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免疫從眾效應?
雖然知乎上已經有相關問題:http://goo.gl/rpv6S 但我對問題和答案都不太滿意。在我的問題里,我主要是指,有什麼可以利用的心理學原理,可以用來消除違背從眾效應產生的不安全、痛苦、罪惡感干擾。例如,我在寢室認真學習,而別人在玩遊戲,我這時就會發生痛苦的從眾效應趨勢而影響學習。
從眾是無法從根本上戒除的,很多人意欲對它免疫可能是想體現出自己的特點和與眾不同,由此必須自身經歷很多人很多事件,能從眾多的從眾事件中看出端倪和事物的本質(在此假設從眾的目標是「FALSE否定或不正確的不值得的)然後脫離它。從理論上說,從眾是人類群居本質在作怪,千年以來人類都是群居動物,從原始部落到現在的家庭中心,還有人類在整個星球中的作為唯一孤獨的生物的存在,這種追根溯源的本質決定了從眾的產生。 你說的寢室學習被別人打擾,可以從兩個方面解析:1.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夜晚尤其是凌晨的時候工作,特別是寫作啊,搞開發軟體啊什麼的,就是因為一個安靜的環境能讓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你當時被別的同學的遊戲聲打擾而感到煩躁時理所當然的,大腦會自動的接受那些干擾聲音,並且間接影響你大腦中負責學習的那快,人類大腦的理智與情感是分別在兩塊不同的區域,所以很多時候很難去避免。2. 很容易的就被周圍的聲音影響也許是因為你對正在處理的工作還未完全投入百分百的興趣。 要免除從眾,就要放大所投入事物的責任心和興趣。你試想,有多少次公汽坐過了站的?即使公汽有報站提醒,你還是坐過了站(不包括睡著),也許你當時正在思考的事情已經完全佔據了你的頭腦,所以你忘記了周圍的聲音。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強責任心和興趣吧。
從眾效應的產生其實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信息性的。也就是說,在一個比較模糊的情境里,你不清楚怎麼做才對的時候,會用別人的行為作為信息的來源,覺得別人對情況的判斷可能比較準確,因而跟隨別人行動。例如,下周就要考試了,你不確定考試會不會很難需不需要這周馬上開始複習的時候,看到別人都在玩,自己也就覺得不用太在意了。
針對這種情況,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多方面搜集信息,然後堅持自己作判斷。在剛剛的例子里,你可以先翻翻書看知識點是不是都不太熟悉,找一下前幾年的考題看難度,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判斷需要多少時間複習、現在立刻開始是不是必要的。
其二,是規範性的。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很多時候都很希望能獲得他人或所在群體的接納、認可、讚許,為了獲得這些精神上的報酬,人就會在有意無意之中遵守群體里一個即使不是明言的「規範」,這應該比較符合你的情況。 由於這種心理幾乎是人的本性之一,所以要徹底改變並不容易,可是還是有方法的。例如,你可以嘗試加強人格中自我價值的部分,嘗試從依賴性人格向獨立性人格轉變,具體地說就是強化一種「好好學習做好自己的事情,比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而在不恰當的時間玩遊戲更能證明我是個明智的人」這樣一種信念(事實上我個人覺得這種信念是對的,不是忽悠自己哦~~),這樣你對自己的評價標準就能更依賴於自身而非別人,從而增強自控減少從眾,這是比較積極的做法。可是如果這個太有難度的話,那麼更簡單的就是,到自習室里去吧。在自習室里,從眾的行為 就是好好學習了 無論如何,你應該相信寢室的同學不會因為你在複習不和他們一起玩就不喜歡你的,這多小的事情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打算嘛。而你會產生從眾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人都是這樣的嘛。放寬心~~從人是猿猴開始,就是一種群居動物而非獨居,群居的動物就會社交,社交就涉及討好,如果不想被當做另類,就會有一定的從眾。而且從眾其實有很多好處,如果只是寢室的問題,可以建議去自習室。
從眾也好,偏見也好,都是為了節省我們的認知。沒必要刻意去減少的。
何況從眾大多數時候比不從眾得到的結果更好。
關於提問者提出的那個具體問題。
這哪是因為你沒從眾而產生的痛苦感,明明是你自己就想玩嘛。
我身邊的朋友同學都玩真三,可我就沒玩。我也沒覺得痛苦,也沒覺得自己被孤立。有時候只是安心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已。
哪有必要想那麼多。大家都知道從眾這件事,大家又都想著避免從眾,你有了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從眾,何不做回自己?不要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左右自己的判斷就可以了
it is impossible~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當然也會受到遺傳的影響),從眾的根源是來自於群體環境的壓力,進入群體的人,在群體的壓力和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不由自主的失去自我意識,完全蛻變成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會心甘情願的讓群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更多地表現出人類通過遺傳繼承下來的一些原始本能,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
儘可能多的保持理性的思考,其實從眾並不一定就是不對的。
從自身找原因吧。我想更多的是自己的定力和集中力不足才會受到影響。如果能有很好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無需顧及什麼環境什麼人群。。。。
推薦你看《影響力》裡面講的就是你所提到的問題,如何利用心理學原理消除違背從眾效應產生的不安全、痛苦、罪惡感干擾。
從眾是人的行為模式,如果要徹底改變這個模式,必然是弊大於利的。所以沒必要刻意抵抗。
這裡讓我想起《拆掉思維裡面的牆》中的簡介,在這裡我並不是出來打廣告的,咳咳,因為我也僅僅是看過他的宣傳片而已。 裡面述說到:假設在你的房間里,貼滿了書面章節,你要做的就是過去讀完它們,但是在讀的同時有很多很多的敵人出來打擾你!在這個時候問題出現了,你是先去打敗這些敵人,再去安心的讀書呢?還是直接朝著你的目標飛奔而去! 哈哈!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了。
我曾經無聊的時候上貓撲, 得到了兩樣個人感覺收益終身的東西, 其中一個就是一句灌水的話大概意思是."你是不是美女帥哥與我無關, 你有沒有錢也於我無關, 我只是為了回帖的那1MP(貓撲的積分)" 我覺著很有道理, 自己有個目標, 那就奔著那個目標去就可以了. 犯不上左顧右盼的. 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 那就走直線.
從巴黎恐襲到殺人視頻,「ISIS」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伊斯蘭」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全國民眾紛紛譴責。
但是,大多數民眾根本不了解阿拉伯國家現在的狀況,他們只是根據主觀感受去評判一件事物,他們只是跟風。 ISIS組織成員,其實不僅僅來自伊拉克、敘利亞,還包括俄羅斯人和德國人。恐怖分子只是極小的一部分,我們不能聽到「伊斯蘭」「伊拉克」「耶路撒冷」等辭彙就敏感得不行。就像6年前新疆烏魯木齊的打砸搶燒;就像1年前雲南昆明火車站的暴力殺人。就像阿拉伯人民也是無辜的;新疆人也是無辜的,他們處在水深火熱的同時,還要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排擠。他們不懂新疆人,他們只是跟風。就像326年前的俄羅斯帝國《尼布楚》,
就像120年前的日本明治政府《馬關》,同樣是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再看看網上:「戰鬥民族」「普京大帝」 「小日本」 「安倍癟三」 這一切都僅僅是主觀的感受,並非事實,但卻有無數的人追捧。他們不懂政治,他們只是跟風。 《品三國》《論語心得》曾是一大批人喜歡的節目,看《百家講壇》似乎曾是愛學習的一種表現。 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 從別人口中了解到的名著,終究還是變了味兒。就像那句網路語:「如果你不是瞎子,就別從別人口中了解我,那不是真的我」
紙上得來終絕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如果你真想了解一件事,唯一的途徑就是親自拜讀。學知識。 講究方法,但沒有捷徑。 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作為一名同胞,募捐固然是行善的好事;但是不捐,是個人的權利,絕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如果有人覺得「不捐」是沒有良知, 那我可以說,「逼捐」才是泯滅人性。現在的中國,可以說是民智未開。盲從、人云亦云、不經過大腦思考就將不屬實信息轉發等現象屢見不鮮。
「微波爐破壞物質結構」「WIFI影響身體健康」這些打著科普旗號的偽科學不勝枚舉。 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但盲目從眾會抹殺個性和創造力,人云亦云,缺乏主見,依附於別人。而且盲目從眾在突發性事件中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ISIS事件,突發火災中的錯誤指揮等等。 正確地「從眾」有其必要性,它能提高效率,同大眾保持趨同,更好地為他人所接受。理性從眾,理應如此。 從眾可以,但盲從,真的要不得。 做到不盲從,就需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弄清其中的道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讀書,讀書,讀書。 四十不惑太晚,我們只爭朝夕。我覺得很難避免,因為我們都是社會人,你接觸的每個人都會帶給你信息和判斷。我們能做的只能提升自己,讓自己所從的「眾」,越來越好。
愛上醜陋
我的認識是:自己如果精神強大的人,可以從精神上暫時「斬斷」與他人(環境)的鏈接,自然的投入到自己手頭要做的事情上。如果你發現同處一室的人們都在「干擾」你想專心的事情的時候,恐怕你手頭的事情對你來說已經不是那麽「重要」的了,起碼在當時的情境下。這時,不論你自己是否承認,你的興趣早已從功課上移開了,這樣的話不妨去和別人互動一下,對自己是個放鬆,同時也參與到了環境里(增加自己的環境掌控度),當精神放鬆以後,再回到書本上,往往雜念清除了,更有效率。
樓主,不必想的太多理論上的東西,反而容易擾亂自己。很難,和你的意志力有關係,不是說 可以避免就避免的。還是需要後天的長期訓練和內心的強大才行。擺脫從眾,就不要和其他能夠影響你的人在一起,自己一個人呆著去~
推薦閱讀:
※中國學者做了哪些好的民族志研究?能推薦一些好的著作嗎?
※為什麼女性對於化妝的需求和熱愛都遠遠大於男性?
※窮人都有什麼特權?
※「文化研究」專業主要做什麼?和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有什麼異同?
※社會學專業的出路和現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