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因為一些人的某些行為或者語言(一般聽著自己不是怎麼舒服)而生氣並且是時不時的回想並生悶氣,有時還會猜疑。好糾結,怎麼擺脫?
謝邀!首先我覺得樓上的說的很在理。其次我不知道樓主在高校的時候是否進行過新生心理測試之類的。記得那個測評當中有一點大概就是測試你是否你在人際關係中敏感多疑,這是一個功能性的測試,主要看你是否會陷在牛角尖裡面,出現偏執的可能。從兩方面來說,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其實很多,第一方面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我們常常會有一些無效行為,也就是樓上所說的當時把憤怒壓抑了,然後沒有能夠有效的自我防禦,但是出現這種事情的情況很多,所以人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保護方式就是「假想」,在事後的觀念中重溫當時的情境,然後回顧那種憤怒,因為當時沒有能夠成功發泄憤怒所以我們時候需要完成這個未完成的「情結」,這種假想是一種釋放方式,所以它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
第二方面,我們如果不適當控制這種發泄憤怒的假想有可能陷在其中。我認為,人之所以不斷重複或者持續某一種行為那麼這種行為肯定具有某種有利可圖的地方,正如你反覆回想、生氣、糾結這種行為,其實你在其中有一種收益:可能是憤怒的釋放可能是一種報復,甚至可能是前面所提到的「自我懲罰」帶來的快感(僅僅是假設),這種帶來收益的東西如果反覆使用就成了一種心理上癮,你可能沉陷其中而不再在現實中解決實際的問題。
如果你能夠把這種憤怒在現實中有所釋放你就能增強自我效能感,哪怕試著和別人的爭吵、為自己辯護,你努力去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時候就是你逐漸在現實中釋放而從假想的重複中解脫出來。所以,最後我的建議是,發現有你不喜歡的人的行為或者言語,在不傷害別人和自己的適當情境中發泄出你的不滿:例如溫和但是坦誠的告訴對方;開玩笑的告訴對方;在適當的情況下直接和對方爭吵也不是不可以。以相似的方式反擊對方等等。這是幫你建立自我效能感的第一步一個有價值的好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一定能為提高情緒管理的能力、減少人際交往的負面情緒提供線索。
生氣和怨恨都是輕微的憤怒,心理學家John DeMarco把它分為五類:第一,因為預期目標受挫或期待落空而產生的挫折性憤怒。第二,因為權利遭到侵犯而生的「邊界」性憤怒。第三,因自責或後悔而起的自我批評性憤怒。第四,對於他人踐踏公共秩序或恃強凌弱而產生的同情性憤怒。第五,因為他人的言行而起,感覺到被他人諷刺或者貶低,產生的關係性憤怒。
題主所說的「聽著自己不是很舒服的」誘發因素,主要導致的是第五類關係性憤怒,這也是最為常見、對人際關係破壞力最強的,我把討論都集中在這一類,會寫得比較長,先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生氣或憤怒反應的根源是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人類自從進化出了「自尊感」這個心理後,自我保護的對象就超過了動物的範圍,所以當大腦感覺(未必實際就是如此)自尊感受到威脅,我們的身體就會動用防禦機制。跟我們用「戰鬥或逃跑」的機制保護身體安全一樣,保護「自尊感」的機制動員起來之後,機體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肌肉充血、臉紅脖子粗等。這背後有一系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運作,漫長的進化歷史已經使得這一過程在毫米級的時間內瞬間完成,所以生氣很難用理性的大腦控制。
當然,我們的機體無法長時間適應這樣的「戰備」狀態,這也是為什麼經常生氣的人會出現頭痛、胃痛、背痛等等慢性的身體疾病。題主所說的「時不時回想並生悶氣」這對身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傷害是很大的,比如,體內T 細胞被破壞,免疫力下降,會經常感冒,增加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為什麼事後還會經常回想?
經常生悶氣的人給外界的印象是「氣量太小」、「斤斤計較」等,但誰不願意做一個豁達開朗的人呢?只是無能為力,這背後也是有一定生理上的原因:
在生氣狀態下,機體分泌的腎上腺素(epinephr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飆升,一方面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另一方面的作用則如同鎮痛劑或安非他命(amphetamine):可以降低受傷時的疼痛感。
正是因為這些激素的麻醉作用,動物或者人類在憤怒中撕打時,哪怕受了傷也渾然不覺,而且越戰越勇。很多人在戰鬥或者體育比賽結束以後,才意識到腿斷了或者其他地方負傷了。
在自身分泌的憤怒激素的作用下,不僅疼痛減輕了,我們渾身上下還有一種精力充沛、力量倍增和自信感高漲的體驗。機體短暫的獲益,使得憤怒激素像其他止疼葯一樣容易上癮。
但是,這樣的欣快感是稍縱即逝的,也就是說憤怒激素的水平會陡然消退,整個機體就馬上隨之垮下來,那些自信和力量感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是鬱悶和麻木的感受。於是,我們的身體就這樣陷入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
想起引起我們生氣的事,安非他命開始起作用,機體感到力量高漲。但激素的作用很快消退,馬上覺得內在空洞無力,自我否定和鬱悶的消極情緒佔主導。於是,我們再次想起受到的冒犯攻擊或者傷害,再次生氣,再次體驗激素的高漲和消退,如此循環往複。
這裡描述的激素作用是背後的陷阱。表面上我們對某些事一直耿耿於懷,其實是因為機體對於安非他命的鎮痛效果成癮,身體已經不自覺地進入了這樣一個圈套。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是我們主觀良善的願望對抗不過背後的物質基礎。
如何改變,讓自己既快樂又有修養?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愛生氣。聖雄甘地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未經我的允許,沒人能傷害到我(Nobody can hurt me without my permission)。還有,我記得幾年前,一行禪師在接受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採訪時,談到他年輕時在越南的悲慘遭遇,被問道:「你覺得悲傷嗎?」一行禪師則談談地回答說:「我沒允許自己悲傷。」
也就是說,我們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而生氣、憤怒或者鬱悶,其背後是我們自己的「允許」。那麼這個「允許」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是否有「不允許」的選擇自由呢?進而在別人的負面評價面前心態穩定、甚至一笑了之呢?如果能做到這樣,那我們的幸福感和人際關係的質量一定會大大提升。
這裡的「允許」當然不是我們經過思考後主動自願的行為,而是自動化的、未加思索的反應。我們把別人的負面態度(通過言行表現出來的)等同為我們自己的人格,一旦覺得自己這個「人」被貶低、輕視、忽略、侮辱,我們當然心生羞愧,轉而用憤怒的方式來保護內心的傷口。
心理學家們認為,從嬰兒期開始我們就一直錯誤地把別人的態度和我們自己的人格等同起來。我們還在探索這個世界時,父母就一直在批評教育我們所犯的幼稚的「錯誤」,造成大腦還沒有沒有區分能力的我們,一聽到這些批評,就覺得自己無能、無價值、不被大人喜歡。這個認知習慣會一直延續,也許今天已經成年的你和我,還是如此。
我這個想起很多年前的一段往事:當時我還在國內兼職教英文,在某學期的最後一節課上,一個女同學非常認真地糾正了我的英語發音,不是一個詞沒讀准而是一個音標,或者說所有含有該音標的單詞我都沒有讀準確。當時我為此不開心了很長一段時間,今天想來,當時之所以不開心無外乎就是覺得:自己竟然還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太沒用了!(最深的痛苦就是自己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用情緒管理的觀點去看,這裡的認知錯誤就是我把她的批評態度等同於我的人格和我的價值了。的確如甘地的名言所揭示的那樣,我自己的認知方式「允許」了她的言論挫傷了我的內心,我自己要為自己的不開心負起全部的責任。幸好我當時沒有對那個無辜的女同學發怒,也沒有為自己狡辯。
跟大多數人一樣,我曾試圖靠理性的力量調整情緒,但還是放不下,一想起就心中不悅。今天看來,當時根本不理解情緒的反應機理,也沒有正確的方法,所以類似的情緒失控的事情,在我的生活中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數也數不完。
對成年人來說,多年的認知習慣,早已在神經系統建立起條件反射。跟改變其他習慣一樣,改變認知上的習慣必須遵循科學合理的方法,持之以恆。有人傾向於用自然的方式,通過讀書學習、修身養性等方法,慢慢改變。他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脾氣自然就好了,生氣也會減少。現實中,大多數人也都是這麼做的。我不完全贊同這樣的方式,因為畢竟這樣「自然的療法」帶來的結果是偶然的僥倖的,不能保證效果,年紀大卻依然愛生氣的人很多很多。
尤其是對於情況比較嚴重的,或者希望早日改變的人來說,就應該進行有計劃和針對性的訓練。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家Steven Stosny 使用提升「核心價值感」的訓練方法,幫助人解決這個問題。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就有更強大的內在力量抵抗來自於外界的負面評價,不必用生氣的方式來應對。
他的方法是用新的心理反應習慣(感受到內在價值的),取代不健康的心理反應習慣。健康反應方式成功建立的標準就是,它必須同樣爐火純青、自然快速(最起碼不能比原來的負面反應慢)。按照Stosny 的訓練方法,大部分人二三個星期後就能感受到明顯的效果。
一念嗔心起,百扇障門開——愛生氣能給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增添很多煩惱,這種訓練在幫助人們擺脫原有的那些怨恨、生氣、攻擊、發怒、報復等等負面反應方式後,他們內在自我感受更加有力,不會因為外在的刺激而失控,人性中固有的美好素質,如同情、合作、成長、創造性等,也就自然地浮現出來。
你的問題里有幾個關鍵點,一個是「一些人」,一個是「某些行為或語言」,另外就是「時不時」,這些關鍵點呈現了一個強迫性重複的現象。也就是說有些帶有特定特點的人及言行會喚醒你內在的一些感受,而這些感受的來龍去脈始終未能完全清晰,其為何升起,為何存在,為何不能消失,都是一種潛伏的動力,由於始終未被完全意識到,因此時不時會被喚醒。能夠在那時那刻坦誠告訴對方你內心的不快,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這有一定風險,分寸把握不好就會變成一種對他人的攻擊。更好的辦法是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也就是覺察為什麼這些人、這些言行會引起自己的敏感,從根本上覺察那個動力來源,這樣當再出現類似情況的時候,就不再會有困擾了。覺察的方式有各種,比如通過自由聯想,夢的分析,等等,如果需要,也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一起完成這個過程。
首先說你會時不時回想並生悶氣,這是因為你不甘心,想扳回來,想佔上風。但是為什麼當時沒說呢?一來你當時沒反應過來這冒犯到了你,二來嘴皮子不利索。怎麼破?提高自己的感知效率當時就能把話聽出來,練習口才迅速回擊。
關於猜疑,假想。提出這個問題你得把自己划到心靈比較敏感的那撥人里了,在這個事實下,你得相信你容易想多了,人家已經佔了上風了不會像你一樣此刻還在規劃這事呢,所以立刻停止猜想,轉移注意力,該幹嘛幹嘛去。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時候會非常厭惡他人的關心?
※人為什麼會有羨慕心理?
※為什麼有些人在追趕公車時會笑?
※為什麼離開十米左右後記起?
※貓薄情 狗忠誠 能就這種性格(本能)分析一下緣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