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和宋朝為什麼在土地國有制受到打擊的時候,不利用政治特權強制推行國有換而是選擇不抑制土地兼并?
唐德宗時期唐朝的均田制改為以兩稅法為主的募兵制,原因是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的基礎土地國有制不復存在,但是,既然土地國有化地,為什麼不利用軍事手段強行剝奪私人財產充公呢?如果唐朝是安史之亂後國力衰微,那宋初呢?從思想根源上來看,皇權不都是希望發展小農經濟而不是莊園制經濟的么?國家並不總是只考慮如何掠奪無辜民眾,為政者有時甚至更想積極支持民眾自立,這從宋朝積極推行過繼政策也可以看出,這個問題當然也不能單純化,但不管怎麼說,增加經濟實體,也就是作為納稅單位的戶數,應當是皇權的重要職責和願望吧?
謝邀~
題主不妨先把眼光放近一點,如今的我們是鐵打的土地國有制度,是寫入憲法的土地國有制度。
可是我國的土地兼并現象依然極為嚴重,各種房地產開發商、旅遊業開發商、工廠、製造業等等在中國的大小鄉鎮各種圈地。別跟我說這不叫土地兼并,這他媽就叫土地兼并。中國的軍隊夠厲害吧~管得了嗎?
管不了~你要知道古代的那些皇帝其實根本沒幾個在乎百姓的死活,畢竟餓的不是自己,賣的不是自己的兒女。他們每次之所以把眼光投向三農都是因為這些農民由於失去土地變成了流民,危害了帝國的統治,皇位快要不保了。
至於百姓餓死什麼的,who care?而之所以我們國家沒有大量的流民主要是因為城市中為失地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唐宋時期城市裡沒有這些就業機會,由此才凸顯出土地兼并這個問題。實際上,土地兼并這件事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整個星球上。現在土地兼并問題之所以沒那麼嚴重一是因為我上面說的提供就業,第二個,現在土地稅能徵得上來了。唐宋時期要能把土地稅征全了,國家亡得也沒這麼快,關鍵就是大量的被地主佔有的土地,他土地稅根本徵不上來,主要就是那種被皇親國戚,在任的退休的官僚占著的土地。你根本徵不上來。然後再來說說為什麼軍隊管不了,因為這是個死循環。
徵兵制是讓人民服兵役,也就是只有中央掌握著一支中央軍,只有這支中央軍中的人是都是職業軍人,其他的都是民團。全國都不交稅,你總不能讓一支中央軍就把全國都殺遍了吧。好,那就多弄職業軍人,遍布各地,也就是題主說的募兵制。但是募兵制又有什麼缺點呢?
募兵制會產生軍閥。在古代,職業軍人的大量出現必然導致軍閥的出現。(其實現在也是...)軍閥佔起土地來可比那些地主凶的多啊~君不見李成梁不僅佔地,還把地分給自己的親軍,人手一份,手下一整支地主軍團,頗有春秋時期貴族戰爭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搞均田制,不弄地方軍,王公大臣便霸佔一方。你搞募兵制,地方上有職業軍人,軍閥霸佔一方。最缺德的是,在更多的情況下,軍閥和王公大臣合起伙來霸佔一方。所以說這是個死循環,而且會越弄越死。像是唐朝初期,中原人口銳減,大量的荒地導致均田制怎麼弄怎麼成功,一旦人口達到了閾值,帝國撞上了馬爾薩斯陷阱,必然導致各種問題顯現,而多出來的人口必然會被各種原因如饑荒、戰亂、瘟疫等殺死。而在這個過程中被凸顯出來的,就是土地兼并。所以我們直到現在走工業化道路,為失地農民提供城市內就業機會,同時穩征土地稅,才能使土地兼并這個背鍋俠不用再出來背鍋。
以上兼并土地者,與皇權關係緊密。
醞釀了好幾天,看了前幾條回答,還是我來說說吧(●—●)!首先說下利用軍事手段抑制兼并,三個字,不可能!封建土地分為國有(皇帝所有),地主所有,農民所有,而地主所佔比重最大,抑兼并必然侵犯地主利益。地主不一定是士大夫,但士大夫一定是地主。在古代中國,統治階層是士大夫,皇帝不過是出於其中的代表,他不可能背離自己的階級。士大夫們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地主,偶有例外實屬正常,皇帝用軍事手段推行土地國有,分土於民,是和整個統治階級對著干,實在不明智。以前學習王安石變法,感覺皇帝實在孬,地主官僚老是拖後腿,神宗皇帝殺殺幾個人,乾綱獨斷,就能把抑制兼并推行下去,然而這實在是獨夫暴君所為,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反彈難以想像!縱觀整個古代史,成功的農民起義只有兩次,一是秦末,一是元末,這兩次都有社會精英的參與,而脫離了士大夫地主們支持的農民絕不能成事。地主是封建國家的支柱!
其次,抑制兼并不一定有利,反而有害!不抑兼并不一定有害,反而有利!先說說均田,均田實在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隋唐均田制源於北魏,當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發,土地大量閑置,人少地多,土地私有制遭到破壞,統治者為恢復生產就把土地分給農民,死後收回,這就是均田。而唐中期以來,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私有制恢復,兼并大行其道。封建王朝中有在建國伊始分地於民的,但都在中後期面臨嚴峻的兼并。即使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收歸國有,到現在仍然有大量兼并,小塊土地合併成大規模的農場,政府不僅不抑制兼并,反而鼓勵土地集中,實行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在宋代,政府同樣不抑兼并,大量農民破產,進入工商業,反而成就了宋代封建頂峰的經濟。清代大力抑制兼并,經濟發展速度卻滯後。耐人尋味啊。反觀西方,英國在十四十五世紀城市經濟發展刺激了圈地運動,土地集中使得大規模經營成為可能暴力兼并導致很多農民湧入城市謀生,為其帶來大量勞動力,又使城市經濟發展,因而出現了一個良性循環:經濟發展-兼并盛行-農民破產-農民轉入城市謀生-經濟發展。這樣也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創造了條件。私有制必然帶來兼并,無論土地兼并還是資本集中,規模才能產生效益,才有利於技術進步,分散與平均會導致變本加厲的保守。在目前人類社會,私有制是最適宜的,未來屬於未來。所以,重要的不是土地兼并本身,重要的是土地兼并後,破產農民的去向,沒有出路,便造反,有了出路,利國利民。按這樣的思路來看待唐宋時期的土地兼并問題,實在是大勢所趨。唐宋時期坊市制度崩潰,城市經濟繁榮,工商業發展,海外貿易昌盛,這都為解決破產農民的生計問題提供了條件,而事實證明當時的政府也是這麼做的,這才有宋代繁榮的經濟與文化。
根據上述,從小而論,皇帝不能也不敢與整個地主階層作對;從大而論,從人類以往發展的歷史,從近代西方崛起的歷程,從宋代的成功,從古代中國其他王朝的失敗,從今天中國的現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解決土地兼并的唯一手段就是不抑兼并,發展工商業,吸納破產農民。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與當時的社會條件都決定了,兼并利於發展。一味地抑制兼并短期來看是為了統治穩固,保證了農民的生存,從長期來看,整個國家都將處於緩慢靜止的狀態,於發展大計不利!唯一能解決此問題的是西漢早期陵邑制度,也就是皇帝登基後就給自己修陵墓,為了支撐這個將持續皇帝一生的巨型工程,遷天下富戶豪強於帝陵以建陵邑,也同時完成將土豪連根拔起的政治過程。
此制度,對富戶顯然不友好,所以在元帝時代,儒家借口此舉不仁,慫恿皇帝廢除了,從此天下進入土地兼并的輪迴之中。
漢元帝之前的皇帝,有宗親和軍功貴族武力支撐,有黃老法墨文官在朝堂支撐,即便天下富戶豪強皆反,皇帝也可一舉蕩平,但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宗親和軍功貴族被外戚取代,黃老法墨諸派被儒家取代,到了他孫子漢元帝,再想執行陵邑制度幾乎不可能了,因為此時武力和政權的高層都天然依賴下面地主豪強支撐,更不用說漢元帝本人是儒家腦殘粉。沒見過自己革自己命的人。。。
計劃生育好!!!人少>地多>收入高>不怕收稅>餓不死>不造反人多>地少>收入低>怕收稅>會餓死>一定造反
為了稅收。
當一個政權開始腐敗,就會忘記曾經的宏大理想,忘記國計民生,而只管廟堂之人如何能繼續保持鶯歌燕舞。於是當年設計稅收的初衷就忘了,唐初沿襲租庸調製度,就是為了減輕民眾負擔,藏富於民,其內在的政治精神就是尊重百姓,敬畏百姓,所以才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名句。所以最初的統治者是有理想的,有自己的信仰,稅收是作為實踐自己信仰的工具,而不是信仰本身,於是才能做到尊重百姓,把百姓看做是國家的每個個體。一旦開始腐敗,把稅收當做信仰,那麼誰交稅,為什麼交稅就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能收更多稅,什麼樣的稅法,什麼樣的經濟制度的重要性都次要於國家獲得收入。一切都可以讓步。失去了政治理想的統治者,只記得稅收,早忘卻了當初為何要這樣收稅,稅背後體系的政治精神和政治文明,早已漸行漸遠,模糊不堪。===========================================與題主探討 可以參考錢穆的《國史大綱》,我也是拾人牙慧。 賓四先生說:「 唐代租庸調製,最要用意,在為民制產,務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國家完糧。耕種田地的自然是壯丁,便可抽出餘暇,為國家義務服役。有丁有田,自然有家,農業社會裡的家庭工業,最要的是織絲織麻,國家徵收他一部分的贏餘,也不為病。唐代租庸調製,大體比漢代定額更輕,說得上是一種輕徭薄賦的制度。而且租庸調項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調。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時必有田有家,於是對政府徵收此輕微的稅額,將會覺得易於負擔,不感痛苦。這是唐制較勝於漢制之所在。」 「據當時一般意見說,租庸調製三個項目分得很清楚,現在歸併在一起,雖說手續簡單,但日久相沿,把原來化繁就簡的來歷忘了,遇到政府要用錢,要用勞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項目。而這些新項目,本來早就有的,只已並在兩稅中徵收了,現在再把此項目加入,豈不等於加倍徵收。這是稅收項目不分明之弊,而更重要的,則在此一制度規定租額的一面。 」http://wenda.haosou.com/q/1365305744064172土地兼并背後是農耕生產。在古代,土地是最重要(沒有之一)的生產資料。佔有生產資料,就意味著能獲得遠超勞動的價值。沒有人能抵擋得住(幾乎是)不勞而獲的誘惑,即使面對滅亡。要不怎麼說人為財死呢。在農耕時代,土地就是一切。是糧食,是黃金,是人命,是軍隊,是權勢。誰能支配土地,誰就能支配上面的一切。皇帝當年打天下就是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他當了最大的地主,怎麼也得讓下面的小地主喝點湯吧。所謂治國不難,不得罪於巨室(當然這是小地主興起之前)巨室要兼并,你能管嗎?又說皇權不下縣,那縣以下的權力在誰手裡?長老鄉紳什麼的名號你就這麼一聽,其實就是地主。皇族是最大的兼并地主,就像上面一位答主所言,沒人能革自己的命。哪怕哪個地主(王公貴族)意識到兼并過於激烈,那他也很難讓人停下來。一滴水被裹挾著沖向斷崖,它不想去也得去。至於抑制兼并有沒有成功的,可以說沒有,只有延緩了的。
皇權不是皇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封建時期政令的具體實施者的是各地的宗族鄉紳,他們的意志不容忽略。動這部分人,會動搖國本,到時候推翻皇室只不過是分分鐘的事。皇帝所謂代天行事,這個「天」,也多半指的這部分擁有實權的群體。對於泥腿子,也就是平民,他們只不過是一種資源,和騾子,牛馬並無多大本質區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國買SU27佔到大便宜?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沒有古羅馬?
※為什麼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某些大事用了很確切的紀年?
※如果沒屠殺猶太人,對希特勒的會不會有所謂的正面評價,就像拿破崙?
※黑龍江和吉林到底有啥區別?為什麼分成兩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