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儒家思想是否是存在於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並對現在造成了很深的影響。中國近代史的種種失敗,是否和其有關。


謝謝塵封之花的邀請!這個問題答案很明顯,也很好答,中國人的血液里毫無疑問有儒家的影子,儒家也的確影響深遠,也的確和近代史的種種失敗有關。當然你想要的答案一定不止於此。

但其實你的問題出的很難,完全可以作篇大論文,要查閱的資料特別多,要求的視野也很廣,其實 你問的,從某個意義上講,是我們民族的性格塑造、走向和民族的命運。

儒家思想向來不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東西,你很難說什麼東西就是儒家的,什麼不是。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一路走一路學,什麼彈琴啊,開車啊,雜七雜八什麼都學,然後吸收為己有,最後號稱「六藝」在身,還修訂了《詩經》、《周易》等等,並且周遊列國為其理想奔波了一生;但是直到死,他也沒留下屬於他自己的系統的學術著作。我們今天如果要探尋儒家思想的根源,必然追到孔子,但我們看到孔子時期的儒家思想就是個糊塗賬,他一生所學甚豐,卻最終沒有整理出一個清晰的具體的不自相矛盾的主張留存下來。也許以孔子看來他只想博學以修養自身,實現家國理想,並沒想到立言立學於後世,只不過學問名氣大了,來求學的人也多了罷了;他的教學也沒有系統課本,而是言傳身教,生活小事,隻言片語,目的是引導學生感悟生活,結合實際去修養自身。可以說在孔子眼裡,沒有教條,沒有絕對權威的理,他是實用的謙遜的善於思考的,他培養的「七十二賢人」,也都是在孔子引導下結合自身經歷修養成賢,繼承了博學善思的優點,卻很難說有兩個思想見解完全一樣的人。孔子的偉大,正在於這種循循善誘,博學善思,勤奮執著,寬以待人;晚年的他應該已經到了一種學問人格交融完美,思想圓滿通透的境界,他自稱為「從心所欲不逾矩」,沒有偏執,能包容一切,為後世讀書人留下一個難以逾越的神話。但我們也看到,在他的影響下,儒家思想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和主張。

由於孔子死時儒家思想並未成形,留下的也只有零散的語錄似的隻言片語,而孔子的弟子們見解不一(這是孔子培養的結果,孔子主張不禁錮思想而主張發散思想兼容並包),於是各自解讀,各自遊說諸侯,產生了見解各異甚至矛盾尖銳的儒家八派。延續兩千餘年一直至今的儒家正統之爭、真偽之爭的傳統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而且由於孔子並未留下太多具體主張,所以可改造的餘地非常大。

這一時期影響較為深遠的有兩派,一派是孟子(師從孔子之孫子思),他具體化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提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治國和改善民生的方法,同時提出了一系列理想化的近於信仰範疇的主張,比如「義」,比如「大同」,比如「民貴君輕」。我認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留下的學問和學說可謂大而雜,如果將其打包起來定義儒家(其實儒家本身就是這麼來的),那麼應該有兩個範疇三個層面的東西。一個是「六藝」,也就是諸如音樂、騎射、起卦、禮儀、算數等一些學問,再一個是「術」,也就是方法論,涉及為政之法、為人處事之法、治學之法、治家之法等等非常豐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當然也包括一些權謀傾向的內容,以上兩個都屬於「儒學」;還有一層,就是理想和操守,屬於信仰範疇,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過諸如「仁」、「恕」、「孝」、「悌」這類理想,並推崇顏回的高風和曾皙的隨性,曾子也提過「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的希望,孟子將這類理想具體化、系統化、理想化,並賦予了天下的視野,有了「天下大同」的抱負,「捨身取義」的操守,「威武不能屈」的傲骨,「民貴君輕」的仁者情懷,並最終升華為信仰的高度,成為歷代忠臣賢相和讀書人心靈的支撐,如果說中國有儒教,那麼大概肇始於此,實際上是儒學的信仰分支宗教化的產物,這與後學及統治當局的引導和補充修正有關。孟子這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儒家從此真正成型,同時也是理想主義與實幹主義的完美典範。

另一派是荀子,荀子稍晚於孟子。剛才說到儒家分儒學和儒教兩個範疇,儒學裡面除了「六藝」之外,還有「術」,講的是為政之法、為人處事之法、治學之法、治家之法等等,而荀子正是這方面的大師。荀子不像孟子一樣理想主義,悲天憫人,荀子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通過後天的規矩去約束,人的學問也是靠後天努力學來的。他批評孟子「偽善」,與其勢不兩立,這當然與時代變化有關,戰國末期進一步加劇的殘酷黑暗早已使最後一點「仁義」的信仰崩塌。荀子繼承了儒學尤其是儒術並將其發揚光大,當然包括了很多權謀的東西,卻擯棄了儒教(信仰)的範疇,使其充滿了理性和功利的色彩。

學術界一直有個困惑,為什麼荀子是儒學大師(甚至有種說法叫儒家的集大成者),但卻教出了韓非和李斯兩個大法家,嚴刑峻法崇尚權謀,二者大相徑庭,是荀子的儒學大師定位錯了,還是韓李二位欺師滅祖呢?其實韓非李斯的嚴刑峻法正是對荀子所謂「規矩」在「君王立場的實用主義」指導下的進一步修正,而權謀,也是來自儒學之術,來自荀子。那麼儒學裡的權謀又來自何處?來自老子!來自當年孔子向老子的拜師求教,與《道德經》一脈相承!有人或許更困惑,儒家仁義有權謀都已經夠震驚了,道家無為,竟是權謀之祖?!其實讀過《道德經》的人應該感覺到,《道德經》的種種「無為」最終還是要「有為」,所謂「不爭而善勝」最終不還是要爭,「不爭」只是手段,為了麻痹敵人,避其鋒芒,最終立於不敗,也就是「裝傻充愣」最後「扮豬吃老虎」嘛,這不就是活脫脫的權謀么。這段往事,在魯迅的《故事新編》里有過細緻描述和調侃,大家可以看看。老子,孔子,荀子,韓非,由道入儒,由儒變法,其實是一脈相承,步步修正完善的結果。我是一周前推出來這個結論的,當天晚上竟發現《史記》里「老子、韓非」是放在同一個列傳,有許多人困惑,而我卻感嘆「英雄所見略同」。所以有人說荀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我認為他不是,因為他的世界觀與孔孟大相徑庭,他只繼承了儒術而沒有繼承信仰,只繼承了方法論而沒有繼承世界觀,我定義荀子是儒家的修正者,他開了儒學實用主義者的先河,粉絲眾多,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實說到這裡儒家的脈絡開始清晰了,孟、荀兩派,孟派儒家仁義信仰突出,荀派儒家則崇尚實用權謀,一左一右,依我看來,後世儒生無不出這兩派。兩派之中,孟派繼承孔子比較全面,當屬儒家正流,屬於左派,一般說儒家也默認孟派;荀派缺失了儒家世界觀部分,突出儒學儒術,屬於右派,嚴格來講不認為是儒家正宗,統治者也這樣宣傳,但影響很大。

法家本源自荀派儒家,在戰國末期的統一六國中聲名顯赫,但也在秦朝的暴政中聲名狼藉,漢武帝後,後世統治者和官員很少有自稱法家的了。但統治者卻也看到了法家治國的威懾力以及權謀之術的必要,法家雖死,但統治階級對於鐵腕和權謀卻一直沒有放開過。他們用老子那學來的「虛偽」,給法家披了一層孟派的外衣,並不斷加強對禮的修正。可以說漢以後,除了偶爾有道家或法家甚至佛家的人物,統治階級基本是儒家的,至少自稱是儒家,而且是孟派,區別就在於有的是真儒家,有的是外儒內荀,有的是外儒內法。其實中國歷史上很多統治者,尤其大一統國家的統治者都是外儒內荀(苛禮)或者外儒內法(峻法)。

需要強調的是,任何儒家人物,不管左派右派,都精通儒術,精通權謀,區別在於用不用,什麼時候用,用在什麼地方,是為了天下用還是為了自己用,是否會濫用。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儒學是利器,但如果沒有信仰的駕馭,完全可以成為魔的。

所以談論儒家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很多時候「儒家」就是個大皮子,理想多一點還是實用多一點,儒家這一寶庫都有足夠的能量供給,歷史沉浮、盛世亂世中,真儒家,假儒家,修正儒家,林林總總形形色色,都打著儒家的大旗,干著自己的事情,從而影響著歷史和社會,並寫進了民族的基因中。

縱觀兩千年來的歷史,總的來講,王朝初建到盛世時期,理想會多一點,真儒家會佔主導,而王朝中後期到末世,到亂世,實用會多一點,右派和假儒會佔主導;強盛的富裕的地方政權真儒家主導,落後的貧瘠的地方政權則以假儒為主;宋以前的歷史趨勢是儒家漸趨理想,趨完善,統治者漸漸趨於真儒,這在南宋到達高峰,元以後則儒家漸趨實用、保守和教條,甚至由於外族作風的影響加入了一些野蠻的成分,儒家只剩一層教條般的皮子,虛偽地掩人耳目。

其實歷史一路走來,拋開歷代廟堂之上的宣傳,儒家的命運一直跟歷史浮沉,跟著歷史產生側重。儒家是學問,是信仰,但歷史畢竟是人的活動堆積而來的,而人的活動軸心還是統治階級,歷史總是先用強權建立政權,再有治理之說,而建立政權的時候,大多是出自私心而野蠻的。建立政權後,出於統治需要,或為了宣誓正統穩定民心,或為了籠絡士子,或為了社會經濟建設,而吸取了一些儒家的東西,並套上了儒家的外衣。開明的時候會施仁政用賢人,而很多時候則以儒家之名行暴政之實。

官員士大夫階級也是人,什麼時候都是真儒假儒魚龍混雜,其實平心而論,假儒一般都居多,也就是實用派儒家居多,因為荀子說的對,人都是自私的。君王開明的時候,會重用真儒,從而壓制了右派,這些人一般會成為歷史上的賢臣賢相,但隨著國家安定,假儒會自然而然的在官僚系統中擴散開,這是自然的人性使然。儒家的官僚系統中大多就是實用儒學的官僚,精通權謀,對上阿諛對同僚爭鬥對百姓矇騙剝削。

到了後期,應著歷史的的發展,君臣一台戲,皇帝對孔孟累冊累封,尊為先師甚至神靈,士大夫則逐漸演出一套道德約束,稱為「禮」,對民間軟硬兼施,以加強統治。明清之後進一步禁錮僵化,儒家諸多禁區近乎窒息,在禮之外,更重於考據扯皮等無聊透頂之事。

而民間呢,民眾分為兩種,有家學和無家學。有家學的大多是逃難或者沒落的士大夫之後,而且淵源大多久遠,多在唐宋,這一類很多時候的確做到了詩禮傳家,聚族而居,重視祠堂,並一再強調「讀書」和「為善」,有一部分人還具有家國抱負,或者光宗耀祖的期待,這是儒家孟派在民間的典型代表。而大多數民眾其實是無家學的,他們耕著一畝三分地甚至無地可耕,掙扎在貧困線上,遇到亂世更是朝不保夕,人在這種處境中為了自保是非常實用非常自私而不擇手段的,最嚴重的時候甚至是「人相食」。他們沒辦法讀書,接觸到的儒家實際上是「禮」的部分,那是統治者的強加,也是人與人之間用作相處底線。他們無信仰,也無家學修養,求神拜佛也是各種特別有針對性的雨神、龍王、土地,不靈就不拜了,全是一副實用的嘴臉,早期的話只為三餐一宿,荒年各自逃荒倒也簡簡單單,但封建後期「禮」的加重和僵化,結合苦難的生活,「禮」的觀念最終被印入民間,欺負女性,各種對「不吉利」的「苦命人」的欺辱,無非都是對自己遭遇苦難的一種自私的埋怨、分鍋和發泄,所謂各種隱忍虛偽之道,也是出於自保自私,在爭奪資源或和保全利益中的手段。所以說,除開那些有家學的沒落貴族可能有一些儒家意識外,中國民眾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儒家思想。他們以實用為主導,主動或被動吸收了一些儒家「禮」的部分,而且是「禮教」而不是信仰,是實用的僵化的,用以自保或打人;明清以來隨著封建發展爐火純青和文化的傳播,儒學中的儒術權謀和民間百姓的「耍心眼之道」終於殊途同歸,互相交融強化,最終形成了中國民眾實用主義儒家,儒為臉面術為里子的性格內核。

這樣看來,無論君王、還是士子、還是百姓,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自身利益為主導,選擇性地利用著儒家的東西,他們將儒術融進了血液使爭權奪利爐火純青,又用「儒教」的仁義裝裱得道貌岸然行走於世,美其名曰禮。不可否認這種做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保證了政權的安定,社會的發展,自身的保全,但由於沒有信仰的支撐,實用主義最終越走越窄,越走越保守,一步步將自己推進深淵,應了李斯、韓非的宿命,出來混始終要還的;可悲的是,權謀和虛偽深深寫進了民族的骨髓中,直到現在都幽靈般阻礙著民族的進步,葬送者民族的精英,困擾著每個人的生活。只有一小部分的君王、士大夫、有家學或有良心的民眾,真正繼承了儒家的家學,並艱難地踐行著儒家的信仰,是真正的儒家,民族的脊樑,也是未來民族的一點希望。

回到樓主的問題,說到底,儒家思想只是工具,它博大精深包羅萬有,本身卻不該背負任何罪名,因為歷史的主角是人,事情是人做的,責任也應該由人去負,更何況儒家的世界觀,仁義信孝悌之類的,就是現在看來,儘管有局限,但大體上還是好的是善的是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更何況真儒家從來不是大多數,偽儒家才是主流。明清以來的步步深淵,近代以來的黑暗和悲劇,民族心靈的扭曲和醜惡,真要追責,要拷問的,要砸的,不是」儒家「,是人,是那些當權者士大夫的私心私慾,是你們祖先的私心私慾,這是根本,他們利用了儒學,用儒學為它的發展推向極致。我們要砸的首先是那些帝王和官僚,但拷問祖先,可能他們會一臉委屈茫然,」為了生存和繁衍「,這就是歷史的命運,其實一切悲劇,在那幾次滅族似的游牧民族入侵,在蒙古人建立政權的時候就已經註定,野蠻戰勝了文明,從此民族只有悲劇。我們更要拷問自己,自己披著道德的外衣干過多少虛偽的事情,自己究竟有多自私多野蠻。顧城說過,「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所謂儒家思想,同樣的學問同樣的道德,真儒家是拿來自律和濟世的,而大多數人是用來奪利和砸人的,一句話工具在你手中,命運也在你手中。

如今,再也沒有人逼迫我們」仁義禮教白首窮經「,也再沒有」為孔老二鼓吹招魂「的輿論之憂,儒家學說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公開遺產,可以自由的學習辯論體會。我們發現,儒家遠非」仁義道德「那麼教條,裡面有理想、有思想、有方法論,還有音樂、詩詞、算數、周易等等博大的學問,儘管歷經千年存有糟粕,但我們這一代是完全有自信和能力去吸收精華分辨糟粕,最後為己所用的,關鍵就在於你的心是自我的狹隘的還是理想的社會的,最終的學習和感悟還是會大不一樣。

樓主所擔憂的民族前途的問題,恨不得將儒家的東西從頭到尾一洗而盡,你今天完全有自由對帶儒字的東西不讀不碰、批評謾罵,但我覺得不必甚至無益。民族精神深入你我骨髓,真正的魔還是我們的私心,而環境是溫床。其實就大眾來講,進步是他的命,真要步步倒退也是歷史的命運,希望在於隨著社會的富裕,有了物質保證,在進步文明的影響,及統治者的引導下,普遍的社會和家庭教育會趨向於公利而非功利,一點點洗滌那些與生俱來的被儒術推向極致的自私保守和權謀作風,中華民族性格里那些精彩的保守、自私和權謀將慢慢得到控制。實在不行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命。

至於個人,那麼就好辦多了,有家學的家族教育兒孫無非兩點,」讀書「和」為善「,讀書就有見識,有天下視野,為善就是幫助控制自我的慾望,學會不忍和雙贏,完善人格同時幫助他人,其實多壞的時代都不乏這種個人和家族,只不過大多數人不宣傳不看重罷了。這種個人和家族的自我控制從何而來,還是環境,家庭環境、從小的教育、家風。如果您的家庭並沒有給您這些,就只能靠日後的讀書和覺悟了(不指望學校),但如果您現在已經有這個意識,能面對世俗主流價值觀的壓力,慢慢自省、洗滌、培養也是可以的。而儒家會是一個挺好的參考,因為孔子尚中庸,儒家內部相互制衡,世界觀正好可以制衡方法論,完善人格;當然我不建議你一根筋的鑽,要多看看現代科學,有理性思維,進得去出得來,讓所學跟上時代,跟上如今的社會。

這就是我的解答。有點長,慢慢看。

-----------------------------------------

最近有些朋友私信我轉載和摘抄的事,我決定集齊一百個贊後直接開放轉載,哈哈。

------------------------------------------

好吧,沒想到這麼快,既然大家喜歡,那就送給大家了。

同時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嗯。。


這個議題應該改為「歷代儒家思想的曲解對現代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玆以顧炎武留在介之推祠的詩詮釋之。「古人有至心,不在狷與忍。國祿既弗加,吾身可以隱。」是乃真正的儒子也。


寫得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被孔子評價不甚高的曾子卻繼承了道統?
怎樣反駁黑儒學的人?
長輩說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如何反駁?
荀子思想對於漢代儒家有何影響?
王守仁可以被稱為聖人么?

TAG: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