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醫學常識成為像語文數學一樣的必修課?

本人醫學生,今天上課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把基礎的醫學知識(如如何處理感冒等)作為必修課,會有什麼改變嗎?


謝邀,醫學常識已經成為必修課,但並非真正的專業,而是包含在《生物》課中。

以人教版中學教材為模板,簡單舉幾個例子。

七年級下冊

七年級下冊中,將人體系統作為教學重點。

三、四、五、六章分別簡述呼吸、循環、消化、神經等系統。在這些內容中,教師可以適當發揮,把醫學常識融入教學中。

比如「血液」的一部分內容。第一,我們從導入的過程來看,課本中的初始部分用醫學常識問題導入會非常方便:「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外事故,有許多人是由於失血過多而死亡,若是能夠對其及時地輸血,失血者就有很大的可能恢復到健康狀態,血液對於人體來說非常要。」第

二,在正文的講解環節中,資料分析一部分內容也是展示醫學知識的良好平台,從檢驗科報告單這一角度講解血液的組成成分與功能。三種不同血細胞的講解更能讓學生涉及眾多的醫學常識。白細胞擁有防禦保護功能,其數量不在正常範圍就可能發生炎症。另外,紅細胞具有輸送 O2與一部分 CO2的作用,紅細胞減少會造成貧血的情況發生等等

題主所言的「感冒」防治,則可以放入「呼吸系統」章節。以感冒的發生髮展為切入點,生動形象地揭示呼吸系統運作流程,及疾病發展轉歸形式。

八年級上冊《生物》專列《病毒》章節,由於感冒由病毒感染導致,在此章節,可以適當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對病毒感染防治有一定理解。

八年級上冊

到了高中生物,可以發揮的地方更多,更深入。

如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可以擴展「分子病」「細胞器疾病」等等。

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更是解釋醫學疾病的好機會,其中甚至分出《人類遺傳病》章節,可以讓醫學大展拳腳。

必修二

綜上,並不需要專門開列《醫學常識》課程,而是在《生物》教學中適當擴充即可完成任務。關鍵在於提升教師醫學素質,把醫學常識作為考核指標,這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1. 王佳燕. 在初中生物課中滲入醫學常識的意義[J]. 新課程 (下), 2012, 9: 204.

2. 張家豪.從高中生物知識點出發,學習醫學常識[J].中華少年,2017(15):73-74.

圖片引用自電子教材網電子課本-電子課本網 ,侵刪。


你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是這需要很多具備醫學專業知識的老師來上這門課,而且像音樂節美術課一樣,升學考試不考,學生也不會投入精力好好學,也沒必要學幾年。發達國家都沒做到,我國不太可能。能拍點像美國的discovery之類的優秀科教系列片還有可能。


背那些沒用的古詩古文,還不如背背人體生理學常識,同樣可以鍛煉記憶力和篩選人才


哈哈哈,題主我的想法和你的有一些相似,我的設想是在升中考就設置醫學類高中,然後相應調整醫學類課程和語數英等課程的比例,高考志願報考就只能報考醫學類大學(專業),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學醫,也可以學的更精,更輕鬆了。。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什麼樣的常識作為教學內容可能需要討論。

小學的時候是有科學課介紹外傷,蛇咬如何處理之類。這樣的課還是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因為這樣的事件很少且嚴重,一旦發生此類事件,知道如何去做但做不規範也好於無從下手。

如果是分辨和處理什麼類型的感冒。首先感冒除了個別流感都是不嚴重的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別的干預。再者處理感冒蘊含了很多邏輯和學科的交叉,不能自己憑說明書隨意吃藥。開檢查單的是醫生,開藥的也還是醫生,所以這個常識的應用價值並不大。認真賺錢並且花錢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效率不是更高嗎?

而且不系統學習容易走火入魔。

我大一的時候有點焦慮症,是因為那一年一下子對醫院有了很多的了解,知道了醫學目前真正能治癒的疾病很少很少,上基礎課的老師也是把醫院裡絕症疑難症作為案例在課堂上"談笑風生",再加上那一年有幾個人認識的人得了癌症去世了。整個人都變得異常焦慮和小心,很怕一不小心就漏過了線索,變成疾病的晚期。

然而那時候那時候我只知道淋巴癌會發燒,結腸癌會便血和體重減輕,一言不合就百度。卻不知道發燒的原因千奇百怪,結腸癌也有表現不明的。疾病不是三言兩語就能總結的,也不是學習常識就可以掌握常規診斷的思路。醫生三言兩語的問診卻是其多年的系統學習和臨床經驗的結晶,蘊含了很多我們看不見的邏輯。

看看微信里養生的公眾號就知道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時候往往最焦慮最固執,也最容易步入誤區。


小學我們有自然科學課

沒當到這個課時,語文老師都會告訴我們,自然科學課老師有事,請他代課

於是大家都垂頭喪氣,不是因為學習不到自然科學知識,而是兩節耍課就此荒廢

就感冒發燒這些臨床癥狀而言,對於小學生來說也是很抽象的,比如病毒性感冒細菌性感冒,小學課業都沒有系統的基礎,所以給他們講這些,可能前幾節課還興緻勃勃,後面就會在課堂上好好休息了

其實這種事情不就是科普的內容嗎,科普雜誌以前也提到過,這些作為課後興趣愛好即可,可以培養各位孩子學醫的興趣


如果當類似於音樂美術之類的了解課,大概會沒人聽。

如果當物化生之類的升學考試科目,大家大概會年紀輕輕就禿了。


謝邀

如果成了必修課 那麼…起碼醫患關係應該會好很多

將心比心


同為醫學生,也做過和題主類似的設想。

見習中一些疾病年輕化的趨勢真是觸目驚心,很多疾病與與健康知識匱乏下的作大死密切相關。

如果醫學課進入必修課範疇對於國民健康狀況改善是相當有益的。

目前的問題是缺乏足夠的教學人員和靠譜的教材。大學醫學知識本身在理科專業中不算難,但是對於低年級中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實際健康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策略。這絕對是一項浩大工程,要想實現需要教育、衛生部門下很大決心

個人認為,掌握一些重要的健康原則知識,比起花大把時間練習高中化學裡面的那些工業流程題有意義的多


謝邀。

想法不錯。

不過僅限於一般的急救知識。

與預防醫學的學習。

學醫是們苦功夫。

在於對整體的理解把我。

基礎學科分為病理生理生化系解局解診斷

只有融會貫通才能對於疾病有個初步的認識。

更不用談去治療。


謝邀,來一段簡單的回答吧

世界上70%的人死於對醫學的無知


個人覺得加強公共衛生和居民膳食營養知識、如何在日常把一些疾病的發病率降到最低等知識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講授是非常有必要的。疾病的預防重在一級預防,私認為應該對全民進行相關知識常態化的宣教,並給予相關的實際指導,這樣才能最大化的實現「全民健康」,但現階段真正的實施起來較為困難。如果能把這些知識納入中小學的固有教育體系,總會有人去聽去做,總會起到一定作用的。但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關於專業教師師資的問題,可能具體實施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體系,從教材的編寫到師資的培養到學校教學內容的具體實施等等問題。所以,想法是美好的,具體做起來,還要等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之後再談。

以上。


就多喝水聽起來很舒服?


其實科學課本都有相應的知識,也有不少學校開設過急救知識的課程,只不過重視程度真的很一般了。


人的精力有限,小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很有限,何況成長過程中有比了解醫學常識更重要的事情,所以科普不該放在八小時之內


願望很美好。醫患關係也許會好很多。


願望是好的,但有沒有想過你學思修毛概時課是怎麼上的呢?


還記得你對待小學課程《科學》的態度嗎

睡覺

聊天

看漫畫

反正,你是不會重視的對吧

攤手


推薦閱讀:

適合醫學生看的電影有什麼?最好是能有點專業知識的?
小時候咳嗽,支氣管炎症,白喉都是去醫院打青黴素就搞定的。為啥現在的醫院醫生很少或者根本不推薦青黴素?
感冒藥只是緩解癥狀,對打擊細菌病毒毫無作用?
媽媽血型A爸爸血型AB 而我是o型?

TAG:醫學 | 醫學常識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