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典故是怎麼判斷的?

我們經常能看到故事的解說中說一些古詩中某一個詞有其背後的故事,可是這是怎麼判斷的?


這個問題問的很糾結,我大概能理解題主想要說什麼:看古詩的時候經常聽人家說這兒有個典故那兒有個典故的,為毛我就看不出?有沒有典故倒是要怎麼才能看出來呢?

其實很有意思,我先來舉一個例子。秦觀的一首《南歌子》:

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

臂上妝猶在,襟間淚尚盈。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

最後這一句,最基本的解讀方式,就是少游在純寫景,恰好抬頭看的時候,一鉤殘月,捎帶著三顆星星,結合前句,也可以帶動起感情。

進階一點的解讀,一鉤殘月,還帶三星,這不是個字謎么?答案很明顯,是一個【心】字!這不作鄭箋的評論家們也指出來了:

《高齋詩話》云:「少游在蔡州……又贈陶心兒詞曰: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謂心字也。」

《詞苑叢談》卷三:「少游贈歌妓陶心南歌子,末句暗藏心字。」

《詞品》卷三:又《贈陶心兒》:『一鉤殘月帶三星』,亦隱「心」字。

說是少游當時喜歡一個歌妓,這個歌妓叫陶心兒,所以跟現在百度知道上風靡的【各位大神幫忙寫個藏頭詩,XXX愛XX】一樣,這就是個把妹的手段!但是少游自己就是個才子,在第一層純景物的描摹中,自然的藏進了心上人的名字。所謂才子就是不一樣,所謂的滿樓紅袖招是怎麼來的?哎呦秦公子裡面坐,您可有日子沒來了,姑娘們都巴巴的等著您來呢~

再深入一層的解讀,讀過詩三百的讀到「三星」這樣明顯的地方肯定拍拍腦袋,在哪兒見過來著?對了,就是《詩經?唐風?綢繆》里,有一句: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為什麼少游在寫給戀人的詞里用這個典故呢?列為看官繼續往下讀就知道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於是詩意又厚了一層,妹子讀到這裡想到這一層,心裡豈能不嬌羞莫名?

你們看,簡單的一句,三個層次三個深度,無論看官您理解了哪一層,都能獲得美的愉悅,只不過越深入越有味越讚歎而已。

這是用典中不大影響閱讀的一個類型,用的時候隱在物象之中,像是什麼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你不必知道這個一杯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法乳,也不必知道這十年燈里有著如何的本事,單純物象已經可以給讀者傳達情緒了。

剩下的就是明顯的用典了。這裡的典故基本上都是本以歷史人物為中心構建起來的,是基於文化的一種所指式的表達方式。譬如某個時代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東西可以做典故,我們說匡威的鞋子好,南宋夢窗也寫過當時的好鞋子,叫庄生絲鞋;比如一些地點,牛山成名於牛山之泣,雍門成名於子周之琴;再如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事迹,乃至於文物典章,古籍中的句子,寓言,都可以成為典故。我在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譬如老杜壓卷秋興八首:

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這裡人名都出來了,匡衡,劉向,這句說的是啥意思,就算不知道,百度一下也應該知道了,搜索引擎很方便的。

又如,直接用某歷史名人的代表事迹來做典故,舉陸遊的一首:

久從昭代乞殘骸,荷鍤隨行偶未埋

四壁盡空君勿怪,才留一物即關懷。

《晉書·劉伶傳》說他:「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這裡沒說劉伶,但是荷鍤載酒這個事兒一出來就是他沒跑了。相似的說道投閣大約就是楊雄,呵壁就是屈原,沒跑。

再如直接從古籍文本中而來的典故,舉一個當代詞人軍持的作品:

金縷曲

降作吳山鬼。若有人、山阿悄立,不知名氏。度盡層林風露冷,螢火燐燐香芷。髡柳下、獨星如洗。夢寐長淮空積水,櫂孤帆澹澹蕭然濟。天不老,人何悔?

豐狐文豹其皮罪。散千金、成吾酒病,養吾詩痞。最恨生材難有用,焉學丈夫奇偉?冰旗蕩、悠悠遠市。漸肉髀間慙諸友,被阮囊羞歰惟酣睡。推食食,解衣衣。

這裡的典故密度很大,我挑選幾個。

首句中的山鬼,來自哪裡呢?《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這裡是對於經典的重新構建組成了這個句子,毫無疑問是用典。

下闋的首句呢,來自《莊子?山木》: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術淺矣!夫豐狐文豹,棲于山林,伏於岩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

最後一句,很多新手被我推薦去讀這個詞後很納悶,說這裡格律錯了啊,衣是平聲啊。其實還是用典的問題,《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這裡一看就知道第二個衣和第二個食都是做動詞用的,是仄讀。

所以看了以上的幾個例子,要想知道用沒用典故,首先自己得有紮實的底子,有足夠的知識量,才能第一時間察覺作者是要說啥。如果自己初學有所欠缺,不如直接找一些註解,《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是入門必備啊,具體到某個詩人,可以去找他的箋注。

總之還是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擴大知識量,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硬道理。


靠見多識廣,也靠多查字典,因為很多詞語都是從典故來的,比如東山再起說的是謝安,一箭雙鵰說的是長孫晟等等


有很多方法

1.見多識廣型,書讀的多,看見就明白。一般詩詞都能找到注釋的。李商隱,辛棄疾愛用典故,看他們的詩詞多查查。

2.推薦的書。各種成語詞典之類的書。剛才有人推薦張岱的《夜航船》。

3推薦一個公眾號可以查找典故。《搜韻》典故,詞牌,格律都可以找。

4.最後提一點詩詞裡面用的典故比較多,但是,古人詞用典比較少,蘇軾開始喜歡用典,但是典故還是文學作品裡面的典故,辛棄疾以後經史子集的典故都有了,辛棄疾這樣的高手用典無痕,所以真的要特別注意他的詞,(不懂典故也能看得懂,懂了每一個典故又能理解更深層的含義)以及辛派詞人。

舉個栗子:賀新郎

辛棄疾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亭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彷彿淵明思親友之意雲。

甚矣吾衰矣。1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2問何物、能令公喜?3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4,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5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6知我者,二三子。7

至少有七個典故,出自《論語》,李白《秋浦歌》,《世說新語》,陶淵明《停雲》,《南史張融傳》等。不理解典故明白他的意思,不明白更加覺得有嚼勁。


有本書叫《夜航船》


典故分事典和語典,來說前者較好判斷,畢竟是借用歷史上的事情或是傳說,一般都是對事情的高度提煉,憑藉感覺就能覺察到,諸如「羅浮詠梅,灞橋詠柳…」之類。

語典比較困難,需要有大量的詩詞儲備做基礎,語典的表意一種是一脈相承,比如「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化用李白「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其中「彩雲」都象徵著良辰美景;一種是反其意而為之,也就是常說的「翻案詩」,宋人常作此詩,比如唐人胡曾言「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則言「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這即是翻案。

其實不必拘泥於典故,讀詩重在體味其中的興發感動,除卻專業的詩詞研究,普通讀者達意即可。


典故大多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也有別人的詩詞化用。通讀二十四史可以解決一大部分問題,其他的碰到就記住,大部分書上用典都會有注釋標出來。這種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就是積累。


推薦閱讀:

南昌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昆明有什麼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哪些名菜有歷史典故?
在古代,什麼樣的大房子才能稱之為「府邸」,又是什麼樣的房子要稱之為「宅邸」。這之間有什麼區別么?
「敬行鏡,攻胥鎖,東宮車,永始斝,宛仁錢,秦嘉印,晉卿匣,一囊珍秘,且與身俱」中典故有哪些?

TAG:典故 | 傳統文化 | 詩詞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