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109的座艙為什麼設計成方的?

BF109的座艙為什麼有稜有角,貌似不符合空氣動力學吧


首先,P47/P51駕艙罩在當時屬於最高端工業能力產物。德國早期不具有著這種加工能力。

上圖P47,這種座艙罩設計稱為氣泡式,注意上圖的後面的玻璃是一體的且曲面的。

氣泡座艙的優點在於沒有框架,對視野影響小,流線型好,阻力小。

但缺點是不容易加工,成本高,受打擊時強度不如框架支撐結構好。

P47座艙,從側面去觀察兩邊真是好寬廣~(寬廣得就像沒玻璃一樣。。所以就沒截圖。。)

上圖就是Bf109 F2的座艙圖,感覺就是把電腦放在了鐵欄杆後面打遊戲一樣不爽。。。

當然要做出這樣的設計,需要一種強度夠,不易變型,光學扭曲盡量小,而且厚度均勻的材料。

因為座艙玻璃如果厚度不均就會反光,光學扭曲太大就會圖像扭曲,普通玻璃造出來硬造要是夠了,但合格率感人。

那麼問題來了,用什麼材料。。。

可能是亞克力板,也就是一種特殊處理有機玻璃(關於製造材料不太了解,等會去圖書館查下)

在二戰期間,而在有這種加工能力的只有美帝和英國。

在109後期幾架,比如上圖的G10,也使用了這種材料來增強視野,(只是看起來不那麼圓),但是德國當時的工藝水平達不到P47/51D的水平,艙蓋的面積,曲度,光學標準來說還是差很多。

開始時XP47J的水滴形座艙與同時代的其他採用類似設計的飛機,例如零戰一樣,也是數塊玻璃拼起來的,後方視野極差。

XP47K是根據對飛行員改善後方視野的要求,安裝了英國颱風戰鬥機的氣泡狀座艙蓋。

試飛後發現:氣泡狀座艙蓋的安裝使飛機的氣動阻力略微提升最大平飛速度下降3個百分點,但卻換來幾近完美的後方視野"工程師在ⅩP47K上得出的成果將運用到P47D25RE型,促成新型氣泡狀座艙蓋"雷霆」的誕生(《P47飛機全史》)

×××××××××××××××××××××××××××××××××××××××××××××××××××××××××××××××××××××

1,特地登上去截了幾張圖

2,這種座艙也有叫水滴式的,不過我查到的資料,水滴式和氣泡式是叫法不同,如果有新解一定要告知咯~

稍後完善


省錢,省工時。

早期的109連翼尖都不捨得弄成橢圓的……

你要弄個氣泡艙蓋不跟殺了他們一樣……


技術需求低,工藝比較簡單。

二戰早期的戰鬥機都這樣。


he112已經嘗試過了水滴型座艙和倒海鷗翼,因為成本昂貴敗給了bf109,後期的加蘭德型座艙一定程度改善了後視視野,不過在那個節骨眼德國人的心思都在噴氣機和截擊上了。


沒能力做成均勻厚度的水泡形。


節省工時,成本,降低維修要求,結構堅固性提高


推薦閱讀:

飛機上選擇哪個位置的座位比較好?
中國航空博物館中的支奴干、噴火、F-5、雌鹿是怎麼來的?
今天跟朋友討論機長在飛機上的權利是不是真的說啥就是啥?
為什麼雙發飛機一個引擎停機,還可以正常飛行並安全降落?
發動機與機翼連接處又很簡單,發動機打開後,連接處應該會受到很大的剪切力,為什麼發動機沒有彈飛崩斷?

TAG:飛機 | 空氣動力學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鬥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