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和直覺判斷哪個更容易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長河中多數時候都是直覺判斷在起作用,邏輯思維真的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嗎?


我來談論一下認知科學裡面的結論吧。

人類的思維模式不是邏輯的。這是顯然的,要驗證這一點,有兩個經典的實驗,一個是概率疊加實驗(即合取謬誤),一個是卡片選擇實驗。

卡片選擇實驗如下:

已知每張卡片都是一面數字,一面字母,問受試者,如果要檢驗規則「每個母音的另一面都是奇數」,那麼需要檢驗哪幾張卡片?這時,桌面上放著四張卡片,朝上的那一面分別寫著 A K 4 7。

想要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考慮下面這種情況:

酒吧裡面坐著四個人,已知其中兩個人分別點了一杯可樂和一杯 Whiskey,另外兩個人分別是 17 歲和 23 歲。並且假設當地規定 18 歲以上的人才能喝酒,請問如果你要檢查是否有人違反了規定,你要檢查哪個或者哪些人?

答案就不用我說了。顯然,人腦在處理抽象問題的時候,會比處理具體問題的時候更慢,並且,此時依賴直覺會更容易出錯。換言之,邏輯不是人的基本思維架構。

概率疊加實驗是給你一段描述某個人(比如 Rose)的文字,然後其中提到了她有各種女權主義傾向的行為(即,表現得像一個女權主義者),但是沒有提到她是銀行出納,最後給你若干個選項,叫你在選項之間按照可能性從大到小排序。其中有兩個選項:

  • 「Rose 是銀行出納」
  • 「Rose 是銀行出納,並且是一個女權主義者」

很多人錯誤地把「Rose 是銀行出納,並且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排在了「Rose 是銀行出納」前面。

如果不能理解為什麼是錯誤的,考慮下面這種問法:假設有 100 個人符合上面的描述,請你按照在選項之間按照可能人數個數的多少從多到少排序。

同樣,在第二種情況下,做對的人會比較多。因為第二個問題比較具體。而概率這種抽象的東西,是不適合人們思考的。

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人類的思維模式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邏輯的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人類不是電腦,人類沒有一種適合進行邏輯計算的結構,並且事實上,很多完備的演算法是沒有多項式時間的。
最重要的是,邏輯,作為理性的終極形式,僅僅是一種工具罷了。很多判斷都是不完整的判斷,比如說判斷一批產品的質量,我們出於時間成本的考量,必定會採取抽樣而不一一檢測的方式。法庭定罪也是這樣,我們通過一個不完全的信息,作出一個可錯的判斷,但是這也足夠了。

另外,我們如果從進化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考察,可以得到更為直接的結論。
正確的行為模式,對於一個生物個體來說,不是別的,正是那些可以使得這個個體成功存貨的行為模式。我看到一個樹的背後有一個陰影,我當然看不到陰影在被樹擋住的地方是不是連續的。但是我會直覺地認為那裡可能會有一個東西,並且,如果那個陰影本身長得比較像某種巨大的動物的話,我會本能地不去靠近它。就判斷本身而言,我的判斷自然可能是錯的。但是別忘了,生物意義上的正確不是是否客觀地認知了世界,而是是否能夠活下來,所以,如果我判斷某個東西是危險的,我徑直逃跑是沒有任何損失的。相反,如果我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正確的判斷,搞不好真的被怪獸發現了吃了。這就是不採用正確率高的邏輯判斷,而採用判斷速度快的直覺判斷的直接原因。因而,比起效率底下的前者,後者才是更為「正確」的方式。

這大概就已經解釋完了。所謂正確的決策,本來就不是指符合客觀真理的東西。
更何況,要想知道一個複雜系統的輸出,最快的方法就是,運行它。

但是,現在的社會和原始社會是不同的,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社會中,直覺不再那麼重要,因為我們很少需要擔心自己會因為一兩秒的反應不及而喪生。一般來說,依賴直覺的情況有兩種,第一種是當我們在進行某些極度依賴反應的事件的時候,比如說,高速飈車的過程中,如果忽然出現一個什麼東西,我們的判斷絕對不是邏輯的判斷,而是直覺的判斷來指導我們,因為邏輯是人類的高級結構,要調用邏輯是更為困難的過程。另一個類似的情況是我們在打架的時候,像是李小龍那種人,都是依賴直覺進行出拳而不是邏輯,因為反應時間是很關鍵的。

但除了這種極度要求反應速度的情況之外,直覺在現代社會中就毫無用處呢?
不是。
因為邏輯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換而言之,邏輯最多就僅僅是一個過程,邏輯本身無法充當輸入。另一方面,邏輯的局限性非常明顯,純粹的邏輯是得不到任何結論的。但是我們偏偏又需要哪些能夠真正給我們帶來經驗知識的綜合命題。而邏輯是沒有辦法真正連接兩者的。當然,我們現在的東西的確夠用,但是這種夠用是建立在某種超越邏輯的基礎之上的,比如說:對於外部世界的本能的信仰,也即是,直覺。

當然,邏輯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要概括邏輯這種東西的話,或許最好的概括方式就是某種規則。邏輯並不是一個或者一套規則,而是一族規則的集合。或者說,對於不同規則的形式化,不同的地方採用不同的規則,雖然規則本身的制定可能是有問題的,或者是不完備的,但是總還是一種值得去參考和遵循的東西。

另一方面,是當我們面對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的時候,直覺是得不到結論的。我們依靠直覺,是基於一種貝葉斯神經網路的經驗積累,比如說開車的時候,我們靠直覺,游泳的時候,我們靠直覺,騎單車的時候,我們靠直覺,打架的時候,我們靠直覺,做高考題的時候,我們靠直覺。但是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經驗在長期的訓練中得到了積累,想想看你第一次解初等數論題目的時候能靠直覺么?(雖然這時靠邏輯也沒有用)
複雜的問題同理,直覺性的思考雖然可以很快得到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未必是正確的,所以要考察其正確性的話,還是需要系統性的邏輯手段。直覺適用於那些我們錯了也不會有損失,但是不及時可能會有很大損失的事件。而邏輯則相反,如果考慮的時間充裕,並且如果不周到會導致嚴重後果的話,那麼你就不會選擇直覺了。
至於拍腦袋做決定之所以常見,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對於後果的錯誤估計,或者說,損失不在決策者。另一方面就是決策者本人的狂妄,自認為自己一定不會受到損失。

唔,大概就這樣了。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存在與現實環境相脫離的不著邊際的抽象理性,如果有,它對有機體適應現實環境也是毫無價值的。只有當與環境的現實要求結合起來考察人類和動物理性時,才能找到評判理性的合理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生態合理性」。

參考資料:簡捷啟發式 (豆瓣)


直覺就是猜,可是從知覺原理來看,什麼不是猜?

視覺是典型猜的產物,接收到光刺激轉換成信息在大腦內進行加工,瞬間找到對應的記憶,辨識出對象,而大部分視錯覺也是因為如此,從記憶中找到近似的對象與實際不符。於是我們需要認知得更加複雜具體,定睛一看,獲取更多的信息,信息加工的工作量加大,進而得到更符合實際情況的解答。如果要觀察一個巨大的物象,免不了盲人摸象,觀察一個細微的物象,免不了無能為力,這時候就要藉助工具間接測量,再得到信息進行腦內加工,得到想像出的但又是符合實際的答案。同理,將間接的信息聯繫起來,賦予語言,形成邏輯,推理得到符合實際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抽象邏輯思維。這一切從簡到繁的認知過程,都沒有脫離根本的認知原理,認知是一種「像」而非「是」,準確的說,認知像「像」而非「是」,當然「是」這個字眼約定俗成的作為「指向」來用並沒有問題

由此可知,直覺是較為簡單直接、較為原始、工作量較少的猜,更複雜間接高級工作量大的猜被稱作觀察、推理、理性認識等,直覺的可信度概率上是相對較差的,但不代表在一個具體問題上,直覺會不如高端猜的答案。所以,從階段性的結果看,當直覺勝過大工作量認知的時候,被當作神奇的事情,是因為投入產出比倒置

而高端認知有時候因為佔用大腦系統資源,會對官能感知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加大認知誤差。比如:快閱速讀誤錯列排句的子及以注力意高集度中造的成乏缺宏察觀覺。呵呵,覺得這句話彆扭的同學是從第幾個字開始發現彆扭的呢?發現越晚越說明在閱讀上對直覺依賴越差哦,如果加粗這句話引起注意又會是另一種效果。直觀接受信息,減少大腦加工,更容易察覺各種細節

顯然不是女人才有直覺,因為普遍觀念中認為女人思維簡單缺乏高端認知訓練,更依賴直覺,所以總有些「女人的直覺」的說法。如果說女人有直覺,小動物的直覺豈不是比女人還敏銳? 當然,女性有其不同於男性的感知和思維方式,比如更有同情心和耐性,有時候也被歸結為女人的直覺

除了官能的直覺,也有思維的直覺。記憶儲備越豐富,猜的選取樣本越豐富;思維越活躍,猜的效率越高;大腦加工的經驗越多,猜的命中率越高。這樣的直覺是可鍛煉的,需要靈感的人更容易得到靈感。但這始終是低端的猜,在看上去像之後,還需要高端的分析加工來確認,沒猜中就再猜吧

所以,工作量小的直覺和工作量大的邏輯思維,各有各的風險,雖然總得來說直覺的風險更大些,但很多時候由於信息量有限,人們仍然需要低端猜來賭博式獲取效率上的收益

至於其它的直覺,在能分析出過程原理之前任由其歸為神秘主義也無妨


這事其實從圍棋的角度可以說的比較簡明,即使你對圍棋沒什麼了解。

圍棋有首著名的詩,是清代國手施襄夏的自提詩:

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不向靜中參妙理,縱然穎悟也虛浮。

也就是說光憑著直覺隨便走棋,顧此失彼而導致失敗的屢見不鮮,我們可敬的施襄夏同學棋力已近巔峰仍然要不時提醒自己 「向靜中參妙理」。這首詩和諸葛亮老兄那個「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一定的共通之處,這一點估計大家也都看出來了。

看了古人的話,在聽聽現代人的想法,目前我國國際比賽成績最好的古力九段同學說過:感覺一秒,計算十分。 你看即使是以快棋聞名的古力對於直覺的棋也要進行相當的思考進行驗證。

現在來說說直覺和邏輯分析的關係,我覺得直覺是實力以及過去積澱的一種集中體現,這一點很明顯比如說我是個業餘五段,常常面對普通的業餘四段或者以下的棋友只靠直覺就能贏了。但是靠直覺下出來的棋肯定是不能反映人的真實實力,我覺得只能反映不到四成功力。

下面推廣一下,擴展到更廣義的邏輯和直覺的探討吧:

邏輯本身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框架,一具骨骼,不同的人邏輯體系中最重要的得失判斷標準都是不一樣的吧,比如有的人推導到雙贏就認為成功,有的人非要推算到獨霸才判定是好。另外通過邏輯的推導習慣的不同,另外骨骼還要血肉也就是經驗來填充,比如說你要解決人際問題非得要過去經驗上對參與者有形象的認識才能靠邏輯走下去。光靠邏輯走是死路一條。

先寫到這


因人而異。

首先來剖析樓主的問題。樓主的問題其實已經發生歧義了。「邏輯和直覺那種更容易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中心。第一個就是第一感覺,是兩種方法中哪種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而後面的問題解釋又是第二個中心。兩種方法中哪種更簡單的幫助人們做出決策且正確?

一個是正確的決策,基礎在正確之上。另一個是簡單的決策,基礎是簡單,兼顧正確。

所以。可以用邏輯看出第二個解釋是有問題的,是錯誤的。因為假如只是追求簡單,那麼邏輯思維肯定沒有直覺快,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了一個誘導性問題,是錯誤的。無效。

只能按照第一種方式進行判斷。

而第一種問題也沒有答案。答案只能說是因人而異。

因為無論直覺和邏輯思維,他們都只是一種方法。並不能體現使用者的能力。假如使用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100%的正確,那麼肯定是邏輯思維更加接近正確。比如:制訂美國憲法的那幫人。而有些人更適合使用直覺,因為他們的直覺是正確的。比如:喬布斯。

所以其實問題是漏洞百出的。因為這兩種都是方法,跟正確率沒有必然聯繫。最後只能得出因人而異的結論。


直覺可能讓你避開最差的,邏輯可能讓你擁有更好的


邏輯思維更多從事實出發,知覺更多從經驗感受出發,有時候感受和事實不一致。所以邏輯思維靠譜。

但是,很多事情是邏輯思維解決不好的,即使很有道理。用直覺反而能體現出一個人有愛的一面。


人的有限性決定了邏輯的有限性。理想化的邏輯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因此在這個有限之外的問題就需要直覺,感情或其他的什麼。

要說哪個更正確,只能說邏輯更靠譜。在有邏輯的時候,多數人或者說多數問題會用邏輯來解決。


你說的直覺我覺得就是靈光一閃。

我覺得邏輯思維就是把信息進行有序的排列。而直覺僅僅是一小段信息片段,然後以這個信息片段為中心進行邏輯思考,使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直覺所得到的成果,可行性是不確定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

其實誰都有一點點創新的點子,但是卻不能把這些點子進行不斷的優化,使之更具有價值。

比如說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我想在他之前肯定有人有類似的想法,並付諸行動,不過有可能只發明了一半就放棄沒有堅持到最後。

比如說發明電話機的人,在他之前有個人已經把電話機完善的差不多,但是他沒有繼續完善就放棄了,所以電話就不是他發明的。

完善某樣東西需要非常嚴謹的邏輯思維,使之具可行性,使之具有價值。

創新很重要,創新背後的努力更重要。


不同的工具適合不同的場合。

  • 邏輯
    • 適合影響因素少,而且清晰的場合。
    • 出彩的地方是得出違反直覺的結論,例如相對論,——時間竟然是相對的!
    • 出糗的場合是得出青蛙切掉4條腿變聾子的結論。
    • 邏輯的缺點是太機械了。
  • 直覺
    • 適合影響因素多而且模糊,而且要求快速決策的場合。
    • 出彩的場合是一下就得出需要很多調查分析才知道的結論,例如我一朋友,第一次見某個人,就說出對方幼年失去母親。例如某次公交車到站,我一摸錢包沒了,想也沒想,立刻去追下車的一個乘客(事後證明他確實是小偷)。
    • 出糗的場合,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運用自己的隱性知識得到了靠譜的結論,還是自己忽悠自己。例如前些天下班,看到一個小伙一上公交車,發現手機沒了,立刻懷疑他旁邊一位60多歲,講上海話的老阿姨,堅持搜老阿姨的包。⊙﹏⊙b汗
    • 直覺的缺點是太依靠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了。


同意那句——直覺決定方向,邏輯決定架構

很多時候我們在需要做決定的一瞬間心裡已經有了答案(直覺),而直覺的來源或許是長時間的進化演繹的結果,其實也就是經驗的積累,在做出決定或選擇之後潛意識裡我們才會運用邏輯去論證自己的決定(選擇,觀點等)是正確的,我們往往會選取有利於自己的例證,或者將事例往偏向自己的一方解釋。最後我們得出一個自認為「理性」的答案。

回答一下問題,邏輯思維可以讓你理性處理事情,能夠說服自己也能說服他人。但直覺判斷往往告訴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雖然這種渴望未必是正確的。


不知道題主對直覺和邏輯的判斷是不是更傾向於直覺偏主觀,邏輯偏理性?

可是我認為邏輯也是人腦推理的結果,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屬於個人能力,受到一開始認知的影響,因此並非完全理性。

而直覺也不僅僅是判斷時的表面表現,它也是過去各種經驗的累積再判斷,和認知密不可分。

可是怎麼判斷直覺呢?是不是就像拋硬幣的時候我猜正面朝上,其實我沒有任何的分析。如果這是所謂的直覺,那麼我更認為這就叫瞎猜。如果是在拋硬幣前我講究了拋射技巧,那麼我猜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正確性是不是就更高了?其實這也是一種推理過程,拋硬幣技巧---正或反某一面概率高---作出判斷結論。通常我們只看到了最後一步,便認為那就是直覺,可是我們的大腦在我們作出判斷前已經快速地做了推理和判斷了。

因此,從這種角度來說這兩種方法在處理問題上並無太差異。造成我們這種傳統上的認為邏輯比直覺更準確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在直覺判斷時沒有累積足夠的經驗,或者是再加工的過程中主觀沒有仔細判斷。


一個人的直覺是直覺,(足以影響進化歷程的)大多數人的共同的直覺判斷就不應該叫直覺了。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那叫歷史合力。

其實還有一個就是一些所謂的直覺判斷也是來自邏輯思維,只是這個過程被我們忽略了罷了。


邏輯思維好比現代醫學,直覺判斷好比中醫等各種傳統醫學。


我還沒見過什麼完全正確的決定呢


直覺告訴我,邏輯思維更靠譜一點


其實只有直覺。因為所謂的邏輯本身就是直覺的常物。就如邏輯本身這個詞,當你本身思考他的時候就已經用了它的直覺意義了。否則你腦子裡根本就不存在這個東西。

之所以會分出所謂的直覺。那是因為直覺層次有高低。以騎車為例。不會騎車的人掌握方向是一個概念,向前進是一個概念。向前進的概念來自人知道圓形會滾動;方向來自直線的認知。不會騎的是時候他們是兩個直覺性的概念。說是直覺性的是很明顯的----人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運動,而不會顯現認為圓和直線的存在。

直覺就是意象或者概念的內化。

沒有融合的兩個概念就需要人有意聯繫起來。這是有意識的過程。大概就是所謂的邏輯的範疇。但是即便是邏輯領域,只有你推導出兩個相距甚遠的概念的關係,也會把它們直接作為直接的關係進行處理-----而不是下一次又從新推導一次。這裡仍然是直覺在起作用。

除開邏輯建立聯繫,實踐可能是更好的辦法。實踐中更容易感知內在的統一。會騎車就是處在這種狀態中。

直覺並不會因為直覺本身而出錯。因為所有的直覺都出自原本的行為,只不過這些行為內化了。直覺出錯是因為內化了錯誤的東西,或者人類所知的還不足以應對這個問題。就像人用錯誤姿勢打球習慣了,不自覺就那個動作,難以改正,也很難打出好球。

有人以下棋為例,認為邏輯更正確。可是如果沒有直覺反應,你能有分析的基礎。你一瞬間分析很多難道不是因為直覺。你不清楚卻意識到可能有問題,不是因為直覺。

沒有以往積累形成的直覺模塊,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分析。所謂的邏輯只是調動和評判模塊的能力--------這在每個層次都是一樣的,甚至人與人之間都沒有差別----決定層次高低的是直覺層次。


乍一看還以為出了另外一檔節目叫「直覺判斷」


我試圖用理性邏輯決策,但是極其緩慢,且脫離不開紙,所以我現在用直覺抓重點進行決策,速度快多了,可能是因為過去大家都用直覺決策,所以現在很提倡理性決策,但是理性決策缺點也非常多,你可以自己感受一下,很多成功者其實是直覺決策的


在處理系統問題時,邏輯思維更加全面,而直覺會不夠系統。

在處理緊急問題時,直覺往往比邏輯思維更高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心理學概論課?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受到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哪個大?
遊戲中,為何總是劃分為力量型、智慧型、靈活型等角色?各個人喜歡、選擇的類型為何基本一致?這些東西是怎麼總結出來的?
潛意識真的存在嗎 ?完全區別於顯意識嗎?可以記憶嗎?

TAG:心理學 | 邏輯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