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被動式學習、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sharing、learning by teaching到底哪種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求大神分享。


我來給大家介紹一個高效的學習方式。

我把它叫做樹模型。

在學習中,連接記憶,邏輯推理,梳理是很重要的三部分,而往往大家會忽視。

? 路邊的一棵樹,為了防止被大風吹倒,會在樹榦周圍支上幾根木條,形成三角形,而木條越多,樹就越穩固。

在這個比喻里,樹榦就是你要記住的知識,木條就是連接,你連接的越多,就會記憶的越牢固。

舉例:你需要記住沒見過的一個人。

在只知道名字的情況下,你往往記不了幾天就會忘記。

但是在你了解他的性格,家庭,朋友,平時愛好,以及他的一些經歷故事之後,你還會不記得他嗎?

? 同樣一棵樹,樹根也是樹穩固的關鍵點。樹根就好是邏輯推理,一個答案如何得出,一個結論如何得出,當你明白了其中種種細節和推理過程,自然很難忘記這個結論。

再舉一個例子:

記住:1248163264128256

干背,,,很難。

要是知道後一項是前一項的兩倍的話,那就簡單了。

1..2..4..8..16..32..64..128..256..

? 一棵樹要想不倒就要減小風阻,就需要修剪梳理枝葉來達到流線型身材。

好吧,我是隨便扯的。總之梳理也是很重要的,總結出規律,不同的公式之間嘗試著建立點關係之類的。

比如兩個長的比較像的公式,比較出不同點,相同點,就更會容易記憶。這也算是連接。

這三點互相也都是有機聯繫起來的,不可分離,真正理解後會對學習有巨大幫助。

覺得我的觀點不錯的話,請不要吝惜您的贊和關注哦!


謝 @冰鎮火龍果 邀。

學習正在成為一項終身事業,不學習很快就會被時代落下,很多人因此熱衷追求高效的學習方法,但真的有用嗎?或者說,你能讓它真的對你有用嗎?

最近在看芭芭拉.奧克利的《學習之道》,即使以挑剔的專業眼光,這本書也堪稱學習經典,書中總結了十個非常有用的學習方法:

【註:限於篇幅只介紹方法,但方法背後的學習原理才是關鍵,有興趣可自行閱讀,或觀看後續上傳的學習筆記】

1、運用回想。讀完一章節後,主動回想章節內容,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構建出章節內知識體系,大幅提升學習效果。

2、自我測試。低效的學習容易產生「學習錯覺」,即似懂實則非懂,自我測試一方面能檢測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運用了「生成效應」,有效建立、加固知識間聯繫。

3、對知識進行組塊。這是一個學習、練習的過程,通過不斷的有意識聯繫,將分散的知識構成小的體系,類似於「打包」。

4、間隔開重複學習。長時間學習某門課程,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對較大的學習任務要分解為幾個部分,一次只處理一個部分,總體學習效率會大幅提升。

5、交替使用不同解題技巧。集中練習一種解題技巧,只是在自動化的按部就班,起不到練習效果,可以平時用卡片積累一些經典題庫,通過抽籤等方式隨機測試自己。

6、注意休息。高效學習耗費大量資源,必須及時休息進行調整恢復,高效休息是高效學習的前提。

7、使用解釋性的提問和簡單類比。遇到難懂、晦澀的概念,都要想一想,怎樣讓10歲小孩都能明白這個概念,深入淺出將知識表達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理解了。

8、專註。利用番茄工作法,在25分鐘內集中注意力,專註做一件事,不在乎結果,只在乎過程,培養專註一件事情的能力。

9、困難的事情最先做。精力充沛時,首先做最困擾的事情。

10、心理對照。想像過去的你,對比通過學習能夠成就的那個自己,為學習注入心理動力。

上面十個學習法則,細細品來都非常實用,每讀一個都倍感收穫,太激動了,但請先冷靜一下,現在回想下:這10個法則是什麼?

你已經忘記了幾個?

這麼有用的知識忘記太可惜,請再快速瀏覽下,然後再次回想,你又能記住幾個?

試想,5分鐘後,你還能記住幾個?

以這樣的遺忘速度,你最終能記住幾個?

那具體到實踐中呢,有幾個真正能指導你高效學習?

學習方法再好,哪怕我們看的熱血沸騰,雞血滿滿,但那只是別人的,怎麼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我的方法是構建知識樹。

上述10個方法都非常實用,但就好像平面的東西,沒能建立立體體系,懂記憶原理的童鞋都知道,知識孤島很快就被遺忘,也根本無法指導實踐,必須尋找它們內部之間的聯繫,建立立體的知識體系,也就是知識樹。

建立知識樹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3步:

1、界定「元知識」

即最小的知識合集,也就是知識樹的樹葉,這裡面就是10個學習方法。

【註:本篇對這一步不多做解釋,但並不意味著非常簡單,元知識通常是一個知識合集,是一個知識組塊,是需要被熟練掌握的,就好像這10個學習方法,只是簡單說了怎麼做,但為什麼要這樣,如何運用到現實中,這些複雜的信息並沒有體現出來,建議看看《學習之道》,只有真正被熟練掌握的知識集才能稱之為元知識】

2、提煉

對不同的元知識進行分類合併,挖掘彼此間的聯繫,並形成提綱挈領的總結,這一步非常考驗對元知識的真實掌握水平。以這10個方法而言:

回想、自我測試、交替使用不用解題技巧、使用簡單性的提問和類比,其實質是對知識進行檢測、加工,並能夠靈活的、深入淺出的輸出,故可歸類到「知識檢測」;

專註、困難的事情先做、間隔開重複學習、注意休息,其實質是學習過程中的「時間管理」。

「心理對照」解決的是學習中的動力問題,故歸類到「學習動力」。

「對知識進行組塊」其實就是構建元知識的過程,這是一個學習、練習的過程,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技巧,對分散的知識構成一個個小體系,故單獨歸類「學習過程」。

10個學習方法可簡單歸結為四類:

學習動力,時間管理,學習過程,知識檢測。

學習動力:解決學習堅持的問題;

時間管理: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過程:通過練習加固對新知識的理解;

知識檢測:既是對知識的自我檢測,也是培養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有心,我們會發現,這四類正好是學習的四個方面(這種分類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並非一蹴而就)。

3、畫出知識樹

這一步非常簡單,就是將上面的邏輯關係圖形化,我習慣用思維導圖,簡單實用,但限於審美能力,無法做的美觀。

至此,一棵知識樹構建完畢。用知識樹串聯起來的知識,將知識從平面變成立體,從知識孤島挖掘出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繫、縱向聯繫,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尤其是構建出了知識體系,這就相當於有了自己的方法論,我們就可以據此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對知識樹進行更新,不斷修剪、壯大知識樹,更加精確地指導實踐!

最後,對構建知識樹的兩個關鍵步驟再強調下:

第一步:自下而上形成元知識。這裡介紹的10個學習法則非常籠統,其背後都有最前沿的科學實驗作支撐,對於學生而言,一個元知識可能是一個章、一節的知識內容,如何將一個章節壓縮成一個元知識,這考驗功底。

第二步:自上而下的宏觀視角。很多人經過長期的學習、練習,對第一步的掌握比較到位,每個知識點單獨拎出來都非常擅長,但涉及到考試或者知識運用就蒙圈了,這是因為宏觀的知識框架沒有搭建出來,不知道何時該用、能用什麼知識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構建自上而下的宏觀視角,這也是建立知識樹的關鍵意義。

知識樹有多重要?根據「使用解釋性的提問和簡單類比」原則進行解釋,我打兩個比方:

1:對於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我們通常瞟一眼答案,或者別人一句提示,我們馬上就知道怎麼做,知識樹就相當於這種高屋建瓴的瞟一眼,幫助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思路,至於具體怎麼做,這就考驗元知識功底,也就是我們平時的練習程度。

2:將軍和元帥有什麼區別?元帥制定戰略,對於一場戰爭,他只需要解決三個問題:要不要發動戰爭,從哪裡發動戰爭,用哪個將軍打,這是戰略層面,而將軍則考慮現實技術性問題:如何打贏戰鬥,這是戰術層面。知識樹就相當於元帥,元知識就相當於將軍,未經整合的知識點則是散兵游勇,毫無戰鬥力。

至此,知識樹構建完畢。老實說,構建一個知識樹很簡單,用時也很少,只需要在學習之餘,多一點點反思、提煉,但就這一丁點的額外努力,卻能為我們的騰飛插上翅膀,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候就是這麼拉開的。

————————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高太爺」。後台回復「刻意練習」獲取學習論文譯文。


我的學習方法:

1、在學習之前先去了解前輩們學習後總結出的高效的方法,藉以己用。

2、如借鑒的方法適應於自己,那就照著其方法學習,如不適應,就不要找什麼方法了,借鑒的方法如不適應於自己,浪費時間,得不償失。那就跟著教學大綱一步步,步步踩得踏實,條條來的明白。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慢慢的你就有了自己的方法。

3、有了自己的方法和理解,再在這個基礎上加以練習、總結、歸納,方可達到庖丁解牛時的遊刃有餘。

高效的方法,是別人在沒有學習方法學成後總結的,他們既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也知道怎樣做是錯誤的,錯是不可避免的,你借鑒別人的方法,只知道這樣做是正確,不知道那樣做是錯的,錯了也不知道如何解決。

沒有高效的學習方法,只有自己的方法。


作為學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學習,所以對學習方法也有很多的思考。以下是對我有用的方法:

1. 對所學的知識要有濃厚的興趣或者是有強大的動力去學習。這是第一步。

2. 學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概念的理解。很多後續的問題都來自於對基礎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3. 要多聯繫,養成類比的思維習慣。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問自己有沒有與之相似的東西,或者跟自己已知的事物有沒有聯繫。類比是非常強大的思維方式,要有意識地去培養。

4. 用自己的話去複述(教別人,寫總結或者思維導圖其實都是複述的不同形式)。在看書或者聽老師講課的時候,覺得自己理解了但是一旦用自己的話去複述就會發現講不清楚,這就是所謂的「學習的幻覺」。真正的理解不是我們聽懂或者看明白了,而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話去講述所看到或者所聽到的東西。

5. 多做練習,多應用。我覺得練習其實也是應用的一種形式。


以我個人經歷來看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teaching比較高效。

因為學以致用和現學現賣,就是將外在知識與自身融合再輸出的過程。

不管首次過程中知識消化的是否徹底,用和賣這個行為都會迫使自己強行吸收一些。

頻率高了以後,機體會被迫尋求更高效的吸收效率以便減輕自身負擔。

這個過程和劇烈運動以後會餓會渴的效果一樣一樣的。

下一次劇烈運動前我們就會自發的吃點兒東西喝點兒水。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補充能量——消耗能量——補充能量。


謝邀。

個人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專註」。

或者說「全神貫注」。

這種狀態下,你的大腦運轉狀況最佳。

而保持專註的方式,需要佛法神器呀。

推薦三個與學習有關的佛法神器: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文殊菩薩心咒。

3.虛空藏咒。

其實觀世音菩薩聖號,地藏菩薩聖號,虛空藏菩薩最勝心陀羅尼,也都合適。


我對於楊木易的回答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大眾來說,去學習已經為許多人學習過的東西,就必然能從中借鑒,少走彎路,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我們所尋找的應該是:

前人對於這個領域重難點知識的介紹——這樣我們就在學習中有的放矢;

前人對於這個領域知識的架構的介紹——這樣我們就不至於迷失;

前人對於這個領域知識學習的方法——這樣就有所參考;

我們借鑒前人的不僅僅是方法,而是對於領域知識的看法。

至於高效的學習方法,我建議在學習之前問自己幾個問題:

1,我要學得是什麼?

2,我為什麼要學這個?

3,以什麼來衡量我學會了這個?

然後結合自己的情況參考前輩的經驗做一個時間安排,定量定時,努力從心裡摒棄不好的學習習慣。

當然,我是學工科的,這僅僅是我自己的看法,希望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討論!


首發於

薇薇安的培訓師歷程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Yanni Liu 發表的文章知乎專欄 - 隨心寫作,自由表達

寫文章

你必須要知道的關於人類學習的基本原理

https://www.zhihu.com/people/yanni-liu-99

Yanni Liu · 1 小時前

兩年前,我在coursera學習了一門【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困難學科的方法】,至此對自己的學習路徑有了徹底的改變。在上這個課程時,我正在水深火熱的準備雅思考試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外企在職狗,每天9點開始複習已經非常幸福,再加之只有1個月時間複習,已經恰逢公司年終各種總結彙報、來年計劃的高強度時段,學習必須要非常高效,不得有任何彎路。那時的我,常常糾結的問題是:

1、很累的時候是要逼自己學習到點還是趕快睡覺?

2、工作日中午要不要抓緊時間背30分鐘單詞?

3、如何學習才可以又省時又高效?

憑藉著自己的第六感,我總覺得當下的學習方式一定不是最高效的,因為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有許多的重複動作和太多的遺忘。因此學習在這種自我懷疑的過程中自然效果不夠好...

但是,當我學完這門課程之後,這些糾結都不再是糾結!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些原理,我覺得必須要分享它!! 下面就是我一次給同事分享的PPT~ (多圖,謹慎)

http://weixin.qq.com/r/rkx7Y-vEW6Ykrb8A9xm8 (二維碼自動識別)

好啦,分享就到這裡~ 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認知科學高效學習自我提升


適用於某個個體的並不一定適用於你。人們在歸因這件事情上其實是非理性的,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能夠簡單的複製。

但是學習本質是認知過程,其實它是有規律可循的。雖然個體的特殊經驗不一定適用,但是有一些普遍規律是適用的。

科學家已經進行了幾十上百年的研究,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

最近幾個博士朋友一起做了一個公眾號,就是關於學習方法的,「高效學習的道與術」,歡迎訂閱~

http://weixin.qq.com/r/HT8HH0zEmxHkrQh892o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貼一篇之前寫過的文章吧,《讓學習效率翻倍的建議——知識體系化》,希望能有啟發幫助。

2001年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出版的《知學生之所知》一書中記錄了一個案例:有兩個學歷史的學生被問到同一個問題:英國在哪一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其中一個學生回答說是在1588年,而第二個學生說他記不太清楚具體的年份了,但是應該是在1590年左右。

1588年確實是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年份的正確答案,看起來第一個學生學得更好,掌握的知識更精確。但是研究人員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詢問他們是怎麼得出各自的答案的。

第一個學生說他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年份然後記住了。而和第一個學生不同,第二個學生回答說他是根據自己的知識推斷出來的:1600年之後不久英國在弗吉尼亞建立了殖民地,而英國當時並不敢在遠海航行還不安全的情況下完成大規模的跨洋旅行;考慮到大規模的海運一般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夠組織妥當,所以他推斷英國擊敗西班牙艦隊應該是在1590年左右。

1

機械式學習

這兩位學生的後續回答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各自知識結構的質量差別。

第一個學生學到的是一個孤立的關於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知識點。在他的大腦中,這個知識點顯然和其他的歷史知識是沒有建立起聯繫的。相反的是,第二個學生更像是把他的知識用一種有著更多聯繫的方式組織了起來,這種知識結構幫助他通過對具體的情況的推斷來回答問題。

第一個學生並沒有什麼成體系的知識結構,零碎的知識點並不能對他未來的學習提供多大幫助,而第二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卻能夠為後續的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在學習時就像第一位學生,沒有建立起來一個有效的知識體系。在他們的腦海里,知識概念都是零碎的、分散的,繁雜不系統。

這種冗雜零碎的知識儲備是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採用了機械式學習造成的後果。所謂機械式學習,是對獲取的知識不加處理得複製到大腦中的學習方法。它採用的是機械式重複的方法,通過反覆記憶信息,來達到牢記的目的。比如有的人在記憶單詞時,會把一遍一遍得重複單詞的每個字母;在學習公式時候,會不停地重複抄寫公式。

缺失知識體系的後果就是理不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頭緒,既無法把知識全部回憶起來,更找不到它們之間的深層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的效率非常的低下。因為每一個我們試圖記住的信息都是孤立的,除非我們的大腦能夠像計算機一樣精確得複製輸入的信息,否則我們不可能記住這麼多零碎的知識點。

機械式學習吸收的知識從量上來說,太多;從質上來說,太亂。知識點之間相互孤立,只是被堆積到大腦中,既不利於全面的記憶,也無法完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解決難題了。

大大小小的知識點被零亂得擺放在我們的「知識庫」中。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的是,通常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回憶起所有的學習的內容,只有圓圈中的那一部分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能真正回想起來的信息。

換句話說,我們排列組織信息的方式影響了我們對信息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體系化學習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個倉庫的話,體系化的學習就好像分門別類的把知識有序的組織起來,編織了一張信息的大網。

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歸納,形成了成體系的知識結構。它囊括了所有的知識要點,儘管容量很大,但是形式上卻是少而精的。知識點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這樣的知識好記又好用。

那麼體系化的知識結構是怎樣被建立起來的呢?有兩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聯繫密度和聯繫質量

A. 聯繫密度

專家與初學者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概念、知識點、技能之間的聯繫的數量或者說密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著意去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從屬層級、聯繫程度,把眾多的知識點融入到一個複雜的結構中去

比如,在學習文學史的時候,我們既可以建立起一個以年代先後為依據的鏈式體系,根據年代劃分作品;也可以依據作品的風格和思想,劃分不同的流派;也可以根據文學作品的形式(詩、詞、小說等)歸納不同的作家,而每位作者的代表作又是該作者的次級知識點……

知識結構越複雜、聯繫越緊密,記憶和使用知識的效率就越高。知識結構中的聯繫越稀疏,則信息的提取與運用效率越低下。舉個例子,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按照時間軸來組織歷史知識,我們在記憶某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就不得不記憶在時間軸上與之相關的之前與之後的事件。如果我們遺忘了其中一環或者其中一個聯繫,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B. 聯繫質量

知識點之間聯繫的質量同樣會影響到我們記憶和有效應用知識的能力。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季清華教授在研究中證實了這一點。

在研究中,物理初學者和專家被要求對不同的物理問題進行分類。初學者分類時依據的是問題中圖表的表面的樣子,比如,把所有帶滑輪的問題歸到一組中,把所有帶斜坡的問題歸到另一組中。

這種根據表面特徵進行分類的方法並不能反應出問題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對成功解答問題來說也沒有任何幫助。

與之相反,在實驗中物理專家根據更深層、更有意義的特徵對問題進行了分類與組織,比如,依據解決問題時需要應用到的物理原理。除此之外,在談到分類時的邏輯時,專家們解釋到,在把每一道題目劃分進相應的類型中時,他們腦海中關於怎樣解決類似問題的解答模板被自然地觸發了

所以,專家進行分類的基礎是一系列深層次的特徵,並且這些特徵與怎樣解答這些問題直接地相關。

建立起這種有意義的連結的知識結構需要花費時間,同時也需要經驗。在剛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們還遠沒有這麼高的水平。但是,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嘗試把知識點用有意義的方式聯繫起來,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更高效率的學習和記憶。

在未來的推送中,我們會介紹更多的建立體系化知識結構的方法與策略,敬請關注。

小結:

把信息組合成一個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知識體系能夠極大地提高我們在需要的時候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的運用多種不同的知識結構,找出有意義的特徵和類型把知識組織起來,是我們構建體系化知識結構的關鍵。

我們的公眾號里還有更多介紹學習方法的文章,這些方法不是基於個體的經驗和猜測,而是總結自教育學家、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夠對您的學習有所啟發。歡迎點擊下面的二維碼加關注!

為什麼學習刻苦卻成績不佳?為什麼學過的知識都還給了老師?……以前,學校並沒有教給我們怎麼學習;現在,大量的研究能夠提供科學指導。關於怎樣更好得學習,你的競爭者可能已經在這裡獲取了指南,別給他們超過你的機會。

關注「高效學習的道與術」,給你的頭腦來一場風暴

http://weixin.qq.com/r/HT8HH0zEmxHkrQh892o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學習經驗

1.選擇好的教材材料。

如果你是一名中國大陸的大學生,這對於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中國的教材和國外的教材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國外的知名教材由淺入深,深入淺出,例子詳盡,大多數是某個學科的開創者或者大牛所著,字裡行間所展示的思維高度不是國內教材可比的,讓你可以成體系地把握這個學科的來龍去脈。

從那些渠道可以知道哪些是好的教材呢?首先,你可以在豆瓣上查找一些相關的書籍,一般這方面的經典著作都是評分極高的,你可以選擇其中的基本,看一下課程內容和相關評價,進行取捨。

第二,可以去國外知名大學的公開課網站上看一下是否有相關課程,如果有相關視頻課程,那麼可以選擇與課程相配套的教材。國外老師的授課是非常好的輔助材料。

我個人非常喜歡MIT的公開課,MIT的電子系課程都非常的經典,幾乎可以說是世界之最。而且我個人喜歡老師的課堂上講解,要幽默風趣的多,而且會有很多和現場的互動,我感覺這要優於現在流行的MOOC之類的網路課程。

2.通讀所有材料,確保對於材料有深入全面的理解。

對於材料的閱讀一定要細緻深入。可以邊度邊寫一點註解,看一些之後一定要停下來思考一下這裡說的是這個主題的什麼部分,然後繼續讀下去,碰見有些費解的地方要回頭去看,總之就是要前後聯繫,理解所有結論的前因後果。

如果某些地方不能理解,可以反覆多看幾次,如果還不行,就記住結論,帶著問題繼續看下去。

3.疏通材料脈絡,建立對於內容的直覺理解

在完成了材料的閱讀之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自己對於這部分主題的直覺。

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1)冥想材料的知識脈絡和知識點

我一般都是拿出一張空白的A4紙,然後任由思緒紛飛,在紙上寫出自己對於這部分內容的印象,比如這部分內容的背景,定義,結論,結論的推導

如果你是工科生,那麼以信號系統中的拉普拉斯變換為例,我在如下紙上寫出了該變換是建立在LTI系統對於復指數信號的響應依然是復指數形式,以此定義了拉普拉斯變換,然後再任由思緒發散,想到反變換,嘗試推導。繼續聯想到傅立葉變換是拉普拉斯變換的特殊形式,而且拉普拉斯變換又可用傅立葉變換來表示,以此推導二者關係還有結論成立的條件等等。

總之,在這裡你可以把你能想到的東西全部都寫出來或者畫出來,不要在意紙面的整潔程度,這一步是為了幫你理解思路而已。能想到但是不理解來龍去脈的地方情翻書找提示。

(2)深入理解結論之間聯繫,行程初步脈絡

在這一步要做的是尋找已經默寫出的所有知識點的關係,這個結論為什麼是這樣,這個結論的條件為什麼是這樣的?反覆比較、聯想、類比

比如拉普拉斯變換的性質中為什麼變換後的ROC和之前的ROC是這種關係,嘗試從定義去推導,從作者的某些經驗型的話中去理解,從例子中去理解,然後從當中提取一種規律或者更一般地結論出來,再反過來看這結論是否普遍適用。

(3)從較為滲入的理解中嘗試建立一種對於該部分知識的知覺掌握

在做好上述的對於內容較為深入的理解之後,應該從一個很高的角度嘗試去解釋所有結論背後的意義,比如物理意義,模型意義,建立一種直覺,這時你看見的不再是公式,結論,而是一種真實的物理意義。比如對於複雜的電路方程,從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明白他的波形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或者說這些波形的變化和特點能夠代表系統的哪些特性?是因為電阻消耗能量,還是電感和電容在儲存和釋放能量的循環中造成的?

或者運用直覺,你能夠在看到電路圖時從各個原件的特性和對能量的反應來直接建立迴路的方程?

4.將你的思考過程轉化為筆記,筆記要詳略得當,可以寫出你所思考的結論再細緻闡述,或者寫出某些關鍵的思考過程。

我的筆記一般有兩本,一是用A4紙畫出內容的脈絡,而不涉及太具體的知識點。另一本是用活頁本來做的筆記,我不是按照前後順序從頭到尾地來記筆記,而是一般一個或幾個知識點來構成一個專題,所有的專題又按照基本的知識體系來排列。

至於為什麼用活頁本是因為這樣可以自由對筆記的內容進行修改或者添加,比如對某個專題有了新的理解,直接附到後面去就可以了。

5.必要的習題練習

必要的習題練習可以檢查自己對於內容的理解是否有偏差或者漏洞,一些習題還會引申出更深的內容,是將所學知識點融會貫通所必須走的一步。

6.時常溫習筆記

做筆記的目的不是將你的結論記下來,而是將你的學習過程壓縮保存下來,這樣當你對於這部分的內容有所遺忘的時候可以快速地重複一遍你的學習過程。

而且複習的周期不能過長,因為人腦對於迴路的建立不能保持很長時間,如果我們在學過某些知識之後沒有及時鞏固,這些迴路就會退化,那麼我們之前的學習效率就不大,所以每天用很短的時間來複習筆記比過一段時間之後專門用時間來複習效果要差很多

更新:

來點技巧方面的東西

1.還記得那年大明湖畔的早讀么?每天早上起來複習之前看過的東西,這段時間不要看新的東西。比如複習昨天自己推導出的結論,之前的筆記,還有比如整個課程的體系結構

2.利用思維宮殿來記憶課程的體系結構。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相對而言,長期記憶容量大,但儲存較深,我問的工作記憶容量小,但儲存的是實時記憶,這一點有點類似於電腦的硬碟和內存,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如何更好的將硬碟內容映射到內存上?也就是所謂的專有名詞「Hit 」。短期記憶如何快速導入長期記憶呢?這就像計算機一樣需要一個很好的映射規則。現有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是思維殿堂,比如你現在在準備考研,你把你熟悉的地方,如你家中的各個房間和準備的科目聯繫起來,每個房間和某個科目的某個章節聯繫起來,不斷深入,這裡的要點是想像要具體奇特,有序

3.交叉學習。不要長時間學習相同的內容,這樣容易造成大腦迴路疲勞且不利於大腦潛力的發揮。可以在不同的科目間或者同一科目的不同章節來回跳躍,這樣迴路突出更多。而且在學完某一部分轉到另一科目的時候,你大腦的潛意識還會自動幫你進行思考,當你重回之前的科目時你會發現效率更好

4.你看過名畫不一定能畫出來,你聽過歌劇不一定能唱出來,你看過某些材料不一定就理解了,你看過了習題解答不一定就能獨立解決這個題目了,practice by yourself


僅僅適用於自己,三年高中一直靠這個方式學習到最細緻的知識,培養了學習的興趣,並在畢業後相較於同學而言,慢慢進步,成為專業上的好學生。

本人藥學生一枚,如果以下之話有何異議,歡迎指正,如果分享能共同成長,必然不勝榮幸;

高效學習方法(自認為最受用的)

一、最重要的: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把學習當作一種很嚴肅卻又不隨便的事情;

二、認識自己,尋找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我就是喜歡無論學什麼,都拿個本子和筆做筆記)

三、通過已總結的高效學習法,不斷參照和修正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式;

說說具體的:

1.每當在決定要學習的時候,不論是什麼內容,第一時間調整好狀態。

2.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高度的專註力(以免在之後再回頭學習)

3.(自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邊學邊做筆記(筆記可以很雜亂,之後再整理),因為當你在聽的時候,拿筆一邊記,一邊聽,其實是很有效果的,會記得很好。

4.做一本完整的筆記(把之前的筆記整理好)

5.在一次次原先的筆記上重新加入思考,一遍遍咀嚼,再次整理(可以整理多次,越多次,知識掌握得越嫻熟)

6.可以在看筆記之後,多看書;


2017年10月18日

好啦,這段時間閉關,閱讀了大量的學習方法類、記憶方法類書籍,並且不斷去使用裡面的技巧,發現記憶力不是一般的好,很多東西背一遍可以記很久。下面就給對記憶方法、學習方法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分享我的心得。(筆記有6萬多個字,這邊先給大家分享5000字的高效學習方法,內容比較跳躍,因為主要是摘取了比較實用的東西,後續寫成書再逐篇分享)我說的高效學習方法可能跟你平常看到一些文章所講會不一樣,。


一、先談一個記憶模型。學習是一個積極建構的過程。

  我們可以用圖書館模型來理解學習的過程,把信息想像成是各大書籍。若是書籍雜亂無章的隨意亂髮,到要找尋的時候,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即使是一個非常小的圖書館,信息找尋也相當的困難。所以要確保信息擺放是那樣的井然有序。信息需要按照相似的類別進行分組,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如此結構化和等計劃可以確保知識記得相當牢固,並且在它們之間的聯結也形成了記憶的提取線索,有利於回憶,在應用的時候隨時提取,這就是所謂的駕馭知識。

  另外,形成的知識結構有利於新內容整合到原有的知識當中。舊的信息可以起到掛鉤的作用。

二、認知學研究者揚*費爾蒙特假設了三種學習方式:

  1、事實型學習:

  記住大量的事實,原封不動地複述記憶的內容。

  林語堂曾講,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

  2、經驗型學習:

  通過聯繫自身的經驗和學習知識的實際應用,教程內容具體化和個人化。

  3、深刻理解型學習:

  尋找學習材料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將主要的部分融會貫通,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對內容和作者做出自己的結論,因而,知識將被個人化。


三、知識的金字塔型結構

四、消極的學習過程

  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如果不是積極主動地去閱讀一些材料,那麼就將迷失在被動的閱讀當中。在大學畢業之後,有人為了升職加薪不斷閱讀專業書籍,但是,即使閱讀了7、8個小時,重新回顧書本,卻發現沒有在大腦中留下一些實質的東西,更別說一目十行地閱讀下去,閱讀效果更是令人沮喪。這就是消極的學習過程,其實不是在看書,只是形式上如此罷了,這種是低效的勤奮,沒有涉及到心智層面上的活動。

  我更相信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五、檢驗學習效果的標準

  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不同。只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高效地獲得想要學習的知識。對於一本書,沒有必要對於裡面的內容可以逐字逐句的背出來,但是一定要能夠複述出其精華,這就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標準。倘若我們跟朋友介紹這本書,那麼至少也要說出書中講了一些什麼,有什麼比較有趣的東西。讀完一本書,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那根本不能算是讀書。書本這樣的讀者眼裡構不成意義,誇張地說,就像電話號碼一樣。根據心理學的原理,無意義的內容無法轉入,並長期地存儲到長時記憶當中。


六、找出主要的原則

  可以說,每個領域都會存在一些主要成功的原則,如果你可以找到其中的一兩個以上的原則,你的實踐將變得事半功倍。所以,你應竭盡所能將這些主要原則找出來。

  譬如在教育領域,一個原則就是多感官進行總動員,學習將變得更加高效,也會更加有趣。

  在籃球領域,關於投籃的一個主要原則:保持一樣的節奏感,一樣的動作,你就可以把球投進籃筐。

  在新聞採訪中,主要原則就是:多問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什麼。


當然,既然談到了尋找主要原則,那麼自然而然也會講這些原則的尋找方法。

  不可否認,書本現如今還是主要的學習工具。尋找這些原則,你可以從一些書本入手,但是切記還是不要從純理論性,學術型的教科書入手為妙,研究有實踐經驗的成功者寫的書會好一點,特別是他們的個人傳記,更是值得一讀。

  另外,現在網路資源也是相當的豐富,比如你要學習籃球,那麼就可以系統研究一些高手傳授的籃球經驗。

  比如研究投籃技巧,就可以學習喬丹,科比傳授的一些經驗。


七、不一樣的學習者

  學習者的類型有多種多樣,有些人更擅長用某種方式大量吸收信息,倘若你讓他換一種學習,他講會特別不習慣,而且學習也將變得十分低效。

  所以,學習者的類型包括哪些呢?

  聽覺學習者

  聽覺型學習者善於以聲音和信號的形式進行學習。通過講授、討論、聽磁帶錄音等口頭語言方式,這類學習者更容易接受信息。

  視覺學習者

  視覺型的學習者更喜歡用圖像的方式進行學習,比如《如何高效學習》的作者楊就是視覺性學習者, 所以他會習慣用比喻和內在化的方式進行高效學習。

  多感官學習者

  多感官學習者就是習慣通過聽覺、視覺、運動、語言、感覺等各個感官進行接收信息。


八、大腦喜歡怎樣存儲信息?

  許多學生喜歡一行行、一段段地記筆記,然而事實上大腦並非喜歡一行行存儲信息。大腦會自動將信息分類和關聯信息,它更喜歡簡短和簡短的方式。

  托尼博贊得益於達芬奇筆記的啟發,發明了思維導圖,即用樹狀結構、圖像、符號、類型和關聯形式做筆記,這無疑將激發我們的創意。

  1、選一張A試紙,在中央寫下主題。

  2、從主題延伸出各個小的主題,可以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書寫。

  3、每個主題相當於是一個容器,它將涵蓋各種的關鍵詞。當然,關鍵詞應當按照邏輯順序,有條理地排列。為了加深記憶的印象,而提高知識調用的速度,你可以用一些塗鴉輔助記憶。塗鴉顧明思議就是用比較簡單的圖像繪畫,而不是室外寫真,因為你需要考慮到時間效率問題。

  花大量的時間死記硬背,無疑將讓人變成傻瓜。我們可以通過腦圖對知識進行分類,並且用筆記流使得知識之間有所聯繫,盡量迫使自己用一個詞表示一個要點。剛開始你會覺得很困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它將成為你的本能。


九、當你讀完一本書,你通常要做兩件事情。

  其一,標出書中的要點,使之變得有條理。

  其二,畫出腦圖,你可以在臨睡之前回想其中的要點。你可以放些A波音樂,有助於你放鬆整個身體和思想。其中,腦圖的塗鴉其實就是讓所學的知識形象化,須知,圖像思維是低功耗的,而且知識的吸收和調用更加快速,因而,盡量將知識形象化,這可以保證你所學的知識經久不忘。

  依照個人的經驗,更喜歡用視覺和語言文字的雙重編碼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圖文搭配的方式,圖文一定要生動,甚至有趣,文字盡量簡潔凝練。而當我們回憶的時候,就不僅僅是在大腦里搜索那些文字,而是直接跳到那些形象直觀的圖片上面,再順藤摸瓜,聯想到文字。


十、精讀與略讀的關係

  梁啟超在《治國學雜話》里指出:"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涉覽的。因為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對於不同的閱讀材料,可以選用適合的閱讀方式。同理,對於一本書,也可以分為泛讀和精讀兩種。

  堅持略讀,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博學。堅持精讀,可以保證術業專攻。正如.胡適先生所說,「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所以,精讀和略讀雖然形式不同,但是在學習效果上是互相補充補充的,二者缺一不可。

  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譬如教材、專業書籍、經典書籍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精讀。對於新聞、書刊、碎片化的信息,只需要略讀即可。


十一、精讀的方法

  1、縱覽全書

  瀏覽書的封面、作者。

  查閱內容和目錄,提出問題。

  查閱後記

  縱覽全書是對整本書的框架有個大概的認識,相當於是出發旅行前查看地圖。

  2、精讀和筆記

  從標題出發進行提問

  提要勾選,讓書更加的具有條理性,系統性,立體感。

  進行一番思考之後,開始複述書中的內容。

  3、由厚到薄,不斷拓展知識,對知識做註解,當你消化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抓住其中的要領。


十二、如何提問?

  精讀一定是帶有目的。會不會閱讀的人在於其閱讀的注意點,會閱讀的人,文字的浮凸起來的。不會閱讀的人,文字就是平面。提問的技巧其一在於,由標題進行轉化,比如可以將標題改為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的形式。這樣提問,可以迫使我們讀書的時候勤于思考,勤動腦筋,這樣讀書才能有所心得,否則只會陷入到人云亦云的俗套當中。同時,在提問思考的過程中,順便可以帥選重要的字句,取書中的精華部分,抓樹榦棄枝葉這樣的學習方式更具有高效性。


 十三、如何寫眉批?

  精讀一本書比較常用的技巧就是在書頁空白位置寫眉批、批註。對於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閱讀一本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眉批可以記錄我們的思考痕迹,這是一筆相當重要的精神財富。劉同有一句話深入我的心扉,「記錄拯救生命」。

  寫眉批的第二個作用就是刺激思考。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閱讀一本書,倘若沒有一點問題可言,書自然是平面的,書不能浮凸起來,自然沒有相對的注意力可言。我們的思想就像在作者的賽場跑馬,被他牽著鼻子走。人的思想長期處於被動,就會陷入到人云亦云的俗套當中。為了最大限度地刺激思考,就需要在書的空白處寫下眉批,盡量是簡略的問句形式。

  寫下眉批的同時,不必急著往下讀。把注意力放在問題上,迫使自己去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當然,此時我們也會好奇作者會怎麼去解釋、解決類似的問題。這樣做是一大腦力上的挑戰,當然也是方便接下來和作者的對話。


  批註寫下問題有利於我們帶著好奇心去尋找和思考答案,這樣的閱讀將動用到我們的心智,而並非是所謂的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閱讀。倘若作者的觀點和我們眉批之後所思考的一樣,我們和作者會精神上的共鳴,這本書彷彿就像自己寫的一樣。當然,倘若作者的觀點非常高明,那我們算是尋到了良師,這本書對我們的思想將會有大大的啟發,這就會讓我們更加富有興趣地閱讀下去。但是,如果作者的觀點非常普通大眾化,那我們就沒有必要精讀這本書。所以,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有主見,一旦我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判斷一本書大概是什麼樣子,它是否值得精讀。這樣就不會出現一本書從頭逐字逐句讀到尾的情況發生。


祥神出品,必屬精品,後續還有很多乾貨啦~


謝邀。

怎麼會邀請我呢?我可是著名學渣。題主說的那些方法我都沒聽說過。。。

中學的時候老師介紹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方法我都沒實踐過,所以都沒記住。。。

大學的時候主要是靠興趣,喜歡哪個課題就去找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腦海中嘗試用邏輯關係串聯起來,能說服自己就行。考試成績一直倒數,也沒寫過論文。

工作後教學生,主要靠同事教方法,我不過問


相信我,我的學習方法是很好的。請看下面。

1.讓自己的大腦除了學習,其他什麼都沒有。

2.製造你要學習的動力。比如,什麼人事物給你了打擊,給你心靈了觸動,並且不能忘。

3.制定一個你要的目標,並把它分為一個個小的目標。接著,就眼前的一小時計劃你要完成的事,現在就開始學習。前提要切和實際。

4.在以上條件都完成後,集中注意力,並且不斷告訴自己要集中注意力。

5.在這過程中,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也好,都要要讓自己精神飽滿,例如,你要在相同的時間裡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知識,想像你旁邊就有一個競爭對手,想像老師就要提問了,等一下要吃東西了……

6.心理暗示。心裡默念,我是天才,我不怕挫折,我要挑戰,我會成功的!

7.你還可以添些其它的方法,但以上方法不能丟。方法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加油!你可以的!

8.這個方法有利有弊,請慎重使用。


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

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研究表明在兩周之後,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從5%——90%不等。

用耳朵聽講授,知識保留5%;

用眼去閱讀,知識保留10%;

視聽結合,知識保留20%;

用演示的辦法,知識保留30%;

分組討論法,知識保留50%;

練習操作實踐,知識保留75%;

向別人講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識保留90%

例子1,

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後:

閱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

聆聽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20%;

看圖能夠記住30%;

看影像,看展覽,看演示,現場觀摩能夠記住50%;

參與討論,發言能夠記住70%;

做報告,給別人講,親身體驗,動手做能夠記住90%

例子2,

結合一個課堂實錄來詳細了解一下學習金字塔的應用(選自《直擊美國課堂》)

我們聽的是6年級的歷史/語文課。6年級在這所學校里已經算初中了。老師講的內容是前歷史時期。

首先,老師給每位學生髮了一塊石頭和一些油彩,讓學生假設手中的石頭是化石,讓學生在石頭上畫畫,想畫什麼都可以,但必須是學生對前歷史時期的理解。學生們很興奮,開始埋頭在石頭上畫畫,有的學生嫌不過癮,還拿了兩塊石頭。有些學生畫的是前歷史時期的原始人,有的畫的是前歷史時期的洞穴,有的畫鑽木取火的場景。有一個學生最有意思,畫的動物非牛非獸,可能這就是他對前歷史時期的理解吧。(親身體驗,動手做能夠記住90%)

在學生們畫畫的時候,我在教室里隨意轉了轉,發現教室的四周擺滿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場景,有的是生活場景模型,有的是學生收集來的圖片資料,有的是學生手工製品,當然,我還發現了我們中國的兵馬俑模型。(看展覽能夠記住50%)

畫完了,學生們就請這些變得花花綠綠的「化石」去外面曬太陽,老師進入了第二個環節——一個非常年輕的歷史學者來給同學們講前歷史時期的鑽木取火。在出示了鑽木取火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內容後,這位歷史學者開始拿出實物,向學生們演示如何做鑽木取火的工具。(看演示,現場觀摩能夠記住50%)然後把學生分成5人一個小組,發給學生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生們很快做好了。(動手做能夠記住90%)

歷史老師一邊讓學生們擺弄工具,一邊開始啟發學生:這個工具是怎樣工作的,裡面涉及了什麼樣的技術原理,這個工具除了可以鑽木取火,還能用來幹什麼。在現在的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技術工具?它與現在的新技術有什麼聯繫?學生們回答得很踴躍,顯然他們對自己能親手做出幾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興奮;通過動手製作和巧妙地提問,老師輕易地把幾千年的時光輕輕地拉過。(參與討論,發言能記住70%)最後,老師號召同學們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來製作實用的工具。

不要以為這節課就結束了。第三個環節是扮演與回答。老師已經事先布置了家庭作業----閱讀兩本故事類的歷史書籍(這才是真正的預習),然後在課堂上請兩位同學扮演書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學就這兩本書中的內容提問,這兩位主人公回答。我注意到其中一本書的書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講原始人生活的)。顯然,6年級的學生還很調皮,有的學生的提問相當「高難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當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時爆發出陣陣笑聲。(做報告,給別人講能夠記住90%)


介紹的挺不錯的學習方法,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說說學習上一點看法

1、一本好書

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什麼?沒有幾個人喜歡刻板、無趣的教科書,如果書中故事很有趣並且和知識結合到了一起,又加入了適當實例,用比喻將複雜的知識簡化,達到言簡義豐、生動有趣的效果,我想沒有人會拒絕吧

再來說說廣義的「好書」,現在互聯網很發達,需要什麼知識谷歌、度娘、wiki都可以方便搜到(有網癮、拖延症的話慎用,本來是看「結構化思維」的,到最後一不小心變成「楊冪挺大肚孕味十足」)

2、一位有經驗的好老師

一位有知識深度理解、有實際經驗好老師:他不會給你講人聽不懂鬼也不懂的概念,而是把知識剝去那層複雜的殼,讓知識以最原始、最簡單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中國人學習講究一個「悟」字,正所謂「教之道在於『度』,學之道在於『悟』。」老師在教學中最可貴之處在於令學生自悟自得。人在領悟學習的探究過程充滿艱辛,阻礙重重,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在「幾度風雨中」漸入佳境。某一天,老師的某句話有可能會讓你突然豁然開朗,從而達到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3、學習的驅動力

想清楚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驅動力的來源是什麼?興趣、征服、考試、掙錢。。。。。

無論是哪種驅動力只要求一點-----堅持


這篇回答是看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學到的高效學習和知識管理方法。原文在我的簡書。

書中有句話給了我很大觸動:

「是什麼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更好地拯救這個世界。」

所以就有了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書中的觀點和自己的心得。

首先,先明確一切學習和努力的目標: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

如何趨近這個目標

總體來說,不能孤立地拼湊事物,而是要把他們建立模型和框架。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即書中的核心觀點臨界知識 - 少數能夠帶來關鍵影像的知識。

什麼是知識?

能夠改變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讀書或者遇到一個新的觀點,能夠從中受到啟發,並對你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 造成改變的信息才是知識。

如何管理我們的知識

總的來說分為三個維度:數據管理,信息管理,底層規律 即認知深度。20年前我們靠知識數量來構建優勢,10年前靠知識獲取速度構建優勢,而今天要靠知識的深度。

怎樣算是有深度的知識和認知

1. 分析具體的現象之後找出抽象的規律;

2. 通過實驗驗證及數據支持所得出的最終結論;

3. 能夠普遍解決類似問題並且啟發人們由此及彼地思考問題。

那麼如何培養底層思維和深度認知

分析問題: 跳出問題的本身去思考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根據理由的可信度判斷結論的接受度。

時間安排:遵循2/8定理,80%時間用在20%關鍵問題上。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掌握更加底層的結構和規律。

在這裡多數人都有一個誤區,追求快速和立竿見影,比如追求快速閱讀。正確有效的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習慣養成:分解目標,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種習慣養成之後再實踐另一項。不要急於求成,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

綠燈思維:培養底層心態,即遇到新觀點或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更高效的學習,來自更合理的學習方法和假設。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效率。

不斷反思: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麼樣的假設下作出的,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反思,把生活案例化處理,觀察結果,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進行深入突破;同時,培養記日記的習慣。

最後分享生活中重要的可以廣泛使用的幾個臨界知識

1. 複利

事情A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加強A,這樣不斷循環加強的現象是複利效應。

複利效應會導致冪律分布,比如20%的網站吸引著80%的流量,80%的網站只共享20%的關注,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就是冪律分布。典型的例子是股市波動,收入,網站訪問量等。那麼如何成為那20%呢?一是提高這件事情的利率,二是加強事情重複發生的可能性。

2. 概率論

過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結果,是眾多可能的結果之一。世界是概率分布的,很多事情會隨機發生,你能做的是選擇有利的大概率事件持續投入。

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利用決策樹來幫助我們應對不確定性,做出更好的決策:

1. 列出想要實現的目標或者解決的問題(正方形表示);

2. 在它的右側畫出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所有方案(圓形表示);

3. 在每個方案下面列出這種方案可能的各個結果及其實現的概率(三角形表示)。

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盡量減少主觀判斷的偏差,因此要需要用外部視角,把自己的問題看做世界中一系列類似問題中的一個,以此為基礎來計算概率。

3. 黃金思維圈

我們看問題分為三個層面:What (現象和成果), How (方法和措施), Why (目的和理念)。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當我們能從 Why 的角度思考問題時,能夠更好地和別人建立信任和共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奢侈品通過故事傳遞價值觀從而獲得高額情感溢價。

另外比如面試的時候,不能僅局限在工作內容本身,要清晰地認識到這個工作是在什麼背景格局下產生的,為什麼要完成這個工作,完成這個工作的關鍵是什麼,突破口是什麼。

4. 進化論

在變化的世界裡,應該構建信息優勢,讓自己及時看到環境的變化,敢於擁抱變革,同時用最小的成本,快速試錯,快速改進,模仿同級別的優秀人的做法,把知道變為行動。

5. 系統思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部分個體的性質通常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組織,組合起來的模式和形式,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

1. 系統結構決定部分的行為。系統中的事情之所以發生,主要是系統的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決定的。

2. 系統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而是迴路網路關係。從事物的互動關係入手,了解系統背後的結構,而不是從事物本身入手。

如何培養系統思考能力?

從分析關係和事物彼此間的影像入手。

除了分析現狀的關係外,從歷史資料中找到系統行為和時間直接的變化趨勢,研究歷史的過程。

構建獨立思考的能力,區分觀點(假設)和事實,觀察真實發生的狀況而不是聽別人的解釋。

及時反饋對系統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有時候成功並不是因為努力,而是你幸運地處在正確的位置。

6. 二八法則

這個世界上,信息和財富一樣,從來不會均勻地傳播。

人脈的價值:提供情感,提供信息情報,分享資源。人脈管理:擁有差異資源的人脈。

如何更快建立信任: 自我暴露,分享小秘密,做一個給予者,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在與朋友溝通中 ,使用三個黃金問題:1. 我怎樣能夠幫到你; 2. 你能給我什麼建議嗎? 3.你覺得這件事情還應當去諮詢誰?

世界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系統,二八法法則只是結果的表象,真正推動這個結果的關鍵是系統的正反饋。在世界系統中,初始條件都很相似,但一些因素的效果會不斷疊加,產生積極的正反饋效應(複利效應),最終出現不平等的分布結果。需要我們提前分析系統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續積累正反饋,從而影響整個資源分布的結果,未雨綢繆地提前進行準備工作。

7.安全空間

99個成功抵不過一個失敗,因此要隨時建立安全空間,構建冗餘備份。冗餘的思路是,如果一個小概率事件發生的結果很危險,那麼需要一個預案來避免這個糟糕的結果。而生活是一系列排列組合的計算,想要獲得最大的勝算,那麼需要只在有勝算的情況下出手,通過減少做決策的次數來提高勝率構建安全空間。多花時間思考,避免讓自己同時處理多個任務。

任何時候都需要三個ABC計劃。 A. 長期從事的,持續投入的。B. 創造新機會的。 C. 保證生存的。

為了構建安全空間,可以從三個思路出發:1. 設計冗餘備份,保證系統正常運轉。2. 提高決策質量,減少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3. 提升體統的反脆弱性,增強系統對極端事件的應對能力。

看了好好學習之後,深深認同認真學習 「學習的方法」 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希望 「每個人都能,活成一支隊伍」


每個人及每件事的高效學習方法都不一樣。之所以學習方法不高效,可能在於:(1)你沒有正確了解自己的思維習慣及特點。人的思維都是有慣性的,每個人都有不同模式。當一件工作結束的時候多想一點,為什麼會選擇正確或者選擇失敗,當你做選擇時是哪些條件誘導你,是思維定勢的結果還是突破性思維的結果,總之你看到自己的思維就是那樣存在,你會看到它的劣處,然後你尋求方法改進,就很好突破了。總之,應該對自己的思維模式去反思總結探索突破。(2)缺乏高效學習方法,另一方面是對你要學習的目標的特點不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時刻讓自己努力學習??
如何看待「一定要上大學哪怕上個不好的大學」?
為什麼題主所在班級女生的數學普遍沒有男生好?
如何教不愛學習但聰明的小孩學習?
以前有夢想,為何現在沒有了?

TAG:學習 | 心理學 | 大學生學習 | 高中學習 | 生活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