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至少要8個一線城市?不如說需要更多中心城市帶動?


堅決反對

北上廣深四個城市有什麼特點?

沿海

這體現了目前世界是貿易型經濟為主的特點,所以一線城市必然要靠近海洋市場才有錢賺,才有向下餵養金字塔下層的能力。要想改變這個現狀,要想發展非沿海城市為金字塔頂端,首先就要去發掘新的支柱產業。

現在工農業已經近乎飽和了,就等下一次工業科技革命了,在這個等待期間,唯一能挖掘的支柱產業基本集中在服務業。服務業這個支柱的本質就是「窮人服務有錢人」,這也是先富帶動後富的主要方式。那麼服務業應該在哪搞才有得賺?當然是人多錢多的地方,在哪?北上廣深。

有些服務業可能可以異地發展,比如旅遊業,影視文化業,信息產業等,但大部分新服務業都要靠近富人多的地方,比如管家,高檔享受型服務業業,私人保鏢教練等,這些行業以前很少,現在都會出現,他們都是服務富人的行業,收入較高,本身就是中產,這些人群本身也是消費水平較高的,所以一個一線城市,會對全國的中產和貧民階層都產生虹吸效應,尤其是目前這個正在發展服務業的階段,效果最明顯。

所以相關服務業都聚集到一線城市,這是市場規律,你只能順應它,不能硬掰它。


反正廊坊那邊搞城建的說,按這速度,十年十五年,廊坊肯定能趕上現在的北上廣,未來中國是內陸地區城市群的蓬勃發展的時代。


北上廣深寧有種乎?


中國本來就不該過分集中一線城市

但是中國城市集中度比起巴黎倫敦東京漢城還是好很多,那才是全國一個大城市

中國該學德國和美國,紐約洛杉磯都是一千玩2人,芝加哥八百萬,休斯頓四百玩,舊金山1三百萬,中國人口乘以四大體就是該有的規模。

又比如德國慕尼黑五百萬,漢堡三百萬,柏林五百萬,乘以十五大概就是該有的規模。

中國的體制恐怕很難實現這樣分布 ,最終估計還是北京集中,北京房價多高,看莫斯科就知道了。中國人口是俄羅斯的十倍,北京房價大概最終會是莫斯科的前面那30%高的房價,自己查查是多少。


確實需要更多,日本1億人1個一線城市,美國4億人4個一線城市,中國14億人卻也只有4個一線城市,難怪擠到爆,房價漲到爆

多幾個一線城市分攤人口和優質資源,肯定是有好處的

不多建幾個一線城市分攤人口,難道任由北京上海繼續爆炸到一億人?


謝王濤邀。

其實類似論點除了管清友以外,巴曙松也說過。

巴曙松的意思是我國未來的城市結構將會形成3+6的結構,即北京城市群(含天津),上海城市群(含蘇杭甬),深圳城市群(含廣州香港),帶6座長江流域城市。

不管是管清友提出的結構還是巴曙松提出的結構,其實本質目的只有一個——控制我國目前一線城市的人口。

我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大國,又勢必做好所有準備,所以18億畝耕地紅線在農業技術達到突破以前是不可能變動的。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放任不管,中國13億人,最終至少會有6億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深附近。剩下的省份跟幾百座城市活力會越來越弱,以至於最終消亡。

然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環境承載力卻是有限的,從地理的角度看,北京附近缺水嚴重沙化嚴重,不得不南水北調來提高承載力。而上海的緯度又在北緯30度左右,屬於副高影響的區域,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基本都是以沙漠為主,如撒哈拉沙漠,雖然我們長江流域沒有沙化,但是長江流域的氣候也是中國人有目共睹的——冬冷夏熱。廣東的環境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也知道廣東已經屬於亞熱帶的邊緣了,夏天的濕熱不是說所有人都能忍受的。

除了環境承載的問題,城市管理又是個大問題。任何一個城市人口達到一定數量以後,城市管理的難度將會呈指數上升,小到哪裡應該有菜市場小攤販,中到交通如何規劃才能不那麼堵車,大到如果有逃犯怎麼去搜捕,都會成為問題。

東京也好紐約也罷,人口數量跟城市面積都比北京上海要大,紐約我了解的不多,至少東京,是曾經想要通過新幹線來調節和限制東京人口的,當年日本修建東京至大阪的新幹線,就是希望人口能向大阪疏解,結果卻適得其反。

不過我國有體制優勢,有戶口限制,能有更大力度的去面對人口聚集,這倒是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現。

講來講去也就一點,目前中國的人口世界第一,勢必不能僅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四個一線城市,一線城市的隊伍一定會擴容。

但是究竟哪些城市最終會躋身一線隊伍,卻絕對不是現在戴個帽子就搞得定的事。當年建國初,咱們國家也是給一批城市戴了副省級的帽子,然而到如今,卻有一些當年看來一般的城市全面超越了某些副省級城市。

國家的發展是以所有城市的發展為基礎,城市的發展卻是以各地政府的行政力度為基礎的,換言之今天二十多座二線城市究竟有哪些最終能更上一層樓,還是要看當地政府的一把手。

不過說到頭,最終擠進一線隊伍的那些城市,也不會跟京滬深並肩,最多如同今天的廣州(我並非黑廣州,請廣州網友諒解),比上不如比下有餘。名義上八個也好十個也好大家都是一線城市,實際上京滬深永遠都會是超一線金字塔的頂尖。


按專家的說法,中國未來至少需要8個一線城市。而天津、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重慶、西安、蘇州、合肥,這9大城市都有望成為「新一線城市」。

這九座城市的確夠「網紅」,也是各種熱門話題里挑戰北上廣深的常客,但一線城市果真能批量生產?這些城市裡,誰最有希望躋身其中?

1

其實,一線二線的概念,最早都是從房地產領域流出的,本來只是好事者作為評價城市房價梯度的標誌,在後來才逐漸成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雖然現在湧現出不計其數的挑戰者,但直到如今公認的一線城市,還是只有北上廣深四個。其他城市雖然在某項指標上超過廣州或者深圳,但就綜合競爭力而言,仍然難以登頂一線城市。

北上廣深之所以能位列四大一線城市,主要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是這四大城市的GDP總量位居全國前列;

二是這些城市都有相當強的區域輻射力;

三是這些城市都有一定的優勢性主導產業,這些產業在區域甚至全國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四是他們都有一個強大的城市群作為依託,城市群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腹地。

北京、上海不用說,一個政治和文化中心,一個經濟和金融中心,這種經由政治加冕的地位,在現階段,是其他所有城市都無法挑戰的。

廣州之所以能位列一線城市,不僅是因為GDP在過去20多年都穩居全國第三位。而且廣州是華南區域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城市之一,更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商貿中心。這種區域輻射力、產業輻射力以及城市群輻射力的存在,讓廣州雖然備受「衰退論」的困擾,但一直能位列一線城市之列的原因所在。

深圳位列一線城市,除了GDP總量和增速都遙遙領先之外,又是上海之外的另一大金融中心,同時還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大本營,科技創新實力一直都位居全國前列。再加上珠三角一流的製造業的存在,讓深圳的創新效應能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流動,從而形成極其強大的輻射效應。

與此對比,不論是被寄予厚望的杭州,還是作為老牌名城的天津,抑或在這個名單里極其醒目的合肥,要麼是只具備其中一兩個條件,要麼是一個都不具備,顯然離真正的一線城市還有很遠的距離。

2

下面我們用數據來逐一說明,為什麼這些城市離一線城市還有很長的距離?

從GDP總量來看,北京上海都突破2萬億,廣州深圳則超過1.9萬億,而天津重慶只有1.7萬億,至於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剛突破1萬億不久,與廣深還有很大差距,至於合肥只有6000多億,不到廣深的1/3。再從人均GDP來看,廣州深圳同樣是遙遙領先,除蘇州之外,其他城市仍有不小的距離。

從城市資金總量來看,北京上海遙遙領先,廣州弱於深圳,但其他九大城市,離廣州都還有較遠的距離。資金總量反應的是一個城市「多有錢」的指標,它代表的是本外幣存款的總額,也是城市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人口規模來看,我們用城鎮人口這一指標來衡量。不難看出,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城鎮人口都已經超過1000萬,其他城市裡,僅有天津體量與一線城市相當,重慶作為直轄市,相當於一個省,而城區實際人口規模與一線城市仍有差距。至於其他城市,差距更為明顯。

從城市群來看,我們可以通過燈光圖做出對比:長三角與珠三角城市群燈光連成一片,這反映出這兩大城市群的城市化率遙遙領先,京津冀稍弱,而其他城市還呈孤立狀態。

具體而言,天津位於京津冀城市群,但在北京一家獨大的情形之下,難免有些燈下黑,缺乏區域輻射力;重慶、成都正在爭奪西南的龍頭城市地位,都有區域輻射力,但從城市經濟體量上看仍然還不夠。

杭州、南京、蘇州位於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在其中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至於合肥,雖然也被視為長三角的一部分,但從燈光圖上可以明顯看出,合肥與其他城市之間存在明顯的斷裂,把合肥列為一線城市預選隊,實在勉強。

3

我們今天所炒作新一線城市,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在玩概念。很多人之所以反覆鼓吹一線城市,無非也是希望借概念來炒作當地房價。而且,一線城市這一榮譽所製造的虛榮感,也為不少人陷入口水戰提供了充足的刺激。

換話說,一線城市是經濟總量、人口規模、產業輻射力、區域輻射力和城市競爭力等一系列指標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謂的一線城市,只是發展的結果,而非發展的原因。指望通過呼籲或者規劃,來創造更多一線城市,其實是本末倒置的。

相比於對於一線城市的追逐,這些城市真正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構建區域競爭力。比如重慶成都之於西南,西安之於西北,武漢之於中部,南京杭州蘇州與上海在長三角區域內部的協調發展等等。

最後多說一句,有時候,實力比不上北上廣深,但房價和物價卻已比肩一線城市,未必是好事。

微信公眾號房屋屋(its-home)


美國之強大,好像也只有兩個一線城市吧,中國要這麼多一線何必呢。


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仍然過度依賴海岸線(尤其是從長三角到珠三角的海岸線),其實這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但中國地大人多,出現這種發展不均衡現象尤其要命,當年的西部大開發和現在的一帶一綠都是要拉動中西部經濟


沒記錯這個是民生證券的管清友提出來的,在這個概念提出來之後,立馬遭到了各界的炮轟,大家都紛紛質疑管教授是不是要當房地產商的托,想要更多城市的房價瘋漲。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管教授首創,早在2013年,《第一財經新聞》就搗鼓出了15個「新一線城市」,分別是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瀋陽、長沙、大連、廈門、無錫、福州、濟南。所以管教授也不過是拾人牙慧,在炒別人的冷飯罷了!

1、炒概念歷來是中國人所擅長的,因為咱們有幾千年的炒概念傳統的。

孔夫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中國人做事歷來都要講究名正言順,就算無名可言,也要自己創造個「名」出來!

當年孫中山反清的時候,一開始到處跟人說自己要「造反」,結果響應者寥寥,大家對他唯恐避之不及。後來孫中山改口宣傳自己是搞「革命」,然後影響力就與日俱增。

因為貶義詞變褒義詞了,孫中山的工作性質就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

另外像最近這幾年,很多舊事物,其實也就是靠換了個新名詞,然後就煥發出無限生機。例如「高利貸」改名叫「P2P」、「賭博」改名叫「一元雲購」等等。

2、把二線城市改名叫「新一線城市」,本質上不就是在炒作一線城市的概念嗎?

你要是真的具備成為一線城市的實力,那麼直接就排到一線城市裡面去,不就行了嗎?幹嘛還要在二線城市之外,搞出一個不倫不類的「新一線城市」出來呢?

其實「新一線城市」的說法提出來有好幾年了,不過主流輿論可是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這種說法,主要也就是房地產商在炒作和宣揚。

畢竟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跟二線城市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房地產商們想要通過炒作「新一線城市」的概念,讓二線城市的房子能賣出個好價錢,也就成了再正常不過的商業邏輯了!

3、畢竟所謂的「新一線城市」,跟一線城市差距還很大。

首先,從GDP總量來看,北上廣深這4座一線城市,都領先於其他城市;

從本外幣存款餘額來看,北京和上海遙遙領先,然後是深圳和廣州,再接下來才是其他城市;

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北京、上海、深圳都超過了200家,而其他城市沒有一座超過100家;

除了以上3個最重要指標之外,北上廣深在中心城區人口數量、建成區面積、基礎設施方面也是遙遙領先於所謂的「新一線城市」。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廣州尚且有被踢出一線城市的危險,更何況是那是名不符其實的「新一線城市」呢?

4、那麼什麼樣的城市才能算是一線城市?中國到底需要多少個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應該是在全國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大都市。

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分別是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中心,只有這樣的實力才能擔當得起一線城市的重任。

一線城市的定位,應該是在全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大都會,而不是在國內具有重要地位的區域中心城市。

它們的存在,就如同紐約、洛杉磯之於美國,東京之於日本,倫敦之於英國,巴黎之於法國。所以這樣級別的城市不需要很多個,也不可能有很多個。

管清友提出中國至少需要8個一線城市,並依靠它們來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其實這歸根到底就是沒搞清楚什麼是一線城市!

微信公總號:諸葛找房

利益相關,請前往官網詳尋:諸葛找房


當年搞這麼多經濟特區,真正搞起來的就只有深圳,而且還是花費了舉國之力才搞起來的

事實證明,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不管是計劃搞八個還是八十個一線城市,計劃始終是計劃,與最終結果沒有任何聯繫,聚焦當下才是智者應該做的事

當下能看到前景必定一片光明的城市,只有北上深


沒有熱點炒作熱點,看看這九大網紅,南京蘇州一個省,而且蘇州靠近上海,再加上合肥,直線不到500公里,四個一線和新一線,可能嗎?乾脆人口全體集中到幾個城市,其餘的土地全部荒蕪得了。有些經濟學家打著所謂專家的號子干著不可告人的勾當,就這種人最可恨。


中美兩國的政府相比較而言,前者更為強勢,從而造成了中國城市的發展受到了官方更多的影響,美國的城市發展更接近於自然生長。

大城市之所以大是應為在一些方面或許多方面是全國的中心,而中心只能有一個,多了就等於是無中心了,比如,華爾街,好萊塢,矽谷,航天中心,石化城,國內航線樞紐機場,國際航空樞紐機場,東海岸航運中心,西海岸航運中心等等,這些中心全國只有一個,兩個的都極少。所以不要夢想再造出一些新的全國中心來,只能是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這些已有的全國中心。

城市亦是如此,全國中心型的城市不可能批量製造,任何一個方面全國只能有一個中心,否則等於是無中心,現在該做的不是限制已有的中心型的特大城市,發展新的中心型的特大城市,而應該是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已有的中心特大城市,而其他地區性的中心城市即使達到了一兩千萬人,甚至三千萬人的規模,還是趕不上已有的那些中心城市,因為全國性的那幾個中心城市可能達到了七八千萬人口,甚至於上億人口,這種上億人口的特大城市實際上是一些城市集群。

這是在城市自然生長下的情況下所做的推測,但在人為是施加許多影響時會發展成何種情況還很難說。


未來沒有那麼多人啦,能維持住北上廣就不錯了。願意為城市添磚加瓦,燃燒自己的年輕人,註定是犧牲的一代兩代甚至三代,剝削壓迫你於無形之中,還美其名曰享有勞動的權利,勞動的權力哦。

政治經濟中心,哪項功能願意給其他城市?有沒有?肯定有啊,凡是包袱都要甩掉,凡是沒有剩餘勞動價值的都離開才好。所以,一線只有在你認為它是一線的時候它才是一線。


一線城市不僅僅是靠政策維持的,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硬來只會對周邊區域造成吸血。歐美等國家都在去城市中心化,搞衛星城什麼的解決大城市的問題,例如堵車,生活質量低。我們倒反著來。或許是一線城市的名號更符合某些人的YY吧。


幾個是數字問題不重要,簡單說來國家級中心城市應該有以下特徵:1.經濟影響力和輻射力。2.潛在人口規模與就業吸引力。3.位置.4.教科文衛資源.5.語言與文化影響力。這樣綜合來看,東北將來不會再有中心城市,歸於華北,華北北京,華東滬杭寧,華南廣深,西南川渝,華中武漢,西北西安的中心城市功能說不定也會被北京或成都吸收。這樣看,是9個。


歷史趨勢。四個一線能長期屹立,除了本身優勢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在高速發展,很多發展不均衡,產業畸形等問題,都被掩蓋了。經濟增長放緩後,各種高速擴張的後遺症就會出來。如果想要經濟平穩發展,多些新一線必然的選擇,其一可以緩解大城市病,其二,讓出一部分利益出去,平衡地區發展,其三,把北上廣深的虹吸變成十幾個大城市的虹吸。其四,大城市成本高了,讓出去一部分,雙贏的。


應該說是八個甚至十個次中心城市,也就是所說的未來的1.5線城市,但是他提的這八個我卻不敢苟同。

首先板上釘釘的,兩大直轄天津重慶,四大省會南京杭州成都武漢。

還剩下2-4個名額

其中,剩下的副省級城市有哈爾濱 長春 瀋陽 大連 濟南 青島 廈門 寧波 西安

實力強的其他城市有 鄭州 長沙 合肥 福州 東莞 佛山 無錫 昆明

如果按照經濟實力 上榜的有蘇州 青島 長沙 寧波

如果按照地區影響力 上榜的有西安 瀋陽 鄭州 昆明

如果想要平衡資源 上榜的有瀋陽 西安 鄭州 昆明

1.東北地區

東北應該也必須有個次中心城市,目前來看瀋陽最具資格,無論從城市實力還是地理位置。但是瀋陽的弱項在於城市發展活力和經濟。同省的大連在整個東北版圖略邊緣化,但是大連的港口優勢和商貿優勢又註定他一定會是東北地區最繁榮的地區,大連的城建,氣候也優於瀋陽。因此如果優化東北的經濟結構,解決大連的問題,大連瀋陽都有潛力變為東北的次中心。

2,華北地區(這裡把山東也看做華北)

華北地區的二線城市很多,但是沒有相對特別突出的有絕對優勢的。山東的濟南青島煙台,河南的鄭州洛陽,河北的石家莊保定唐山,都可以算廣義的二線城市。

其中,青島濟南鄭州是三個最有實力的。山東河南作為兩個人口大省,GDP排名第三和第五,擁有一個次中心城市無可厚非。青島是除直轄市外北方唯一一個破萬億的城市,經濟實力發展狀況都比較強大,民富倒是一般般。濟南和鄭州,同為交通樞紐和內陸城市,實力上半斤八兩。目前來看青島是此地區最有優勢的城市。

3.西部地區

西部地區規模較大的有西安,蘭州。其中西安蘭州不能相提並論,作為東方耶路撒冷的西安,理應得到次中心的地位。只不過現在西安的經濟不夠強,城市瘸腿,存在的各種問題也不少。未來煮熟的鴨子能不能飛走,就看以後的發展了。

4邊民 少數民族地區

以上的城市基本都是傳統漢人區的城市,出於地區平衡和西部開發,邊民地區一些潛在的大城市也應該大力開發。符合條件的目前有銀川,包頭,呼和浩特,烏魯木齊,昆明,貴陽,拉薩,西寧。這裡無論從氣候,還是經濟,知名度來看,最強的兩個是昆明和烏魯木齊。而昆明優勢更大一些,作為民族團結西部開發的舉措,開發發展昆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些城市,雖然說是次中心,新一線,但是畢竟不是一線,無論從經濟還是各種資源無法和一線相比。我國未來的超一線城市只有港北上三所,一線城市廣深,這個格局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天津、大連、青島、廈門、杭州、南京、連雲港都是有可能的


從結果來看,應該是相當於現在水準的一線城市遍地開花,至於北上廣深會根據需求跟規劃,特化到什麼水準就不得而知了。


推薦閱讀:

面積差不多,地緣環境氣候資源也差不多的兩個海島,為什麼海南和台灣發展差距如此巨大?
如何看待中國承諾向中東貸款550億美元?從2012年至今中國已向國外承諾了多少貸款或是援助?
湖北經濟一直起不來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理解許小年建議商學院取消宏觀經濟學課程?
未來10-20年通脹還是通縮?

TAG:經濟 | 發展 | 一線城市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國家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