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行業現狀?
(一)內需增長強勁是行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自1978年至今的近30年是我國醫藥市場發展最輝煌的30年,平均銷售收入遞增幅度超過17%,遠遠高於全球醫藥市場平均增速8%~10%的水平。國內市場旺盛的需求成為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我國醫藥產品的銷售市場目前仍以內需為主。所以,內需市場的發展主宰著國內的醫藥生產。業內人士指出,全球醫藥中心正在轉變,中國內地將成為外資葯企擴張業務的首選市場。
內容選自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醫藥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二)研發外包與跨國葯企轉移生產為我國醫藥企業增加活力
我國加入WTO後,全球醫藥市場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是跨國葯企的轉移生產和委託加工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原料葯產品轉移給中國企業生產,如美國輝瑞公司把多個激素產品轉讓給上海醫藥集團生產;阿斯利康公司已停止生產原料葯,轉而向中、印採購;默克公司、日本第一製藥等也紛紛與中國醫藥企業進行相關合作。轉移生產給中國醫藥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訂單和利潤,更重要的是國際規則、先進的儀器設備、環保、安全和質量理念以及專利保護意識等,這將有利於提高我國醫藥行業的競爭能力和國際地位。
近年來,醫藥研發外包業務在我國方興未艾。在北京中關村、成都高新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等地區,已湧現出一大批醫藥研發公司,如上海葯明康德公司、睿智化學公司、北京智元公司、本原正陽公司等。這些承接醫藥研發外包業務的公司發展迅速,他們在國內醫藥行業帶頭實踐和推廣了國際標準的GLP和GCP,並為中國製藥由仿製向創新的轉變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而且,他們讓世界醫藥業開始關注中國,了解中國。
同時,世界醫藥科研的主力軍也紛紛來中國落戶。繼丹麥諾和諾德公司來中國建立醫藥研發中心後,阿斯利康、禮來、羅氏、拜耳、諾華、葛蘭素史克等跨國公司也紛紛來華設立研發中心或擴大研發投資,他們一致看好中國的醫藥研發環境及巨大的市場空間。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研發中心,必然會給我國醫藥企業帶來更多的合作和面對面的學習機會,並增加成果轉讓機會,同時也會給國內企業開發創新葯帶來巨大支持。比如上海張江就有4個尚處於早期研發階段的一類新葯和20多項接近後期的項目得到合資或注資;某外資企業還擬出資3700萬美元購買上海一醫藥企業的科研成果。與外資協作開發、共享成果的合作一定會加快我國醫藥產業的創新進程。
(三)國際資本青睞中國葯業
近年來,國際資本日趨關注中國醫藥產業。在已獲得外商風險投資注入的29家醫藥企業中,有12家是2006年完成的注資,這些風險投資機構包括許多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如高盛、美林、軟銀、鼎暉和蘭山投資等。自去年初開始,國際資本進入中國醫藥企業出現明顯加速的跡象。這些國際財團幫助我國醫藥企業成功打通了通向國際資本市場的通道,並募集了大量資金,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醫藥產業的國際化進程。資本國際化將帶動中國資本走出去,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資本在美、歐、日市場購併當地醫藥企業的案例一定會出現。當中國資本在海外成功投資醫藥企業時,中國醫藥行業「走出去」戰略就進入了更高階段。
國際資本高度關注有潛能、有價值的我國醫藥企業,而獲得國際資本支持的企業,其技術和專長將迅速轉換成生產力走向市場,並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資本的國際化是我國醫藥企業國際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對於提高我國醫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一個重要契機。
(四)中國製劑「走出去」的時機已成熟
中國製劑走進歐、美、日國際主流市場,一直是中國醫藥行業的共同夢想。而今天,中國製藥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改革開放縮小了我國與世界製藥先進水平的差距;研發創新和GMP、GCP、GLP、GSP等質量規範的推行以及EHS體系的建設,讓中國醫藥產業上了一個新台階;一批批在跨國公司工作多年的「海歸」的加盟,加快了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步伐,一部分醫藥企業已經達到國際認證水平——中國製劑「走出去」的時機成熟了。
浙江華海葯業是我國第一個製劑通過美國FDA認證的企業;深圳立健葯業是第一個把頭孢菌素製劑大批量銷往歐洲的企業;海正葯業、復星葯業、西安千禾葯業、大連美羅等都是固體製劑出口成功的先行者。過去一直被認為出口難度較大的大輸液產品,也已有石家莊四葯、四川科倫集團成功出口,並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美國市場。中國製劑走向歐、美、日國際主流市場,將帶動中國醫藥行業實現大的跨越。
(五)科學發展觀促進政策日趨完善
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得益於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策。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為醫藥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契機。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2006-2020年《科技規劃綱要的決定》,提出了「實施《規劃綱要》,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堅持自主創新,全面提升國家爭競力」等五大目標,這是醫藥行業未來15年的創新指南。當然,目前一些影響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體制性因素比如「以葯養醫」的體制尚未改變,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影響了產業的發展,相信隨著國家有關政策的不斷完善,隨著新的醫改方案的出台,這些問題終將得到解決。 參考:2013年我國醫藥行業發展機遇分析醫藥作為與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特殊商品,其市場流通是各個國家倍加重視的領域。本文就2014版中國藥品流通藍皮書進行研讀,對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現狀、問題及建議做了簡單梳理,文中大量涉及原書觀點,並引入筆者個人感悟,試圖從醫藥行業門外人的視角,掀開中國醫藥行業總體情況的神秘面紗。
1、醫藥行業面面觀(1)醫藥零售 醫藥是特殊商品,其流通受到政策影響較大。目前我國醫藥批發企業與國外相比,零售企業 多、小、散的分布格局明顯;骨幹企業銷售增長,該現象意味著目前是行業整合期;大型藥品企業注重區域深度分銷,這是因為藥品流通環節是維持購銷關係的重要因素,而藥品的可替代性是比較強的;現代醫藥物流發展,這是企業注重效率,試圖降費增效的目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的迅速興起;外資葯企在品牌葯領域具備領先地位;同時大型藥品零售企業逐漸發展起來,試圖打通葯企、流通、銷售各個環節,連鎖型藥品零售逐漸增加;配送過程的端-端服務日漸興起。(2)存在問題 整體藥品流通散亂,壟斷型企業沒有發展,配送服務水平比較低。行業成本費高,醫院購銷模式有問題,公立醫院強勢採購導致流通渠道顛覆大量資金,基本藥物 零差價制度不利於藥品的流通
(3)解決方案 消除醫院壟斷,去除不利政策,促進市場化發展2、 醫藥批發行業 目前批發行業一是庫存佔比較大,二是財務槓桿較高,三是利潤率較大。但是醫藥企業資本周轉率低,償債能力逐漸下降。但是營業利潤是上漲的。因此,醫藥批發行業尋求經營服務創新模式。總之,總體政策環境導致有葯不好賣,賣葯價格高,流通環節多,葯企發展難的局面。在大背景下謀發展,一是要找準定位,明確企業發展方向,打造核心競爭力。對於老字號國企而言,在藥品生產、流通、分銷、貿易上具有很大優勢,將主要環節上的信息、物流打通,實現高效的藥品流通,才能在市場化浪潮屹立不倒。二是在核心產業上突出特色。在藥品生產中,力求基本藥物保質保量,夯實產業基礎,更需強化創新研發,在新葯研製中打破外資企業壟斷。在藥品流通中,建立高標準、快速化的配送網路,合理布局全國物流樞紐,採取兼并、合作等形式提高配送效率,擴大配送領域,逐步形成層次分明、運行有序、高效精準的配送網路。三是完善商貿模式,大力引進合適企業發展的新方法。 就零售而言,民營企業中創新性的經營模式往往帶來較大的成功。究其原因,一是找准消費群體,開展適合該群體的商業活動,提高了受眾滿意度;二是有企業將內部各個環節打通,實現人、財、物的有效管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對國企而言,縮減各個環節中的信息失損、解決人員冗雜、實現程序上的流暢,也是實現輕裝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創新商業模式,保持對市場及政策的敏感性,靈活應對市場化的諸多挑戰,提高適應多元社會的能力,此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推進公司發展。 現在的中國醫藥行業,像10年左右的互聯網行業,到了優勝劣汰,以市場規律大浪淘沙的時刻,適應社會發展潮流、有完善發展模式的企業將日益強大,其它弱小的企業將以被兼并或破產等形式,離開歷史的舞台。行業巨頭的出現,能夠保證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但是寡頭的存在則可能過猶不及。因此,在這場醫療行業的中原逐鹿遊戲里,政府的適當管控顯得尤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醫藥作為關乎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產品,應當也必須有國有資本來掌握絕對話語權,才能在根本上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權益。當然,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歷練、參與市場競爭、適應市場化經營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從宣傳角度看問題,歷久彌堅的企業往往是產品有保障、品牌有影響、形象有擔當。企業的理念滲透在方方面面,企業精神烙印在每一位員工的身上。因此,宣傳應包括對內建設與對外形象樹立。對內以濃郁文化氛圍的方式,如期刊、宣傳欄等形式強化企業文化,並輔之日常會議等增強員工對企業理念的認同與感悟。先由認同,然後體會,隨之感悟,最後落實並且升華。對外宣傳上,一是要採用統一的文化標識強化品牌存在感,二是建立對外宣傳體系,強化外界對公司的整體認知。 具體看來,對行業的初步了解是:目前中國醫藥行業發展態勢良好,同時存在不少問題。現有的社會條件,意味著醫藥行業正面臨優勝劣汰、重組併購的時期,這對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企業而言,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把握時機,打造核心競爭力,構造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構建自身品牌的重要內容。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始於壘土。醫藥行業的發展,需要有良知的企業共同努力,才能向著更好的方向快速發展。存貨和應收賬款的管理是衡量醫藥商業企業運用能力的重要指標。其中,應收賬款佔比越高,反映了醫藥商業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醫療機構對這些企業的占款較多。從佔比分配情況來看,1年內的款項佔據90%以上,這對資金周轉而言是可以接受的。庫存佔比分配中,6個月內的佔90%以上,這說明總體運營效率不錯,資金周轉正常。
3、中國醫藥行業認知(1)藥品零售業未來走勢? 零售連鎖藥店兼并重組(企業間競爭比較激烈)? 發展方式多樣化,融資多元化,發展模式創新,受眾體驗感增加,管理水平提升。實現開源節流促發展。個人感悟:藥品零售行業需要兼并整合,現有企業良莠不齊,制約全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從長遠角度看來,大型企業易於監管,便於發展,能夠較好的實現行業標準化,保障及推進行業的整體發展。(2)醫療機構藥品市場的流通發展? 全國醫藥水平——各省份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差異較大,現有數量以及增長率區別較大。? 2級及以上醫院——2級公立醫院的藥品增收入低於以1級醫院,同時住院西藥佔比高,這與公立醫院水平有關。醫院角度山,北上地區門診費較高,住院費較低,而南方住院費增長較快。公立醫院的收入,主要源於醫藥收入。?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衛生機構的數量與診療人數增長不成比例,各省份之間差異較大,出現部分省份醫多患少,部分省份醫少患多。前者是醫療資源的浪費,後者不利於區域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時,基層藥品收入一直為負。(3)電子商務對醫藥流通行業商業模式的顛覆
幾點感悟:電子商務是醫藥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便捷的網路服務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面對電子商務帶來的龐雜問題,政府部門需要以堅定不移的態度,打造純凈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營造蓬勃向上的發展氛圍,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開創醫藥行業發展新局面。只有面對新鮮事物不畏難、不怕險、不懼累,深入分析問題,廣泛徵集意見,全面開展服務,才能抓住醫藥流通發展新時機,建立行業發展新局面。既要強化監管,創新工作手段,構建良性市場秩序;也要適當放權,豐富工作形式,激發潛在市場活力。(4)醫藥流通行業上市公司運行情況分析總體看來,醫藥進入了微利時代,控制成本稱為醫藥流通企業的生存之道,而成本控制的核心在於企業的管理,並且不斷創新模式,提高資本運作能力,才能在今後有更多的發展機會。(5)主要發達國家藥品流通和定價機制研究? 美國——市場定價,每個環節根據市場規律進行增價;? 日本——醫藥不分家,醫藥批發市場高度集中,現代化的分銷模式,政府管控零售價;? 英國——批發商平行進口,零售商多樣化,醫院集團採購和招標,二次議價普遍存在,首次議價時政府與生產商,二次議價是批發商與生產商等;? 德國——醫院及社區藥房佔據主要售葯途徑,零售藥房多元化及分散,以流通環節的加成率控制價格;? 法國——醫院及藥房涵蓋全部藥品零售,批發商佔據多數銷售額。法國藥品規定較多,控制藥品零售。採取流通環節的利潤管制。
總之,發達國家的藥品流通市場結構相似,零售業醫藥分開,藥品批發市場高度集中,藥品零售扁平化。同時,一般只是限制高價,住院醫藥的管制較少,對新葯的管制放鬆。(6) 藥品流通重大政策措施? 醫藥分業可行性研究優勢:一是社會藥房的藥劑師配備、管理水平、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都能滿足現有的社會用藥需要,這使得醫藥分離成為可能;二是分離後可以減輕財政負擔。即,能夠在調用最少財政資源的情況下,更好的滿足人民需求,並且促進醫藥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需要調整的政策:一是醫保定點政策,二是處方外流。後者的根本原因是,醫藥不分家造成的醫療機構對藥品零售的壟斷經營。社會藥店和醫保互聯網問題:電子病歷和電子處方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就業、買葯需求,也方便了醫保監督。解決藥品零售問題,一是增加醫保定點藥店的數量,擴大醫保定點的服務範圍,二是社會藥店採購自主權,政府只是提供平台和管控基本零售價。總之,目前的醫藥不分政策需要改進,醫藥不分背後產生的利益鏈對穩定的醫藥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衝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當今醫藥行業批發商集中度低、零售行業「多、小、散」的局面。上述現象一是不利於醫藥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二是加重醫療機構負擔及政府財政負擔,三是不利滿足居民用藥需求。對醫保政策進行深入調研,在廣泛研討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來引導和鼓勵醫藥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激發醫藥產業活力,是我國在經濟發展的轉型期、改革深水期的一項重要課題,需要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4、 行業典型案例研究及思考? 國葯控股——創新驅動,整合發展
國葯控股的發展主要在資金、產業融合上,無論是民營資本與公有經濟的融合,還是上市融資的發展,這些都為公司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本基礎,使公司可以實現戰略轉型,能夠從南方市場整合出發進而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藥品分銷網路。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整合發展中對進入體系內的民營企業的有效管理,該公司從管理整合到文化融合上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舉措。一是專事專做,成立專門團隊進行整合工作,該方法能夠深入各子公司內部進行既有深度、也有廣度的整合工作,實現制度流程等體制建設上的進步與培訓引導等人才培養上的發展。二是文化理念兼容並包,使集團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時,將多元文化融合匯聚成新的企業文化。三是「三責共立」,實現了決策、執行、監督的有效分離,為企業生態的良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華潤葯業——創新發展 該公司依託華潤集團豐厚的財政基礎,以創新促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經營的道路,同時推進了中醫藥流通行業的現代化進程。其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業務水平上的創新,提高物流配送水平、改進管理運營模式。這種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以及果斷採取新方案的大膽舉措,體現了公司決策層大刀闊斧進行產業升級的決心以及適時而動推動經營創新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華潤醫藥將創新融於需求,以提高醫藥服務質量為目的,建立符合現代化需求的醫藥物流流通體系。與此同時,公司不斷完善服務體系,開展多項增值服務、擴大下遊客戶服務領域、推出多樣化服務類型、提升管理體系水平,真正實現內涵增長與外延擴張的均衡發展,使華潤醫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躋身全國重要醫藥流通企業之列。? 九州通——經營模式的行業突破九州通發展核心在於:尋找到差異化優勢,形成獨居特色的企業文化。該公司在競爭激烈的產業環境中,立足下游分銷商、藥店、民營醫院和診所等市場化客戶,提供藥品銷售及配送服務。該公司緊抓機遇,立足傳統模式中發展有限的領域,迅速建立地方分銷網路,以先進的管理運營為保障,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具備行業影響力的藥品配送及分銷模式。該企業的發展切入點準確,通過建立上游供應商與下遊客戶的完整供銷鏈,形成與葯企的良性合作進而獲得較低藥品供應價格,然後將該價格利益讓渡給下遊客戶,實現了商戶對企業的良性粘合。這種良性價格優勢,使得該企業在行業中佔據優勢。再者,企業豐富的品種結構能夠滿足客戶的一站式採購需求,物流配送系統及信息網路完善,並且以差異化資信管理下遊客戶,保證了資金周轉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該企業發展的可持續動因。首先是順應時代要求,建立了符合市場規律的經營模式。再者,企業先進高效的管理體系以及資本運作模式。同時,建立成熟的戰略定期規劃機制,為經營模式的業務開展方向提供支持。最後,公司凝聚人心的「家文化」貫穿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始終,既濃厚了企業文化氛圍,又提升了企業整體形象,成為企業發展的軟實力。總之,順應社會發展潮流,適時抓住機遇,以不畏艱難、勇於向前的決心與勇氣,不斷改進發展方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起來。中國醫藥當下是兼并整合的時期,相關企業應該把握好時機,打造行業內影響力,最終在市場規律的大浪淘沙下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集中度差。市場導向。研發能力弱。
2016年4月10日,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16中國中醫藥發展高層圓桌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常委圓桌會議室召開。
本次圓桌會議由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謝雁鳴研究員召集,是在2016年4月9日超過500名代表參會的「上市後再評價促進中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成功召開基礎上舉行的高層閉門研討會議。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創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振吉教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原副局長任德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原副局長邊振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張為佳共同主持會議。來自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國家衛計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有關領導,國醫大師,30餘家大型中藥製藥企業董事長,國家級科研單位與高校共計70餘名領導、專家、企業家出席大會,就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中藥藥品監管、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研究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等進行了熱烈深入的討論,並在以下三個方面達成充分共識。
1、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標準體系建設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創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振吉指出:
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在中藥上市後臨床再評價技術規範、若干創新關鍵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制定標準規範及評價工具、開展相關國際交流等方面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值得充分肯定,具有重要意義。應繼續深入化、系統化、常態化、規範化地開展相關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的中藥上市後再評價體系,加強關鍵技術研究,完善符合中藥特點的評價方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為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及中藥製藥企業的決策制定提供抓手,為臨床醫師與百姓對於中藥的合理使用提供更多、更好、更精準、更可靠的參考依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張為佳認為:
中成藥上市後再評價是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促進中藥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之一。在當前形勢下,應牢固把握「新常態,新機遇」,落實「新謀略」,實現「新發展」,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及李克強總理2月14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入推進中成藥上市後再評價相關重要工作,切實解決限制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的瓶頸問題,實現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方大葯、促進中藥產業發展。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原副局長邊振甲指出:
本專業委員會在領域內既往開展的大量工作,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創新性,對於推進中藥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藥行業發展的大好形勢與戰略契機之下,應重視建立完善的中醫藥創新體系、標準體系、中藥研發註冊審評體系、中藥上市後再評價體系,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新葯開發與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的新模式。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桑濱生、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認為:
本專業委員會經過多年的持續深入工作,取得可喜成績,得到行業內的廣泛認可。應重視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工作的頂層設計,在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實踐中產生國家政府、臨床醫師、百姓、企業都認可的臨床評價證據,切實以相關工作為醫療決策提供支撐,為中藥品種的規模化、國際化、品牌化提供支撐。通過制定中藥上市後再評價技術標準,推廣規範的再評價方法,建立中藥上市後再評價標準化體系,保障再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先進性、規範性,保障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可靠性、權威性。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原副局長任德權、中華醫學會藥物流行病學委員會原會長曾繁典教授指出:
本專業委員會作為中藥上市後再評價領域的相關工作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是指引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在規劃的落實過程中,應繼續深入開展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相關工作,特別是在中藥上市後安全性再評價方面,應強調藥物警戒理念與中藥安全應用實踐的結合,總結並推廣中醫藥領域踐行藥物警戒的經驗,重視風險信號,強化藥物警戒意識,通過中藥上市後安全性再評價切實為保障中藥用藥安全提供高質量依據。
2、臨床與基礎相結合,深化關鍵技術研究
國醫大師晁恩祥教授指出:
本專業委員會在中藥上市後安全性再評價領域的實際工作中,特別注重對於「多源證據」的綜合使用,包括來自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證據、干預性研究、觀察性研究證據、機理研究、單個病例報告、大樣本研究,自發呈報系統中的ADR報告、醫院信息系統數據倉庫中有關安全性的處方序列分析等,緊密契合藥品安全性評價的實際特點,具有良好的創新性且切實可行,這對於中藥上市後安全性再評價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化妝品註冊管理司中藥民族葯處處長王海南認為:
本專業委員會在中醫上市後再評價專業領域的工作成果是豐碩而具有建設性的。中藥上市後再評價與中藥上市前研究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中藥製藥企業應充分明確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樹立產品生命周期的相關意識,在中藥上市前研究階段就應對中藥品種上市後研究的規劃有著前瞻性的設計,從而切實將上市前研究與上市後研究有機融合、互為補充,實現對於中藥品種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從而促進產業做大做強,實現大品種培育的目標,使我國中藥更加快速、穩健地走向世界。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科技標準司科技處處長、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陳易新指出:
本專業委員會的既往工作成效顯著,具有開創性,在實際工作中要繼續有針對性地提出更細化、突破性,具體化的針對上市後藥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議,進一步明確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工作的豐富外延和深刻內涵。基於電子醫療數據等開展真實世界下中藥產品的上市後再評價是中藥上市前研究的良好補充,由於具備研究數據觀察時間較長、觀察指標全面、記錄真實可靠的優勢,可以為真實醫療實踐中上市後中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提供更多證據,可以解決中藥上市前研究所不能充分解決的部分關鍵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董朝暉研究員、衛生部衛生髮展研究中心藥政研究室主任傅鴻鵬研究員建議:
應用藥物經濟學方法開展中藥上市後經濟性的再評價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專業委員會開始組建中藥藥物經濟學研究隊伍,並將成立中藥藥物經濟學專家諮詢委員會,中成藥企業對中藥的藥物經濟學評價也日益重視,這些新的進展對我國的中藥藥物經濟學研究將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在開展中藥上市後藥物經濟學評價過程中,應重視研究符合中藥特點的藥物經濟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以更加客觀地體現中藥臨床療效與成本的關係。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范吉平教授、長春中醫藥大學校長宋柏林教授建議:
中藥上市後再評價是對中藥上市前臨床與基礎研究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是百姓用藥安全、企業健康發展、醫藥行政管理監督、建立並健全藥品上市後淘汰機制、規範臨床合理使用藥物等決策制定的直接依據。要注重基於最先進技術成果對已批准上市的中藥在臨床應用中的實際療效、不良反應、用藥方案、復方藥物配伍、中藥的長期效應及費用-效益比等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經濟的原則作出用藥合理性的科學評價。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彭成教授指出:
我國中藥製藥產業發展已迎來了良好的新機遇,應在當前政策形勢下,繼續推進以系統性的科學思想來指導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相關研究,開展以「品、質、性、效、用」為核心多維評價,進一步拓展、延伸、完善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工作內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原司長孫塑倫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全軍中醫研究所所長楊明會教授認為:
對中西藥聯合應用評價研究既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不可迴避的內在需求。開展中西藥聯合應用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評價,既是聯合用藥研究的起點,又是落腳的重點,有利於中成藥產品和中藥企業自我定位,立足合適的應用領域,可以為中藥產業深化發展提供方向,更可以進一步開拓市場和進行精準醫學的研究拓展。同時應充實重視加強對於臨床醫師、藥師有關中西藥聯合應用合理用藥的相關培訓。
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謝雁鳴研究員指出:
中藥上市後研究是新葯上市前研究的延續,目的是全面考察中藥在真實世界的療效、不良反應、穩定性及費用等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經濟的合理用藥原則,對上市中藥確切的臨床定位、適宜的用藥人群、優化的用藥方案,同時找到其不良反應及影響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為臨床更好地應用中藥提供參考。要實現中藥上市後研究的目標,單一的前瞻性或回顧性研究都是不夠的,必須以大數據的思維,整合所有可獲得的相關數據,並充分考慮數據之間的時序性和互補性,開展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同時應注意,中藥上市後再評價要放在基本藥物制度的指導下發展,要關注社會可及性,最終通過促進中成藥二次開發服務中藥產業。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中藥品種應滿足「3高4特」的要求,還要有共識療效。這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推動中藥品種向大品種成長的核心要求。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教授、北京大學藥學院蔡少青教授認為:
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相關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已得到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等大力支持。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應建立完善的方法、平台,以開放心態、包容心態持續加大研究力度。開展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的相關臨床與基礎研究,可以進一步精確中藥品種的臨床定位,有的放矢,更好地體現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融合的臨床價值。
國家藥典委員會顧問、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顧問季紹良教授指出:
藥品說明書是載明藥品的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是選用藥品的法定指南,是生產、供應部門向醫藥衛生人員和人民群眾宣傳介紹藥品特性、指導合理、安全用藥和普及醫藥知識的主要媒介。應重視藥品說明書和標籤的文字表述的「科學性、規範性、準確性」。中藥製藥企業應加強中成藥上市後的臨床監測和全程管控,主動進行臨床安全性監測,獲得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生特徵和可能引起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在保持原有中醫藥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說明書的內容,尤其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禁忌症、警告項等安全性內容。
3、中藥製藥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提高藥品質量
江西青峰醫藥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唐春山指出:
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這是國家和民眾對於中藥產業的期待,同時更是對中藥產業的從業者,尤其是中藥企業家的鞭策。中藥製藥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紮實地做好葯、做放心藥,堅持不懈地提高藥品安全性、有效性。中藥上市後再評價研究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不亞於臨床前研究與臨床研究。中藥上市後再評價體系的建立,中藥上市後再評價關鍵技術方法的完善,對於中藥製藥企業客觀評價產品安全性、有效性,提高產品質量,明確產品臨床定位至關重要。
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現坡認為:
推動中藥質量標準現代化進程是全面提高中藥質量標準水平的重要前提。中藥製藥企業應在強調中醫臨床用藥整體觀點的基礎上,遵循藥品質量標準的一般原則,繼承、發揚傳統中藥質量標準科學成果,使用現代化綜合分析技術方法,對中藥質量進行系統、全面研究,建立能較好反映中藥整體質量的綜合分析方法和質量標準模式,達到對中藥複雜體系質量可控的要求。同時中藥產品的質量控制的源頭是中藥材質量,應注意保護藥材資源,在道地藥材產區建立GAP基地,同時應規範藥材採收、加工、貯藏的各個技術環節。
黑龍江珍寶島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同華、悅康葯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偉仕指出:
中藥製藥企業應高度重視產品的質量控制,積極把控中藥生產工藝關口,突破中藥生產質量控制瓶頸,在確保產品安全的基礎上,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中藥製藥企業應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產品質量控制意識,在中藥產品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綜合運用多種現代技術方法,建立符合中藥特點的完備質量控制手段,最終實現對原料、提取及製劑生產的全過程質量控制,以高質量產品作為中藥製藥產業的技術進步最好的註解。(文提供:袁帥)
國內葯企藥品定價過高的現狀一直為外界詬病,近年隨著醫藥改革的發展,反對高價藥品的聲音也日益增大。兩會期間就有醫藥界人大代表反映國內90%的藥品價格都存在虛高現象,藥品「價格砍掉50%,一點問題也沒有」。不過由於生產成本與租金等限制,葯企盈利困難無力降價,因此最有可能促進藥品降價的是醫藥電商。
隨著國家政策欲放開處方葯市場,醫藥電商在今年有望迎來發展機遇。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互聯網對中國醫藥行業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專項諮詢報告》指出,我國處方葯銷售額占醫藥市場70%到80%,由於政策限制之前一直被醫院掌控。國家開放處方葯市場後,處方葯佔據的超8000億市場將對外開放,醫藥電商借鑒了互聯網影響力,因此有望在政策風向中迅速壯大規模。由於減少了租金成本,醫藥電商產品價格也將大幅度下降,這將對高價的葯企產生威脅,企業不得不進行降價以平衡市場。
除了被迫降價之外,主動擁抱互聯網也是葯企改革的重要方向。發力電商,不但增加銷售,而且減少了線下門店運營成本。葯企O2O採用就近原則,讓消費者線上交易,線下取葯,確保了藥品正規與安全,又保證了網上用戶流量,因此正成為葯企的發展方向。從整體的醫藥行業來說,截止2016年6月,我國醫藥製造業企業數已經達到7302家,其中有934家企業處於虧損狀態;上半年累計總收入達到12939.8億元,同比增長10.02%;利潤總額為1373.1億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13.75%。(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現在是很多投資都想進入醫藥電商這個圈子。但是,就目前而言,醫藥電商成了「海市蜃樓」,可以看得到的美好,卻很難抓住。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從2010到2014年,中國的醫藥電商,大發展了一段時間,從市場規模1.5億做到68億。紅眼了多少人啊。然而,國家食葯監總局叫停了互聯網第三方平台的醫藥零售業務。讓市場變的很尷尬。
集中度還是差,身邊不少做銷售賺個幾百萬、上千萬就在外邊買個小廠,靠著幾個小品種也能生存;
民生葯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在國家中成藥重點生產企業——民生製藥廠(始建於1911年)的基礎上,由北京天地民生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控股、重新組建的,集中成藥、生物醫藥、科研、醫療、生產、銷售、貿易、電子商務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醫藥產業集團。
集團現有員工3600餘人,各類技術人員300餘人。其中,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碩士、博士、執業藥師、註冊會計師等100多人。建立了以世界著名免疫學科學家喬治﹒西博博士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和博士後工作站,擁有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50餘件。
集團旗下擁有十餘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截止2015年底,集團資產總額達33億元。從2010年「十一五」末年銷售額不足5億元,到2016年銷售額將達到200億元。
問的太空了,肯定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你為什麼要知道中國醫藥行業現狀呢?
推薦閱讀:
※中國社會是否存在美國一般的社會撕裂?
※中國加入歐洲足聯,是不是就能進世界盃了?
※夏洛特煩惱適合和父母看嗎?
※現在的韓國人是否會怨恨中國當年出兵參加韓戰阻礙了他們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