁的飛行是V字形的,上百個大雁排成整齊的隊伍快速飛行,其中有個領頭的雁。毫無疑問,日本人認為這個領頭的雁就是日本。按照空氣動力學來說領頭的雁承擔的阻力最大,這樣飛行使得後面的雁飛行阻力減少,這就是亞洲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雁形模式」理論認為,一國經濟增長包括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從進口替代向為出口而生產轉變。第二個轉變是產業之間通過比較優勢的轉移實現區域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第三個轉變是經濟增長的外溢,即亞洲國家在發展的道路上會遵循日本的道路。一句話概括就是,日本人產業發展了,他們要把經濟增長中,不高資本密集的,不高科技的產業轉移出去,而承接這些產業的就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國家。 按照這一理論,50-60年代日本承接了美國資本和技術轉移,實現了工業化。60-80年代,隨著日本把勞動密集型工業剝離出來,給「亞洲四小龍」,爾後是「亞洲四小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在承接了大量產業轉移後,經濟依次起飛。但是亞洲模式存在根本的缺陷,這種經濟是建立在雙軌增長的道路之上的,也就是說在這些國家受到保護的金融和服務業部門很弱,而製造業和出口部門很強。這就好像一個人身體強壯精幹,但是心臟——金融系統——卻不是同樣健康有力。 這一根本缺陷導致亞洲經濟存在十分嚴重的「雙重錯配」問題:銀行系統冒著用短期存款為長期資本融資的風險(期限錯配),同時私人部門借入外匯,並用本國貨幣為投資提供資金(外匯錯配)。以泰國為例,第一個問題就是,泰國銀行系統長短期限錯配出現問題,就是泰銖的資本流入大部分是以短期存款的形式存在的,可是泰國的資本使用又是長期的。打個比方就非常明顯了,如果一家銀行存款都是三個月的活期存款,而投資都是3年、5年期甚至8年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那很顯然一旦發生資本外逃,銀行就會有資金不足而垮掉的風險。第二個問題就是,私人部門外匯資產的錯配問題,本國私人部門大量借入外匯儲備,但是卻用本國貨幣為投資提供資金。大家可以看到,這一配置能夠持續的前提是泰國的貨幣幣值要保持穩定,一旦泰銖面臨貶值的風險,泰國就將面對極大的資本外逃和匯兌的風險。而事實上,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或流動性卻不足以滿足兌付的要求的。 現在我們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泰國的外匯流入和銀行存款都是以短期的形式存在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利率問題了,泰國經濟繁榮,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利率必然也會很高。日本泡沫破滅之後實行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和泰國貨幣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利率差,這一差額達到了8%,巨大的利差吸引了大量的投機交易,通過從日本以低利率貸款為自己融資,然後到泰國換成泰銖存起來,存三個月,存半年,比日本多賺5%-6%。做實業投資在交完稅後的資本收益也就這個數,因此大量的外匯為追逐高收益通過利差交易就湧入了泰國。 需要注意,這裡還有匯率的問題,日元換成泰銖,甚至美元換成日元,獲利的前提就是泰銖要盯住美元,幣值要保持基本穩定。事實上,就匯率制度而言,東亞國家經濟體基本都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只允許匯率小幅波動。因為美元是全球主導貨幣和最後購買者,沒有明顯的信用風險。在金融危機前,日元、美元、泰銖之間存在比較穩定的關係,一方面,日元相對美元是升值的,美國的利率要高於日本的利率,美元和日元之間可以通過利差交易獲利,同時日元升值還可以為投機者帶來額外的匯兌收益。1985-1995年日元匯率達到頂峰,日元強勢,東亞國家可以兩面受益,一方面是承接日本的資本轉移,另一方面是來自日本的大量資本流動。另一方面,日元與泰銖存在較大利差,資本利差交易就大量流入泰國,而美元和泰銖的匯率的固定,使得投機者的套利成本極小。泰國最擔心美元兌日元的利差交易,因為泰國外債大約有55%是用日元結算的,一旦日元貶值,利差交易的逆轉就會導致資本大量流出泰國。導致經常性賬戶出現赤字,而資產負債表也負債纍纍。
為什麼泰國會出現「雙赤字」,因為日元貶值,日本東西便宜,泰國產品相對就貴,泰國出口減少,經常性賬戶就會出現赤字。一旦日元貶值,投機性利差交易匯兌收益就變成了匯兌損失,投機性交易就會減少。同時日元貶值,使得美元成為更加安全的避風港,相當多的資金就撤離泰國,導致資本賬戶赤字。前段時間的外資湧入,資金一開始還被投入向實體,但是當實體經濟難以保證如此高的收益率時,漸漸的資金就開始轉向了各種資產,直接推高了泰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伴隨著外資撤離,這兩個市場迅速下跌。在這種情況下,泰銖還能夠採取與美元「軟掛鉤」,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嗎?不能啊,泰銖必須貶值,可是泰銖貶值的預期更加加劇了資本的外流。脆弱的金融系統崩潰,這些亞洲經濟體就陷入一片混亂。東亞金融危機的實質是沒有最後貸款者的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
亞洲國家的決策者沒有充分認識到資本流入帶來的影響,他們本以為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即在維持本國貨幣與美元幣值基本穩定情況下,又可以持續獲得資本的流入,享受無限的經濟繁榮。但是亞洲體系雖然是以美元為基礎,卻沒有美元的最後貸款人,因為無論是美聯儲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不願意承擔這一角色。因此,1995年後東亞國家就感受到估值過高的匯率、經常性賬戶赤字、脆弱的金融體系、疲軟的公司財務狀況和資本流出等方面的壓力,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當然,如果亞洲市場對「雙重錯配」不犯根本性的風險管理錯誤,泡沫也不會產生。換句話說,亞洲市場只是曾經日元利差交易的另一種局面——既有「短期借入,長期投資」的錯配,也有「借外匯(日元或者美元),投資本國貨幣」的錯配。有嗜利的貸款人,也有貪婪的借款人。 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來自日本銀行因國內不良貸款焦頭亂額而從亞洲的撤資。長期以來,日本銀行持有大量國內公司股票,並將股票的未實現利潤計入銀行資本,這導致日本銀行的資本基礎與股票市場漲跌有著「人質效應」:股市漲則銀行狀況好,股市跌則銀行壞賬率高。1995年後,股市下跌和匯率貶值,使日本國內面臨極大的通縮壓力,而銀行面臨核心資本充足率問題,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少銀行在國外的外匯貸款。日本銀行的撤資規模驚人,從1997年6月到1999年,日本從遭遇危機的5個經濟體撤資512億美元,這給東亞經濟體雪上加霜的打擊。 因此,弱不禁風的銀行體系使日本經濟發生的衰退,以及外國短期資本流入支撐的資產價格泡沫出現時亞洲經濟的快速膨脹,都為1997年7月金融決堤準備了爆發的條件。亞洲金融危機不僅是貨幣危機,而且是銀行危機。在東亞金融危機中,資產泡沫和道德風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7年7月2日,亞洲危機正式降臨佛教盛行的泰國。泰國陷入危機的主要根源在於,第一,宏觀層面上,泰國的政策目標彼此衝突。泰國的經濟在危機爆發前逐漸陷入「不可能三角」的困境,即在同一時間裡如何協調好近乎固定的匯率、自由的資本流動和獨立的貨幣政策。第二,在經濟結構層面,泰國的風險管理也不健全,因此產生了過量的私人債務,導致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出現極大泡沫。 自1984年以來,泰銖和美元一直軟掛鉤,泰銖兌美元的匯率一直穩定在25:1的水平。自從索羅斯1992年迫使英格蘭銀行貶值以來,軟掛鉤匯率成為了專業宏觀對沖基金攻擊的目標。1994年泰國外債佔GDP的比率有45%增加到1995年佔GDP的60%,其中短期外債從1994年的45%增加到1995年的52%。泰國出口銳減,實際有效匯率顯著升值,經常性賬戶赤字從1994年佔GDP的5.4%,增加到1995年佔GDP的8%左右,實際GDP增長率從1995年的9.2%下降到1996年的5.9%,財政盈餘從1995年佔GDP的3%銳減到1996年的0.9%。這導致1996年末,泰銖貶值壓力重現,並在1997年上半年進一步增加。 泰國危機的根源來自其早期經濟上的成功。90年代起,泰國的資本凈流入迅速增加,從1990年的97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19億美元。從1990年到1995年,泰國國際銀行債務的60%是以外幣為主的短期投資。外資的大量湧入與利差套利密切相關,日元和泰銖利差更是高達8%。而同一時期,泰國為了升級其金融系統,解除了經常性賬戶中所有的外匯交易管制。然而,到1996年泰國的凈資本流入下滑了11%,為195億美元。最初湧入的資本製造了過剩的流動性,同時銀行部門對承擔起金融中介的核心角色還沒有準備好。這突出表現在,曼谷國際銀行對國內銀行的離岸貸款占其貸款總額的比例超過60%,而這最終成為了外資做空泰銖的特洛伊木馬。大量外資湧入,泰國銀行系統放鬆了貸款條件,迅速擴張信貸,同時承擔更大的風險。而風險貸款又會導致道德風險,導致出現銀行「太大而不可能倒閉」的過分預期。最後,貪婪助長旁氏融資,使銀行壞賬大增。 對沖基金對亞洲貨幣的脆弱性一目了然,明白泰國銀行無法同時對本幣受到攻擊和銀行恐慌採取保衛措施,對泰銖的投機也不斷升級。1997年5月13到15日之間,在倫敦和紐約市場上,人們大量拋售泰銖,使泰銖受到了投機性的巨大打擊。雖然泰國央行採取了各種措施,包括禁止當地銀行向外國公司提供泰銖,謀求通過境外流動性緊縮來減少國外投機者做空泰銖的彈藥。這一招只是暫時起到了作用,這些基金炒家廣泛宣布泰銖的預期貶值幅度在20%-25%之間,每年因此即使保護他們的短期頭寸所花費的成本增加3%,也阻止不了他們想使泰銖貶值的決心。 為了維持匯率釘住制度,泰國央行通過干預遠期外匯市場來維持泰銖穩定,因為遠期市場可以掩蓋外匯儲備損失的程度,實際上在7月份泰銖貶值的時候,遠期合約的價值已經高達290億美元,這意味著泰國的外匯儲備已經為零。1997年7月,泰國銀行宣布廢除實行10多年來泰銖與美元25:1匯率,允許泰銖與美元自由浮動,當天結束泰銖在岸市場貶值14%,離岸市場貶值19%。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共爆發了三次較大的貨幣危機,分別是92年的歐洲危機,94年的墨西哥危機還有97年亞洲危機。三次危機中尤以亞洲貨幣危機的影響最為深遠嚴重。亞洲危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4點:1,長期的固定匯率制+本幣升值。亞洲國家多屬外向經濟,且屬小國經濟,因此多採用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穩定進出口價格,便於安排。但是美帝的經濟跑得比誰都快,所以亞洲國家匯率的基礎也就是經濟基本面跟不上美帝腳步。本幣受到高估。2,經常項目赤字+金融項目資本流入由於1的原因,亞洲各國本幣受到高估,因此造成外貿商品的競爭力下降。再加上大家都在搞半導體初級工業品,而當時這些初級工業品的出口對象日本經濟不行了所以又進一步加大亞洲國家的經常項目赤字。為了彌補經常項目的赤字,同時因為固定匯率削弱了貨幣政策獨立性,所以亞洲國家內外利差變大,高利率誘使金融項目大量資本流入。固定匯率+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為短期投機資金的悶聲發大財創造了有利條件。3,金融體系經營狀況不斷惡化由於2的原因,高利率加劇了本國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同時金融項目流入的資金大多往房地產跑,還有金融法規不完善也是很重要的,沒有建立相關法規和相應預警機制。4,政府信用下降當時亞洲各國政府在危機初現端倪時信用太差,朝令夕改反覆無常(不包括中國政府,當時有一位長者(朱總)斬釘截鐵頂住壓力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對政府能力的懷疑直接導致固定匯率的崩盤。
本來不想答,看到題目描述精神一震。對貴專業學術前沿不了解,只知道一些關於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解釋,並且在學界基本形成了共識。非本專業,只是曾經選修過相關課程有一點點印象,姿勢水平有限,也需要多學習一個。
97金融危機不同於一般金融危機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背景在於當時東南亞諸國的獨特經濟形勢。這些國家在出口替代戰略下,承接產業轉移,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高速發展;然而,在多年的紅利之後,問題開始凸顯:一是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勞動力價格為主的生產成本上升,競爭優勢縮小;二是技術並未有明顯進步,沒有提高知識水平,無法進行產業升級。(即」中等收入陷阱「)
而外部貿易環境的變動則令東南亞諸國雪上加霜:一方面,主要出口市場、重要貿易對象日本經歷了泡沫危機,陷入了連續多年的衰退,而日本是當時亞洲國際貿易產業鏈最重要的上游國家,東南亞國家最重要的出口對象,」雁型模式「的引擎,日本一衰退,連這些國家都為他感到著急;另一方面,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後,進展不斷,跑得比東南亞同行還要快,一些沿海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已經在國際競爭中成功擊潰了大量的東南亞出口企業。
於是,東南亞國家的凈出口越來越小。然而在此之前,這些國家由於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急需資本,採取了錯誤的財政與金融政策:他們舉借了大量外債來形成資本,償還能力也因此越來越差,泡沫和呆賬也越來越多;他們放開資本管制、增強了資金的流動性,並放開了外匯管制、令本國貨幣與美元自由兌換,這使得無法有效地運用貨幣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為了維持本幣與美元的匯率,不斷向市場投入美元兌換本幣,這使得本國央行持有的美元越來越少。他們熟悉西方的那一套然而理解卻過於簡單幼稚,於是大大增加了本國金融體系的風險。
這個時候,有大量流動資本投入在泰國(以上諸特徵最為明顯的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巨鱷發現了可乘之機。於是索羅斯不禁感慨道,人的命運啊真是不可預料,我一個唯利是圖的國際炒家怎麼就到了東南亞呢?於是大量做空泰銖,泰國當局慘敗,泰銖大跌。隨即其他的東南亞國家乃至日韓港台等亞洲其他國家地區在受到泰國金融危機的傳導後也相繼受到國際炒家的衝擊,危機蔓延到諸多國家。
不幸中的萬幸是,受到衝擊的經濟體之一香港地區在英明傑出的當時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強力支持下成功抵禦住了危機。之前個人公共號上的一篇文章
…………………………………97亞洲金融危機啟示錄2015,金磚四國GDP增速集體放緩,俄羅斯和巴西增長率為負,當然俄很大程度上是受克里米亞危機影響,遭到西方制裁。扣除通貨膨脹率,各國實際增長率更加慘不忍睹。
朋友們會說啦!增不增長的關我diao事!
套用知乎上一位牛人的話(大概意思),經濟狀況對個人的左右就好比一個城市的社會治安狀況對住在萬科某小區5棟二單元402的你的影響。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3年前騰訊一條新聞,金磚四國貨幣出現1998年以來最嚴重貶值。
2015年3月,和訊外匯消息 「金磚四國」(BRIC),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的貨幣已經有三個貨幣出現崩潰。
其中,5年內印度盧比貶值超過50%,巴西雷亞爾創11年最低點,俄羅斯盧布貶值超過80%。
為什麼是1998年以來?
是殘酷的現實讓冷靜的人變成了陰謀論者。
還是先回到前一場金融戰爭結束的1998年看看吧。
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
具體過程不贅述,只重提三個細節。
一,盧布貶值,危機爆發短短20天,盧布貶值兩倍多。
二,物價飛漲,引發搶購潮。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哭泣著對俄羅斯電視台記者說:「這麼高的價格,我這點退休金怎麼夠用?」另一位婦女也說:「我有兩個孩子,買不到食品怎麼辦?」
三,外資低價收購極優資產。
危機後期,俄羅斯國債市場一片慘淡,股市低迷,財稅收入銳減,短期國債收益率激增以致交易暫停,國家信用降級。
後來,基里延科政府只好耍起賴皮,外債延期償付。
結果是像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公司眼睜睜地被人抄了底。
而在前一個賽季,東南亞諸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更是慘遭橫掃。
看來忘記災難只需要一代人嘛。
由臭名昭著的量子基金髮起的這場割韭菜運動可謂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97年之前東南亞,受《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等一系列利好的影響,借著日本版QE(年利率低於2%)的東風迎來了爆炸式發展的10年。
十年中,歌舞昇平,「亞洲四小龍」等馬屁熏得亞洲各國幾近癲狂。
如同幾年前,高盛(奧巴馬的老東家)炮製「金磚四國」概念一樣。
犯了金融幼稚病的亞洲各國享受著高投資和出口帶來的一絲甜頭,不小心就染上了毒癮。國內建設如火如荼,隨意放開外匯市場,房地產畸形發展,GDP增速肆意妄為。
像極了某國。
眼看著東南亞各國即將跑步進入社會zhuyi了。
就如後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呵呵的那樣,東南亞經濟發展完全是因為資本和勞動力的持續投入,經濟效率並沒有提高。
言下之意,東南亞的經濟增長是有很大水分的,或者說是泡沫化的。
另外一層意思,攻擊其金融領域是有利可圖的。
這不,金融大鱷們如期來到了東南亞這片韭菜地。
戳破泡沫最有效的方法是從匯率和利率下手。
不到兩個回合,泰國央行便敗下陣來,財政部長被迫下台。
很快,泰銖劇烈貶值,國內CPI狂飆,滯脹發生,回天乏術,整個泰國經濟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十年發展的果實被金融大鱷們欣然笑納,嗚呼哀哉!
收拾完泰國,各大基金逆著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攻城略地,大開殺戒。
阿彌陀佛!
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而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的日本,香港,韓國亦未逃脫遭遇圍剿的厄運。
至今還記得某教材上關於韓國國民排隊捐金銀美元的描述。
其中深意,明白時,已是多年以後。
傳說,香港成功地阻擊了國際炒家的狙擊。其中的故事廣為流傳,什麼曾經的香港特首曾蔭權在重壓下多次大哭,什麼千億港元救市,什麼索羅斯彈盡糧絕落荒而逃。
而其中的真相,可能會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倒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在明面上,香港沒有輸。
戰神索羅斯坦言: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範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裡,因為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
為此,索蜜是這樣辯護的——戳破泡沫,制止市場中不合理的現象,可以提高市場效率。當然了,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狙擊東南亞各國貨幣,其行為也屬於戳破泡沫,制止不合理現象,提高市場效率。至於戳破泡沫後,有人受到了傷害,不去怪吹泡沫的人,也就是東南亞各國政府和央行,而去怪戳破泡沫的人,這很搞笑嘛。就像自己不注意身體健康,飲食衛生,長了瘤子,醫生幫你切除,你說好疼哦,醫生太狠了,於是你嫉恨醫生一輩子,還從道德上來攻擊他……
誠哉斯言!可在危機受傷害的勞苦大眾一方面都不敢偷瞄下國家印鈔機的運轉情況,另一方面,卻要在危機中勇於承擔炮灰的角色。
對於侵略者,我們同仇敵愾!可面對國家蛀蟲,你能奈他何!
97亞洲金融危機在俄羅斯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後進入尾聲。
再後來,賺得盆滿缽滿的華爾街親手製造了新世紀互聯網泡沫。
2001,美國陷入反恐的泥淖,黃金和石油迎來了輝煌的發展歷程。
幾乎所有的產油國在這十年擁抱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譬如俄羅斯,委內瑞拉等政局穩定的石油大國。
俄羅斯在強人的領導下逐漸擺脫了98金融危機留下的陰霾,可似乎卻對石油價格的周期波動毫無辦法。老賴咱已經當過一次了,再玩,人家三缺一也不會叫咱了!
可放眼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挖油簡單,搞軍事擴張粗暴。
除了簡單粗暴,其它的,臣妾都不會呀!
所以拜託,不要動不動就說俄羅斯多強大,俄羅斯人民真心傷不起。
在油價步入下行通道後,看看委內瑞拉的慘狀吧。個人認為,委拿島嶼償付中國債務是划算的,雖然在情理上讓負責任大國的身份有失尷尬。
說好了聊啟示錄的,一下又扯遠了。
很顯然,如今在金融領域,異象連連,多國貨幣面臨著淪為廢紙一堆的命運,而持有美元的大戶正磨刀霍霍。
作為普通人的朋友,坐以待斃顯得太沒面子,死前怎麼也得卯足勁擺個比較帥的POSE吧。
具體擺POSE的方式如下:
一,避免投資不動產,以免死相太慘。
二,遠離高利貸和短期債,吳英案其實是卓big事件的前兆。
三,面對波濤洶湧的股市坐懷不亂,絕不上鉤。
四,田產是各種危機中少有的增值品。對於農二代而言,寧可不上大學,也不要轉戶口。
五,遠離暴富項目,遠離拉人頭成功學。
六,靜候美聯儲加息,建倉黃金。
七,更加尊重領導,認真上班,保住工作。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所有的啟示,只為身臨其境時,不慌不忙,甚至不偏不倚。
祝福人民幣吧!二戰後,美國有個聰明人叫馬歇爾,制定了一項援助歐洲,後來又援助亞洲的馬歇爾計劃。這個都熟悉就不多說了,現在的一帶一路和馬歇爾計劃的關係,留待大家去思考。
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從尼克松寫的≤不戰而勝≥可以知道了,是一個宏偉的,適合美國的全球帝國戰略。1980年代開始在社會主義國家周圍布局,無償提供貸款給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不要利息,隨便用。八十年代在韓國,突然有一天有人打電話給你,說給你1000萬美元不要利息,你要嗎?當然要,就去辦工廠。所以韓國人突然富了起來,據說,那個年代下雨時,漢城大街上打出租,有人伸出兩個指頭,有人乾脆伸五個指頭,這是給多少倍車資的意思。和日本不同,韓國經濟的騰飛不值得敬佩,香港,新加坡和台灣也一樣,不是靠雙手起來的。10年光景,1991年蘇聯因為和美國軍備競賽,深陷本拉登領導的阿富汗戰爭,耗光國力而政治經濟全部崩潰,看著富裕的韓國等亞洲鄰居,俄羅斯人決定廢除共產黨模仿美國。馬歇爾計劃獲得了比核爆炸還吃驚的效果。時光荏苒,約20年後,到了2000年以前的1997年,這筆巨大的援助貸款快到期了,韓國等要還這筆錢。話說,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索羅斯獲得了神密力量的支持,以個人投機家的身份,將亞洲貨幣尤其是韓國和泰國幾個月內打擊貶值一半,這樣,韓國就要相當於還100%的利息。對於商業貸款來講,每年平均5%,只要有人願意貸款,任何企業都願意的。其實對於企業來講,20年賺的錢遠不止100%,可是養貪官,養活龐大的機構,都花掉了。沒有還款計劃,韓國企業們失去了自我,在貸款期限到時,大量企業倒閉,換手,大量企業家自殺跑路。韓國的三星,大宇,現代等著名的公司,控制權都不在韓國人了,用股份抵債,等於花20年搞了很多企業交給美國。這樣,美國用馬歇爾計劃打敗了蘇聯,獲得亞洲經濟控制權,雙豐收。具體的做法,網上都有,剛寫了一些東西,供參考:
廢除港幣勢在必行索羅斯的復仇。俄羅斯貨幣已經不用說了,日元已經確定了跌半年。這回,要不要去救香港呢?如果救,就有兩組共四盤棋:香港的匯率/香港的股票,中國股市/人民幣匯率,選哪個?每個市場至少需要10萬億,尤其是匯率還需要懂得節奏的專業人員,像朱鎔基那樣舉國家財政全力去救港幣,結果造成大量企業失血倒閉,工人下崗潮就這麼來的,他們為官僚保住資本外儲香港、香港人的福利和朱總理的面子做了巨大貢獻。索羅斯阻擊架構大概是: 空港幣/吸納港股,空人民幣/吸納大陸股票。 如果救港幣就要用大量外匯和人民幣買港幣,港幣稀缺,如同收緊,股市下跌,然後吸納了這麼多港幣不能只存著,只有入房地產造成房價飛漲,或者沒辦法只有進股市,從而股市大漲,所以索羅斯98年後股市上賺錢,不言聲走了。同理大陸組合。香港大陸之間需要資金頻繁調動,大大增加了抵抗金融風暴的難度,因為資金只有一份,還有專業人員,不說水平,就保密一項就做不到,因為市場本身就可以傳密電碼,難以保證沒有內部人員泄露消息。所以天時和人都不佔,只有地利,做出某種決策是可以的。港幣本來就是美元代用券,現在香港已經回歸,為什麼還要保留,取消港幣,責令限時兌人民幣,既顯國威,又縮短戰線。資金湧入人民幣和大陸股市,人民幣貶值和股市都解決了,可能還不用國家花一分錢就把事情搞定了。如果不這樣做,港幣跌得很慘時,香港又要動亂了,國家那時候不去救很不好看,進入兩難境地,越難事情就越嚴重。所以說,及時頒布廢除港幣的政策,是保護香港,保護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度過金融危機的最佳策略。專業人員可能對索羅斯操盤技術感興趣。量子對沖基金使用的三維度控制技術,已經研究了10幾年了,有關量子三維技術的特點已經有描述,喜歡討論的話可以到量子三維群討論。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為操縱的,但是主謀不是索羅斯,他只是個操盤手而已。很多觀點大家都知道了,我說一個我的觀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國家都是我們眼中「改革開放」的國家。一旦發生金融危機,教科書一樣的都在闡述各種客觀原因,什麼Krugman,什麼一代二代三代模型,balbalbalb你去看北大高才生說的比我詳細。但是這是本質的原因么?歐洲金融危機,日本沒落,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這些背後那個沒有華爾街大鱷影子?亞洲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華爾街金融大鱷的一次剪羊毛。但凡經濟大發展的地區國家都會被盯上,而且都難逃剪羊毛的命運。可以這麼說所謂的經濟大發展都是被人利用的操縱的刻意埋雷的被吹成泡沫的。一切都是有預謀的,亞洲金融危機前的10年繁榮就是這麼來的,也必然會以危機的方式結束。為什麼不能預防或者避免呢?是這些國家的領導層決策失誤吧,如果不失誤就不會發生了吧!現代金融的規則,理論,學科都是華爾街這些大鱷創建的,所有國家的金融磚家和精英也都是在這個框架下學習畢業的,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這就跟華爾街可以隨意控制老虎機的參數的時候,你怎麼才能賭贏這老虎機?一開始給你點甜頭讓你掙錢,讓你慢慢沉迷,最後玩你個大的!這就是近現代金融危機發生的模式。只不過事後都有人洗地而已。那麼怎麼才能預防和避免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去玩不去賭。亞洲金融危機為什麼中國獨善起身?因為中國壓根就沒上賭桌!98年以前中國的各個金融行業都沒有改革開放!這就跟華爾街已經用電腦病毒攻擊你了,然而中國壓根就沒有電腦。所以中國不僅僅是逃過一劫,「適當抄底」和「插一腳」這些事雖然沒有明確報道但是我相信是肯定的!98年金融危機也是中國在亞洲崛起轉折點和里程碑,亞洲大龍「日本」和「四小龍」,都相繼倒下,之後中國崛起。但是現在的中國也走在老路上!隨著某些西方的帶路黨磚家學者忽悠,中國現在的金融城牆還剩多少?能不能抵禦住下次中國金融危機?別跟我說清政府閉關鎖國就是落後!英法帝國主義不遠萬里堅船利炮就為了讓你開放港口和平通商,你覺得是來讓你發展經濟的嗎?古今中外完全開放國門的命運,歷史可見!!
主要原因是 一個東南亞各國都沒有資本管制。第二又同時實行固定匯率制。危機前東南亞國家出口形勢良好,經濟增長快,國內有大量資金需求。 國內銀行在發達國家以低利率借入外匯,轉換成本幣後在國內發放貸款。後來由於出口不振,導致投資者信心喪失,資金開始外流,然後央行的外儲不足以穩定匯率,於是本幣貶值。經濟形勢不好使得一部分國內企業難以償還貸款,本幣貶值加劇了銀行償還外債的難度,最終債務違約,導致金融危機。 並且由於波及效應擴散到其他地區
基本 令狐 都說了 。 金融層面。東南亞國家為了促進外國投資 不同程度的都對匯率進行控制 實行的是固定匯率。然而 在大環境改變的情況下 資本流向更改 東南亞國家 外匯存量 不足以 回購本國貨幣 造成 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從而 影響實體經濟 觸發金融危機。 mark 匯率部分有人看再補充
金本位時等價物有通一標識且有天然的控脹手段在,通脹是不會無限惡性循環的。過渡到紙幣後國家地域限制了通脹惡果誰製造誰承受,戰爭和王朝更迭限制漫延的範圍。到電子信用時代原本需用更快的交易方式,更短的交易環節,更統一的等價物標識,更有效的監管,但是沒有統治者依然採用金本位時的方式,並且釆取了更無恥的方式把等價物做為商品來交易,風險嫁接他人,做個駝鳥人。這種愚蠢的交易設置是造成當前混亂根源,如果不能建立交易圈內有效的統一等價物這種混亂無法結束。 功勛信用積分體系是代替貨幣製造體系的比較優勢的方案。個體的行為信用積分代替國家信用貨幣,讓通脹通縮由交易圈內全體個體的需求來確定。每個個體向善行為得到積分,向惡行為扣除積分或者限制積分使用,減少人為特權對積分體系的干預,無需承受少數個體的決策造成大範圍的錯誤 ,解放沉余的監管體系對生產者沉重的枷鎖。讓更多的人成為生產者而非監管者,監管者提供豐富的生產資料,生產者生產優質的成果,多樣的交易方式自由的切換,讓個體積分充分發揮等價物的作用,而非變身商品充當通脹通縮的惡魔。積分最終是消耗而非積累,過分的積累是個體的損失不會成為整體的災害。按需生產,按需索取會在強大的網路平台得已實現。物資會得到精細管理使用,過分的生產和耗用都會得到嚴格控制。 亞洲的金融風暴是貨幣商品化,過分粗放式生產,畸形分配體系的綜合結果。它變成不同利益者之間畸形分配的重要手法。
minsky cycle
Diamond–Dybvig model
【Ray Dalio】三十分鐘看懂經濟機器如何運轉(比爾蓋茨推薦)bilibili.com視頻啊,上面答案都好長。。。在下讀書時主修課恰好講金融危機,還真有專門的模型……題主可以自行搜一下,三代衝擊模型/三代危機模型,是專門講這幾次金融危機。另外推薦幾本書,《貨幣聯盟經濟學》,《國際宏觀經濟學》(芬斯特拉),以及克魯格曼的國際經濟學,裡面都有提到一些危機模型。
坐等更新
個人認為源自東南亞國家的相關政策的實際情況,正好觸動了三元悖論(請百度)。即東南亞國家是固定匯率制,資本可自由流動,外匯儲備有限而又緊抓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三元悖論的三元,不可能同時存在)。於是被人惡意做空,當然也可以說是開放資本自由流動之下,種種弊病顯現,投資者信心下降。因此資本外逃後導致外匯儲備耗盡,貨幣危機發生,再逐步蔓延。
學界研究大危機的人很多,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就是做危機研究的。國內學者也不少,但學術性的材料大多運用高深的模型,很難讀懂。建議你去讀一本書名大約為《十年輪迴:從亞洲進入7危機到世界金融危機》,作者親歷了一些東南亞國家危機前後的政策制定,語言也比較好懂。
太多公司借錢還不上了,
風險控制意識和能力太差,
一點淺見,推薦閱讀:
※歷史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分別是如何崛起和發展的?與其它經濟體的崛起有哪些區別?
※經濟史作為交叉學科一般設置在歷史學還是經濟學下面?
※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要限制商業的發展?處於上層階級的高權威者為什麼拒絕財產的資本化和積累?
※有什麼維度可以評判一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呢?有什麼相關的經濟史研究嗎?
TAG:經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