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2015 年生意這麼差,股市卻很好?
股市提高是進一步解放金融渠道的結果。央企、房地產改革之後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基礎建設有了明顯進步,勞動力成本也隨之提高,中國迫切地需要產業升級。
這個轉型不僅需要資金,而且需要很專業的投資知識,而政府在這些方面永遠是效率低下的,所以採取了解放金融渠道的戰略,讓有見識、有膽識的人看到有利可圖而投資。
二級市場的活躍只是這個戰略在前期的表面現象而已。真正的效應是通過一個繁榮的二級市場帶來一級市場的繁榮,從而進一步帶動民間投資,達到讓聰明有膽量的資本推動產業升級的目的。
利益性關:短期沒有回國計劃的海外僑民。不會帶路,也不在乎那五毛錢。國家經濟轉型現在應該是最困難的時期了。而這個時期面對的,金融方面的難題,就是國內資金外流。這很危險,但也無奈,因為金錢總是逐利的。這個時期如果剛培養好的經濟個體遇上需要資金推動,而資金還沒迴流,分分鐘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對中國政策嚮導的市場,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熱錢持續就在股市,除了防止外流,反而能吸引新的資金進入。政左市右的結果,無奈之舉,卻是有效之舉。不黑不粉,純屬個人觀點。且新型經濟個體,不適合政府直接入資扶持,無數國企已經證明,政府或許能做好政府工作,但一定經營不好一家公司。
現在股市的繁榮根源於國內市場上巨量的流動性,而這裡的流動性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央行。14年第二季度央行就做過一個關於貨幣政策的報告,指出社會融資成本過高已經拖累了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非常狹窄,嚴重依賴銀行貸款,而大量的貸款又被低效企業佔據。然後在分析問題成因的部分,央行又特別提到了企業債務率高和股本融資不足。所以等於說一年之前政府就已經有了托市的準備,並且也發出了信號。現在央行就是執行了一個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把大量的資金(流動性)投入了市場,用來支持行情,這種情況還會一直持續到央行認為過熱。
二是銀行。我們的高儲蓄率使銀行擁有非常驚人數目的配置資金,然而由於銀行風險偏好縮,這些錢就到沒有辦法用到實體經濟。此時券商把這些錢抵押走,再通過槓桿將這些錢放到股票市場上,風險就從銀行轉移到了券商,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更何況A股一直被嚴重低估,擁有巨大的上漲空間,於是資金就像流水一樣,自然而然的就流向了地勢低點。
三是券商。我之前忽略了這一點,把券商和銀行的作用混為一談,其實不是這樣的,這也是本輪行情和以往不同的一點,本輪牛市建立在高槓桿率(8%以上)的基礎上。自從前兩年證監會放開融資渠道後,那些新的金融工具(相對中國市場而言)使得券商功力暴漲,為股市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總而言之,股市是用錢堆起來的,只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入場,不管經濟形勢如何,企業盈利高低,誰也阻止不了牛市的繼續。
除此之外,我再多說一點,巴菲特講過「多難興股」,實際上經濟萎縮對股民有可能是重大利好。這是讓你可以折扣價買入這個國家的未來,如果你對這個國家的未來還有信心的話。
—————————————————
不過我是沒信心了。今天剛剛寫了一篇專欄《互聯網金融和股市火爆背後,究竟是什麼鬼?》或許能回答此問題
最近,互聯網金融和股市不大太平,時時都有重磅新聞出來。
就在前天晚間,互聯網金融領域還爆出大金重工(002487)1.5億入投哪兒;上證指數也成功突破4500點。
而筆者卻一直惴惴不安,一直在思考,這樣火爆行情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在推動,他們何時結束,投資人更應該在什麼節點退出呢?
宏觀經濟走弱
先來看看最近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
一季度經濟數據,無疑是疲軟的;連續兩次降息降准,推行一輪又一輪的QE政策。社會實體經濟日益下滑,樓市也是徘徊不前,經濟duangduang的衰弱了。
曾經與以往
盤點一下,每逢經濟下行時,政府在幹什麼,是怎麼推動經濟發展的:
(1)、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任總理朱鎔基開啟房地產市場改革,走出亞洲金融危機,房地產在此後十年一直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直至今。
(2)、2003—2005,新一任政府成立,政府也立志做點什麼。
當時幾大著名案例發生,」德隆系「、」格林柯爾系「等崩塌,國企改革,MBO進行一半被叫停,涉及國有資產流失;但改革已有一定進展,加之隨後的全球經濟膨脹,經濟也強勢走起。
(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政府推行強刺激計劃,四萬億」鐵公基「計劃推行,強行把經濟拉倒」8+%「的增長速度
2013年,新一屆政府成立,面臨」新常態"的窘境,可以打的牌不多了。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必須做出調整。筆者在梳理一下近期的政策:
(1)、兩次降息降准,錢多了起來,熱錢涌動
(2)、取消一人一戶限制,單人最多可以開通20個證券賬戶
(3)、IPO註冊制即將來臨,創業板將迎來大批新興創業公司
(4)、港滬通即將來臨,資金融通進步一加深
(5)、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即將執行,有利於銀行股
(6)、央企改革、大規模重組,例如「南北車」、可能的「兩桶油」等
(7)、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一路一帶「,正式開啟,亞投行籌建進行中
……
還有很多利好消息,加之天朝股市,一向都是政策市,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此輪股市上漲,是國家希望其上漲。
互金和股市走牛,邏輯何在
上面信息高速我們:在以前,可能國家拉動經濟增長,靠的是政府投資;但是上一屆政府的基礎上,這一界政府可能做不到了,必須改變方式,讓民間自己開啟投資帶動模式,讓資金成本降低,普惠金融深入民間也就適時地出現了。
互聯網金融火熱背後,是眾多小微企業和個人的資金融通。在這個意義上,是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讓資金回歸實體,大力挖掘民間金融,把民間積蓄久矣的民間能量激活,釋放一次大能量,從而緩解當下經濟下行的壓力。
股市火熱背後,上市公司的高估值,可以進行大量的股權融資。央企改革模式開啟,一方面完成政治任務,發展經濟;另一方面融更多的資,「奮力圈錢」。上市公司開啟了相應的模式,能融到更多的錢,激活他們擴張的步伐。經濟疲軟之勢,或許就會終結,轉而走向堅挺。
當通過互金、股市可以輕易、低成本的融到資金時,也就實現了QE目標,資金進入實體,也就實現經濟轉型,對於經濟而言,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什麼銀行沒承擔相應的角色
既然融到資金,那麼就有上市股權融資、OTC、銀行借貸、小微金融。
前面筆者已經分析了股市和互金,下面就來探討接下來兩種。
OTC只是一個過渡,難成氣候;剩下就只有銀行了。在過去,四萬億的刺激計劃時代,銀行已經承擔了太多政治任務,所以很多貸款,你們懂的,國家政治需要。加之目前相關數據表明,中國企業佔GDP比重,已經是全球最高,若繼續靠銀行,估計會出現大面積的「僵死」企業。
最近兩年的互聯網金融,去中介化,各種寶寶類產品,也讓銀行面臨的整體環境大有不同。銀行承擔不來此種角色。
毋寧說此時的互金熱和牛市是政策刺激,還不如說是被逼的選擇吧!
退出節點與時機
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遲遲未能落地,而昨天有消息爆出央行正在牽頭起早《非存貸類放款組織條例》,消息指出P2P行業有牌照的可能,但筆者認為,在此階段,限制互聯網金融行業,可能性微乎其微。
金融監管的目標不會違背政府經濟初衷。
監管機構關心金融安全與社會穩定,圍繞這兩件事情是「一行三會」的主要職責。在不爆發大規模違約事件的情況下,監管不會來得那麼急。
對於股市,筆者不敢妄下言論,但是大致可以認定一點:這輪牛市和經濟全球走強的07年牛市不同。今年的股市大漲不同於與07年經濟過度膨脹,屬於實體經濟通縮,而此輪牛市與經濟關係不大,主要是政府醫院。因此當相關經濟指標一旦好轉,基本意味著此輪牛市也將結束。
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央企圈夠了錢,牛市也就可能終結。這樣不知道又會坑了多少人,出現多少「接盤俠」。
歡迎各位對此輪行情進行討論,以及相關互金影響進行分析。
(註:本人未持有任何相關P2P理財產品和股票。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
市場主力是到底誰?
要說明這個問題,還是從美國道瓊斯最有名的1929年大崩盤說起。
1929年10月,道瓊斯發生了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崩盤,到現在為止各個學者仍然是眾說紛紜,莫終一是,只是說泡沫破裂,導致道瓊斯走入熊市,並對後來美國經濟破壞極大,導致資本主義國家進入蕭條。
不過翻翻歷史,我到是感覺很奇怪,當時美國經濟相當繁榮,完全可以支持美股繼續高漲,拿現在的時髦話,基本面支持股價上升,市盈率並不高,那它在牛市7年後為什麼突然改變方向?終於我發現了一點,美聯儲在1929年3月份開始收緊流動性,在後面幾個月里有人在大量做空,當年它的一季度,二季度的指數平均值要高於三季度,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市場主力在大量出貨,而10月19日的那一天不過是個臨界點被擊穿罷了。
當時美國總統胡佛發表談話,要求美國人民要有信心,美國的基本面仍然健康,不過後來好象沒有多大作用,救市也不了了之.再後來就更有意思了,美國普通人的財富大量縮水,政府的財力卻直線上升,羅斯福在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建議下實行新政,將美國的大量資源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國內市場重整,武器軍工方面等,終於贏得了二戰的勝利,使美國從一個普通國家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當然,在1987年美國股市走熊,還沒兩年蘇聯就在美國打壓下跨台了,當時蘇聯賴以生存的能源出口全面虧損,國際原油居然降到9美元一桶.要知道將國際原油打到9美元,需要多少財力支持,那都是高買低賣.在29年到87年中間還有幾次走熊,因為限於篇幅我就不說許多了。
這說明,像美國這樣的國家,股市走熊和政府的財力是負相關的。政府越有錢,股市就越走熊,政府越沒錢,股市越牛!
有人可能有疑問,那日本股市90年熊市呢,台灣及東南亞呢?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國家和地區熊市後,美國是亢奮的發展,超出了美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彷彿美國有用不完的財力一樣.錢哪裡來的?
再回到我們國內,93年走熊,到96年,國內經濟是大增長.同樣的.2001到2005,股市熊,經濟走牛,國內基礎設施脫胎換骨.但我們國家股市走牛年份呢,往往都是問題叢生的年份,先是90年代初的市場疲軟,96到97年後的亞洲金融危機,99年使館被炸到2000年在國際上奮力搏擊的年代.這次走牛還沒兩年,國內通貨膨脹加上國際經濟走軟.這些問題後面都要拿很多錢去應付,特別是奧運後的一地雞毛,打掃起來那是要費一番周折的。對未來沒信心的人就會把錢投入到金融市場。一本書上說的。非常正確。我身邊的人都是這樣。不知道該幹什麼,炒股吧。股市的起伏就是因為有大量這樣的人存在,股市是對企業未來價值的判斷,不是看企業正在幹什麼,而是看企業準備幹什麼,簡單點說,就是用發布利好動向來推動,這很簡單,在股市只要聽謠言,找內幕就可以了。然後,就有人來製造利好動向…...
一個簡單必然邏輯是,股市不可能永遠走牛。牛市會有退潮的階段。牛市退潮時,除極少數股指期貨做空的人賺錢或保全股票市值,大部分人賬面市值都將成為美好的回憶。所以,我們不僅要研究牛市中如何選黑白馬掙錢,還要研究牛市的退潮時間、退潮方式,以便採取正確的方式應對,減少或相對保全退潮時的股票市值。
古今中外,牛市退潮不外乎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突髮式金融危機、系統性危機或有代表性的大市值上市公司突然破產引發的牛市退潮。美國2008年雷曼兄弟等投行破產、次貸危機、安然事件等等,都會導致牛市突發性終止。第二種是政策性打壓導致牛市終結,比如中央銀行突然加息,收緊貨幣政策,還有中國式的5·30半夜雞叫,1996年12月份主流媒體突發警告式社論導致牛市退潮。第三種退潮方式是既沒有發生經濟金融危機,也沒有政策打壓,主要是市場供求關係慢慢發生變化,導致股票價格漲不動,慢慢回落的過程。
目前,滬深牛市通過前兩種方式終結的概率非常小。雖然一季度經濟數據比較低,但還在正常運行和調控範圍之內,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跡象明顯。金融機構不良率雖然有所上升,但整體在穩定安全區間,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極小。另外,本屆政府及宣傳媒體對待股市態度與以往不同,期望股市繁榮來刺激消費,刺激經濟的觀點佔上風。各個調控部門,無論央行,還是證監會等都不會輕易出台打壓股市政策。所以,本輪牛市最終的退潮方式將由市場自行發展,自行退潮。
第三種退潮方式主要是資金面推動牛市到了枯竭,資金供給到了頂峰,難以繼續抬高股價的階段。貨幣存量和流量是動態的概念。牛市基礎是每天有新開戶投資者,把銀行儲蓄存款資金轉到股市。每天有多少新開戶的投資者,就會有相應儲蓄資金分流到股市。這種狀況持續到開戶數達到頂峰,並且逐漸下滑時,股價便會從高峰慢慢回落。隨著股價上漲,隨著新股發行數量每月的增加。實體經濟從股市圈走的資金量每月大幅增加,印花稅、券商交易手續費,大股東越來越多的減持量。每天從股市中流走的資金與新開戶股民送來的資金慢慢會不平衡,成交量也會見頂回落,股價見頂階段會在事後讓大家後悔式的確認。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知不覺,事後值得回憶的過程。當牛市退潮時,第三種方式最溫和,對社會穩定最有利,牛市的時間也相對長。但大家必然清醒,關注新開戶的人數與每天成交量的變動趨勢。
既然這麼好你怎麼不入市呢,多往股市裡投些錢,以後你就知道了!回想07年底也是一樣!
最主要的是央行大肆放水,注入流動性,無論是降准還是降息,都大規模釋放更多資金,資金釋放出來總歸是要有地方去呀,傳統製造業產能已經過剩,房地產又這麼不景氣,只能進入資本市場也就是股市,可以說這一波上漲行情,跟釋放資金迅速湧入有直接關係!
人家都說中國股市行情隨著政府眼色走的,個人認為也是這樣,我觀題主說生意難做是否是因為自己選了個市場就進入,然後發現生意難做了,和股市表現成相反走勢的現象吧?又或者題主之前所在的市場現在有很多人進入,擠佔了你的市場呢?
以下純屬個人扯淡,列位看官莫當真。
回到題目來。個人認為此翻牛市到來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政治方面。國家加大了反腐力度同時也倡導減政放權,提倡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然後又推出各種各樣的經濟政策,先不論有沒有效果,但至少一大波民營企業正在襲來這點是沒錯的,前不久俺在一家商務諮詢公司工作過,代理工商註冊那種,媽呀,去工商局核名時,排隊隊伍老長老長的,嚇死人,跑了兩三天才核出一個名字來。至少從側面可以看出這波政策讓多少人激情澎湃!創業可是和投資並無區別啊,一些較懶的人就把那些錢投給需要擴張的企業,於是股市慢慢漲,生意也就慢慢難做了。其次是概念。什麼互聯網+、一帶一路、亞投行,這樣那樣的概念一提出,雖然需要緩慢的才有效果,但是才剛剛提出啊,這是什麼?這是大把大把的機會啊,於是有錢的開始誰都不服誰,認為都牛逼了,建廠的建廠,開公司的開公司,拓展業餘的拓展業務,誰都認為自己能搶佔先機,這就像給有些疲憊的運動員打了興奮劑一樣,立馬瘋狂了,於是大家燒錢,於是股市興奮了,生意難做了。最後是人人都想賺錢。隔壁老王花了五萬塊錢和大姨媽合夥開了家信貸公司,曾經的如花開了家小超市,當年的學渣拜了個炒菜師傅,學了兩個月開了家小餐館,叫獸和磚家們建議賭徒們:現在股市利好,不進就虧了,於是大家進入。於是少部分人賺錢了,跟著大部分人賺錢了,最後發現:卧槽,股市行情好,生意太難做了。以上,權當笑話吧。這年頭,錢真TMD比雞血更厲害啊看到很多人將股票很火比作賭博,而且還深受認同,所以出來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股票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說股票的賺和賠不是相等的。很多時候,投入到股市裡的錢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同時,不幸的時候錢也會「蒸發」掉。所以將炒股票比作賭博並不是一個恰當的比喻。 但是,我不否認再炒股票的時候,我們會拿著一個賭徒的心態去做一些決定。所以炒股會有一定的賭性是正確的。 回答一下主題,實體經濟差是有原因的,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市場是有一定容量的,前幾十年告訴的發展已經讓市場出現了一定的飽和現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競爭就會加劇,同行之間的競爭,國外公司與我國企業的競爭會使得利潤降低,導致優勝劣汰。所以,在我們看來實體經濟發展比較差。 舉個中國南北車的例子: 2012年下半年,阿根廷政府宣布購買新的城軌車輛,用以更換出事故的薩緬托線現有列車。中國北車、阿爾斯通等七八家國內外公司均向阿方報價、參與競標。 彼時,阿根廷市場主要是中國北車的「勢力範圍」。在阿根廷政府的最新競標中,北車首輪239萬美元/輛的報價,與國外對手相比也顯得性價比較高。 讓北車沒想到的是,在這一輪競標中,此前從未碰過阿根廷市場的中國南車突然「殺」了進來,並且在競標的第一包就報出了127萬美元/輛的低價,這個與北車相比降幅近50%的報價,令阿根廷招標方非常震驚,隨即要求第二包的競標價格不得超過127萬美元。 無奈之下,北車在第二包也報出了126萬美元/輛的低價,而南車的報價卻更低,只有121萬美元/輛。最終,南車憑藉價格優勢,拿下了這次競標的兩個包。 第二,我國實體經濟依舊面臨很多問題,在競爭壓力日益增加的同時,還面臨融資難,資金流脆弱(資金貨款到賬不及時)等現實問題。這無疑就是雪上加霜。第三,股市的紅火,一方面受經濟周期的影響,我國股市的周期大約在七八年左右(不信大家可以研究一下我國股市歷史),所以我國的股市已經到了應該牛的時候。另一方面,我國政府也推動著股市的發展。首先因為股市的紅火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其次股市的紅火可以吸引住國外資金,避免因為某些政治因素(亞投行成立)導致某些國外政府利用撤離外資這種方法打擊我國經濟。最後,總結一下,生意差和股市紅火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是我國所處的階段導致的而已。生意差,是因為我國經濟到了轉型期,瀕臨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國內外競爭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利潤水平相較以前較低。這樣就會產生生意差的感覺。股市強勢則是由於經濟周期和政府因素等多方面共同推動的結果。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這叫通貨膨脹
股市要不好,經濟的出路在哪裡,小企業是國家發展的未來,他們的錢怎麼解決
正是因為生意難做,所以才會發動這波牛市,讓中小創飛舞,扶持中小企業上市,吸納民間資金,實現經濟轉型,讓生意好做。
被建議修改了,還能愉快的玩耍嗎?
----------------------------------在天朝:股市是政策市!看懂了天朝的金融政策就能理解現在股市飛漲的原因甚至持續的時間。目前國內經濟形式:一是印錢是行不通了,再印就是惡型通貨膨脹;二是國內建設又搞得差不多了,再搞下去經濟回報低太低;三是製造業萎靡不振,根本原因是消費太低;四是美帝經濟恢復,美元走強,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可是要增長出口人民幣不能再升值了,不然出口統計數據更難看了。----------------------------原答案被建議修改,晚上回來正經答題--------------------政府都干涉,有點瘋狂了
在我們村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所有人都去認真打工做實業;市場行情差的時候,他們都在村頭的小屋子裡賭錢。
正因為無事可做,所以才聚一快賭啊!
股市是靠資金驅動的,反應預期,並不和經濟形勢必然相關。
實體經濟跟虛擬經濟交替掩護上升
推薦閱讀: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貧困家庭一夜之間都消失了,接下來會有貧困人口出現嗎?
※人均 GDP 能多大程度反映生活水平?
※如何看待抵制韓國?
※人人想要財富,你能說清財富是如何產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