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請問日本儒家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之間到底有何相同點和差異?

如題,據說日本早在德川幕府時代就已經擁有了一套非常豐富完備的儒家經學體系,那我想請教一下,請問日本人的儒家文化與中國人的儒家文化之間到底有沒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點呢?啊?

好奇?

附錄:以下是德川幕府時代整個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儒學成就:


謝邀。本人專攻日本政治思想史,稍涉及日本儒學思想。學識積累尚有不足,略作回答。

康元外已經對日本引進儒學-江戶時期的大致演化做了很好的梳理,在此我對江戶時期的日本儒學稍作補充。

江戶時代初期,信奉基督的大名發動日本史上最大起義【島原之亂】而使日本社會經歷了動蕩,足以證明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基督思想vs儒佛)可以演化為巨大的政治乃至軍事衝突。在此基礎上德川幕府為了維持統治穩定,在外交上閉關鎖國(實際並未全鎖);思想上加強控制,禁基督、強化儒學的地位,在林羅山的倡導下將朱子學發展為官學。此時日本的儒學幾乎是完全照搬中國,並無差別。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日本分為士農工商四級,所以具有維持君民等級思想特質的儒學非常符合當時統治階級對社會階級的維持。比如"農者食人,士者食於人"等

隨著政治的穩定,武士失去了作戰這一重要的職能,而兵農分離政策使得武士沒有自己的農田,只能靠壓迫農民獲得收入。在江戶中期,一連串的饑荒使得士農階級矛盾凸顯,而維護這一階級秩序的儒學也被儒學家們推上改革之路,日本的儒學便離中國儒學越來越遠。

舉例來說,山鹿素行(1622-1685)主張的理和氣的分離,性不能斷定為善或惡;伊藤仁齋(1627-1705)主張萬物不可窮(不可知論)。而從荻生徂徠(1666-1728)起,徂徠學將【道】從自然規範降格為聖人的製作品;把公和私的意義分開,否定之前儒學派的禁慾作風。在此意義上,徂徠學對儒學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反叛,儒學從此在日本走向衰落。

在經歷了折衷考證學(井上金峨)之後,日本進入國學思想稱霸的時代。

代表人物本居宣長(1730-1801)等強調對日本的古文獻(古事記等)進行考證,否定中國的思想在日本至高無上的地位,排斥一切教義,開始強調日本本身的【神道】,崇尚私慾和自然性情。至此,儒學在日本失去了作為自然法的根本意義。

為了挽救儒學的衰落,維護等級秩序,德川幕府加強了思想控制(寛政異學の禁),但收效不大。

在此之後的佐藤信淵、海保青陵、吉田松陰等人,無一例外的強調日本本身的神道,並主張發展貿易和進行海外殖民,對中國的侵略思想也是產生於此。吉田松陰是山縣有朋(日本軍神,內閣總理大臣和政治元老)和伊藤博文(首任內閣總理大臣)的老師,他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日本政治家的對外政策。

簡單梳理後,個人理解,日本的儒學與中國最大的不同點:

1、儒學在日本逐漸被解體和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製作性】【可變性】【自然性情】和並無實際內容的【神道】

2、基於對中國儒學的改造上,日本產生了貿易和擴張思想。

題主可以看看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裡面對江戶時期的日本思想做了非常詳細的闡述。

學識不足,如有錯漏,還請斧正。


承蒙邀請,不勝感謝。

首先,在下在自述中說過在下乃「高陽酒徒,非儒人也」,所以回答此題純屬拋磚引玉。

其實儒家最早進入日本並非由中國人帶去,而是在六世紀早期由百濟人(今南朝鮮)帶入大和朝廷的,至今日本還有一個雖然不太準確但很有代表性的「五經博士渡來」說。最早儒家文化大和朝廷作為大陸先進文化廣泛學習,並且極大的影響了本土宗教神道教。比較有趣的是隨儒家而來的易經和和陰陽五行思想還催生出了大名鼎鼎的陰陽道。

然而儒家在日本第一次的巨大傳播還是隨著佛教開始。飛鳥之後,作為日本眼中大陸文化的集大成者(有些諷刺),佛教壓倒性的影響了大和朝廷。日本開始全國皈依佛教改行唐制,而鑒於很多大陸僧人用儒家道家思想去詮釋佛經,所以儒家思想在這一時期就和佛教一同密不可分的在日本傳開。而且由於唐制也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所以大和朝廷也設立大學寮傳授儒學充實官僚,甚至在平安時代還有限的開過科舉。不過由於日本大和朝廷的歷史權威局限,大陸自隋唐來的儒家-科舉選拔體制還是沒能在日本保持,日本的官僚基本以蔭襲為主。所以比起在全國有著廣泛社會經濟基礎的佛教寺社團體,中央在日本的長期不穩定使得代表中央集權體制的儒家一直在日本各地方豪強眼中處於某種「漢文典範」和「佛教附庸」的地位。

到了江戶時期,日本又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中央,而且戰爭的結束使得日本獲得了較為穩定的對外交流期。而被明朝奉為正統的程朱理學又被德川幕府所青睞作為統一思想對抗寺社的工具,所以江戶時期有「儒佛分離」的說法,也就是理學提倡的三綱五常天理人慾終於從佛學附庸的地位中擺脫(其實有趣的是程朱理學反而是一種受了佛教巨大影響的儒學)。而且明亡後大量流亡海外的大陸儒生也給日本帶去了大量包括陽明學的儒家新鮮思想,所以江戶時期在幕府的鼓勵下儒學在日本也有了不錯的發展。然而由於沒有科舉而一直保持著軍事封建和官僚世襲的體制,所以日本的儒學其實也只是武士階級的附庸(以前的利用儒學中央朝廷已經徹底被架空了)而沒有產生強有力的儒生階級。然而三綱五常成了賴山陽這種遊離於主流武士階級外的半儒生的用來對抗幕府本身的思想工具(又及:題主你列出的」忠於幕府「的儒生中,吉田松就是幕府的大叛徒,就好像說梁啟超是守舊派一樣),而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最後竟成了政權回歸名義中央的口號,恐怕就是江戶幕府沒有想到了的變數罷。


相同點似乎不多。

在一切都服從傳統的幕藩體制的條件下,只能取用儒家體系里的部分內容,重點是向武士宣傳忠的思想。

其他的至於學術論戰的範圍。神道,佛寺,幕藩,刑法,什麼都動不了。

這些日本儒學者大都秉著實用主義的態度看儒學,研究儒,但不是儒,其思想多半屬於儒學,神道,佛教,蘭學的混合產物。


推薦一本書

《「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


已有的答案@Black@康員外已經在具體細節上答的非常全面。我不邀自來,主要補上宏觀上的概念。而且由於學識不足,補充的內容均在文學方面。

和漢儒學思想的結合,不是物理的混合,而是化學的化合。這種變化是多層次的變化,包括文學理念、歷史價值、表現模式等。

在日本文學思潮的研究中,有對日本與中國思潮交會轉型時「衝突·並存·融合」模式的概念,即是加藤曾一《日本文化與文學》之中「和混漢才」為主導的複合體。但這個複合體在複合的時候無法避免在「吸收漢才的過程,漢魂也跟著過來了。漢魂給日本帶來什麼影響呢?古代儒學、佛教和神道結合,形成"神佛融合"。儒學傳入日本後,……加強了日本原有的神道,儒佛和神道融合,產生新的價值觀,也強化了日本人早先習慣了的價值觀。」

我想在文學之中有這樣的模式,足以折射出中國儒家文化與日本儒學文化互相碰撞之後的不同之處。那就是日本的儒學在內核上是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而中國儒學在不同時期的內核分別為董仲舒、朱熹等人的自身的文化。


日本儒家沒有孟子的地位,因為日本文化等級森嚴,像孟子那樣民為貴的人本思想很難流通。


孔聖教人 「仁」,孟子教人 :「義」,荀子教人「禮」。


細處不必談,儒的核心是「仁」,沒有仁者之心,儒只是空談表面文章罷了。而這仁者之心光靠學是學不來的,是由內而外的感悟並深深的認同。

日本的儒學了禮 勇 智 信 廉,但是少了仁。軍國主義在日本一直有市場就是社會缺乏仁的表現。


推薦閱讀:

中國 為什麼 不 脫亞入歐?
人類為什麼需要超道德價值,比如宗教與中國文化里所謂的提高心靈境界?
有哪些文采斐然的古文或古書?
不能喝酒的人在飯局上如何應對敬酒?
西方的文化侵略到何種程度了?

TAG:中國歷史 | 日本文化 | 中國文化 | 儒家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