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為什麼叫「中關村」呢?有什麼有意思的典故嗎?

老北京有很多有意思的地名,很多地名也很有趣。生活在中關村,想知道這個地名的歷史。


凈TM胡說八道…這地就叫中關…

—————

最早此地稱為「中灣兒」,後來訛為「鐘關兒」。

建國後又訛為「中官村」,最後改回成了「中關村」。

中關村一帶從未發現過老公墳,此處到處都是河汊子,誰往那埋啊…中灣邊上還有大泥灣、小泥灣什麼的…


中關村看字面意思,好像是關口,就好像說東關,西關,北關,這個是中關。其實不然。

明清時候,大家習慣把宦官叫做「中官」。明朝的時候,中關村一帶不像現在這麼繁華,距離北京城還有一段距離,野草叢生,類似於現在的濕地環境。北京過去著名的京西稻,就盛產在距離這裡不遠的上庄。過去中關村的環境,大概跟上庄也差不多。

回來說中關村。其實「中關」就是咱們開篇說的「中官」,中關村,就是中官村,也就是太監村。明清時候宮裡的宦官,到了一定的年齡,是要出宮生活的。那時候出宮的太監,大多數可不是像魏忠賢,李蓮英那樣的榮華富貴,他們在宮裡伺候主子一輩子,自己不僅六根不全,多數也都窮困潦倒,無兒無女,並且他們還得忍受社會對他們的歧視和排斥。所以,多數太監死了以後,就只能找個亂葬崗子埋了。久而久之,出宮的太監們覺得這樣的晚年太過凄慘,於是大家就在現在的中關村這塊兒地方,聚集,一起居住,活著的給死去的建墳送終。所以中關村最早也叫「中官墳」或者「中官屯」。慢慢的,這裡的老太監越來越多,在宮裡得勢的太監們也出錢在這兒建了寺廟,房屋,保福寺就是那時候供太監們拜佛的寺院。說句題外話,在我看來,這裡就是太監們的養老院,年輕的老太監出了宮,負責照看住在這裡的年老的老太監,給他們送終。等自己老了,又會有新的老太監來照顧他們,由此循環往複。只不過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麼進行的,如果是,那不失為一種古代的對特定人群的有效的養老方式(題外話啊,沒有史料支持,權當說笑)。

後來,到了解放以後,中科院要在這裡建址,當時人們覺得中官太難聽了,據說就在北師大校長陳先生的提議下,改名叫中關村了。以後的歷史,大家就都知道了。

說點兒自己的感受吧。現在的中關村,從中官村,變成了中國的矽谷。北京也經歷著巨變。而我們,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北京孩子,不像祖輩那樣經歷戰火硝煙,不像父輩那樣經歷廣闊天地的改造,我們小時候被稱作小皇帝,大點兒了有人叫我們中國的垮掉一代。如今,這批北京孩子三十有餘,他們童年的北京,紅牆綠瓦,蔚藍金黃,鴿子哨兒聲不絕於耳,小販兒叫賣填滿衚衕兒。也許,一棵棗樹,幾個彈球兒,一把洋畫兒就是我們童年的全部。如今,而立之年,我們卻更習慣戴著口罩,看雲里霧裡的高樓大廈。平心而論,沒有哪種生活是好還是不好,只能說是習慣還是不習慣。我們的童年,與幾百年的古老悠閑北京連在了一起,我們的以後,卻註定要在國際化的世界城市裡打拚。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夢想來到這裡,而後衣錦還鄉或是紮根這裡,我們,卻註定要在這裡,帶著兒時蔚藍金黃的回憶走漫長而又艱辛的路。


原來叫中官村,是清代宦官的墓地


說是宦官(中官)墓地都是胡扯。

中關村對面就是暢春園,皇帝住在那裡的時間不比皇宮少。誰敢埋在行宮邊上?皇帝出門一看:「嗬!進了中官的墳了」,這得有多晦氣?

我覺得是因為當初這裡叫中灣,後來誤稱為中關。畢竟古時那裡水多,連地名都叫做海淀鎮。


古代太監公公叫中官。 清朝公公死後葬於現在中關村。以前叫中官村。 現在叫中關村。 想想天天生活的腳下都是墓群。 尤其是晚上。想想也是怵怵的。


這不是北大附中某歷史老師第一節課必講么……

他的版本就是上面那些答主們說的太監墳,就不重複了。


推薦閱讀:

清代的時候北京內城四合院住的都是什麼人?

TAG:歷史 | 典故 | 中關村 | 地名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