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京故宮建築本身,有哪些冷知識?
故宮 冷知識 建築
武英殿西北建有一阿拉伯風格的建築「浴德堂」,何時所建失考,其功能也不詳。故宮網站的說法是「據考證這座小室為元代宮城內遺存的土耳其浴室,相傳明代曾用作皇帝齋祓處。清代於武英殿設御書處,該室遂改為蒸紙處,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之用。」
說一個我覺得很意思的把:
故宮最大太和殿最早原來比現在還要大。
(網友做的想像圖)
原大小的奉天殿在明嘉靖年間被大火燒毀,五年後重建比原來規模小了大約三分之一。(可能是全國當時已經沒有那麼粗的木頭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太和殿的殿基和主殿看起來有些不協調,兩側山牆上方很空。
明代的描繪奉天殿儀式的古畫,可以看出來當時奉天殿幾乎佔滿了整個大殿平台,兩側也有長廊。
圖片來源網上 侵刪
謝 @文馳 師弟邀,最近手上最多的是相關養心殿的研究,就說一下養心殿殘缺的東南角吧。
現存的養心殿格局為上三圖所示。整體建築為工字廳前勾連搭抱廈,正殿結構為面闊三間,但做出九間之分隔。不同於通常的面闊九間之開間大小布置,此殿更似每一大間單獨作一建築重新規劃格局,而其中、西二間前抱廈分別在各自明間開門似乎也佐證這一點。查閱檔案,此殿為在明遺存之上清朝重新改格局而成,驗證了前面的猜想。
但是平面圖上東南角處為何不加抱廈?
@新水令 提到台北故宮藏康熙皇城圖中便如此,說明這一設計很早便存在,其目的或許無從考證。但此處確實因此空缺而存在過其他設計。
從故宮博物院院刊發表的《故宮博物院藏養心殿喜壽棚燙樣著錄與勘誤》一文及清華大學趙波的碩士論文《故宮藏養心殿喜壽棚燙樣及其背景研究》可知,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現場「棚」式臨時建築燙樣一件,其部分可拆,有意展示內部空間;建築彩畫繪製細膩,各處均有黃、朱二色紙上墨書標註,記載設計尺寸、用料大小、圖樣內容、空間名稱。經古建部李越研究員、清華大學劉暢老師與趙波同學將其中設計尺寸與用地特點與故宮內各處場所逐個對照得知,此燙樣應當是養心殿院落中應建的壽喜棚;再通過燙樣上大量出現壽喜二字,通過查歷史檔案推理,得知其設計意圖:
先說「喜」。在清代舉辦過大婚的有四位皇帝——順治、康熙、同治、光緒;而這批燙樣最初是來自雷家所藏,考察參與設計和燙樣製作的底層人員,第一代掌管樣式房的雷發達是在康熙二十二年來到北京,晚於順、康二帝大婚,固當燙樣為同光二朝所做。再說「壽」。宮中舉辦過壽典者,皇帝、太后均為數不少。對應「大婚」尋找「萬壽」時節,則有:同治帝生於三月,大婚於九月;光緒生於六月,大婚於正月;慈禧萬壽為十月,慈安萬壽為七月。結合這幾個日期推測,如果該木棚為同治大婚時所備,恰好距離慈禧萬壽並不遠,可以解釋「喜」「壽」共用的現象。呼應「光緒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內務府奏銷檔中「恭查同治十三年皇太后萬壽成案據稱……造辦處應行預備明瓦木棚」等語,本燙樣的製作年代當可確定為同治末年,即同治十一年,皇帝大婚,而慈禧太后隨之慶祝自己的三十七歲壽辰。
那麼為何最後並未將此棚建於此地呢?面對關注此題眾多非建築相關專業的知友,在此不說分析過程了,直接說結論(有興趣可以自己尋找前文提到的兩篇論文):燙樣中各尺寸設計比實際留出的場地大一圈……
至此或可如下推測歷史過程:
同治帝的大婚將臨,預定日期與慈禧太后的萬壽很近,於是吩咐內務府有關部門準備在養心殿東暖閣院落內搭建明瓦木棚與戲台,以供這兩個儀典期間慶賀逸樂之用; 委託燙樣製作和預算,由樣式房、算房分別承擔——樣式房可能進行了實地踏勘或找到了「糙底」一類的測繪底圖,算房則或實地量得院落總尺寸或查閱既有檔案;樣式房的完成底稿上在東西方向的標註出現了錯誤,而算房則未考慮現場角門局部問題,錯誤地套用了現有南北院當尺度;樣式房請算房書籤貼說,是為燙樣製作的最後一步,於是造成多重失誤和信息不對應; 由於這個設計本質上存在與院落地段之間較大的問題,因此該方案若不做重大修改則無法最終落實,戲台也定然無法達到方三丈的理想規模;
待5年後養心殿再次開放,觀眾們到養心殿或許會尋找垂簾聽政處,會去圍觀三希堂;各位親愛的知友,屆時可以去看看這塊區域地面幾處奇怪的痕迹,給身邊的夥伴講述這裡當時可能發生的故事;如果屆時採取進入式展示方式,或許還可以進入東暖閣透過明窗向外看一下,想像如果有個戲台會是怎樣的場景(此處強烈希望資信部做出相應VR……)。
而設計類從業者,都應該去牆根乖乖坐著,對著這一小塊空地,懺悔一會兒自己曾經在圖紙上表現出來的哪些隨意……
最後附上我們的誓言:「宣誓」養心殿
歡迎關注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官方公眾號:gugonggujianbu
那我就再補充點吧,好多小朋友私信問我。純手機敲打,大家見諒。
其實故宮,和其他各種宮殿陵寢,規則都是風水。(老司機開始裝逼玄起來了),一般唐以後形宗比較主流,大家都感覺望氣比較玄乎,所以發源於江西贛州的楊派風水就大行其道,就是形宗,故有:有生在揚州、長在杭州、死在柳州、埋在贛州的說法。這是大前提。
風水第一位就要涉及選址,選址四大件:龍穴砂石。第一位就是龍,龍就是地脈。比如清東陵,就是瀋陽龍脈接過來的。關於龍脈的選擇,也超嚴格。遠不遠,正不正,斷不斷....無龍就無風水。那麼南方小朋友哭花臉,我家就沒他么山,皇帝就挖洞住了咩...。別急,還有另一扇門,水龍。就是看水脈。天津、上海、長江流域,都是靠水龍。但是水龍取向跟山龍是相反的。所以有,山上山神不下水,水裡龍神不上山。(越發複雜,打住)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城市的宮殿樓閣的坐向不規則問題。到站了,你們催了我再更。
........... .......... .....................既然一樓回答了一些,我就順著挖更冷更深的。1:太子為什麼住東宮,因為東方屬八卦震位,對應為長子、太子。所以太子居東宮。相對,西方屬兌位、西南屬坤位,對應公主與后妃。2:太和殿為什麼最高?太,太極也。至高之意。所以最高。3:社稷,五穀土地之神。所以內藏五色土。4:中軸線為什麼不是正南正北,因為古人用羅盤定子午線方向。羅盤是地磁方向。所以有偏角。學地理都知道吧。事實能用子午線做建築方向的極少。子午線是宮向、廟向,百姓取之不吉。
5:剛才說子午線,所以知道為啥叫午門吧。南方是午向,所以叫午門。其實古代午門斬首的不多。極少。一般都是秋後,絕殺之季,在宣武門(死門)外幹掉。6:故宮的水口在西北頤和園的大湖。所以歷代此處之水絕不可干、不可被污染,至今依然。頤和園裡的大魚都長到一米長...7:古代故宮無一棵樹。一怕藏人,二怕著火。故宮被燒殘N次。所以殿堂頂上都設藻井,取水之意也。所以北京火神廟的位置超高。還有N多,贊多了再補。謝邀。不知道什麼才算冷,挑大家沒有寫的寫幾條吧。應評論要求,在網上搜了幾張照片。
- 寧壽宮前的鎏金銅獅,耳朵下垂,眉毛遮眼,寓意著後宮不得干政,不聽不看。御花園承光門內鎏金銅象是跪著的,取「富貴吉祥」(負跪吉象)的諧音。還有捂襠獅子,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 隆宗門匾額上有一個箭頭,傳說從1813年插到現在。補充:周恩來總理指示由郭沫若組織專人編寫《故宮簡介》。《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革命農民在河南、山東、北京等地發動了反對清王朝的武裝起義。在京郊的一支農民軍殺進了皇宮,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現在隆宗門匾額上還保存著一支當年他們射向階級敵人的箭頭,這是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光輝遺迹。」但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吳空先生曾經撰文《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之謎》,認為「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絕不是嘉慶年間癸酉之變所遺留」,另外「我在研究室工作時曾派人訪問過古建工程隊的老工人,據有的工人回憶,50年代初他們曾清理維修過隆宗門,那時門柱、門扉、門額上留有許多支箭,他們把這些箭都拔掉,清理乾淨。至於匾額上的箭頭,他們回憶是,拔掉箭後匾額上箭孔較深,因而順手挿上一個箭頭,遮蓋了箭孔。」「但是隆宗門匾上的箭頭究竟是什麼時候留下的?至今未有確切結論。有人猜測是八國聯軍佔領清宮時所留;有人反對此說,估計是民國時期故宮缺乏管理,以致蔓草叢生,垃圾成山,或有人射箭遊玩所致。這些推測均無實據,所以最終的答案是沒有的。」
- 大家注意觀察各處建築的窗戶,在紫禁城的殿宇當中,凡用三交六椀菱花的隔扇門窗均屬最高等級,次者為雙交四椀棱花,往下依次為斜方格、正方格等等。養心殿是軲轆錢樣式,絳雪軒卐字紋樣式,倦勤齋是步步錦樣式,等等。
- 九龍壁有一塊木頭。(補充:這面九龍壁在寧壽宮皇極門外,從東數的第三條白龍的腹部,是不是有一塊顏色和整體的白色有點不一樣呢)
- 太和殿廣場地面上左右各有一行小方磚,那叫儀仗墩,法駕鹵簿每個人站一個方磚。
- 太和門前的石盒據說是可以打開的,當然並沒有任何資料證明這一點,這只是個傳說。
- 皇極門是石門檻,唯一一個。
- 在紫禁城的東筒子兩側和西河沿東側的紅色宮牆上有許多連在一起的券洞痕迹,叫做堆撥。
謝邀~ @周鑫 么么噠
我看到上邊有小夥伴提到大清門了,我就先說說紫禁城內門匾的事兒吧~
北京老話:內九外七皇城四
內城9門,外城7門,皇城4門,加上紫禁城5門,一共25個門
《周易·大衍》云:天數二十有五
《禮記》載:三朝五門
當時整個京師是完美符合的。
這些門的滿語名字,大家看一下就發現了:
1、」內九「指的是內城的9個城門,即:
正陽門(也就是」前門「):tob ?un i duka
崇文門:?u be wesihulere duka
宣武門:horon be algimbure duka
朝陽門:?un be aliha duka
阜成門:elgiyen i mutehe duka
東直門:dergi tob duka
西直門:wargi tob duka
安定門:elhe toktoho duka
德勝門:erdemu i etehe duka
2、」外七「指的是外城的7個城門,即:
永定門:enteheme toktoho duka
左安門:hashū ergi elhe obure duka
右安門:ici ergi elhe obure duka
廣渠門:eiten be hafumbure duka
廣安門:eiten be elhe obure duka
東便門:dergi iledungga duka
西便門:wargi iledungga duka
3、」皇城四「指的是皇城的4個城門,即:
天安門:abkai elhe obure duka
地安門:na i elhe obure duka
東安門:dergi elhe obure duka
西安門:wargi elhe obure duka
再加上紫禁城外圍這幾個門,分別為:
午門:julergi dulimba duka
端門:tob duka
神武門:?en u men
西華門:wargi eledengge duka
東華門:dergi eledengge duka
大清門:daicing duka
大家發現了么,宮外所有的門裡,只有神武門是用的音譯,其他的門都是漢語意譯成滿語的
而且神武門因為避諱改過名字
這就導致了,神武門的門匾,在宮內之外的範圍內,獨此一家~~~~
(至於宮內的門匾,音譯意譯很亂,就不說了~ε=ε=ε=(~ ̄▽ ̄)~)
有答主提到隆宗門的箭頭和九龍壁上的偷工減料的木頭,算是做個補充
當年故宮的護城河是可以划船的
中南海也是可以釣魚的
出處:《北支》
西華門的馬道因為那五棟筒子樓的建設而被拆了,期待著恢復。
有些是傳說,大家津津樂道,所以也寫上去了,注意加粗字體,勿糾結細節。
冷知識啊,多冷才算冷呀,那講冬天的好了(. ? ? ?.)
地炕火道
冬天故宮取暖,除了電視劇里常見的火盆,暖爐等之外,在建築建造上有地炕。東北的炕大家都知道冬天燒火做飯,炕就會暖了,故宮的火炕建在整座宮殿的地下,稱為地炕,整個室內地下都有火道。冬季寒冷的時候,將木炭放入地炕口燃燒。這種地炕的火道入口叫做火膛,均設置在室外,這樣保證了室內沒有明火,也不會在屋內產生煙氣,不然煙熏火燎的把皇帝熏的淚流滿面怎麼辦。而且也節省室內空間,同時也不會影響使用者室內的正常生活,一般添火加柴的太監在室外操作。而且不會因為不充分燃燒產生一氧化碳中毒,溥儀似乎就記載過自己一氧化碳中毒(煤氣中毒。木炭燃燒產生的熱氣就會順著火道在地下流動,整個屋散熱面積大,熱力均勻,逐漸將室內的地板磚烤熱,從而使室溫升高。為了使熱力循環暢通無阻,在室外火道的盡頭還有排煙孔,火炕口和排煙孔都在建築台基上。
故宮的建築都是一個個院落,那一道道宮牆不僅僅是劃分空間,區域,還可以保暖,抵禦寒風,同時也有防火牆的功能。建築坐北朝南,大屋檐等等也有保暖的功能。而且按古代規劃思想為聚心形,所以多為一個個封閉的建築院落。
建築室內
一般古代建築五開間的分為正中為當心間,往兩側叫次間,再往兩側叫梢間,依次開間減少,卧室一般都設在次間或梢間,有的還用板壁隔出來小房間,又叫暖閣,都是為了保暖,把卧室,起居室設在房間面積小的地方,所以不要感慨為什麼皇帝后妃的卧室都那麼小。
——————————我是著火的分割線——————————
有人感慨過漢唐時期的大明宮未央宮等比故宮的房子大多了,首先未央宮大明宮和故宮的功能就不一樣,漢時城市規劃還不如後代那麼完備,所以大明宮不僅僅有皇帝上朝生活還有防衛,遊玩等作用,而故宮就僅是皇帝上朝生活的地方,遊玩,祭祀等都在皇城。以單個建築體量來比,房子也的確是越建越小,首先封建禮法制度的約束,其他的建築形制已經規定了,例如王府的建築形制就不能用廡殿頂,所以皇帝已經不需要再來建大建築來宣示皇權至上了。其次建築思想已經慢慢從恢弘壯闊轉向華麗繁複,從其他方面來表示皇權至尊,例如建築上的彩繪,分和璽彩繪,旋子彩繪等,有的只有皇室建築可用。(以前崇尚高台室,美宮榭,非恢弘無以壯威。長安城的朱雀大街有一百多米寬,可能路兩邊的人要說話可能真的要聊天基本靠吼了,據傳後來有人在朱雀大街上種菜,哈哈)最後,單體建築越建越小因為木有好木頭可用了,單體建築的大小取決於主樑柱的大小,朱棣建故宮的時候在雲貴川的大山裡才找到的木頭,但是奉天殿(即現在的太和殿)剛建好就毀於雷火了,燒一次重修一次,導致木頭能用的越來越少,後來清朝重建的裡面的柱子是用八九根松木箍在一起做成的。三大殿的台基還是明代的,可以看出太和殿比明代小了一圈。據說康熙打算拆明陵裡面的楠木的,因為陵大殿竟然比太和殿還大,用的還都是楠木。
——————————我是經過計算的分割線——————————
故宮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利用了減柱法,為了擴大室內使用面積,減去了室內六根金柱。
這個說起來比較麻煩,大概就是先根據模數計算柱網,然後根據結構計算力,在保證房子不塌的前提下去掉柱網內的一些柱子。
——————————我是低調奢華的分割線——————————
太和殿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鑾殿,據說太和殿被稱為金鑾殿是因為它用了「金磚」鋪地。
金磚並不是因為它真的由純金打造,而是說造這個磚工序複雜,費時費錢。
選土,制坯,陰乾磚坯,燒窯,窨水出窯,打磨,浸泡桐油等。
以上幾個工序耗費的時間加在一起,需要花費一兩年的時間。最終一窯磚成品少,據說只有七千塊左右,太和殿就用了一半多。有拍賣最便宜的宣統年間御窯金磚,一塊的價格在兩萬元人民幣左右,永樂年間的26萬一塊。這就是傳說中的遍地都是錢咩(?? . ??)
另外說太和殿金磚用手叩擊有金玉之聲,故稱金磚。
還據傳因為楠木叫金絲楠木,所以叫金鑾殿(這是當初有次在故宮聽見一個導遊說的,無考)
——————————我是有信仰的分割線——————————
建築講究風水學,一般過去蓋房子還會在房樑上放置符牌,貼符紙等。太和殿裡面用於「鎮宅」的是五座木刻的符牌。這五座符牌以太和殿正中間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方分別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
上面有位答主說藻井是為了防火,不是的(又看一遍說是取水之意,這個有可能,畢竟水中藻荇交橫嘛,咱老祖宗講究意象)。藻井式吊頂是我國古代建築最高級的裝修形式。太和殿藻井正中間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龍口銜著一顆寶珠,這個寶珠叫做軒轅鏡。據說不是以正道得到帝位的人坐上寶座,軒轅鏡會掉下來把他砸死。
——————————我是嚴肅臉的分割線——————————
這就不單單是故宮的,古建築都有,只不過故宮的建築更能體現,畢竟也不是隨隨便便一座古建就能用廡殿頂,有斗拱的不是。
古建築的抗震
古建築的台基:建築台基就好像是一艘大船承載著建築,讓它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波濤中,能夠有效地避免建築的基礎被破壞,減少地震波對上部建築的衝擊。
梁架結構:中國傳統建築的梁架構造採用抬梁式,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形成大屋頂(廡殿頂、歇山頂等)需要複雜結構和大量構件,大大增加了屋頂乃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龐大的屋頂以其自重壓在柱網上,也提高了構架的穩定性。
斗拱:中國古代建築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頂構成,高等級的建築在屋頂和樑柱之間還有一個斗栱層。斗拱在地震時它像汽車的減震器一樣,當地震發生時,屋頂與柱之間的若干組內外檐斗拱像彈簧層一樣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從而大大減少了建築物的破壞程度。被各種水平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拱群能夠形成一個整體性很強的接力網,把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提高了整個結構的安全性。
榫卯:榫卯其實是一種軟性連接,能夠承受突然和猛烈力量的襲擊,不至於發生材料與構件之間的斷裂。大約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這種不用釘子的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
註:這一段內容大部分來自於百度根據記憶做了一些修改,自己語言無能只能講出來大概意思,寫不出這麼多專業句子。也侵刪吧~
——————————我是廢話的分割線——————————
故宮還有很多值房,建築樸素不起眼,故宮內有,故宮牆外筒子河內也有一圈小房子,給侍衛用的,故宮內還有太醫的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等等。內廷平時走的門只有內右門和蒼震門,乾清門只有皇帝能走。內右門和蒼震門晚間要落鎖。另外,宮裡看門的侍衛那可都是上三旗祖輩早於三代就取得世襲爵位將來要承爵的年輕貴族子弟,將來那都是高級軍官的。人家家世地位都挺高,雖然看大門,但可不是一般人。
——————————我是國門的分割線——————————
中華門,大清門,大明門,這仨是一個門,現在已經拆了,這是皇城的正南門,以南為尊,所以一直稱國門。據傳辛亥革命以後要把大清門改名為中華門,工人們決定把大清門石刻背面刻上中華門接著用這塊石刻,結果摘下來一看背面是大明門。(感謝知友回復說已闢謠)
——————————我是魯班的分割線——————————
故宮四面的角樓建築樣式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據傳大臣們百思木有想法,有位大臣就遇到一個賣蟈蟈的,是蟈蟈籠子給了他啟發,那位賣蟈蟈的即是魯班。
故宮角樓不是樓,共有三層,室內沒有一根落地的柱子,而且室內沒有樓梯。
這個建築樣式也是有說法的,9、18、72這三個數字都是「9」的倍數,而9在《周易》里是極陽數,一般代表著皇帝和皇權。
——————————我是亂七八糟的分割線——————————
瓊瑤的書《還珠格格》裡面的漱芳齋,其實是個小戲台,根本不可以住人,在小說里被寫成一個四合院。
珍妃井,現在見到的珍妃井是後來重建的,我們看到的是井蓋,所以不要好奇珍妃井那麼小,珍妃是怎麼被推下去的。珍妃井位於貞順門,故宮東北角,那邊就是清末的冷宮。
翊坤宮的木質影壁門上刻有光明盛昌四個字,摺疊打開由內往外看到的明盛二字,明字多一筆,盛字少一筆。據說有兩個原因:一是清朝大興文字獄。二是寓意:明不再重來,盛永無止境。
螽斯門:螽斯門的典故源自《詩經·周南·螽斯》描述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孫眾多、蟲鳴陣陣的景象。皇宮內廷西六宮的街門命名為螽斯,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與東六宮的麟趾門相對應而取吉瑞之意。民間有螽斯生百子的說法。
故宮的門檻:清末,溥儀為了騎車方便,將內廷部分街門和院落之門的門檻鋸掉,其中包括螽斯門。鋸下的門檻兩端做出榫頭,殘留的兩段門檻上再分別鑿出卯眼,每到夜晚封門上鎖之時,須將門檻裝回原位,以保門禁的森嚴。
長春宮的壁畫:長春宮迴廊的牆壁上有十幾幅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都是取材於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據說這些壁畫是在慈禧的旨意下,由光緒的妃子瑾妃、珍妃找人畫上去的。
養心殿的黃帘子:養心殿最東邊的屋子,就是東暖閣。屋子的中部有個寶座,在它後面又有一張比較寬的坐騎,能坐下兩個人。兩個寶座上都鋪有黃墊子,在這兩個座位之間掛著一面黃布帘子,這才是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
建築的擺件
體順堂院子中間是一塊沒有進過打磨的天然水晶石,人們就賦予水晶許多美好的象徵,例如冰清玉潔,光明磊落等等。體順堂是雍正皇后住的地方(所以清劇里寫的四爺愛若曦,其實事實上他應該也很愛他的福晉,不然把她挪到體順堂呢,體順堂離養心殿非常非常近),在這兒擺上水晶石,既是皇帝對身邊女子的一種美好祝願,也具有警示、告誡作用。
樂壽堂的後殿有一座大玉雕,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即「大禹治水」玉山。
樂壽堂中有兩塊玉雕,有一座雕成一座山的形狀,叫「青玉丹台春曉玉山」。而它對面的是「青玉雲龍瓮」象徵著大海。工匠們就用玉石雕出了一個盛水的大瓮。周圍刻出翻騰的海水、漂浮的雲彩,還有蛟龍,表示出大海的形象。慈禧過壽的時候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意。
故宮的遊樂之所:
暢音閣是紫禁城中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戲台。戲台像一座三層樓,分為上、中、下三個層面,上層叫「福台」,中層叫「祿台」,下層叫「壽台」。壽台是最主要的演出場地。在壽台的天花板中間有一塊淺藍色的方塊,那是天井。當遇到神話劇情的時候,天井就會隨著劇情而打開,用繩索將演員從福台、祿台送下來,神仙從天而降的效果。在壽台的下面有無口地井,扮作妖魔鬼怪的演員就會突然從地下跳上來。這樣,演出效果就非常逼真。另外,在壽台檯面正中央的下方,還挖了一口真正的水井,用來擴大共鳴、增強音響效果的。
乾隆花園裡有個亭子,裡面是曲水流觴的彎彎水渠。這個就是根據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的蘭亭集會。
最後一次補,不寫了,不寫了,越寫越多,真是對故宮愛的深沉。再寫就該從寶月樓寫到《書劍恩仇錄》與同光十三絕了,野史大講堂。不寫了,累哭了,我要剋制自己,再寫是小汪汪。
回答的都不少了,還有啥冷知識呢?說點兒也不能算冷的吧,不少可能跟建築本身無關。
1.宮裡共有多少對獅子:太和門前、乾清門前、養心門前、長春宮前、寧壽門前、養性門前、存性門前、遂初堂前垂花門前。另外,體順堂前和頤和軒前各有一對石墩,上面有小腳印,顯然以前是擺放過動物,疑似為獅子。
2.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等建築屋頂上有從大吻處向下拉的鏈子,為古代避雷針。
3.太和殿曾被易名為"禮堂"
4.紫禁城景運門東南與隆宗門西南曾建有新左門與新右門,此二門皆南北向,建造年代目前未找到相關文獻,但很大可能應為當時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的分界。1950年,考慮到此二門不利於消防車通過的緣故,將其拆除。謝邀 @周鑫
1.漢白玉石橋跨過金水河用來抬升太和門,然後在太和殿下湧起3層白玉台基。上面18個頂鼎式銅爐,象徵清代18個行省。左右分列九鼎,合大禹鑄九鼎之數。
2.太和門前的大鐵缸是明代弘治四年鑄造,清竟然神奇的保持使用。然後最終這些水缸在光緒大婚前太和門大火全結了冰,就是不救火。(哈哈哈歷史仇恨)
3.中國古代八卦有8個方位,即「四正四隅」(四城門,四角樓)。傳說角樓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用「九」。
4.古人講究建築「背山面水」,即使不是自然形成,也要人為創造。所以有了金水河和景山。
5.珍寶館皇極殿區域九龍壁的 那條白龍腹部有一塊瓦不是琉璃瓦,是木製的。
6.翊坤宮正殿樑上有2對鐵環,從前是溥儀為婉容做的鞦韆架。現在鞦韆沒了,鐵環還在。(上個圖)
6.《紫禁城100》這本書里看到的,很震撼太和殿頂的正吻,我國目前現存最大的正吻。紫禁城最大的琉璃構件。7.文淵閣腰檐,上檐均為黑琉璃瓦綠剪邊,屋脊吻獸亦為綠色,取黑為水,以水厭火。閣面闊6間,為非常罕有的陰(雙)數,在數理上亦是配合、保護藏書之意。8.故宮北宮門神武門原先叫「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門。康熙帝名「玄燁」,所以為了避諱改成「神武門」。
9.永壽宮和景仁宮的石屏是元代遺留,兩側的石頭獸稱為「靠山獸」。
10.太極殿離雨花閣最近,閣頂金龍(特別喜歡)俯視院落。傳說雨花閣上的飛龍來到長春宮庭前的銅缸里喝水,喝完之後,就枕著庭中的一個石枕睡覺。
11.咸豐帝將啟祥宮改為「太極殿」,巨大的雲龍影壁打破了東西十二宮陰柔的基調,這一工程,使得這一宮區,更具「前朝後寢」的意味。
高三狗,還得補課,慢慢更。不是專業學這個的,就是喜歡沒事去宮裡玩玩。故宮蘊含的東西太多太多啦。所以有什麼錯誤歡迎指正~這問題真難,多冷才叫冷……
1.紫禁城現存建築980座,房間有8707間
2.紫禁城城牆的四座角樓,據說原型來自於蛐蛐籠子
3.太子殿為什麼叫東宮?
因為真的在東邊 (( (//?Д/?/) ))4.故宮衍變過程
5.太和殿形制最高
6.午門正面有五個門洞,但是你只能看到三
7.從午門進來是太和殿,太和殿門口有五座橋。
中間是皇帝走的,左右兩邊皇子走的,最旁邊是大臣走的,走錯了?殺頭吧8.故宮的望柱有報警功能
9.太和殿是唯一一個,屋頂脊獸有行什的
10.乾清宮有一個密洞
11.社稷壇的土是全國各地運過來的
12.雍正開始把養心殿當辦事處
13.御花園面積是紫禁城的1.2%
14.故宮軸線不是正南正北
14.三大殿和寢宮之間的分界線叫橫街
15.太和殿重修了好幾次,最大的為初建時候的,後面到了清朝翻新的時候,木頭的規格達不到,於是就湊合著了
16.一些重要殿的地磚來自陽澄湖
想起來再補充
等我攢夠錢了就去看故宮 T.T附上一個平面圖
故宮的三大高潮
專欄有關於故宮神獸的故事記不得哪個宮殿雖然是前朝遺留,但是一些形制都不是前朝的,後人不斷翻新重建,前朝的台階後朝的柱子。好像是故宮,我去查一下。推薦看央視紀錄片《故宮100》,一共100集,每集很短五六分鐘樣子,但將故宮每個小知識都呈現了出來,畫面,構圖和些許動畫也做的很精美。
對故宮完整性的破壞 比較嚴重的一件事情是中華門(大清門)的拆除。使得對應禮記中的三朝五門不再完整,現在只剩下三朝四門。雖然五門中的三門並不在故宮博物院的範圍內
此圖文內容全部來自@故宮博物院,筆者只負責轉載共享。版權歸屬@故宮博物院。
10.1級地震都沒能震倒故宮。一群外國人跑北京做實驗,結果被中國匠人打了臉 。
我自己也看了一些關於故宮的書,我來說幾個細微之處吧。
【隆宗門上的箭頭(「宗」字左側)】據說是清末天理教林清等人起義,打入皇宮直至隆宗門時留下的。皇次子綿寧處理得當,平息了暴動。綿寧即後來的道光。【雲龍石階】在保和殿後面,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是故宮裡最大的構建。【光明盛昌影壁】是翊坤宮的影壁。「明」和「盛」是錯字。據說是避諱反清復明。暗喻「明不再重來,盛永無止境」。【寧壽門小獅子】這隻小獅子在寧壽宮區。獅子方位都是男左女右(背向獅子來看)。男獅子腳踩球,女獅子踩小獅子。寧壽門這隻小獅子有丁丁,皇家想生男孩啊!【九龍壁】在寧壽宮門口。整體都為琉璃材質,左數(面向九龍壁)第三條龍的肚子確有一塊木頭。應該是老闆著急驗收,而琉璃燒壞了,就用木雕充數了。【鳳上龍下】在交泰殿。交泰殿為內廷後三宮之一,殿內正中擺放皇后專用的寶座,作為千秋節接受嬪妃、命婦朝賀的地方。此殿的特殊彩繪,體現了對皇后地位的尊崇。【文淵閣】在文華殿後面。傳說故宮房租有9999間半,比天宮少半間,少的就是文淵閣左側那半間。(兩個柱子間算一間房,並不是一座算一間)【透風】在建築物柱子的上方或下方和其他構建接頭處。是一種透風的磚雕,防止木頭柱子交界處受潮變質的。【斷虹橋小獅子】 是元代宮殿遺物。下方橋立板上雕刻的是龍,然而龍是在花叢中,並不像清代高度集權下興風作浪的龍。也是故宮唯一獅子比龍高的建築。 這隻獅子手抓腦後,顯出憂鬱模樣。據說當年道光皇帝有一次曾經路過斷虹橋看見此獅神態,不禁想起不久前自己曾將長子奕緯踹死,不由得心生悔心,心如刀割。下令用紅布把那個石獅子蓋住,後來,宮裡人紛紛傳言,奕緯其實是石獅子轉世,因為這石橋是元代就留下的。【諸葛拜斗石】在御花園。像寬袍大袖的古人在拜北斗七星。【延禧宮水晶宮】東六宮之一。據說這一帶比較邪祟,經常走水(發生火災),清末建了水晶宮。本想做成類似今天的海底世界,後因清末戰亂經費不足,成為故宮最大的爛尾樓。知乎小透明第一次被邀請,受寵若驚Σ( ° △ °|||)︴
想說的上面都有人說了,那我就用我這半吊子知識來水一發吧(躺
太和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重檐廡殿頂宮殿。
上面有dalao提出故宮有房間8000多間,中國古代的「間」跟現代的間概念是不一樣的。古時候四根柱子圍成的這麼一個地方叫「間」,所以,要換成現在的概念的話,故宮大概有2000間左右的房。
萌新再斗膽說一個吧,明代的紫禁城大殿兩邊都是有斜廊的,但是因為斜廊很不利於火災時火勢的控制,所以清代的時候就把斜廊拆掉了。明代的奉天殿,也就是清代的太和殿,規模是要比清代時大的。清代重修的時候找不到那麼大的木頭了(其實縱觀我國宮殿發展史,宮殿規模都是越來越小的,可以說我國宮殿發展史也是我國森林萎縮史啊)
最後一個,全國一共有四處九龍壁,北京兩處,一處在故宮,一處在北海。大同、無錫各一處(無錫的九龍壁是後來建的,感謝知友提醒)。
加一個可能跟建築沒太大關係的,坤寧宮前面,有一個石頭墩子,上面還帶眼,那是當年清朝滿族信奉薩滿教,每到祭祀的時候都會插根杆子,名曰「索倫桿」,桿上放著豬內臟等喂烏鴉吃。坤寧宮在明代是皇后的主宮,清代改為薩滿教的神殿。
(不知道這些算不算「冷」,感謝閱讀,如果有哪裡說的不對,還請輕噴。鄙人不才,還請dalao多多指教orz)
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
現存的北京中軸線,是當年建造元大都的時候就確定下來的,後來歷經明清兩代都城未曾改變。當年的元朝重臣劉秉忠在規劃設計元大都時,首先就確定了中軸線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神武門、地安門鼓樓、鐘樓正門的門縫連接線。
故宮就是以此中軸線的位置次第鋪展建造的。換句話說,元、明、清三代歷朝皇帝的龍椅就擺在這條中軸線上。如果中軸線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豈不是說,皇帝的龍椅都坐歪了?
上個世紀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軸線的兩個不同的地方分別挖出一隻石鼠和一匹石馬。在中國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為鼠,午為馬,這也就暗示著中軸線實際就是沿著子午線的方向。
但是,有一個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卻在8年前發現事情有點兒不太對勁兒。
這位老先生不簡單,已經75歲了,退休前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在「兩彈一星」工程中都作出過貢獻。
2004年的時候,夔中羽為了設計航空拍攝北京中軸線建築的準確飛行路線,拿了巨幅的《北京衛星影像圖》和《北京航空影像圖》仔細觀察。後來他回憶說,當他的目光沿著中軸線一路北上時,「不知不覺的,腦袋有點兒向左歪。」
對於有著多年豐富測量工作經驗的夔中羽來說,這一點偏離逃不過他的眼睛。在多年科研工作中養成了嚴謹作風的夔中羽特意找到了中國地圖出版社的負責人。那位負責人告訴夔中羽,其實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北京的規劃部門在測量中就發現了中軸線偏離子午線的事實。由於偏離得不太多,一般市民根本感覺不出來,這個事兒也沒有對外說。
實測中軸線偏了2度多
夔中羽找來了大比例尺北京地形圖。在地圖上選擇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南端永定門橋、北端鐘樓和中間的地安門十字路口中心等幾個點,進行量測。經地圖上量測作業得知:北京中軸線與子午線的夾角為2度十幾分。夔中羽還特意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做了一次「立竿見影」試驗。
他們在甬路中央設立了一根2米長的杆子。由杆子的下面,沿甬路中心線向北,粘上一條長6米的黑膠帶,代表中軸線的指向。當太陽經過永定門上中天時,杆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門子午線。而太陽經過上中天的時間,是在電台播出「北京時間中午12點」的時號上。結果是,子午線影子與中軸線黑膠帶之間確實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也是2度十幾分!
早在唐代,中國人就能準確測量子午線,技術誤差幾乎不可能!
中軸線和子午線為什麼逆時針偏移了2度十幾分之多?為了搞清這個問題,夔中羽還特意研究起了北京建城史。
北京內城西城牆和東城牆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礎上,包砌城磚築成。東、西兩城牆均不是正南正北,均與北京中軸線平行。因此可以判定,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是元朝建元大都時形成。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明朝將城南移,但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擔任元大都「監築」之職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劉秉忠。一般認為,元代中軸線是由劉秉忠和他的學生郭守敬二人主持興建的,二人皆為河北邢台人。大都從1267年開始修建,到1285年完成,總共用了18年時間。一個很自然的想法是,中軸線偏離子午線,是否因為700多年前測量技術水平不高,將子午線測偏了?
夔中羽說,這不可能。如果你沒聽說過劉秉忠,你至少該聽說過郭守敬,他們可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天文、數學和大地測量家。早在中國唐代,就有著名學者一行大師,為測量緯線長度而在河南很準確地測量了4個點的子午線。在河南考古復原的宋代皇城裡,筆直的中軸線完全符合子午線。而同樣由劉秉忠主持修建的元上都,完全符合正南正北走向。元上都建成後,大都晚了好幾年才開始修建,還是由劉秉忠監築,卻將大都的中軸線測算偏離了子午線2度多,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天文學家認為,地軸在短短700多年時間不會有2度的變化。
中軸線指向元上都
有一次,夔中羽和同事聊天時,偶然提起古代建築的方向有時與遠方的地物有關。這讓他心中一亮,他想到,元起源於蒙古。北京中軸線向北、向蒙古延伸,會不會指向元的什麼地方?
夔中羽立刻找來有關的9張大比例尺地形圖。經過連續測算,他驚奇地發現:北京中軸線往北延伸,它的延長線直指古開平。而古開平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發祥地,元上都的所在地!
北京永定門緯度線至古開平中心緯度線距離約270多公里。古開平往西偏離北京子午線約17公里。北京至古開平連線與北京子午線的夾角為2度至3度。這與北京中軸線偏離北京子午線的方向一致,偏離角度幾乎吻合。這說明:當初建元大都時,中軸線是採取了開平(上都)與元大都的連線作為基準線的!
為了證實這一點,2004年11月,夔中羽來到現稱「兆奈曼蘇默」的古開平元上都遺址實地測量。
在元上都東郊,夔中羽用GPS衛星定位儀,使自己站到由北京向北引過來的延伸線上。向西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元上都用石頭砌的東城牆。這說明:北京南北中軸線向北的延伸線,經過27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由元上都東關廂旁通過。
當然,如北京中軸線和元上都遺址中軸線還是有幾公里的誤差。畢竟元代的測量技術不可能有現在這麼精確。
夔中羽說,他的心情真的很激動。他終於得到了北京中軸線偏離之謎的答案!
翻翻歷史書就知道,當年忽必烈就是從元上都遷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實上,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兩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辦公,元大都就是所謂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辦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夔中羽說,知道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輿工作中,很可能按當時皇帝忽必烈的意願,為體現上都——大都的兩都統一,而採用上都——大都連線作為大都中軸線的基準線!
故宮的建築群中,包含了易學中「既濟卦、泰卦和坤卦」的卦象。
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在之前的600年間,有一個更為輝煌的名字:紫禁城。
「紫」,為紫微垣,天帝居所,王者之星;「禁」,為測天工具,國家之利器,代表無上權力;這兩個恢弘與天齊的漢字,組成了中國建築文化中天、地、人的最大總和。
從昆崙山綿延而來的龍脈,上當天心,下秉地氣,匯聚在天壽山南面,在明代匠人的智慧中,以《周禮》的傳統宮殿規製為基礎,引入易學的概念,創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卦象。
一、午門與金水河——水火既濟——既濟卦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也是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位於紫禁城乃至京師南北軸線的正南方,也就是子午線的午位。
北京皇城的金水河分為內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經天安門前的金水河為外金水河,流經午門後、太和門前的這條是內金水河,我們要說的就是這條內金水河。
內金水河綿延2000多米,在紫禁城內有供水、排水、防火和美化皇宮的作用。古代堪輿學中最重視的「枕山抱水」格局,在紫禁城裡,就由金水河來當這個「水」字。
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午門和內金水河是如何依據八卦的意象來修建,以及代表了何種含義。
根據周代開始確立的天子「三朝五門」的宮室制度,午門所處的位置,就是「五門」中的雉門。所謂「五門」,見於東漢鄭玄注《禮記 · 明堂位》曰:「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
而離卦所代表的動物正是雉。午門的每一處構件,都在呼應雉鳥的意象。午門整個建築呈「凹」字形,左右門樓稱「東西雁翅樓」,形同鳳凰展翅。午門上的五座門樓,名為「五鳳樓」。
《易經》中的記載「離,麗也。」這裡的「麗」解釋為「成雙成對」,正好是東西雁翅樓的對稱形制。
另外,「坎,陷也。」「陷」即是「嵌入」。我們可以看到,內金水河行至午門,突然就凹下,與其他內金水河模仿自然河流的形態明顯不同,就是為了呼應這個「陷」字。
上坎下離,組成了既濟卦。卦辭是:「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也就是說,既濟卦象徵成功:此時功德完滿,連柔小者都亨通順利,有利於堅守正道;開始時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終久必導致混亂。
明成祖靖難後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表明王朝初立,天下初定,這是教導後世帝王需勤謹治國。
二、乾清宮與坤寧宮——陰陽交泰——泰卦
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象徵天和陽,代表乾卦;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象徵地和陰,代表坤卦,反映了古人所追求的「天地正位,陰陽和諧」的思想。
乾清宮和坤寧宮,上坤下乾,二者合起來就是泰卦。
卦辭為「小往大來,吉亨。」其卦為陰陽相交之象:陽氣輕盈上升,陰氣重濁下降;二者一上一下,謂之交合。
今天我們去故宮,可以看到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有一座較小的宮殿——交泰殿。
交泰殿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也就是說,在明成祖最初興建紫禁城的時候,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還只是一片空地。
交泰意指天地交泰,以實現天地交而為泰的理想。殿中有龍鳳和璽彩繪,其形製為鳳在上,龍在下,這是交泰殿獨有的彩繪,也應合乾下坤上的泰卦。
交泰殿歷來是皇后在重大節慶時,接受朝賀的地方。關於這個,還有一段著名的往事。
《明史》記載,崇禎即位後,寵愛田貴妃。皇后生妒,在元旦這天,眾妃嬪來朝賀,田貴妃的翟車被攔住,天寒地凍中被刁難。田貴妃受辱,向崇禎帝哭訴,就在交泰殿,崇禎與皇后大吵一架,還把皇后推到在地。皇后怒極,欲絕食自殺。崇禎後悔,送去貂裀賠罪,三月不召田貴妃。
到了清代,這樣的荒唐事有沒有,不好說,起碼面子上肅穆莊嚴。
清順治帝曾在交泰殿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乾隆以後,交泰殿里放著象徵皇權的25方國璽。是的,你沒有看錯,是25方,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各個方面,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檀香木的「皇帝之寶」和青玉的「敕命之寶。」
《周易》里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這種陰陽二元時空價值模式,被古人廣泛應用於建築空間布局中,故宮更是集大成者。陽與陰的對立統一,遠不止乾清、坤寧二宮。
以故宮中軸為界,將宮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即陰陽兩部分:
中軸以東屬陽,主春、生、文、仁,故有文樓(清代改為體仁閣)、文華殿、萬春亭、仁祥門、崇文門等。
中軸以西屬陰,主秋、收、武、義,故有武樓(清代改為弘義閣)、武英殿、千秋亭、遵義門、宣武門等。
而且,國家中央官署機構的設置也是以中軸為準,按陰陽布置:
中軸以東設吏、戶、禮、兵、工部及鴻臚寺、欽天監等機構,主文,屬陽。
中軸以西設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刑部、太常寺、錦衣衛等機構,主武,屬陰。
清乾隆時期還有一種獨創的瓷器器型,名為交泰瓶。它的奇巧之處在於瓶體腹部鏤空,形成上下錯落的T字形二方連續紋飾,瓶體上下兩部分相互勾套,但又互不粘連,鏤空之間有一定間隙可以微微活動。
據清宮檔案記載,此類交泰瓶是督陶官唐英為討乾隆歡心,別出心裁之作,共燒造9件不同釉色紋飾的交泰瓶,在當時也屬罕見。目前僅知北京故宮藏有兩件、台北故宮藏有一件。
三、東西六宮——坤德守正——坤卦
在乾清宮與坤寧宮兩側,分別建有六座宮殿:
東六宮:鍾粹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西六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
永樂時修建這東西六宮,是效仿南京紫禁城的東西六宮,但六宮制度古來有之。
《周禮》記載,周天子有六座寢宮,一座路寢,用來處理政務;五座小寢,用來休息。王后也有對應的六座寢宮,一座正寢,五座燕寢。
分布方式為天子六寢在前,王后六宮在後。周代以後,天子六寢逐漸消失,只有王后六宮保留了下來。
而明代雖然繼承了周代六宮制度,其布局卻發生了變化,這是由於引入了《周易》思想。分前後三排,以六宮對稱分布在乾清宮和坤寧宮的東西兩側,正好是兩個坤卦的卦象。
坤卦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這是強調坤德在於柔順、居後,像雌馬一樣守持正固,以坤為主,才能逢凶化吉。
東西六宮鏡像對稱,處於東北角的景陽宮,與處於西北角的咸福宮為廡殿頂和歇山頂,其餘十宮均為規格稍次的歇山頂與硬山頂。
景陽宮與咸福宮雖然建築規格最高,卻最為孤寂,尤其是景陽宮,即傳說中的冷宮。
四、紫微隕落,草木猶青
六百年間,昭示著生靈塗炭、流血漂櫓的王朝興替,在這座紫禁城裡,已經上演了兩回。
勵精圖治的永樂皇帝,鐵蹄浩浩蕩蕩,以「靖難」之名,從侄兒手中奪走國祚,將大明王朝的權力中心,從中國三大龍脈的南干龍——南京,轉移到北京所在的北干龍。
我絲毫不懷疑,在興建這座紫禁城的時候,永樂皇帝召集的堪輿家和工匠,有著最頂尖的風水秘術和營造法度——他們在宮前挖金水河、又將挖河的泥土壘到宮後,建成萬歲山,至此,建築風水中最重要的格局「枕山抱水」,落成!
朱棣站在這座72萬平方米的恢弘宮殿中,面南稱帝,聽山呼萬歲,堅信在前水後山的庇佑下,萬世基業將延綿不止。
他絕不會想到,兩百多年後,紫禁城的最後一任朱家主人,正好就弔死在,本該庇護他的萬歲山上。
等到愛新覺羅家的人入住,純正漢家血統的紫禁城,開啟了漢文與滿文並列成匾的時代。其中最富盛名的,大概要數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
這塊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牌匾,從雍正開始,肩負起秘密建儲的職責,寫有未來儲君名字的「建儲匣」,就藏在它背後。
等到皇帝歸天,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繼承人,從此大白天下。而紫禁城,老早就知道了誰會是它的新主人。
隨著愛新覺羅·溥儀的遜位,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在紫禁城落幕。
曾經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由出入的皇宮御道,如今,你只要花上60元人民幣,就可以隨便走個十次八次,再沒有人會攔住你,治你大不敬罪,誅連九族十族。
說好的水火既濟呢?說好的陰陽交泰呢?說好的坤德守正呢?
說好的千秋國祚、萬世基業呢?
紫禁城靜默不語,只有園中草木,年年新綠。
推薦閱讀:
※山西的古建為什麼保存的那麼完好?
※從建築學角度來看,中國古建築從古到今有哪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為什麼歐洲人不把古建翻新得像北京故宮那樣?
※古代城門上的門釘的作用是什麼?
※古建保護專業就業前景如何?留學有幫助嗎?