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者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

虛無主義是一種哲學觀點,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


死同生一樣沒有意義。

用西西弗的比喻來說 ,我們只能在推石頭的時候哄自己說這麼做是有意義的 ,並且樂在其中 。

通讀完了一遍哲學史,有太多想要更新的內容了,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覺得學到了很多的同時也發現自己懂的太少。

另說一句,看完後覺得,有些許哲學觀點是作為虛無主義者有考慮過的,這可能是因為許多虛無主義是從一個對於較深思辨思想的感興趣者發展起來的。

這裡我想到要解釋一點的是,虛無主義者並不是一開始就莫名其妙的陷入虛無的,如果是這樣我認為或許只是一時間的頹廢。應是在自我反覆思辨後,經歷邏輯推理後,慢慢接受了這個本來自身也不願意接受但卻從理性上認為正確的活著的意義,也就是沒有意義。

作為虛無主義者,虛無主義是我的世界觀,這是我對人生一些比較終極問題的看法。但是我又痛恨它帶來的虛無感。所以我選擇滿足我作為人的慾望,我選擇享受和體驗自己作為人有的動物本能。也就是說我想成為存在主義者。

沒錯,我選擇了愛,體驗到現在,愛以及對夢想的追求,是最能讓人沉淪於其中了的,雖然也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滿足我,但都不如它們長久。我利用這兩個東西,尤其是愛,來躲避虛無,我用儘力貪婪地享受它們,陶醉於其中的時候真的讓我很開心(儘管仍然會將愛的本質視作是虛無的,動物性的)。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抑鬱症,鬥爭很久之後我走/逃出了抑鬱,但是過了多年,當我從一個個大大的慾望中走出來的時,當我靜下認真來思考的時候,我又擁抱了虛無,但是我不再畏懼它了。有可能擁有其他世界觀的人認為這是抑鬱症吧,但是我不認為它是一種精神疾病,而是我堅定的而且又深思熟慮後成熟的世界觀。

寫下這條回答,雖然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它滿足了我的慾望。其實與其說是我選擇滿足自己的慾望,不如說是我被慾望操縱著,是它不讓我死。

作為一個虛無主義者,有對夢想的追求其實是一件很荒誕的事情,因為夢想對我而言就是一件比較終極的事情了,而虛無主義者總認為他們是無意義的存在,所以很多時候,本質上我還是為了愛欲,而夢想可能只是為了愛而產生的副產品。作為虛無主義者,我選擇用愛活下去。

可能我就是為愛而生的吧。

與其說是為愛而生,不如說是我偷懶找了個託詞,讓自己的理性消失,畢竟活著沒有意義這個結論挺不符合人性的,能讓很多人陷入長久的痛苦。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作為一個本是虛無主義的我其實很想成為一個存在主義者,於是就成為了西西式的正視虛無的存在主義者。

---------------------------------------------------------------

"一個真正的虛無主義者應是割捨愛以及其他各種情感的。因而無所謂憤怒, 無所謂喜怒哀樂, 因為都是自愛而生, 當然, 這些情感都會讓沉浸其中的人感到之所以為人的實在, 或者說幸福。即明知是無意義, 卻還是選擇了愛。"

(這部分是受評論而想到的的補充)

---------------------------------------------------------------

每當看見星辰大海的時候,這的確會給我帶來許多,感動也好,孤單也好。但是這些事物本質上於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一切的背後只不過是生物反應,沒有更深層次的終極意義。

---------------------------------------------------------------

其實我也想明白了,何況是人,任何生物活著都是沒有意義的,當然,也不需要意義。

倒是要反問一句,活著,為什麼要有意義呢?

我想,所謂要找到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意義不過是人類矯情地感性用事了一下,想到這裡不免覺得人類挺是可愛的...

---

沒有系統學習過哲學,以上所談論的都是個人的感受,獨白,用詞和內容也非常業餘,不過因此也讓對於哲學沒什麼基礎的人能看得懂。

直到有一天發現有虛無主義,這個如此中二叛逆,格格不入的東西,才意識到自己還好不是獨一無二的,試想一下,用社會主流的觀點來看虛無主義,虛無主義簡直太中二了,更可怕的是我還內心堅定的認為這是對的。

在此之前一直輕狂地以為這個世界上不會有與我一般荒唐的思想,輕狂到懶得訴諸與人。

以後會陸續更新


圖片出處:Absurdism

這張表格給出了:無神論存在主義有神論存在主義荒誕主義虛無主義四種主義對5個關於意義的問題的回答。

可以看到虛無主義者給的答案全是No。虛無主義者認為世界和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那麼同樣的,也可以認為「死亡」對於虛無主義者而言也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對於虛無主義者來說,既不存在活下去的理由,也不存在去死的理由,或者說虛無主義者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不存在去死的理由。一般來說虛無主義者可能會傾向於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生活。

我個人對圖片中的5個問題的回答最接近無神論存在主義。我想如果虛無主義者開始尋找活下去的理由的話,那麼他很可能要蛻變為存在主義者。


謝邀,貼上一篇以前答的關於尼採的回答

根據美國學者科羅斯比的虛無主義分類,虛無主義分為如下四個類別:1倫理學的虛無主義,這個好理解,就是對道德的實際存在持否定態度或我就是道德。2認識論的虛無主義,這一層對人類能否認識和表達所知表示否定或懷疑。3宇宙論的虛無主義,認為宇宙是無目的的無價值的,比如尼采叔本華,佛教認為宇就是苦難的輪迴,永不結束。4生存論的虛無主義,認為人的存在是沒有價值的,這是一種終極否定,對人價值的否定即否定我們的一切。

雖然尼采是宇宙論上的虛無主義,但他卻在生存論的層面上否定了虛無主義。尼采認為虛無主義的誕生源於對於終極真實、終極目的、終極整體性。三大概念的拋棄。哲學,宗教,道德總是在極力維護這三大概念,這3大概念也是此三者的基礎。但是這三者總有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所以虛無主義就來臨了。尼采繼承和發展了叔本華在權力意志上的理論,在宇宙論上持有一種否定的態度,但是他卻指出真理,目的,價值這些錯誤(ERROR)存在的必要,因為真理確保了物種的生存與延續。所以尼采認為生存論上的虛無主義用價值與意義的不實存來否定價值與意義的必要。所以權力意志才是必要的,權力意志超越了價值,目的,意義,真理的盲視,只有真正的強者確定的目的,意義,價值才能真正克服虛無主義,脫離虛偽的弱者自欺,走向強者的真實。對於尼采來說耶穌與蘇格拉底所

開創的倫理學,哲學,宗教就是一種弱者的自我欺騙。在尼採的時代,虛無主義不斷擴張,尼采認為是打倒舊式的弱者邏輯,建立新式強者邏輯的歷史機遇,所以他才叫囂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

2014-02-02-----------------------------------

基本可以理解為,雖然存在的意義被否定了,但是存在本身你不能否定,出於人的本能,此時存在的追求不是為了意義,而是為了存在而存在。尼采還主張用一個更強大的意志來統攝人類,避免虛無主義在思維上的混亂,這就是為什麼納粹的崛起直接找到了尼采,納粹的目標就是戡亂。


既然沒什麼理由活,那就沒什麼理由死了。


謝邀。

一般我們所說的(也是我信奉的)虛無主義意味著否定「終極目的」(或說「終極意義」)的存在,但並非否定一切「目的」的存在,而是說,可言說的目的仍然是可指稱的,只是最終無法錨定在一個實在上

這樣我們就得出了虛無主義者為什麼不放棄生命:

我們認為生命本身不存在「可言說的」(更強的說法可以去掉這個詞)意義,但活著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是寫在基因里的、驅動我們行為的廣義快感,我們以這個意義為目的而生存。至於更深一層,生存的意義,我們認為它不存在,因此也不去管他。

當然,這導致的一個後果是,宇宙論和目的論的虛無主義必然導致價值論上針對先驗倫理的虛無主義。原因很顯然,當無法找到公共的價值標準時,自然也不可能做任何價值判斷。那麼唯一的辦法是,還得依靠前述的「活的意義」,永遠視每個個體為獨立的價值判斷(當然,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有條件地融合出群體價值判斷)。而即使虛無主義者言說自身時,「活的意義」也只能是一個粗劣的借口,因為只要我們稍微上升一點,考慮生命本身時,「活」與「死」在它們的意義層次上已經沒有再高一層「借口」可評判了,所以虛無主義者不可能說「死是不好的」。因此,堅定的虛無主義者確實是「一死生」的——這倒確實和一般人對「虛無主義「的直觀感受相同。

感謝您閱讀至此,祝身體健康。


先說答案:作為徹底的(價值)虛無主義者,我選擇活下去,因為我愛生活。

人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不管你相不相信,這是一個事實。如果你相信自然界是沒有目的的,人是演化而來的,人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並完全符合物理規律,那你的邏輯推論必然是(價值)虛無主義。

客觀意義是不存在的,而一切非虛無主義的對人生意義的主觀構建,都是自欺欺人。所謂你創造你人生的意義,也是你創造的自欺欺人。存在主義,人文主義,都是自欺欺人,它們只是比其他的自欺欺人(比如宗教)更讓現代人接受而已。

認為人需要終極理由(所謂存在的意義)才能活下去。這是沒有根據的,是錯誤的,不符合事實。歷史上的所有人,都不是只靠終極理由而活著的,而是靠偏愛和自欺欺人而活著。徹底的虛無主義者是不自欺欺人的,他認為生活沒有任何目的和意義,但他可以偏愛生活(既認為活著比不活更好)。

我偏愛生活,這是一個事實。至少,現在是如此,而且基於我對自己和世界的了解,我預測我很可能會一直如此。

對虛無主義者來說,在拋開了人生一切意義的羈絆之後,我對生活的偏愛就不是建立在自欺欺人基礎上的。

生活的意義不是生活。我愛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愛生活的(虛構的)意義。

和非虛無主義的自欺欺人比起來,一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如果他選擇了活著,那他對生活的愛是真愛。


活著沒有意義,難道死了就有意義嗎?

既然是同樣沒有意義,那我又為什麼要主動的去改變呢


「虛無主義者」了解了甚麼是「虛無主義」以後,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請閱讀我回應「虛無主義是甚麼?」的議題。


作為一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以及尼採信徒

1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死也沒有。

2活著不需要任何意義。

3活著僅僅是為了每時每刻能帶給自己精神上或者物質上持續的帶來幸福感的東西。比如說,智力帶來的幸福感,思想帶來的幸福感,好奇心滿足帶來的幸福感。這當然,幸福感也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它讓虛無主義者時刻感到幸福而不想死去,雖然,虛無主義者並不畏懼死去。

4虛無主義者每時每刻並不害怕虛無,且會每時每刻為了虛無否定了意義而後帶來的自由感到人生的輕鬆,為那些能持續滿足自己愉悅的精神或者物質體驗的事物感到幸福。


先來給出答案那就是本能!我認為更是快感,虛無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對終極目標,終極價值,終極意義的全面否定。我本人很膚淺也沒有系統的學過哲學。以下只是我一些淺顯的認識。首先我們回到了人類的起點,那就是人類就是動物!沒有什麼特別的,對於動物有的當然只是本能與慾望的表達,那都是最自然,最直白的表達。對於基督教或者有神論者而言,無法接受!因為人類的尊嚴來自於人類的特別,我們是上帝所創造與神相似,我們怎麼可能是動物這麼膚淺的物種?所以道德文明還有宗教應運而生。對一切事物的回答都有了答案。這就是萬物歸於基督教!有神論者或者有神論存在主義者都是持有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對於死亡的解釋也最為動人,那就是永恆!所以虛無不存在了,一切都那麼合情合理、完美如初。但人類文明只經歷了短暫的文藝復興快樂便遇到了人類文明的空洞,19世紀以來人類文明出現了精神巨大空洞,那就是虛無主義的到來,尼采稱之為新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始思考上帝真的存在嗎?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這個世界又將如何,又該何去何從?道德文明的危機開始出現,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有三點。第一思想的解放,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不必多講!第二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擴散開來與各種主義的對沖。第三自我矛盾,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與種族滅絕!這些都衝垮了舊有的構架,並且摧毀了舊有道德底線。我認為人類的破敗早已暴露無遺,在生存本能面前,所謂的道德,文明,尊嚴,卻顯得那麼無力。我不否認仍存在人性的光輝存在,但生存就是文明的根本,動物的本能。所以我認為道德只是自欺欺人的謊言罷了。在談回宇宙。如果宇宙與世界不是上帝所創造而是隨機偶然誕生的,它就沒了必然性,它可以是這樣也可以是那樣,還可以是任何樣子。人類文明也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一切都是偶然的。那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人類文明的存在就是荒誕的。生命,宇宙的終極答案就是42!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甚至探究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可笑的。所以陷入了巨大的空洞,這就是虛無主義的誕生!上帝死了!我們的文明成了荒誕沒有支撐的存在。虛無主義可以看作是看破紅塵的一種態度。巨大的無力感像吸盤一樣攫取了我們的意志,因為既然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那人類文明的道德與存在就變得特別無力,那種巨大的虛無就是黑洞。任何最高意義的存在都是荒謬的,那我們為什麼活著?當然是生存的本能也就是快感!當我們退回到我們的世界,看清這一切我們就成了人神,也就是尼采所說的超人。我無比認同這種觀點,這也是世界本身的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我也會想,人類過於渺小我們作為生命物種可能永遠也無法真正去抗衡自然的力量。我也相信世間萬物,天道釋然。一切都在變化與前進,人類也好宇宙也罷自有定數。但我們要活下去就必須依託自我,這個自我必須凌駕於一切之上!只有這樣才會找到合理性。最後對於死亡,虛無主義者依然認為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當我們死去的那一刻這個世界的一切就和我們毫無關係了,這反而覺得活著到更有意思了!對於科學,我們知道就現有的理論認知,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有無法調和的矛盾,所以愛因斯坦終其一生無法把量子力學整合進相對論中!我們看到的微觀世界就是隨機的無法掌控的,對於愛因斯坦這樣的決定論者而言就是整個世界的崩潰。我更相信霍金在他的大設計中提出的,終極理論或許根本不存在,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萬有理論的存在。他更相信是多個不同的理論相互對稱來解釋一個完整的世界。就我看到的科學而言我更相信世界本質的無序性,但人類的認知是有限的,也必然會進步的。我只能說,當一切都褪去的時候,我們又將會看到什麼那?以上純屬個人的一些看法!


猜測虛無主義者都有些共同點,就拿我自己來說:

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但能力不足以實現世俗的成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但不足以稱為富人。(小夥伴們,你中槍了嗎?)

回顧自己的一身,變的虛無幾乎是偶然中的必然。

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是個固執的人,不受環境的影響。我想說,其實一個人全部的人格都是基因與環境綜合作用的產物,並不存在一個超脫與此之外的「人格」。這種宿命論聽起來讓人不舒服,但不幸的是,討厭宿命論本身就是人格的一部分,是受環境影響形成的。這麼說來虛無主義也就失去了神秘感,它和七情六慾一樣,只是生物本能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我們是精英教育的一代,最後沒變成精英,自然趨向虛無。(別跟我說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是從環境找原因,那是同一回事)。虛無主義者時常為無意義感到痛苦,都是難兄難弟,但不用為此沮喪,請許我來分析下咱們的優勢。

優勢一:咱們很超前!

經常會羨慕這樣一些人,像打了雞血,樂觀,富有生命力,積極向上,陽光健康。但仔細想想,這種狀態未必能維持一輩子,雞血總有一天要冷卻成狗血。發家致富的人可能家道中落,風風火火當官的人退休後有失落巨大,等等。虛無的痛苦是人都逃不過,只是來的時間早晚。(不排除有人一生從沒大坎坷,積極的心態維持到入土,這樣的人真幸運!)既然虛無是必然,人人有份。早一天看開,早一天苦盡甘來。挫折使人成熟,我們是提前長大的人,哈哈!

優勢二:咱有物質基礎!

很難想像一個疲於奔命的人,還有多餘的精力思考人生思考哲學,相比之下,我們很幸運。毛姆說過:藐視世俗,世俗就會變得對你敵意,導致你也會對世俗敵意,這樣內心就不能平靜。正是那些物質基礎保護我們抵抗干擾,留下一個寧靜的空間供我們思考。設想,如出生在一個暴力犯罪充斥的貧民窟,生命與尊嚴無時不刻受到威脅,這種環境下你想要虛無都不行,逃也逃不過,避也避不開,只能被動的活在生存於繁殖的焦慮中,太可憐了。與之相比,虛無主義者顯得優雅而從容。再者,我們生於一個美好的時代。意識形態年代(文革)也很難虛無的起來,雖說現在物慾橫流,但只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比如國企)或寬裕的家境(收租婆或啃老),盡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大玩哲學及虛無之類的。雖然不受主流價值觀的認可,但基本尊嚴沒人能侵犯。(混的好的人,他們能怎麼你?最多嘲笑嘲笑,你不理,他們還能怎麼地,罵你?打你?不行吧,與其身份不符)。總之,這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是培養虛無很好的土壤。

優勢三:天生有才必有用!

實幹家鄙視評論家,認為自己為付出了艱辛與努力,克服困難,而評論家貧貧嘴,動動筆,自己懶,只會酸溜溜的評論實幹家,批評誰不會?

哎,還別說,真不是誰都會。沒文化的人寫篇評論我看看?

虛無主義者也不用妄自菲薄,虛無也不是誰都能玩兒的!就拿我來說,如果真有能力,我必會奔世俗的成功去。但沒有,也不必強求。雖然不是社會精英,但也不是大老粗,畢竟是個高才生,玩虛無最適合不過了。多看書,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是一種可持續的快樂,也算一種意義。雖說虛無是無意義,但這種意義是在無意義中最適合自己的有意義。比起那些不是成功人士胚子的人硬要把自己打造成成功人士,拚命往上爬又鬱郁不得志的人,還不如虛無。

說了那麼多,在種種環境及條件的制約下,選擇走向虛無是明智或理智的生活策略。生活中的不幸是那麼的來勢洶洶,咄咄逼人,但我們還是殺出了一條血路,騰出一方容心靈棲身的靜土。找到了虛無,就等於找到了自己,從此不再迷茫!


因為只是一個主義。

人在本質上都是認真的,真正認定「人和生存無意義」的人都不會再研究或寫作。


首先貼下名詞解釋,引自百度百科

虛無主義-作為哲學意義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與其說它是一個人公開表示的立場,不如說它是提出的一種針鋒相對的意見。許多評論者認為達達主義(Dada),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 朋克(Punk)這些運動都是虛無主義性質的,虛無主義也被定義為某些時代的特徵。如:鮑德里亞(Baudrillard)稱後現代是虛無主義時代,有些基督教神學家和權威人士斷言現代與後現代由於拒絕上帝而是虛無主義的。

下面是維基的內容

雖然屠格涅夫使虛無主義這個詞眾所周知,它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年-1819年)首先引入哲學領域。雅各比想用這個詞展現出理性主義特色,特別是康德的批判哲學。他認為所有的理性主義都可以減到虛無,這樣我們應該試圖去避免它,回歸到某些信仰。

尼采晚期的作品主要是關於虛無主義的。《權力意志》的一卷,由尼采1883年到1888年的筆記精選組成。他將之命名為「歐洲虛無主義」並認為這是19世紀的主要問題。尼采將虛無主義定義為:使世界,特別是人類生存沒有意義,目標,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質價值。

雖然後現代主義被一些人取笑為虛無主義,但就虛無主義者傾向於失敗主義來說,它並不符合上述虛無主義的公式。後現代主義哲學家試圖去尋找慶祝他所探索的形形色色獨特的人類關係的力量和原因。懷疑論不必對道德概念的現實做出任何結論,他們也不用在沒有可知事實的情況下討論有關存在意義的問題。

綜上兩條解釋,側重於虛無主義的批判性、消極性甚至是破壞性。不過要是仔細考察下思想史的話,就會發現這只是虛無主義的一個方面。因為就虛無主義的表現形式來看,其實人類思想史上應該嚴格來說是存在著兩種虛無主義。一種是消極的虛無主義,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虛無主義。而另一種則是積極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側重於批判性-構建性,不是簡簡單單的毀壞就結束了,關鍵在廢墟上的重建行為。

我們都說尼採的哲學是虛無主義的代表,尤其是他的道德虛無主義。在尼采筆下,基督教道德被批判為弱者的道德,是對強者的束縛。在尼采看來,整個基督教道德不僅是虛偽的,而且是沒有前途的。一般我們看到這裡,就會說尼采個反道德主義者,喪心病狂的反倫理者。但是尼采還有話沒說完。他認為,基督教道德必將被某種新的道德所取代,而這種道德是強者的道德,是嚴格體現著強力意志的道德,符合強力意志本身,因而是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尼採的道德虛無主義外表下,儘管對基督教道德不屑一顧、嗤之以鼻,但是他仍舊希望建立起某種新的道德體系,對基督教道德的破壞、批判,不過是建立新道德的手段。

所以我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在積極的虛無主義中,是破後而立的。對於現實、現世的不滿,將要伴隨著推到一切的重建。在舊有事物的廢墟與殘害中,將會誕生新的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新事物。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積極的虛無主義者那裡,他們有著自己的訴求與理想,他們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理想主義者,儘管他們被大眾視為喪心病狂的瘋子,但是哪有如何呢?

俄國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在其代表作《俄羅斯思想》中曾經提到,俄國人都是虛無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他認為,在俄國思想中,始終伴隨著虛無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俄國殘酷的政治現實與思想專制,使得俄國人天生具有反對現世殘暴制度的訴求。以敵基督為首的整個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是違背上帝之愛的理想,本身也是嚴重違反人性的東西,道德上的貧乏與虛偽,殘暴的專治,扼殺了人民生的希望。作為上帝的子民,俄國人有責任與義務去破壞現有的一切,並按照真正的善的原則去重建世界。

等到七十年代的時候,俄國影響力最大的民粹主義與虛無主義結合,誕生了民意黨人。他們按照「民意」行動,不惜動用恐怖主義手段來實現「民意」。後世的布爾什維克儘管堅持與民粹主義撇清關係,卻也有著濃厚的民粹主義色彩,甚至某些時刻採取的手段不比民意黨人好多少。

所以我們發現,俄國人的虛無主義更多的表現為積極的虛無主義,儘管他們破壞傾向十分嚴重,但是在破後還是跟著立。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活下去的理由就是廢墟之上的新秩序、新事物。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然後下面說消極的虛無主義。以下的更多的是類比與猜想,有錯誤在所難免。

虛無主義-作為哲學意義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這樣的一個人,你會怎麼做?

是我的話,應該會有以下幾種選擇:

1.一了百了,自我解決。因為現世生活實在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活著與死也沒什麼區別。

這樣的人會有,但不會是大多數。畢竟真正直面死亡的話,一般人還是很難跨出那一步的。

2.雖然現世沒有意義,但是我相信我能夠通過自我修鍊,克服這個問題,我會在現世探索、尋求真正的意義。這種思想可以從一些宗教信徒身上找到。儘管對面前的世界抱著太多的不認同,但是他們相信苦修是通向真理的道路,因而會艱苦得甚至是自虐得活著。真正的真理就是他們活著的理由。

3.我覺得虛無主義挺酷的,可以拿來用作批判的武器,但是真的讓我去踐行?沒門!老子還沒玩夠呢!!所以在他們看來,虛無主義不過是一種生活的手段罷了,至於生活的理由,多了去了,反正不是虛無主義。

當然,兩種虛無主義還是有共同的地方,也就是他們都承認有著虛無主義的真理。

結束,請讀者自行判斷。


虛無主義的進化是存在主義:)

人生本無意義.但我們可以自己定義.


因為還在疑惑中。


沒有理由,只是恰好也沒有死的理由。

如果在具備意識之前可以選擇(當然不可能)任何真正的虛無主義者都會選擇從未出生。

從未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享樂主義。(基於哥哥 @夏浩博 「一般來說虛無主義者可能會傾向於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生活。」的觀點 ^_^ )

答主是四川人,準確來說,川西平原,嗯,就是那個「天府之國」。

蘆山地震的時候,有一種久違的感覺湧上心頭。

虛無感。比五年前更加強烈的虛無感。

同學們刷狀態刷得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何不及時行樂」。Of course!今朝有酒今朝醉,沒人知道世界何時又會收回它的饋贈

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就像一對雙生子:虛無主義滋生了享樂主義,享樂主義灌溉著虛無主義。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劉小楓在著作中頗有見解地將偽幸福和真幸福的關係比作「調情」與「真愛」。如果把調情當真,不僅使得對方興緻索然,自己也會受到傷害。然後他說:「迪士尼樂園製造的不是幸福時光,而是虛無時光。」

填補空虛最快捷也最省事的方式就是盡情享樂,而迪士尼樂園恰好提供了大量填補空虛的場所。至於盡情享樂是否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個問題事實上無人置意。

如果說,人生的意義(人活下去的理由)在於獲得幸福,那麼,每年確是有數以萬計的人們涌到這個小小的人工樂園,來找尋一次偽造的幸福。

But!幸福豈是唾手可得。真正幸福的產生需要經歷一個延宕的過程,那些輕易便可稱為「幸福」的幸福,很可能不是幸福,而只是一瞬間慾望的滿足。比如驚悚的翻滾列車刺激了腎上腺素的分泌、可口的奶油蛋糕喚起了味蕾的覺醒。

慾望同幸福其實非常相似:它們一經產生便旨在滿足。不僅如此,它們的本質都存在於滿足的延宕。不同的是:幸福是一切活動的終端,而慾望只是偽造的幸福。慾望得到滿足,產生的快樂不會駐足

所以,回到開頭:填補空虛→盡情享樂→慾望得到滿足→快樂不會駐足→填補空虛→盡情享樂→慾望得到滿足→快樂不會駐足......


那麼多借口、只是怕死、


把生活當作一個遊戲,努力全身心的投入進去。


因為找不到死的理由


推薦閱讀:

你在什麼情況下能意識到自己的「自我」或「自我意識」?
尼采提出的Will to Power 是一個什麼層面上的Claim?
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評價、理解幾本影響最大的中國思想史、哲學史著作?
古希臘的自然哲學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成現代科學的?

TAG:哲學 | 虛無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