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某些名詞會不會因為使用頻率或被更簡單的詞代替而消失?

比如「掃帚」目前看來使用頻率越來越低,是否慢慢會被「掃把」代替呢?

還有哪些詞走在被遺忘的路上?


早些年來,報紙上還能看到「京滬穗」(北京、上海、廣州),到 2010 年「逃離北上廣」的話題一出現,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使用頻率越來越大,以至於「北上廣」逐步壓倒「京滬穗」。

具體可以見@凱風的這篇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84331/answer/121633986


旋買的:現買的。現在不興這麼說了。


隨便想了幾個科技產物,應該迭代比較快。。。

微機(電腦)

幻燈片(PPT(微軟的勝利))

隨身聽(MP3)

還有VCD 尋呼機 軟盤這種已經沒人用的

其實我還在說掃帚和笤帚。。。


又如 話筒 麥克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0207470 還有這個問題。

如此看來 漢語真是奇妙 可以將外來詞融入本國語彙 並有兩套表達法 一是藉助其功用為其命名 並使之盡量符合漢語習慣 即意譯;二是擬近似音 即音譯。

放到日韓 恐怕直接音譯了事。


出身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不是說徹底沒了,但是基本上都用123456789了

模聯的文件寫作中之前一直鼓勵用這個,但是放後來學術標準手冊就再沒怎麼提過了。。。

而且有些人即便用,用到丁就不會了。

看樣子出現了一些誤解。。。也是我沒說清楚。。。單獨指排列順序這個需要而言,用的不是很多了


比如「家鄉」,

我預測這個詞會消失。

因為隨著中國城市化率的深入發展,

將來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國人都會出生與成長在城市裡,

「家」怎麼和「鄉」聯繫對應起來記憶呢?

他們理解不了,

他們覺得滑稽,

他們覺得苦悶,

他們決定放棄。

於是,再沒人在生活里的口語和書面語里使用「家鄉」作為出生地和成長地的代稱。

「家鄉」這個詞就會成為古文里的詞。


當然,我舉幾個例子

已經不常用的:

完小

革委會

公社/大隊

搞破鞋

流氓罪

過一個革命的新年

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希望以後也能不常用的:

戶口

居住證

檔案

工齡

搖號/限號

霧霾


事情是這樣的

比如說魑魅魍魎,通俗意義上就是這群小鬼~~~

射鵰英雄傳里黃蓉還用這個出了個對聯呢

雖然使用率已經下降到電視劇級別的了,但是也不會消失的。

還可以用來 裝...

至於你說那些走在被遺忘的路上詞語,只能說被遺忘的路上有他們

一時半會我也想不出太多


隨著越來越open再也沒有「」生米煮成熟飯「」


推薦閱讀:

姑娘為什麼在清朝變成了未婚女子的稱呼?
漢語成語為什麼絕大多數都是四個字的?
「學習一個」這個片語聽起來為什麼非常彆扭?
漢語裡面的「的」是舶來品嗎?
「龘」這樣的漢字有什麼實際意義?

TAG:語言文化 | 漢語 | 辭彙 | 漢語辭彙 | 現代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