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怎樣從早期的罪犯流放地發展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的?

澳大利亞的歷史上發生了那些重要的事呢?

------------------------------

補充說明:

原問題中"流放罪犯的荒土"有些失真。在殖民者們到來之前,澳大利亞是一塊早已有人居住、有文化與文明傳衍的沃土。


(歷史事件你可以直接參考中英文的wikipedia呀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stralia)

經濟是一個普通國家躋身發達國家的關鍵。充沛的礦產資源百年來一直是澳洲經濟的頂樑柱。其次,優越的自然環境讓澳洲擁有發達的農業,畜牧業和旅遊業。

同時,被當時世上最強大的國家——不列顛帝國所殖民也大大加速了澳洲的發展。荒蕪的大陸被初來咋到的殖民者注入了文明的血液後,成為了世界經濟中的一塊拼板。同樣拿英屬殖民地的印度做對比,澳大利亞原住民人數稀少,文明程度低,所以澳洲很快成為歐洲移民的天下(真正成規模的早期移民是礦工及子女,而不是罪犯)。工業時代礦產需求旺盛,資源豐富政局穩定的澳洲得以逐步提升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事實上,被白種人殖民的歷史讓澳洲人和歐美髮達國家保持著天然親近。在過去一百年里和歐美站一邊意味著成為發達國家的概率就是增加了……(比如韓國,台灣,香港等地……)

其實澳洲只有接受殖民,通過工業社會發展這一條發達之路。

畢竟在工業時代前,澳洲不可能建立出現代文明。要知道,千百年來澳洲一直處在一個與世無爭的地理位置,在遠離了地緣政治紛爭的同時,也缺乏和他國技術文化上的交流,所以就算歷史再來一百次,澳洲本地原住民也註定無法建立出比肩歐洲同時期的現代文明。看看它的歷史,也能夠輕易地察覺規律——澳洲短短的歷史就是一部被最強大和發達的現代帝國所發現,佔領,殖民,開採……隨著帝國衰落,移民們發起獨立政府,成立聯邦,試圖多樣化本國經濟的歷史……而且也只有工業時代後,澳洲的資源優勢才能發揮,地理帶來的通訊和交通劣勢才能被縮小。


1788年,離乾隆退位還有8年,大清朝由強盛向衰弱的轉折點,發明家瓦特造出的第一批蒸汽機開始投入紡織廠使用,在另一個半球,一千多名英國海軍罪犯被流放到澳洲大陸上。

在隨後的半個世紀中,流放到遙遠大陸上的罪犯增長到4000人,為了生存,他們種田、放羊、打漁。其中最賺錢的職業是捕鯨,將鯨魚的皮下組織、內臟和骨頭剝下來,經過熬煮提煉,得到的魚油,很快就被出口到了英國。在那裡,鯨油被用來做照明、工業潤滑劑,甚至是生產肥皂和蠟燭的原材料。

在石油被發現以前,鯨油的作用類似於此,你可以想像其需求有多大,因此很快就成了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出口產業。

從一開始,澳洲就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國,而是一個和英國有著密切的貿易聯繫的資源出口殖民地。什麼產品在英國有市場,他就生產什麼。從1820年開始,羊毛成為了最主要的出口產業,到1851年,金礦發現,又興起了一輪大規模的資金和人口的流入。1851年的時候,澳洲只有43萬人口,20年之後,就增長到了170萬人口,足足增長了四倍。

但是無論怎麼說,澳洲都是一個人口少得可憐的地方。

人口少有人口少的好處,比如地大物博,每個人分的資源就多,隨便賣點資源就可以生活的很好。這導致到1890年代的時候,澳洲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追上了歐洲,成為和阿根廷並肩的南半球兩個最富裕的地區。

但人口少,也有人口少的弊端,這決定了澳洲只能依賴資源的出口,內需市場難以支撐起工業化的基礎。過分的依賴外部市場,必然會導致經濟的大起大落。每一次歐洲的經濟危機都會傳染到這裡,形成房價的崩潰和蕭條。

比如1890年的歐洲金融危機,就導致了澳洲1891年的煤礦工人罷工,1892年僅在維多利亞州就有133家企業被破產清算,1893年的聯邦銀行破產和房地產崩潰潮。

而1929年的大蕭條,更是改變了全球的歷史進程。

南美的資源國家從此開始收縮,閉關鎖國,走向蘇聯式的計劃經濟模式,動蕩和不寧延續了整個20世紀。但是,澳大利亞卻幸運的躲過了這一切。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和南美的資源出口集中於貴金屬、牛肉咖啡等奢侈品資源相比,澳大利亞的資源出口更加大眾化。

澳洲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農產品,包括羊毛、小麥和乳製品。在大蕭條的年代,人變窮了,會減少牛肉、金銀首飾等奢侈品的消費,但是基本的必需品消費是穩定的,麵包總是要吃的,衣服總是要穿的,這保證了羊毛和小麥原料的需求和價格穩定。

第二點,澳洲的移民主要是英國人,有資金,有技術,不是不會生產,只是以前沒有競爭力而已。一旦外部需求發生改變,馬上就可以轉型滿足內需市場的本土製造業。

由於這兩個原因,澳洲在大蕭條中所受到的衝擊比南美要小得多,即使暫時有陣痛,也不至於要痛到發生180度的政策大轉變,搞計劃經濟的程度。

但是,隨後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仍然大大的改變了澳洲的經濟結構。

母親國在歐洲戰場上打的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日本大軍揮師南下,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一路向澳洲大陸撲過來。澳洲人一下子感受到了強烈的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以往鬆散的聯邦政府在民意的驅使下,權力大大滴擴張。稅收被大幅提升,國有資金被大量投入軍工業。作為配套,汽車、冶金、化工業等各種工業部門都獲得了大發展。相當一批私營企業被國有化,比如澳洲航空。

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和南美阿根廷一樣的獨裁政府很可能就要建立,哭泣的澳大利亞將會在南半球出現。

但是,英國政治文化的傳承,最終拯救了這片大陸。

1950年代,澳洲聯邦政府準備將銀行業進一步的國有化,在野反對派強烈阻攔,法案沒有能夠繼續推動下去。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阿根廷,軍政府的文件基本上不會受到任何的阻攔。

很快的,戰後重建就開始了,在那接下來的20年,是歐洲、日本經濟大飛躍的年代,澳洲的礦產業和農產品出口進入了黃金年代。經濟繁榮,人口流入,收入水平提升,又進一步促進了服務業市場的繁榮。大量資本投入基礎設施、金融、文化等行業。而政府稅收的提升,又可以讓他得以大規模的發展高等教育和福利醫療體系。

經濟進入良性循環,最終促使了澳洲躍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這個時候,你一定奇怪,澳洲的工業呢?

澳洲在戰爭年代投資的國有工業,就沒有發生類似於南美的殭屍病嗎?

我們以澳洲工業的標誌——霍頓汽車為例子。

霍頓是澳洲汽車工業的獨苗,也可以說是澳洲工業化的縮影。最早的時候,只是一個販賣馬具的代理商。眾所周知的,隨著汽車的出現,馬匹行業逐漸走向了消亡。跟隨著大時代的發展,霍頓也投入了汽車業的浪潮中。

霍頓的工業化努力,一開始是從學徒做起的。首先幫美國通用生產汽車零部件,然後擴大到車身組裝。但是1929年的大蕭條,直接導致霍頓陷入了破產困境,最終在兩年後被通用收購了。

1945年,戰爭結束,全球各國都開始進口替代工業化的努力,澳洲自然也不能免俗。澳洲政府啟動了一個「made in Australia」的汽車工業促進項目,主要的內容就是關稅保護,財政支持。三年之後,第一輛充滿澳大利亞人民族自豪感的霍頓牌小轎車就誕生了,儘管這只是一輛根據雪弗蘭車型修改了外觀生產出來的汽車。

在接下來的50-70年代,霍頓汽車幾乎壟斷了澳洲市場,並且廣泛向周邊的紐西蘭、東南亞、南非等國家出口。霍頓曾經模仿雪佛蘭在美國的廣告語「棒球、熱狗、蘋果派和雪佛蘭」,在澳洲打出了「橄欖球、肉餅、袋鼠和霍頓」的宣傳,一時間成為澳洲文化的代表。

當時間進入1980年代,全球範圍內的進口替代型工業國都遭遇到了效率低下,活力下降的殭屍病困境。澳洲也是如此,澳洲的汽車工業同樣不例外。

進口的廉價日本車越來越多,即使在57.5%的高關稅保護下,進口車仍然比霍頓車要便宜。澳大利亞畢竟不像南美國家一樣,可以實行進口配額制。於是霍頓開始陷入虧損。

而澳洲政府,在全面陷入困境的國有部門的壓力之下,也被迫推動自由化政策。1983年開始,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被取消,關稅被降低,金融監管解除。國有的聯邦銀行、澳洲航空、澳洲電信相繼被私有化。

推動這一切的霍克政府,被認為是澳洲版的撒切爾,或休克療法。經過這一輪的自由化,澳洲成為了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

在工業部門,最直接的政策就是「Button Car Plan」計劃。

澳洲的汽車進口稅從57.5%大幅下調到22.5%,後來進一步下降到15%。直接的結果,就是霍頓的大潰敗,以及整個澳洲汽車工業的消亡。原本在高關稅保護下設置的日產、豐田汽車線相繼被關閉,通用汽車也最終作出決定,在2017年完全停止霍頓汽車的生產,轉型為通用的澳洲銷售分公司。

通用汽車的高管曾經表示,在礦業繁榮之下,澳元匯率持續走高,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霍頓在澳洲每生產一輛汽車,比在亞洲地區的工廠成本高出3750美元,這使得即使能獲得澳洲政府的補貼也很難填補虧損。

那麼,沒有了工業的澳大利亞,只靠礦產資源出口,會被帝國主義割羊毛嗎?

根據2014/15年數據——

澳洲鐵礦石和煤炭資源出口1430億澳元,下滑14%;

服務業(教育留學、旅遊酒店、銀行金融、醫院護理)出口630億澳元,增長了9%;

農產品(奶粉、羊毛)出口430億澳元,增長了7%;

天然氣出口170億澳元,增長了22%。

暫時的經濟困難總會有的,但是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多元化的自由經濟體,其實一直在轉型過程中,如今礦業不行了,服務業出口很快就頂了上來,澳洲經濟的困難度比大家想像的要好得多。

事實上,工業國比資源型國家經濟更穩定,並不是像陰謀論流行的那樣帝國主義要定期割發展中國家的羊毛。

只是因為:大眾消費商品比上游礦產品和奢侈品的市場更穩定,比如食品、服裝、電器等行業的消費,基本長期保持平穩,價格也不會大起大落。

而某些重工業門類,比如鋼鐵、造船、汽車、化工,其周期性並不比礦產品低,沒有規模效益的話,行業利潤率也比礦產品低的多。這就是在澳大利亞這個資金和人才都不缺的自由市場中,礦業能夠生存,農業能夠生存,服務業能夠生存,而唯獨工業卻無法生存下去的原因。

但,即使沒有工業,澳大利亞仍然是全球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度之一。


所有國家的發展決定性的都是人種問題,然後是制度問題,只要這兩點都滿足,基本就是發達國家。


罪犯只是人品比較渣,又不代表腦袋笨。澳洲罪犯和北美移民一樣都繼承了英國當年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再加上澳洲資源豐富,所以成為發達國家是必然。當然了,人種是這種推論的前提,如果流放過來的不是英國罪犯,而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義大利的罪犯的話,恐怕現在經濟發展水平會跟拉美國家差不多。


澳大利亞人少、地大、資源豐富,是真正意義上的地大物博,根據當前的自然資源與人口,澳洲人可以700年不工作,光吃老天給的資源就可以過活了。在現今的世界格局中,資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均自然資源豐富的澳洲,自然而然地也就跨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PS. 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來到澳洲本土。


英吉利的後裔無一不是發達國家,西班牙葡萄牙的後裔無一不是垃圾


朝鮮和韓國這麼近,比澳大利亞不清楚多了,


加拿大資源也是差不多的豐富


瀉藥

上面的答案有詳細內容,我就簡明的指幾個重要點吧

1. 淘金潮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未波及

3. 各種工業礦物的開採

=====分割線=====

要說的話,澳大利亞就是靠著國土內的自然資源發家的,至於自然資源用完之後嘛,看到紐西蘭沒?到時候澳大利亞就是紐西蘭的擴大版,只不過整體自然環境還比不上紐西蘭……


澳大利亞人很精明,從小便給小孩灌輸商業思想.

澳洲地位尷尬,既不能像歐洲那樣抱團取暖,又不能像加拿大那樣仰仗美國,能做的就只能如陸克文所說「我們是亞洲國家,我們跟中國是好朋友」.

澳洲怎麼富起來的?在半個世紀以前,澳洲也是一窮二白,能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靠的是類似於咱們「引進來,走出去」的方法.

引進來:

1.引入外資,大頭主要是中資跟美資

2.引入移民,部分移民帶來資金,部分帶來技術,部分帶來勞動力.

走出去:

1.海外實業投資,澳洲在英國北海,東南亞以及其他有石油天然氣的海上油田地區都有鑽井平台.澳洲人在壓低開採權價格忽悠油田所有方這一方面特別有經驗,因為採油實際上是論打井數算錢,在別人地盤上打不出油照樣要給錢,打出了油由於有合同約束,地主也做不了什麼,並不能坐地起價.

澳洲的Rio tinto(實際上是英澳跨國企業,在ASX上市)在全球都有礦山.

2.金融投資,手法類似於新加坡淡馬錫跟GIC.譬如咱們的汽車之家網站,第一大股東便是澳洲電信集團Telstra.

在澳洲國內做生意是很難賺大錢的,稅高門檻高,內需有限,真正讓這個國家富庶的原因是其對外不斷的財富掠奪.有形的如油田礦山,無形的如控股投資.

澳洲就是披著羊皮悶聲發大財的一頭狼.

澳洲人能開放議會,把內陸人口不足30萬的首都城市堪培拉發展成一個旅遊景點,你說澳洲人精不精.

先想到這麼多.


鹵煮啊 我推薦一本書給你看。神秘的河流 (豆瓣)


在地球上,任何發達國家發家的必要條件都是掠奪(本不屬於自己的)各各種種資源。宇宙間的情況有待驗證。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同時那些豬在飛的時候也會以為自己是龍


最重要的是,沒太大理想。。。。

南美三國想做都想做地區大哥,結果各種被平衡,尤其是阿根廷從發達國家作回來啦。。。

還有南非當時想當第三世界領袖,結果被幾個大國內部革命秀了一臉。。。

而澳洲就沒那麼大的野心,雖然有著南半球數一數二的天賦,不出這個頭,沒事賣賣礦石,羊毛。做做農產品深加工。再來點工業品服務業點綴。沒事再輸出點金剛狼基德曼等文化產品。檯面上和美日封鎖中國,檯面下各種經濟協議一簽,多爽。。。

現在國家發展,有多少天賦攬多大的活是智慧,澳洲人民攬得又不多,自然過得舒服。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移民澳洲能做什麼?
今天的澳大利亞和澳宋相比如何?
澳大利亞是個怎樣「有趣」的地方?
南澳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景點或地方?
在澳洲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歷史 | 世界歷史 | 發達國家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