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句話拿到今天來講,是什麼意思?

是不是說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個好人,他的人生道路就很苦逼?就很辛苦?就很艱辛?


恕我直言,排名第一的 @張怡微 的答案,我一句都沒看懂......

有沒有人能給我講講?

我書讀得少,層次還不夠。

講講我的看法。

這句詩是太祖在1949年解放軍橫渡長江,佔領南京時所寫,原詩摘錄如下: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前面六句很好理解,唯獨到了最後兩句,畫風突變,意味深長,很多人讀不明白,於是就胡亂捧臭腳,例如百度百科的解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上句借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原詩說的是漢武帝時製作的極貴重的寶物金銅仙人像,在三國時被魏明帝由長安遷往洛陽的傳說。原句的意思是,對於這樣的人間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傷而衰老;這裡是說,天若有情,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身受反動派壓迫的人民,自然要徹底推翻反動統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業。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滄海(大海)變為桑田,多指巨大的變化,這裡比喻的是革命的道路艱難曲折。古代神話: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見葛洪《神仙傳》)。

這是扯淡!

這是牽強附會的捧臭腳!!

這是為了跪舔而跪舔,可恥!!

言歸正傳。

天若有情天亦老

字面意思是:

如果上天也有感情的話,他也會老去

這句話真操蛋!

天有個卵的感情?天還會老?太祖你是糊塗了咩?

我表示看不懂。

好,那就先不看這句,看下一句:

人間正道是滄桑

人間正道,好理解。

但滄桑是什麼?

滄桑,就是滄海桑田。

試想一下這畫面:

遼闊無垠的海面,潮起潮落,波瀾壯闊。

讓我們把鏡頭調快,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飛速更迭。

曾經是無垠的大海的地方,潮水悄然退去,露出棕黃的土壤。

一顆顆種子發出新芽,迅速長大,最終變成了一片森林田園。

時間再往前走,潮水再度湧來,淹沒了森林田園,也淹沒了土地,萬物寂寥,星垂平野闊,又是一片大海......

滄海桑田就這樣循環往複,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鏡頭背後的人是誰?

就是「天」。

除了永恆不變的老天,誰能有這麼長的陽壽,足以讓你看遍潮起潮落,陸地海洋更迭循環?

在滄海桑田變換的時間裡,會不會有生命出現?

當然有。

水裡的魚蝦蟹,土地上的蛙鳥蟲。

但這些生命的出現,都無法阻止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

我們不妨把滄海桑田這個概念,理解為歷史。

朝代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戰亂與和平相互交疊,正如潮來陸地沉沒,潮去陸地重現。

那些被潮水淹沒的蛙鳥蟲,是否就像歷史中的人,或者說你,和我?

千千萬萬個你和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打下了萬代基業,最終還是會化為烏有,我們也將死去。

後來者將會在我們的帝國之上,建立起新的帝國,而後再滅亡,再興建......

歷史,可不就是這樣么?

歷史上除了不朽的功業,壯觀的建築,輝煌的藝術之外,更有無數讓人感動的人,做了無數讓人感動的事。

鑽木取火、倉頡造字、木馬計、斯巴達、蘇武牧羊、司馬光砸缸、祝英台化蝶、羅密歐與朱麗葉、JFK與夢露......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台,在這舞台之上,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創造了一樁樁奇蹟,書寫了一段段令人驚嘆的傳奇。

而後,新出生的人上台,死去的人下台,舞台卻從未謝幕......

這可不就是歷史么?

這可不就是滄海桑田么?

現在,我們可以回看前一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

歷史的交替往複背後,有一雙眼睛記錄著一切。

和眾多持樸素唯物主義觀的知識分子一樣,太祖把這雙眼睛,叫做「天」。

天,在默默的看著滄海桑田,看著這舞台上發生的一切。

無數年的悲歡離合,無數次的愛恨糾葛,無數次的感動和憤怒......

如此多濃烈的情感演變無數個世紀,這是一股人心不能承受的情感,這是一種任何人都會為之感動的精神。

但是老天,他只是冷眼旁觀,他面無表情。

老天,是一種被神化的「客觀存在」。

如果用更具體的語言來描述他,他就應該是各種宗教裡面的神:

上帝、釋迦牟尼或安拉

在宗教的解釋里,神應該是悲憫的,是人性化的,是看不慣小人為非作歹,看不慣老實人挨餓受凍的。

神以他的規則管理著這個世界,給好人以獎賞,給惡人以懲戒。

但是「老天」有沒有這麼做呢?

並沒有。

老天一直都是一副:

我就看看不說話

的鳥樣子,看著你們折騰,看著你們作。

看著你們建起高樓又推倒再重建然後繼續推倒又重建.....

看著你們跟這個女人相愛又甩掉她跑去跟另一個女人相愛然後又被甩掉最後愛上一個男人......

看著你們搞各種宗教和國家,以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名義開戰,殺了一茬又一茬的人......

看著你們賣手機、賣保險、炒股票、炒外匯、雙十一買買買、單身狗吃狗糧、異性戀燒燒燒......

老天看完了這些,卻屁都沒放一個。

如果老天會說話,我猜他一定只會說一句:

關我屁事。

如果老天有表情,我猜他的表情一定是這樣:

理解了上面所說的話,那麼「天若有情天亦老」就不難理解了,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如果老天也有感情的話,見過了人世間這麼多的破事,他肯定也會心累得不行不行的(意思就是老天他老人家根本就不關心人間疾苦什麼的,丫就是一個冷眼看戲打醬油的角色)。

我們再看下一句:

人間正道是滄桑

人間正道,就是中國文化里最精髓的那個字:

老子搖晃著腦袋說:

道可道,非常道

呸!

真是廢話!

正所謂:

貓有貓道,狗有狗道。

每個人的道,都不一樣。

或為無上的權位,或為無盡的財富,或為香車,或為美女,或為著作等身,或為三餐飽食。

每個人所走的道路都不同,每個人想要的也都不盡相同。

如此說來,似乎沒有一個永恆的「道」可言,也沒有一個全人類都認可的目標可言。

不如跳出來看。

站在廣闊的歷史畫卷前看,站在無垠的宇宙前看,站在無窮的時間前看。

確確實實是有「道」在的。

那就是:

滄桑

紅粉骷髏,帝王將相,皆化作塵土。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光怪陸離人間百態都被碾入大地。

無論你幹了什麼,最後你都要死,運氣好點,被人寫在書里或者畫在紙上,運氣不好的,連個名字都留不下。

聽上去很悲觀很消極對不對?

試想站在長江岸邊的太祖,眼前是千軍萬馬,腦海中的思緒洶湧沸騰:

從韶山的小村莊里一步步走出來,站到政治與軍事的制高點。

從一個鄉村頑童,到逐鹿中原,再到現在指揮千軍萬馬橫渡長江,何其壯哉!

不興奮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寫下這四句: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但是興奮過後,腦子還是要冷靜下來的,場面上來說我方確實佔優,但敵人並不是沒有任何機會的,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得勝而驕,要一鼓作氣幹掉他們!對!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寫到這裡,太祖高瞻遠矚的頭腦里反而不再興奮,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悲觀和懷疑:

是啊。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

誰為王?誰為寇?

誰是永恆的勝者?

好像誰都不是。

五霸那麼屌,死了。

七雄那麼屌,死了。

劉邦項羽孫權曹操個個都屌炸天......也都死了。

梟雄也好,英雄也罷,終究是逃不過自然的定律,也保不住一個萬世的江山。

和平之後又會有戰爭......

江山易姓,兵戈又起,生靈塗炭......

沒有個盡頭啊!

冷靜下來的太祖,平復了自己激蕩的心情,寫下了這兩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但我們明白之後又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這兩句是屁話啊!!

滄桑到底是個什麼鬼,太祖你說清楚一點啊......

————————————————格嘰格嘰————————————————

到底有沒有永恆的道呢?

別問我,問你自己。

別看老天,老天是無情的,老天才不理你。

你只需謹記:

人在做,天在看

再送一句: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peace out.


其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兩句詩不難解,但這裡不能用不相干的經典,乃至原出處硬套,而需要整合全文,從人民史觀的角度,聯繫中國近代史來解讀,才能理解其涵義。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這兩句易解,鐘山風雨起蒼黃是天地之變,原因為何?人力所致,因為百萬人民解放軍過了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這兩句也不難,虎踞龍盤是南京六朝古都的地勢王運,天翻地覆是革命洪流,指地利不敵由人力所推動的天時,自當年的四一二至今,國民黨以南京為中心的「帝王之業」終於被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衝垮。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這兩句最簡單,指革命洪流仍需繼續發展和推進,直到徹底摧毀殘存的反革命力量。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理解了前三句,這一句也就好解了,承接第一句,第二句的意指,後半句的「人間正道」自然是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滄桑」有雙重含義:一是艱難,一九二七年在北伐戰爭即將勝利時,一場四一二政變,同樣是在南京的雨花台,幾萬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被國民黨右派屠殺,中國革命由此進入低潮,直到二十二年後,百萬人民解放軍才再度揮師進入南京;二是變遷,在一九二七年幾近熄滅的星星之火,卻隨著中國人民的覺醒和抗爭,在二十二年後便成為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摧毀了蔣家王朝。

解了後半句,就可以看前半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了,後半句的「人間正道」,便是「百萬雄師」所代表的,造成了「天翻地覆」,覆滅了「虎踞龍盤」的人民革命的力量,而前半句的「天」則是「鐘山風雨起蒼黃」背後的客觀的自然和歷史,「有情」是「天」的一種性質,即「天會對人產生回應」,「老」則是這個回應對「天」所造成的變化。總括地說,最後一句話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雖然艱難漫長,經歷了滄桑的變化,但最終「人」的力量終究是撼動了「天」,而客觀的自然和歷史,便因人民革命的洪流的推動而前進了,「天」變「老」了。

所以「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話如果放到現實來講,則最好還是連同上「天若有情天亦老」,即有志的無產階級勞動者,還是要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相信人民大眾的力量,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團結起來,在「滄桑」之中奮發向前,去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共同推動歷史的進步。


上世紀40年代的文章---保富法,對人間正道是滄桑很有類比意義:

感興趣自己去看後兩篇。

上篇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以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的,有二、三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的。我記得與先父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作官,有的從商,都是炫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家事沒落了。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務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家了。

  不單是上海這樣,在我湖南的家鄉,也是一樣。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現在也已經多數蕭條了。其中文官多人,財產比較不多的,後人較好。就我所熟悉的來說,像曾、左、彭、李這幾家,錢最少的,後人比較多能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曾文正公的曾孫輩,在國內外大學畢業的有六、七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幾位曾孫,也以科學專門而聞名。李勇毅公的孫子輩,有擔任大學教授的,曾孫也多是大學畢業。

  彭剛直公的後人,十年前,有在上海作官的。大概當時的錢,來得正路,沒有積蓄留錢給子孫的心,子孫就比較賢能有才幹。其餘文官比較錢多的十來家,現在的後人多數都是蕭條了。武官數十家,當時都比文官富有,有十萬、廿萬銀兩的。(多數是戰事平定以後,繼續統兵,可以缺額,才能發財。至於擁有五、六十萬到百萬銀兩財產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楊家等,都是後來從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統領軍務歸來的人。金陵克複的時候,曾國藩因為湘軍士氣不振,所以全部遣散,剿捻匪的時候,改用淮軍,所以湘軍的老將,富有的非常少。)各家的後人,也是多數衰落了,能讀書上進的,就很少聽見了。

  我家與中興時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數都是世代相交的關係,所以各家的興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於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豐厚的,遠遠勝過了湘軍諸人,但是今日都已經調零,不堪回首了。前後不過幾十年,傳下來才到了第三代,已經都如浮雲散盡了。然而當時不肯發財,不為子孫積錢的幾家,他們的子孫反而卻多優秀。最顯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權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只有兩萬兩銀子。除鄉間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個房子,也未曾買過田地一畝。他親手創立的兩淮鹽票,定價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後來賣到二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家裡只要有一張鹽票,就稱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別諭令曾氏一家人,不準承領。文正公多年,後人也沒有一張鹽票。

  若是當時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領一、兩百張鹽票,是極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領票,表面上並不違法。然而借著政權、地位,取巧營私,小人認為是無礙,而君子卻是不為啊!這件事,當時家母知道的很詳細,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說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這叫作表裡如一,即是誠意、毋自欺,這是中國政治學的根本。如果無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是行不通的。)文正公曾經對僚屬宣誓:「不取軍中的一錢,寄回家裡。」而且是數十年如一日,與三國時代的諸葛公是同一風格。因此,當時的將領僚屬,多數都很廉潔,而民間在無形當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潔,就是暗中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錢,那麼將領官吏,人人都想發財,人民就會受害不小了。

  請看一看近數十年來的政治,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便知為人長官的廉潔與不廉潔,真是影響非常大啊!所以,《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係著別人的利益、幸福很大。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所以拚命想發財。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家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平常人又以為如果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現在我再舉幾個例子來說: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作窮秀才的時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濟眾人。後來作了宰相,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族的貧寒。先買了蘇州的南園作為自己的住宅。後來聽見風水家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會出公卿。」他想,這屋子既然會興發顯貴,不如當作學堂,使蘇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麼多數人都興發顯貴,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將房子捐出來,作為學宮。他念念在利益群眾,不願自己一家獨得好處。結果,自己的四個兒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他的兒子們曾經請他在京里購買花園宅第一所,以便退休養老時娛樂,他卻說:「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園林甚多,而園主人自己又不能時常的遊園,那麼誰還會不准我游呢!何必自己要有花園,才能享樂呢?」范先生的幾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著布素衣服。

  范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錢,也都作了布施救濟之用。所以家用極為節儉,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照普通人的心理,以為這樣,太不替子孫打算了,誰知道這才是替子孫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單是四個兒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繼承他父親的意思,舍財救濟眾人。所以,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傳到了數十代的子孫,直到現在,已經是八百年了,蘇州的范墳一帶,仍然有多數范氏的後人,並且還時常出優秀的分子。世人若是想替子孫打算,想留飯給子孫吃,就請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再說元朝的耶律文正公(耶律楚材),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軍師,軍事多數是由他來決策,他卻是藉此而救全了無數的人民。因為元太祖好殺,他善於說話,能夠勸諫太祖不要屠殺。他身為宰相,卻是布衣蔬食,自己生活非常的刻苦。他是個大佛學家,利慾心極為淡泊:在攻破燕京的時候,諸位將領都到府庫里收取財寶,而他卻只吩咐將庫存的大黃數十擔,送到他的營中。不久,就發生了瘟疫,他用大黃治療疫病,獲得了很大的效果。他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作宰相的,卻有十三人之多。這也是一個不肯積錢,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再說清朝的林文忠公(林則徐),他是反對英國,以致於引起了鴉片戰爭的偉人。他如果要發財,當時發個幾百萬,是很容易的。他認為鴉片貽害人民,非常的嚴重,所以不怕用激烈的手段,燒毀了鴉片兩萬箱。後來,英國人攻廣東,一年攻不進,以後攻陷了寧波、鎮江。清朝不得已,就將林文忠公革職充軍,向英國人謝罪談和。林公死了以後,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都是書香不斷,孫曾輩中尚有進士、舉人,至今日仍然存在,數年前故世的最高法院院長林翔,也是其中的一人,而且道德亦非常的崇高。這又是一個不肯發財,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再看林公同一個時候發大財的人,我可以舉幾個例子:就是廣東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鴉片里發大財至數百千萬銀兩的。書畫家大都知道,凡是海內有名的古字畫碑帖,多數都蓋有伍氏、潘氏、孔氏的圖章,也就是表明了此物曾經在三家收藏過,可見得他們的豪富。但是幾十年後,這些珍貴的物品,又已經流到別家了。他們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別家作妝飾、木器了。他們的後人,一個聞達的也沒有。這三家的主人,總算是精明能幹,會發這樣的大財。當時的林文忠公,有財卻不肯發,反而弄到自己被革職辦罪,總算太笨了吧!然而至數十年以後,看看他們的子孫,就知道林文忠公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伍氏、潘氏、孔氏,卻是最愚笨的人了。

  上海的大闊佬很多,我所認識的,也可以舉幾個例子:一個是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揚州鄙岳蕭家,就認識這位大富翁。(當時的這兩家同是鹽商領袖。)有一天,周翁到蕭家,怒氣勃勃的,原來是因為接到湘潭分號經理的來信,說是湖南發生了災荒,官府向他們勸募捐款,他就代老闆周翁認捐了銀子五百兩,而周翁嫌他擅作主張,捐得太多,所以才發怒。那時他已有數百萬銀兩的財富,出個五百兩救濟,還不捨得。後來住在上海,有一天,譚組安先生與他同席,問他,如何發到如此的大富?他說,沒有別的法子,只是積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歲才死,遺產有三千萬元,子孫十房分了家,不過十幾年,就已經空了。其中有一房子孫,略能作些好事,這一房就比較好,但也是遭遇種種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錢也不多了。

  若是以常理來說,無論如何,每房子孫都有三百萬,不會一齊敗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實上,卻是如此。若是問他如何敗法?讀者可嘗試著閉目一想,上海闊少爺用錢的道路,便能夠明白,不用多說了。這位老翁,也是正當營業,並未取非分之財。不過心裡慳貪,眼見饑荒,而不肯出錢救濟,以為積錢不用,是聰明。卻不知道此種心念完全與仁慈平等的善法相違反,我若是存了一家獨富之心,而不顧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極處。除了本人自己受到業報外,還要受到余報的支配,也就是《易經》所謂的餘慶、餘殃的支配,使獨富的家敗得格外的快,使大眾親眼見到果報的昭彰,能夠醒悟。(而本人所受的果報,若不是現世報,則旁人是不能見到的。)

再說一家,是上海十幾年前的地皮大王陳某,家中的財產有四千萬銀元,兄弟兩房,各分兩千萬。一九二五年,我到他家吃飯過一次,他住的房屋十分的華貴,門前有一對石獅子,是上海所少見的。他的客房,四面的牆壁全部都裝了玻璃架,陳列的銅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有一位客人,指著告訴我說:「這一間房子里的銅器,要值銀元一百五十萬,中國的有名古銅器,有一半在此。」這幾句話,正是主人最高興聽的。原來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要誇耀,我有的東西,都勝過一切的人。而惟有道德名譽是錢辦不到的,這些富人無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寶、房屋、器具上,爭豪鬥勝,博得一般希望得到好處的客人,來恭惟奉承。(驕奢兩字是相連的,驕就是擺架子,奢就是鬧闊。上海常看見的是大出喪,一日之間,花費一、二十萬的銀元,以為是榮耀,但是若要請他們出幾千元幫助賑災,就不大容易了。這是普通人多有的卑劣自私的心理,並非是單說某一家。這一位主人,當然也未能免俗。)在我看見他之後,不過才七年的時間,上海地價忽然慘落,加以投機的損失,以致於破產。陳家的古銅珍寶,房屋地產,一切的一切,都被銀行沒收變賣,主人也搬到內地家鄉去了。

  再說一個實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園的主人,近日報紙上常有譏諷的評論:說他們生平,對於慈善事業,不肯多多幫助,並說他有遺產八萬萬銀元。試一設想,財產八萬萬的收入,就照二厘的利息來計算,每年也應該有一千六百萬,如果他們肯將這尾數的六百萬元,用作救濟貧民之用,那麼全上海的難民,就可以得救了。在三年前,上海的難民所中,有十萬人,每人的糧食,以每個月兩元計算,全年不過才兩百餘萬元。到去年米貴的時候,難民所中的難民才不過一萬幾千人,每人的月費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萬元,也還不過是他們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罷了。

  再說上海死在馬路上的窮人,去年將近有兩萬多人,前年不過一萬多人,再前年不過是幾千人,就單說去年米貴,死人最多的時候,如果辦幾個庇寒所和施粥廠,養活這兩、三萬人,也不過一年花個五、六百萬元就夠了。這在他們來說,不過是九牛的一毛,然而這一毛,卻是捨不得拔。如果能化幾百萬元,救幾萬個窮民。他自己家用,若是沒有特別的揮霍,就是無論如何的闊綽,還是可以將一年所余的利息若干萬來用作儲蓄的。這樣一來,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譽,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萬的積蓄。這樣的算盤,實在是通極了。然而他們卻沒有這樣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這一千六百萬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銀行帳上,歸為己有,任意的揮霍。竟然沒有想到這肉身是會死的,自己既無子女,結果財產全歸了他人。幾萬萬的財產,一旦變為空花,只是徒然的帶了一身的罪業,往見閻王,而且又遺下了一片不美的口碑,留在這個社會。

  他們也掛信佛的招牌,但是全不知道《藥師經》上開宗明義,就詳細的說明了慳貪不舍的罪過。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痴無智,缺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得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心生痛惜。如此之人,由此命終,生餓鬼界,或畜生道。」因為大富之人,錢財有餘,自己也沒有用處,明知道多數人將會餓死,卻不肯施財救濟。若是從道德上責備起來,這簡直是間接的殺人。積錢最多,力量最大,而不肯布施的,他所負的殺人罪就更重了。

  譬如見到一個極小的孩子,站在井邊,快要落井了。有一個人在旁站著,全不開口,也不拉開這個小孩,而讓他落井死了。我們一定會說,這個孩子算是被他殺死了一樣。而富人見災不救,正是一樣。何況是大富如此,連利息的一小部分都不肯舍,那麼馬路上死的幾千幾萬的饑民,豈不是要算他殺死的一樣嗎!殺死幾千幾萬人的罪過,難道是用驕慢心,以信佛作為幌子,勉強化點揮霍不盡的小錢,作點專賣面子的善事,就以為自己已經是作了功德,便可以免除一切的罪過么?我想恐怕天地鬼神,決不會如此含糊的寬恕他。所以我說這一段事實,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分別真偽,打破心裡的慳貪,切不可蹈積財不施的覆轍!

  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過:「現在社會的人,左手進了一百萬元,右手布施了一、二元,就稱為是大慈善家。」由此可知這種行為,是世界的通病。

  總而言之,保富的方法,必須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卓越的見識,與宏大的心量,以上所說范文正公等幾位,就是屬於此類。而其餘不善於保富的人,普天之下滔滔皆是啊!他們不能使子孫長保富厚,只因為是自己的智慧不夠,能見到一點,卻遺漏了萬端。只看見表面,而看不到內涵。簡單點說,他們看曆本,只看見初一,還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會曉得年底有除夕,但是像這等愚痴的人,雖然很多,而社會有慧根的人也不少,一經人點拔,即可覺悟,智慧的眼光忽然就會開朗了。

  再講到如何是智慧的作法,請細細玩味老子《道德經》上的兩句話如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本篇文所敘述的範文正諸公的幾個例子,就是這兩句話的註解。須知老子是世界最高哲學中的一個,(《道德經》與道士的道教全無干涉,不可誤認老子即是道教。)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學也都極為高明,他的人生哲學,是不能為時代所搖動的。老子學說的精義,有一句是:「反者,道之動。」大意是要反轉過來,就是翻然覺悟的動機。他的書,全部多半是說明這個道理。再引兩句如下:「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雄者,譬如是有錢有勢,可以驕傲,乃人人所貪圖的。

  惟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是要避免這樣炫赫的氣焰,極力的向平淡卑下的方面作去,免招他人的嫉恨。「為天下溪」這句話是眾人反而歸服他的意思。「白」者的意思,譬如作大官,享大名,體面榮華,別人羨慕,這也是人人所求之不得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要避免體面榮華,極力的韜光養晦退讓謙虛,《中庸》說:「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譬如穿著錦繡的衣服,卻要加上罩衫,不願意使錦衣露到外面。這是表明了君子實修善義,不務虛名,以避免產生負面的影響,此種人更為社會所敬重。這些見解,都是與世俗之見相反的。換句話說,違背了情感慾望,以求合乎理智,這種話,多數人是不入耳的,或者以為這是講天文學,不能懂。然而社會上也有不少具有慧眼的人,當然是會讚許的。

中篇

  天道是什麼呢?《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不是虛玄的,一一都有事實可以做為依據: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由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從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說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樂,一憂一喜,一治一亂等等。但是天時的陰陽,有一定的標準,是萬古不變的。而人事的盛衰,則是隨著人心的動向,變化無常。這種無常的變化,乃是依著天道一陰一陽有一定的標準,發動出來的。我們試說如下:

  比如說一個人若是喜歡驕傲,就一定會有忽然倒架子的時候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懶惰安逸,就一定會有極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慳吝貪錢,就一定會有嫖賭浪費之子孫替他破敗。一個人若是喜歡機巧計算,就一定會有糊塗愚笨的子孫被人欺騙。這些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留心看得出來,曉得與日月起落、寒暑往來的道理是一樣的。天道是個太極圖,半邊是黑的,半邊是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就要起變化了,這叫作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句話說,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古今以來的偉大聖哲,都能夠洞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教人常須自己立在吃虧的地位,就是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沒有見識的人,是一定不肯做這種吃虧事的。在新學家而言,還要譏笑的說,這是消極的道德。要知道一切偉大積極的事業,都是從這種消極的道德人作出來的。因為惟有消極的克己,才能夠積極的利人。惟有舍財不貪,才能興辦公眾的利益。惟有謙卑退讓,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欽佩,作事也格外的順利,容易成功。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仍然是會得到大便宜的。

  淺見無知的人,只能看見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見事物的對面。譬如像下棋一樣,只看得一招,看不到第二、三招。不知道世間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動一招,對方就要應我一招,而且馬上就有第二、三招跟著來。佛法說明一因一果、感應的道理,實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跟哲學。我把下棋拿來作譬喻:我們說一句話、作一件事,都是對人動了一招棋。我們出言作事的時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對天公動了一招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們下棋的對手。

我們對一隻狗,表示好意,狗就會對我們搖搖尾巴表示親熱。若是惡聲對他,他就會拖下尾巴走開。對人則更不用說了!我若是對待別人謙和寬厚,別人就會感謝。若是待人驕傲刻薄,別人就會懷恨在心。這還是小的對手。若是我們欺凌了沒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們受了損害還不覺得。或是藉著特別的地位,例如作官、作公司的經理等職務,暗中謀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對於災難不肯救濟,自己家裡卻是享用舒服。這些事,眾人固然是無可奈何,法律也辦不到他,他算是棋贏了,他對方的棋都輸了。可是天道卻是不許他贏,會替眾人作他的大對手,老天只要輕輕的動一招,就叫他滿盤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敗塗地。這叫作「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我們天天都是在對人下棋,實際上是在對天下棋。若是對人贏得愈大,就會對天輸得更厲害。反過來講,若是人肯讓鬆些,還處處幫旁的人一招,使旁人免得輸,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會大輸的,反而要對天贏了一盤很大的棋呢!

  上面所說的范文正公,是個最顯明的例子,他本來很窮,作了將相幾十年,到死的時候,仍然沒有私人的田產園宅。若是從俗人的眼光看起來,他算是白忙了一世,然而他對天卻是贏了一盤大棋,他的子子孫孫,多是貴盛賢才啊!其餘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幾位,都是肯輸棋的,到後來都贏了天公一盤大棋。而那些會贏棋的許多人,發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幾萬萬財的,卻是後來被天動了一招,就都輸完了。古人說的:「人定勝天,天定亦勝人。」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陰陽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們作的事情過了分,就是失了平均。由於我們的心,先違反了陰陽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應,受到陰陽定律制裁,使回歸到平均的狀態。天公下棋,是不動心,也不動手的,而人們就自然輸了。譬如對牆壁拋皮球,球自然會回拋過來,拋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牆壁本身,亦並未動手費力。所以《書經》上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思就是自作業,自受報。這跟佛經所說的:「自造因,自結果。」正是一樣的道理。

  而所謂的人定勝天,也不是真正的勝了天,這是說人照天的定理,存心作事,究竟會得到後來的勝利。本來窮困的,後來亨通了。本來憂患的,後來得到安樂。這樣的勝利,便是天理的勝利。我雖然說善人對天贏了棋,實際上就是天贏了。須知天道是永不會輸的。天道一陰一陽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稱中和。《中庸》上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世間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會引起天道的變化。就像如戰爭及饑荒等等的大劫數,都是由於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的鬥爭,無論暫時的勝負如何,結局仍然是兩敗俱傷,就是暫時勝利的,也將終歸於失敗。請翻一翻世界各國的歷史,就知道贏棋的,到底也都是輸了,這就可以知道天理終久是公平的。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會被天理裁製的。

  世間的人類,男人與女人的數目,永遠是平均的。有姓張的一母生十男,也有姓李的一母生十女,所以合起全世界的計數,男女的數目,不會相差太大的。這就證明了天道的公平,與陰陽的中和,其中有不可思議、自然調整的能力。若是我們想要仗恃著我們的本領,來違反天理中和的能力,最後畢竟是要自己吃苦頭的。如果若是天理陰陽沒有裁製調整的力量,那麼人的男女數目,也不會永遠的平均,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會永久失去了公平,而強的、巧的則永遠富貴,善人也永遠不會抬頭了。

  歐美人用短淺的眼光來觀察天理,以為世間只有強的、巧的會得到勝利,安分懦弱的,應該被人制服,所以名為「優勝劣敗」。這種不究竟的學說,引起了世人的驕滿作惡:驕就是有所恃而無恐,我有勢力,不怕你,擺架子,顯威風。滿就是有勢要用盡,有福要享足,專顧自己的私利,不替他人設想,只管目前快意,不為日後顧慮。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野心侵略,就是被此等學說所誤啊!

  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中國的聖哲,儒家、佛家、老莊的垂訓,都是反覆的叮嚀,說明這個道理。《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又說:「惟天福善禍淫。」(這個淫字,不是單指性慾,而是指一切事情的放縱與過分,可以說就是驕滿。又再具體的說,就是驕奢淫逸,貪狠暴橫。)淫字的對面就是善。善字的意義甚為廣泛,若是要確切的說明,眾善都含有謙德的意義,都是以謙德為基本。《易經》是說明天道的書,乾坤兩卦是總說天道的大意:乾卦說:「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這就是謙德的意義。坤卦說:「坤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不敢成也。」這句的解說,是才華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務名,不誇功,也是謙德的意義。《金剛經》說:「度盡眾生,自覺未度。」又說:「布施濟眾,不覺有施。」這是世界最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謙德在內。

  再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義務心重,權利心輕。而義務心,是自己覺得我對他還有義務應盡,這就是謙。世間作惡的人,不過是權利心重,沒有義務心。古語說,重利輕義,正是謙德的反面。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謙德裡面:由謙發動,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禮義廉恥。凡人對於謙德善行,都是恭敬歡喜。而對於驕滿惡行,都是怨怒隱恨。那麼天道的降福降禍,說是天道,實是人情。說是天降,實由自作啊!上面的文已說過,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現,《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華嚴經》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我們為善加福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福。我們為惡加害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禍。從此可知,我們對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除此以外,更沒有別的天理可以表現。

  那麼我們對他們作事、說話、起念頭、表示臉色,都要格外的小心注意。雖然他們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兒、寡婦,無人幫助。我們若是欺凌了他們,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我自己、或我的子孫,也會同樣的愚懦孤寡,被人欺凌。反過來說,若是我們對於這些無力可憐的人,心存慈愍,並且設法幫助他們,後來我也會得別人的幫助,而我的子孫則永遠不會愚懦孤寡,被人欺凌了。這種天理循環的感應果報,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會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來觀察,更可以在歷史上,一個一個善惡的人的結果來證明。這也是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下篇

  去年(一九四二年)春天,我曾經寫了「保富法」上、中兩篇文章,送請「羅漢菜」月刊刊出,後來因為患病卧床,未能繼續撰寫下篇。今年春天,經榮柏雲、黃警頑兩位先生將該文再送登《申報》,頗受讀者們讚許,並有許多人出錢印單行本。但是因為沒有見到下篇,而感到遺憾。

  我寫下篇的計劃,原本想專門收集些古人行善積德,能使子孫富貴顯赫的事迹,做為印證。近來因為編寫「先母崇德老夫人紀念冊」,恭敬謹慎的敘述了數代祖先的嘉言懿行,並且特別撰寫了「七世祖樂山公行醫濟世善行的果報」這篇文章。七世祖樂山公舍己利人,兩百年來,我家多代子孫,都受到他的福德庇佑,可以做為「保富法」這篇文章非常適當的佐證資料。

  這雖然只是一家人的私事,但是樂山公的善行事迹,曾經刊載於「府縣誌」這本書中,而且又為當時的社會賢達,所推崇重視。祖先數代的積善事迹,也有歷史資料可以考證,堪稱足以取信於社會大眾。正好是「保富法」的證據,所以將它作為「保富法」的下篇,我想應該會得到讀者們的認同。

  我時常自我檢討,聽聞聖賢的道理,既然已是很晚,知道自己的過錯,又已經是太遲。回想生平所作所為,所犯的罪惡過失,不勝枚舉,真是愧對祖宗父母、天地鬼神啊!而現在自己則已是衰老遲暮,疾病纏身,更是覺得缺乏補過的勇氣和力量,深恐祖先的德澤,自我而墜,從此默默無聞。所以恭謹地撰述祖先的德行,用來告訴後人,使大家能獲得一些警惕、啟示和策礪,以略補我的過失。

  開始的時候,並不敢將此文刊出問世,實在是因為好友們一再的督促與要求,務必要完成「保富法」這篇文章的全文。這才敢將此文拿出刊行,並盼望能對讀者們有所交待。

  一九四三年四月聶雲台卧病書

 七世祖樂山公行醫濟世善行的果報

  我家祖籍是江西,從九世祖起龍公才開始遷居湖南衡山。七世祖樂山公出生於清朝康熙十一年,也就是西元一六七二年。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但卻未參加考試。而是跟從祖父學醫,並開了一家小藥店。因為他的醫術精良而且又樂善好施,所以醫名大著。後來因為藥店被偷,因此關店歇業,還抵押了住的房子還債,暫時遷居鄉下。當時的地方官紳,因為樂山公行醫救人,遭此不幸。於是就湊了錢協助他贖回原來居住的房子,另外再租一間房屋開藥店。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西元一七零三年,衡山發生了大瘟疫,求醫的人晝夜不斷,因而救活了很多人。而樂山公對於窮人和受刑犯救濟尤其的多。

  當時的縣長葛公,以樂山公的盛德及博學多聞,特別聘請他到縣府里擔任幕僚。並且向樂山公說:「你存心救人,我沒法報答,就教你的兒子讀書成名,作為對你濟世救人的回饋吧!」樂山公接受了葛縣長的建議,就送兒子先燾進入了雯峰與集賢兩書院讀書。後來先燾不久即考中了舉人,又考中進士。樂山公當時已六十七歲,送兒子進京參加會試,經過一個名叫灄口的地方,(就是現在湖北省黃陂縣西南四十里處)正好碰到嚴冬的時候發生了瘟疫,經公醫治的病患,都能立即病癒。

  樂山公七十四歲的時候,又帶領兒子進京等候任用,經由運河北上,當時的運糧船工有許多人得了傳染病,經樂山公醫治都能立刻痊癒。此事遍傳於各糧船間,許多糧船的病患,紛紛於船旁呼叫,並用繩子將樂山公乘的船系住,使船無法前行,樂山公不忍見死不救,就囑咐兒子先燾,改從陸路雇乘騾轎趕赴京城。自己留下繼續治病救人。經過了幾個月,等到傳染病停止了,他才到達京城。(人若是能夠放下自己重要的事情去救人,實在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此時正好先燾已奉派擔任陝西省鎮安縣的縣長,樂山公於是陪同兒子上任。到達鎮安縣以後,指示山地民眾,就地採藥,以增加收入。次年,返回湖南衡山老家後,即寄信給兒子,教他愛民治世的方法和道理。信中情詞懇切,被兒子的上司陝西巡撫陳文恭見到,大加稱讚。即將這封信印發送給全省的官府參考,以資策勉。這封信以後被刊入《皇朝經世文編》這本書中,為世人所傳誦。

  樂山公在衡山的時候,常到監獄裡為犯人義診,兒子富貴顯赫的時候,樂山公已經八十多歲了,仍然常到監獄探視病患義診。縣官見他年老,派人向樂山公辭謝,他回答說:「救人是我最快樂的事情。」樂山公八十四歲的時候,兒子先燾因為繼母逝世辭官回家,而又因為父親年事已高,就決定不再復出做官。在某一天的深夜裡,大雪紛飛,有一個病患的家屬敲門求醫外出赴診,先燾就起身開門,並對來人說:「我父親年老,深夜不方便驚動,您可否明天早晨再來?」不料這時候樂山公已經聽到聲音披衣起床,就叫先燾入內室,並且對他說:「這應該是生產急診,怎麼可以延遲醫治呢?」於是就穿上木屐隨同來人前往赴診。

  這種捨己救人的情操,如此的真切著實令人欽佩。所以老天有眼,明察秋毫,報施給樂山公的果報也特別的豐厚。因此樂山公九十三歲的時候,孫子肇奎,獲得乾隆壬子年鄉試的第二名。曾孫有七人,鎬敏、鐵敏兩人都是翰林,並膺任主考學政的官職。鏸敏、鈺敏兩人都是舉人,做過縣官。鏡敏在拔貢考試通過後,派在軍機處任職,而鎮敏擔任京官,鈒敏則選上孝廉方正,當時人們尊稱他們為「衡山七子」。

  先高祖母康太夫人七十壽辰的時候,當時的名士阮文達曾送有一付賀聯稱:「南嶽鍾寧,南陔衍慶。七旬介壽,七子成名。」賀聯的詞意貼切,實在是人間佳話啊!

  我的祖父亦峰公,是樂山公的玄孫,考中咸豐癸丑年的翰林後,歷任廣東石城新會的知縣,高州府的知府及奏獎道員。而且居官廉潔,盡心民事,造福地方,對於當時所發生的械鬥巨案,寬厚的處理,保全了很多生命,積德甚厚。民間還特別建立了生祠來紀念他,可見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我私下常想孟子所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的涵義。樂山公的子、孫、曾、玄四代都發了科第做官,到了第五代的亦峰公,也仍然能夠積極的行善積德,發揚祖先的遺德。而到了我的父親中丞公,則更為的貴顯。本人則忝為第七代,仍然承受著樂山公的餘蔭遺澤。所以說樂山公的厚德,澤被子孫,實在是已經超過孟子所說的五代了。探討其原因,樂山公的醫術高明能救活病人,已經是不容易了。而醫術精又能夠輕財仗義,誠心濟人,則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所見到各地的許多名醫,靠行醫而積了不少財,甚至千萬、億萬財富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財富能夠傳到第三代的卻是很少,就算偶然有例外,也必然是醫術精而且又好行善布施的醫生。我真希望能夠多遇到幾位像這樣行善救人的醫師應世,才是社會之福啊!近來生活較艱苦,醫藥又昂貴,貧病的人多無力就醫服藥,這正是醫藥界發心行善的最好時機了!所以特別在此敬述樂山公行醫濟人的舊事,希望能提供給醫藥界的大德們,作為行醫濟人的參考。

  現在我還要再作一些分析與補充。樂山公的醫術高明,活人甚多,但是藥店被竊,便得要抵押房屋還債,因此可知他的經濟情況的確不佳。到了八十多歲的時候,兒子作縣長返鄉歸來。在大雪夜中,仍是穿著木屐步行外出赴診,我們就可知道,樂山公到了老年仍然是那麼清貧啊!(我們今天仍能見到像他這種大善人嗎?)四書《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醫師、藥店都是發財的行業,但是若對貧困的病患義診、贈葯,則不會發財了。然而樂山公雖然不能夠發財,而卻竟能夠發身。當時獲得社會大眾的一致推崇,可說是德譽盛於當時,名聲傳於後世了。實在是不容易啊!(樂山公善心的事迹,刊載於陝西的《鎮安縣誌》和《湖南衡州府志》及《衡山縣誌》等文獻中)子孫連續五、六代都發了科第,而且貴盛,正符合了「以財發身」這句話了。

  而樂山公和他的兒子都很清貧,孫子肇奎,也就是我的太高祖。雖然作教官,掌理書院,門生很多,然而也是很清貧。不僅如此,曾聽到先輩們說,伯曾祖點中翰林的時候,捷報由京城傳到家中,高祖母康太夫人,手裡正抱著第七個兒子餵奶,就立刻親自下廚房、做飯款待報捷的人,由此可知家中清寒的程度了!我的曾祖父曾擔任京官,死後沒有任何的遺產,因此我祖父亦峰公,從小就孤苦而貧窮,在山齋里讀書的時候,必須自己煮飯吃。四十二歲的時候,才進入了翰林院。以後曾在廣東省擔任縣長的職務十多年,為官廉潔自持,又常常捐出所得,在地方上提倡各種的善事,例如:育嬰堂、種牛痘、修路、造橋、購義地、埋露棺等。因此死後留下的存款不多,所以先父早年的時候,就必須仰賴外出工作的薪資來供給家用。

  我的母親為曾文正公的么女(曾文正公就是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先生),文正公的家規規定,凡是嫁女兒娶媳婦,花費限用在二百金以內,先母出嫁,是在文正公夫婦逝世後的數年,有奩金三千,也移撥出來,供作家用及代賠墊祖母被某錢號倒掉的款子,以致於個人的積蓄都空了。離開湖南老家,要往東行時,祖母只能給路費銀錢六百兩,此外則是一無所有了。我母親中年時,每次談到當時艱苦的情況,常常是淚隨聲下。自己身為王侯將相之女,嫁給了數代都是仕宦的大家庭,生活尚且如此的艱難困窘,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實在是難以令人相信啊!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瑣屑的敘述,目的就是要證明「仁者以財發身」,而不是「以身發財」的大道理,實在是有其深遠的涵意呀!這裡我們所應該注意的重點是:雖然是數代的清貧,而卻換得了後代子孫的發達啊!與那些多留財產以害子孫,助長子孫的驕奢淫逸,使得子孫陷於墮落的,兩者相互比較,實在是有天壤之別呀!曾文正公曾給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個稱呼叫做「求闕齋」。並且還寫了篇文章記述,他的用意即是在持滿戒溢,要居安思危啊!因為這個世間,並無十全十美的事物,「豐於此者,必缺於彼。」所以若想得到精神上圓滿,最好先在物質上要常有些欠缺。所謂精神上圓滿的意思,是指父母都健在,家庭和睦,子孫賢達有智慧,並享有天倫之樂,道義之樂等。物質者,是指衣服飲食、車馬宮室,乃至官階財富,一切的享用等。曾文正公常用這個道理來教家人,說家計不宜寬裕,這個與常人的見解恰恰是相反的。文正公又常說:古人有「花未全開月未圓」的話,這乃是智者的境界。因為花全開了,則表示快將凋謝了。月已圓時,轉瞬間,即要缺了呀!所謂「盛極必衰,樂極生悲」,這豈是古人喜歡說這些眾人聽起來不悅耳的話,實在是這些話都是真理啊!而且自古到今,從社會現象中去觀察,這句話沒有錯啊!而且是歷歷不爽啊!

  俗話也說:「世無三代富」,又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有智慧的人,就深深的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處事的時候,就會先考慮到:凡事不要求太過圓滿,也不要使得太盛,過了頭。對於財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計劃。而對於自己的生活,遵守著持盈保泰的因果法則。個人的享受不可豐厚,而且時時都要想到街頭上那些流離失所三餐不繼的窮人啊!常想到各處的善堂,掩埋露天的屍體,為數是那麼的多啊!我應當節省自己的享受,去救死恤孤才對啊。因為一念仁慈的心,即能使天地間產生了一種祥和之氣。如果付諸行動,則這種詳和之氣,就會常常環集在我的四周,而且能使家庭子孫都受到福蔭。這些道理,只要用心研究古今以來的事實,就可了解此話不虛了!

  反過來說,如果只知道貪圖自己個人的享樂,而不顧別人的生死苦痛。使用詐術權謀來巧取豪奪,百計鑽營。這種人積的錢可以很多,權勢也可能很大,諂媚他、恭維他的人也多的不得了。一時看起來,似乎是非常的顯赫,然而天道的盈虛消長,有它一定不變的道理呀!三、五十年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時間不斷地向前推移,景物也不斷地變化遷移!原本是陋巷寒微,忽然地崛起,成了暴發戶。然而好景不常,豪華的門地,卻在瞥爾短暫的瞬間,凋零沒落了!因為這世間並沒有一個堅固不壞的東西,也沒有一個能永久可靠的事業。凡是用巧取豪奪的方法所得到的財富地位,一定是更為快速的悖出敗落啊!惟有孝悌忠厚的家庭,修德積善的後代,才能夠確實地保有家業,並且是可大可久啊!這些事證歷史上的記載很多,而且環顧我們周遭所發生的人事,到處都是呀!所以只要頭腦冷靜有智慧的人,自然就看得出來了。

書後

  近來社會的奢侈風氣非常的盛,這種奢靡之風,對政治會有極為不良的影響。關於這種道理,明朝的大學問家顧亭林先生早已見到,並曾作有專文、引證許多歷史事實,現在謹抄錄這些事實如後,提供給研究政治的人參考。

  國家社會的風氣若是奢靡,為政的人,應以崇尚儉樸來轉移風氣。禮記上說:「君子的行為,即是宰相推行治世的標準。」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的行事,也可以影響國家的政治。顧亭林先生更明白的指出說:「天下安危,匹夫之賤,與有責任。」也就是這個意思。

  東漢時,汝南郡的許劭,擔任郡里的地方官。而與他同郡的袁紹,他的車馬隨從非常的多。但是每當袁紹走到郡的邊界時,都把隨行的人馬屏去,自己單單駕著一輛車回家,並且說:「我的隨從車駕,豈可讓許劭先生看到!」(袁紹為一代的英雄豪傑,曾經舉兵討伐當時奸雄曹操,然而卻對一郡的小官許劭,竟是如此的敬畏。)

  晉朝的蔡充,為人好學且有名聲,當時的高平人劉整,車駕衣著都是非常的奢侈華麗。但是劉整曾經對人說:「我雖然有喜好穿著華麗衣著的壞習慣,可是每當我碰到與蔡充見面同座以後,那天我的心整天就不免感到不安,覺得自己實在是庸俗不堪啊!」

  北齊人李德林,父親去世了,就徒步帶著父親的棺木靈柩,返歸博陵老家安葬,葬禮也很簡單。他的明友崔諶前往弔祭,隨從的人馬有數十人之多,崔諶為了尊敬李德林的儉樸精神,沿途不斷的減少隨從的人數。到了李家門前,只剩了五名隨從,並且說:「我不能讓我的朋友李兄,誤會我是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人。」

  李僧伽隱居在山中的時候,當時朝廷下令徵召他出來做官,李僧伽推辭不願前往就任。尚書袁叔德前往拜訪李僧伽,也是沿途減少隨行的僕從,並且說:「拜訪像李先生這樣高明淡泊的賢士,會令我有羞於見到自己所擁有華麗的車駕與官服呀!」所以君子高貴的行事,若是擔任地方上的官職,則可以化導一方。若是在朝廷任官,則可以教化天下了。

  唐朝的大曆年間,皇帝下詔發布楊綰為宰相,楊綰為官一向廉明方正,而且生活非常的儉樸。當時的御史中丞崔寬,非常的富有,財產很多,崔寬家中花園裡的樓台亭榭不但多而且美,當時可稱為天下第一了。但是當他聽到楊綰當上了宰相的消息,當天立刻就默默地自行撤毀了花園中的樓台亭閣。而郭子儀聽到楊綰就任宰相的消息,也將自己家裡的樂伎,裁減了五分之四。須知郭子儀軍功甚大,曾經立下了收復兩個京師的大功勞,並封為汾陽王,威勢權力可稱震驚當世,然而對一個崇尚廉潔儉樸的宰相,卻是如此的敬畏呀!可惜今天再也看不到楊綰,也沒有崔寬與郭子儀這類的人物了。

  李師古這個人擁兵自重而且相當的跋扈,常常抗拒朝廷的命令。但卻對宰相黃裳,有所畏懼,李師古曾經命令自己一個幹練的親信,帶著數千兩黃金,赴黃家送禮想攀些交情。這位親信到達黃家門前,正巧碰見一個轎子自宰相府裡面出來,轎旁卻只有兩個婢女徒步隨行,而且衣著甚是簡陋,並稱轎內坐的是宰相夫人。這位親信非常的機警,當下就明白宰相清廉儉樸的作風,不敢冒然地進入宰相府送禮。就帶回禮金,急急歸去。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詳細的報告李師古。李師古因此更加地敬畏黃裳,並且改變了自己原有的叛意,終身服從朝廷的命令,再也不敢有所違背了。

  從上面的實例來看,可以知道,由道德學問俱佳的人擔任地方官吏,可以使地方獲福。而中央的官吏清廉正直,則會使全國都得到利益。所以崇尚清廉儉樸與政治的互動關係,實在是非常的密切啊!古人說:「惟儉可以養廉。」而它的相反,是奢侈則不能不貪污,貪污的結果,必然會使得社會、天下大亂。《大學》上也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是經濟學的定律,也像數學上的公式,是不能改變的呀!今天的社會風氣糜爛,競相崇洋,揣摩學習歐美的不良風氣,衣履服飾、飲食享用,無不是窮奢極侈,動輒千金,風氣影響所及,政治那有不亂的道理呢?(若是論到政治上的正本清源,就好比是瘟疫,細菌毒素就是從這些地方發出來的呀!為政者怎麼能夠掉以輕心呢?)

  個人以為我國本為崇尚儉樸的民族,善良的古風,亟應保存,部份邪惡的歐美文明,則應是選擇取捨,不可照單全收。可能有人會說我開倒車,但是遇到道路不能通行時,前進即有危險,這時只能速開倒車,以保住性命,這又有何不可呢?希望當世的賢達,不吝指教。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聶雲台

附錄一 節錄雲台居士卧病隨筆

  財富之來,不覺地而來。財富之去,也不覺得而去。雖然是用盡了計謀,也實在是白費心機呀!這個道理、其中的因果相當地複雜,也不容易了解。倘若誰能透切的了解,他必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一切的善事,重點在於發心,而金額的多少,還在其次。若是發心真切而力量不及,雖然錢少而功德卻是極大。若是缺乏真實的慈愍心,錢雖多而功德卻是很小。子女的智慧愚蠢賢良或是不肖,教育的影響也實在是有限的!兒女體格的強弱、壽命的短長,就是醫藥衛生,也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啊!必須要自己多培養慈悲心,常以利人濟物為做人處世的目標。如此則子孫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圓滿。希望讀者能理解並接受這項理論與觀念,為子女多培福啊!

  子孫的學問事業,也全是受到父母積德修福的影響。若祖上是刻薄成家,則子孫學業即使是僥倖有成,終究也不會發達長遠的。

  希望自己的子孫發達,這是人人同此心理,然而結果卻是多數適得其反。為什麼呢?因為都是不明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啊!

  想要知道培養慈悲心的方法,則首先要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而「德育古鑒」這本書必須常置在案頭,經常的翻閱,可保善心,而免淡忘。(按:《了凡四訓》也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參考的書籍。)


不是,人間正道是吃穿。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不同閱歷、心境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解讀的關鍵是「正道」和「滄桑」兩詞。

1. 正道,一是哲學而言,《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即是此意。通俗了說就是真理。

人間正道是滄桑,意思是說真理的追求就像滄海變桑田一樣艱難、反覆的,是困難不易的。

2. 二說,從人生哲學而言,一個人走正確的道路,會充滿艱辛


上蒼不過是個看客,一切都需我們自己爭取,世界定律的是在不斷的變化(在朝代興亡中前行)。


真正不變的只有變化


謝邀

人們在做正確的事情時候,會遭遇很多困難和阻礙,不要害怕,去戰勝它贏得輝煌。


出來混遲早要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個人觀點

這是毛澤東在渡江戰役之後,也就是拿下最後勝利的前夕,寫的一首詩其中的最後兩句。這應該是開了上帝視角,是毛澤東對他做的這一切給出的自己的看法。

世間萬物都是客觀的,而人的主觀會賦予客觀很多東西,他所做的都成為了無可辯駁的歷史,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這個時候說好是主流,說不定以後說壞又成為了主流。不管怎樣,任君評論,歷史永遠不會改變。所謂人間正道,也只有滄桑能說清楚了,而滄桑後面還有無數滄桑,一個滄桑一個正道,各有各的說法。

開著上帝視角來carry戰局,就像開掛一樣。毛澤東思想的深刻,真的難以企及。

一代偉人,折服。


滄桑,來自中國成語滄海桑田。大海變成了種桑樹的田地,種桑樹的田,變成了大海。所以滄桑是一種輪迴,人間正道是滄桑,說明只有堅持正道才能周而復始一直世世輪迴下去,如果走邪魅外道吃棗藥丸。人的一生很漫長,一步一腳印的走才不會扯到蛋,更不會晚節不保。


如果萬能的上天有感情,人世間為啥還會有如此之多的苦難還會有人吃人的悲劇?還會殺戮不斷?上天是無情的。人間的事情只能靠人來奮鬥,今天百萬大軍渡江殺戮不停,而吾人還讓部下『不可沽名學霸王』。然而有什麼辦法呢?『無非一念救蒼生』罷了,為了天下蒼生一時的殺戮是在所難免的,雖痛心,卻無奈。人間的『正道』從來不是波瀾不驚輕描淡寫,而是如『滄海之變』之劇烈。此乃太祖之本意也。潤之同學當年百萬大軍激戰正酣殺伐不斷,死傷無數,想必他此時心裡是痛苦的。然而有什麼辦法呢,不以此種『滄海桑田』的手段,將會死更多的人,發生更多的苦難。此兩句,潤之不過以此來安撫自己悲痛的心靈罷了。太祖一生悲憫天下蒼生,然而作為政治家的他時常不得以而使出很多激烈的手段來救多數的人民,難免會有殺伐,殺伐和他的大慈悲之心相互折磨,這兩句便是脫口而出。@ 楚都百鍊生


人間正道是滄桑,結合當下最直白的理解可以說,在當今社會,要走正道,要干正事是很難的~很辛苦的,很漫長的……同理推之,往往走歪門邪道的人也許會更容易賺到錢(或者說是更容易「成功」些)


配合下面這則新聞看,理解這句話會比較快。

聶樹斌昭雪,幫他的警察卻說自己活不長了_新聞_騰訊網


過去了,一切都過去了,世界就是如此。


今天,你就看股市。

漲停,跌停,跌停,漲停,跌停,跌停,漲停,漲停,跌停,跌停,跌停,跌停,跌停,跌停……

人間正道是滄桑。


第一句,是通過環境渲染來說進攻南京這個行動。進攻。

第二句,是說經過戰鬥已經拿下了,獲得了勝利。

第三句,類似兩個務必這個說法,將革命進行到底,或者類似孫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四句,和兩個務必之後的進京趕考一樣,要創造建設新中國。第四句就是說,同志們拋開一切,最開心的事就是,一起創造歷史。所謂,滄海桑田。


人,大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間正道,天下為公——楊庭鶴老爺子死的時候說的


推薦閱讀:

寫寫您一生中遇到的好人好事吧,讓你終生難忘?
善良好心人真的沒好報嗎?短命嗎?
我幫助別人是為了取悅世界還是真心待人?

TAG:人生 | 正義 | 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