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說SATA 6Gbps的替代方案是什麼?

現有SSD的潛能已遠遠不止600MB/S,高端SSD(非PCIe)潛能應該在Read 1500MB/S Write 1000MB/S 受介面限制大多極限也就控制在550MB/S,雖然有PCIe Express 方案但似乎最高也就12Gbps 台式機可以轉接PCIe 筆記本怎麼辦? 為什麼一次性不出個帶寬高的介面?很多性能不是浪費了么,難道硬體廠商們都無動於衷?(不考慮價格因素)


當然是 PCIe。為什麼筆記本就不能了?蘋果現在全系列筆記本除了一款入門型號還搭配機械硬碟,其他全部都是 PCIe + SSD 了。高端存儲現在也在熱純 PCIe SSD 的方案了。


M.2 啊,Key B+M 掃兼容,Key M 拼高速。只有 Key M 的,速度破 G 無壓力,搜 XP941,vaio pro 里用的就是這貨

接下來有新標準,叫 SATA Express,把 PCIE 通道直接接到硬碟里


做存儲開發的忍不住來說兩句了。企業級來說,都是講的SAS 6Gbps,SATA算是SAS的家用版吧。在企業級存儲了,現在SAS介面確實在高性能方面有瓶頸了,不光是帶寬很難突破6Gbps,每個SAS控制器可承受的IOPS最好也就12W左右,而單SSD硬碟的IOPS就可以達到幾萬,顯然控制器已經是瓶頸了。
現在的趨勢是追求IOPS的存儲基本都會使用pcie介面,單個pcie介面可承受15萬的IOPS,多個pcie口就會更多,上限是cpu的QPI匯流排的限制。
至於題目中說得pcie的帶寬數據,太低估了,機器外部的互聯網路比如Infiniband現在都56Gbps了,4萬兆乙太網也快普及了,pcie這種機器內部介面只有40Gbps?維基百科上有答案的,pcie帶寬很高,不是問題,你可以想想顯卡需要多大的數據交換就知道了。
說回家用機的話,SATA口的SSD足夠用了,實在不行可以弄個RAID卡啊,對於單機來說這都不是事。企業級需要5GB/s的帶寬咋整?需要30W IOPS咋整,傳統磁碟陣列都能滿足這種需求。


ssd的壽命關係。比如我的ssd測試讀寫時可以達到300M每秒左右。可是實際使用在100M左右。經查詢是因為廠商為了性能與壽命的均衡特地設定的


兩個方向:一個是sata12gbps一個是改用pcie3介面,後者在x4下可以有40gbps。

另外幾年內一般用戶對超過500m/s的讀寫性能需求不大。


一個可以壟斷市場的介面,需要技術的完善成熟,更重要的是利益的分配問題,每一個介面背後都有專利的擁有者,產業上下游的生產者,利益如何分配是行業內評判產品生產必要性的主觀意願!每家大公司都有出色的解決方案,但問題是說服競爭對手轉投自己的技術基本上不現實!例如intel已經學amd把南北橋集成在處理器中!包括集成顯卡。僅僅是這樣已經有很多人失去了飯碗!intel可以做的更好,它可以把音效卡,內存,網卡,硬碟,鍵盤滑鼠等控制器全部放進處理器,但是它沒有這樣做,不是它不想這樣做,而是它的合作夥伴不允許intel絕對壟斷。試想一下,如果intel那樣做,主板廠商還有利潤嗎?一顆處理器擁有所有功能,主板就只剩安裝介面了!為什麼比爾蓋茨是首富呢?某種意義上他達到了絕對壟斷!


前幾天看到有公司推出利用內存槽的ssd產品了,想想這應該是現在最佳的了吧.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看待中興靠先升級7.0「贏了」華為一次?
鉚接(riveted)、螺栓連接(bolted)和焊接(welded)各有什麼優劣?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和軍事水平能抵擋燃燒軍團的入侵嗎?
看了很多連環殺手的案例,都在幾十年前。現代科技先進,網路發達,監控普遍,很難出現連環殺手了吧?
有人說幾十年之內就出現強人工智慧,那我現在還有必要學習嗎?

TAG:科技 | 硬體 | 固態硬碟 | 硬碟 | 電腦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