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意義在於什麼,讀書讀的慢好還是讀的快好?
最近書荒,推薦幾本好書可好?
謝邀。所有所謂的意義都必須從實踐中才能體會。我的學生生涯在自我感覺還算優秀中度過,混亂出現在大學畢業以後。社會給予大多數驕傲畢業生的是迎頭痛擊,我就是如此,報社實習後因為看不慣複雜的人事關係,沒有選擇聘用。我以一年換7,8份工作的頻率陷入混亂中,沒有存款,日子過得無比的拮据。窮的時候兩天吃一包泡麵,我開始憤恨世界,覺得世界不公平,一蹶不振。我整整兩年沒工作,身份證也丟了,我去了很多地方,逃票坐火車被抓過。睡過車站,網吧,公園,那段時間最奢侈的夢想是有個地方安穩睡覺。
而這段時間,所有朋友疏遠了,女朋友分手了,我和家裡不聯繫了。每當站在高處我就想跳下去,每當在水邊就想跳下去,是的,絕望。
(貼兩段那時候寫的文字)————————————————————————-----------我不知陽光射來的方向,肯定不是我在的角度,我的世界是灰。熱火輸了,但加內特贏了也好,看他打球就像過濾曾經歡樂激情的時光。
或許我此刻的人生就像熱火,自信,創造力和並不稚嫩的才華,卻未成系統,一盤散沙,熱火可以期待萊利,那我呢?
所謂眼光越高就會摔得越重就是如此,只是我尚未粉身碎骨。
時間讓自信,傲慢,孤高到擔負所有的罪惡感過渡的如此自然。
詩人是苦難中自嘲的一群,他們不能救人,亦不能自救。或許我一語成讖。
有時孤獨感讓我想要流出淚來。
我想起幼時的午後,青嫩的樹葉被陽光填的飽滿,脈絡清晰。昆蟲們安逸的午休被我攪擾,一個個忿忿的展翅飛開。若我能回到那個午後,這個稚氣的孩子問我「你是我嗎?」,我該如何回答。
夜總是漫無邊際,黑成了全部,即使在火車窗口也感覺不到速度,彷彿進入冗長的黑洞,所有快樂憂傷的情緒被吞噬著,剩下大片空洞的孤獨感。
一夜用來聽久石讓的《太陽照常升起》,激憤悲昂的音調不能讓我有一絲激動,心平靜的如同死去一般,就像往常平靜的活著一樣。
諸多方面的潔癖讓我總是如此輕易的失落,我是在追求美麗,還是純粹。
我並不回憶從前,並非健忘,而是我,彷彿沒有從前。
————————————————————————————————
我的父親永遠問我的是「今年賺多少錢,某某現在混的多好」,我很小失去母親,也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覺得生命沒有意義。
但因為習慣,我一直在讀書。我開始看哲學和《時間簡史》,所有現實的東西開始變的虛幻,不那麼重要。漸漸的我解決了人生的第一個大問題「公平」,世界是公平的,我們受困於地球,接受生死。
我開始反省人生。
(貼兩段那時的文字)
——————————————————————————————————————————
每當我回頭看月光的時候,她都似乎等了我很久。彼時的我不是此時的我,那是遙不可及的歲月,她看見這一切的變遷,因為所有某個時候熟悉的人和事都漸漸離開,直到偶爾你午後醒來,彷彿不知自己如何來到此時此刻,這是短暫的恐懼。時間將帶你將此時也變作彼時,只是你回頭看她的時候,突然想她似乎從來未曾離開,她似乎等了很久,等你有一天回頭這樣看她一眼,無論你的眼光中是歲月變遷的快樂憂傷遺憾或者幸福,都再也不能回頭。她其實已經離你比你自己離自己更近,因為那只是物理上的距離,而你和你自己卻彷彿是夏日裡悠長而難以回憶的夢境。
這本就是難以言說的疼痛,我在陌生的地方忽然回頭看當年的月光,孤獨和憂傷不足以淹沒的,就讓這不曾改變過的月光吞噬。那個傍晚的色調像極了小南湖暮春清晨偶爾泛過的波光。
我在千里之外,忽然想起某個夏日午後,陽光斑駁透過葉間,坦蕩無力的淌滿了馬路。太陽剛剛被馬刺淘汰,小斯打出了現象級的一輪比賽,納什再一次倒在季後賽的路上。我就站在北嶺山莊的路口,滿是落寞。我忘記了當時的年紀,二十,可能更小些。籃球和文字是我的全部,我尚未接受生活,所以也不曾厭惡,事實上,只要有陽光,就覺得一切美好。我會四十分鐘解決試卷,翻出學校,騎車回去洗澡,翻進學校打球,滿頭大汗的時候,仰起臉,看著剛出考場的他們笑。生病的時候,找一處青草地,躺在陽光下睡著,太陽的顏色神秘莫測,而我總能好起來,我想陽光會保護我的,必定如此。宿舍離球場如此的近,籃球撞擊地面的聲音彷彿是最誘人的音樂,每個黃昏中,都能看見還只會中投的小居不斷的練習轉身與胯下,暮色漸濃,只聞聲不見人。記憶在遺忘前總是不斷誇張變形,就像當年食堂的雞腿,想像中要大得多。決絕與悲傷在時間中不堪一擊,最後卻總能以各種方式得到安靜。這就像是人類最初最大的能力。
我並不自覺,被迫坦蕩,結果與結局都不是好聽的辭彙,只能如此了!————————————————————————————————————-——————
是的,我活了過來。當我回到家的時候,父親因為2年聯繫不上我,以為我被騙進傳銷了,求神拜佛,憂久成病,身體變的大不如前。而朋友們因為流浪期間有的借過錢,漸漸成為路人。我陷入了很大的自責,我變得自卑謹慎。彷彿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罪人,鬱鬱寡歡。那時候我重新讀年少時讀的詩,心境漸漸開闊,我意識到如果我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那就沒有人可以原諒我。「無論你遇見誰, 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我開始樂觀的看待人生,積極的學習,上班。
我的人生迄今未遇到貴人,沒有長輩指導,沒有親人理解,少有朋友協助,唯有讀書,步步摸索,數次陷入絕境,終於走到現在。
讀書予我的是:
1、批判性閱讀,讀書,不盡信書。
2、獨立思考能力,不為大多數人觀點困擾。
3、內心強大,嚴謹的邏輯。
讀書不在乎快慢,在於是否用心,僅此。
————————————————————————————————————————
人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在於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就能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或者反過來也一樣。讀書就是為了找到各種參照,看看別人是怎樣想的,幫助我們更多更好更快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到底是什麼,並且在這個世界的什麼坐標系裡呆著。這個世界上其實個人該思考的很多事情,別人都想過了,看書是種了解這些事情的捷徑。但,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說,最終讀過的書能否轉化為自己的認識,還需要思考和時間的沉澱。有的書,也許讀的時候是一個感受,日後不知道過了多久忽然明白了,豁然開朗,又是另外一種感受。這也是讀書中的一大樂趣,有種「啊啊啊我才明白它在說什麼」的欣喜。比如,我讀到現在才明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真的是一句太正確的話了。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會受用終生。其實我們從讀書中最終潛移默化學到的是一套好的學習和實踐的方法:有困惑以後不是轉頭就忘,而是知道去看書或者用其他方法對其進行反覆思考,尋找解決辦法,再擱下書親手實踐,過一陣子再進行反思——這種動力如果保持終生,一個人的生活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吧。至於讀快讀慢,讀什麼,我個人感到並不重要,有人讀機器貓,有人讀金瓶梅,也有人讀歐洲史——看個人選擇和喜好而定。只要讀書跟生活不是割裂的就好。所以給人推薦書,得明白對方的情況和想要什麼才能推薦。僅僅是個人想法,供參考。
「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剛好可以解答你關於閱讀速度的疑惑。關於讀書的意義,於我而言大概就是越來越了解這個我生活著的世界,做一個越來越遠離無知的人。超級推薦閱讀。最近正在看,啟發很多,頓時相見恨晚之心油然而生T~T另外,推薦你一個在看書方面給本人超多啟發的大牛@warfalcon你可以關注他的微信平台,他會有挺多值得一看的書推薦。看別人的故事,找自己的答案。
至於看得快和慢,卻取決於這故事有沒有你要的答案。
自從大學畢業,我的人生也時常陷入谷底,痛苦、迷茫、抑鬱成病,也曾有自殺的傾向,雖然我不能說這些階段都是書來陪我、幫我度過,但是至少書能讓我平靜下來。我曾在其中的兩個月待業期間又一次讀完《紅樓夢》,我的感覺是就算我死了,這兩個月我沒有白過。
前幾天剛好趕上雙12,大家都在淘東西,,也有朋友問我買了什麼,額呵,我這種「佔便宜沒夠吃虧難受」的人,雙12怎麼能少了買買買?!
不過,我買的不是衣服和化妝品,而是將近一千塊錢的書,而且,這個龐大的書單里大多都是「乾貨」......
說起「乾貨」,我昨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行字「所謂的乾貨也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同一本教科書,有人高考650,有人高考250,這都是因人而異的」......
這位兄台,您說的太對了,請接受我的膝蓋!!!
比如,你看與藝術有關的書(裝逼之路上,藝術范兒佔了絕大比重),您至少得熟讀《古希臘神話》、淡定的《神曲》、《薩特論藝術》以及丹納的《藝術哲學》(推薦指數一百顆星,這是一本『大字典』,建議閱讀者有非常強大的內心與持續不斷的探索欲)吧?你不能指望憑藉一兩本書的目錄和「扉頁」走遍天下都不怕,親,裝逼是一件很需要技巧的事兒!
最基本的,您也得弄本《中國當代藝術史》(推薦指數九十九顆星)瞅瞅吧?或者搞本《藝術的故事》和《世界美術名作20講》也還說得過去,您就牢記這些故事,不求廣撒網,但求逐個擊破,萬一哪天的話題剛好是這個,就可以一展拳腳了呀......
當然,這些書都是非常燒腦的,你需要查一大堆資料,比如某個作品,它的歷史故事以及社會背景,它的締造者以及經歷了什麼樣的社會變革,你可以可以不知道它的材質以及繪畫手法,但因何成名你要心裡有數啊......
你還得知道,大都會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起初收藏的中國畫都特么是贗品(所謂的大都會博物館雖有100年書畫展,但前70年都是贗品蘇州造),你還得知道,大都會博物館經張大千之手得到的《溪岸圖》雖為鎮館之寶,確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內容,原因嘛,呵呵......
講真,一些人對張大千的評價並不高,甚至有戲言說「張大千是國寶流失海外的罪魁禍首之一」,據說,當年張大千要移居巴西、置產業的時候,因為缺錢,散了很多收藏品換錢......
不過話也說回來,雖然近現代我們的國寶很多都流失海外,但無論它在哪兒,「made in China」的標籤兒都不會改變,如今,中國的美術品和兩河流域的歷史故事已經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標配」了,它們的流通,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的淵源文化,非常有益於我們把「牛逼吹向世界」,這也算是有助於國際文化交流吧.......
但是呢,近一二十年了,風向又變了,很多書畫大家被列入「限制出境」名單,有人說是出於文物保護,也有人說影響流通(「藏拙」嗎?呵呵!)......
用我好友施美人的話說「如果不努力學習,就會變成永恆一個碌碌無為的中年婦女了」,當我把這話轉達給馬哥的時候,馬哥思索了一陣,問我「如果努力,那是不是就變成『努力的中年婦女』了?」這逆向思維,不去搞創意簡直可惜了!
所以,我打算聘請施美人做我的輔導員,聘請馬哥做我的partner(你看,我都會用英文了,我是不是很有文化?!)
或者說,你可以研究一下911重建工程設計師李布斯金的《破土》,經由李布斯金,你可以順便圍觀一下古根海姆的全球博物館和各種展覽,每個建築受其設計師影響,都有其獨特性,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故事而有巨大差別,比如二戰時期的猶太人處境十分艱難(英國女作家萊辛的《猶太人》),你可以順便再研究一下猶太人的歷史與二戰時期的故事,位於德國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就十分有趣......
但是,那些《讓歐洲微笑的建築》、《旅途上的建築》、《如何欣賞建築》這類書就算了吧,廢話太多、含金量太少(也有人專門喜歡這類內容,讀起來輕鬆,不燒腦),閱讀速度快一點兒的人兩三天就看完,重複閱讀的希望不大,浪費錢浪費紙買多了還沒地方放......
當所有人都關注長城腳下公社的與眾不同時,或許你可以研究一下它的設計師隈研吾的其他作品,比如《十宅論》和《負建築》,對你了解日本文化非常有幫助。逼格再高一點兒的,可以把《建築十書》當成學術研究,或者跟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足跡踏上尋古之路,蘇州園林暗含易經八算,各種玄機也夠你喝上一大壺......
我們讀書,不能只讀書籍本身,而是要將書里的內容無限展開,將書里的內容對照作者的生活環境與歷史背景聯繫起來、橫向縱向進行剖析,能夠重構那些已經消失的空間信息,這樣才能捕捉到更多的內容,加深我們對文化的理解......
現代人各種娛樂設施多的讓人眼花,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已經掉入一種「生怕別人知道我們不知道」和「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怪圈中無法自拔,我們讀書,有多少是因為愛好,有多少人是因為需要,又有多少人只是單純的想裝個逼呢?
我從不避諱自己的無知,保持一種低姿態有助於我聽到更多人的建議,我希望當我逐漸變老的時候,這些書籍能使我的生活更加豐滿......
在2017,我會將自己僅有的一些讀書心得與體驗與大家分享,還希望大家能夠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當有人圍觀讚揚我的時候,我奔跑的小宇宙會無比強大,這也是我持續寫作、不斷分享的強大精神支柱......
切記:我們對文化的關注一定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還原它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氛圍,通過一個事物、一本書,而打開一扇世界的門,這才是閱讀帶給我們的真正樂趣......
書是人寫的,讀書的本質還是了解別人的思想和增長知識,覺得有用就拿來自己用。竊以為書對於人可以分成擴充思想和增長知識兩類,前者的作者一般都具有一種哲學家的性質,他們從幾個方面闡述自己對人生與世界的看法,成「一家之言」,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西方文藝復興後,湧現出不少這類人,這些書要慢慢讀,細細分析,選取有用的吸收,不然自己的頭腦可能隨意的成了別人的思想的跑馬場;後者還可分為專業知識(功利性)和非專業知識(非功利性),一個用來助自己早日身有長物、獨當一面,一個用來娛樂休閑、擴充談資:前者細細讀,讓自己的專業專精下去,後者略觀其要義,必要時可以一目十行。(以上謹為鄙人一家之言,實無科學論證,諸君若不以為然,請不吝賜教)
遇見更好的自己
不同的書需要抱著不同的心情來看 無關快慢最近的話推薦兩本書吧 皮囊之下和星期三的信
覺得你挺適合當個作家。
她進門的時候很想拍一拍咖啡廳的兩層樓高的落地窗,但是門口剛好有服務生和仰躺在室外椅子上抽煙的男人,她打消了這個念頭,有些悻悻地走入了咖啡廳,她壓制著內心的小激動,畢竟這是新開的咖啡廳,和開在這裡的每一個號稱自己是文化館的咖啡廳的妖艷賤貨不一樣,這裡的木質結構、簡單的風格和飄散在空氣中的Cappuccino的味道足以說明則是一家與眾不同的能夠「證明我在這裡就會得到洗禮」的咖啡廳。想到這裡,她不由自主的握緊了端在手中厚厚的書本,那是她今天早上認真為了這一刻而挑選的——她已經感受到了書本的每一頁縫隙裡面被Cappuccino喚醒的蠢蠢的悸動,彷彿每一頁的故事都等著情緒的宣洩,都等著有一個人能夠細細品味他們,讓他們的生命被她為之露出的微笑流下的眼淚而喚醒。沉重,這是知識的力量,雖然她根本不知道這本書講述的是什麼,沒關係,只要看過它的封面就已經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你好,我要一杯Cappuccino,」她的齒唇間熟練而壓制著刻意的將[t?i:]讀的那麼的輕佻而不浮躁,「熱的,謝謝。」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單詞,是她生命裡面超過5個字母裡面唯一能夠如此熟練的讀出來的單詞(雖然她還是不知道怎麼拼寫),沒關係,我有書本,我不需要了解這麼多不經意的東西,因為我需要的是氛圍。接過牌號,她開始尋找,抱著書本,那種不期而遇的悸動在她的心房跳動著,泵送著已經適應了咖啡廳的暖氣和香味的血液喚醒著她的大腦,告訴自己接下來的目標——尋找,不是浮躁的男人,也不是曖昧的可能,她需要一個位置,舒適的安放自己的肉體,好讓心靈騰出那個位子,留給書本中不期而遇的人,不浮躁不曖昧不造作也不虛偽。「這裡好了,」她有些高興的彈跳到桌位旁邊,她隨著咖啡廳放著的音樂,對!音樂,這裡擁有能夠讓人進入到夢想的音樂,因為都是外語歌,一定能夠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氣息。「不行不行。」她有些失望的搖了搖頭,這個位置不屬於她,她需要一個能夠放下驕傲和悲傷的地方。「這裡呢,」她又一次提出了疑問,她手中的書本開始有些不耐煩,她分明感覺到書本裡面被藏匿起來的故事都亟待被她閱讀,「不行不行。」她又一次搖了搖頭,離開了還未溫熱的椅子,她需要的不是安逸,而是一種她能夠告訴自己「從現在你是一個閱讀者,而不是公主」的位置,這和她的生活有太大的區別,因為她在書本面前必須放下高傲。「這裡,」她的目光被一個古樸的檯燈所吸引,她小心翼翼的拉開了檯燈的拉線,昏黃色的燈光一下子在圓桌上彌撒,這和一會送來的Cappuccino一定很配。她選擇了那個座位,或者說那個座位就是為她而準備的——書本、檯燈、和自己,這三者構成了一種生活的概念——慢調也好卸下包袱也好,這一切都太美好,她一定會想辦法記錄這一切——她開始花費20分鐘為這一刻,周六休息日自己還在深造自己的這一刻而拍照、自拍、修圖、發朋友圈、然後她小心翼翼地為手機插上了電源,開始了她的周末,那本書為什麼要看,從拍照的那一刻開始,它的意義就完成了。
這就是書本的意義,不是嗎?
我覺得讀書為了競爭,人在社會中無時無刻不在競爭,舉例:你在學校,你要競爭去拿第一名,你在公司,你要競爭去做升任CEO,迎娶白富美,這些如何做到,讀書。有句話說,馬背不如牛背穩,看來還是讀書高。
書是分類的,哲學性的,史學性的,人物傳記性的都可以如你所言批判性閱讀,但是文學性的呢,作為中文狗,每個假期都有一堆必讀書目,而且多為文學性的,就想我 之前所言,就像讀故事一樣,不知道要求深挖些什麼,甚至不知道思考些什麼,情節?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藝術特徵?難以避免的有些為考試而閱讀。所以有時候比較愛逛豆瓣,甚至覺得讀一本書的意義甚至不如把豆瓣里關於這本書的書評看一遍,我是無藥可救了咩
你要是為了什麼意義去讀書就不要去讀了。不求甚解的是陶淵明,咬文嚼字是朱光潛。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小說《夜色瑪奇蓮》?
※把諸子百家的書全讀遍會是怎樣?
※讀完一百本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社會學有哪些經典書籍值得讀?
※看書被周圍的人認為是裝高大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