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好的讀書習慣?

想讀的書太多,但總是覺得沒時間。怎麼才能培養出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啊?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習慣這種東西只有當它已經成為習慣之後才容易被發現,也就是說,習慣總是在無意間養成,一旦我們試圖努力去養成某種習慣,結果總是令人堪憂。比如我就曾發願要養成早起的習慣,但直到現在,我還是賴床專業戶。我還曾努力養成記日記的習慣,最後卻總是寫成了周記、月記,然後不了了之。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卻讀的樂此不疲。也從未想過養成寫東西的習慣,結果寫得葯不能停。

這裡面發生了什麼,我們來分析一下。

先看看那些我沒能養成的習慣,比如早起,比如記日記。仔細回憶起來,我還是有那麼一段時間早起並且每天記日記的。那是高中時候,住校,每天6:50就要進教室,6點鐘必須起來。寫日記也是在那時候,每天都寫,一是因為那時候情緒比較泛濫(青春期嘛),二是因為晚自習固定兩節課,拖延症總得找點事做,不幹正事反而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後來高中畢業,沒有早起的硬性規定,也沒有寫日記的固定時間,這兩個習慣就土崩瓦解了。

再來看看那兩個現在還保持的習慣:閱讀和寫東西。閱讀的開端來自中學時期上課看小說,看著看著越看越多,越看越廣,慢慢成為習慣。寫東西則是閱讀的衍生品,當時看《新概念作文大賽》覺得裡面的作者很是牛逼,於是躍躍欲試,買了個精裝筆記本,學著寫起來,現在回去翻舊物,還能看到那些十幾歲的痕迹。後來,無病呻吟地在QQ空間寫了好幾年,久而久之,過渡到博客,再到微信,已成習慣。

從我的個例分析,也能看出一點東西來。

1.養成習慣,得自願。雖然我也早起了三年,但那是被逼的,懶貨的性質沒有改變。一旦外部約束解除,習慣一準玩完。而讀書這件事情,沒人逼,自己形成,戒都戒不掉。

2.就算不自願,逼也能逼出來。我雖不願早起,不還是早起了三年么?如果一直逼著,逼上個一輩子,也不就是一生的習慣了?而且,人自古就賤,得逼。回頭我還得逼自己。

3.留給它固定的時間。晚自習是雷打不動的,我不能曠課,這段時間必須耗過去,不想做卷子,得,寫日記。

4.養成的那個習慣,必須是件快樂的事。比如說,對我來說,上課偷看小說,多快樂。你知道我那時候讀的什麼嗎?沒錯,都是武俠玄幻。雖然是這樣的開端,但現在也看些正緊書了不是。

5.有反饋,有獎勵。我當時的筆記本,被同班同學借去看,裡面寫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小說和文章,好幾個同學說寫的好,我一開心,寫得更勤了。後來在網上寫,也是底下有人回復,說好,點贊,我屁顛屁顛繼續寫個不停。

結合我的經驗,我們來看看,關於讀書的習慣,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基於你問了這個問題,也就說明了你雖然想看書,但其實對讀書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感興趣,理性上贊同,感情上迴避。

基於此:1.培養興趣,找到樂趣。怎麼做?可以參考我的老路,從你可以看下去的書開始,甭管什麼題材,什麼段位,找到讀書的快感先。不要一上來就找本《存在與虛無》,那會讓你直接睡倒的。書這種東西,裡面的內容太不一樣了,但讀書的步驟和習慣是一致的,從淺由深,慢慢來。

其實,一旦你感到讀書的樂趣,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我們可以做些輔助的工作。

2.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留給閱讀。如果你早起,那麼可以在早上划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你晚睡,晚上睡前看一個小時到半個小時書。切記,遠離任何電子通訊設備,如果有人願意監督你,邀請他。

3.把書隨身帶,莫要怕丟人。隨時拿出一本書來看,是件裝逼的事情,但,這又怎麼樣呢?當你在等車的時候,在等餐的時候,在地鐵在公交上的時候,閑著也是閑著,把手機先收好,把書拿出來,閃瞎路人的狗眼吧!真的,莫要害羞。

4.來點動力,例如比賽。雖然聽起來可能有點幼稚和功利,但是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具體來說,就是找一兩個好友約定進行讀書比賽,看誰一年內看的多什麼的,具體目標可以變化。看完一本,跑去豆瓣標記一本,那感覺和待辦事項上的任務被劃掉有異曲同工之妙。

5.和愛讀書的人做朋友。雖然書獃子很無聊,但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像我這樣既喜歡讀書又活潑開朗的好同學的,我的電話是139……好吧,差點進入相親頻道,不好意思。回歸正題,總之,他們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相信我。

6.找點獎勵,學會分享。比如說看完一本書,把感受寫出來,就算不寫成文章,寫成幾段話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件挺裝逼的事情不是嗎?裝逼不可恥,謝謝。然後你就等著被贊吧,被贊的感覺挺好的,會讓你覺得這件事情有價值,給你正面的反饋,讀書也就沒有那麼難過了。

7.定個讀書計劃。很有可能計劃會夭折,但是管他的,在夭折之前,你已經看了好幾本甚至十幾本書了。一樣的,把計劃發出來,讓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這樣你無形中就有了壓力,不想被別人鄙視,老老實實去完成計劃吧。

8.加入讀書興趣小組。市面上還是有很多這樣的讀書小組的,幾個人持續的讀書,分享,既可以交到朋友,又把書讀了,還可以一起討論。

9.借書看,不要買太多書。而且不要從圖書館借,就找那些愛書如命的討厭鬼借,你不趕緊看完還他,他會吃了你的。

10.請重看第一條。

看了這麼多,你可以去試試了。祝好運。

最後,作為一個意志力差,無法早起的人,我說的話並不具有權威性(嗯哼,這個時候應該把和菜頭的簽名檔抄過來)。壞笑。


讀書如何選擇?

讀書需要有目的性,如果沒有目的性,很容易造成時間浪費。

看完李參老師剛發的一篇博文,《讀書的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我認為在讀書的選擇上,還是要依據當下的情況和能力,作出相應的判斷。讀書過程中,無論是為了獲取知識,還是為了娛樂,完全都是可以的。休閑書或有用的書,可以根據每人當下不同的需求,設定比例。不需要自責在選書的時候太功利或怎樣。我反而看到的是,身邊有些人讀書太不功利了,只是純屬選擇看戀愛小說,還瘋狂迷戀男主人公這種毫不存在的人物,沒有讀任何和個人成長相關的書籍,也就是說,不管怎樣走極端都不夠好。

我都用什麼工具讀書?為了清晰+省事,做了以下表格~

媒介佔比筆記輸出投資電子書kindle60%手指頭做筆記書摘,通過印象筆記導入書摘讀書筆記,或微博推薦2012年1000買設備,電子書0元紙質書30%簽字筆劃線,找一張A4草稿紙將內容要點以和我自身聯繫的部分寫下關鍵字,畫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或微博推薦2012年500元,2013年800元電腦,PAD,手機(對眼睛很不好)10%直接摘取有用的信息,用於一篇博文、書稿、微博、日記的靈感來源讀書筆記,或微博推薦,0

讀書到第二年,有些什麼變化?為了清晰+省事,做了以下表格~

我想,從主動性、難度到速度上都可以看出持續堅持讀書對我的改變。

年份類別目的主動性難度成果

2012年

雜項

個人生長

將積壓購買的書籍看完

強制自己去閱讀

由薄到厚、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從圖畫多的到文字多的

但是很怕讀那些難懂的書籍

完成閱讀100本

年底購買kindle

將讀過的書籍贈送

平均每本書3小時

2013年

雜項

理財

持續閱讀

積累知識

非常主動

文字類居多,圖畫較多的佔20%,可閱讀一些理財類書籍

對於一些專業性太強的書籍,十分排斥,固步自封,內心恐懼

完成閱讀100本,kindle成本完全回收並超值

將讀過的書籍贈送

平均每本書2-3小時

2014年

理財經濟、投資

學習投資更加專註

開始閱讀經濟、投資、理財類專項書籍

80%精力看投資理財類書籍,知識密度會更大,難度更大

期待平均每本書2小時之內

看那麼多書,你累不累啊?

讀書已經完全成為我的一項興趣愛好,它可以幫助我放鬆,完全不會成為負擔。

如何提升速度和效率?

我認為讀書是一種熟練工種,不管我們在地鐵上,家中休閑的時候,都可以看書。在開車的時候,可以選擇一種叫做聽書的新型書籍,打開手機多看APP,免費下載,就可以隨時聽書了。一般10多分鐘可以聽完一本小書。另外通過使用kindle,幫助我持續從2012年底至今1年多的時間不斷提高閱讀速度。基本上目前達到每本書不超過2小時讀完,特別難或者經典的書會留下來重複閱讀。

讀書的目標如何制定?

讀書的目標制定,至少經過需要一年四個季度的時間來進行衡量。先嘗試看一年,了解一年中每個季度自己大概能讀下多少本書,再科學制定下一年的計劃。由於工作、季節、氣溫、人生階段等等細微因素的影響,一定會對讀書有一些不同的干擾。每個人的讀書目標不需要一樣。自己每年讀12本的,不需要和每年讀365本的人去比。我們的人生畢竟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看到這張戰隼發的圖片,看看自己現在何處?還是那幾句話,要相信積累的力量,時間用在哪裡,是看得見的。


如何培養自家小孩一個愛讀書的習慣?

今天給大家說說看書習慣的事情,我認為愛讀書是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培養。對於大人,過了青春期基本性格喜好就定型了,我這裡主要說說怎麼培養小孩子,主要是12歲之前。

想讓自家小孩變的喜歡讀書,首先,你要讓他感覺讀書很爽,而不是讀書很痛苦,這個是前提條件。要滿足這個條件,最好讓小孩和電視、手機、電腦進行隔離,不讓他們玩,我不認為對於自制力不強的小孩子而言,書籍對他們的誘惑力,能比得過電腦遊戲。

等你的小孩失去了電腦、手機、電視機之後,他就沒有任何娛樂工具了,這個時候,給他買一屋子幼兒書籍,買他喜歡看的那種,他喜歡看什麼,就給他買什麼。買書的核心不在於這個書的內容有多大的使用價值,而是看他喜不喜歡,別忘了你的目的,是培養興趣,而不是強迫他學習知識。

別的不說,反正我小時候的娛樂資源是非常匱乏的,什麼都給沒收了,就給我留了一堆書。。。所以我認為這種方式是比較有效的,根據我的個人經驗而言。我小時候,去每個親戚家玩,第一時間就去翻別人書櫃,因為家裡的書不夠多,早被翻爛了。

這裡,由於中國的經濟進步,隆重推薦一個好去處,圖書館,當前別說一二線城市,就連三四線城市,都建立了圖書館,通常都挺豪華。圖書館是耗費納稅人的錢建立的,屬於公共資源,所以價格特別便宜,通常是押金100,免費看書。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去圖書館幼兒區遨遊一天,我覺得比帶他去公園和娛樂城好玩。

當把孩子帶到圖書館裡,四周全是書,以及看書的同齡孩子的時候,對他的習慣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更關鍵的是,圖書館是利用公共資源建起來的,等同免費,不用就虧了,優質小學需要學區房才能用,優質圖書館只需要一個押金卡就能用,但是如果不去,那政府也沒辦法,這福利只好讓給別人了。

至於青春期之後的孩子,性格已經定型,基本改不了,只能誘導而不能強迫,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電視、電腦、手機,該配的還是要配,否則的話也關不住他,他會跑同學那裡去玩,同學有的他沒有,他也會起逆反心理,只能說配置的同時,能誘導就誘導一下。

最後,有些興趣是天生的,有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你的孩子真不喜歡讀書,也不用過分強迫,說不定他有其他天賦,搞不好就是下一個姚明呢。


個人覺得,這麼幾個讀書習慣是重要的:

1、讀好書。選擇讀高品質的書本身就是一個好習慣。現在的書浩如煙海,卷帙浩繁,若不能做到擇其精華而讀,自然會覺得時間不夠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浪費生命。我給自己定了三條原則:少讀報紙雜誌,多讀書;少讀暢銷書,多讀名著;少讀10年內出的書,多讀經典。語或有偏激,意思供參考。

2、要代入其中去讀書。讀書時要將自己代入書中諸角色,掩卷後要將所學所思代入現實情境中。代入才能記住、理解並運用,也就是古人所謂」虛心涵泳、切記體察「之意。

3、要讀兩遍以上。絕大多數人看絕大多數書,都只讀一遍。但如果要真正有所收穫,我個人建議至少讀兩遍。其中第一遍為全文細讀,邊讀邊思考,並將其中的精彩內容和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此時是讀者的思緒跟著作者的脈絡走。第二遍是精讀,將初次閱讀中標記為精華的、能夠引發思考以及尚存有疑惑的部分再細細咀嚼回味,並加以整理,用自己的邏輯體系將書中的內容串起來。此時是讓作者的內容跟著讀者的思緒走。真正的好書,甚至可以讀三遍、四遍、多遍,常讀常新。

4、讀書要為我所用。這裡的「用」,不是功利目的的」用「,若只是見招拆招,遇到問題找本書翻翻就罷,知乎、google足矣,何必讀書?讀書的最終目的,個人以為應當是為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架構來,使自己對人、事、物都能有獨立的、自成體系的見解。我想,人都經歷著這樣幾個階段:從為學而學,到為用而學,最後當落腳於為人生而學。願大家(包括我在內)都能早日步入最後一境界。


很多人都希望養成讀書的習慣,但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沒能堅持下。當我們像一名醫生一樣診斷養成讀書習慣的難點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主要障礙無非是兩個:一個是不知道讀什麼書?另一個是不知道如何能夠堅持讀下去?下邊,就讓我們從這兩個核心問題入手,來探詢掃除它們的策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第二個障礙往往要比第一個障礙大,多數人都倒在了這個障礙面前。那麼,就讓我們先從這個最難的問題開始。

一 如何堅持?

1 為什麼無法堅持?

如果我問你「為什麼無法堅持讀書?」「為什麼無法堅持鍛煉?」等這類問題,你會做出怎麼樣的回答呢?或許你給出的答案是意志力不夠,但我想給你的一個答案是:因為大腦是個「吝嗇鬼」,它竭盡所能採取節能策略。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大腦重量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但需要消耗總能量的20%。儘管它耗能巨大,但這個「耗能大戶」其實非常的精打細算,它總是想尋找一條捷徑達成目標,即用盡量少的能量消耗獲取最大回報或獎勵。這就是說,只有在耗能少、還有可觀回報的情況下,大腦才會向身體下達指令採取行動。因此,我們無法堅持一種行為,根本原因是這個行為太消耗心理能量,短期的回報又夠不清晰。那麼,怎麼樣才能減少大腦的能耗呢?這要從人類大腦獨特的認知結構說起。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大腦是個中央控制系統,它有意識地控制著我們的所有行為。然而,來自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的研究表明:總體上,大腦在運作時存在兩套不同類型的認知系統,它們擁有不同的功能特性,擁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這就是被科學家稱為認知功能的雙過程理論。對於這兩套系統,有多種叫法,如理性系統和直覺系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將這兩套系統分別稱作系統1和系統2,我在這裡想把它們叫作自動化系統和控制式系統。

控制式系統類似理性的「計劃者」,它能基於長期目標作出高瞻遠矚的考慮,但它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不得不依賴自動化系統。自動化系統類似於感性的「行動者」,它執行能力強、效率很高,不過,它關注即時回報、很難抵制各種誘惑,容易與「計劃者」設定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大腦的這兩個部分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衝突。有時候,雖然理智告訴我們應該讀書或鍛煉了,但行為上就是不想動,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兩套系統發生了衝突。

為了讓我們大腦中的這兩套系統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並讓它們進行良好的協作,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兩套系統各自有著什麼樣的特性和差異。

首先,自動化系統一個複合系統,類似於電腦或手機的操作系統,比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或

蘋果的ios操作系統,它上面有很多「應用程序」(各種各樣的習慣就是很重要的一類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接收到相關的線索或暗示,就會自發地做出反應(我們在下邊會談到習慣收到暗示即會啟動慣常行為),且這種反應通常不受控制式系統的控制。許多應用程序可以同時啟動,比如,你可以一邊走路,一邊看書。

另一方面,控制式系統似乎像個單一串列系統,我們無法讓它同時處理很多任務,一次只能做一項工作。

另外,自動化系統是自動運行的。眾所周知,我們一旦學會某些複雜行為,就不用刻意集中注意力,留心要怎麼做動作才能做得更好。無需有意識的關照,我們就可以輕鬆、迅速地做出許多複雜行為,譬如走路、騎自行車、開車、彈鋼琴等等。自動式系統的一項突出特徵便是如自動駕駛儀般運作的能力,這種自動化運作有五項特徵:不知不覺、迅速、非刻意、無法控制、輕鬆不費力。這就意味著自動化系統的運作非常快速,並且消耗很少的心理能量。相比之下,控制式系統處理的很慢、而且相當的費神,很消耗能量,非常容易使人疲勞。所以,大腦很偏愛自動式系統,因為它耗能少還很快速。

不過,自動式系統也不是沒有缺陷。因為它是根據接受的線索或暗示自動運行的,所以它顯得非常僵化,不善於轉彎,完全按照程序處理,這會帶來不少問題。比如,你本來想減肥,但一聞到蛋糕的香味(暗示),你身上的吃蛋糕程序就自動啟動了,這就是導致你的努力往往以失敗而告終的原因。這反映了自動化系統習慣於關注當下的即時收益,而不關心你長遠的目標是什麼。反之,控制式系統就能統籌考慮,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和計劃。

了解了大腦兩套認知系統的特徵後,我們可以發現,想要減少大腦能量的消耗,就必須將任務交給自動化系統處理,也就是說,得為我們的大腦安裝上讀書的「應用程序」,即培養讀書的習慣。如果沒有形成讀書的習慣,我們就不得不頻繁依靠大腦的控制式系統處理我們的讀書行為,這是非常消耗大腦能量的。一次兩次憑藉意志力我們或許可以堅持下來,但如果每次都很消耗能量,且短期又看不到清晰的回報,我們的大腦就會鬧意見。

在培養讀書的習慣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懂一個問題:習慣是怎麼形成的?

2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紀9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開始思考大腦中的基底核是否與人的習慣存在某種關係。於是,科學家決定用新的微縮技術來觀察老鼠在進行一些活動時,大腦里都經歷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科學家先對老鼠實施了一項手術,參與實驗的老鼠的顱腔內被植入了一種像微型遊戲搖桿的裝置和一堆細電線。隨後,科學家將老鼠放進T形的迷宮中,並在迷宮的一端擺了一塊巧克力。(見圖1,習慣形成這一節的圖片均取自《習慣的力量》一書)

圖1 老鼠與T型迷宮

另外,科學家還在迷宮的另一端設置了一塊隔板,將老鼠和藏有巧克力的一端隔開,他們先讓所有的老鼠待在隔板之後。老鼠面前的隔板一旦打開就會發出很大的咔嗒聲,隨著這個聲音的出現,隔板也隨即消失,這時老鼠就可以進入迷宮尋找巧克力了。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老鼠經過一番探詢後,大多數都能發現迷宮裡的獎品——巧克力。但是,從它們的行進路徑來看,貌似沒有呈現出什麼清晰的模式。

不過,老鼠顱內的裝置顯示,老鼠在迷宮中四處走動時,它的大腦,尤其是基底核工作非常的賣力。每一次老鼠嗅到氣味或撓牆壁時,它的大腦都會非常的活躍,好像是在努力的處理每一種味道、畫面和聲音的信息。(見圖2)

圖2 老鼠大腦最初的工作情況

科學家不厭其煩的重複著這個實驗,迷宮裡同樣的路老鼠走了不下百次。終於,老鼠習慣的行為模式逐漸顯示出來了,並且,它們穿過迷宮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那麼,它們的大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大腦內部發生的事情有些出人意料:隨著每隻老鼠學會如何穿越迷宮找到巧克力,它們的思維活動開始減弱,在行進中它們的思考似乎越來越少,一切似乎變得越來越自動化。(見圖3)

圖3 老鼠形成習慣後大腦的工作情況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老鼠探索迷宮的頭幾次,大腦必須全力工作來分析接收到的新信息,這個階段老鼠主要依賴的是大腦的控制式系統,因此處理起來既慢又耗能。但經過數次重複走同一條路之後,它似乎已經提取出一條有效的行進路徑。老鼠的大腦只需提取已經形成的記憶,即可以獲得找到巧克力的最快路徑。不到一周的訓練之後,甚至與記憶有關的大腦部分都停止了活動。老鼠已經將在迷宮中快速找到巧克力的路線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幾乎都不需要去思考,這個時候老鼠主要就依賴自動化系統來處理任務。

老鼠顱內的探測器表明,這種行為和思維的習慣化,也就是跑直線、左轉、吃巧克力的活動,靠的就是大腦的基底核。隨著老鼠跑得次數越來越多,大腦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少,基底核這一原始的神經結構似乎取代了大腦的工作。隨著大腦將一系列行為變成一種自動的慣常行為,就說明習慣形成了,這個過程也可以被稱作「程序化」。我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是靠這些成千上萬「程序」來完成的。從起床、穿衣、洗刷、上班等都依賴已經安裝在我們身上的程序。那麼,我們身上這些自動運行的程序是按照什麼規律在運轉呢?

讓我們再回到老鼠T形迷宮實驗,來仔細觀察一下整個過程中老鼠大腦的活動情況。從圖3中我們可以發現,老鼠剛進入迷宮聽到隔板打開後的咔嗒聲時,第一個波峰出現,表明大腦非常的活躍;在它找到巧克力時,波峰再次出現,大腦也特別的活躍;中間過程則比較平緩,大腦顯得相對比較平靜。

這說明第一個波峰出現的時候,也就是隔板打開後,老鼠大腦在非常賣力的分析信息,是選擇逃跑(前面或許有貓),還是選擇前進(前面可能有巧克力)。大腦會通過捕捉相關的線索,結合記憶中的信息,選擇啟動哪套程序,分析和選擇過程會大量消耗腦力。當老鼠捕捉到咔嗒聲這條線索後,它認定繼續前進可以吃到巧克力,所以它就開始執行走迷宮吃巧克力這套程序,當它在迷宮底端吃到巧克力後,老鼠的大腦又會活躍起來,那是因為它獲得了獎勵,激活了大腦的快感中心。

我們可以看到,大腦中的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見圖4)。第一步是暗示,大腦捕捉到一個線索或暗示後,即啟動某個程序(習慣),大腦從控制式系統切換到自動化系統,行為進入無意識的自動運行狀態;第二步是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行為或思維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個可以激活大腦的快感中心,釋放出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

圖4 習慣迴路

對於一個行為,你的大腦會根據最後獲得的是獎勵還是懲罰,判斷是否要記住這條迴路。如果是獎勵,那麼你的大腦會記下這條迴路,以備將來之用。如果是懲罰,那麼你的大腦會努力避免啟動這條迴路。

隨著慣常行為的不斷重複,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迴路會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當習慣自動化運行時,我們的控制式系統不再參與其中,甚至於感覺不到它在默默的運行。這就意味著,有了自動化運行的習慣,我們的控制式系統不需要疲於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可以專註於執行需要高級認知的任務。

3 馴象習慣養成法

了解了習慣形成的原理,我們就可以制定相應的策略了。我們知道想要養成一個新習慣,最初階段總是需要付諸不少的意志力,不過,一旦養成就不怎麼需要意志力了,習慣會自動運行。習慣的養成過程其實就像發射一枚火箭,火箭從地球上直線上升的最初幾分鐘消耗的能量極大,如果在飛躍大氣層前燃料耗完它將掉回地球,然而,一旦突破了大氣層,進入了一個軌道,那麼它就不需要額外的能量也可以維持在那個高度了。為了成功將火箭送入大氣層,科學技術人員需要精密的設計。同樣地,培養習慣的過程也需要縝密的規劃。高效的習慣養成法應該是,用盡量少的意志力來幫助你成功進入習慣的軌道。

說到養成一項習慣所需的方法和時間,最為大家熟悉的恐怕要數21天習慣養成法了,它最早似乎出自麥克斯威爾·馬爾茨的《心理控制術:改變自我意象,改變你的人生》一書。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21天養成習慣的說法並不準確。

倫敦大學學院健康心理學家費莉帕?勒理及其同事的研究指出,不止一個針對習慣養成的研究表明,養成大部分的習慣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為本身的難易程度和個體的差異。有些習慣的養成過程更為簡單,如喝水這種簡單的習慣比起做50個仰卧起坐這種相對複雜的習慣來說更容易讓人堅持下去。

有一位參與者只用了18天就實現了某些行為的自動化,而有一些參與者到了第84天還沒成功。這份研究指出,平均來講,人們需要66天左右才能形成一個新習慣

通常來說,僅僅依靠意志力不斷重複練習,你就可以養成許多習慣。但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還是有不少人無法養成想要的習慣,這就不得不依靠科學的方法來培養習慣了。根據人類大腦認知結構的特性和習慣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對神經科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行為經濟學和人工智慧的研究,我總結出了一套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我把這套方法叫做「馴象習慣養成法」,它可以幫你更加高效培養出想要的習慣。

這套方法不僅僅可以用於培養某個單一、具體的習慣,還可以通過培養一個又一個單一的習慣,幫你去實現一個人生的大目標。為了實現一個大目標,往往需要消耗極大的心理能量,馴象習慣養成法則可以大大提升實現目標的成功率。馴象習慣養成法很精練,它由三部分構成,即定目標、設獎勵、造暗示。(見圖5)

圖5 運用「馴象習慣養成法」實現大目標

其中,「定目標」解決的是一個長遠目標問題,這需要控制式系統(騎象人)來處理;「設獎勵」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自動式系統(大象)需要一個個的獎賞來誘惑它,用一次次的獎勵強化習慣迴路;「造暗示」則是誘發「大象」習慣迴路的導火索,無需有意識的指令,習慣行為也能自動運作起來。

為什麼我要把這套方法叫馴象法呢?這是因為佛陀將人的「心理」比喻為野象,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也將我們的「心」比作一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比作具有理性的騎象人。

騎象人站得高看得遠,他能做出很好的長遠規劃。但是,他不善於執行計劃,他必須依賴大象去執行。然而,大象卻常常難以抵制各種誘惑,經常與騎象人的計劃背道而馳。因此,為了能成功走向目的地,騎象人必須先馴化這頭大象,這就是我取名「馴象法」的原因。實際上,這裡所指的大象就是我們的自動式系統,騎象人則相當於控制式系統,而作為一個整體的自我就包含了象和騎象人。(見圖6)

圖6 象+騎象人

下面,我就一邊介紹這套方法,一邊講述如何應用這套方法培養讀書習慣。

第1步:定目標

  • 人生目標

這一步其實不止與養成讀書習慣有關,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個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針對讀書這件事,確定人生目標主要是為了避免你漫無目的的選書、讀書,另一個是為了給讀書尋找到一個強大的動力源。閱讀有助於實現人生目標的書會賦予讀書行為以意義,而意義可以觸發可持續的內在獎勵(設獎勵部分會細述)。鑒於此,你一定要不斷思考你的人生目標或使命到底是什麼?一直思考到你找到它。

那麼,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或使命呢?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或使命,應該是他的核心價值觀和興趣的體現。所以,你有必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你的價值觀是什麼?當然,價值觀只能幫我們提供一個選擇的基本原則,它還無法精確的告訴我們具體的人生使命是什麼。為了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方向,就需要思考自己的興趣是什麼?

興趣的重要性是無需置疑的,它甚至於比天賦更加重要。少年時的牛頓其實並不是神童,而是成績一般;年輕時的愛因斯坦也並不是一個天才;提出了進化論的達爾文,在其孩童時期也不認為具有超人的天賦。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具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對周圍環境的某一方面會非常關注,而且這種愛好通常會持續一生。史蒂夫·喬布斯就曾說過,「你必須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你的工作將佔據你生命的一大部分,真正的滿足感來自於做出了你認為的偉大成就。做出偉大成就的唯一方法是熱愛你做的事情,不要停滯。」

既然興趣如此重要,那我們最初的興趣通常來自哪裡呢?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這些富有創造力的人的最初興趣通常來源於相對的競爭優勢。

他認為,人們會對能讓他們在競爭上具有優勢的活動感興趣。比如,因為繪畫出眾而比朋友們得到更多好評的孩子會對美術感興趣。他進一步指出,重要的不一定是天賦的絕對數量,而是在特定環境中所具有的競爭優勢。一個天賦平平的女孩可能會對音樂產生興趣,如果周圍人比她更不擅長音樂。相反,一個非常擅長數學的男孩可能不會從事數學事業,假如他的哥哥被大家認為非常具有數學天賦。因此,他可能選擇發展自己第二擅長的事情,開始對其他事情感興趣。

所以,你可以想一想你的相對競爭優勢是什麼?你可以把可能的優勢都列出來想一想。但是,如果你細細一想,發現也沒什麼優勢啊,那怎麼辦呢?那也不要擔心,因為興趣反過來也可以從你的人生目標或使命中產生。回顧那些偉大人物的人生使命,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他們就是為世界解答了一個重要問題?比如,牛頓回答的是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愛迪生回答的是如何用電點亮世界?達爾文回答的是生命是怎麼來的?所以,請大膽的給自己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問題當然可以不用像牛頓、達爾文那般宏大,最重要的是你要對它充滿著好奇心,你完全可以與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提出問題,這樣你可以直接從中受益,如果你解答的這個問題還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那麼你的工作還將讓無數人受益,自豪感必定油然而生。

以我個人為例,我對「如何高效培養習慣?」這個問題產生了好奇,因此,我就將解答這個問題作為了自己的一項使命。有了這個目標之後,我要閱讀的書也有了一些側重點,我開始重點尋找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人工智慧等方面的書來閱讀。當來,我原本就對創新創業類的圖書一直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們依然會讀一讀這類書。有了這個大前提後,我基本可以判斷出哪些書我是應該讀一讀的,哪些沒有必要讀。

當然,或許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興趣點,那可以先找對工作、學習或生活有幫助的書來讀一讀。你也可以試一試作家卡羅爾?阿德里安曾經提出的一個尋找興趣的簡單方法:當你逛書店的時候,想一想你會被書店裡的哪個區域所吸引?

  • 行動目標

有些人是沒有目標,有些人則是目標過多,這都是一個問題。如果你目標過多,那麼我強烈建議你進行認真的甄選,然後只專註於一個核心目標。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一直致力於研究成功人士普遍共性的格雷在《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中提出,成功的決定因素並非只是辛勤的工作、不凡的運氣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有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專註於一個核心目標,排除一切非核心事物。比如說我,我可能對「如何高效養成習慣?」、「大腦是如何學習的?」等好幾個大問題感興趣,但在具體執行時,我不得不放棄其他的,只專註於「如何高效養成習慣?」這一個問題。

一個大目標好比就是一段漫長旅程的目的地。一旦確定了要到達的目的地,你就需要認真思考採取什麼具體行動才能達到那裡。還是以我自己為例,經過思考之後,我發現想達成目標,必須要執行兩類核心行動,一是讀很多的書學習相關的知識,二是進行寫作完成系統性的闡述,這就意味著我需要培養起讀書和寫作的習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確定了自己的核心目標,才能知道要培養什麼樣的習慣。

這裡我們還是只談讀書習慣的培養問題。顯然,因為時間和精力的原因,我們無法將相關的書一次性讀完,實際上一次讀完一本書也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可以將一本書分成幾個章節落實到每一次的任務之中(每次完成多少內容,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定,一次的任務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太少沒有成就感,太多會有過大壓力),這樣,我們的任務就變得明確、可操作了。現在,你要培養的行為習慣就可以定義下來了,如每天閱讀三十頁(你也可以用時間來限制每次精力的投入,比如每天閱讀30分鐘)。然後,你要做的就是每天重複這個慣常行為,逐步將這一過程習慣化、程序化、自動化。

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有時候你會碰到非常難懂的書或章節。對於這種情況,你可以預設應對措施:如將它們暫時擱置,過段時間理解能力提升後再讀,先讀那些在能力範圍之內的圖書。不要因為暫時讀不懂一本書而讓情緒受到影響,重要的是你一直在讀書學習。只要讀書的行為在一直在持續,習慣就會慢慢形成。

第2步:設獎勵

  • 外部獎勵

外部獎勵就是為了讓生物能重複執行某個特定的行為,待這個行為成功完成後給予他物質或精神上的額外獎勵。比如,你的孩子總是不讀書,所以你向他承諾,只要他能看完一本書就給他獎勵一盒巧克力,這就是外部獎勵。外部獎勵的突出特性是行為本身無法讓我們感受到快樂,而必須用這個額外的獎勵才能讓我們體驗到快感。也會是說,觸發我們愉悅體驗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之後的獎勵。

通常,只要設置合適的外部獎勵,就可以驅動你執行讀書的行為。不過,如果你本來就很喜歡讀書,有強烈的內在動機去讀書,那麼你就不需要再設置外部獎勵了,因為讀書這個行為本身就能產生內在獎勵。而且,如果在已有強烈內在動機的情況下再設置外部獎勵,搞不好反而會產生副作用:外部獎勵會扼殺掉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馬克·萊珀和大衛·加蘭曾經在一座幼兒園做過一項實驗。第一次實驗中,他們先給予原本很喜歡畫畫的孩子額外的獎勵。過了兩周後,他們再次開展實驗,不過這次沒有承諾給他們額外的獎勵,結果這些孩子花在畫畫的時間少了很多,興趣也大不如前了。關於獎勵效應的128個實驗得出了同一結論:有形的獎勵實際上會對內在激勵產生消極影響。

當然,如果你對讀書本來就沒什麼興趣,你可以考慮引入外部獎勵,因為已經沒什麼可以扼殺的了。對於採用外部獎勵的內容和時間,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可以給予我們有力的指導。首先,在獎勵的內容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定,可以是吃一頓美食等物質層面的獎勵,也可以是讓他人來稱讚你一下這樣社會層面的獎勵,因人而異。

另外,在獎勵的時間上,不管是物質獎勵還是社會獎勵,都應該及時。因此,你可以預先準備好要獎勵自己的東西,一旦完成一天的閱讀任務,你就可以享用獎品。通過這種方式,你的大腦就會將讀書和美好的感覺聯繫起來。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建議大家在書上做一些必要的標註,最好是能夠寫讀書筆記。因為這不僅對你以後複習有用,而且這些可視化的成果會讓你有一種成就感,這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 內在獎勵

不同於外部獎勵,內在獎勵產生於某個行為的執行過程中,也就是說,行為本身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感。比如,你的孩子很愛打電子遊戲,即便你沒有給他任何的獎勵承諾,他也會沉溺其中,驅動他這麼做的是打遊戲本身所產生的內在獎勵。

內在獎勵有諸多優勢。首先,由於內在獎勵並不需要外部的物質獎勵,導致內在獎勵的成本非常之低廉,人人都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規劃和努力得到這份獎勵。其次,內在獎勵為我們的行為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再次,內在獎勵不會像外部獎勵一樣扼殺我們的創造力,使我們的創造性可以毫無阻礙的得到發揮。

其實,內在獎勵往往是那些偉大人物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為即使在沒有任何外部獎勵的情況下,它也能使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工作,不斷攻克各種難題。

哈佛大學的阿馬布勒教授對藝術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對受內在因素激勵的藝術家來說,發現的樂趣和創作帶來的挑戰本身就是獎勵。因此,他們更能經受住考驗,度過沒有報酬、不被人們認可的艱難歲月,而這段時間在人們的藝術生涯中又常常是難以避免的。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最終得到更多外部獎勵的人,恰恰是那些不刻意去追求外部獎勵的人。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創造出內在獎勵?為人類動機理論做出重要貢獻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認為,凡是能夠助長個體自主感、勝任感和關聯性的事件都能支持內生動機的產生,這就是著名的「自我決定理論」。

自主,這一人類天性,或許是這三個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自主行為是完全處於自我意志、由自我決定的行為,不是受外部力量支配的被動行為。勝任感,則是一種對能力的需求,你可以感覺到對事情的一種掌控力,能夠積極處理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的能力,如順利完成一項工作,成功學會一種技能,在遊戲中完成一次挑戰等。關聯性,則是一種對關係的需求,如愛與歸屬。當一個人感覺與他人建立關係時,他就經歷了關聯。

除了觸發內在動機的這三項要素,我還想增加另一個要素,那就是任務本身的意義感。丹·艾瑞里等幾名經濟學家曾用一件本來意義就不大的工作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通過逐步降低該工作的意義來檢測人們的反應。結果發現,當被試發現自己的工作缺乏意義時,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大幅降低。因此,如果你能將自己的讀書行為與你的人生目標建立起聯繫,那麼你將獲得可持續的力量。這也是馴象習慣養成法把確定人生目標放在第一位的原因。

了解了產生內在獎勵的四大要素,我們就可以採取針對性的策略了。首先,必須確定讀書是你的自主選擇,不是被迫的,否則內在獎勵根本無從談起。滿足了自主這個要素之後,你必須能在讀書之中感受到勝任、關聯、意義這三個要素中的至少一個。通常,只要你每次都能把計劃閱讀的內容讀完,你就能感受到那種勝任感。如果你的讀書與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著緊密聯繫,那麼意義感就會自然產生。本著讀書為工作或生活服務這樣實用的目的,意義感也能產生。其實,每個人都要好奇心,只要能激發出這種天性,我想人人都會喜歡上讀書。

第3步:造暗示

  • 環境暗示

與獎勵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不同,暗示對行為的影響要隱秘的多,我們常常會忽視、甚至不承認暗示對行為的微妙影響,因此,它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美國康奈爾大學食品與品牌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布萊恩·萬幸克曾在一家電影院做過這麼一個實驗。

他給每一個觀看電影的人一杯汽水和一桶免費的爆米花,其中一部分觀眾領到的是中桶爆米花,另一部分人領到的則是大桶爆米花。兩種爆米花分量都很足,觀眾不可能把自己的那一桶全部吃完。電影結束後,研究人員回收爆米花一稱重發現,拿到大桶的觀眾比拿到中桶的觀眾竟然多吃了53%。這就是說,大分量包裝就能影響你的行為,讓你變成一個大胃王。有趣的是,當事後研究人員問受試觀眾:「你們吃的比較多是因為你們拿到的是大桶的爆米花嗎?」大多數人都不同意。

環境暗示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既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比如,如果讓你在周圍都是美食的環境中讀書,那對你的意志力絕對是一個大挑戰。相反,如果讓你在周圍都是圖書的環境中讀書,顯然要容易的多。這就是為什麼明明家裡的環境更舒服也更自由,但工作的效率往往比不上有諸多限制條件的辦公室。

因此,為了讓你的讀書行為更容易發生,你應該善於利用環境暗示中積極的一面,打造有利於讀書的環境。改變環境通常要比強迫自己依賴意志力來堅持容易的多,這裡我推薦你使用「機艙場景法」來幫你培養讀書的習慣。

我們知道,飛機上不會有手機和他人的干擾,活動空間也受很大限制,乘坐的時間也是限定的,這天然的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可在書本上傾注百分百注意力的環境。機艙場景法就是從時間、空間、聯繫三個方面入手創造場景:選擇一個很少有外部刺激的空間,切斷與外部的一切聯繫,在一個限定的時間段專心致志的讀書。

因此,你可以選取一個較少聯繫的時間段,比如上床睡覺前或剛起床時,關掉手機,擠出一個小時時間在卧室或沒有外部刺激的地方專心讀上一小時。此外,你還可以在準備讀書的地方預先放置要讀的書,用於記錄的筆和本子等,讓它們成為觸發你讀書行為的暗示或線索。

  • 人際暗示

除了關注環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也不要忽視他人對我們的影響。作為社會性生物,我們人類極易受人際暗示的影響。我們知道人們都有喜歡從眾的特性,但從眾既可以產生消極的影響,也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關鍵是我們如何運用從眾。

比如,一些旅館為了讓旅客能重複使用毛巾,會在浴室掛上一個小告示牌,理由是節約水資源之類的環保目標,但效果往往非常糟糕。後來,一名社會心理學家讓一家旅館改變告示牌上的內容。新告示牌不再向房客強調環保的目的,而只是提示房客「本旅館大多數房客在住房期間重複使用毛巾至少一次。」結果,看到新告示牌的房客,重複使用毛巾的比例提高了26%,也就是說,這些人接受了旅客群體的暗示,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因此,我們也可以運用人際暗示的力量,為我們培養讀書習慣服務。一個比較有效的策略是,加入一個擁有共同讀書目標、具有較強凝聚力的群體,比如各地的讀書會等。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你也可以選擇在附近的圖書館學習,在那兒,無論是人際暗示和還是環境暗示都很容易觸發你的讀書行為。

二 讀什麼書?

4 應該讀哪類圖書?

解答了「如何堅持?」這個大問題後,讓我們來看看「讀什麼書?」這問題。回答好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回答好「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這一部分我們已經在前面做過了討論,這裡就不再論述了。在這裡,我就假設你已經確定了你的人生目標,至少你找到了自己關注的一個問題或興趣點。

了解了自己的興趣和關注點後,我們就可以去找書讀了。那麼,從哪些渠道去找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圖書可以分成幾類。圖書可以有很多種分法,但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在他們的經典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讓我印象深刻,他們依據是否能幫助我們的心智得到成長,將圖書分成了四類。

艾德勒和范多倫認為,在成百上千萬冊的書籍中,超過99%都不能幫助你提升心智。雖然一本消遣或娛樂性的圖書可能給你一時歡愉,但它不可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穫。為了訊息而閱讀,就跟為了消遣而閱讀一樣,也沒法幫助你心智得到成長。當然,讀這類書也不會給你形成什麼壓力和挑戰,因此,養成讀這類書的習慣不會有什麼難點,只是這對你沒什麼多大用處,與看看電視、上上網獲取一些零碎的資訊也沒多大區別。所以,不要耗費太多時間在這類圖書上,即使閱讀也根本用不著花精力去作精讀,掃視一下便足夠了。

第二種類型的圖書是可以讓你學習的書,如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鍛煉等。大約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書籍合乎這樣的標準。這裡面有不少書是作者的精心之作,所談論的也是人們感興趣或對人們有實用價值的東西。這類圖書如果與你的興趣點相關,那麼值得做一次認真的精讀,不過精讀一次也就差不多了。讀完一遍之後,你可以把它放在書架上,需要使用之時可以經常翻翻,可以當工具書一樣看待。你可以找出一些你關心的重點,多多複習一下。這類書會增長你的心智,增進你的理解力。不過,一旦你的心智得到成長,理解力得到增強,這本書對你以後的心智成長就不再有什麼幫助了。

不過,還有一類更高層次的書卻是你讀得再通也不可能盡其究竟的,這一類書就更少了。當你盡自己最大努力精讀完這一本書後,你心中還是充滿疑惑,好像還有不少地方你沒有弄清楚。所以,你可能會又重讀一次。重讀的過程中,你突然發現書中的內容好像比你記憶中的少了許多,感覺書明顯變「薄」了。這個感覺的根源在於你的心智在這個階段成長了許多,理解力也增進了許多,所以,書籍本身沒有變薄,改變的是你大腦。

最後,還有一類屬於最高層次的書,這類書少得可憐,只佔浩瀚書海中的一小部分,可謂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你在重讀它時,會感覺好像這本書一直在與你成長。你會從中看到全新的東西,這是你上一次閱讀未曾看到的。為什麼會出現與這本書一起成長的感覺呢?因為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遠遠超過了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就像剝一顆有無數張皮的洋蔥一樣,剝開一層還有一層,永遠剝不完。這是一本真正的偉大的不朽之作,它可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不管你的知識和智慧提升了多少,它還能一直提升你的心智。

至此,書的分類講完了。我之所以要講書的分類這一部分,主要是想強調一下,我這裡講的養成讀書習慣中的「書」主要是指第一類書籍之外的書,因為只有後三類圖書才能幫助你不斷成長。同時,讓你對哪些書泛讀即可,哪些書需要精讀,哪些書需要反覆的讀有所了解,以便將你寶貴的時間用在刀刃上。

5 從哪些渠道獲知好書?

下面,就是最後一個問題了,即如何找到與自己的興趣點相符的書?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經驗,我在此做一個簡要的歸納,以便大家參考。

1)定期去實體書店逛逛。雖然現在網上購書更加便宜,購買也更加方便,數量上更是遠遠超過實體書店。不過,逛線下書店也有幾個好處,一個是因為可陳列的數量有限,書店工作人員必然會先經過一定的挑選。第二個是可以隨手翻閱一下,這或許會給你帶來驚喜,畢竟有時候碰上一本好書還是要講一些緣分的。以我個人的經驗,有時候確實還是可以碰到一些喜歡的書,所以,也就養成了定期逛逛書店的習慣。

2)線上書店的個性化推薦。現在,我們在像噹噹這樣的圖書網站選了一本書後,它會根據這本書推薦相關的圖書,像豆瓣這樣的讀書社區也有類似的推薦。另外,網站會根據你已購買或收藏的書來分析你的個人偏好,進而推薦與你偏好相符的書。這種個性化推薦具有一定的精確性。

3)喜歡的書中提到的圖書。如果你讀了一本書覺得非常不錯,可以留意一下這本書中引述了哪些書中的觀點。如果有些觀點讓你印象深刻、腦洞大開,你可以把闡述這些觀點的書找來。似乎優秀的作者總是喜歡引述同樣出色的作者的觀點,從這種方式找來的圖書質量總是非常不錯,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4)看看名人專家的書單。我們知道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非常喜歡讀書,儘管工作很繁忙,但他每年依然要閱讀50本左右的書。並且,蓋茨還會在他的個人博客http://Gatesnotes.com分享他讀過的好書。對於這些名人,時間非常的寶貴,他們不大可能去讀沒有價值的書。因此,他們的推薦值得我們看一看。

5)周邊朋友和高人的推薦。比爾·蓋茨在回答媒體採訪的時候就說道,他選擇圖書的方式之一就是朋友的推薦,像股神沃倫·巴菲特就經常向他推薦。比爾·蓋茨在讀完一本好書後,還經常會去找這個作者的其他著作,或是類似題材的其他書籍。讓周邊朋友推薦的一個好處是,他們通常更了解你的具體情況和喜好,因此,推薦效果通常不錯。

6)各個讀書會和讀書節目的推薦。許多城市都有各種各樣的讀書會,參加讀書會也是找到好書的一種方式。另外,隨著自媒體的崛起,各類讀書節目也會推薦各種各樣的圖書。

7)在圖書網站上搜索自己關注主題的書。對於一個你關心的特定問題來說,所涉及的絕對不是僅僅一本圖書而已。因此,你要到圖書網站上主動去搜索相關主題的書,瀏覽搜索結果上的所有書目,挑選出與你主題相關的圖書。

找到感興趣的圖書的方式還有不少,我在這就不再詳述了。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個人習慣,進行尋找和刪選。在現今這個信息社會,只要保持敏銳的「觸角」,找些感興趣的書來讀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並且,隨著你讀的書越來越多,你會形成一種感覺,看幾頁基本就能判斷出這是不是你喜歡的書,值不值得你認真的去讀。

好了,現在是你堅定邁出第一步的時候了,不要在乎這一步有多麼小,不要在乎這一步有多麼不完美,堅持走出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第一的前提是必須對要習慣的學習有興趣,畢竟通過強制性地去養成的習慣終究也持久不了。還有一個前提是要有效制定目標和每天必須Check。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刷牙。每天早起和睡前刷牙是一種習慣,你不會去多想,因為是想當然的事。反過來說,如果這兩種時候不刷牙,一天或者早起時會感到怪怪的,意識當中會感覺自己不衛生。我就是這樣的人,還有每晚必洗澡,不洗就睡不著覺。我想和我一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身體和大腦記住了,什麼時候刷牙是當然的事。

再說的詳細一點的話,刷牙不需要自己為達成目標而行動和努力(刷到什麼程度),讓刷牙過程沒有負擔。但是孩子一開始讓他們刷牙時,需要小小的激勵目標才能更容易讓他們養成習慣。

要想讓學習習慣化,你需要掌握3個要點,只要能遵守,那麼你也能成為「習慣王」。

1、目標要設定但要小,從一小步開始。

分解小目標並實行可以讓你輕鬆獲得成功的喜感,然後才能繼續,不急不躁。

比如每天跑步很辛苦,每天跑滿40分鐘(40分鐘慢跑鍛煉效果更好)更是地域式的折磨。那怎麼辦?首先從一小步開始,每天外出快走10分鐘,一陣子之後再慢慢調整,先跑10分鐘,再提升鍛煉時間或者距離,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一旦成為相當然的事後,反過來你不做你會覺著渾身不自在。所以先從小目標開始做起,是養成習慣的關鍵。

2、為了維持意欲,你需要簡單地記錄下。

比如,如果想讓自己「每天6點起床後學習1個小時」成為習慣,那麼每天6點起床後在日曆上或者專制的表格上打個鉤記錄一下。

人類本來就是意識後才行動的動物,一天兩天保持熱意還行,3、4天後可能就會不當回事了,所以時刻提醒自己顯得非常重要。

在完成一定時間的打勾目標後,你也可以先設定獎勵自己的東西,增強自己的意欲。看似簡單的每天一個小動作,卻是能讓你養成習慣的非常重要的一點。

3、一定要一21日為設定目標。但是即使21日堅持下來了,也不要這是結束。

科學研究表明,人行動的習慣化時間就是21天。這不是說21天肯定能養成習慣,只是大部分人是這樣的,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稍短而有些人可能稍長。

過了21天後也不要認為目標已經達成就放鬆下來。21天堅持下來,可以說肯定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可能會產生壓力。有壓力對身體肯定不好。所以如何讓21天堅持並開心地達成目標,養成習慣,這點需要每個人採取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幾個要點非常有效。不光是學習上可用,生活中也一樣。我的朋友就是靠著我教給他的這些,成功戒掉了抽了20多年, 每天2包的香煙。

你也可以試試我的方法。

請關注我的微信:當你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滿滿都是乾貨。父母願意為孩子花錢,本質上是希望看到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的變化,比如如何讓幼小的孩子養成學習的興趣,如何讓初中的孩子改變學習態度,比如何讓高中的孩子提高成績考上好大學。這些都是父母的期待變化。當你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就是要輸出這樣的價值觀,真正對孩子的關愛,其實是有機地幫助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中做出些變化,都是獨立思考和經驗總結的內容。


我是如何養成閱讀習慣的10種方法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關於「30天堅持做件事」的微信群,選擇一個項目,每天堅持一個小時,然後在群里打卡,只要哪天沒打卡,就被踢出群。群里很多朋友都選擇了讀書,一開始五十多人的群,一個月下來,也就剩下不到二十人。即使看起來很簡單的閱讀,真的每天都堅持一個小時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今年新發布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仍在「谷底」,不足5本,遠低於早先調查顯示的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俄羅斯55本,以色列64本。我們還是世界人均讀書量最少的國家之一,大多數人看書很難堅持下去,實際上是沒有養成閱讀習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我的讀書習慣養成經驗,儘管習慣的養成要因人而宜,也希望能夠給你提供些借鑒和幫助。

1、形成一個定時閱讀的習慣

現在微博、微信之類的碎片化閱讀,讓人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很難沉下心來,長時間聚精會神的閱讀。所以當你捧起大部頭書籍的時候,沒幾頁就看不下去了,昏昏欲睡。解決此毛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養成一個定時閱讀的習慣,比如清晨早期,或者晚上臨睡前,找一個屬於自己不被打擾的整段時間,找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認認真真的閱讀一個小時。為了強化這個習慣,建議在閱讀前可以做一些儀式感的小舉措,比如在晚上,可以和家人宣布你要進入閱讀時間,請不要打擾,或者在清晨,你衝上一杯醇香的咖啡,端坐在書桌前。這個習慣對堅持閱讀最有效,因為它能培養你的閱讀專註力。

2、隨身帶本書,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

在我之前寫寫過的《你以為你在利用碎片化時間,實際上你的時間卻被碎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公共號:周強筆記本(zhouqiangnotes),回復「026」,即可閱讀)中提過,利用碎片時間可以做的10件事情中,其中就有一條,隨身帶本紙質書,如果嫌重不方便的話,可以帶著平板或Kindle,哪怕是手機,下載你感興趣的書,在坐公交、候車、等飛機,或者是等人之類的沒有計劃性的臨時空檔,隨時拿出來,讀上幾頁。如果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標註劃線,等到定時閱讀的時候再細細回顧,或者補錄筆記。這樣堅持下來,你會發現,儘管看起來零散的時間,也會在你合理的利用下,多讀不少書。

資料圖:隨時隨地拿出書本閱讀(來源互聯網)

3、不同類型的書,有不同讀法

我把書籍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內容時效性強,比如新觀點、新思維、新技術等財經、經管類的暢銷書;第二類,記錄性,比如人物傳記、史記類;第三類,人文性,比如雜文、散文、小說類。

在讀財經、經管類暢銷書的時候,首先看下目錄、前言與結語,把握全書主題,然後一邊注意章節的大小標題,一邊快速閱讀正文。只要重點閱讀下書本核心觀點或者對你有幫助的地方既可,一般絕大多數商業暢銷書,這部分內容都不多而且集中,所以沒必要花幾個小時一頁頁詳細閱讀。

讀人物傳記或者史書,我則會根據目錄,重點挑選這個傳主最吸引人的事件或者時間段來閱讀,比如人生里程碑事件、創業發展期或者挫折期。比如之前之前在《這10本豆瓣高評分的政史人物傳記值得你一讀再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公共號:周強筆記本(zhouqiangnotes),回復「010」,即可閱讀)中提到趙焰老師《晚清有個曾國藩》,讀到第二章曾國藩青年時期的修身計劃和第六章初離戰場回鄉為父守孝大悟于山村的章節時,給我的啟發更多,讀得也就相對較細。

4、丟掉沒意思的書或跳過澀的章節

正如我之前寫過《為什麼你會覺得好書難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公共號:周強筆記本(zhouqiangnotes),回復「028」,即可閱讀)一文中說過的,有時候看什麼書是跟從於他人的推薦,而每個人的推薦是跟自己的閱歷相關的。他人甘之如飴,你可能嚼之如蠟,很難讀下去。有些書確是好書無疑,但可能閱歷未到讀不懂;也有可能是隨手買得結果是徹頭徹尾的大爛書,讓人邊讀邊罵娘。其實書海浩瀚,不論是哪種情況,我都建議不妨放下,找本喜歡讀,能讀下去的好書。即不浪費時間,又不會影響閱讀心情。

5、認真的寫讀書筆記

我的好友於繼勇(著名青年作家,公共知青沙龍創始人之一,安徽電視台紀錄片組組長。)曾經說過「想出來不如說出來,說出來不如寫出來」。如果你讀到一本好書,一定要強迫自己把讀書的思考和收穫總結一下寫出來,因為書寫本身就是一次思考、學習和積累的過程,這樣會大大的提高閱讀的效率,促進閱讀的應用。我平時會強迫自己讀完書之後寫讀書筆記,至少做些摘抄,這樣一段時間結束後只需要翻翻筆記看看,就如同回顧了很多讀過的書。

圖:讀書筆記和微信公號內容精編

6、建立主題閱讀的書單和計劃

有的時候,為了強化自己的閱讀習慣,培養自己的閱讀深度和知識體系,可以主動計劃自己的主題閱讀,列出系列書單針對性閱讀。這樣不僅擴大了閱讀面,而且還能夠幫助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可以因為某一個你關心或者感興趣的內容來進行主題閱讀,比如我對日本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相比較給我們的啟發這類內容很感興趣,於是就建立了「東鄰為鑒」的主題閱讀書單;你也可以對某一個作者的文風比較喜歡,由此找尋他/她更多的作品來閱讀,比如我很喜歡台灣作家林文月的作品,從早期的《京都一年》,到最近幾年陸續引進大陸的《三月曝書》、《讀中文系的人》、《擬古》、《回首》甚至包括她的譯作都納入書單,買來一讀。

7、定期逛書店,最好帶上孩子

儘管現在在網上買書已經非常方便,而且還很優惠,但是我還是喜歡定期逛實體書店,徜徉在書海里,隨手從書架里抽出一本書,翻閱若遇好書就如同和美好邂逅,這種感覺是你無法從網購圖書中得來的體驗。尤其是這兩年我所在的城市,原來的新華書店改造成了24小時文藝書店,又開了像「紙的時代」這樣的有規模且質優價低環境好的大書店,讓人感覺到逛書店除了能買書,更是一種生活休閑方式。如果有了孩子,還建議能帶著孩子一起逛書店,讓他們從小就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圖:合肥三孝口24小時書店(photo by:小風)

8、辦張借書卡,安排圖書館日

現在辦理圖書館借書卡非常便宜,而且還很方便,你可以利用圖書館網站查找和閱讀書籍,現在無論是省圖書館還是市圖書館,圖書檢索和借閱管理功能都具備了基本功能。辦個借閱證,有些僅僅是查查資料或者隨性翻閱的圖書,可以現在網站上檢索下,圖書館裡有沒有館藏和庫存,有的話借閱來,能省下你不少購書費用和儲書空間。而且,你還可以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安排一個圖書館日,在閱覽室找個位置,安安靜靜的看上半天書,也能夠幫助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9、參加閱讀興趣小組

類似我開篇提到的參加的「每天堅持一小時」之類的群組在豆瓣中你能找到很多,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也都開始組織自己的閱讀興趣小組,經常圍繞著某個主題,舉辦各類的讀書活動、分享沙龍。你可以根據你的興趣愛好,加入到這樣的組織中,一方面可以找到同好書友,交流閱讀心得,發現更多的好書單;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參加小組公開的閱讀活動,以此鞭策激勵自己養成堅持讀書的習慣。

線下讀書會資料圖片,來源網路

10、建立讀書博客/微信公共號

前面已經提到讀書要強迫自己寫讀書筆記,參加興趣小組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長期堅持下來,逐漸積累了多篇,那就建立個博客,或者開通微信公共號,把它們都發布出來,和更多的朋友分享吧。就如同我開通了"周強筆記本"微信公共號(ID:zhouqiangnotes)一樣,每周定期發布新的原創文章,就要求我不斷的閱讀、思考並且寫成筆記。雖然堅持很難,但從今年3月初至今,五個月的時間已經發布了50多篇文章,10萬多字。不僅如此,我還通過公共號結交了很多書友,他們經常留言給我鼓勵,提問交流。為了經營好「周強筆記本」,這又更加促進我的讀書習慣的養成。你也可以試試建立屬於自己的讀書博客/微信公共號,從而養成你的閱讀習慣。(完)


lz有想讀的書太多但總覺得沒有時間這個想法。

1.可能並不是真的沒有時間,而是不知道自己要從哪方面入手或是「惰」,也就是樓主有意無意的拖延。

2.如果真的沒有時間,「禍害」說得很好,一個字,「擠」。

3.如果是不知道從哪方面入手不知道先看那本書。

1)要麼是樓主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要麼是真的不了解。解決辦法:樹立目標。找懂得的人問,有「師傅」推薦或指導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可能是樓主看書太功利了,有些好高騖遠,每本書都想讀,但又不知道哪本應該先讀,哪本看後對自己更有幫助。解決方法:A:參考他人的指導推薦 B:端正心態,一本書現在讀不一定有收穫,但將來可能會顯現出來,只是你現在沒發現。 C:要有死磕精神 D:別想著每本都讀,實在不行隨便抓一本,讀著讀著,讀多了自然就有收穫,往後自然也知道要怎麼選擇書籍。

4.如果是惰(拖延)的話,唯一的辦法是行動。

----------------------------------------------------------------------------------------------------------

上面是以前的回答,現在補上新的回答:想讀的書太多,怎麼辦?簡單!看自己迫切!急需!看的書。舉個栗子:1.你是學電腦專業,靠這個吃飯,那麼最迫切的當然是電腦方面的書啦

後面這個回答,可能會有人覺得太功利了,其實你們看到我以前的回答,就知道,那時候我是傾向於不功利的。但是,後來,我發現,其實讀書還是稍微要功利一點的,不能漫無目的的去讀。每分每秒全球有多少本牛掰的書正在上架,如果不功利,很明顯,漫無目的的,每本名著都想看,那麼讀到死也讀不完。所以,還是要稍微功利一些的。帶著目的去讀,哪裡缺補哪裡。然後再有時間就可以用來博覽群書,可以去涉略其他的書籍。但是還是要有核心點(我現在有點急,不好詳細打清楚,所以簡單打一下,回頭抽空打出來)


讀書的好處不勝枚舉,如何愛上閱讀已經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問題。但現實是:打遊戲、玩電腦、看電視、聊天逗樂、約會等等是很多人閑暇時光的全部,而讀書則是越來越少。可能是因為閱讀本身並沒有太多樂趣,所以慢慢的被我們淡化;或者想讀,但提不起興趣、落實不了。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在閱讀方面的經驗。

1、培養興趣,本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感興趣才去做這件事,你可以換個角度,尋找或制定一個目標。

就比如工作:真正純粹對工作感興趣,滿懷激情和熱情工作的人是不多的;我們享受的更多是工作能給我們帶來的回報,滿足我們對生活某種追求的期許,這一目的就會促使我們更好的去工作。

讀書大抵也是如此,純粹的靠興趣驅使閱讀固然好,但是很難。更多的人選擇多讀書,是因為:通過閱讀,可以增長我們在某一方面的知識、提升我們內在的氣質、吸引力等等。而且,制定目標可以激活大腦,當你有一個明確的閱讀目標時,大腦就會在書本中自覺搜索能夠幫助你實現該目標的內容。

2、在選書的時候,不一定要去刻意的追求新書或是排行榜上的別人吹捧的書。也許是一天偶爾聽到的一句話引起的對該作者的興趣,也許是想迎合自己的一段時間的一段心情而去閱讀。

也不要盲目買書,可以先了解或試讀書本中的一小部分,真正感興趣了再買。當然,也可以選擇電子書或者去圖書館閱讀(對於學生,校內圖書館就更應該好好利用了)。不同的人會偏好不同題材的書籍,所以趕緊去探尋自己所愛的書籍吧。如果你實在不喜歡讀,聽有聲圖書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效率會低一點)。

如果發現自己挑的書並不怎麼感興趣,那就趕緊放棄吧,強迫自己看自己不喜歡的書只會讓你對閱讀產生反感。換一本書,說不定你的興趣就會上來了。如果你對複雜深奧的書感到厭煩,剛開始就挑一本通俗易懂的看看吧。

3、閱讀不是關鍵,思考才是。不要只是讀過、止於閱讀,要學會思考。沒有思考的閱讀會讓你成為書獃子,腦袋永遠只是別人的「跑馬場」,也很難感受到"看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

在腦海中想像書中的場景,可以試著去體會每個角色微妙的心理。

假如自己身處書中的情景會怎樣做?你會比「他」做得更好嗎?

想像書中角色的樣子。你心中的各大角色不必非要按照作者描寫的那樣來想像,你甚至可以把他們想像成你認識的人。

你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遇到過與主角類似的情形,然後看看他/她的處理方式與你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等等

4、讀書的過程中或讀書之後,可以考慮做讀書筆記。

簡單寫寫內容小結或讀後感,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迹、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今後的某一天,這可能會成為你寶貴的財富,而且,光是回顧一下自己讀過的東西也不失為一件趣事。

而且,對於很多人來說:邊閱讀邊在書上做筆記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注意。你也可以在閱讀時划出自己喜歡的片段、不認識的字詞,或者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疑惑等等。當然,只有自己的書才能做記號哦。

5、讀書就像談戀愛,只有與一個人接觸的多,才會知道她或他的好,才會有愛的萌芽,讀書也是如此。

閱讀的興趣就好比雙方的一見鍾情,一見鍾情固然美好,但相互了解、日久生情更為可靠。所以,先要培養起愛的感覺來,而這種感覺的培養,最可靠的途徑就是多讀,從強迫自己讀,到自己主動去讀。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速讀記憶


三個月前,如果有人跟我說,他能夠在100天里讀34本書,殺了我也不相信。三個月後的今天,我用三個月的時間親身實踐了這個計劃,才發現自己在井底的世界活了太久,100天讀34本書不僅可信,而且非常真真切切地改變了我。

在此之前,我上了很多年學,從小學一直上到研究生畢業,但是我看了很少的書。上學這麼多年看過的書,大多局限在課本,課本以外的書籍幾乎很少涉獵。

工作之後,花在讀書上的時間上更是捉襟見肘,身邊的同事、朋友大都也是如此,「借口」幾乎一樣: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看書,哎,其實,我還是很想看書的。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如此。

後來,我發現一個領導,他每個星期都要看2-3本書,並且常年堅持。說到忙,領導不忙嗎?他每天處理的事務大大小小不知比我們多多少?但是,他依然堅持每天看書。

這讓我深受震動,於是就想,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有一次跟他交談,他告訴我們,他經常下了班看書到深夜,這已經成了他的習慣。

這才明白:愛讀書之人,不是因為有時間,而是他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時間自然就擠出來了。

於是,我買了一本關於怎麼讀書的書,叫《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麼說的作者是韓國作家二志成,他在書中提出了100天33本書讀書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目標就是養成讀書的習慣。

一開始看到這個計劃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100天33本書意味著3天要讀一本書,這在我讀書的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甚至,我研究生三年,加起來閱讀過的課外讀物也都不超過30本。

那天我好像意外獲得了一把通向智慧之門的鑰匙,100天33本書,我竟然覺得少了,於是又加了一本,我得超越二志成。

100天34本書這個雄心勃勃的讀書計劃就這麼確定了。

按照書中說的,這個計劃的目的是養成每日讀書的習慣。所以,在選書的時候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是自己能看得下去的,小說、詩歌、勵志、傳記和科普書籍都可以。

我很快買了第一批書,大概有15本,大都是關於如何讀書方面的。

按照二志成的方法,要完成這個計劃,每天至少需要安排三個小時看書。我把一天的時間作了如下安排:

早上半小時,中午一個半小時,晚上睡覺前一個半小時用於看書。看書的時候,不作過多的思考,一直往下看,不要停留,包括看不懂的地方。

開始後不久,通過閱讀,我發現很多大神級的人物都在推薦這個方法,比如秋葉(在線PPT教育霸主),鵬小六(簡書一哥,粉絲量第一)。於是,對這個方法,我越來越相信。

然而,在執行計划過程中,才發現,對於一個沒有讀書習慣的人而言,要順利完成這個計劃是多麼的艱難。

回想起來,要完成這個計劃需要進行觀念的升級,閱讀方法的改變以及不斷的反思分析改進。

對於過去的100天,我通過執行100天34本書計劃,走過的那些坑,獲得的那些認知變化,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重新定義什麼是讀完一本書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曾經都認為,讀完一本書的定義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而事實上,這只是小孩子的讀書方法。成人的讀書方法不應該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讀書。

比如,你的感情受挫了,這就是你面對的問題,怎麼辦呢?你可以買一些關於情感方面的書籍,針對你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去閱讀,一旦解決你的問題,這本書就算你讀完了。

  • 對於一個成人,怎麼樣算是讀完一本書?現在我覺得以下這些情況都算:
  • 讀了一半認為這本書沒什麼意思,不想讀了;
  • 挑選書中自己沒有看過的部分閱讀,其他熟悉的內容省略不讀
  • 針對自己存在的一個困惑或問題,有針對性的挑選一個部分去閱讀,問題解決,其他部分不再讀。

我認為這些情況都算讀完一本書。

02 從隨性閱讀到一元化閱讀

隨性閱讀就是什麼時候心情好什麼時候閱讀。而一元化,就是給自己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環境做一件固定的事情。

這一點很重要,不要忘記,100天34本書的目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對習慣的養成,固定兩個字便是核心。

這就好像每天到了飯點我們就想到要吃飯一樣。閱讀習慣的養成,也需要一個條件反射的環境和生物鐘。

在這100天里,我努力把時間安排在一天的三個階段:早上,中午和晚上睡覺前。早上上班前閱讀半個小時的書,中午休息的時候閱讀一個半小時的書,晚上睡覺前閱讀一個小時的書。

每天如此,100天之後你的閱讀生物鐘習慣很自然便形成了。形成的標誌是什麼?很簡單,如果有一天在這三個時間段,你沒有讀書,你會感覺很不自在,總感覺這一天缺少了什麼東西。

比如說我,這個計劃結束後,剛好國慶到了,國慶有幾天因為出去遊玩沒有看書,就感覺渾身不舒服。黃庭堅所說的「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這種感覺真真切切的就產生了。

03 及時反思,正視並克服懈怠期

這個計劃的困難之處在於,在閱讀過程中會有各種誘惑讓你出現懈怠。這個時候,要正視懈怠,認識並承認懈怠是正常的心理慣性。同時要通過反思分析原因,提出應對措施,千萬不能半途而廢。

我在執行計劃時,到了半個月的時候,發現自己出現了第一次讀書懈怠,每天三個小時閱讀時間開始難以保證,有時甚至一天都沒有閱讀。

我很擔心這個計劃就此夭折,於是,我及時寫文章進行了反思,正視問題,分析原因,提出了應對策略。接下來很快又進入了正軌,第一次懈怠危機結束。

慢慢的,我嘗到了讀書的甜頭,感覺自己的視野一下子變大了,關於讀書的方法,關於閱讀的方法,我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概念。主題閱讀法、快速閱讀法、洋蔥閱讀法等等,這讓我對閱讀有了新的認知。

請注意,不斷提升認知、獲得愉悅,才能讓你有持續學習的動力,才能讓你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要想習得一個習慣,必須要經歷暗示-慣常行為-獎賞這個迴路過程。閱讀讓你獲得身心的愉悅感和認知的提升就是一個對你最大的獎賞,而這也是這個習慣習得的關鍵所在。

一個半月的時候,我又經歷了二次懈怠期,這次懈怠的時間有點長,大概有幾天都沒有看書,眼看時間過半,看過的書還差一點過半,心裡真著急。於是,我又通過寫文章進行了反思,對原因進行了分析總結,並且提出了解決方式,這次又順利度過了。

04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聽書

讀書不一定非得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大段的時間專門做一件事情。

這個時候,誰能夠有效的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誰就能夠比別人佔得認知的先機。互聯網時代,好處在於信息唾手可得,壞處在於信息太多,我們有點眼花繚亂,甚至出現選擇綜合症。

取的手段是,下載得到App選擇付費的內容。我買了羅振宇在002號知識發布會上發布的重磅產品《每天聽本書》。我把每天上下班坐地鐵的時間用來聽書,我從家裡到單位差不多半個小時。

每天聽本書的產品把一本書的精華內容說出來,一般也在30分鐘之內,這樣我一天可以聽兩本。通過利用碎片時間聽書,我接觸了大量以前想看卻沒有時間看的書籍,比如《三體》、《亂世佳人》、《機器之心》、《活出生命的意義》等等。

05 堅持寫書評分享輸出,不斷實踐。

讀書的本質是:獲得新知,提升認知,促使改變。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讀懂了書的內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

分享可以是在讀書分享會上進行,也可以是通過寫書評進行分享。

對大部分人而言,寫書評是機會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最容易實現的方式。通過寫書評,可以把自己通過閱讀、聽書獲得的新知識進行梳理,反觀自己的認知、言行,判斷這些知識是否有助於改善自己的言行。

比如,我通過讀書了解了100天34本書這個計劃,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新的挑戰,我也很認可這個計劃,所以開始實踐,這就是促使行為改變的力量。

感謝自己過去100天的堅持和努力,這個計劃讓我愛上了讀書。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還在為沒有時間讀書而煩惱,那就試試這個計劃吧。


細算下來,我讀書習慣保持最好,讀書量最多的時候竟然是學業最繁忙的初中和高中時代。主要是為了打發無聊,到了大學,雖然時間多了,但是遠離父母和老師,沒有諸多限制,打發無聊的方式也多了,讀書相對枯燥,所以漸漸擱置了。現在參加工作,如果想要保持閱讀,需要用「功利性」和「成就感」來不停刺激自己。

一、合適的書籍

很多時候你覺得書不好看,相信我,那一定是你沒有選擇到合適的書。假設你一個單身漢在無聊的情人節想看點書打發時間,我給你推薦一本《孕產期檢查實用手冊》,你一定會想殺了我吧。

我爸爸曾經有一段時間對中草藥感興趣,買了4本中藥類的書,其中《本草綱目》就有兩個版本。我覺得最好看的是有圖鑑的那本,有照片有文字,不至於教你識別某種藥物還需要靠想像。「形大於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哦,什麼鬼?不過以書翻閱的新舊程度來看,跟看個熱鬧的我相比,我爸明顯有其他的選擇。

你說想看點國外文學名著吧,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還能有「一沙一世界」和「從一粒沙子看到一個世界」的區別。我點名了要《紅樓夢》你還能給我整出什麼幺蛾子?直到我姐給我買回了繁體豎排版而且是從右到左閱讀的那種線裝書,面對這套《四大名著》我徹底崩潰了。且不說為了書本裝訂好看的大篇幅刪減,連「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都能改成「兩彎吊煙眉,一雙含情目」,我只能說編輯你可真是費心了。

功利性是指一本書要麼能幫到我們,要麼對我們胃口,這樣才可能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讀下去。

我有過太多買回來一翻讀不下去的書,而且現在的書店擺在顯眼位置的要麼是互相抄來抄去的養生類書籍,要麼是千篇一律的成功學勵志學厚黑學,最多的就是教輔書籍,大概是什麼賺錢就熱推什麼書。

為了避免浪費太多的選擇時間,一般是採取好友推薦的方式。現在因為工作原因,換了城市,之前的書友交流的少了,我就會豆瓣上找一個我比較佩服的人,誇張點說簡直想複製她的學識和閱歷,我就會打開她的「已讀過的書」,根據她的評分高低而去選擇。

二、合適的閱讀方法

1.設立目標

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列出一個月讀幾本書,如果自控力差的話,可以發布到朋友圈,讓好友監督。

在列出讀書清單,看這些書自己是否已有在積灰,或者可以借到。

如無,請根據讀書清單購買,電子書和紙質書均可,避免因閱讀時沒有書籍中斷計劃。讀書清單我在「合適的書籍」已經強調過,現在網上有試讀版,而且豆瓣書評也有打分系統,即便是同一本書也要記得關注出版社哦。

2.閱讀技巧

現在有專門的讀書神器kindle,下載一個「噹噹讀書」之類的app,手機和ipad也能幫到你。現在還有聽書軟體,「喜馬拉雅」和「懶人聽書」之類的,在你擠公交或者跑步的時候,都可以利用起來。

不過我個人建議還是拿出完整的時間來讀書,比如早起一個小時用於讀書,或者堅持9點上床,然後遠離網路,電話關機,用一個不會被打擾的時間段開始閱讀。

在《做事的常識》裡面說培養一個習慣就是「開始→重複→堅持」,把「設立目標」做成一個表格,當日完成就在後面打鉤,一年內失敗率控制在30%內的情況都是合理的。如果這件事情特別重要,最好安排在早上的時光完成,因為晚上會有應酬或者加班等突發事件的可能,早上意味著優先權,最不容易被打斷。

當然還是要結合個人情況,道理百般好,我還是晚上閱讀。像我早上都屬於蒙逼的狀態,上學時多次在早自習睡著被告家長,試過涼水洗臉保持清醒,短跑加速血液流動都不行,門口老中醫說我這是濕氣重,我上學時成績不好我媽都放棄了,何況現在讀書呢。我覺得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提高執行力就可以了,沒必要搞得懸樑刺股這麼誇張吧。

想要單列出來一說的事,那些我們買回來又覺得買錯了的書,扔了覺得可惜,閱讀味同嚼蠟。先把目錄看一遍,畫出重點,然後快速閱讀,遇到重點章節時划下整本書的精華,如若不懂不要細想,用另一種線標記,一般一個小時內就可以翻完。如果這個時候你還覺得這本書不好,把精華做個讀書筆記,寫個短評吐槽一下,任務就完成了,也不必有負疚感。

3.反饋體系

雖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潛移默化提升自己內在,但是如同我前面所說,現在整個社會都心浮氣躁,我讀書如果沒能立即反饋給我好處,可能我的成就感會大大降低。

前幾日同學群在聊余華的《活著》,我記得這本書,是因為我第二次買回來的時候,我發現我竟然看過。我甚至還記得是藍色封皮的,當做生日禮物送給哪位友人了。但是我不記得內容了,悄悄網路搜索後隱隱約約想起來了一些,但是當時讀書的感想完全忘記了。所以有種完全插不上話的感覺,又不想不懂裝懂害怕因為記憶偏差引人笑話。所以我現在有一套作弊體系,哦不,是反饋體系。

說白了就是做讀書筆記寫書評。像我剛剛提到的垃圾書尚且有精華可提煉,更何況是好書呢。書評我尚且停留在讀後感的層面,跟專業的書評人差距那不止十萬還有八千里,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有感想的寫感想,故事類沒感想的提煉理順人物關係;專業類沒感想的總結使用技巧;散文類沒感想的分析寫作手法,再不濟你寫個短評,表示到此一游啊。

閱讀過的書,除非特別喜歡,很難引起我再次閱讀的興趣。如果年底總結的時候,對著書單化了勾卻想不起來書的內容,肯定挫敗感滿值。而且建立這一套反饋體系,朋友因為某方面需要讓你推薦書的時候,你也能很快列出答案,比說出推薦理由吧。(不過因為我自己的這一套體系積累的書量太少,目前讓我推薦我也只能支支吾吾地說,翻翻看喜歡就買咯。)

我曾經目前在用的就是響噹噹的豆瓣,噹噹讀書的書評你去看看界面估計就退縮了。

希望能藉此篇認識書友,互相監督。多讀書,讀好書。


時間總是有的,每天總是有很多零碎的時間。關鍵要把這些時間利用好。

讀書的話,推薦買個kindle 我以前不讀書,前段時間也是打算讀書,就買了個kindle。現在幾乎離不開它了。睡前,空閑時間,路上基本都在看kindle。


我認為每天都能擠出時間讀書就是好的讀書習慣


凡是認真做成過一件事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只有當自己的內心認同這件事,他才能做好這件事。

所以,讀書乃至其他事,你想做好它,那你就要去認同它的價值。除此之外,其他所謂的捷徑都是彎路。


把平時聊天打屁水群刷微博知乎逛淘寶的時間拿出十分之一來,都不會覺得沒時間看書。


#螞蟻私塾優秀筆記#

《習慣的養成是意志力最好的打開方式》

沈寒冰 2017/05/一班 優秀筆記數量:4

說說我這二十幾年一直在做,而外人卻覺得很難堅持的事情,以及最初這習慣都是如何養成的。

小時候看書的一個契機,是我媽給我買了很多童話書,我當時覺得裡面描繪的世界特別美。其實真正大量閱讀(一年接近200本吧)是在高考後。大學五年學的是臨床醫學,那時候課程比較多,內外婦兒生理病理這些學科的知識都比較枯燥,哪怕是實驗課我們也是在屍體上摸肌肉、血管、神經。

每天都面對這些東西,就難免很想逃離,我生性偏靜,所以除了自己塞上耳機隔絕外面的世界之外,當時圖書館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最初是查一些醫學知識的資料,後來一有空餘時間就看和醫學不一樣的書籍。

即便是這樣,自己的空餘時間還是特別少。

那時候身邊的人,都不喜歡閱讀,我甚至覺得自己有點格格不入。

最後得以堅持下來,我感覺我爸媽有很大的功勞。

爸媽那時候會經常給我打電話,特別耐心聽我講學校的事情,最後我們都會聊到,有趣的書本上。

後來是他們也陪我一起看,我們發展成,每一次的聊天,除了日常瑣事之外,都會聊一下書裡面的場景。

比如和我媽八卦一下言情小說裡面,男女主的戀情;和我爸聊一下推理小說裡面,哪些是比較合乎常規的劇情。

有了這個約定以後,我很怕自己在第二天和爸媽通話時,不能接下他們的話題,他們會覺得我在偷懶,所以我都會在下一次通話之前,儘可能讀得更多一些。

最開始,爸媽看的進度比我多很多,我就一門心思想要超過他們,後來,一年過去,我驚奇的發現,我竟然已經看了超過一百本。

後面幾年,爸媽工作越來越忙,就沒有那麼多時間陪我了。從我們相互討論變成了我把看到的好書翻譯給他們聽。

事後想想,我做這一件事情,其實也是受了龍應台的人生三書的影響。

很多兒女和父母,儘管心中有愛,但是不知道如何溝通,愛就慢慢凍結,大家最後都會變得沉默。

我比較怕,我和家人發展成這樣的一種狀態。

大學幾年後,閱讀的習慣就已經養成了。

然後就是工作,還沒有轉行到出版社之前,我在醫院工作,很多夜班,我就無暇顧及書本了。算是有幾個月懈怠了。

當時不知道,懈怠後,很快習慣也會隨之消失。

雖然才幾個月,當我再次拿起書本,不僅速度慢了很多,而且能夠靜下心來的時間也短了很多。

這時候的一個契機是,我被一個老師,帶去了一個共讀群,裡面上限是十一個人。當時一個入群的條件,是近幾年來的書單(每年要超過一百本),還需要半數的筆記(就是每年50本)。門檻我是符合的,但是進去後,我發現大家都很強大,甚至比我還忙,但他們都一直在讀。我在群里,年紀最小,也怕被淘汰,好想和那些哥哥姐姐一直在一起。就開啟了自虐模式。

我就花更多的時間,去和他們縮小差距,就是想努力站在他們的身邊,不至於因為淘汰而被踢出群。

很快我就又撿回了這種習慣,甚至在和大家討論的時候,覺得是特別愉快的一件事情。

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閱讀這件事,是最能讓我開心的一件事,我不需要去堅持了。甚至一進家門,我都直接步入書房,覺得特別享受。

每次有人來我家,都會覺得,我是在做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是有多麼幸福。

現在,我只要在工作上完成了一本書的策劃、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節日、完成了一次馬拉松、寫出了一篇自己喜歡的東西,我都會獎勵自己買一本書。

而閱讀也已經和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我下意識的一種行為了。


我不敢說我很喜歡的讀書,但是我很肯定的是,我有讀書的習慣。坐車時、睡覺前、工作閑暇……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對固定的一些書(包括重複看過多次的)有特別想讀的慾望,比如有一段時間就特別想讀金庸、有時候又特別想讀亦舒,還有每年都要抽零碎時間把盜墓筆記再重溫一下,這麼多年下來,幾千本是有的,讀書筆記也寫了不少。有很多人問過我怎樣才能「堅持」讀書,我想了想,並沒有刻意的「堅持」,這些讀書的慾望和習慣就跟吃飯睡覺上廁所一樣覺得非常自然, 然而非要說什麼原因,我想講兩個自己的故事,大概是這些經歷,讓我「被迫」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一件事就是叔叔去世。

我小學五年級放學路上,目睹了親叔叔車禍去世,場面慘烈,悲痛之餘,你無法想像這會給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帶來多大的恐懼,那個時候我家住的房子是兩層,爸媽卧室在一樓,我的卧室在二樓,我不敢跟爸媽說害怕自己睡,所以就整夜的開著燈蒙著頭,後來實在悶的厲害,就開始從書架上找書看。在那被恐懼包圍的一年裡,我把那滿滿一書架的書都讀遍了,四大名著、金庸古龍、三毛張愛玲、甚至把書架最頂端媽媽那些枯燥無味的課本都翻看了一遍,大概是看書時會集中精力不去想那些害怕的事情,讓我在以後的日子裡,只要讀起書來,就會有一種特別的「安全感」。

第二件事就是大學學了文學專業。

那個時候,已經有了智能手機,很多人開始沉迷於手機和電腦,然而慶幸的是我大學遇到的專業老師都是非常淵博的學者,還有的我舍友,都是有很好讀書習慣的人,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我保持著每周都會閱讀4本書左右的習慣,比起小時候因為害怕或無聊讀書,大學時期簡直是閱讀的黃金階段——圖書館的藏書、志同道合的同學、隨時可以提供閱讀指導的老師。中文書庫的圖書管理員甚至和我成了朋友,曾經有一次我拿著舍友借的書去幫她還,管理員很疑惑的說:「這幾本不符合你的閱讀風格啊。」還有一次他甚至拿出一本書目給我,說要預定新書了讓我看看有沒有特別想看的他可以訂上。在宿舍同樣是有一種非常妙的閱讀環境,大家在不同階段會閱讀一個種類的書,在閱讀過程中會討論其中的人物、情節,有時晚上卧談會也會談論閱讀心得,這一切都讓我無比的懷念。

根據我的切身經驗,想要培養一個讀書的習慣,大概需要以下三點:

一、要有書。試想在我童年那些因為恐懼而不敢入睡的夜晚,要是沒有那一書架的書,也許我也只會成長為一個膽小鬼而已。現代社會,書不僅僅再局限為厚重的紙質書,隨手放在包里的Kindle、健身時可以聽的喜馬拉雅,以及各種類型的閱讀APP,讓「有書」這個事情變得非常容易。

二、要有時間。這個「時間」並不是單單指空閑,而是你可以用在閱讀上的時間,是一個沒有其他娛樂消遣方式打擾的時間。

三、要有氛圍。這種氛圍可以是壓力,比如我大學期間讀完了類似於《紅岩》、《紅旗譜》一類的革命文學作品,是因為老師說考試會考相關內容。也可以是感染力,像如果身邊的人都在讀書,在討論書,你就會不由自主的想找一本書看看。

綜上所述,想要培養自己或孩子閱讀的習慣,就簡單粗暴的做到以下三點:多買書、多留時間讀書、多往讀書人多的地方鑽。

希望在大家一生漫長的歲月里,無論快樂哀傷、熱鬧孤單,都有讀書可作伴。


時間總會有的,還是你動力不足,給你一本好的小說,你也許會廢寢忘食

剛開始從最感興趣的著手,每天都要看,培養成看書的習慣

現在的電子書極大方便了閱讀,可以隨時隨地的滿足你的閱讀需求,抓住那些邊角時間,每天都會有不小的收穫


我的習慣,隨身攜帶+床頭讀物


哈哈,看到這個問題不由自主的想回答一下;

怎麼說呢?個人非常喜歡看書,所以對待讀書有那麼一點點的小看法;

比如說我把自己看的書分成了幾個類別,比如上廁所時候可以看的書,比如課堂上可以看的書,比如圖書館可以看的書;

額,在這裡解釋一下上廁所時候看的書希望樓主不要多想啦,歐陽修看書的是哪個習慣是:馬上,枕上,廁上,嘿嘿,所以咱們也可以學習一下古人看書的習慣的;

我還有一個習慣是在經常在網上看書,所以,設置書籤什麼的,然後只要是有空閑的時間就會看,比如下課的十分鐘,比如上課時候老師一個跑題的時間,比如等待開飯的時候都會看,這樣效率很快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大家去書店看到琳琅滿目的垃圾圖書是什麼感覺?
看完後,讓你深深感到人性惡的書有哪些?
怎樣做筆記(或怎樣讀)才能將書為己所用?
為什麼要讀書?
你認為有哪些優秀的期刊雜誌值得推薦?

TAG:閱讀 | 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