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和餅有什麼本質區別么?
聊天的時候說到中西飲食文化然後說到肉夾饃
對方說老外喜歡肉,不吃餅我說漢堡哪個沒有麵包然後就出現了「人家是麵包,你這是餅…有區別好不」誰能科學的解釋一下?
有區別。
咱們中國人對餅的定義是按形狀來的。圓圓扁扁的就叫餅。所以哪怕是pizza,在這個詞被翻譯成比薩之前,你是可以叫他餅的。
麵包則是很古老的詞,定義中包含一種特定的做法。首先是必須有leavening agent (膨鬆劑)。所謂leavening agent是指加入麵粉中讓成品(麵包、餅、蛋糕等)結構蓬鬆的物質。麵包的leavening agent一般是酵母,也就是說麵包是一定要發酵的。第二是必須是烘焙出來的。咱們的饅頭也發酵,但是最後是蒸出來的,所以嚴格來講叫麵包是不合適的。 pizza倒是麵包的一種。而傳統意義上的餅就多種多樣了,有些餅是烘焙的(如月餅,南方早餐的大餅等),有些餅是鐵板燒(煎)的(如煎餅果子、雞蛋灌餅、山東煎餅等)。
既然說到這個話題了就順帶說一下biscuit (餅乾)。餅乾有時候被稱為quick bread。但是其實嚴格來說也不是bread。因為餅乾一般是用chemical leavening agent (化學膨鬆劑)例如baking powder。而做法是烘焙。有些名字裡帶bread的其實是biscuit,例如shortbread。
外國人一般把bakery定義為三種東西bread/cake/pastry. 一些外來的做法雖然也要用面,卻很難融入到他們這個體系裡面,中文裡的「麵包」一詞誕生較晚近,外延比英文的 bread 要窄,一般僅指發麵烘烤成的 bread,而不發酵的、明火烤的、必須油炸(烤好後二次油炸則無所謂)的往往被排除——不排除有個別例外,但我一時想不出。
但如果以 "bread" 而不是中文「麵包」為準的話,那兩者原本幾乎沒區別。
餅:麪(麺)餈也。從食並聲。必郢切(《說文解字》)
這是說,「餅」在中上古時的中華泛指一切麵食,例如疙瘩狀甚至條狀的湯餅、發麵饅頭的炊餅。
而英文的 bread 除了不適用於麵條面片,也是一切純麵食的通稱,包括漢堡圓麵包、披薩餅底、饢、英倫黃油酥餅、土耳其白麵攤煎餅、墨西哥玉米餅等等。作為兩者對應的例子,和合本聖經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文書籍之一、一部英譯漢著作。其中在英文里作 "bread" 的,在中文裡均作「餅」。例如說耶穌用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或在最後的晚餐上擘餅,這些餅有發酵的(「發麵」),即中文裡的麵包無誤;有的是無酵的(「死面」),在今天的中文裡就乖乖叫餅了。有趣的是譯林老版的《魔戒》(指環王)也將 elven bread (lembas bread) 譯為「小精靈餅」(先無視那個失敗的「小」字)而不是精靈麵包,略有擬古意味。
參照這個標準,把漢堡麵包回譯成 bread 再翻進中文變成「餅」是可行的。
及至後來,中文裡的「餅」才越來越單一化、扁平化,成了「高度顯著小於底面直徑、通常小於底面半徑的圓柱體」。
餅:(1)泛稱烤熟或蒸熟的麵食,形狀大多扁而圓:月~|燒~|大~。(《現代漢語詞典》)
回到題主的對話,因為是日常閑聊,用語都不嚴謹。說「麵包不是餅」,雖然「老外」還真未必會有這種思路,但在現代漢語里無懈可擊,固不好正面挑戰,可是若舉出希臘無酵餅肉夾饃 (pita gyro) 和土耳其肉卷 (durum)、法國肉醬餡餅 (paté en cro?te) 或墨西哥夾餅 (taco) 呢?當然,抬杠是沒有極限的,題主的聊天對象依然總有辦法反駁。麵包有很多種,餅有更多種。。所以為了簡單起見,就只比較用來做漢堡的白麵包和用來做肉夾饃的白吉饃吧。
最直白的區別就是,麵包是烤箱拷出來的,而白吉饃是炕出來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那種肉夾饃小攤子,肉夾饃是放在下面那個很大的爐灶裡面炕出來的。 其實家裡做的話,用平底鍋就行了。
至於製作材料的話
麵包的主要材料有:麵粉,油,糖,酵母,鹽,雞蛋。 用來做漢堡的麵包胚,油和糖的含量可能會比較低,雞蛋也可以不放。 白吉饃的製作材料一般是:麵粉,鹽 ,酵母。 非要加點油,糖,雞蛋,也可以。另外,因為白吉饃不像麵包要求那麼蓬鬆,所以對麵粉的筋度要求不高,中筋麵粉就可以了。麵包需要高筋麵粉。製作過程的第一步,兩者差別不大,都是要把各種材料混合,然後揉。只是麵包對揉的要求更高點,因為要蓬鬆嘛~需要揉出足夠的麵筋~ 麵糰揉好後,兩者的製作有不小差別。麵包需要發酵兩次。第一次發酵完成後,要排出空氣,整形(也就是分割揉成最後想要的形狀了),再次發酵,再放入烤箱(放入烤箱前有的麵包還需要割包,或者塗抹蛋液提高成品光澤度之類,漢堡胚不需要割包,但是可以塗抹蛋液,並且一般會撒白芝麻)。白吉饃發酵一次就夠了。然後就整形(餅整形方式和麵包不一樣,參見各種燒餅攤),放入平底鍋,電餅鐺什麼的烙就行了。A flatbread is a bread made with flour, water and salt, and then thoroughly rolled into flattened dough. Many flatbreads are unleavened—made without yeast—although some are slightly leavened, such as pita bread.
假定flatbread(如大陸最常見的饢【naan】就是其中一種)屬於國人普遍觀念里的「餅」的話。那麼用什麼有沒有發酵過程來做定義區分就不成立,完全無發酵的麵餅或者用soda和baking powder製作的各種soda/quick bread怎麼算,他們嚴格來說的確應該叫biscuit,問題是國外很多recipe上自己都不大提這個詞。
至於成分,更是沒什麼區別,麵包的核心成分就是四大件,和很多餅完全一致,糖油什麼完全是可以不需要的,不加的無非是Lean Bread,加了就是Rich Bread,俗稱歐式日式之別。
Bread is a staple food prepared from a dough of flour and water, usually by baking. Throughout recorded history it has been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is one of the oldest artificial foods, having been of importance since the dawn of agriculture.
縱然是烤制操作,這裡的用詞是usually,也沒說死。比如pita、english muffin就是放平地煎鍋上中小火完成的,並不用烤箱,顯然不屬於baking。
說白了,即便是一個狹義的yeast bread麵糰,我現在刻意把它壓平了,放入烤箱之內,出來的東西你決定叫麵包還是餅呢?
難道答案不是「酵母」?
餅更容易填飽肚子,麵包一大塊一揉,就只有一小坨,吃不飽
說到麵包和餅的區別,個人感覺像是中西方面食烹飪方法的區別。
麵包應該主要是通過烤箱烤出來的。
但餅不止是這樣的烹飪方式,國外的吃法和叫法不太了解,在中國的話
煎餅:煎。如雞蛋灌餅,蔥油餅等等;
水單餅,荷葉餅:蒸 ;
烤餅:如肉夾饃的饃和鍋盔,可以用電餅鐺做,或者是傳統的爐子,用爐火加熱。
也有用烤箱做的餅:如月餅,玫瑰花餅,紅豆餅等等。
從口感上來說,麵包都是要加酵母的,也會在所選麵粉的種類上做區別(推薦大家看最近BBC出的保羅教你做麵包,非常值得學習),新鮮出爐的麵包(不談二次加工的那種) 外皮可以非常脆,但裡面吃起來比較綿軟。
相對蛋糕而言我覺得麵包就是女漢子,既有女生的柔情,咬下去後可以慢慢在你口中融化;又有男生的豪爽,吃起來會很乾,甚至覺得粗糙。而中國傳統的餅一般不加酵母,像用麵糊煎成的餅,完全充當所加原料的配角,從名字上看就知道:雞蛋餅,紅薯餅,胡蘿蔔煎餅……是比較油膩的軟妹子; 不得不提酥餅(不是中式甜點的酥,榴槤酥這種),像手抓餅,蔥油餅,四川的鍋盔,都是講究油和餅的形態相結合,做出層次,煎出來整個就是酥脆!
除此以外,我覺得中國的餅比較有融合性,會根據主料的特點來變化形態,而且很少會單一地出現,不配其他的食材;而外國的麵包可以而且常常單吃,並且無論是不是配菜,在外國友人心中閃耀的都是主角的光芒。麵包是饃,饃和餅的區別
就我自己做的經驗,餅通常不需要發酵(需要餳),並且採用餅鐺或者直接用鍋煎熟。而通常的麵包需要兩次發酵,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做法的麵包,但是例如土司啦,小麵包啦基本採用兩次發酵,利用烤箱來製作。麵包二發過後的麵糰採用蒸熟或者煎熟理論上是沒有什麼不可逆的危害,然而我估計味道會有所差別吧,不鬆軟?硬?水分大導致沒形狀?我不知道嗷_(:з)∠)_還有好多好吃噠,可以從簡單的做起~
推薦閱讀:
※怎麼做好吃的牛角麵包?
※同是麵粉,為何歐洲人做麵包,中國人做饅頭?這其中的歷史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有哪些適合麵包新手操練的基礎款麵包?
※超市裡賣的法式小麵包包裝上印的「熱加工」指的是什麼?
※如何才能做出層次豐富又層層分明的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