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能否完全學習歐美的城市化道路?為什麼?


首先吐槽一下這個標題,這個標題就是典型的「絕對化」的「誘導性」和「靶向性」提問方式。

當產生「完全」 『一切』 『絕對』等等的時候,除非是絕對絕對的真理比如太陽系只有一顆恆星為太陽這種在幾十億年里可以不變的情況外,答案必然是「否」

所以,當這個問題產生的時候,答案自然是「中國不能完全學習歐美的城市化之路」,過於絕對化的提問方式,最簡單的駁倒方法是只要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所以,這個標題應該改為:

歐美的城市化之路和中國城市化道路的比較和借鑒/思考/探討/...

update - 21/2/2015

其次,題目當中,把歐洲和美國的城市化道路放在一起,也是不十分妥當的……因為,歐洲的城市化道路和美國的城市化道路是完全不同的好么……

歐洲的城市,可以追述到古希臘神話時期,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由於地理上的優勢,出現了多個城邦。我們耳熟能詳的雅典,羅馬,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並且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慢慢成為了現在的歐洲城市。每個城市,都有相當長的歷史底蘊。

而另外一方面,美國的城市化則是在隨著歐洲移民不斷湧入之後,從一片空白當中用了幾百年的時間迅速發展起來的。

所以,從歐洲和美國兩個國家來說,其城市化道路本身就不是一樣的。比如,我們說的「萬國建築之都」芝加哥,就是第一個具有現代規劃的大都市。

所以,如果比較中國的城市化道路,卻拿發展完全不同模式的兩個目標去比較,這不是拿著 蘋果同時和梨和雞蛋去比較么?怎麼比較呢?小生魯鈍,不明所以……


不能。最重要的一點,中國社會是由農業社會發展過來的熟人社會,人情高於法律,這就是為何推動法治總是會被人情所擋住。歐美社會是由商業社會發展過來的陌生人社會,契約高於人情。這就註定了中國城市化必然要走一條和歐美不同的道路。不過殊途同歸,中國道路和歐美道路最終結果都是城市化。


這個問題不具有辯證性,請題主原諒我把完全二字去掉或者換成不是這麼剛的詞。

我認為發展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有兩條途徑是不會假大空的。一是對傳統批判繼承,推陳出新。二是面向世界,博採眾長。辯證看待,中庸做事。

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根基,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獨有的文化是水到渠成的事。城市建設當然少不了中國元素。八大古都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南北兩京等城市的生活區依然瀰漫著一兩百年前的中國味道。而北京中軸線,從北端鼓樓到南端天橋,既是國家莊嚴象徵,也是市井民生之軸。聯繫題主看看紀錄片。北京中軸線。

所以,帶有特色的城市規劃和目的性的歷史保護能使一座城市更具有人文氣息,千城一面的現象應該會有所緩解。特別是旅遊產業,也會有若發展。對於當地百姓也是一筆精神財富和一處歷史寄託。

在說到學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之路。即新老城區嚴格分開建設。當然不談美國,加拿大等國。他們歷史較短,不存在太多的歷史與現實衝突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完全放開手腳,不像英國,義大利,中國這樣的文明大國。我覺得我的家鄉鄭州就有著堪稱模範的學習成果。1999年,我出生,而在那年前後,李克強總理還在河南執政時就堅定的要學習歐美新城區建設,打造鄭東新區。如今不到二十年。我們看到的是百萬人口級的現代化城區。承辦過上合組織總理會議,還將承辦博鰲秋季論壇。蒸蒸日上的中原明珠讓我們看到了城市規劃的力量。附近的國家級的航空港區和正在申請的河南自貿區將會是又兩個規劃大作。

作為河南人當然是滿懷熱情的接受鄭州越來越高大上的事實!!說白了,城市規劃方面的起源在西方,我們肯定是要學習借鑒人家的東西,至於如何致用,還得是要一批批人才的大腦運作呀。

城市的發展涉及到當地甚至周邊百姓的根本利益。拋開服務層級設計(最著的還是德國南部的慕尼黑地區)不談,只講最基本的城市景觀設計就十分複雜。發揚傳統和借鑒優秀是原則上的方向。如果全中國的城市都像鳳凰,大理等一些古城那樣,現代化的城市運行必然受阻。但若是全盤西化,搞歷史虛無主義那一套,扔了老祖宗的歷史,那將是中國甚至世界的悲哀。比如前一段時間某個城市被勒令拆除的幾座雕塑,就是因為與當地歷史氣質不符。但因為人口數量龐大,一味學習西方那不勒斯等著名歷史名城那樣保護古迹就會滯後新城區的建設,無法滿足剛性的人口需求。所以應該在新城規劃中做出亮點,讓百姓滿意。中國元素的出現只會增強民族凝聚力個文化紐帶的聯繫作用。

因為這是我在知乎上初出茅廬的答題,片面和業餘真的是展露無疑。但我還是希望能被大家撇兩眼,一起分享和進步。最後附一張鄭東新區的照片!歡迎大家來河南,來鄭州做客,看看我們的新氣象!


首先,歐美城市化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是不一樣的!是不一樣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本人就是研究城市化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大學博士,通常我們都認為歐美城市化模式是一樣的!但是其實歐洲和美國是有差別的!表現為美國比較屬於蔓延式的城市擴展,然後城市連綿,城市巨大,高樓大廈很多。但是歐洲相對而言,首先城市規模小,然後鼓勵公共交通。屬於緊湊型城市發展類型!當然歐洲也有蔓延的情況,但是總體而言,屬於緊湊型城市。所以,簡單的說,要是我們學美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那必將是個災難!不僅對中國,對世界也是一樣!所以,反過來說,我們應該學歐洲的緊湊型城市發展,然後學習美國處理高樓大廈的方法。這才是正解!


我國的城市化道路註定和西方是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差異。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對立使得廣大鄉村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舉步維艱。目前我國大力推行的「新型城鎮化」就是在試圖拉近二者的差距。


不能。

歐美的城市化道路承載的更多的是汽車,自行車道很窄而且歐美騎自行車的人素質一般都很高,不會搶道,而且護具比較齊全,多為有錢人鍛煉身體的運動。

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想大家也都看得到,如北上廣這三座大城市,雖然我只對北京還有印象,寬寬的馬路和較為歐美寬五六倍的自行車道,承載的是汽車與自行車幾乎相同的人流量。

一個是國情不一樣,一個是人流量不一樣,交通工具主體的差異所以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不能與歐洲完全一樣。

圖下一般為歐洲小城市的道路 其實很農村了已經 是巴黎近郊 人流量還是很多的 相當於北京市周圍得河北城市 如果人流量很少 旁邊會一輛車都沒有 跟中國小城市已經不一樣了 在這裡答主沒有見過自行車與其他除了汽車之外的交通工具

巴黎市裡有的道路 是沒有保護自行車道的 當然這個比較特殊 是高架橋下的一段 我再找找其他的圖片

天黑了 各位湊合看 巴黎市裡的街道都是這樣的 如果中國城市化道路像這樣的話 這個是單行道好像 如果都像承載不住我們那麼多人口呀

圖為巴黎凱旋門附近街道圖 如果天安門也弄成這麼窄 咱們該怎麼欣賞閱兵捏 嘿嘿 嘿嘿


不能完全照抄,需要借鑒和變通。

第一,城市化基礎不同。首先,歐美國家人均資源豐富,中國不同。其次,歐美國家城市化過程持續時間長,中國城市化速度絕無僅有。再者,歷史文化不同,城市化的政策和策略應適合中國國情。

第二,城市化目標差異。首先,歐美國家城市化以市場驅動,國內由政府引導和市場雙重作用,中國城市化和國家戰略緊密聯繫。其次,中國城市化以當下的技術水平為基準,導致要求高,致使路徑方法不同。

第三,城市化過程差異。中國城市化過程獨一無二,可以借鑒,全局照抄不實用,不現實。


以前是有可能的,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可能了,起碼在大城市已經沒有可能了。偶爾某些中小城市,運氣好遇到理性的領導,或許還能好好規劃,但切記,中國的中小城市,拿到世界上也能比肩大城市了。人口眾多不是問題,問題是人口都集中在城市,這才是問題。國外的大城市都很少有20層以上的高樓,中國即便是小城市,都很少沒有20層以上的高樓。這是嚴重的誤導,如果以一平方米站一個人來排列,上海的面積已經能容納所有14億中國人,為什麼全部要集中在城市中?原因還是因為農村的落後,導致農村人口的逃離,當然,還有盲目的向城市戶口轉移的愚昧政策。變成城市戶口,就tmd要住在城市裡,這是最可悲的,典型的中國邏輯。所以,改變中國的現狀,就是快速發展農村,不祈求搬到城市裡的原農村居民回去,但希望別再湧向城市了。中國的城市體系已經快崩潰了。


中國更適合東京的那種。


可取之處取之,不足之處改之。立足根本續之,放眼未來展之。


只從一個方面說吧,我想很多人第一反應也是這個,那就是交通,中國是不可能人手一輛車的(汽車=.=),這就註定了中國的城市發展道路將會和歐美不一樣,另外,中國人的回家過年的習慣影響著交通的發展,中國的鐵路網是世界上里程最長,投入最多,運力最強的鐵路網,我認為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應該是以軌道交通連接的大型城市和小型微型城市的網路型城市。事實上政府也是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的,看看北京外圍幾個城鐵都修到哪去了,再過幾年肯定出北京了。


就拿規劃體系來說,城市總規劃源自於蘇聯特色,區域規劃來自美帝的zoning,控規來源於香港…可以看出中國的規劃就借鑒了不同國家的發展方式,所以比如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啊。相比走歐美道路之說,還不如說歐美道路是咱們城市化發展很好的參照,促使中國的城市道路有不斷修正的機會。


歐洲的道路不像天朝這種正南北正東西加N個環的設計。具體參照法國和西班牙,N岔路口很多,而又不會很塞車。其實,歐洲的汽車密度不會比天朝大城市的大,而且他們崇尚綠色出行。


必須不能 等有一天北京弄的跟法國一樣 經常以一個圈兒為原點發散出一堆小邪道兒 幾乎看不到高層建築 馬路窄車多人多大兵拿槍街上溜達的時候就哭去吧 實話實說 歐洲城市化遜色於中國 看著跟大鄉村似的= =


個人認為亞洲發達國家更符合,無論從人口密集程度、民眾行為習慣、觀念意識等方面。而且如其他評論,歐洲和美國的風格也不同,歐洲不同國家也不盡相同。城市需要多樣性,我國在某個階段幾乎所有人都選擇同一種類型的風格,對於任何規劃都可能會造成極大的後遺症。比如某個階段輿論認為高層建築好,於是所有人都選擇高層建築,慢慢發現配套資源出現問題;某個階段又傾向低層建築,又會帶來佔地問題...個人認為根源上還是鼓勵多樣性,同時提升包容性,也許效果會慢慢提升


完全不可能,或許只要幾個大城市相似,不過在全世界大城市最終都差不多。

但是國家範圍內的城市化問題,根本不可能一樣。或相似。

一個主要原因,人均可居住土地資源,中國非常少。就是日本都比中國好。島國。


根本不可能,城市化一定要加限制,是工業化進程中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變化,歐美進程中是市場機制,第一把人變成無產者,什麼叫無產者,就是必須靠出賣勞動力來換取收入,不勞動沒飯吃,這樣的話,一旦失業,就會沒飯吃,沒飯吃了就要造反。為了防止造反,資本家就要繼續開工,就必須解決擠壓的產品,選擇是是海外傾銷,想想舊中國,但是還不行的話就要將造反的無產者送進監獄,裝不開了就要流放到殖民地,想想澳大利亞,所以西方城市化中的流民都要送到海外,當沒有殖民地流放人口,就要打仗來搶,世界大戰。中國學了嗎


可以學習,或著根據他人的自己創造更好的。不足的大家在互相協商改進。


手動滑稽。

城市化是為文明創造物質量的優勢。若中國學西方城市化,完全來不及。


在此推薦一部叫《城市化》的紀錄片,這個片子里提出了世界各地許多典型的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很精緻而又典型的城市紀錄片,看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完全可以在課堂上播出。同時,這部紀錄片里的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對策都是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能直接將此引用到普遍的城市規劃中,只能對其的創意和想法進行借鑒,對可能發生的同樣的城市問題加以避免。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波哥大的公交系統,紐約的高線公園,新奧爾良的街頭貼紙和斯圖加特的21世紀工程。

這四個都很具有代表性。第一個是城市發展和規劃中普遍常見的交通問題的一個合理對策。第二個是擁有美好結局的規劃,有學識淵博的專家,志同道合的堅持者,充分的資金支持以及適當的條件和環境,種種因素缺一不可。第三個是理想化的城市規劃,充分收集民眾的建議,想到什麼就在貼紙上寫下來,可這畢竟是理想化,提出的建議選擇哪個,究竟會不會照此執行,都是需要考慮的。第四個則是城市規划過程中的一個典型問題:規劃部門與政府和民眾之間的矛盾。群眾參與,究竟允許參與哪些方面,參與到什麼地步,如何參與,都是關鍵的問題。斯圖加特政府在此中沒有找到平衡,噴辣椒水,高壓水槍,毆打集會者,在群眾的尖叫中拆除了斯圖加特的心臟--火車站,伐倒了兩百年的古樹。

城市化在目前是個階段,是個過程,如何找出並化解問題與矛盾,如何找到一系列要素的平衡,如何有特色的構思與設計,這條路還很長。

因此,沒有完全的模仿,要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借鑒一切值得借鑒的。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推薦閱讀:

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過程是怎樣的?
「序數效用只取決於單調變換」是什麼意思?
央行超發的貨幣(貨幣增量)是通過什麼方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印出來錢的歸屬是誰,政府,銀行?它們是無償得到貨幣嗎?
請問:古代有沒有過通貨膨脹?
有沒有哪些網站專門是關於宏觀經濟新聞和評論的呢?

TAG:經濟學 | 城市化城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