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讀者該如何閱讀《史記》?

在現代社會,對於那些有不同程度歷史興趣或歷史研究的讀史者,該怎樣閱讀《史記》?怎樣發揮《史記》對人生的較大效用?


嗨,兄弟,你可以用kindle讀,也可以用手機讀,當然紙書也行。

很可惜,竹簡咱已經看不到了。

希望你讀《史》的時候偶爾會心一笑,偶爾微微蹙眉,偶爾一聲輕嘆。

記住,古人是人,我們也是人;司馬是人,你我也是人。

一本書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當你糾結於「如何讀」的時候,你已經不會讀了,但你糾結於「如何發揮最大效用」的時候,它對你已經沒有用了。

司馬寫書不是給你用的,他只是希望以前種種不要被忘記,請諸君莫要辜負了他。


前不久剛剛修完coursera平台上台大呂世浩老師的《史記(一)》講讀課,我就嘗試著借用呂老師的主要觀點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個人還是蠻贊同呂老師在《史記(一)》講讀課先修課及第一講里關於如何閱讀《史記》的主張的(可參看史記(一) Coursera課程視頻或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 (豆瓣)一書)

下面談談受呂啟發的一點心得:

①畢竟《史記》是一部古文著作,閱讀以前的古文詞義語法功底還是要有的。至少要先摸透《古文觀止·漢文》中賈誼、晁錯、司馬相如等人的文章語法以及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否則,文言不過關,真心會影響日後讀《史記》時的理解程度與閱讀耐心。

②明確司馬父子的寫作用心與立意:通過閱讀揣摩《報任安書》原文(不是教科書節選),了解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的家世、閱歷、坎坷與志向,再結合季鎮淮老師所著小冊子司馬遷 (豆瓣)一書,體會《史記》作者的用心,明白太史公最想告訴後人什麼?以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來寫作?以什麼樣的學術經歷來構建《史記》?(個人認為太史公司馬談與司馬遷是以西漢董仲舒、孔安國的儒家春秋公羊學作為《史記》基本建構理論)

根據自身實際需求選擇是否要讀《史記》原文:對歷史有濃厚興趣且有一定的歷史知識體系(包括科班研究者和野生研究者)的讀者,讀《史記》原文是任何一位談研國史者所繞不開的;只是對歷史有一定興趣,但因事業不相關、歷史知識體系不健全、時間精力不允許等等原因無法深入閱讀的,建議直接閱讀史記故事 (豆瓣),這本書是十多年前、集很多歷史研究者之力、編著的最佳插圖白話節選版:編寫者都為飽學之士,繪畫者均為畫壇名家。在撰述和繪圖過程中,認真研讀原文,嚴格尊重史實,敘述準確生動,文字優美精鍊,畫面細膩完整,構圖簡潔有力。豆瓣介紹上號稱輕鬆開懷地讀史,潛移默化地提高,一生不盡地受益。反正我的歷史就是這本書啟的蒙,所以安利一下。

根據自身閱讀偏好,選擇全文閱讀or部分選讀,選擇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的閱讀順序及詳略取捨。全讀與選讀的選擇我就不羅嗦了,讀過書的人都懂。重點談談史記五體:「表」為朝代國家帝王世系的簡單列舉,「書」為各方面的制度發展流變記錄,本紀、世家、列傳,為三種不同程度影響了時代發展的人物傳記(本紀中人物基本上都是可以命名一個時代的,世家中人物為本紀人物的重要輔助者,列傳人物為並未參與時代中心流變但符合儒家規範或名顯一世的人物)。太史公對於五體有兩種排序方法:①本紀、表、書、世家、列傳;②表、書、本紀、世家、列傳,代表了司馬遷前後兩套對於《太史公》書的布局思路。第一套為現今流傳版本史記的結構,體現了司馬遷以「本紀、表、書」為核心,「世家、列傳」為「輻輳」的思想;第二套為司馬遷最初的布局構想,體現了司馬遷作為一個專業史家的史學意識之高超:把簡表和制度史作為歷史書籍的綱目,然後用此兩者為歷史書籍提綱挈領。所以在閱讀《史記》前,一定要了解自己到底最喜好哪一門類的歷史?或者說最喜歡用那一方面的歷史工具來思考歷史?然後再五體中衡量取捨:喜歡用制度史、經濟史、歷史地理學思維思考歷史的,可以先讀或重點讀「書」;喜歡用時間列表思維的,可以先讀或重點讀「表」『喜歡用人物事件角度思考歷史的,可以從「本紀」入手;喜歡欣賞《史記》文風的,可以先讀或重點讀「列傳」;喜歡從歷史評論角度讀史的,可以重點閱讀每篇的「太史公曰」。

⑤不論如何選擇取捨,《史記》五體的本質其實就是歷史工具,讀《史記》以及其他古代歷史著作,都要靈活運用文詞語法(文言語感古文詞典)、歷史地理(歷史地圖)、制度經濟(「書」)、歷史時間表(「表」)、作者背景以及《史記》學、秦漢史學、歷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交互參考各種工具、理論、觀點,不斷提升自身歷史閱讀的「功夫」與「火候」。


《史記》的讀法有很多種。可以當歷史故事讀,作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可以當文學作品讀,體會它文辭的美妙,了解司馬遷的胸懷、志向、思想。這樣的閱讀方式沒有問題,但還遠遠不夠。《史記》是一部大書,曾經指導了無數前賢,讓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曾國藩、毛澤東等偉大人物,都對《史記》推崇備至。如果僅僅像普通書籍一樣讀《史記》,不是有點大材小用了嗎?

題主問如何讀《史記》,才能讓它對我們的人生髮揮更大的作用。我下面介紹一種中國傳統先賢的讀史方法,可稱為「思辨式讀史」。這個方法,是台灣大學呂世浩老師在他的coursera課程上極力推薦的,這也是宋代史學家呂祖謙、清末名臣左宗棠等人的讀史方法。個人認為,這個讀史方法效果很好。(呂世浩老師課程:如何讀歷史才有用 先修知識5 如何讀歷史才有用?。建議看完這整個系列,以及coursera上呂老師的《史記》課程)

這是一種怎樣的讀史方法呢?我們先來看看宋代史學家呂祖謙是怎麼說的。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有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大多數人讀史書,都只是在看別人的故事,沒有把自己投入進去。不論看了多少別人的故事,我們自己仍然沒有絲毫的改變,對自己沒有多大用處。更好的讀史方法,應該是身臨其境。在書中人物遇到疑難事情時,我們要停下來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會如何做,會有怎麼樣的結果。之後再繼續讀,看看書中人物是如何抉擇的,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並思考其中原因。再與自己的抉擇做對比,看看哪個更好。更進一步,在生活中遇到抉擇時,要思考一下,那些歷史人物在當下的情況下會做怎樣的抉擇。這種讀史方法,有助於深入了解歷史人物的可貴之處、了解自身的不足,並培養我們的思辨能力。

這種思辨式讀史方法,需要我們對史書進行細緻精讀。歷史,沒有百家講壇、通俗讀物所表現的那麼輕鬆、簡單。要想真正從史書中獲得較大收穫,非下大功夫不可。

歷史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幫助我們認清時勢。不僅是認識過去歷史的發展軌跡,更要認清我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時代。時勢造英雄。認清時勢,會對人生 有很大的幫助。

要達到這一點,非積累大量的歷史知識不可。要想獲得這個益處,我們要把《史記》的大部分篇章讀完,並讀讀《漢書》。因為《史記》並沒有寫完整個西漢的歷史。如同我們讀小說、看電影一樣,如果只看到一半,何談獲得最大的收穫?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繼續閱讀《漢書》。從武帝時期開始讀,把整個西漢歷史讀完。完整的看完一個大王朝的開端、發展、衰落、結局,了解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再到秦漢的歷史發展趨勢。從古及今,才能推斷現今時代的發展軌跡,了解現今的時代特徵。

上面的鍛煉思辨能力的讀史方法,需要我們精讀,讀一篇有一篇的收穫。而了解社會發展趨勢,則不需精讀,但需要大量閱讀。

了解社會大勢,也可以用上面的這種思辨讀史法。每讀完一段時間的歷史,我們可以自己推斷一下,下一時期的歷史大約會是怎麼樣的。然後繼續閱讀,看看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並思考歷史這樣發展的原因。

《史記》,同時包括二十四史的其它書籍,真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財富,非常值得認真閱讀。如果僅僅當歷史故事,當休閑讀物去閱讀,實在是浪費。《史記》畢竟是文言,讀它並不輕鬆。如果僅僅是娛樂消遣,那倒不如去讀更輕鬆簡單的《明朝那些事》,聽聽《百家講壇》、《邏輯思維》,或者去看歷史大劇。《史記》是倚天劍,是屠龍刀,除了嬉戲雜耍外,它應該有更宏大的用途。

個人微信公眾平台,史事拾遺,歡迎關注一下。


首先,亮明觀點:我反對一切將閱讀古籍神聖化的行為。《史記》如此,《紅樓夢》也是如此(當然,《紅樓夢》只是一部白話小說,算不上文言古籍)。

第二,我反對任何讀《史記》讀出優越感的人。誠然,讀《史記》帶給人的收穫和感觸絕非一般文學作品可比,但這並不意味著讀《史記》就能優越到哪裡去。《史記》當然可以放在床頭當睡前讀物,也可以放到廁所空閑時來一段(我沒有《史記》是廁所讀物的意思,只是表明讀《史記》沒必要非正襟危坐一本正經才行)。

然後回答」怎麼讀「。

說實話,《史記》閱讀難度在古籍裡面算比較低的,故事性非常強,文采也非常吸引人,一般初中畢業生水平直接讀無注釋的原文毫無壓力(當然,是指理解故事發展,即使高中畢業生水平都不能理解比較難懂的地方)。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因為我就是初三年級時入的《史記》坑。

讀《史記》第一原則——不要從第一頁開始挨著讀!

相對於《紅樓夢》這樣的大部頭小說,《史記》對一般人來說更容易入坑——很多人讀《紅樓夢》,每次都是從第一頁開始硬著頭皮讀,前10頁快翻爛了,可就是讀不下去。但《史記》不用這樣啊,《史記》的紀傳體保證了它每個故事的相對獨立性,也就是你可以從任意一篇自己感興趣的傳記開始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五帝本紀第一》

不知多少意氣風發信誓旦旦要讀完《史記》的有志之士,最終陣亡在了史記開篇《五帝本紀》的第一段。真的不是理解無能啊,這段話就是翻譯成大白話,估計也沒有多少人真正感興趣,更何況這裡面涉及到的人物和名詞我們都太陌生。

但你看下面這段——

衛皇后字子夫,生微矣。蓋其家號曰衛氏,出平陽侯邑。子夫為平陽主謳者。武帝初即位,數歲無子。平陽主求諸良家子女十餘人,飾置家。武帝祓霸上還,因過平陽主。主見所侍美人。上弗說。既飲,謳者進,上望見,獨說衛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上還坐,驩甚。賜平陽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宮。子夫上車,平陽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飯,勉之!即貴,無相忘。」入宮歲餘,竟不復幸。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衛子夫得見,涕泣請出。上憐之,復幸,遂有身,尊寵日隆。召其兄衛長君弟青為侍中。而子夫後大幸,有寵,凡生三女一男。男名據。

  初,上為太子時,娶長公主女為妃。立為帝,妃立為皇后,姓陳氏,無子。上之得為嗣,大長公主有力焉,以故陳皇后驕貴。聞衛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陳皇后挾婦人媚道,其事頗覺,於是廢陳皇后,而立衛子夫為皇后。

  陳皇后母大長公主,景帝姊也,數讓武帝姊平陽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棄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平陽公主曰:「用無子故廢耳。」陳皇后求子,與醫錢凡九千萬,然竟無子。

  衛子夫已立為皇后,先是衛長君死,乃以衛青為將軍,擊胡有功,封為長平侯。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為列侯。及衛皇后所謂姊衛少兒,少兒生子霍去病,以軍功封冠軍侯,號驃騎將軍。青號大將軍。立衛皇后子據為太子。衛氏枝屬以軍功起家,五人為侯。

——《外戚世家

這段話估計能夠津津有味看下去的人就不少了。衛子夫怎麼發跡的,在各種電視劇小說傳奇的熏陶下,估計大家比司馬遷還熟悉吧。這段話里,涉及到的人物你沒有一個不知道,涉及到的史實估計大部分人也聽說過,但究竟「歷史真相」是什麼,估計沒讀過史書的人還是會好奇的吧。所以——

讀《史記》第二原則——從熟悉的歷史人物開始讀

我個人的推薦順序——先讀漢再讀秦再讀戰國春秋,西周及以前的歷史放到最後(沒有興趣完全可以不讀,畢竟讀書不是為了積分打卡);先讀自己熟識其歷史事件的人物,再讀自己知道名字但不清楚其事迹的歷史人物(《史記》的一點魅力在於,即使你對某個歷史事件非常熟知,你也會很想看看歷史上究竟是怎麼寫的)。

女生可以先從《外戚世家》入手,看看最正宗的宮斗史是怎麼寫的,看看司馬遷怎樣用短短一篇文章養活了那麼多編劇導演小說家。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很多電視劇里的情節都是扯淡;你還會發現,原來真實的歷史竟然比很多電視劇里的情節還扯淡。

你也可以從《刺客列傳》入手,《荊軻刺秦》的片段我們高中課本上有,荊軻固然慷慨悲壯,而曹沫、專諸、豫讓、聶政、高漸離的故事也同樣打動人心,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對於他們,「君子死知己」不是一句空話。「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你會明白中國人刻入骨髓的對俠義的嚮往、對死士的尊崇是從何而來。

你可以從《李斯列傳》入手,看看大秦帝國的締造者之一千古名相李斯的一生。他生於貧賤、崛起於阡陌,才華橫溢,志向宏偉。他的成功,是靠著秦王政至高權勢的信任;然而他的毀滅,也是因為他對至高權勢的屈服。在受誅身死的最後關頭,他對兒子感慨「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觸動了多少人的心。然而,他早年位極人臣時,那句「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是否早已預知了自己的命途茫茫。這是一個小人物的奮鬥史與發跡史,也是一個極臣的墮落史和滅亡史。一代名相,可敬,可恨,可憐,可嘆。

你可以從《伍子胥列傳》入手,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復仇故事,這個故事裡到都是陰謀、慾望、仇恨、權力的氣息,然而又隨處可見忠貞、剛毅、重諾的人性光輝。這個故事裡,有伍子胥逃楚、奔吳、為過韶關一夜白頭的悲愴;也有他手滅故國、鞭屍舊君的殘暴;更有他受人猜忌最終身亡那種日暮途窮的無奈。

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伍子胥列傳》

他的遺言,更有如一把利劍,一語成讖。

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伍子胥列傳》

夫差是有多恨他,讓他死後屍身不得入土為安也就罷了,甚至都見不得他屍首沉歸江底,非要用鴟夷革包裹浮於江中,讓他生生世世浮浮沉沉永不得安寧。

這短短一篇文章中,還有弒君的專諸、篡位的闔閭、娶準兒媳的楚平王、出逃的太子建、不憐千金的漁父、痛哭秦廷七日的申包胥、進讒言的佞臣伯嚭……(不好意思我太愛《伍子胥列傳》了,就講得有點多)

還有《屈原賈生列傳》《仲尼弟子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商君列傳》《淮陰侯列傳》《蕭相國世家》《高祖本紀》《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不好意思再列舉恐怕都不如直接上目錄了)不得不承認,史記中每一篇都是瑰寶,比起很多小說來講,寫作水平都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當你挑著幾篇自己喜歡的讀下去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完全領略了《史記》的魅力,已經完全可以把《史記》當做課外閑書來看了。當看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興趣的時候,你就會真正有做這件事的動力。

讀《史記》第三原則——適當的摘抄與背誦

《史記》真的寫的太好了,很多片段讓人不由擊節讚歎,又有許多情節讓人喟然長嘆。這個時候,你需要找個本子把自己喜歡的地方抄下來,不用刻意去背誦,閑來無事多讀幾遍,自然久讀成誦。這個時候,《史記》帶給你的影響已經內化成你自己的歷史觀和文學積澱。腹有詩書氣自華,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司馬遷這個死去兩千多年的人,宛如活在你的筆尖,活在你的心頭。

《史記》里有什麼不易發現卻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這是我自己讀史記的一些感悟吧。早就不讀多少年了有些話回憶起來,真的像刀刻在心裡一樣,忘也忘不掉。

(我高中時最大的樂趣就是做摘抄。《伍子胥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太史公自序》我是手抄過一遍的,其中伍子胥列傳抄了不止一遍,雖然做不到全文背誦,但也差不多了。其他篇章基本上也抄過很多)

讀《史記》第四原則——從讀故事到讀文本

最開始讀的時候,我不建議大家細讀,只要不影響理解就不用查詞典,是怕大家喪失閱讀興趣。等你真的對某些章節感興趣並且反覆讀過幾遍之後,不用我說,你自己就會覺得那些不認識的字、理解不了的詞很礙眼。我想當你真的很想弄明白某些段落或者詞句的意思時,方法就不用我教了——古漢語詞典、譯文注釋、上網搜索,辦法總會有的。

如果你是高中生,真的這麼啃完了一本《史記》,我想高中你是不用再做任何所謂的古文練習了。

讀《史記》第五原則——可以不讀完,但一定要讀《太史公自序》

就像我最開始說的,讀書不是集分打卡,你要真的對某些人物事件不感興趣,完全可以不讀。三王五帝夏商周那些我都是讀了快三四年之後才去讀的。

但有兩個東西一定要讀,一是《太史公自序》,二是每篇最後的「太史公曰」——讓司馬遷告訴你,什麼叫做「三觀正」。不解釋。

很多人會抱怨《史記》這個大部頭太厚,然而,當你真的讀下去並且愛上它之後,你會發現,史記根本不是太長,對愛它的人來說,那是太短。

————————————————

至於我讀的是哪個版本的《史記》,小時候家裡並不寬裕,我很少買課外書,一本幾十塊錢的書我都覺得很貴不敢向父母開口(無關金錢,就是觀念而已。這種觀念對我影響至深,以至於直到現在上了大學,我還是把書視為奢侈品,哪怕真的只是幾十塊錢的書)。

我讀的《史記》,真的是「百家版」——每個班上總有那麼幾個有書的「土豪」,我就今天借這個同學的書看一章,明天借另外一個同學的書抄幾句,回家在網上看一篇。上了大學,就全指望圖書館讀書了。

對於那些藏了一整套正版帶批註的《史記》的人,你們不知道我是有多羨慕嫉妒恨啊!千萬別讓我知道你們的書在書架上吃灰啊!


謝邀!

大過年的,本應該保持一片祥和之氣。畢竟野百合也有春天,傻逼也要過年。但是地不掃,灰塵不會自己走。蟾蜍蹦腳面上,不是來嚇人,是來噁心人的。我鐵定不會再指名道姓說誰誰誰怎麼樣。因為有的人的路數就跟芙蓉姐姐一樣,自己也知道自己很噁心,但是還是要使出吃奶的勁兒放大自己的醜態。當滿足人們喜歡看醜類的惡趣味之後,低著頭撿仍在地下的硬幣,嘴角流露出一絲得意:我是很醜啊,我是很噁心啊,但是我能賺到錢啊…

太史公這部書,本來就不是給傻逼看的。「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中國人很含蓄,就是說傻逼就別看了,傳之其人,這個壓根不是你這個智商能理解的。非官修而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古文觀止入選六篇,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是一兩隻蚍蜉就能撼動的。中國人也普遍很雞賊,看不懂了也不輕易表態,這樣比較不容易暴露自己令人捉急的腦容量。智商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我高中有個同學,每天晚上點燈熬夜到三點,凡是需要推理的科目就沒有及格過。勤能補拙,本來就是有前提的。材質好,勤奮之後鐵杵成針,腦子不夠用的,棒槌變廢柴廢柴磨牙籤。某些勤奮一點不感人,完全不值得炫耀。讀不懂人物關係,都賴作者了。這樣的腦迴路就停留在貓和老鼠光頭強熊大熊二好了。

這個問題是一位高中語文老師@我的。我能理解她的憤怒。中國人的俗話里,「誤人子弟」是非常損的一句話。但是比罵人誤人子弟更損的誤人子弟的行為。對任何一個家庭,子女都是最寶貴的財富,尤其是普通人家,子女成不成器,關係一個家庭的未來。放在舊社會,甚至是生死存亡。養幾個傻兒子兩代絕戶絕對不是開玩笑。「自己的邏輯壁壘」,這就是「自欺欺人」的通俗說法。千萬不要跟XX爭論,因為人家會用豐富的XX經驗擊敗你。信矣。

中國古代一流的讀書人,發的都是宏願,是致君堯舜上,而使民風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丞相管這叫君子儒。還有一類就是皓首窮經的小人儒。起個號坐乘轎刻部稿討個小。這都是凡夫俗子的小願。以前出部書,整點沒人看的東西,都是要自己貼錢的。這都是小康生活之後的精神追求。這個風氣其實現在也有。我就被贈過幾本詩集,老人家退下來了,寫了很多律詩,就刊印出來送親友。看起來不出彩,但是好歹是合轍押韻不無病呻吟。時代進步了,垃圾不僅刊印,還要賣錢。政府用彩票收完智商稅,偽文人還要收一筆智商稅。政府賣完彩票還有人罵,文化智商稅,賣完還要幫數錢呢。你說村頭廁所又沒紙了,馬上還會有長得不咋滴的女文藝中年和殺馬特撲面而來,說不許侮辱我的偶像,你丫就是嫉妒!好吧我嫉妒,我挺嫉妒別人不做甄別就生機勃發的性衝動的。話說真做村頭廁紙還是真tm硬。可能對腦殘粉來說,因為是真愛,做姨媽巾也能覺得柔軟舒適。

我特別喜歡的一部電影《南海十三郎》,唐生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文章有價,世人傳唱。十年百年,人們曾經買過的基金、股票,世界大事都成了過眼雲煙,可是一個好的劇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賞。《史記》被人傳唱了千年。當年那些榮華富貴,那些爾虞我詐,還有誰記得?歷史的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真金。那些嘩眾取寵那些欺世盜名,連一點點痕迹都不會留下。


史記應該在閑暇時刻大聲朗讀,在抑揚頓挫中體會歷史厚重的況味和質感。

有些朋友說史記不能帶給你現實中的好處,確實是這樣的。都過去兩千多年了,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情事故可能一樣,但是社會風氣、生產力的發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貴族地主的統治和社會主義天差地別,楚漢或者三國那一套行軍營陳治軍之法,當時的地勢優劣,今天也都是要重新考量的。

史記的作用,我覺得在於完整地展現了一個時期的歷史風貌,告訴後人這個時代曾經存在過。被時間的風吹拂過,留下一些塵跡。讓後人傾慕其中挺拔的風骨,嘆息一些可惜可嘆的事迹。為前朝修史固然有以史為鑒的意味,但是既然過去的事情俱往矣,哀之嘆之又能怎樣呢?人們很難從過去吸取教訓,歷史總是翻滾著循環著,車輪一樣前進。

蘇舜欽用漢書下酒,歷史於平常讀書人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確實是很合適的。阿房宮賦前段寫的那樣華麗富美,緊接著是一句「秦人不自哀」,欲使我們這幫後人哀之,然而事實上其如我們哀之也無益何。讀萬卷書要行萬里路,要知道天文地理,要登廣武,要觀楚漢戰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開闊視野,而這也是史記、三國志、世說新語一類書的一個意義所在。


看你想要什麼,再決定讀不讀史記,怎麼讀。大多數人假如沒有特別的文史愛好還是不要強讀了……


單純反對普通人不配讀《史記》的說法,譬如《紅樓夢》吧,魯迅先生說經學家看到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無非是關注不同,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而已。那位答主自己是拿來當成功利性很強的教材讀的,那是一種讀法;古文家們拿來當成範文來學其筆法,那也是一種讀法;金聖嘆直接當成才子書來欣賞其審美意義,那又是一種讀法;既然這樣,平民大眾們把史記當成故事閑暇翻看,為何不能成為一種讀法呢?

詩有達詁和詩無達詁吵了多少年,這裡姑且不論誰對誰錯,單純就個人欣賞而言,顯然詩無達詁的說法更為「接地氣」,也更為重視欣賞者「二次創作」的空間。讀書也是如此,本身是風雅事,卻偏偏強要說哪種讀法才是「最正確」的,不懂那種讀法就不配讀,這就太焚琴煮鶴、大煞風景了……


嘿嘿,難怪有人這麼生氣,原來是國師發話了,在他的邏輯下「卻步」的,除了罵一罵,難不成跟他說理?

又不是沒說過,說了不少遍了吧,人家國師不在乎啊,神邏輯還是神邏輯,自以為是還是自以為是。

不跟蠢貨交流在知乎最高!

===================

讀書,我想,不外乎文,理,事,故四字吧。


看你個人的選擇了,如果只是看著玩,可以邊看原文邊看看譯文,然後看點相關的科普性書籍。

如果要是做學問,就複雜多了,除了史記本體要看無數遍以外,你還要看無數的周邊書籍,反正相關的先人研究成果你必須知道,如果有需要,你還得會引用,會分析,甚至會推論~


普通人不配讀《史記》,因為他們只會把《史記》當作故事來看。(此句反諷某答主,知乎現在有很多SB不看答案就評論,所以添加括弧)

只有立志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高智商學者式政治家們才配讀《史記》中帝王將相、奇俠謀士們的歷史。如果你讀書是為了占別人一點便宜,那讀《史記》反而會讓你吃虧。

假設作為一個普通人,你讀了《史記》,知道了秦始皇帝姓趙,但這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幫助呢?身邊的人普遍認為秦始皇帝姓嬴,甚至認為他姓秦。當錯誤佔大多數時,真理將被嘲弄。普通人中,沒人關心秦始皇帝,除非他上了近期熱門的古裝劇。

按照 某位答主的說法,《史記》是這麼崇高的一本書,讀完怎能不產生一種躊躇滿志、高人一等的所謂「一流讀書人」的名士氣概呢?彷彿讀完這本書,天下可去一樣。但據我這個普通人的真實經歷,讀完《史記》這個大部頭後,迷茫無措,不知道自己除了讀書還能做些什麼。

如果你想重蹈覆轍,不妨看看我讀《史記》的方法:

  • 首先讀《報任少卿書》,看看此書寫作時作者與當時歷史的一些情況。

  • 其次讀《太史公自序》,因為書里的序包含兩方面,一是全書目錄,一是序言。

  • 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歡、或者最相似的人物,帶入去讀。當這些人物遇到考驗或瀕臨選擇時,合上書本,思考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做些什麼,然後打開書本,看看此人做了什麼。

  • 閱讀《史記》某篇章的同時閱讀大量相關論文,看看大家的資料與想法。

最後,切記不要把《史記》當作《故事會》,即使裡面嬰兒會說話,皇帝使白帝子的母親哭泣。即使你這樣讀了,也不要說出來。就像你不會對基督教徒們說把《聖經》當作故事來讀一樣。就像你不會對著周源說知乎就是個故事會一樣。

我第一句話只是反諷,如果你真的想讀《史記》,就趕緊找一本來讀吧。電子書、紙質書、刪節本、白話本都無所謂,你只有讀了才會知道。不要自我崇高、不要擔心自己智商不夠,不要擔心自己的古文言文水平。放輕鬆讀吧,你不是非得先學會游泳,然後才能墜入愛河。

——————————————————————————————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以前氏取代了姓,現在名取代了字,在現代姓氏合一的語境下,秦始皇姓趙是毫無疑問的。

第一次屏蔽了一個不看完答案就瞎評論的知友。


先找一本白話文的史記,當故事讀,多讀幾遍,然後再入手文言文版。

讀史記,只能通曉歷史故事,對於其中的細節,需要結合其他的書籍來讀。

權謀方面的,有了史記的基礎後,可以看《權力忠告》《帝鑒圖說》《韜晦術》《榮枯鑒》《止學》《羅織經》等。

從史書中領悟的智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時間去體會。


看歷史書最大的感受是,幾千年來,科技進步了,但是人性從來沒有進化


要讓我說,當你讀本書還要想這本書怎麼讀正確這種問題的時候,你還是別讀了,底下這麼多答案包括我的都是胡扯,你去讀讀中國古代那些寫詩話詞話的,一本本文學理論書,寫得和散文,筆記小說似的,但是你知道人家為什麼牛逼?因為人家讀書的方法就四個字:老子願意。我要是你,就把我們的答案全部回復一句:去你媽的,裝逼犯!


覺得序做的挺好的,從各方面的角度都挺全面的

第一【歷史觀】

司馬遷著史的宗旨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中「通古今之變」就是對古今變化的歷史做一次考察,探求變化的原因。其「通」,包括時間上的縱通和空間上的橫通兩個方面。其敘3000年歷史是縱通,囊括各階層,諸方面活動為橫通。其「變」,則旨在通過「原始察終」的考稽,探索「成敗興壞」的原因。

五體配合展示著橫通的範圍,是司馬遷選用記傳體例表達通變觀念的外在形式,而更能體現其通變觀念的則是縱通了3000年中歷史分期思想。司馬遷視歷史為一條流淌不息的長河,長河中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

階段間以大事件為標誌,而形成的階段變化的主要原因則是道德力量和政治改革的作用。

關於歷史分期,孔子有過大同,小康的劃分,韓非有過上古,中古,近古的說法,等等。不過都太過籠統,沒有具體化

司馬遷則通過本紀,表的形式劃分了五帝,三代,春秋,戰國,秦,秦楚之際和入漢以來的幾大階段。

按現在公認的歷史分期來看,五帝之時,屬於傳說時代的原始社會後期。夏、商,西周三代是國家形成,進入文明時代的奴隸制社會時期,春秋即十二諸侯時期,有霸王稱雄,戰國即六國時期,有七雄征伐。春秋戰國是以武力征戰奪取天下的暴烈時代,正處於我國奴隸制向封建社會的轉化,秦統一天下是這一轉化的完成的標誌,而秦楚之際也則是轉化的餘波,入漢後昇平,則意味著封建大一統走上了鞏固階段

【手估計快廢了……上文確實挺累的】

司馬遷雖對歷史做了分期,但對當時的社會性質不會有如上清晰的認識,難得的是他對每一階段的特點作了提示。他認為「禪讓」是五帝稱譽後世的美德,積德累善是夏、商,西周三代長治久安的原因,幽厲失道是西周政權衰落的開始,而五霸,七雄實為暴力征討的時代產物,秦國上百年的政治改革造成的必勝之勢,「法後王」是成功的秘訣。

其對禪讓,積善累德給以讚揚,對失道,暴力征討給予批評,對秦的「法後王」則是從政治改革角度方面予以肯定,就此看出,司馬遷是從關注道德力量和政治改革的角度來考察歷史變通的原因的。這是他高度重視「人為作用」的必然路徑,這是一種對歷史發展動力的思考,司馬遷重視人為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人才和人心的關註上,在《劉敬叔孫通列傳贊》中說:「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含榭之檀,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強調富有智慧的人才是政權成功的保障,故敘述索取天下的過程中,描述了大量的各色人才所進行的政治改革,商鞅,張儀,魏冉,白起,范雎,呂不韋,李斯等人在司馬遷筆下,都為秦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司馬遷為戰國人物共立了21篇,秦就佔去9篇,並在《李斯列傳》里將其長達近千字的《諫逐客書》全書錄入。

說明人才與政權成敗的關係。「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楚元王世家贊》)「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匈奴列傳贊》)

司馬遷認為人才中至關重要的是「將相之才」同時,還認為人為作用又表現在人心的歸向上,他還贊成「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並把這個認知貫穿在許多人物的傳記中。尤其是對項羽和劉邦成敗的總結上,《史記》全書提示了統治者要重民,恤民,愛民及教民的人道主義精神,是其關注人為作用,以民為本的歷史觀的體現(個人認為這句有問題,人道主義精神是歷史觀的體現?兩個怎麼搭上的

但是,還是十分中肯的評價,如果有人願意看下去的話,就可以開始寫第二

【天道觀】!謝謝支持


一、從故事性最強的部分讀起

《史記》講述了以下幾個階段的歷史:

  • 五帝、夏、商、西周,1000多年

  • 春秋戰國,約550年

  • 秦朝及楚漢爭霸,約50年

  • 西漢前期,約100年

其中尤以秦及楚漢爭霸敘述最詳,因為故事性強,這段歷史題材被電影、電視劇、小說、遊戲等以各種形式演繹,大家對這段歷史的背景多少都有些了解,所以從這裡開始讀是最容易保持閱讀興趣的。

推薦閱讀的篇目:

《秦始皇本紀》

《呂不韋列傳》

《李斯列傳》

以上3卷講秦始皇父親到秦始皇,再到秦二世亡國的故事。

《陳涉列傳》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以上3卷講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到項羽劉邦爭霸的故事。

《蕭相國世家》

《留侯世家》

《淮陰侯列傳》

以上3卷講幫助劉邦奪天下的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故事。

讀完這9卷之後,相信你對《史記》的陌生感、對古文的恐懼感都會消減,接下來可以再讀春秋戰國相關的篇目。

二、參考資料

  • 百科

直接看古文,有些事情不能一下子看懂,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再去讀古文,就更好理解了,書里提到的每個人、每件事幾乎都有獨立詞條。

  • 評註

古文里有不少通假字、古義字、偏僻的人名和地名,如果不了解這些,讀起來確實挺費勁的。韓兆琦先生的評註最詳,但對於初讀《史記》的人來說太過繁浩了。如果不看評註只看原文,至少要看人名和地名都加了下劃線的版本。

  • 朗讀

聽白雲出岫先生的朗讀,可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古文之美。

  • 《馬橋詞典》

《史記》不是以事件為主線的,而是以人為主線的,這一點和現代小說不同,要是覺得不習慣,請先花幾天時間讀韓少功先生的《馬橋詞典》。

《馬橋詞典》不是詞典,是小說,這本小說是以百科形式寫的,人物、地名都是詞條,讀起來的感覺很像《史記》。


談一點淺薄的看法

1、在通讀一遍之後再找細節的地方再慢慢看。。。史記的真正味道是在文字之間。比如項羽本紀中義帝和宋義交談了一夜,義帝非常高興,他們談了什麼?他在高興什麼?

接下來宋義在天氣非常糟糕,糧草空缺的時候為兒子出使楚國設宴。結果就被項羽殺了。

設宴和交談有一定的聯繫,他們很可能就是在談先入關者為王的事情,,,當然這只是猜測之一。

然而大多數人在看這段的時候常常會跳過這裡,因為後面項羽砍了宋義的文字實在是太奪人眼球了。

所以,史記的很多樂趣在文字與文字之間。

2、對看,比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的對看。就是上文的那個問題,宋義和義帝在密談什麼,在高祖本紀里有一絲痕迹:義帝是先讓項羽去打的趙國,再派沛公西進,最後再與諸侯約。對看之下,能看到更多的謀略暴露出來。

3、對著地圖。這一點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也許是不必再說的點。。本來我也是沒想著要放上去的,但是今天看了錢穆先生談治史方法是,有專門拎出來,我才漸漸意識到史地對看的重要性,之前也僅僅是為了看明白戰爭時期的部署。。。。誠然,配合地圖看楚漢之爭,等等,更能明白他們的部署戰略意圖等等。。

4、更虐一點的做法,就是找一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雖個人興趣,將後人對他的評價羅列出來看看,並結合該評價的朝代背景等等,能窺視古人的思想演變史。

至於拿來當成社會史看,也會非常有意思

至於說將史記當故事書看的,當然不反對,只是這樣看歷史,除了能裝逼,和看老梁說故事等等有什麼區別?


當故事書,當文學書看就好了!


為什麼不能當故事書來讀?

大多數人對人類社會來說只是個DNA的傳遞者而已。多讀本書和少讀本書對歷史的進程無足輕重。生涯如此渺小,愛讀什麼就讀什麼,讀不下去就放手。皇皇巨著不過圖一樂。當然無意中對歷史產生擾動作用那就是天命了。


那個女的,真能裝,先回復我,再拉黑。呵呵,不過看幾本書以為自己就懂的很多。還笑我沒讀過文言。等你靠自己能力給那些地方古籍加標點注釋,從那些從來就沒人關注的地方古書里挖掘地方文化的時候再來討論史記是否偉大,是不是神書。


推薦閱讀:

讀書真的那麼重要嗎?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怎樣通過借鑒名家的著作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為什麼很多閱讀網站上排行靠前的小說都是名字千篇一律的爛俗總裁文穿越文?這些狗血小說是怎麼吸引到讀者的?
讀書的意義在於什麼,讀書讀的慢好還是讀的快好?

TAG:閱讀 | 史記書籍 | 古籍 | 歷史書籍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