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會合併具有可行性嗎?

中國現行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模式,開始於1997年金融危機過後,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分業監管在當下的金融業運行中,一方面監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應對一些金融創新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11月初曾表示,「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的金融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比重大幅降低,『影子銀行』體系快速發展,金融機構的功能邊界逐漸模糊,金融微觀效率不斷提升,但宏觀脆弱性不斷增加。」

  東方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也認為,中國現在經濟、金融處於快速變化之中,各管一塊的監管路子肯定是走不通了,需儘快轉向統一監管,參考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建立覆蓋全部金融業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對於未來「大金融監管」的可行路徑,目前業界看法不一,而「十三五」規劃建議的提法也還處於文件層面。不過,構建由央行牽頭的「超監管機構」,在各方的建議中呼聲最高。


這篇文章代表了銀監會的態度: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內在邏輯

大概內容是:

回顧過去十多年的金融改革歷程,一個值得警惕的做法,就是用機構變更代替深層次的改革,結果浪費人力物力,貽誤改革時機,達不到改革目的。若干年後史家可以用「分久必合」解釋歷史的變遷。身處當下的謀國者則不能不深究分與合的內在邏輯,權衡各種備選方案的優劣。

在上述改革過程中,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權力劃分、機構設置和幹部任命,很少有人關注那些對金融監管有效性至關重要的制度和機制。這些前車之鑒如不記取,很有可能重蹈覆轍,導致新一輪的金融監管改革流於形式,不僅造成大量混亂和浪費,有可能對未來的金融改革與發展形成掣肘,甚至觸發金融危機。

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中國這樣的大國,金融業的規模巨大並且擴張迅速,一個超級金融監管當局,集所有權力於一身,如果沒有制約平衡,會是怎樣的局面?這也是所有國家在改革金融監管架構時十分在意的問題,尤其是大國。

央行在審慎監管框架內的確可以發揮牽頭作用,但是要時刻遠離那些與宏觀大局無涉的微觀領域和行為監管活動。

當下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讓央行為失敗的金融機構買單,就應該讓其負責監管,否則就不公平。這種看法在邏輯上和方向上錯得離譜。其根本的錯誤在於,把金融風險的救助貨幣化看作天經地義,並且企圖通過機構變更使其合法化。

要想減少人們廣為詬病的監管摩擦,首先需要滿足金融監管有效性的前提條件,否則即使把金融監管機構合併到同一屋檐下,內部機構之間照樣產生摩擦。與此同時,即使不建立統一的超級金融監管機構,在現有框架下,改善金融監管有效性的空間也十分可觀,並且不會增加機構變更的震蕩和社會成本。

然而問題的根源並不在金融監管當局本身。中國的國家治理架構和方式,決定了這些貌似強大、權力高度集中的金融監管者,其實從來沒有履行職責的必要權力和相機抉擇的餘地,而是事無巨細地層層向上報告請示。

如果不從根本上改革,僅僅將金融監管機構分分合合,不會在中國建立真正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在設計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金融監管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總結起來就是,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監管也從分業監管到大一統式監管本身就是錯誤的邏輯;現有模式下仍有改革空間:人行管宏觀,三會管微觀;問題不在於機構分分合合神馬的,重要的是沒有自主權


做實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應該只是時間問題了。

11月13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中國創新論壇上演講說:

金融監管體制應從分業監管轉向統一監管。從全國層面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充分發揮由人民銀行牽頭,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參加的金融監管協調部級聯席會議的作用。建議在適當時候,由國務院總理或者是主管金融的副總理來擔任部級聯席會的主席,將成員單位同時擴大到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進一步提高協調的層次,明確各監管的職責來強化統籌監管。待條件成熟之後,建議把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合併為統一的綜合監管機構,設立中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或者是隸屬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實現金融業的統一綜合監管。

以尹中卿的身份,說這個話基本上就可以認為是官方在吹風了,路透社的報道也是無風不起浪。

由「中聯儲」(可能叫金融委?)統領一切,市場的問題交給市場,這應該是未來改革的方向。

其實早在2013年8月20日,國務院就正式批複同意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了。首任聯席會議主席是周小川。

金融監管部際聯席會議獲批

「中聯儲」首任主席倒值得猜猜,郭省長?黃市長?馬副總理?還是李總?

多說一句:別太拿什麼幫派、利益當回事了,要是高層整天想的都是這些東西,那這個國家早就完蛋了。


美國為例,進入大蕭條以後有幾個大事件:大蕭條凱恩斯被捧上天,羅斯福政府開始干預市場,七十年代滯脹,里根政府放開監管,次貸危機。而美國的金融機構是從全能銀行、多家銀行控股公司、單一銀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過度。如果了解整個歷程,可以概括成政府主導下從混業到分業,市場發展再由分業監管過度到混業監管的過程

再對比英國的英國母公司模式和德國的全能銀行模式,都有些相似的地方。日本的模式不了解,不過看資料也有類似的趨勢,歡迎大神補刀

至於我國,改革開放前就不談了。(其實有時候想想現在新聞評論區天天唧唧歪歪的大神們,放到改革開放以前會是怎麼樣?肯定屁都不敢放一個,社會不斷開放鍵盤俠卻越來越多)還是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79年開始經濟體制改革,84年工行人行分離,人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同時監管銀行、證券、信託、保險。92年證券監管權轉到國務院證券委和證監會,95年券商也歸了證監會,98年保險扔給了保監會,03年銀行業監督也終於給了銀監會,人行從此只需專心印鈔票,持續至今的分業監管就完成了。這裡看得出,我們國家從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到混業監管,政府也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從法律政策的出台密度看多少有些強制性在裡面,與西方大致吻合(補充:信託部在15年從銀監會下非銀部拆出,成立信託監管部,地位在提升,從而也能看出現在資產證券化的趨勢,銀行不良資產需要處理,死帳要盤活,但是我國信託業路還長呢)

然後呢?93年國務院頒布的《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對分業經營做出了明確規定,很好的抵制了97金融危機,然後再到新世紀,金融機構開始合作,大家都開始搞別人的業務,最典型的就是銀行賣保險通過一些「方法」涉足證券,然而這樣就不可避免存在監管盲區,就拿銀保來說吧,很多業務的監管需要銀監會和保監會協同,實際呢,當然是你推我我推你的典型中國式作風啊。再舉個例子,去年股災前股市是兇猛的公牛吧,銀行看著傻子們都在炒股賺錢也眼紅,通過種種手段也開始進入股市,結果呢?問題又是一大堆,銀監會和證監會依舊打著乒乓球,不太過分就推過來推過去吧,不管我事才好

當然,我國的決策層絕不是傻子,早就意識到分業經營後的種種監管問題,但這次面臨的情形和78年大不相同,面臨多重困難,畢竟喊出來市場化多少要做做樣子啊!所以手段上也不是當年的一步到位式一管到底,而是確實在循序漸進式,一般時候任由市場化,關鍵時刻再動用行政手段,一管到底。這可是shzy的特色

總之,從一行三會的折騰史也能看出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時的種種尷尬,經濟發展已經狠狠的在衝擊意識形態,究竟市場化到什麼程度,讓我們拭目以待,只要堅持市場化為主導,混業監管也是一種趨勢,究竟怎麼走?誰敢說一定就是那樣呢?


有,就叫三合會


先做簡答,可行,且非常可行,而且高層已經在吹風了,竊以為巡視組徹查一行三會就是先鋒軍。

我還是想說那句話,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

為啥呢自92年到02年總設計師南巡之後03年就銀監會掛牌了,所以那時候會議上都吵個沒完那就分家吧,這就是擱置爭議。再看歷史,從52年央行成立就具有諸多職能,涵蓋經濟各個方面,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都屬經濟活動監管,所以當年都是從央行剝離出去自立的山頭,說白了現在的一行三會當年還不都是一個炎黃祖宗...

我在省會人行,和省會銀監局關係也不錯,一些師兄師姐學經濟也都在一行三會,偶爾小聚,互相也都了解這個行當,舉兩個例子大家估計就能理解了。

第一個,商業銀行想設立新網點,原來是遞交申請,人行各科室逐級批複,完整手續出來之後,會有跟進督查網店設立合理性和安全性以及吧啦吧啦相關所有事宜,都核准無誤,OK,科技處給你上系統,你網點就準備開業。現在呢,監管歸了銀監,業務歸了人行,這你不掐架都難,銀監局好不容易各項都給你捋順好了,你最後上系統還得人行來啊,工程進展到什麼進度,ATM和CRS都是非常昂貴的機器,十幾萬,你最後折騰的都是人行和銀監的。

第二個,現在各種紀念幣嗷嗷的罵人行的罵銀監的罵商業銀行的,咱們就說說紀念幣吧,我徹底說說為啥亂。我現在在發行崗位,你知道我們的督查有多無力么,發行歸人行,監督歸人行,但是人行只負責把紀念幣按照既定政策發行給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門口貼個紙,寫個我們人行的監督電話,發行抗戰幣那天我們小姐姐的電話都被打爆了,可是並沒有任何卵用,因為銀行監管歸銀監局,你愛哪兒投訴哪兒投訴去,人家對於你人行和銀監都插不上手真是心知肚明啊,銀監想管但是管了最後沒發行完剩下的紀念幣終歸是要返回人行銷毀,商業銀行現在摸你摸得透透的,不是不想管,是都有心無力。

其實,今年紀念幣已經在往良性發展了,你說人行不透明,人行就放權給商業銀行,你說人行私自扣留,人行就網上預約,還想咋的啊,發行少了值錢了,沒拿著的就想咋不多發,肯定有人用特權截留,拿著的就想再少點就好了,就更值錢了,發行多了不值錢了,拿著的就想發這麼多國家圈錢呢,資金沉澱,貨幣政策,宏觀調控,沒拿著的就想反正也不值錢,國家越來越完蛋。你看看人行是不是躺著也中槍,紀念幣被國家賦予的屬性就是紀念,你看看那做工,用得著用這麼精細的做工和巨大的人力來做么,準備金和利息稍微一波動不比這快多了,那第二個作為投資的屬性是不是民眾自己賦予的,國家調控又錯了,抓倒賣人民幣和流通紀念幣的對,輪到自己倒賣又不想被抓,哎,這不跟平民的時候恨貪官,自己當上官又唯恨貪得不夠多。

多部門協作已成定局了,即使不合併,聯席會議亦是必然之路,但是請銘記即使以後一行三會合併,也不會是中聯儲,因為中國不想經受平均十年一次的經濟金融危機,不想施政方針被利益相關所干擾。

我們一直開玩笑說現在的人民銀行是被閹割了的人民銀行,大權已分,小權旁落。人行現在只是國家經濟的最後保命符了,但是,就像醫生的職責除了救死還有扶傷,人行除了維穩應該更多監管權力,要麼聯席要麼合併,否則最終也就是相互掣肘。


1.新聞說路透社引援消息人士…哈哈哈 ,這消息人士是哪的,你懂的。其實不要以為外媒消息很靈通,瞎比扯,其實大部分時候,都是某些神秘群眾故意放風給外媒的。

2.三會各行其責,一個看不上一個,每次出事都看對方笑話,底下各種使壞,每次都要總理出面協調,小強心裡想,去尼瑪的,老子把你們合了,以後有事別來煩我。

3.可能性大不大呢?有可能,但不大,原因:1.三會都是正部級大單位,各種牽扯和控制面太大,底下利益太多太雜,一下子端掉從來,阻力大。2.tc各種勢力從來都是分拆容易(各種分贓)組合難(吃力不討好,誰鳥你),這麼大動靜的金融口重組,是需要大的規劃和利益平衡的。3.三會跨度大,專業性強,如果一下子合併,新組織權力太大,內部不好調節,各種業務也不好整合。 不過另一方面來說,也有可能,但形式上會不會走創新,比如三會依舊獨立,但上層設立統籌機制,類似國安財經小組,由副總理直接管,這倒是很多人的猜想。

4.至於肖鋼同學,看來要完,位置多半不保,這次股災影響太大太壞,證監會主席難辭其咎。


太多說法只是以訛傳訛。最準確的報道應該來自財新本期封面:詳細解釋了每一種方案。要知道,「三合一」僅是一種方案,而真正的舉措,要在下屆政府了。見全文【構思超級監管者】

http://weekly.caixin.com/2015-11-13/100873689.html

同時推薦監管改革必讀的文章,來自資深監管人士王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內在邏輯】如果不從根本上改革,僅僅將金融監管機構分分合合,不會建立真正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http://weekly.caixin.com/2015-11-13/100873679.html


目前不具有可行性,和某高富帥朋友吃飯聊天的時候提起了一行三會合併這個事情,我們都覺得其中利益關係甚為盤根錯節,就像兩桶油一樣,合併不太可能。但有可能在其上增加若干機構或職能,總攬一行三會,就像發改委和國資委一樣。


不現實。


同學在這三會工作的都有,我只能說他們相互鄙視


已經在弄了啊,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成


就我一個看成三合會了嗎


肯定會,因為銀行的業務涉及太多,分業監管有些重要領悟根本監管不到,風險總體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銀行跨領域規避風險事件太多了,三會互相沒有聯繫,信息網單一,一出問題可想而知了。


蛋糕怎麼分?


《完善制度設計 提升市場信心 建設長期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吳曉靈


銀監會這類機構成立還沒幾年,不過總比電監會這樣的擺設強的多


金融混業監管已經是趨勢了。目前銀行方面業務不僅有自身原有的一些,還有很多代理業務,保險,託管之類,未來人們對財富管理需求的增加會拓寬投資標的,不再局限於理財,信託等。

這些業務混合起來搭配,給客戶財產做結構化管理,就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三大塊,不混合監管,業務上到底誰說了算?你說你的,他說他的,嚴重影響效率和拖累功能。


真空多了,重複多了,責任推脫,相互看不順眼。一鍋端了!


個人覺得可行性不大。

1.三會並不屬於一個集團,彼此隔離感很強,工作上基本沒什麼往來。合併之後彼此的利益如何協調?

並不是僅僅政府機關如此,商業機構亦然。同屬於中信集團,中信銀行和中信證券往來就幾乎沒有。

2.三會各自的專業性都很強,彼此業務也差很遠,很難想像有一個領導人有資歷和專業知識能管好三個行業。

3.長久來看,證券、銀行、保險分業經營還是必然趨勢,那三會合併的意義何在?

不過只要高層覺得有必要,下面的人排除萬難也要把他們合在一起吧。


別把我們跟銀行證券搞在一起,跟他們不是一路的

要是有人還對保監跟其他兩會的態度有想了解的,可以看一行三會的提案和其他一起發聲的時候

分析那麼多有個蛋用

保監:我們只是金融服務業(men sheng fa cai cai shi zhui hao de)


會牽涉到很多利益相關的人吧,內部討論估計會很激烈

PS:不如叫三合會算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需要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
中安信業是什麼公司,如果是小貸公司,為什麼會受銀監會監管?
銀監會8號文實施後,有何辦法可以繞開買入返售業務中丙方銀行的遠期回購承諾或擔保,使得買入返售業務仍然成立?
信用卡被盜刷,懷疑銀行提供的單據是偽造的怎麼辦?
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傳遞出怎樣的信息?

TAG:中國證監會 | 金融監管 | 中國銀監會 | 中國保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