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隴右 有啥區別?為啥這倆地方古代老是搶來搶去?


河西(漢唐時期)即青海甘肅黃河以西地區,隴右即隴山(六盤山)以西地區;河西、隴右一般指河西走廊地區。河西走廊北隔合黎山、龍首山與內蒙古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相望,南隔祁連山與青藏高原相連,北有大漠南有高原,南山(合黎山、龍首山、馬鬃山)與南山(祁連山、阿爾金山)之間的走廊地帶便成為連接關中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交通地位同時決定了他的軍事價值。河西走廊雖身居內陸降水較少,但有祁連山冰雪融水,既可以發展農耕又適宜放牧。中原王朝強盛時可以移民定居,派軍隊長期駐守並設置郡縣;中原王朝衰弱時游牧民族便可南下佔據河西走廊。這樣的地方就是農牧交錯地帶,對中原王朝來說,「既是新生疆土的增長點,又是疆域退縮的終止線」(參見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三講「地理視角下的歷代疆域變遷」)。


隴右是隴山和黃河之間的區域,河西是黃河西邊的河西走廊區域。這兩個地方產馬產兵產將,戰鬥力爆棚。

隴右是首都長安的屏障,丟失隴右,長安基本上就身處險地了。

河西走廊是溝通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可以斷匈奴右臂,夾擊北方民族,阻斷北方游牧民族和青藏高原的交通。


從戰馬角度來講,河西隴右都是產馬地,可以提供戰馬資源。

從地理位置角度來說,這兩處連接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蠻族得之就會使得兩地游牧民族連成一片,在西北方向對中原王朝形成包圍圈;而中原王朝如果拿下隴右河西,進可以開拓西域,退也可以切斷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聯繫。

從兵源角度來說,隴右河西民風彪悍,特別是隴右自古出精兵強將,擁有隴右河西可以提供優質兵源。

很慚愧,一點微小的答案,謝謝大家。


在古代,中國本部和西域的通道,除河西走廊外別無二選。

產馬另說,畢竟還有河北。控不住河西,就別想坐穩關中。關中丟了,中原也就危險了。但一旦控制了河西,西域茫茫任你開拓。對於這塊區域的控制,往往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強盛的標誌。而河西走廊的得而復失,也往往可以成為一個王朝盛衰的轉折點(譬如我唐)。

只有明朝,控制了河西走廊,把邊疆穩定在了走廊外西出口,西域的入口處。既不疲師勞民,又保持對西域和蒙古的威懾,有點意思。

尤其對於唐朝,平日里大家都不用擔心走廊西南側的青藏高原。到了唐朝,強大的吐蕃簡直分分鐘要掐斷這條通道,因此顯得尤其重要。


河西隴右本屬於一道,後睿宗景雲年間分置。河西是勾連安西四鎮與絲綢之路的通道,也是屏蔽塞北與西南吐蕃的防線,而隴右則直接是唐代拱衛長安防禦吐蕃的重中之重,在楊矩送出河西九曲後,隴右的防線就更加重要,一旦丟失,唐朝勢力就只能退到涇原邠寧一帶了,十分被動(實際也是中唐後的情況),尤其是在唐代不再復都洛陽 唯尊長安時期。

唐代的戰馬自開國得隋代三千匹,突厥又送兩千匹,全部散養在關中地區,後來永徽年間繁衍到七十萬匹,馬監也擴及到了河西隴右河東,河西隴右也因此成為戰馬這種戰略級物資的要地,吐蕃等針對河西隴右發動的攻擊極大部分也是為了掠奪戰馬,以資己用,史書上記載吐蕃寇河西隴右劫掠馬匹動輒數萬,可見一斑。

另外西域形式犬牙交錯,西突厥,東突厥,吐蕃,回鶻,思結部,五弩失畢,五咄陸,突騎施,都支,都曼,賀魯,車薄等等國際形式錯綜複雜,或為捭闔連橫,或為切斷聯繫,或為聲東擊西,或為突圍,或為劫掠,或為報復都是河西隴右與安西四鎮飽受戰亂摧殘的原因之一。

PS:補充一點無關話題的:唐代軍鎮制度是興起普及於武則天時期,完善於玄宗時期,與使職一樣是由邊疆形式而演化的一種機制,河西隴右最開始都是重點布防區域。


河西的河是黃河,隴右的隴是隴山,


十字路口,向東是中原,向北是蒙古高原,向西是西域,向南是青藏高原。這樣類似要衝的地方必然多是四戰之地,比如中東。


推薦閱讀:

北朝為什麼建都平城、鄴、晉陽,而不是燕京?
洛陽成為古代重要政治中心的原因?
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還有哪些急需(或值得)優化的地方?
北宋為什麼不統一大理?
揚州屬於江南還是江北?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