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宮殿面積佔地真有這麼大么?

記得上初中歷史的時候看這張圖,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北宮、明光宮的佔地面積加起來都快超過長安城的70%以上了...那個時候王宮真有這麼大么?或者說百姓的生活區域在長安城中如此之小?


嗯,小有了解,串起來斗膽一答

首先,題主說得對!漢長安城內王宮就是那麼大~搶地,任性!

方便答題再貼一張平面圖,且看城池布局,城牆裡面滿是宮殿,要是再住滿人,那估計漢長安城內得發展成我們今天比較熟悉的樣子才夠用:

所以事實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且聽答主慢慢道來~

漢長安城的建設……地盤確實小

城址由來

經歷過秦末亂世之後,當時的都城咸陽已經被蹂躪的沒剩什麼了。劉邦入主關中時,僅有都城附近、渭河南岸的興樂宮幸免於難,估計主要是因為相對它位於咸陽城郊,並且還隔河相望。

新政府趕著辦事,就直接入駐了興樂宮,辦公只得與新裝修同步進行,直到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施工完畢,將這座宮殿重命名為長樂宮。

據記載,長樂宮之後又過了兩年,未央宮建成,北宮也是在這期間建造的。

城牆建設

嗯,各位注意,這會長安的城牆還沒建喔,看起來有點像今天開放城市的形態。

直到高祖之子、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起,北方匈奴的威脅愈發逼近,長安城才開始怒修城牆,突出一個怒字何以見得呢?修城牆之初,中央一次性就徵召了14萬人進工地,這在當時「休養生息」還沒搞起來那會,可是相當大的一勞工比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據本人猜測,估計當時由於趕著保護政權中心皇宮,政府根本顧不上對首都有多少規劃,城牆就直接是沿著未央宮和長樂宮兩邊,suasua倆直線,一邊一筆直接划到當時的皂河邊,兩頭再一連接的應急之策(太慌張了……)。就這火急火燎的規劃和徵召,城牆也是建了5年左右才全部完工,至此,漢長安城的輪廓才出來。

附贈漢代長安八水示意圖:

城內擴建

文景之治期間在重振民生,所以城內也沒什麼動靜,直到修養充足的武帝時期,才有點資本甩開膀子,搞起了漢長安城內的第二次大規模建設,桂宮、明光宮都是武帝時期才有,而關於城外建章宮的記載,甚至這樣的:「帝於未央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 看來武帝也嫌城裡地方不夠用……

城內情況

那麼,武帝這會,三分之二是宮城的情況下,居住在長安城內是怎樣的體驗呢?

想像一下,大概跟解放後新中國各地的國營大廠一樣,整個片區的生產生活都為這個廠服務。在僅有的空間里要包含各大政府機關、朝廷重臣的居所,還有圍繞皇家、政府生態圈後勤支持的庶民居所,基本容不下其他額外空間。所以絕大多數長安百姓其實並沒有居住在西安城內,只是沒標出來罷了。

這裡舉個更精簡例子:

明朝的西安城地圖,堂堂西北重鎮首府,裡面凈是各種文化、行政機構,以及王府官邸,這些都聚在今天看上去不是很大的西安城牆內,那麼百姓的生產生活在哪呢?嗯,當然是在城牆外的郊區啦~

想想今天住在帝都燕郊等快出了地圖的上班族,是不是更好理解點?

最後,喜聞樂見的彩蛋資料片——小小漢長安城的獨家發展模式

漢長安並不大,卻為何能讓武帝依靠以長安為核心的強大國力,一舉將匈奴從河套打出大漢地圖,甚至逼得一些游牧部落跑到歐洲,把日耳曼人擠跑滅了羅馬呢?

除了幾代良君賢臣好政策之類,當年大關中環長安經濟圈的振興還有一個很獨特的側面原因,就是漢長安當時有衛星城【衛星城】【衛】【星】【城】……

衛星城這個今天看似常規的配置在古代是很少見的,以前都是大城的城牆外有一圈郭城,再遠點也就是一切臨近村鎮,而體量和實力達到能支援首都的布局卻很少,所以這衛星城究竟是什麼鬼?

要解釋清楚,就又要整合一些曾經學過,卻又支離破碎的歷史知識了……

漢朝特色集權主義安居計劃——陵邑制

話說諸子百家之後,大漢朝開始重視儒家思想,而儒家倫理以孝為先,甚至在選人才方面也以「舉孝廉」為標準,以至於漢朝起開始盛行厚葬之風,以表現自己的濃濃孝心。可這跟衛星城有什麼關係?帝王當為人先,皇上可以用國家的力量盡孝,比如不僅要厚葬先王,還要維持住生前陣勢,多派點人守墓之類,日後祭祖還要常往這跑,所以漢朝陵墓周圍都有守墓人的生活區。

後來,為了鞏固皇權,避免地方豪強自立門戶,漢朝出了我們今天似曾相識的一個大招:強制搬遷。漢高祖九年 (前198年),劉邦就接受了郎中劉敬的建議,將關東地區的2000名大官、富人及豪傑及其家眷大量遷徒關中,伺奉劉邦自己將來要長眠的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給這些遷徒者居住。此後歷代君王都開始效仿,越來越多來自各地的大戶人家被遷到各個皇陵陵邑,導致漢長安渭河對岸逐漸形成一條充滿全國各地高素質、高消費能力的城鎮帶,且規模不小。

漢高祖長陵邑,漢惠帝安陵邑,漢景帝陽陵邑,漢武帝茂陵邑,漢昭帝平陵邑幾個甚至直接建立了縣制,可想規模之大。當年才沒有「官二代、富二代」這樣lowlow的稱呼呢,那會管漢朝帝都的富家子弟都叫「五陵少年」,並且還寫到了詩里:「五陵少年今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人胡姬酒肆中」,瞬間高大上。

漢代皇陵、陵邑分布示意圖:

以武帝茂陵為例,茂陵邑位於陵東1公里,面積大致是東西1500米X南北700米,是長安城各陵邑中人口最多、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城市。史書記載茂陵邑一度有居民61087戶、277277人,人口數甚至超過都城長安!漢武帝曾三次將外地大戶安居到茂陵邑,遷來的居民基本都是全國各地的豪強、官吏和家產三百萬以上的家族。

茂陵陵園、陵邑示意圖:

所以,長安、關中的帝王之氣差不多就是這樣,隨著大漢朝的強制搬遷慢慢聚集起來了。這些因為政治目的,被遷來的大批居民將當時發展累積的經濟實力都彙集在了關中地區,這裡的人口素質也大大提高,一如今日帝都。漢朝大量的精英階層後來都是從陵邑衛星城中誕生,能叫的上名字的,例如司馬遷、董仲舒、司馬相如等都出自陵邑。班固在西都賦中寫道:「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紱冕所興。冠蓋如雲,七相五公。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

徙民的不同背景也導致各個陵邑有不同特色,例如長陵邑都是關中大族,安陵邑多有藝人,平陵邑多文人,杜陵邑出達官,茂陵邑出富豪等等。

另外,隨著陵邑聚居並發展,逐漸擴張成大城鎮,起初長陵、安陵、霸陵、陽陵邑的徙民只有萬戶,發展到後來,幾個大一點的陵邑人口已經翻倍,發展至3萬到五萬戶,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長陵邑人口有5萬餘戶,17萬餘人,茂陵則有6萬餘戶,27萬餘人。

嗯,感覺像是長三角包郵區聚集了一圈更大的省會級城市……長安城小點也就無所謂了……

哦,當然也可以倒推,說不定正是因為當年城建小了,才覺得這等帝都安居計劃需要長期執行。

╮(╯_╰)╭

-------------------------------------------------------------------

附個關於唐長安城的一些解讀:唐代長安城到底是什麼樣,坊到底是什麼樣的? - 林康的回答


這個問題很好,我晚上抽空答一下,不過,先說一句城裡基本只有皇族,貴族,富商和僕人,窮人大多在北門外……往南過去基本都是秦嶺原始森林,到唐朝的時候還經常有老虎太餓,衝進南門找吃食的奇聞⊙ω⊙

先用一張圖來說明,漢長安城中一座宮殿有多大。下圖為漢長安城中央官署遺址,遠處有兩枚小車,大家隨意體會一下。

(以下內容有部分屬作者個人推論,並不作為學術結論,所以歡迎討論,不要打臉)。

說到漢長安,就不得不說它的前身——秦咸陽,因為兩者之間的羈絆是如此的纏綿,以至於漢室的許多房產糾紛,都因為這一段婚姻關係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波折。咳咳,離婚律師看多了。

還是用兩張圖來簡單概括一下秦咸陽與漢長安的關係,上圖為秦建都圖,下圖為漢建都圖。你能明顯發現,漢長安已經去掉了渭河北岸的城市地帶。

  • 第一章:秦咸陽的野望

1.秦咸陽的人口大爆炸

秦咸陽城在不同時期其範圍是不一樣的。《三輔黃圖》中說:「咸陽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屬。」這個範圍可能是咸陽城及遠郊地帶整個京畿地區的面積,不能算作嚴格的城市範圍。在秦為諸侯國及始皇帝初並天下之時,咸陽城可能只是僅限於渭北區域內的部分,渭南區域內僅僅靈星散布著諸廟、章台等建築。秦統一六國之後,於「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以達到繁榮城市的目的。大量人口湧入咸陽,自然造成城市之壓力,「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可見城市建築之密集。

2.應對策略——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系統性城市新區建設

再此之前,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關於城市新區建設的記載,直到秦始皇提出這個方案。渭河以北是秦咸陽的老區,本來背山面水,防禦、交通均較為便利,直到後來秦滅六國,帝都人口膨脹。。。。是不是和今天北京很像?

因而,秦始皇開始興建城市的南區,渭南區域內僅僅零星散布著諸廟、章台等建築。「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從中可以看出,秦咸陽城渭北、渭南區域的正式形成是始皇帝仿周代豐鎬之制的結果。也正是在仿周制的前提下,以現實地理形態附會天象,「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大咸陽城市形態才得以初步形成。

賀業鉅教授則對秦咸陽城做出了更為客觀的評價,「既體現了春秋戰國之際城市規劃革新活動的傳統特徵,又結合其時封建社會演進歷程,作了若干創新嘗試」。

也正是由於這一次新區建設,在阿房宮北燒毀後,漢朝才有機會將渭河南岸的宮殿群重新拾起來,進行建設。畢竟漢朝初年,劉邦得到的天下有多窮,不用在下贅

述。

————————————

  • 第二章,漢家的禮制夢與羈絆

1.漢長安的建設過程

漢高祖時期的長安城很狹小,並且沒有外郭城,到漢惠帝時,方起築長安城,從惠帝三年開始初築,四年築東面完成其半,五年筑北面,六年方築成。漢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發生火災,巫勇之進言:「粵俗,有火災,即復起大屋以厭勝之。」武帝亦嫌城中宮殿狹小,於是采其議,在城之西修建建章宮,後又於城內修建桂宮、明光宮等宮殿,規模壯大

築成後的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故有「斗城」之號。據考古實測,東牆長5940米,南牆長6250米,西牆長4550米,北牆長5950米,都城「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正,可並列車軌」。城中主體為宮殿,長樂、未央兩宮就約佔全城面積的一半,除此之外尚有有中央官署機構、九市、八街九陌及一百六十個閭里。

實際上,由於漢長安是建立在秦咸陽的部分遺址上,並沒能完全按照《周禮·考工記》所說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但是,其南面為宮殿,北面為市場的格局,確實十分明顯。一方面這是由於,儘管長安業已建設完畢,還有很多百姓生活在秦朝老區,沒錢搬遷;另一方面,北面有渭河港口,貨運便利。因此,市場設在城市北部也是很合理的。而這對讓王都方城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起來,漢朝人只能不斷附會七星連珠之類的故事來彌補禮制上的欠缺。

2.漢長安城的繁華與局限

對於漢長安城的實際狀況,班固《西都賦》中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其中稱漢長安城之形勢是「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規劃思想是「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規划過程是「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奉春是婁敬,而留侯則是張良,具體選址為「睎秦嶺,睋北阜,挾酆灞,據龍首」,建成後此城的面貌「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入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從文中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漢長安城主體為宮殿,但是其市場繁華程度不亞於後世,以至於「入不得顧,車不得旋」,同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漢長安城商業區面積的有限

而中國城市建設史學已經考證過,漢長安的宮室面積佔到城垣內總建設用地面積的2/3,剩下的還要有大臣和需要保護的富商住進來呀,百姓就只能住在城外了,誰讓中國古代的豪宅都有大宅院呢

————————————————

  • 第三章 為什麼老百姓不在城裡?

這就牽扯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了,自春秋戰國以來至於漢朝,社會中剛剛完善了一個當時十分先進的理論——「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吳越春秋》),意思是:修築城堡用來保衛君主,建造城牆用來守護百姓)。

另外,《周易。繫辭》中說到:「日中為市,召天下之民,聚會天下貨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太陽在天空中央的位置時作為交易的時間,召集區域範圍內的百姓,聚集區域內的貨物,各自交易,各取所需。可見,市場並不是當時城市的全天候職能,那麼自然不需要像宋朝時的武大郎之類的職業商人住在城裡,且上面是住宅,下面是店鋪了

因而實際上,漢長安城始終只有一套方城,即只有「城」,而沒有為百姓造「郭」。從這個理論上來說,百姓不再漢長安城裡住也是對的,裡面是給「君」住的嘛,不安排宮殿又要做什麼呢,但城牆以內才叫漢長安城么?

其實,城牆之外也是長安。


題主貼出來的這個漢長安城並非全部「長安城」,而是類似於明清北京的「皇城」,皇城包含故宮、中央官署和中南海北海什麼的,而漢長安城是沒有外郭的,普通民眾是住在這個城的外面的


簡單解釋一下,魏晉以前的城市可以算作一個階段,有個俗語叫內城外郭,大家都知道。事實上所有漢魏晉的都城地圖都只是城的部分,沒錯,你們都被騙了。好比是給你看北京地圖,結果只給到一環,你就會很奇怪,怎麼都是公建,人住哪裡?!西漢長安分城郭兩部分,外部的郭才是主要住宅區,面積更大,但歷史地圖圖冊上基本看不到。所謂的漢長安城只是宮城,當然以宮為主,夾帶政府機關和極少量貴族住宅。恭喜你被外行地圖坑了。對古代都城還是有一定閱讀研究的,爪機無力,感興趣的話可以詳說。


某以為,彼時亦有「城中村」,亦有「城鄉結合部」,亦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些綜合起來的面積,足可使百姓安居樂業。「垂拱而治」若確有其事,則以上城市功能布局實為必要。CBD區、科教文衛區、自貿開發區、免稅保稅區、經濟特區、農貿市場區...不一而足,皆成眾星拱月之勢。


剛去過大明宮遺址博物館,確實特別大。這是在微縮版旁邊拍的,主題就叫進擊的巨人吧~哈哈


看看北京城二環以內


西漢長安城牆內主要為官署宮室,中後期激增人口及武帝時起從全國遷來大戶居住在長安城周邊的七座陵邑的邑城內。而中期新朝宮建章宮也已經延伸至城牆外。嚴格來說,西漢長安是歷史罕見的,擁有緊繞自身的七座衛星城池的組團城市群。居民區並不在城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北宋長安不適合做首都了?
為什麼自從唐以後沒有王朝定都長安了?
「世人謂我戀長安,其實只戀長安某」的出處?

TAG:歷史 | 西漢 | 皇宮 | 長安 | 中國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