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崛起過程中沒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許多後發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因為制度、文化各方面原因,被街頭政治、黨爭還有很多問題困擾,導致發展受困。

為什麼日本成功繞過了這些困難,沒有變成另一個泰國、印度?


1,中等收入陷阱一般用於定義新興市場,並且這個國家並沒有因為與大國(比如美國)的密切關係,被某種經濟合作拉入到主流的全球分工體系中,而
國家(由於某種優勢)達到了一定收入水平,將停留在這個水平的情況。由於工資上漲,製造商常常發現自己無法和別國的低成本生產商相競爭,但他們仍覺得自己處於附加值產品的先進經濟體內,卻同樣無法開展,夾在中間高不成能低不就。。而中等收入陷阱。而這個某種優勢在很多情況下是「極度,低品質的勞動力」或者「附加值並不高的自然資源」。這點日本並不符合。

2,而在產業經濟方面,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般具備以下幾點。

  1. 投資比例低;
  2. 製造業增長緩慢;
  3. 產業多元化有限;
  4. 勞動力市場狀況貧窮

而在日本崛起的過程中,日本並不符合。

3,從就業市場和分配狀況來說,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有以下幾個特點:

貧富差距長期過大,居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是導致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收入差距過大。比如拉美貧困人口約佔總人口的40%。如巴西、墨西哥等國基尼係數達到0.5,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屬於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聯合國拉美經委會把就業崗位分為高中低三類,高收入者占就業總數的9%,中等收入者僅佔14%,低收入群體極為龐大,佔76%。

   二是勞動者報酬長期偏低。比如墨西哥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但2008年墨西哥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僅為28%,只有日本的一半左右。

   三是土地分配不平衡。比如拉美土地基尼係數高達0.8%,是全世界最高的。20世紀60年代,占農場總數5%的大農場擁有4/5的耕地,而占農場總數4/5的小農場只擁有5%的耕地。

這些,日本都不符合。。

4,產業升級過程幾近失敗,也是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可能性因素。

拉美方面:

在工業發展上採取了進口替代工業戰略,目的是想通過自身的技術創新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但最終這一戰略並沒有使拉美走上工業化強國,甚至有學者認為,進口替代工業戰略造成了拉美經濟增長的長期停滯 。當然,進口替代工業是不少國家都採用過的,但是拉美國家高素質人才,中等水平的人力資源和投資方面都非常欠缺。

其次,
拉美國家服務業的比重較高但品級低下,產業鏈原始,但特徵是過快的城市化與低端的服務業並存,大量農村人口在沒有安置能力的情況下就進入城市生態,而服務業依賴的高消費率,實質上更多的是生存性消費,甚至食品消費就佔了近三成。

日本方面要好很多,其產業轉型是非常成功的,真正在崛起時代遇到的危機是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經濟進入「蕭條」階段。為了解決過度依賴投資帶動增長、人口紅利即將耗盡、個人消費不足等諸多問題。但是通過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做出了一定的調整以後,平穩過渡到了80年代,開始進入高收入國家。當然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括至今的日本經濟停滯又是另一碼事


日本已經掉過一次了。

二戰前日本發展到了准列強水平,附帶效果是國內經濟受財閥地主掣肘舉步維艱,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又遇上全球經濟大蕭條,大正民主的繁華景氣到此結束。什麼收入差距大,土地分配不平等,勞動者飽受剝削,當時全都有,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讀過嗎?

社會矛盾尖銳的同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並皆抬頭尋找出路。舊日本帝國可不止是街頭政治、黨爭這麼簡單,青年軍人直接刺殺政客,天誅首相,獨走開戰,血腥殘酷的多了。

最後日本主政者在改革,內亂,外戰三條道路之間選擇了對外引導國內矛盾的道路,以軍國主義主導對外侵略,不可逆地走上了盲目擴大對華戰爭,對美英開戰奪取生存空間的不歸路,全體國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比較諷刺的是,戰前日本政府不敢或不能解決的國內問題,美軍以佔領軍的身份解決了,執行了土地改革和財閥拆解,清算舊權力者和天皇崇拜,解決了制約經濟的制度要素。由此日本才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實現了「一億總中流」的穩定中產階級社會,並靠民眾財富積累挺過了經濟減速的矛盾衝突期,成為現在這樣穩定的高收入發達國家。

順帶一提,日本也很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在自己人寫的穿越過去逆天改命的幻想作品裡,百姓生活勝了比敗還慘的國家。


中收入陷阱的本質是 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 致使低端產品失去價格優勢 , 同時又因為技術門檻跨不過 ,無法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 被卡在中間 , 高不成 , 低不就 .

日德等國的技術積累已有上百年 , 二戰以後能從廢墟中迅速重新崛起並順利跨過中收入陷阱, 基礎保證是科教實力及其帶來的強大的生產效率 .

至於中國 ,目前雖然數值上已超過之前定義的陷阱 , 但勞動力成本尚有上升空間 , 前沿應用技術也尚有差距 , 所以不能說已經過了這個門檻 . 但需注意的是 , 中國的綜合科研實力畢竟還是遠超陷阱中的東南亞, 南美諸國的 , 又因為涉及產業鏈太廣 ,加上獨特的政治結構 , 所以很難簡單類比 , 中國可能會有自己專門的陷阱在前面等著 , 而不會跟別人掉進同一個坑裡 .


發展的越早,就越有先發優勢.

前些年,膩有點頭腦,方向走對,就很容易發財

後來的人,個個都學精了,競爭更大了,就難發財


你要是仔細研究一下拉美國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就會發現它完全不適用同一時期像德國日本那樣的工業發達國家


怎麼問的呢?日本是個一再掉入各類陷阱無法自拔的典範國家呀。

低收入陷阱,長達千年

中等收入陷阱大概就是太平洋戰爭的源頭了

如今是高收入陷阱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就是西方民粹主義陷阱,1960年以來跳過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幾個主要經濟體 --- 港,台,日,新,韓 --- 無一例外都是跨門檻的關鍵時刻沒有執行西方民主體制,這就使得民粹主義無法找到發泄的途徑,從而使它們過了關。

還有愛爾蘭和希臘也被認為是1960年後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但是,人們現在認為它倆都是做假賬過的關,而且,人們相信它倆是最先從發達國家返貧回到不發達國家的經濟體。

-------------------

日本的中等收入陷阱時期是從1960年代,東京奧運會前後開始的,而二戰後日本一直由自民黨執政為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條件。

由於有穩定的自民黨執政,這就把西方的選票民主基本上被掛空了,這是對急需穩定的政局,以便產業轉型升級的日本具有決定生死的意義,因為在達到中等收入後,少數人先富起來了,但更多的人依然貧困,打著社會公平,正義人權旗號要求社會福利的呼聲會越來越高,執政黨和反對黨被迫競相許願社會福利來收買選票,導致了國家產業政策無法執行。正是由於在此期間日本實際上沒有出現政黨交替,而是自民黨一黨獨大,給它製造了一手遮天,主持日本的產業升級的機會。日本在此期間從替美國做小日用品,小軍工後勤產品,轉型到自己開發家電產品和汽車,並且出口美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索尼電視,松下錄音機,豐田汽車,等等都是日本當年創立的自己品牌,並且迅速佔領了美國市場,幫助日本順利地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根據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的經驗,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要想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一黨獨大單獨執政,或者完全不搞選票民主,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先決政治條件。


2010年,按照發改委數據,中國人均GDP已經進入4000美元大關,正式步入「中等收入陷阱」臨界點。

中國如何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許日本經驗可以給予一些參考。單純從本次十二五指標數字變動來看,很容易聯想起日本的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收入倍增計劃」。伴隨著日本工業化的起飛,隨著外部需求擴張,日本迎來「神武景氣」與「鍋底景氣」兩個發展景氣時期。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也與今日中國經濟非常類似,出現了過分依賴出口、產能過剩、過度依賴投資、個人消費不足等癥狀。1960年代,日本池田內閣根據經濟學家下村治的提議,實施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8%,人均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9%。最終,這一政策使得日本國民收入在此後十餘年不斷倍增,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也出現了強大中產階層,所謂「一億總中流」的局面是也。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初衷在於通過增加國民收入來刺激內需,改善日本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除此之外,這一計劃也對日本社會轉型帶來正面整體效應:除了技術方面的改進,其卓越之處在於緩和社會二重結構,強大的中產階層為社會轉型提供了穩定架構。

即使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經濟步入不景氣,也並沒有真正打擊到日本民間財富,直到今天,富裕的日本民間資本還在維持為債務水平高達GDP200%的日本政府,使之在地震之後尚有舉債空間。

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日本實現了輕工業—重工業—第三產業的適時轉換升級,完成了由「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再到「文化立國」的轉變,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物質文化基礎。

根據戰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日本先後進行了四次大的產業結構調整。1955年後近 20年間,日本確立了貿易立國戰略,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主導,並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纖維是日本最主要的出口產品。20世紀70年代,日本機械行業在出口中佔比大幅上升,其中汽車製造業的迅速崛起帶動了鋼鐵、石化等重工業和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機械電子工業逐步成為日本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又進一步加快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重化工業比重明顯下降,逐步提出以電子計算機、宇航等知識密集型產業作為主導性產業發展,並開始加快實施以產業「綠色化」為核心的產業結構調整。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產業結構再次轉向以最終消費為主,以文化創意為發展方向的第三產業比重迅速提升,服務業成為日本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2001年度日本文化產業總產值約佔GDP的18.3%,文化產業已成為僅次於製造業的日本第二支柱產業。

日本之所以能夠較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緣於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實現了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換,也得益於較好地平衡了利益分配,控制了收入差距的擴大,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應該說,當前中國政府的很多提法和政策是充分參考日本經驗的。

引用資料:

南方周末 - 【閱讀】中國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分析稱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經濟調整是主因


中等收入陷阱是美國壟斷的國際金融貿易體制建立之後才有的事情。過去國家邊境都是開放的,哪個國家都有赤貧人口。哪來的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陷阱就和某人過上安逸生活之後,不思進取一樣。二戰以前哪有安逸生活給你過?都是掐著你脖子狠狠踩你。你挺過來也不叫發達國家,叫列強國家。挺不過來就是劣弱國家。


日本人的民族性決定的。

很簡單一個例子。

A鎮的富商要到BC兩個小村子開電視機工廠,因為BC兩個村子的工人工資便宜。

過了一段時間,B村的一些人開始有了錢,就合夥把在富商的工廠包了下來。富商把工廠的一些技術移走了,沒事,他還有C村的工廠,但是本來能做彩電,現在只能做黑白電視的。

C村有了錢,就把錢花在買富商的彩電上了。

B村的工廠自己整了下,勉強能弄出彩色出來,但是質量遠不如富商的彩電,好在價格便宜,在BC村還能有一定銷路。

B村將掙來的錢花在怎麼研製更好的電視機上。

慢慢的,B村電視機質量越來越好,終於可以跟富商的電視機質量差不多了。賣得也越來越貴。B村收入就上去了。

而C村,雖然有富商甚至於是B村的工廠開到他們這,收入比原來沒有工廠增加不少,但是收入都用來買他們的電視機了。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具備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1,科技水平

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等經濟體沒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因為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轉移,使得這些經濟體在支柱產業上達到經濟食物鏈的上層甚至尖端,從而在簡單的代工貿易達到中等收入後,馬上就跳躍至高收入經濟體。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風險就在生產科技水平。中國作為獨立自主的經濟體,不可能接受到西方國家的直接技術轉移,正相反,西方國家會拚命封鎖先進生產科技流入中國。中國如果要先進的生產科技,唯一只能自己研發。那麼研發能力是中國能否跨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對於南美等已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來說,這些國家綜合國力較小,研發能力很差,加上收入分配不均,沒有很好的在崛起期積累培養科研能力的人才和設施,是導致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後無法再往食物鏈上方進步的根本原因。而中國在這一點上,有利好條件,如中國的公有制經濟有雄厚的國家財政後盾做科技積累,以及中國的教育比較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看航天局裡年輕的臉就知道了)

2,金融獨立陷入中等陷阱的國家之所以經濟停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太過依賴外資。

當勞工工資水平上漲到中等時,外資不會願意在該國進行企業升級,而是簡單的撤離了之。外加外資比重較大,外資撤離潮對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中國的勞工工資水平也上漲了,西方媒體也在鼓噪中國經濟減速,意味著進入中國的只是想賺一筆代工錢就走的外資將有逃離傾向。外資的逃離必然會對中國經濟有或多或少的衝擊,而衝擊的大小完全取決於中國的金融獨立程度。相比南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中國也有利好條件,包括比南美國家更小的外資依賴度,以及更獨立的人民幣和銀行系統,外資在撤離時並沒有那麼成本低廉。中國在抵禦外資撤離潮時還有一個隱形的優勢在於國有企業,可以趁勢抄底接盤,然後依靠國家的科技力量產業升級,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升級為技術密集型,這個優勢如果國企使用得當,可以助國家經濟轉型一臂之力。

3,對外投資。

通過對外投資吃回報的方式賺錢,以繼續增加國民收入,加大對國外的市場開拓培養,原材料基地的開拓,低技術高污染工業的外遷,以及用經濟維繫培養外國潛在盟友,那就是現在的一帶一路。非洲將是中國未來的原材料基地,東南亞將是中國未來低技術產業的外遷地,而市場,則主要瞄準歐洲。中國為什麼要給非洲減債?因為要討好非洲國家,這是一種公關的投資,未來中國將在非洲賺更多的錢。東南亞人口密集而低廉,距中國市場近,是中國外遷低技術高污染工業的好選擇,而歐洲收入高購買力強,與中國陸地連接,是中國高鐵等新支柱產業以及未來更多高食物鏈層級的外貿產品的最好市場(北美收入也高,但陸地不連接且對中國防備太嚴)。對外投資這個部分並不計入GDP,而計入GNP。事實上,中國與美國的GNP差距比GDP的差距更大,當中國進入與美國爭第一的階段時,中國的GDP已經不是唯一準確的參考數據了,中國應當同時統計中美的GNP以作對比了。

4.(1+2+3)剪外國羊毛

中國人口眾多給中國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和難題,但人口眾多的中國有一個隱藏優勢,那就是在人均還是中等收入的時候,全中國的世界影響力就已經達到一線強國的水平。在其他國家還是中等收入的時候,是斷然不會有中國這樣的世界影響力的,比如貨幣地位,南美國家同樣是中等收入,但他們的貨幣就沒有人民幣這麼有影響力。這個優勢給中國一個機會,那就是還在中等收入國家的時候,就可能讓人民幣和中國資本到世界上去剪羊毛。在中國還未崛起的時代,剪羊毛市場可謂是美國一家獨大的寡頭壟斷,現在可能不一樣了,中國將會殺入這個市場分一杯羹,形成雙頭壟斷。要想對外國剪羊毛,不是誰都可以的,需要具備上文1,2,3的條件,即1,生產技術的先進性並壟斷,2,金融的獨立,3,對外海量的投資。當中國未來進行所謂的升息降息動作時,會對海外資產進行一次剪羊毛動作,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將會影響到全球一些國家的生死存亡,像美國那樣。通過剪羊毛行動,可以事實上降低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並吸取國外人的勞動成果,形成事實上的經濟霸權,中國經濟即可旱澇保收。


日本,韓國,台灣靠自主創新產業升級跨過中等陷阱了;天朝還是未知數,所以天天強調自主創新啊


日本二戰前本來就是一流的國家,已經跨過「發展中國家」階段了,所以不存在什麼「中等收入陷阱」。


科學技術行業,基本不存在什麼中等收入的陷井,因為科技是一座永不枯竭的金礦。

更別說,日本海外投資的收益規模是十幾倍於日本本土(信息來源於知乎上「日本有多發達」的某個高分回答),妥妥的外向型經濟。

只有那些處於食物鏈中底端的國家,才會有不在被需要的危機。

所謂的陷井,不就是說不可持續的發展。

要麼是金礦這類不可再生的資源挖完了,要麼是因為技術進步帶來的淘汰。

金礦的故事中的兩種結果

工業技術的更新換代帶來的淘汰

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上的位置


非常簡單,政治和經濟相對獨立的。如果政治和經濟關係密切到無法分割。那麼政治和經濟都好不哪裡去。全世界都一樣。


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人口素質,人口素質有賴於社會傳統和公共教育。經濟政策都是面向社會民眾的,人口素質跟不上,再好的政策也是抓瞎。

人口素質高的社會,有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危機會自發地調整,政府再予以適當引導,經濟成功繼續發展。

人口素質低的社會,缺乏自我調整的能力,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口素質將嚴重製約經濟繼續發展。政府如果不具備相應威權,能有力的引導社會,社會就會陷入動蕩,兩極分化,經濟停滯。

日本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最重要的是勤勞樸實、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和高水平的基礎教育,社會擁有良好的人口素質基礎。拉美、非洲、印尼、菲律賓和印度缺乏這樣的文化傳統,政府又不大力普及基礎教育,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缺乏合乎要求的高素質的勞動力的問題日益嚴峻,經濟自然發展不下去。經濟停滯社會就會動蕩,社會動蕩政局就不穩,政局不穩政策就推行不力,社會缺乏政府的調節,富者越富窮者越窮,中等收入陷阱就形成了。

中國的傳統是勤勞樸實、重視教育的,但個人認為九年義務教育還是不夠的,職業技術教育應該有所保障。教育問題解決了,不用擔心中等收入陷阱。


日本成功繞過中等國家收入陷阱而沒有變成另一個泰國、印度的原因是日本礦產資源匱乏,這個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回答其實是最中肯的。

實際上大多數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是因為資源豐富,確切的說是在依靠資源崛起的過程中政府把持了絕大部分的經濟紅利。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是一個不斷投資與產出的過程,企業在產出的過程中獲利,用獲取的利益進行設備升級,產業升級,然後再投資,再產出,再獲利的過程,這是一個正常的企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一個國家,如果不對其加以干預,任由該種經濟發展的話,它會一直衝破中等收入陷阱直奔發達國家而去,從而順利跨過中等國家收入陷阱。但是假如說在企業產出獲利的過程中,並不是由企業分得最大的紅利而是由政府獲取最大的紅利,那麼這種情況就例外了,由於政府在企業發展中獲取了最大的紅利,而政府本身卻不創造價值,這樣一來,企業獲取的紅利就被政府所揮霍掉了,不能夠實現企業的設備升級,產業升級,隨著經濟發展,本國的產業遲早會落伍,這樣就不可避免的會步入中等國家收入陷阱。

所以說凡是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無不是政府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獲取了最大的經濟紅利,致使企業不能實現設備升級,產業升級,而該種紅利由於政府自身不能創造價值而被揮霍掉了,因而國家不可避免的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而在經濟發展中,政府能夠獲取經濟紅利的大小與產業的種類與性質密切相關,具體的來說,服務業,製造業中獲取經濟紅利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因為此種行業是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靠的就是薄利多銷,由於利潤很薄,政府根本無法抽取多大的利潤,否則的話企業只能倒閉,這是任何國家都不願看到的,正因為如此,如果一個國家大都是由此種性質的企業組成,這樣的國家往往能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比如說日本、韓國就是如此,它們都是屬於礦產資源稀缺的國家。但是假如說該企業所經營的是礦產資源,比如說是石油,天燃氣等的礦產資源那就例外了,由於是礦產資源,所以說財富的創造主要是靠大自然,而人們只需將其挖出來銷售即可,這樣的企業政府最容易由此獲利,因而此種財富便不能順利轉化為設備升級,產業升級,這樣一旦礦產資源開發完畢或者是容易開採的部分已采完,這樣的國家就不可避免呢的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說委內瑞拉就是如此。


日本是單一民族國家,人口龐大。也是為數不多,人口龐大,但民族單一的國家。

另外,幾乎不受宗教影響。

這裡兩個大坑他就繞過去了。

另外,日本無論戰前還是戰後,都是工業放在第一位,這也決定了,出口增長隨市場需求和技術增長一同增長。。。

這是第三個大坑,他也繞過一半了。。

這樣說抽象些,簡單歸納123

1. 人口龐大民族單一,即避免了民族問題,也為內需市場、工業化細化分工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紅利

2. 人口眾多也帶來了,工業化多方向發展的可能。對比歐洲人口小國,雖然可以單項突出,但人口問題,始終影響內需,也影響行業門類發展

3.與那些資源為出口導向的國家相比,產品出口國家收資源價格影響要小得多。。。而且,工業化越徹底,工業門類越豐富,抵禦這種風險的能力也越強。


最大的原因是2戰,迅速消減了過剩和低素質人口,才成就戰後輝煌。


日本崛起的時代,是明治維新。日本搭上了殖民地掠奪的最後一班車。雖然最後折在這個上面

而日本的科技,教育,經濟,在一戰之前都已經成型了。那時的中國印度東南亞還是蠻荒狀態,提供大量資源


推薦閱讀: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麼?
未來哪些國家會成為發達國家?

TAG:日本經濟 | 發展經濟學 | 中等收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