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uku.cn 上找建築師,會是一種建築設計 O2O 的方向嗎?

"O2O建築設計垂直服務生態圈"

設計需求方的痛點

在一個幾乎100%線下的建築設計及室內裝修市場中交易及控制風險成本及高。

ikuku的解決方案

通過http://ikuku.cn的大數據及垂直優化演算法,需求方可以找到高匹配度的建築師、攝影師、學者等,從而降低交易時間成本,提高項目完成度。

垂直服務

服務範圍包括任務書製作、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攝影、學術研究等...

服務流程包括委託或者競賽兩種方式。

QA

問:為什麼ikuku可以?

答:ikuku.cn|在庫言庫是中國第一個建築創意行業的自媒體平台(UGC),平台聚集了百年全譜的全球華人優秀建築設計師.

問:為什麼選擇ikuku作為第三方?

答:以ikuku品牌作為背書,通過建立甲乙雙方的信用機制簡化商務流程。

已有客戶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極客咖啡、星客多、造作、加意

如:

民宿:

蝸牛客棧(洱海店)裝修設計方案徵集【文筆村】|ikuku.cn|在庫言庫

http://www.ikuku.cn/project/woniukezhanerhaidianqingshancunwoniukezhanzhuangxiushejifanganzhengji

聯合辦公:

千錘百鍊 - ikuku

咖啡館:


謝邀 @馬海東

我相信這確實是一種 互聯網+建築設計 的可能性

其實我在另外幾篇文章里,也一直在思考這種可能想。

互聯網x傳統產業+建築 - 西瓜山寨 - 知乎專欄

建築三百首 - 西瓜山寨 - 知乎專欄

因為建築設計是一種很重、很軟的服務行業,因此像淘寶那樣直接在線交易的形式使不行的

建築物規模大,投資大,安全責任重,政府監管嚴,甲乙方關係密切,顯然是需要很大的線下部分。

但是建築設計行業又是一個低頻次,甚至說是極少數人才會需求,而且其中多數還是一生只接觸一次的行當,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非常嚴重。雖然每人每天都要跟很多建築物打交道,但能夠負責一棟建築的設計建造過程的人,基本上只有開發商,大企業負責人,基建工程負責人,這些很少的人。如果不是從業人員,是很少接觸建築設計的,也不可能知道業內各種坑。這跟家庭裝修的情況完全不同,裝修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一次或者多次。

其實我也注意到,問題中的案例也是以裝修設計為主,因為裝修設計的市場遠遠大於建築設計。

那麼建築設計還需要互聯網嗎?

當然需要。

因為信息不對稱,而且建築設計是先簽合同後做事情,不是現貨交易,對信譽和品牌的要求很高,而設計對整個項目投資和使用的影響非常大,一個好的設計師也許會讓甲方沒什麼感覺——不過如此嘛。但是一個壞的設計師,足以使甲方以及整個項目痛不欲生,甚至讓開發商直接倒閉。。。我遇到過被設計師坑到吐血的甲方真不是一兩家,包括一些政府重大工程,甲方被忽悠的呀。。。

所以,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影響又大,建築設計市場情況又複雜,而且中國的設計市場剛剛起步,所以建築設計行業亟待建立的,就是公開可信的信譽系統---這不就正是淘寶最初成功的地方,而又正是目前淘寶遭遇困難的地方么?

越是複雜的,重大的經濟行為,越需要公開的、長期積累的、公正可信的信譽系統。

其實行業內有嚴格的備案制度,信用處罰系統,評獎體系。但是因為缺乏互聯網化,同時信息量小,公開程度低,遠遠不能滿足中小甲方的需要。

而我認為目前的甲方需求,應當是有覆蓋面足夠廣的實名制的、信息可靠的設計公司、設計師的信息,以及設計作品的詳細信息+公正的第三方測評+普遍開放的普通觀眾評價,這樣積累到足夠數量的設計方和設計作品的詳細資料,甲方會非常便於選擇。我覺得這正是ikuku目前在做的,所以我一般都會推薦ikuku網站給別人。類似的一個行業網站就是汽車之家,其商業模式也是很清晰的。

但目前的阻力是,一方面建築設計行業(包括很多小行業)規模太小,目前互聯網人才價格又高,互聯網創業人和資本方還看不上這些小行業,掙不到大錢,沒人願意投入進行這種小微垂直領域互聯網建設。

進而,由於沒有有實力的資本進入,又沒有大規模的需求,無法打造比較強的行業平台,不但無法達到相應的技術和服務水平,而且也難以保證測評和信息的公正性。現在的設計行業也就是那些個傳統的專業雜誌期刊,信息量小,互動少,依賴廣告收入也很難說出太負面的話,遠遠達不到互聯網時代甲方的要求。

另外,實際上整個行業作為老人行業,對殘酷的互聯網經濟的接受度也是比較低的,雖然目前按法規大工程都需要公開網上招投標,但實際上很多設計單位還是不願意被放在巨大的平台上被比選的,而是更願意利用地域的、人脈的優勢,盡量控制競爭的激烈程度。

而且整個行業的思維習慣也是比較保守的,即使建築物都是公開展現的,圖紙都是公共機構審查的,圖紙文件網上都是能下載或者買到的,構造設計還有大量是引用圖集的,但仍然很少有企業願意把圖紙充分的展示出來,多少有點閉關鎖國的意思。這跟互聯網的分享開放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這跟專利制度正好相反:專利是公開但保護版權,而這種保守是封閉卻根本防不住盜版,很可悲。

而進入這個小而老的行業的新來者也不是很多,不足以產生那麼多顛覆者。前些年房地產熱,大家都有錢掙,也沒有變革的動力。其實現在淘寶的超激烈競爭也是令很多商家難以為繼,可以理解作為賣家對互聯網的恐懼和抵制。

但無論如何,消費者還是第一位的,競爭也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服務行業,有理由也有必要最終形成一個公開平台,既能夠積累信用,也能夠展示作品,還可以促進行業交流,從而造福於所有甲方,最終促進整個行業和全社會建築水平的提高。

目前ikuku這種模式,應該說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項目、設計師、文獻的基本架構清晰合理,已經具備長遠發展的良好框架。

但也只是剛剛開始,行業很多資源還掌握在傳統雜誌社手中,網站的技術和用戶體驗也需要技術上的提高。

我想如果ikuku.cn|在庫言庫:成立於2012年1月 以公益為目的的 中立觀點的 線上開放聚合的 百年華人建築庫能夠引入閑得蛋疼的大把資本,再和多家合適的專業期刊合作,獲得建設主管部門的支持,吸引社會公眾關注,全社會共同轉型發展,促進整個國家的建築水平提高,讓甲方、乙方都到共同的平台上來展示作品,溝通信息,充分測評和公眾交流,形成網上的信譽體系和專家庫,開展招投標和設計交易,起碼搞出個建築設計界的汽車之家,那還是令人期待的。

當然,這可能還很遠,但起碼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把互聯網思維用在建築行業很困難,原因三點:

一、設計是主觀的,無論甲方還是乙方。你可以試想一下把歌手拉到一個平台上PK一下誰最好,結果就是像《我是歌手》一樣,大腕最後的選擇就是我不玩了,最後來的都是些二線三線。因為大眾評判只會帶來負麵價值,而設計師只需要喜愛自己風格的群體接受就可以了。打個比方,本來有個甲方非常喜歡古典歐式的設計,結果一群人在下面說,你太土了,現在都是後現代了。結果你的案子沒被接受,甲方也沒得到自己喜歡的方案;

二、你這種做法基本上就是要挑戰大型設計院所得壟斷和權威,結果就是會被排斥在建築界主流之外,任何依靠主管評判的設計或者藝術行業獲利依靠的就是信息不對等。即便是歐美成熟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交易也都是在拍賣行進行而不是在線上。像建築設計這種耗資巨大的產業,設計需要依靠的不僅是成功的作品,背後的運作和利益的博弈作用更為重大。

三、idea不受專利保護,請詳細了解一下專利法再來評價版權問題。基本來說,專利對於設計行業(不止是建築行業)沒有絲毫作用,誰也不會傻到完全抄襲一個作品,但只要進行微小的改動,外觀專利就不再能發揮效力。因此歐美國家先進的設計市場反而非常注重設計的保護,模型和圖紙都是不提供的,甲方最終也只能拿到pdf版本。並且分階段付款分階段提圖。這才能保證辛苦設計的成果不會被低價仿製而保證設計價值。

所以ikuku絕對不會是設計市場的主流方向,但是會成為中低端設計市場的首選。和淘寶商品相反,設計作為商品最大的問題在於供需市場的差異;淘寶商品重在性價比,設計市場是比質量。因為建築設計與其他設計行業最大的差異在於投入巨大,一個畫家哪怕窮困潦倒,也能湊出畫具的錢來繼續創作;而建築設計動輒上億的投資使得甲方更為注重設計質量,設計費在整個設計中畢竟是小錢。即便是如此,類似繪畫等主觀性較強的行業都存在互聯網交易不暢的問題,以淘寶為例,單品萬元以上的交易占不到交易總數的百萬分之一。對於交易額稍大的商品,公眾都傾向於線下交易。

大型項目畢竟是少數,有名的設計院就那麼幾家,他們根本就不需要ikuku這個平台。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室內設計都存在這個問題。ikuku最後會成為剛畢業學生和新近設計院所比較好展示平台,但即便是這樣成為主流的難度也很大。類似於ABBS、建築英才網這樣已有主流受眾的網站只要坐等ikuku嘗試成型,簡單複製一下作為自己的子板塊就可以坐收漁利。ikuku的前行任重道遠啊。


看了一下其他答案,基本都是從建築行業的角度,那我就從TMT行業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首先,國外這個領域屬於建築設計眾包服務(crowdsourcing architectural design)跟O2O有個毛線關係。。。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眾包是一種分散式的問題解決和生產模式。問題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傳播給未知的解決方案提供者群體。用戶(這裡指眾包里的「眾」)典型地組成在線社區並提交方案。群「眾」還要審查方案,發現最好的。這些最好的方案最後由最先提出問題的一方(眾包人,crowdsourcer)所有,並且群「眾」中勝出的個人有時會被獎勵。有時,這些工作會有不錯的報酬,無論是金錢上的、獎勵上的或者只是名聲和知名度。另外一些情況,勝出者會有智力上的滿足感。眾包可以通過業餘人士或志願者利用他們的空餘時間提供解決方案,或者讓專家或小型企業從無人知曉到初具規模。

即使在美國,眾包對於建築設計行業也是新興產物,依舊存在爭論

這一切都要從 Arcbazar的誕生說起。

Arcbazar成立於2011年,它允許客戶提交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園林綠化工程項目,無論項目規模有多小,都會有設計師幫助他們完成夢想中的設計。

圖片為Gardner Landscape, Glendale, California競標第一名作品

成立以來,Arcbazar已經吸引了超過全球8,000名建築師和設計師註冊(大多數來自美國和歐洲)截至2014年,已有500多個項目通過Arcbazar完成。

客戶需要在網站上傳圖片、發布項目信息、提供獎金(通常在250~1000美元之間)。項目發布之後,設計師可以自由競標並且提供解決方案供客戶查看和評分,同時也可以通過Public wall像客戶提問(其他競標者也能看到)。整個過程中,客戶和設計師都是相互匿名的。平均每個項目可以收到9份競標。最後,客戶選出競標作品的前三名,設計師依次可以獲得獎金的60%、30%、10%,Arcbazar也會向客戶收取15%的費用作為傭金。

至於接下來的事情,就主要取決於客戶的需求了。你可以找一個建築師完善設計並且找個建築公司來完成項目,也可以去 Home Depot找材料自己動手。當然,Arcbazar上多數項目(超過一半)規模都比較小,比如對房屋進行調整和擴建、室外景觀設計還有內部裝潢。

圖片為Boston Loft Interior, Boston競標第一名作品

對於建築師、設計師以及客戶來說,Arcbazar為建築設計這種低頻需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也給了年輕人展示自己設計才華和技能的好機會。

再貼兩張Arcbazar上面 Pirst Prize的作品

Alaska House, Anchorage, Alaska

Kitchen Laundry Room remodel, Boca Raton, Florida

內容翻譯自美國的建築設計媒體ArchNewsNow

最後說下自己的看法:眾包建築設計從需求的角度來說過於小眾和低頻。即使Arcbazar幾年下來的累計交易額也只有幾十萬美元。market size實在太小。。。@袁牧 說的沒錯,沒有任何一家VC會在這個階段投資這個行業(特地查了一下Arcbazar的融資記錄,只在2012年有過一次大概60,000美元的funding)

=========================2015.6.16更新===========================

昨天網上一篇《Uber宣布進軍建築設計領域,地球已經無法阻止Uber了!》在朋友圈裡瘋轉。雖然後來被證實是假消息,但是據說在建築設計業內炸開鍋,看來建築設計這個行業確實痛點夠痛。

當一個行業積弊已深,泥潭深陷的時候,一條荒誕的假新聞竟然給出了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可悲?可憐?感慨之餘,我們也不禁暗自憧憬,「像呼叫專車一樣呼叫設計師」,那一天,會真的到來嗎?


哈哈,剛在微信上看見一個相關新聞,不像在庫言庫的「兼職」,中國真的有人要專門做設計行業的o2o平台了,雖然目前沒包括建築設計——范凌的特贊Tezign。從微信公眾號上複製了點簡介,真不是廣告。只是想告訴大家這種模式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我們能從公開途徑知道的是:特贊有個運營了一年半多的微信公眾號;去年 6 月,在北京 TechHive 活動的創業公司展示中獲得頭名;去年12月,在矽谷舉辦了「設計X科技」分享會;今年3月23日,作為首支獲邀SOHO 3Q創業計劃的初創公司,免費入駐潘石屹家高大上的復興SOHO;入選互聯網周刊300強榜單最後一名。

特贊要做一個對接最優秀設計師的互聯網平台。這個平台目前針對三類設計師:平面設計、UX/UI設計和漫畫插畫。這個平台與現有的眾包平台不同,它像一個小黑匣一樣,正常情況下你無法看到海量甲方發布的項目,也無法看到海量設計師的信息,唯一可能看到的是一些成功項目展示。

甲方在特贊發布自己的項目,這個發布行為需要付一定的錢,以保證甲方嚴肅認真的態度。發出項目後,特贊平台通過它後台的演算法來為甲方匹配設計師。這個項目將會被推送到匹配引擎認為最適合的十位設計師那裡,前三位接單、報價的設計師將被推送回甲方。甲方可以看到這三位設計師的個人履歷、作品集,並在這三個設計師中最終選擇一個。

為什麼要這麼做?答案就在「對接最優秀設計師的互聯網平台」這句里。范教主在洗腦教育中不斷強調信息的有效性,如果一個平台讓追求質量的甲方不得不面對很多不夠牛逼的設計師,那麼它的信息就不夠有效。如何保證對接平台信息的有效性?需要這兩點:

1、這個平台上的設計師都足夠牛逼,所以甲方遇到不夠合適的設計師概率會降低。

2、後台的匹配演算法足夠牛逼,能夠盡量準確地將合適的設計師推薦給甲方。

所以總結下來,范教主這是要把全設計界的逼格都聚在一起。並且他不僅要把全設計界的逼格都聚在一起,還不讓人公開地看。

范教主嚴重反對現有的設計師眾包平台,一方面覺得信息有效性太低,另一方面覺得設計師和甲方在這種關係中地位完全不對等。甲方發布一個項目,N個設計師冒著白乾活的風險一擁而上,努力展(mai)示(nong)使自己看起來很不錯,這情景難免讓腦洞略大的人們聯想到某些特殊行業。

范教主認為,市場對好設計是灰常有需求的,尤其是那些「內容都差不多,全靠拼設計的初創企業」。據范教主說,有甲方拿著眾包平台上的10個設計方案找到他,要他推薦一位好設計師來做。

(太像軟文了,不發了……)


這個是眾包,早年的威客。不是O2O。

平台可以做一些設計競賽的活動。又或者作為某某土豪自建房發出的設計招標。

純粹線上交易?沒有哪個建築設計工作室能養得活啊。

雖沒用過這平台,但我估計設計師接的私活都比平台上的中標價高得多吧。

哪些是O2O?

一個是遠大的BHouse,只要你有地,房子像買手機一樣送到你那去,拼裝好,價格又優惠。

一個是做裝修的愛空間,互聯網思維做裝修。


有幾個答案已經說得比較清楚 這個行業的特徵 痛點在哪裡 平台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是要淡化中介 還是凸顯中介價值


http://www.tooook.com,快速查找案例,搜類型,搜風格,搜甲方,搜項目名,幫你省時間


應該不會,這個投資大,o2o的優勢不明顯。


樓主說的那是家裝吧……


很有趣的問題,有空來說點自己的思考


武宜軒 朋友的回答很好,看我的名字就能知道,經常白勞動,不過很感謝樓主說的,讓我又知道一個可以去投稿的網站了,雖然是老外做的,但是還值得一試。

我既然叫白勞,肯定是經驗多多,我在豬八戒,一品威客,設計群網都投過稿件。IKUKU看半天沒有發現項目在哪能投稿。我就先請教一下樓主,豬八戒這個網站如果不單說建築設計,那他範圍也很大,用戶很多,為何風投不喜歡呢?我覺得豬八戒任何一個板塊都有可發掘的地方啊。豬八戒的建築板塊作弊的非常多,這個是因為我和一品威客,設計群網相比較得出的結論!最主要的是因為豬八戒不能讓看競標選手的稿件,而且僱主還經常選中很挫的設計方案!

一品威客網的客服沒得說,感覺天天掉餡餅,但是介紹的項目要自己談半天。浪費好多時間,因為一品威客網的客服不專業,不懂建築設計項目的階段。而且要先交2000服務費才行。經常遇到不能做的活,因為我不是全能設計師!

設計群網吧,這個網站感覺有點蝸牛,有的項目很順利,有的項目慢吞吞,半年不選稿或者不定中標方案的,一問就是說甲方要考慮,要合算成本,但是目前為止我覺得綜合來講,設計群網上做的項目最靠譜,為何?至少能讓人輸的心服口服,而且還有時候有些競賽的僱主,時不時會發點錢。賺外快的機會多,由於我投稿3年了,去年被選進了競賽組委會,每次競賽就點評些作品也有1000,800的報酬。而且還幫我選優秀學生進入我的工作室,我覺得這個很不錯,至少我線下接的農民房有人幫我幹了!

這裡說的人都說IKUKU好,我覺得這兩家理念好像比較接近。我不知道IKUKU和僱主談價格的工作人員有多專業,我只是記得我的項目備選的時候,他們客服打給我,告訴我如果甲方聯繫我,怎樣做是可以增加收費條件的。雖然最後沒中標,但是他們對設計師的成本把握還行。就是最近更新比較慢,也可能和地產行業有點關係?

但是對於樓主說的這個市場小,我不認同,我聽過設計群網老闆馬老師的講話。她的眾包+眾籌的理念可以讓整個市場煥發生機,就不說是多少億了,能撬動10%GDP覺得都不是問題。

還是請樓主看下設計群,因為我老婆是做景觀的,我是做建築的,準備出來幹了,要找個好的平台做靠山,因為我經常接自建房,生活沒問題,現在人手也解決了,就是想發展,壯大,接點小型辦公樓項目做,因為現在工廠轉移內地,項目多的很,而且這種項目大設計院不接,甲方看不上當地小設計院,我想建個品牌,看看投靠哪個平台好,這樣以後展示方便,這IKUKU貌似你們都覺得不錯,希望給點意見參考下。


推薦閱讀:

叮咚小區的問題出在哪兒?
如何看待 44 歲"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心梗去世?
C2C、O2O、B2B、B2C 的區別在哪裡?
入駐水果o2o平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雕爺的河狸家美甲店美甲師收入都歸自己,那公司怎麼賺錢?

TAG:建築師 | 建築設計 | 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