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可樂的經營狀況不佳,可口可樂為什麼要繼續和中糧集團合作?
01-05
據說中糧可口可樂是國內三大裝瓶商里運營和效益最差的。
隨著飲料行業的對外資限制的放寬,外企無需藉助中國合作夥伴進入市場,為什麼可口可樂仍然選擇跟中糧合作?
1949年後,可口可樂完全退出國內市場。
70年代末期,可樂憑藉中糧的引薦,才得以再次重返國內市場[1],獲得發展先機。但中糧系統畢竟是國企,作為可樂在國內的三家裝瓶商之一,運營狀況確實不如其他兩家。市場上也經常會有可樂打算與中糧分手的傳聞[2]。
若干年前,我還在做市場營銷時,也冒出過類似的疑問:可樂和中糧為什麼不分手?
諸如此類的問題,挺有意思,但一時又沒有答案,我便一直記著。zhenzhen(提問者)早幾天給我的私信中,恰好問到。今天得空,整理了以前的零碎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討。個人認為:在國內飲料市場發展成熟前,可樂不會與中糧分手。
在市場成熟之後,雙方是否繼續合作,又得重新審視和考量彼時的狀況了。1、三足鼎立,可樂獲益。
2006年底前,可樂在國內裝瓶商有三家,分別是中糧、太古和嘉里。三家各有優勢,彼此之間相互競爭,相互牽制,可樂則因此獲益。2006年之後,嘉里被迫退出,由可樂的全球第一裝瓶商接手,但依然維持了三強鼎立的局面[3]。
反觀同樣是採取裝瓶商策略的百事可樂,由於多次選擇了錯誤的合作夥伴,其與裝瓶廠的合作,就可謂糾結多變,血雨腥風了[4][5]。百事可樂與裝瓶廠的合作不順,自然影響到市場執行,最終影響銷售。趁著百事可樂與各裝瓶廠間的爭鬥,可口可樂保持了裝瓶商「金三角」的穩定,快速搶佔市場。2、市場向上,合作無虞。
一方面,國內市場的發展狀況在全球飲料市場中還處於較好的水平。單從人均飲用量上看,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極大的潛力。另一方面,這兩年中糧系統開始實行對標管理,也在迎頭趕上。可樂目前在國內的三家裝瓶商中,太古系統的運營管理是最強悍的。太古集團業務廣泛,在飲料、地產、航空、航海和貿易等領域都有上佳的表現[6],又一貫行事低調[7][8],實在是一朵跨行業經營的奇葩。
關於太古集團,有空再細說,不扯遠。因此,中糧系統便以太古系統為標杆,要求旗下各裝瓶廠的業務指標都向經濟發展狀況近似的太古系統裝瓶廠看齊。2012年,中糧系統的銷量增長率高於太古系統;當然絕對量與太古系統還是差距較大的。面對可預期的業績和有一定上進心的合作夥伴,面對百事可樂的前車之鑒——如果你是可樂大中華區總裁,作為職業經理人,你是否會考慮把將中糧系統踢出局?3、政府公關,中糧出力。
一是國內食品安全狀況堪憂。二是競爭對手經常無底線。比如2013年初,美汁源果粒橙(可樂旗下果汁品牌)又被競爭對手蓄意攻擊[9][10]。三是可樂各裝瓶廠自身也並非萬無一失。比如2012年中,山西裝瓶廠(可樂實業旗下)就發生了余氯水混入可樂事件[11][12]。四是食品安全以外,可樂自身及其遍布全國的42家裝瓶廠也要面對人力資源[13]、稅務[14]等諸多層面的挑戰。
可樂自身的公關能力到底能夠應對多大的危機?試想,如果山西裝瓶廠是中糧旗下的裝瓶廠,政府、宣傳部管理下的媒體又會有怎樣的處理方式呢?誠然,可樂努力樹立良好企業公民的形象,可以幫助其贏得民眾和政府的信任[15]。如果再捆綁上以「產業鏈,好產品」為己任、甚至政治任務的中糧,一旦面對更加重大的危機,至少在與政府層面的溝通上會有保障得多。4、助力中糧,無價之寶。
中糧內部有一種說法,把長城、可樂、福臨門和金帝並稱四寶。中糧可樂除了穩定的貢獻利潤之外,也極大的提升了中糧集團的美譽度。更重要的是,可樂先進的運營管理理念和方法對於整個中糧集團來說更是無價之寶。中糧集團甚至曾在蘭州試點,藉助中糧可樂現有的營銷渠道,將中糧所有的消費品渠道進行集中整合[16]。
相信無論是中糧集團現任董事長寧高寧還是其繼任者,都不會輕易同意退出合作。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年中糧系統全力提升市場運營狀況,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究其原因,一方面與中糧集團全力推進對標管理有關,個人猜測,另一方面或許源於可樂的施壓,中糧不肯放棄,雙方妥協並訂立市場目標。5、全球擴張,長期利益。
回顧可口可樂127年的歷史,尤其是現代以來的全球擴張,其目光之長遠[17]確實讓人慨嘆。政治,正是全球擴張中不可迴避的話題。時至今日,可口可樂已經是美國文化乃至美國精神的代表,符號意味濃烈。比如下圖,1984年4月《時代周刊》的封面圖片是一個當時典型的中國青年手持玻璃瓶可樂,面露微笑~對應的封面文章為China』s New Face[18]。6、合作變革,慎而又慎。
從全球來看,可樂長久以來一直是輕資產運營,沒有深度介入裝瓶廠業務。近兩年,可樂對飲料市場發展成熟地區的裝瓶廠業務的態度和策略似乎有變。比如,2010年,可樂斥資130-150億美元收購了其最大裝瓶集團的北美業務[21]。但是,可樂向來注重因地制宜的本地化策略。飲料市場處於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肯定不會依葫蘆畫瓢。
此外,如前所述,與裝瓶廠的合作狀況必定會極大地影響當地業務的發展。且不說目前中糧與可樂的聯姻尚算愉快,百事可樂對國內裝瓶廠已頭疼十多年了[22],直到14個月前才艱難地給出讓大家都大掉眼鏡的解決方案[23]。在纏鬥期間,百事可樂到底痛失了多少市場、多少機會,最後又下了怎樣的決心?!相比百事而言,這些年可口可樂在國內的發展策略可謂非常之穩健。即便若干年後,國內飲料市場發展到美國現在的程度,可樂想改變裝瓶廠格局,變革也不是一蹴而就,必定會慎之又慎。[1][19] 撤離大陸30年後可口可樂艱難重進中國[2] 可口可樂否認與中糧集團分手[3]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4][22] 百事中國「婚變」
[5] 百事可樂退出瓶裝業務原因七種猜想[6] http://swirepacific.com[7] 太古系:200年低調[8] 【多元化】「隱者」太古[9] 百度新聞搜索_果粒橙 農藥[10] 可口可樂[11] 可口可樂終於道歉-[中財網][12] 新聞中心[13] 大學生調查報告稱可口可樂侵害派遣工利益[14] 安徽省國家稅務局
[15] 可口可樂公司:與利益相關者共同參加社區建設--中瑞企業社會責任合作網站[16] 誰人不識寧高寧(全文)--網易雲閱讀[17] 先驅還是海盜:風行全球的可口可樂的擴張模式[18] 從《時代周刊》封面看中國百年變遷(下)[20] 可口可樂:中美經貿破冰的見證者——專訪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中國通」魯大衛[21] 可口可樂接近以150億美元收購瓶裝業務[23] 百事中國與康師傅結成戰略聯盟雙方對對方都有需要。
1 相比零散的或更小的承包商,選擇中糧這樣的大公司不但方便管理,節約中間成本,也更加感到放心。很多外商對於國內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不完整的法律感到擔心,和政府合作溝通更直接,也能得到庇護。而且和國家壟斷企業合作更加方便和政府獲得好處,比如通過中糧吸引外資,政府可能提供稅務減免,而當有國家性的體育賽事的時候,可口可樂可以更容易的得到贊助機會獲取廣告宣傳。2 中糧正處于飛速膨脹的時段,需要儘可能的吸引外資並且學習國外的優秀技術和經驗。可口可樂作為老牌的國際化食品品牌,可以給予中糧很多的學習機會。謝謝Wayne的詳細回答! 「中糧集團甚至曾在蘭州試點,藉助中糧可樂現有的營銷渠道,將中糧所有的消費品渠道進行集中整合」 這一點很有意思。我對營銷渠道沒有具體研究,但是同一營銷渠道,賣飲料的,也同樣可以用來賣食品,賣油,賣酒么?另外可樂不怕中糧推出自己的飲料產品跟可樂競爭么?中糧在09年推出了高濃度果蔬汁產品悅活,雖然不被視作果粒橙的競品,但應該預見可樂今後發展高濃度果汁產品的方向(包括08年試圖收購匯源)。不過悅活似乎並沒有使用中糧系統下銷售可樂的營銷渠道。
別的不知道,根據2012年的結果,中糧不是三個裝瓶集團中最差的
有效資源有效的行政到達自然造成的外部壓力聚合
推薦閱讀:
※2015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在走下坡路,但是樓市、股市在卻上升,應該如何解釋?
※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是什麼,而後又是怎麼走向停滯的?
※央行加息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家不能多印一些錢給窮人的原因是啥?
※上海房產2017年還可以投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