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系統化的思維?如何培養系統化的思維?


親愛的小傻瓜,有個專門名詞就叫系統思維,這是一種底層思維方式。

一、 先說什麼是系統思維?

人類最底層的思維方式其實只有4種:發散思維、水平思維、收斂思維和系統思維。其它各種什麼互聯網思維、營銷思維、產品思維等,其實都是具體的策略方法而已,就如同36計一樣。

第一種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天馬行空,四處發散的一種思維模式,你胡思亂想時的狀態基本就是發散思維。所謂思維導圖、創新思維、發散聯想等等都屬於發散思維。

第二種水平思維,是指從多個方面看待同一個事物的思維方式,一件事情,我們既要看到好的地方,又要看到不好的地方,這就是水平思維的一種典型方式。6頂思考帽、批判性思維、逆向思考等等其實都屬於水平思維。

第三種收斂思維,是一種類似漩渦,將四周零散的點聚焦的思維方式,歸納和演繹是收斂思考僅有的兩種思考方式。提及比較多的金字塔原理、結構化思維等等就屬於收斂思維。

第四種是系統思維。前3種思維都有挺大的使用局限,而系統思維以系統論為基礎,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也是我們最值得花時間去掌握的。真正掌握系統思維後,你可以輕鬆地看到問題的本質、更有效率地完成手上的工作、也更容易思考清楚。

----------------------------

系統思維是將認識對象作為系統來思考的,框架是對系統的一種簡化。在一定範圍內,用框架代替系統作為思考對象,既能發揮系統思維的優點,又大大降低了思考難度。《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自認為是對系統思維講述得最清楚的一本書)這本書上這麼說:簡化後的系統思維,就是通過選擇、改善或構建「框架」,從而更快速、全面、深入地系統思考問題。

所以,「如何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在開始練習的時候,可以換成「如何更好地運用框架」?

那麼問題就來了,框架是怎麼形成的呢?

二、 如何構建框架?

(1) 積累經典框架,用別人的。其實這就是自上而下地選擇框架。

人類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針對萬事萬物的系統積累了豐富的認知框架(各種理論模型、思考工具),例如用於宏觀環境分析的PEST模型、分析企業財務狀況的杜邦分析法、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等。

雖然,受限於客觀環境和人類發展水平的限制,任何的理論模型都有其一定的局限和應用前提。即便如此,站在巨人的肩膀基於已有框架進行改善大多數時候都好於重新發明車輪。

所以,自上而下地選擇框架,最重要的是日常多積累框架。

(2) 自力更生,自己構建框架。其實這就是自下而上地構建框架。

構建框架的要求就是滿足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所以,培養系統思維需要做的是在分析問題中刻意保持MECE的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選用已有的經典框架會越快越好,但事實是每個框架都會有應用邊界,所以在運用框架前首先對自己問題進行界定,並且了解清楚框架的應用範疇,進行有效的匹配。

三、 如何培養系統思維?

下面是個人在實際訓練過程中的幾個日常小技巧,做得較多的是閱讀畫框架。不建議全部嘗試,選擇某一項堅持下去就行。

1、閱讀一本書,構建閱讀框架(用思維導圖,建議分級3層)

人在閱讀總結中心思想時通常有兩種模式:一是尋找關鍵句,二是檢視閱讀完後進行自我總結,你可以對號入座下自己是哪種模式。

系統思維力相對較弱的人,往往會忽略大局,陷入細節中,而通過給自己限定時間(建議1小時內)來閱讀, 把握主次,構建一本20萬字的書籍的框架,能夠鍛煉你的總結歸納能力,加強全局觀。我本人是在如此閱讀30本書後,才有感覺的。之前也寫過一篇高效閱讀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去看看:一天一本書,你也不一定是在高效閱讀 - 知乎專欄

2、寫作,方法論相關

放棄一切「我有一個故事」的寫作方式,雞湯文只適用於不能有效管理自己情緒的人低落時打雞血,它以偏概全的文風對於思維力的提升不會有絲毫幫助。

針對方法類的寫作:首先你得確定主題,其次根據主題構建系統框架(符合MECE),最後再逐個分解。主題:框架:內容的寫作時間分配建議是1:2:2。

3、在知乎回答問題

每天回答一個問題,不是隨便寫寫或說說,而是在寫之前先想好自己想要說什麼,依據是什麼。寫完再檢查調整,比如我這篇回答,其實就是想用「what-why-how」的結構,但是大家都以及清楚why這部分(為什麼要學習系統思維),所以我也就省略了。

好了,劃重點了!真正的思維訓練其實是要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實際解決問題才行的,所以,推薦夥伴們多用框架來解決問題,相互探討,歡迎關注知乎專欄框架的力量-YouCore? - 知乎專欄


Update:2017-11-03

看到有不少人點贊,同時評論區也有人說我誤導大眾,我說的只是結構化思維壓根不是系統化思維。在這裡我想說下我的看法:

文字、定義、名詞、分類、標籤....是人發明出來的,這便於我們在闡述一類事物的時候能夠在短時間內更高效地達成共識,比如我說「貓」,你很快就會在心裡有一副貓的畫像,我不必用很多言語來描述它,長毛的or短毛的、什麼顏色的、發源於何時.....因為在我們的認知里早有「貓」這種動物的存在,我們知道它是一種小型的貓科類動物,我們知道它分為很多品種,有很多花色,它們有自己很特別的習性....這是一個很抽象的聚合概念,但我們用語言把這些概念濃縮為一個字「貓」。

而定義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這個回答有沒有一點點參考價值?如果有,我覺得它就有留在這裡的價值;雖然本身這個問題問的就是一個定義,但我從提問者的角度出發,我覺得他實際上是需要一個簡單的方法論,有個輪廓,知道做事情、思考問題如何更有邏輯、更有條理...

但在這個問題中,提問者用了「系統化思維」這個名詞。

Ok,也許有說的不對的地方。但我始終覺得,定義不是最重要的,定義只是工具。

------------------------

原回答時間戳:2016-02-01

一、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系統化思維?先了解[系統]的明確定義,Wikipedia的解釋是:A system is a set of interacting or interdependent component parts forming a complex/intricatewhole. Every system is delineated by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boundaries,surrounded and influenced by its environment, described by its structure andpurpose and expressed in its functioning.

第一句很好理解,即系統是指將一系列相互影響的、零散的東西進行有序的整理,而形成的具有整體、全面性的整體。所以系統化思維即:能夠將一系列零散的問題進行有序整理,並以全面的、整體的視角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重點在於第二句,每個系統都受到時空性及當前狀態的局限。所以系統這個東西本身就是flowing的,是變化的,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和思維模型,我們可以相信方法論,但不要迷信方法論。

二、如何培養系統化思維?

第一步:工具

1張A4紙+1支能寫的筆,or腦圖工具,互聯網從業者們想必對腦圖都很熟悉了,其實對於其他行業的人士,我也很推薦使用,畢竟比用紙筆的草稿更具分享傳閱性嘛。這裡推薦幾個App: mindjet、mindnode(付費)、mindly,都非常好上手,誰用誰知道。當然還是那句話,不要看重工具、不要神化工具,不是用個腦圖就是有系統化思維了,它可能只充當了你的記事本的角色;

第二步:界定問題

事實上,我們最大的問題往往出在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那麼現在,把你想到的問題儘可能地羅列出來,它們可以是雜亂無章的或者任何一個與主題有關的念頭;這裡推薦兩個思維模型,職場人士多少都會了解過,它們很簡單也很好用,工作中生活中都可以派上用場。

第一個——6w1h,即小學語文四元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之加強版,

Why-我做這件事需要達到什麼目的;

What-我需要為此做些什麼;

When-何時開始行動;

Where-涉及到的地理範圍;

Who-相關人都有誰;

Which-選擇哪一種方式展開;

How-如何開展計劃。

第二個——SWOT,這對於企業分析內外部態勢很常用到,我也時常用來分析其他問題,四個字母分別代表:

Strength-與他人相比,我的優勢是什麼?

Weakness-我的弱勢在於什麼?

Opportunity-我還有哪些機會?或者還可以製造哪些機會?

Threat-我的周圍存在哪些潛在的威脅?

正好最近聽幾位同學都說到想換工作的問題,我利用以上2個模型,使用mindnode把換工作這件事情做成邏輯樹簡要地分析一下,並不是完整的思考結果(記住,分析方法多種多樣,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可復刻,且沒有對錯之分);

Tips:在思考的過程中多問自己幾個「why」和「so what」,「如果不是A,那麼還有B嗎?」,保持批判性;

沒錯,如你在圖中看到的,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你去解決,但關鍵在於我們把一個模糊的概念、一種想當然的情緒找到了一個落腳點和一些可以嘗試的方法,這就已經足夠讓我們不再那麼混沌無措了;

第三步:整理邏輯樹

我們將邏輯樹的各項子內容合併同類項,即麥肯錫人常說的MECE分析法,全稱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也就是對於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通常為3個大的分類(2個太少,4個太多),其下包含了各種子議題,這樣我們就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

還是回到我們上文所說「換工作」這件事兒上來,通過觀察各子議題,我發現可以將它們劃分為三個大問題:

1、我需要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2、我需要具備什麼技能?

3、我可以通過做哪些事情去改變目前的現狀?

記住我們的原則,這三個母議題必須是相互獨立,並且完全涵蓋所有方面的。比如我們把「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改善與上級的關係」作為母命題就不合適了,明顯它是包含在「3、我可以通過做哪些事情去改變目前的現狀?」之下的,而需要改變的方面必然有很多。

第四步:大膽假設

依據第三步的三個母議題,重新整體我們的邏輯樹,並進一步進行大膽假設,尋求解決方法;

(不再畫了,你們懂的怎麼做的=。=)

第五步:小心求證,得出結論

找到相關專業人士,可能是你的同行、前輩,當然你也完全可以去知乎提問,或者利用搜索引擎,進一步思考第四步中你所想到的解決方法的可行性、去偽求真;

第六步:Move move move!行動行動行動!

如果是長線問題,我們可以先制定計劃,具體怎麼做計劃網上有很多文章,當然有興趣的也可以找我探討(害羞);

說了那麼多,其實概括來說就是高中政治課學的幾句話: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以及,不斷地實踐、實踐再實踐。

不要說聽了那麼多道理、讀了那麼多金句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大部分時候只是我們想不想改變而已嘛。


系統化的思維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在學術上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專門用這樣的思考方法來研究事物,被稱為「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

想要真正了解系統思維,個人首推系統動力學的泰斗,《第五項修鍊》作者的老師,美國的德內拉梅多斯女士所寫的《系統之美》。因為閱讀一本書比較耗時,我在讀完之後總結了書中的知識,結合了自身的理解,寫了一篇讀後感,希望可以幫助到了題主。

引子

為什麼近年來政府的公信力逐漸下降?互聯網中信息傳遞速度加快所帶來的放大器效應,使最近的「顏色事件」備受矚目,撲面該地的輿論壓力波及美國華爾街;而就算公安重視案情,嚴肅立案調查,公布真實調查結果,輿論仍是一邊倒的不信服(甚至就連筆者本人也持保留意見)。到底為什麼政府的公信力逐年下降?政府到底是要公布真正的調查結果還是承認民眾所認為的「真相」?想要提高政府公信力,真的是建立幾個知乎、微博大V賬號,在網路上澄清謠言、公布信息就能做到的嗎?

為什麼要掌握系統思維

在大千社會中,各種各樣因素的運作往往讓人捉摸不到頭腦。政府有時制定的控制市場行為,往往使市場的波動更大,16年1月1日滬深兩市實施的熔斷機制,本意控制股市交易品價格所產生波動的交易風險,但在真正起作用後反而增加了股市的波動。在機制正式實施不到兩個星期內,股市就經歷兩次因為指數大跌而引起的熔斷,熔斷結束股市反而沒有穩定,仍然不斷下跌,誘發第二次熔斷。其中,1月7日,早盤在短短30分鐘中經歷兩次熔斷,二度熔斷觸及閾值,兩市提前收盤,創造了休市最快記錄。同樣的錯誤,也發生在我們自己的頭上。戒煙患者,每次鄭重其事地戒煙一段時間又會再次復吸,每天吸煙的量還可能變本加厲;減肥人士,節食一段時間後,又繼續暴飲暴食,體重先降後升,最後反而增重了。這些錯誤的根本原因,在於系統思考的缺失,只思考系統中一個要素,或要素與要素之間的簡單聯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是「頭」「腳」出現問題的原因往往跟整個身體系統運作不力有關。而真正的系統思維,關注的是系統中的各個連接中的動態聯繫,思考各個迴路的互相作用,來達到真正透徹地看待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民眾對政府不滿情緒的積累,政府公信力逐年降低;政府自以為自己公布了真正透明的信息,建立了網路大V來進行民意溝通,但民眾依然不滿意政府所做的努力,依然質疑政府包庇罪犯。這其中的原因真的是政府不夠努力,故意欺騙、打壓民眾嗎?這裡的問題,需要用更加全面的系統思維來思考,來分析整個社會信任系統中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差錯。

筆者在閱讀完系統思考界泰斗,美國的德內拉梅多斯女士所寫的《系統之美》後,感慨頗深,此文也意在結合她所寫以及本人自身的理解,分為上下兩部分,來總結、發散並且強調利用系統思維的真正重要性。

系統簡介

系統的構成

系統有三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要素、連接、目標

要素:指一系列在系統存在的事物,大可至國家經濟系統中的一家公司,小可至人體中的一個細胞,在特意劃定的系統中,都可以稱為要素

連接:要素與要素之間是存在連接的,主要分為兩大類的連接類型,第一種是物質流,例如人體吸入氧氣通過肺泡轉化,再通過血液將氧氣輸送到人體全身上下;而另一種信息流,則是例如行業中的新聞傳達到公眾的視野之中,從而影響上市公司的股價的這種信息傳達對於系統的影響

目標:任何體量的系統都擁有其固定的目標,沒有目標,系統是組建不起來的:龐大到國家,目標是維護整個社會的共同發展,而人體系統的目標則是使人得以生存繁衍下去。

「見樹不見林」——在系統中的迷失

系統可能存在多個目標,數十上百個連接,而對於要素,則可能存在成千上萬個。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犯的錯誤之間,就是見樹不見森林,過於關注眼前的要素,而忽視要素之間的連接;而連接對於系統的影響其實遠大於要素。

單個要素的替換對於系統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大學中的少一個教師或者一個學生照樣可以運作;但是如果將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交換,由學生給老師教課,學生給老師打成績,那麼大學則可能完完全全就亂套了。

在感冒時,多數人會吃感冒藥來達到抑制流感病毒的目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對症下藥」,然而從系統的角度來說,吃感冒藥的行為只關注到了病毒的要素,卻忽視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連接,忽視了流感病毒感染人體的真正原因往往是人體狀況恰好給病毒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條件。所以,真正戰勝流感病毒的方法還是日常堅持鍛煉,保持良好的免疫力,讓病毒無法在你的身體上寄生(吃藥只是應急的解決策略,而並不能真正解決系統問題;當然如果你的抵抗力很差,感冒很嚴重,你還是按時吃藥順便多喝熱水吧)

而在連接的更高一級,則是目標:而系統的失調,往往處在子系統的目標和整體系統的目標不一致,例如企業排放未達標的污水來減少生產成本,但對於企業所處的社會總系統中,被污染的水源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而對社會總福利產生消極影響。政府會採取措施懲罰企業(往往是罰款、徵稅等經濟),而企業因為懲罰使得生產費用更大,經濟壓力更大,更沒有資金去處理污水,反而還是會偷偷的排放污水。而一個優秀的系統,系統的整體目標和子系統的目標,往往都是一致的。

系統行為的動態性——存量與流量

系統的複雜性還在於,系統是動態變化的,而動態變化的表現形式,則是存量和流量的變化。這裡引入《系統之美》中對於系統存量的描述:

在任何時刻都能觀察、感知、計數和測量的系統要素(對系統中變化量的歷史記錄)」

看似很複雜,其實通俗地來說,存量就像是浴缸里的水量,銀行賬戶里的錢一樣,是一段時間流入和流出量的歷史記錄總和。而這一段時間內改變的狀況,即流入和流出的量,則被稱之為流量。

由於本身的一些運作原理,改變流量往往更加容易,比如你可以加大水龍頭的閥門,使水流入浴缸的速度更快,你每個月多花一兩千塊給你心愛的女朋友多買幾隻口紅,讓銀行賬戶里的錢更快用光光。而存量因為其本身的體量,以及流量運作所需要時間的特性,往往改變會比較慢。馬雲爸爸就算年薪只有1塊錢,他手上掌握的阿里的股票和他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等財富,也能讓他自己以及後幾代衣食無憂。然而,存量變化緩慢而產生的時間滯後,則可能是影響系統穩定性的根源。以前用熱水器的家庭往往會有這個問題(現在大多熱水器已經有恆溫功能了),因為有長長的管道,在洗澡的時候,當我們剛打開淋浴噴頭的時候,熱水還沒有通過管道過來,水溫偏低,於是我們調大熱水開關,以期水溫快點升高,因為一開始水溫偏低,我們會過多地調大熱水龍頭,而當熱水通過管道過來的時候,真實得到的水溫又會偏高,我們又會調小熱水龍頭,如此往複來得到合適的水溫。

對於動態變化之間的關注程度,人們也是有偏見的,人們往往最關注存量,其次是流入量,最次是流出量。柯達公司的倒閉,就是固守系統存量,忽視流出量的典型例子。生產膠片相機的柯達公司在上個世界的膠片市場風光一時無二,然而二十一世紀之後數碼相機市場發展迅速,柯達依然只重視存量——傳統膠片市場,巨大的膠片市場存量仍然能夠讓柯達堅持「一段時間」,而忽視從膠片到數碼的流出量,轉型數碼市場過慢之後,柯達渴求吸取膠片市場最後一絲紅利。最後因為市場的萎縮和業務發展過於滯後,導致曾經的膠片相機市場的巨人轟然倒塌。

反饋:系統如何運作

由這麼多複雜的部分構成,系統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當某一個存量的變化影響到了與其相關的流入或流出的量,反饋迴路便形成了!各個要素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所構成的反饋迴路,影響著存量水平,也是真正驅動系統的原因

系統的反饋迴路分為兩種:調節迴路和增強迴路。

「調節迴路具有保持存量穩定、趨向一個目標進行調節或矯正的作用」

顧名思義,調節迴路可以將存量引導至目標狀態:在夏天,打開空調的冷氣,設置指定溫度為26度;當室溫高於26度時,空調冷氣打開,使室溫趨於26度,到達26度後自動關閉;而夏天的室外溫度可達35度甚至往上,室外的熱傳遞將會是室溫升高,當室溫升高後,空調冷氣將會繼續打開,從而使室內降低。

這是一個調節迴路的運作原理,而往往真實的情況是,空調並不能使室內剛好保持在26度。當空調製冷效果很好的時候,冷氣打開後,室內可能一度低於26度,在室溫低於26度後,冷氣關閉;而外界通過熱傳遞使室溫升高,室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後,冷氣再次打開。這樣的調節迴路構成一個存量波動的系統。另外,想必大家在初高中都做過實驗,溫度越高的水在室溫下水溫下降的越快,從中引申出的原理就是,兩個密閉空間的溫差越大,熱交換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些空調的製冷效果較差,室溫降低到26.5的時候,可能外界的持續熱傳遞的加熱效果,已經和冷氣的製冷效果相平衡了,也就是流入量和流出量達成了一致。空調的冷氣會一直打開,但是室溫卻始終不能達到26度。這兩種情況都是調節迴路所形成的動態平衡,雖然作用形式不同,但是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還是使存量保持一定的水平。

而增強迴路,作用則是強化系統原有的變化態勢。

狹義上說,增強迴路可以是一個複利模型,遵循邊際效應遞增的原則。最典型的就是理財師們鼓吹的利息複利,往銀行里存錢,通過一定利率再經過一段時間後獲得利息。利息的獲得使銀行賬戶里的本金增加,本金增加的使得通過一定利率獲得的利息也增加,利息增加使本金增加,本金增加使利息增加,如此循環,就構建成了一個增強迴路。數字1每天複利增長1%,持續365天,最終的結果接近38!(1.01^365=37.78)

公司的成長也是增強迴路,公司投入一定資本運營,獲得利潤後部分返還股東,剩下部分繼續投入公司,擴大公司規模以期獲得更多利潤。而遠遠不止財富上的複利,生活中充滿無處不在的增強迴路。最著名的增強迴路所產生的社會效應要屬「馬太效應」,也就是俗稱的二八效應,或者可以說是長尾理論,冪率分布,其實都是一個意思。社會中極少部分的人,往往掌握大部分的資源。有人說,這不公平啊!怎麼可以這樣呢!但現實就是這樣,因為這個社會系統的規則,增強迴路的作用,決定了這個系統就是如此運作的(這樣運作情況也被稱為系統基模(基本模型)之一):家庭背景優秀的孩子,從小就有許多見識世界,塑造世界觀的機會,優秀的家庭教育使他們能夠更全面的成長,有一些學霸家長的知識水平可能遠高於學校里的老師,平常在教育孩子時時常夾帶私貨。也知道讓孩子以更好學習方法來學習,所以你看有些人平時也不怎麼認真學習、看書寫作業,但人家考試就是能夠考出好成績來,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長得好看,有氣質,為人熱情,跟人交流時也是一朵交際花。好的教育讓他們上了好的大學,知名大學又能為他的能力進行背書,找到更好的實習,而此時掌握優質資源的家長又能介紹更好的實習,帶領他們更加快速、深入全面地了解各行各業,最終讓他們選擇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行業。一些人在大學快畢業時還為了工作發愁,而這些天生家庭背景優秀的人往往手裡已經有好幾個offer,正在發愁去大摩還是麥肯錫了,去阿里還是騰訊了。接下來往後,除了學習之外發展出來軟實力如豐富的閱歷、廣泛的愛好以及強大家庭資源,又能讓他們在職業發展中如魚得水。而在這些優秀的圈子裡混的,也基本上都是優秀的高富帥、白富美,最後他們強強聯手,又生下一個喊著金湯匙出生小寶寶,往後繼續走他們走過的路,你說「氣不氣」。增強迴路,讓擁有巨大價值存量的人能夠吸納、積累更多價值,更大的價值存量是他們通過價值交換、價值變現使個人價值存量更大。一般人的成長速度可能是線性的,而這些通過增強迴路成長的人的成長往往是指數級成長,更有甚者則階梯式躍遷成長。增強迴路不僅可以正面強化,也可以反面強化。所以在另一方面(並非貶低),客觀來講,社會底層的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在偏遠地區的甚至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就早早進城打工。每日處在滿足溫飽的掙扎邊緣的他們,也不會花更多心思去提升自己,追求更好的職業發展和生活;在低價值創造的工作之外發泄苦悶的情緒,染上酗酒,賭博等不好的習慣。結識的對象,往往也不會是高水平的人才,他們的後代很有可能會繼續重複他們的命運。而一時的壞習慣,如賭博,甚至是吸毒,將會使整個家庭以及幾代人陷入萬劫不復的痛苦之中。就是如此,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形成了「馬太效應」。所以這也是近期一直批判的「階級固化」所形成的系統性原因,想要打破階級固化,就要打破向下的增強迴路,構建向上的增強迴路。而因為存量的變化緩慢,一個向下迴路的打破和向上迴路的建立,往往需要幾代人的方向一致的共同努力。

兩大系統

存量數量以及所涵蓋的迴路種類以及作用方式,可以讓系統多種多樣。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外部表現可能各不相同,但當兩個系統具有相似反饋結構時,他們實質上是同一個系統,並且會產生相似的動態行為。接下來我會列舉《系統之美》一書中列舉的一些典型系統的例子,來簡單介紹兩種狀態下不同的系統。

單存量系統:只存在一個存量的簡單系統

空調房就是一個典型的單存量系統,其中有兩個調節迴路。一條是室內與設定溫度之間存在差別,打開空調的冷氣使室內降溫,第二條是室內外存在的溫差,讓室外環境能夠通過熱傳遞來對室內進行升溫,兩條調節迴路互相作用來使室溫維持一定水平。在前文中已經提到,迴路所傳遞的信息只能影響未來的行為,不能立即改變系統所帶來的時間延遲,會使這個系統形成動態平衡,或者是振蕩的狀態;而值得注意的是,體會系統變化的方向,往往在於判斷到底是哪條迴路站主導地位。當冷氣更強的時候,室內溫度下降,甚至一度低於設置溫度,此時關閉冷氣,外界熱傳遞使室溫慢慢回升,回升至一定程度後,繼續打開冷氣,此時佔主導地位的是空調製冷這一條迴路;而當外面的氣溫達到40度甚至45度時,外界熱傳遞很強;或者是房門大開,熱傳遞速率同樣很高;而空調的製冷效果則微乎其微。一直打開冷氣,也不一定能降到指定溫度。所以,使室溫舒適有兩種方法,一是加強空調的製冷效果,設定更低的指定溫度,購置更好的空調,而這帶來的則是購置成本上升,而空調的保養也需要持續地資金投入;二是,減少與外界的熱傳遞,比如設置遮光板,避免陽光直射,讓房間的隔熱效果更好;利用特殊的新風系統,盡量使室外進入房間里的熱氣溫度跟室內溫度保持基本一致。關注流入量,增強製冷效果,會帶來持續的空調投入;而控制流出,減少冷氣的散失,減少外界對於室內的影響,往往可以一勞永逸。

另外,再簡單闡述其他單存量但被不同迴路調節的系統。如人口水平,在流入端,每年人口存量的流入量運作,可以簡化為相對恆定的人口出生率係數乘以現有人口水平,每年出生的人口提高了人口存量,今年人口存量的提升使明年的出生人口繼續增多,此時便出現了增強迴路。而流出端,每年的恆定的死亡率使得一定的人口死亡,從而使人口水平保持一定的動態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若增強迴路強於調節迴路,那麼因為增強迴路的複利特性,儘管存在調節迴路,人口水平仍然會呈現指數式上升,例如上世紀前葉的中國人口,因為戰亂和貧窮使得死亡率很高,與出生率所構成的增強迴路達到平衡,並沒有快速的人口增長;而新中國成立後,逐漸發展的經濟使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也相應提高,此時增強迴路佔主導地位,人口出現爆炸式增長;儘管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在02年開始實施,嚴格控制出生率,但是因為迴路作用的時間延遲以及增強迴路本身具有的慣性仍然巨大,在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較2000年比較人口仍然增長了1.3億。

雙存量系統:存量互相約束的系統

石油經濟和漁業經濟就是典型的一個依託不可再生存量,另一個依託可再生存量的系統。

石油經濟系統中,以資本為第一個存量,投資提升資本,而資本帶來的利潤繼續增大資本存量來形成一個增強迴路;而另一方面,如固定資產受限於使用壽命而產生折舊、甚至通貨膨脹都會形成調節迴路來使資本貶值。除了這些,這個系統的複雜性則體現在增強迴路中的利潤,受到另一個存量石油資源的影響。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石油是沒有流入量的,只有流出量。對於石油經濟來說,資本投入越多,對於石油的開採量越大,由於一開始石油儲量豐富,初期單位資本收益大,油價也相對趨於穩定,帶來的利潤越大,則會使資本越來越多,增強迴路開始積累複利效應;但另一方面隨著石油存量會逐漸下降,此時的得到石油的難度加大,單位資本收益開始降低,為了分攤掉成本增加帶來的收益減少的風險,石油的價格就會上升,但利潤仍然下降了,這時就出現了第二條調節迴路,來發揮逐漸削弱「資本-利潤」這條增強迴路的作用。但此時石油經濟仍在賺錢,石油仍在開採,最後隨著石油存量越來越低,增強迴路被削得越來越弱,資本折舊這條調節迴路也開始發揮作用,最終導致開採石油的成本太高,單位資本收益下降到大力提高石油價格也無法分攤(或者是過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時候,這座開採的油井就會被廢棄,這一個由石油經濟所建立起的系統也最後走向消亡。

擁有與石油經濟類似的系統,但不同的是,漁業經濟的另一個存量,魚群資源多了一個與人口增長一樣由一定再生率影響的增強迴路控制的流入量。儘管是一個加強迴路,但是同樣存在的資本投入增強迴路依然會使魚群存量往下降的方向走,所以既有流入和流出,此時的系統就會形成動態平衡。或者是在魚群存量少到一定程度時,尋求魚群變得困難,即使由於稀缺而帶來的價格上漲也無法維持漁民出海捕魚的成本的時候,漁民就會停止捕撈,使魚群再生到出海捕撈再次具有經濟效用的時候。此時的魚群存量就出現了定期振蕩的動態平衡,而資本存量(此時可以說是對於捕撈行業的資本存量,只指捕捉某一特定種類的魚)也同樣會出現定期振蕩的動態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漁民會通過加強捕撈技術,比如加裝聲納等等先進技術,來捕捉因為稀缺而價格昂貴的魚。此時魚群的再生迴路還是無法發揮主導作用,那麼魚群資源就會逐漸枯竭,漁業經濟系統也會與石油經濟系統一樣走向崩潰。所以許多國家地區設立禁漁期的目的,就在於,停止捕撈,使魚群通過再生的增強迴路來使魚群存量重新回到適合捕撈的程度,從而使系統可以動態存續下去。

小結

看問題,看事件如果從系統角度來看,往往一些看似無解的問題,最終還是會變得有解甚至讓人豁然開朗。本篇文章結合《系統之美》所表述的內容,對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以及一些典型的系統進行了簡單的闡述。下一篇文章將會繼續闡述因為系統中互相作用而產生系統特徵、分析系統時的障礙和誤區,以及最後如何干預系統,在複雜系統之中倖存下來。

後續待補充- -還沒寫好


我是看這本書的系統化思維導論(銀年紀念版) (豆瓣)

簡單說下我目前的了解:系統化思維並不是「有條理地思維」,而是將思考的對象作為一個系統來思考。至於什麼才是系統之類的,建議看上面這本書。這個作者Gerald M. Weinberg關於思維和程序員的書都很好。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下,是大家為什麼要所謂系統化思維。有些人就說,遇到問題或事情時,給出的建議或方案不全面;還有些疑問,說不出其所以然,所以希望能通過系統化的思維來提升自己見解。誠然,如果意識到這個,說明大家在有意識的提升自己的認知事物的層次。請注意,僅僅層次而已,就深度而已,這裡並不涉及過多描述。

看了上面有一位專家在解釋系統的定義,引用了維基的說法,這個挺好的。

人們在認識事物第一步就是尋找定義,我們再來慢慢回顧下諸多的定義:

1.英譯:系統(system)一詞來源於古代希臘文(systεmα)意為部分組成的整體。

2.詞典:自成體系的組織;同類事物按一定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成的整體。

3.錢學森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有機整體又是它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運動著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之中組成的具有某種確定功能的整體,謂之系統。

看了如是多個定義,不少朋友看出來了其中關鍵詞,就是在講系統的關鍵是:整體。那既然都知道,為什麼在解決問題或處理事情,個人之間的差距依舊很大呢?

有一個答案可以部分的解釋:就是人在教育過程和學習過程之中,慢慢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認知習慣。在後天的訓練中,並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導致其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在知道定義之後,不是急著去找解決方案,畫什麼邏輯樹之類的。而是再把系統這個內容一層層的往下撥,理順了,再按照上面專家說的1/2/3/4/5步驟去解決問題,給出方案。

第二步,明確系統的屬性

知道了什麼是系統,那系統的特質和屬性是什麼樣子的呢?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這麼幾個特質:

1.系統,是全貌,而非局部。

--這就要求我們看一個問題的時候,需要不停挑出自己的視野,一層層往上走。記得有個例子,中歐商學院的曾鳴教授,曾經跟幾個大佬在討論戰略,聽了不少企業家討論公司規劃時,只有一位企業家的規劃,是從多年後世界經濟格局,然後一層層往下撥,直至自己的公司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從而來定義戰略。

2.結構,而非表象。

3.關聯,而非線性因果。

--2、 3點,聯繫起來說,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理論,都是局限於,曾經的理論模型、人為的因果意識,這很容易導致我們想當然。作為人,我們很容易相信眼見為實事實和科學依據,我們很難去挑出自身眼界、挑出自身生存時間、空間去思考。記得前段時間的一部電影《降臨》,其中有一部分講的就是關於人類在時間上的思考方式,這點跟佛陀對於因果的看法很接近(佛陀說,他看到一個人或事物,是同時看到因、果;我們呢?很滑稽的認為,我們採用某個優秀實踐、避免某個經驗教訓,按照這樣的解決方案一定能如何、如何)。因為我們看到的、理解的、應用的聯繫,都是一個個片段,所以在表象、聯繫、關聯。我們用了不少理論依據:線性回歸、建模、聚類等等各種方法來突破表象,尋找本源。其實這些也許也只是一點而已。

--要想突破自己認知的局限,必須深入思考周圍、認知自身,認知能力沒有達到覺悟周圍世界的本質時,什麼解決方案都是有局限性的,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系統化思維,只能是自我感覺良好下的系統化思維。

4.系統是動態的、變化的。

--我們中國人一個傳統思維,就是求穩。這個思維方式,有些問題,因為系統的存在是不停在變化之中的。之前問過一位大佬,我說,現在的情況千變萬化,如何做好一個項目計劃,太複雜了,而且中間不停的變化,有什麼建議?他的回答簡短有力:好計劃包含變化。當他說完此話,想起了現在的大數據,這些都在實時反映某個時間點情況,道理是一樣的。就因為傳統的思維方式固化我們行為。我們的內在害怕不停的變化,因為當我們無法掌控時,內心就會焦慮。這些原始的生存本能在抗拒著我們所做的一切。克服這個,需要一定的時間。不然,所做的內容,還是換湯不換藥。

5.為了理解的方便,可以人為劃分一定系統邊界。

任何一個系統都可以不停的擴大到一切,這樣子不方便我們理解事物和處理問題,所以合理的根據當前的事物屬性劃分邊界是處理一個小技巧而已。

當然劃分好了,還需要建立於周邊各個系統的聯繫。(是聯繫、關聯)

理解了如上的內容之後,再去運用「胖克Punk」所說的方法、理論,就更加快捷多了。當然了,學有餘力的朋友,可以看看溫伯格《系統化思維導論》

如上見解,純屬個人建議,如有不當,敬請各位大神指點。


有一門學科叫系統論。可以說是系統化思維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了吧。它發現和深入研究了各種不同的系統,簡單到複雜。非常牛逼的一門學科,放之四海而皆準。既是哲學又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系統化思維就是一個事物是由那些面、點構成,借用數據用各種邏輯推理方法去多維度分層分段分次去分析、調整優化、先總結、再驗證的多次循環。每次循環都要帶著疑問、空杯O設想角度去深度思考。對於想提高的朋友可以隨時溝通。


首先要知道系統的定義。


高中生物書上有.


先讀讀哲學吧,再了解一下哲學史,然後實踐驗證,自然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怎樣提高思考的深度?
一個人閑起來有多可怕?
是否存在漢語思維?
刷題想要做到bug free要培養怎樣的思維?
如何反駁 你沒有XXXX過,沒資格評論XXXX?

TAG:思維 | 邏輯思維 | 思維方式 | 思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