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學家大多都有(過)心理問題嗎?

寫在前面,我不是牛頓(just for fun)。不要用「居然提"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這種白痴問題,這是常識好嗎」這種態度來對我好嗎。讓我感覺我真的是個白痴似地。坦白說,我就是感冒了,我不舒服,我自然就會去找方法治病(本能),然後等我病好了,我看到別人也得了同樣的病了,自然也會想去幫助他下(本能)。

有些人說可以僅僅因為興趣而去學習這個東西,但我認為,興趣其實也是一種對於缺陷所作出的彌補。興趣也是一種心理問題。 對於舉例分類的情況,我希望大家不要把「
蛋炒白菜,白菜悶蛋,白菜蛋湯 」作為三個菜上桌。搞清楚自己說的是什麼再說比較好。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大概是05年左右,中國境內,有一個孩子,他有一個奇怪的愛好——吃牆灰,父母一直找醫生求治,但收效甚微或者乾脆沒醫生解釋得了。後來一位學者研究證實,牆灰中富含一種這個孩子身體內所非常缺少的元素,於是他的興趣就有了吃灰這一項,後來經過配藥,病情得到控制。比如,我同學就有喜歡聞汽油的,經常蹲到好車後面聞。 (某神經生物學碩士的解釋是,汽油含芳香烴,所以有其特殊的「味道」,至於這個「味道」是香還是臭,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至於判定一個人的健康與否。每個人身上都有無數細菌,和病菌,或者病毒基因,但是你不能因為他攜帶這種病菌或者基因而說這個人是有病的。倘若這樣說,那麼每個人也都是有病的。我特別把心理學家拿出來說,就是想表示他的根源。他的程度。這種持續不斷追求的動力所在,(與童年創傷),是否有必然聯繫。(所以不要說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這是廢話!!!)

希望得到數據支持,以及合理的理論性闡述。(對於回答中,我查過百科,
人類精神活動是有機的、協調的、統一的。從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應,是一系列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活動。精神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識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變化均可表現為精神活動障礙,即精神活動的各個方面互不協調或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均可表現為精神異常。最常見的精神活動障礙為焦慮、恐怖、幻覺、妄想、興奮、抑鬱、智力低下,品行障礙及不能適應社會環境等。 誰定義了心理障礙就是精神病?神經病就是精神病?就我知道的海明威(當然不是心理學家)也有焦慮症。 就以焦慮症來說,焦慮症沒有臨床意義?焦慮症能影響研究問題?

至於我問的興趣是什麼,我指的是根源問題,興趣的產生及動力來源問題,更是一種反問。不過我也的確去百科了下,百科上說興趣來源於需要,且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那必然是一種需要,即我提到的「自己病了就去看病」的本能需要,那麼逆推,是否可以得到,心理學家是因為曾經有過這種需要而產生了這種需要所帶來的興趣?那麼是否可以說心理學家就都是有(過)病?而童年創傷,你說可以導致很多情況,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認為是你沒有排除其他變數?

ps:我並沒有堅持「心理學家就是有心理問題」,我同樣保持疑問,不然也不會拿出來問了。

我發現大多數人並沒有看懂我我提問的真正意圖。我真正想問的是什麼。那麼我換個方式問下或許更好,這樣更直接。為什麼心理學家會喜歡心理學,而不是其他學科?是不是因為他們對於想彌補自身心理缺陷比一般人更迫切需要?(不要說看到變形金剛就去研究機械類了,相信中國大多數人都看過變形金剛,相信這大多數人中的大多數人也並沒有去研究機械類)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在大眾眼裡:心理學=異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心理諮詢

  心理學(見維基百科: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以上這麼多個領域,和「心理問題」直接有關的、我又認識的只有異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這2個領域;其他可以說和「心理問題」沒有直接相關,一些更細分的領域甚至完全無關

  以認知心理學(見維基百科:認知心理學)為例,它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這門科學包括了廣泛的研究領域,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這個領域的特點是將人類比成電腦來進行研究。

  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知識表徵」可以說和心理問題沒有半毛錢關係。你覺得這方面的心理學家有心理問題嗎?

  對「心理問題」的研究只是心理學裡很小的一個部份,不要把它當成是心理學的全部

update

題主在評論中補充:

1. 我想問的是源動力

2. 是不是專門研究和「心理問題」有關的心理學家就是有心理問題?

3. 我的回答規避了思考的深入,只是切入,沒有力度,不足以解釋ta的疑惑

我的回應

1. 如果一個人對於「人的記憶是怎麼儲存在大腦中的」感興趣,於是ta進入了認知心理學的領域來研究;在我看來ta的源動力就是對記憶大腦機制的「興趣」,我不覺得這種源動力和心理問題有任何關係。如果如題主所言,你覺得所有興趣都是一種心理問題,那我只能說在我看來興趣不是一種心理問題

2. 我和題主的分歧可能還在於對「心理問題」的定義。

  如果將「心理問題」定義成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的一些心理上的缺陷,那麼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而不是心理學研究者獨有的。

  如果將「心理問題」定義成心理障礙(見心理障礙_百度百科),就是指「心理障礙是指一個人由於心理、生理或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各種異常心理過程、異常人格特徵的異常行為方式,是一個人表現為沒有能力按照社會認可的適宜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的後果對本人和社會都是不適應的。」,那麼我可以肯定地說,所有心理學研究者都是沒有「心理問題」的

3.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必然會對一個人日後的生活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廣泛存在於職業的選擇、生活方式的選擇、伴侶的選擇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個人可以因為ta的童年經歷而選擇在大學讀心理學,也可以因為ta的童年經歷而選擇在大學讀會計

第二次update

  我有點不想再update了..........邀請了知乎里更有名的臨床心理學博士來回答,看她會不會來看吧..

題主追問

1,、興趣是什麼?2、你可以肯定所有心理學研究者都是沒有心理障礙的?3、心理學家與心理研究者,這個差距,有人說,得過病的比沒得過病的研究同一個病
會更有深切體會和進展,是否這樣會導致他們的差距。4、童年創傷等於童年經歷?大部分人選擇的專業,職業,未必是自己喜歡的,或者說希望從事研究的,你是否弄錯目標範圍了?

1. 興趣:見興趣_百度百科

2. 在我的定義內,有心理障礙的人基本上都是無法正常生活的,不用說再去做研究了。我知道的唯一一個和精神分裂症共存了許久並且取得輝煌成就的,是提出「納什均衡」的納什(見維基百科:約翰·福布斯·納什),他是一個數學家

3. 同2

4. 童年創傷可以導致很多東西,也可以導致不了很多東西;一個人的發展有太多其他的影響因素。童年創傷可以讓一個人從這段創傷中蛻變獲得更好的成長,可以讓一個人變成罪犯,可以……有很多種可能

  如果題主你堅持認為「心理學家有心理問題」,我也堅持認為「心理學家都沒有心理障礙」,我也不再想去說服你了。到此為止吧


哈哈,這個邏輯很有意思。雖然開始學心理學這個專業以來,被人以各種直接或間接地方式問了無數次「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以及「我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問題,該怎麼辦」。但如此開誠布公地想知道心理學家是不是有心理問題,還是第一次遇到坦率的(或者大多數人不好意思當面問)發問者。

我們不妨假設,心理學家(或者說研究心理學的人應該更加貼切)=心理有問題,其邏輯就是對A感興趣,因為被A傷害過。那麼醫生=患者,這看起來還似乎有些合理,畢竟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得病。那接下來如何解釋其他學科呢,數學家=從小算不清數,建築師=不會搭積木,天文學家=被隕石砸過?那研究火災、地震的該是慘不忍睹了……

由於自身並非從事異常或臨床心理學研究,當然未曾得知得過心理障礙的人在心理學家中的比例。就自己而言,之所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在於希望對人類有更多的了解,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比如我們是如何「看到」一個目標,並把它從背景和干擾中分離出來,那麼干擾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吸引我們的注意……(好吧,這講起來可能有些枯燥)但,這種好奇心,和看到星星時想研究一下它的誕生史和它的運行軌道,本質上並無任何差異。

研究某個事物或現象,本質上都是出於人類的好奇心。

希望能些許解答你的疑惑。


no


我只想說久病成醫不代表一定會從事這個行業

比如我是過敏體質+哮喘患者但我是不會變成呼吸科專家的

都是治癒疾病 題主你可以平移一下問題到生理疾病

消化科的大夫是不是都拉(過)肚子么?

你可能說拉肚子太常見了 我們換個說法

腫瘤科大夫是不是都有(過)癌症?

還是感覺有點不太對

性病專家是不是都有(過)性病呢?

我突然感覺有種人身攻擊的感覺了

現在我們看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大多都有(過)心理問題嗎?

你有什麼想法?

我的想法是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疾病

一個人要為了征服這種疾病去讀到碩士博士甚至更高的學歷

他已經是足以幫助他人克服(緩解)某些病症的專家了

無論他是否有(過)這種疾病

我覺得也沒必要深究動機這件事情

因為

動機是說不清的

動機是很私人化的事情

不同動機也可能引起同樣的行為/達到同樣的效果

我認為動機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 心理學家們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別人康復


@憶記 這種事情你都沒興趣update了,還邀請我來回答,不厚道啊。

看題主怎麼定義心理問題吧,精神上的痛苦誰都會有,心理問題人人都有點。但大部分人都沒有臨床意義上的心理疾病。就我個人觀察,西方的年輕一代的心理學家大都出生良好,心理學不過是一門大學本科生特別喜歡學的課而已。再上一、二代人,心理學還不怎麼流行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是由於個人的經歷而選擇諮詢師、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這類工作。

不過我其實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一來確實沒什麼好回答的,二來憶記的回答也蠻詳細了。我是來吐槽問題補充里的內容的。吸汽油不是因為身體里缺乏汽油這種化學物質好吧,吸汽油是因為吸完了會high!題主你不能用自己討厭,但有人喜歡汽油味這個事實,來證明那人需要汽油啊。我還討厭煙味酒味呢,恩,極度的。我不知道抽煙喝酒上癮的人要是知道樓主的邏輯,他們會是什麼個想法。會不會淚流滿面,這種理由都幫你們想出來了。

其實不僅僅是汽油,油漆、某些膠水,都會讓人high,因為這些就是便宜的「毒品」。在很多不發達地區,白粉什麼的只是個傳說,窮人們就吸這個。google一下 汽油+毒品 就有很多結果。有些人群,比方說青少年,由於搞不到毒品, 也會用這些東西代替。我記得小時候,大概九十年代中前期吧,報紙上就登過小孩吸打火機里氣體上癮的事情,當時我就納悶居然還有人吸這個。當然現在知道了,其實這就毒品,不過很可能比常見的毒品對大腦的傷害更加的大,對未成年人的大腦損害就更加的大了。怎樣讓青少年人遠離這些日常的「毒品」一直是個挺讓人頭疼的問題,這也是我來問答這個問題的原因。當然按照題主缺什麼補什麼的樸素邏輯,那些上了癮的人可能就是腦子缺油吧, 反正邏輯上我也沒辦法能證明他們不缺。不過我知道題主不缺油,還是很欣慰的。


一般會對心理變化會更敏感,這倒是真的。至於是否有心理問題,那就因人而異了。


成為誰都是在心理(意志,意識)需求的驅動下實現的。所以,成為心理學家也不例外。這種心理需求包括樓主所說的本身有心理問題,但單單有心理問題並不足以成為心理學家,所謂家是有一方見識之人。心理學家也不例外。我知道的兩位心理學家,阿倫森以及《我們為何如此不安》的作者加藤諦三,看他們的書知道,他們成為心理學家是因為曾發願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折磨。所以,心理問題不是因,面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問題,所發的要幫助他人不受苦之大願才是他們成為心理學家的因。每行都有匠有家,道理也如此。

另外,真正的心理學家並不多見。「家」這個稱呼有點濫了。比如專家。這個中國人都懂。

看影視劇也知道,不少犯罪分子就是所謂的心理學家。

所以,還得好好定義什麼是心理學家。


樓主,我覺得你其實問了一個很聰明的問題!對這個問題呢,我贊同你的思考方向,可是我不能贊同於你的思考前提。我看了看你的問題,也看了看很多回答,我發現你想知道的其實不是心理學本身能給出你答案的,你應該看一看心理學的根源,哲學。我覺得你對心理學本身的了解不夠深,專業知識很有限,但是你問的問題其實不牽扯這些,而且應該是每個學習心理學的人都應該明白的,心理學本身有什麼特殊性對不對?為什麼人會對他感興趣?學習他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應以什麼心態去面對它?你所想知道的應該是這一類問題。如果這些是你想知道的,好,那就不要拿一些很複雜的心理學理念辭彙來混淆它,讓我們從很簡單的常識,推理來說明他。

首先,你的思考方向很對!是的興趣的根源或多或少都會跟個體本身有關係。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不講究吃,那他會不會去當廚師呢?怎麼可能呢?他會覺得枯燥無意義,完全沒有必要性。所以,美食家也好廚師也好,他對吃的追求肯定是認同的,肯定在他他身上有什麼引起了共鳴,不然興趣是不會產生的。也就是中國文化說的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的話,總有什麼是有關係的。這也就是我同意你的思考方向的原因,他很合理。可是,你的思考前提是不是對的呢?我覺得不是,不但不是,我反而覺得事實其實是相反的。興趣的根源從來不是為了填補欠缺。我注意到你提到了海明威,也說到了他的焦慮症。眾所周知,海明威的焦慮症是因為他的寫作。可是,你只注意到了問題的表面。他寫作不是因為焦慮症,而是為了戰勝焦慮症的抗爭。用什麼呢?用作家的武器!傾訴,告白,自我剖析來宣洩。他的寫作不是為了彌補,而是在磨練它作為作家的武器,磨練,展示,並且提高自己的長處以此來抗爭。可惜,作家的武器不適合這種戰鬥,過度的自我剖析導致了異常的超我約束,並且完結了他的生命。可是,結論是顯而易見的,興趣的源泉來源於自身的長處。換句話說,我有這個天賦,我才吃這碗飯。回到你所說的臨床心理學科,也就是大眾所熟知的心理醫生。我曾經對人家說我想學心理學,人家對我說「你受了什麼刺激?」 還有的,明白一點的人才會問我「心理學跟精神病學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我想對你說的,心理學學得不是異常心理,是日常並且正常心理,是為什麼藍天白雲普遍使人感到愉快而壓力導致人沮喪。就像數學家,大量的取證並且歸納數據而得出公式,然後這些公式被物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拿去運用。臨床心理學家找出異常心理的誘因然後引導病人回到正常心理,這才是他們各自的職業。而精神病學家又不一樣,應為是精神病,跟心理關係有限。舉個例子,心理疾病跟精神病是不一樣的,你看完想想你所說的心理變態是指什麼。但我個人反對將lgbt群體歸納為異常群體,如果你想用他們做例子我拒絕回答你。首先,心理疾病患者有清楚的頭腦,他們像你我一樣思考,可是他們的思考在某個環節失衡,導致異常的舉動。可以說,他們的異常舉動是有足夠邏輯的思考過程所支持的(他們的角度)。想想看,一個人自閉,因為他對外界感到恐懼,所以本能的避免接觸外界,同時,他又明白自己不接觸外界是一種病態的舉動,於是對自己造成自我厭惡,鄙視自己的結果是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失望和無助,從而引發一些舉動。可是,精神病患者一部分是由於生理上的原因導致的異常舉動,與思考不思考無關。他們的精神受到某些刺激,從而導致了某種舉動,而不是經過一系列的心理過程而導致的舉動,這叫做神經病。比如說,酒後的家庭暴力,酒精刺激引起了某種化學反應,導致了行為失控,而不是喝完酒後他突然覺得我現在有必要對誰一頓拳打腳踢來滿足我自己。前者,是生理問題,精神方面的,藥物與戒酒。後者,可能是某種心理障礙,需要長期輔導與瑜伽啊什麼的來提高自我控制,告訴自己這樣滿足是不對的,我為什麼會覺得這樣才能滿足我自己?這才是心理方面的。

好了,說明了這麼多,你因該首先認識到心理學跟創傷有關係是錯誤的。其次,我還要向你證明。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同樣也是和創傷無關的。不排除有病人想學,但是這肯定不是主流的原因。首先,這些學者多半都是以醫生的角度看問題的,因為他們得面對案例,而不是數據。那麼,醫生最主要的是什麼?是不要和患者感同身受,為什麼?因為會影響判斷力。醫生最不需要的就是試圖了解病人的痛苦,病人也不是期望你了解他的痛苦,而是找出病因從而治療!千萬別搞錯了,不是不理解病人的痛苦,而是別被病人的情緒與痛苦感染從而喪失客觀判斷能力。所以,心理相關的學科中,最不可能的就是久病成醫。因為這一類的病人都是所謂的(想太多),思考的龍頭崩壞導致思考不受控制的進行,從而影響行為。治療辦法就是不要想,順其自然,愛誰誰,愛咋咋地,只有不在乎了,停止了,才能慢慢試著恢復以前的思考模式。所以,這些醫生其實都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最安全的。因為他們客觀,冷靜,清晰的在觀察,從而將它們遠離了這種崩壞的思考模式,才能將別人因回正道。其實,就是站在籠子外面看人,等籠子里安靜下來了,指引他找到籠子的門,用他自己的鑰匙打開他為自己修造的籠子。真像你說的,為了填補缺陷,久病成醫好不容易從自己的籠子出來了又往人家籠子前面湊,那還不勾的自己犯病啊。所以,由此可見,心理學家的興趣(你所想的臨床啊精神病理啊那一類的)來源都是因為自己在這一方面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力與客觀冷醒的視角。好比試藥得找試驗體,不能在自己身上試,所以其實他們才是離這些疾病最遠的人群,也因為他們不被這些心理疾病所侵擾,他們才有能力幫助你們。所以我說你的思考前提是彌補缺陷是錯誤的,應該是發展長處才對。還有你說為什麼有的人看完變形金剛學了機械學和沒有學機械學?人格有個的才能,不學因為不是干這個的,或者不想干這個的,興趣的源泉缺少了自身的能力來支持,這才是原因,好奇心大家都有與這個無關。還有,你說到個合群的例子來支持你的了解自己了解別人理論,我就是想說,我想不到你怎樣在不了解別人的狀態下合群?合群合群就是你了解這個群體並且融入這個群體,不了解何談融入?能融入證明能了解,不能融入證明你沒法理解或了解別人啊?我覺得這個例子舉的不好,因為在一個群體合群的人普遍在別的群體也可以很合群,不合群或者只有小圈子的人才拒絕更多的了解別人。你是不是想說不了解自己,所以通過了解別人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人反而不用了解別人?如果這是你說的,那我想說,不了解自己的人首先對了解別人沒興趣,因為他都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自閉,不了解自己然後過度思考,以至於沒有思考別人的餘地。了解自己的人,反而很願意了解別人,因為思考清晰知道自己想幹什麼,留出很大的空間來了解別人。你所說的那些臨床心理學家更是最了解人了,但是你不能說他們是拿自己試出來的,因為不必要,他們知道他們正常,一旦不正常他們比任何人都明白的快,也能很快的給自己尋求幫助,這一點上,他們太了解自己了。

一點愚見,不知能不能幫到你。


樓主要求數據支持,這個我還真沒有。我很同意@王怡蕊博士的看法,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你對心理問題的定義。自願來學習心理學的人(排除那些被父母逼的)通常是對人感興趣,這種興趣可能源自如樓主所說的"心理問題",也可能是身邊的人(比如因父母的問題研究婚姻關係),也可能是來源於自己聽說的故事(比如受愛因斯坦的啟發去研究人的創造力)。所以,可能不一定是自身的問題,但研究的問題或感興趣的方向總歸是與自己的經歷有些關係。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學心理學和學其他學科都是類似的,就像你看了變形金剛然後去學機械類一樣。

如果非要找一些不同,我覺得心理學的一個特點是,由於心理學和自己日常生活的密切相關(比如社會心理學領域、發展心理學領域等等),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常常反映了其經歷對其人性觀的塑造。就像弗洛伊德用性驅力來解釋很多問題,或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我覺得任何一個人過分喜歡或者討厭一個事物,都有著心理上的根源,「喜歡」來源於正反饋,「討厭」來源於負反饋,而興趣的本質就是正反饋不斷強化的結果。


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吧。

就像有人選擇當醫生,有可能因為自己或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生病,更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但個人認為心理學家更偏向於前者。


不一定的,看個人,有些人看到自身優點適合在心理學方面發展才去當心理學家的,並不一定因為需要才去當


聞汽油的事我在一部講袋鼠國土著的紀錄片里看過,裡面有個小孩就是聞汽油上癮high了之後偷搶東西最後好像自己也不知道就爬到了高處,差點死掉。。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而且其實心理學的分類很廣,像我現在本科讀的只是泛泛的心理學,各方面都有涉獵,比如Bachelor of science裡面就是比較偏理的,講大腦還有認知科學之類的;Bachelor of art就比較偏社會類的,跟industrial跟social behavior有關的;當然還包括統計學。要成為一名psychologist沒有那麼簡單。袋鼠國的pathway是說最少要讀6年的書,而且還要實習什麼的。我知道不能用讀書的程度來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心理問題,但我覺得至少如果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遇到問題也比較容易自救吧。而且我覺得生活中到處有心理學,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比如人力資源,教育學,其實討價還價也跟心理學有關的嘛~我也不知道也許沒回答到原po的問題,不過是個把心理學作為第一專業加人力資源作為second major的大二渣渣的看法~


我還不是心理學家,但是希望成為之。我對人類活動很好奇,比如在我看來,樓主這種執拗要地證明「心理學家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出於什麼樣的思考?

樓主可能有期待的答案。

我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回答樓主。

一。樓主個人有問題,從感情上,樓主無法接受「心理學家是沒有心理問題的」的這個結論,那麼也許樓主身邊有一個學心理的,讓樓主很不爽。於是樓主要通過知乎自我證明這一點。

----&>----&>----&>,這種思考方式也就是使用樓主的思維方式得出的結論。

樓主猜測----&>心理學家是有心理問題的。

我猜測----&>樓主問這個問題是有心理問題的。

二。樓主只是單純地,好奇,想從理性上搞明白這個問題,覺得這個是有意思的困惑,那麼我覺得大多數心理學家和樓主一樣的動機了。

我認為----&>樓主是沒有心理問題的。

樓主是否也會認為?----&>心理學家是沒有心理問題的。

最後。樓主為什麼提高這個問題,為什麼update了又update。

樓主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很多心理學家研究心理學也就出於同樣的目的。

請樓主仔細思索我的回答中的邏輯悖論。

心理學是要實證的,但是心理諮詢是要體察的。


先記一下已知的心理學大神

費希納,實驗心理學之父——神經症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比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先導——神經症

威廉·詹姆斯,機能主義的先驅——焦慮和抑鬱

華生,行為主義之父——嚴重的焦慮症

以我目前所知來看,心理學界的大牛,不光得心理疾病的多,還有不少當過醫學生,而且身體狀況超級差。。


有一些有,心理學家自己需要定期去別的諮詢處給自己做諮詢。


關於幾個回答的補充。

首先,在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回答。雖然我會追問,但其實並沒有攻擊大家的意思,只是想得到一個比較嚴謹的答案。

其實,關於三者的回答中,我發現,有這麼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大家都說這個問題取決於心理問題的定義上。那麼不如,首先找個心理學家定義下什麼是心理正常。

那麼我在這個假設一個定義,倘若一個人的心理是10分。4-6是正常,0-3及7-10都為非正常。0或者10是極度不正常,即為神經分裂等,生活不能自理。1,、2或者8、9是指抑鬱,躁狂,焦慮,幻覺等。 我與憶記討論之中,我發現其有些問題不能自圓其說,以致於直接把我認定的心理問題定位為0或者10的瘋子草草了結。而事實上我所說的心理問題是指,稍稍偏離正常值,不影響生活自理的情況下,或者心裡有些變態的。

第二,貌似大家都把我所說的心理學家定位成了心理學習者。在我的理解中,研究者和學習者是有區別的。而我所說的心理學家更偏向於王怡蕊所說的第一代心理學家。而並非在這個物質過剩的年代裡,上了大學,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感興趣的人。也就是李洪昌的言論「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學心理學和學其他學科都是類似的,就像你看了變形金剛然後去學機械類一樣」。首先,我反問了,大多數人看了變形金剛並沒有去學機械類,這又是為什麼?以及王怡蕊「就我個人觀察,西方的年輕一代的心理學家大都出生良好,心理學不過是一門大學本科生特別喜歡學的課而已」。針對王怡蕊的話,出身良好能代表心理正常?據我所知,出身良好可能心理變態的更多,只不過在自我利益的情況下,誰會說出自己的變態(比如窺陰癖),這樣很可能會陷入羅生門。其次,就李洪昌的「就像你看了變形金剛然後去學機械類一樣」,如果追加個為什麼的話,會得出這樣一個答案。好奇。這樣同時能得出我的反問,為什麼大多數人都看了變形金剛,大多數人中的大多數人卻沒有去學習機械類。因為好奇心的短暫性。它並不具有持續不斷的源動能。

關於數據,實在是找不出研究者的數據來。但我們可以借鑒下學習者的數據來作為參考和類比。我在旁邊的相關問題中看到,有人提問,學習心理學的說說看你們為什麼學心理學。據我歸類,大部分是想了解自己再了解別人,其次是「坦白說,我覺得自己有病,但後來看了心理學有關的書籍後才發現自己是正常的」,再者就是李洪昌提及的好奇心理。首先,我們能否認定那大部分人並沒有坦白,而是經過了修飾,想了解自己再了解別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我的答案是,自身與同學朋友間性格差異等造成的不合。這同樣是心理問題。而據我所知,如果非常合群的人(或者跟自己理想中的夥伴合得來),可能會反問,為什麼我要了解別人?

這是關於學習者的需求問題。那麼研究者呢?這才是我真正提出的問題。謝謝各位。都辛苦了。

至於王怡蕊關於聞汽油的問題,我不知道她是從哪裡看來的。不過以她的說法的話,毒品能叫每個人上癮,而為什麼汽油卻是有些人喜歡聞有些人討厭?她並沒有回答。而據我所知,某神經生物碩士的解釋是,汽油中含有芳香烴,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回到了我所說的需求問題上。


其實和其他人也差不多。

只不過有些人本身就有點怪怪的習慣,出名之後被放大了。


真可笑,他沒病或者曾經沒病過怎麼能稍微設身處地的幫你看病。能不能看好病是本事,而人文部分的憐憫透露著一個曾經的痛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人對鬼神的敬畏之心?
現代年輕人獨居生活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它們被低估了嗎?
想學習心理學,要怎麼入門?
是什麼讓你堅持當一個好人?
是否應該增加心理暴力犯罪這一項罪名?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